试析春秋战国时期隐士的价值观
孔子的进退之道与其对隐士群体之态度
![孔子的进退之道与其对隐士群体之态度](https://img.taocdn.com/s3/m/4868c335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ef.png)
孔子的进退之道与其对隐士群体之态度【摘要】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对进退之道有着独特的理解和推崇。
孔子认为一个人应该根据时机和情境的变化来选择进退,避免固执己见和自我执拗。
孔子也对隐士群体有着特殊的看法,他认为隐士们追求道德和真理,值得尊重和借鉴。
在与隐士的互动中,孔子常常表现出尊重和敬意,同时也不断与他们交流争辩,以求得更高层次的道德境界。
孔子对进退之道和隐士群体的态度体现了他对道德和真理的追求,为后人树立了学习和思考的楷模。
【关键词】孔子、进退之道、隐士群体、态度、理解、推崇、互动、总结1. 引言1.1 孔子的进退之道与其对隐士群体之态度简介孔子被称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教导的进退之道和对隐士群体的态度也一直备受关注。
孔子的进退之道强调在人际关系和社会生活中应该处理得当,既要有进取心和行动力,也要懂得退让和适时放弃。
而对隐士群体的态度则体现了孔子在治理社会和推动人类进步方面的理念。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隐士往往被认为是有着高尚品德和卓越才华的人,他们追求精神境界的提升,超脱尘世俗务,通常居于山林之间独自修道。
孔子对隐士群体抱有一种尊重和理解的态度,在与他们的互动中展现出了他豁达包容的一面。
在孔子的教导中,进退之道和对隐士群体的态度相互交织,体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处世之道。
在本文中,将深入探讨孔子的进退之道及其对隐士群体的态度,以期更好地理解其思想与实践的内涵。
2. 正文2.1 孔子对进退之道的理解孔子对进退之道的理解主要体现在他对自身行为和处世原则的坚守和体现。
孔子认为人应该懂得进退之道,不要轻率进取也不要怯懦退缩,要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正确的选择。
孔子强调要谨慎行事,不要贸然前进或退缩,要根据道义和情境来决定自己的行为。
他认为进退之道是一种高度的智慧和品德,只有掌握了进退之道,才能在争议和纷争中保持自己的立场和风度,不至于被世俗和诱惑所左右。
孔子的进退之道与其提倡的中庸之道相辅相成,都是在追求人的内在修养和道德境界的基础上进行的。
先秦隐者思想性质浅析
![先秦隐者思想性质浅析](https://img.taocdn.com/s3/m/120b54a3aa00b52acec7ca2c.png)
2018年第4期1春秋战国时期隐者思想的三个阶段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生产关系逐步瓦解的时期,奴隶主阶级的社会地位急剧降低,政治力量丧失殆尽,面对这种日益没落的困境,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实在是难以接受,他们深知过去的美好日子已经回不去了,反抗已于事无补,但却始终放不下旧时代高高在上的思想惯性,内心深处陷入了强烈的矛盾之中,他们实在是不知道如何是好了,索性一反为人之常态,把自己隐藏起来,以一种不合作不接触的消极方式,逃避一切,苟活于世。
早期的这些人在《论语》中被称为逸民,孔子周游列国时,与这些人还有过接触,既然是“隐”了,他们见了人也就是凑合着发表一点点零星的言论,或者偶尔讥讽几句,谈不上体系,这些人可以算是道家的前身。
“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微子》)。
后来这些人逐渐有了对自己的隐逸说出个所以然的想法,比如杨朱之流,他们代表了道家的第一阶段,主张贵己轻利。
《孟子·尽心上》云:“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
”《韩非子·显学》云:“今有人于此,义不入危城,不处军旅,不以天下大利,易其胫之一毛。
”隐者们放弃了所有一切,只剩下自己的性命了,所挂怀的也只能够是自己了,这种极端的利己主义是对前期隐者们最贴切的刻画。
然而暂时的逃避只能解决暂时的问题,奴隶主阶级彻底衰败的厄运是终究逃避不掉的,人可以不见、话可以不言,但是现实生活是无法回避的、自己的性命是无法回避的,一味地逃避终归不是办法。
有感于此,这些隐者中的一些人开始不再局限于从主观上想办法,他们开始向外看,远远地站在一旁观察这个陌生的世界。
他们发现世间万物的运行还是遵从一种规律或法则的,如果可以找到这种规律或法则,用以指导自己去应世,就可以趋利避害,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
这种想法代表了道家的第二阶段,这种规律或法则被隐士们谓之为“道”。
“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一章》),“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适成之。
中 国古代文学中的隐士文化探析
![中 国古代文学中的隐士文化探析](https://img.taocdn.com/s3/m/521c591a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21.png)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隐士文化探析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广袤天地里,隐士文化宛如一条涓涓细流,静静地流淌着,却又蕴含着深邃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
它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更是一种精神追求的象征,反映了古代文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的思考与抉择。
隐士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
在那个时候,一些人选择远离部落的纷争和喧嚣,走进山林,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他们或许是对世俗权力的不屑,或许是对自然之道的向往,总之,这种远离尘嚣的生活方式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子百家争鸣。
在这个充满变革和机遇的时代,隐士文化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道家的老子和庄子,他们的思想中蕴含着对隐士生活的推崇和对自然无为的追求。
老子主张“见素抱朴,少私寡欲”,庄子则以“逍遥游”的境界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
在他们的影响下,许多文人开始思考人生的真谛,纷纷选择归隐山林,远离世俗的纷扰。
隐士们的生活并非是逃避现实,而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来审视社会和人生。
他们在山林之间,与自然为伴,感受着四季的更替,领悟着天地的大道。
他们放弃了功名利禄,追求的是内心的平静和精神的富足。
这种对内心世界的关注,使得隐士文化具有了深刻的哲学内涵。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能看到对隐士生活的描绘。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那里的人们“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没有外界的纷争和烦恼。
王维的山水诗中,也充满了对宁静山居生活的赞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这种悠然自得的心境让人向往。
隐士文化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风格和主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使得文学作品中多了一份宁静与淡泊,少了一份功利与浮躁。
古代文人在仕途不顺或者对现实感到失望时,往往会借隐士文化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他们通过描绘隐士的生活,表达对自由、平等和真善美的追求。
然而,隐士文化也并非毫无争议。
有人认为,隐士们的归隐是一种消极的逃避,对社会的发展没有起到积极的作用。
但我们应该看到,隐士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对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和反思。
【古典中医学堂】寻找世外桃源-隐士文化有什么价值吗
![【古典中医学堂】寻找世外桃源-隐士文化有什么价值吗](https://img.taocdn.com/s3/m/ecf2bb75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be.png)
【古典中医学堂】寻找世外桃源-隐士文化有什么价值吗愿意帮助大众为大乘自私自利为己是小乘隐士古典中医GUDIANZHONGYI独特存在的“隐士”寻找世外桃源-隐士文化同学们,大家好!今天我们古典中医要分享的是:寻找世外桃源--隐士文化有什么价值?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隐士”是一个很独特的存在,其实在世界各地都有隐士,只不过中国历史上的隐士的意义比较重大。
比如,我们首先去看一下四大名著,再看一下《封神榜》之类的书籍,或者再看一看历史上的这些军师,他们要么在出山之前是一个隐士,要么就是天下平定之后,回归去做一个隐士。
在周朝时期,周文王找到了姜子牙。
在《封神榜》里面描述姜子牙是在山里修行了四十年,在这四十年时间里,他其实就是一个隐士。
四十年之后下山,做他该做的事情。
汉朝时期,刘邦最重要的谋士张良,在整个平定天下的过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
当天下平定之后,他“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就是去隐居做了一个隐士。
说他去练习辟谷,这只是一个形容的说法,其实他已经隐居深山做了隐士,人们再也找不到他。
到后来的诸葛亮,在刘备找到他之前,他其实就是一个隐士,隐居在山中,每天修行学习,也可以耕田种地,置身于一个自耕自种、很方便的环境之中。
这一类的隐士太多了,后来的道士张三丰也是隐士,当时的帝王找了他三次,都找不到,这就是隐士的状态。
是不是说隐士就脱离了人间呢?也不是,隐士有隐士的价值,古典中医的传人往往都来自于道家。
在道家的思想里面,认为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可以做不同的事情。
其中有一种就是独善其身,可以理解为是在学习,提升自己的修为;第二种就是当时的环境还不允许他去做一些事情,那么他就处于一个隐修、隐居的状态。
这些都是很有中国特色,很有价值,很有意义的。
当然把隐居文化推到了一个巅峰的,是一篇叫做《桃花源记》的文章。
《桃花源记》其实讲的就是一群隐士,隐居在深山老林之中,与世隔绝,但是里面又自成一个小社会。
所以,《桃花源记》成了整个中国文学史上的名篇之作,有好多人都很向往,因为它描述的是一个没有争斗、宛如世外仙境的一个地方。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士文化——不慕荣利甘于淡泊(图文)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士文化——不慕荣利甘于淡泊(图文)](https://img.taocdn.com/s3/m/b92b239b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4b.png)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士文化——不慕荣利甘于淡泊(图文)明戴进溪边隐士图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隐士文化——不慕荣利甘于淡泊飘逸、淡泊、尚道、清高,中国古代的隐士往往给人这样一种印象。
隐士即士之隐居不仕者,也就是不走仕途而隐居起来的读书人。
隐士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它代表着中国古代一批读书人的精神追求和心态。
隐士文化主要表现为不求名利,不屈品节,不污清操,不移心志等等,体现出一种人格独立自守的精神和对美好境界的追求。
古之“隐士”,有的被称为“神仙”,有的被称为“高士”,隐居求高、求道,追求崇高的人品和精神境界。
他们以坦然,看待贫富贵贱、荣辱穷达等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充实道德,修身、齐家、德化乡里、传播文化等等,遵循道统的信念和正统儒家立德、立言的理念。
普遍具有道德自律精神,因此常被人们视为道德楷模。
我国古代著名的隐士数不胜数,他们的道德、人品、学识,都有超人的成就。
功成不居的高风亮节如汉代时的谋臣张良辅佐刘邦开创大汉基业,汉朝建立后,张良功成不居,放弃世俗的功名利禄,辞丞相之职而追随古仙人赤松子归隐修道。
后人颂扬其如相国神仙、功成身退、天人合应等。
三国时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前,避居静地南阳草庐,静观天下大势,已预知三分天下,写下了“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
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辅佐刘备后创立蜀国,从不居功自傲,一生淡泊勤俭。
他写的《马前课》更预测了世事和后来历代朝代的变迁,人们无不称其神机妙算,智慧超人。
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如东汉的严光在长安学习时遇到刘秀,两人结成好友。
刘秀起兵反王莽,严光积极拥护。
刘秀登基后为光武帝,严光干脆易名改姓,隐身不见了。
光武帝派人找到严光,将他请到洛阳,严光旧友大司徒侯霸等纷纷遣使奉书问候,严光回口信劝勉他们说,臣子辅助君主要以仁义治国家,则天下悦服,切莫搞阿谀奉承。
光武帝授严光为谏议大夫,严光辞谢不受,耕钓于桐庐富春山。
浅谈中国古代的隐士
![浅谈中国古代的隐士](https://img.taocdn.com/s3/m/7162c44f2e3f5727a5e9625d.png)
二、隐士的类型 根据士人隐逸的动机与目的,性格与情趣及隐居的方式 不同,中国古代的逸隐者可以分为以下四大类。 一种是淡泊型的。这类隐士生活淡泊,甚或性格乖张,不 慕功名利禄,无意升官发财;遁迹山林,逍遥于青山绿水之 间;安若节,甘贪贱。如南朝褚伯玉“,少有隐操,寡嗜欲,居瀑 布山三十余年,隔绝人物,唯朋松石”,“介于孤峰绝岭数十 载,终于老死山林。”[3] P926 这类隐士不基于政治原因,纯属个 人的洁身自好,有意逃避喧嚣的尘世,他们以名利为轻,心如 止水,身似枯木,又襟怀高旷,笑傲万物。 第二种是抗议型隐士。一部分是由仁宦而归隐,如陶渊 明;一部分是与当权者政见不合而不肯出仕,如竹林名士;以 及王莽篡汉时,“士之蕴藉义愤甚矣。是时裂冠毁冕,相携而 去者,盖不可胜数”[4]P2756;也有基于民族矛盾,不肯为异族所用 者,如明末清初顾炎武等人。这种隐士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 合污,而又斗争无力,由仕宦转身而隐逸,这类人往往廉洁自 律,品性高洁,关爱民生,痛恨暴政,有民族气节,正气凛然, 如有机遇还会由隐而显,奋发有为。 第三种是老庄型隐士。这些人深受老庄思想影响,不求 闻达,超然物外,遁名避世。他们崇尚自然,追求朴素,向往无 为,追求人性的天真纯朴,自然浑成,反对外在诱惑和压抑。 这种主张不能解决任何现实问题,却对生活中的一切烦恼, 忧伤和失意都可不了了之,这正迎合了士子们无为改变现实 却又无可奈何的心情。随佛道教的兴起,许多人直接追随僧 道,遁入山林。
[关键词]隐士类型 传统文化 士大夫心理
隐士是中国古代士大夫群体中特殊的一部分。隐士作为 社会的一股潜流,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社会的风貌,尤其对整 个士阶层的人格、尊严、心理、行为影响深刻。本文就隐士的 隐逸原因、隐士的分类,隐士的评价三个方面加以阐述,不足 之处,望专家学者指正。
追求“清静无为”的道家“隐士人格”
![追求“清静无为”的道家“隐士人格”](https://img.taocdn.com/s3/m/ca878248b94ae45c3b3567ec102de2bd9605dee6.png)
追求“清静无为”的道家“隐士人格”追求“清静无为”的道家“隐士人格”_中国传统文化概观(一)道家的理想人格——隐士人格与儒家积极入世的态度不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设计了一种企图超越世俗的游世型的理想人格,即“隐士人格”。
或许春秋战国时代动荡不安的社会局面使老庄感慨:“祸兮福所倚!”所以,人活在世上最重要的是要懂得明哲保身,要明哲保身就要与世无争,宠辱不惊,大智若愚,随遇而安,知足常乐,吃亏是福,难得糊涂等等。
1.道家理想人格的特征道家的理想人格特征是主张淡泊名利,平和心性,主张“轻利寡欲”、“致虚守静”、“无私不争”,强调“复归于朴”、“绝圣弃智”,崇尚清静无为,提倡无欲,“是以圣人不行而智,不见而明,不为而成”(《老子》第四十七章)。
反之,如果图荣华、享宝贵、争名逐利,恣情纵欲,胡作妄为,必然背“道”而驰,离“道”更远,不能得到“道”了。
2.道家理想人格的实质道家的理想人格实质是“道通为一”、“抱一为天下式”,一就是道的意思,意思是,圣人守道,以作为天下的法则,道就是顺其自然。
道家认为委屈反而可以保全,弯曲反而可以伸直,底下反而可以盈满,破旧反而可以更新,少了反而可以得到,多了反而变得疑惑,所以老子认为一切要顺其自然,在顺其自然中保持人的精神自由和意志独立。
在道家看来,现实的个人在社会中是极其渺小的,人所要做的是保持其自然本性,不为物欲蒙蔽,不为他物牵累,“致虚极,守静笃”,“依德而行,循道而趋”,纵情于山水间,逍遥于天地外,做到不辨物我,不执是非,不论善恶,安时处顺,全真保性,从而达到本性与大道统一。
总的来说,道家主张取“遁世”态度,主张与世无争,回避社会矛盾,向后退让:退回自然,返璞归真,实现与自然的和谐共处;退回自我及其内心情感,清静无为,陶情冶性,寻求自我内心的和谐宁静。
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的人生理论对中华民族的心理文化结构和人生观的塑造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道家反对人为物役,主张不为礼法所拘、追求个体身心自由,直接影响了魏晋时期人的觉醒,开后代个性解放思想之先河;道家超迈旷达的人生态度,培养了中国人的乐观精神,陶冶了人们的豪放性格;道家要求人们超凡脱俗、自然无为,返璞归真,保持纯洁的天性和心境的虚静淡泊,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情趣,使人们在纷繁复杂的现实生活中保持心灵上的宁静和心理上的平衡。
文化毕业论文:论中国隐士文化内涵
![文化毕业论文:论中国隐士文化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2dca7a3a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98.png)
文化毕业论文:论中国隐士文化内涵摘要:隐士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涵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一直存在。
本文通过分析隐士的定义、起源和发展,探讨了中国隐士文化的内涵。
隐士文化在中国历史上具有独特的社会地位和思想观念,强调个体的内心修养和超脱物欲的追求。
隐士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自由、清贫、远离俗世和尚德修身。
隐士文化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推动了社会的道德、文化和精神发展。
关键词:隐士文化;内涵;价值观;中国;影响一、引言隐士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包含着丰富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
隐士在中国历史上一直扮演着特殊的角色,代表着中国人独特的生活方式和价值取向。
本文将通过对隐士文化的定义、起源和发展进行分析,探讨中国隐士文化的内涵。
二、隐士文化的定义与起源隐士一词最早出现在《詩經》中,指的是避开尘嚣,隐居山林的人。
在宋代,隐士成为了一种风尚,被誉为“仙人”和“先贤”。
隐士文化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归隐”观念,即追求个体的内心修养和超脱物欲的追求。
三、中国隐士文化的内涵1.社会地位与思想观念:隐士在中国社会中具有独特的地位,被视为有学识、有才华、有道德品质的人物。
隐士文化强调个体的内心修养和超脱物欲的追求,注重个人的精神世界和道德修养。
2.核心价值观:隐士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包括自由、清贫、远离俗世和尚德修身。
自由即追求内心的自由和精神的独立;清贫即不贪图物质财富,追求心灵的富足;远离俗世即与纷繁的社会世俗脱离,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尚德修身即追求道德的高尚品质和个人品德的完善。
四、隐士文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1.道德发展:隐士文化在中国社会中起到了推动道德发展的作用。
隐士代表了高尚的品德标准和道德规范,通过自身的行为和榜样,影响了社会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2.文化传承:隐士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发扬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隐士倡导的自由、清贫和修身的价值观,对于促进中国文化的精神内涵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中 国历史上的隐士文化有何意义
![中 国历史上的隐士文化有何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9b3b4fe7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becaae8.png)
中国历史上的隐士文化有何意义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隐士文化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神秘的光芒。
隐士,这个特殊的群体,他们远离尘世的喧嚣,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现象。
这种文化不仅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我们今天的生活也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隐士文化的兴起,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环境密不可分。
在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不安,诸侯争霸,战乱频繁。
许多有识之士对这种混乱的局面感到失望和无奈,他们选择隐居山林,以躲避尘世的纷扰。
这些隐士们有的是对政治黑暗感到厌恶,不愿同流合污;有的是怀才不遇,无法施展自己的抱负。
例如,庄子就是一位著名的隐士,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主张“逍遥游”,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隐士文化的核心在于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在喧嚣的尘世中,人们往往被功名利禄所迷惑,心灵变得浮躁和疲惫。
而隐士们则通过远离尘世的喧嚣,回归自然,与山水为伴,让自己的心灵得到净化和放松。
他们注重内心的修养,通过读书、思考、修炼等方式,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
这种对内心世界的关注和追求,对于我们现代人来说,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感到压力巨大,心灵空虚。
隐士文化提醒我们,要适时地停下脚步,倾听内心的声音,寻找真正的自我。
隐士文化还体现了一种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隐士们隐居在山林之间,与大自然亲密接触,感受着四季的更替,领略着山川的壮美。
他们把自然视为生命的源泉和精神的寄托,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这种对自然的尊重和热爱,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珍贵。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我们的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日益紧张。
隐士文化让我们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我们保护自然,珍惜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此外,隐士文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隐士们在隐居的过程中,往往会从事文化创作和学术研究。
他们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文学、哲学作品,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增添了丰富的内容。
论隐士文化和隐士哲学及中国古代文人人格2009
![论隐士文化和隐士哲学及中国古代文人人格2009](https://img.taocdn.com/s3/m/c230a6260722192e4536f62c.png)
论隐士文化和隐士哲学及中国古代文人人格2009-03-31 22:25内容摘要:本文主要探讨隐士文化和隐士哲学及中国知识分子人格之间关系的核心问题,即自由;作为知识分子如何实现自我独立人格和自我审美关照,以及在社会生活中该怎样作为以实现自我人生价值和自我社会公共的价值。
关键词:隐士文化隐士哲学自我独立人格自我审美关照自由价值在谈到中国古代文化时,任何一个有良知的现当代,以及以后的知识分子,在尊崇学术道德的时候,我想他们永远都不可能忽略中国古代的隐士文化。
无疑隐士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中国古典文学史中的一个里程碑,同时它也是一座高峰,它鲜明地屹立了自我人格独立和自我审美关照实现的全部意义规范。
尤其在现代、后现代主义盛行的现代社会,在后现代主义面对高度组织的现代社会时,解构作为后现代主义的附属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工具。
解构主义从所有的秩序和正统价值观中嗅出了陈腐的气息,并对牢固的秩序、正统肆意破坏中展示出了强烈的生命力。
与此同时我们完全可以清醒地看到解构主义也在迅速肆意地摧毁了了鲜明而崇高的道德准则与道德信仰,使得本真自我像流沙一样从我们的指间穿过,我们用力越紧,就越快失去什么。
在高速运转的现代社会,任何一个有信仰的知识分子都完全有理由重复诗人北岛一句简单的诗“在一个没有英雄的时代,我只想做一个人”。
可是我遗憾地看到了现代人的健忘,在电脑存储容量迅速扩张、信息技不断变革的今天,即使是这么一句简单的诗也没有多少人记得。
北岛不在中国,中国诗学精神的没落是完全有理由的,当然这只是现象,决不是原因。
诗学精神的没落只是道德式微的一个方面,那么怎样才能重建道德信仰呢?在魏晋风流晚唐诗的时代,是精神的时代,是小众精神规范引领大众道德准则的时代,更是自我本真清澈的时代。
而支持这种精神的核心就是隐士文化。
在讨论重建道德信仰母体的时候,就必须从隐士文化与中国古代文人人格的关系里寻求其中的自我独立人格与自我审美关照的精神内核。
隐逸文化
![隐逸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c51e2eeff8c75fbfc77db201.png)
隐逸文化与庄子哲学岳国文内容提要隐逸文化对庄子哲学有直接的影响。
隐士是隐逸文化中的主体,庄子生活的战国以前,中国有大量的隐士。
庄子从这些隐士身上,看到了隐的方式在人的社会存在中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把它拿来作为人处于生存困境时的一种调剂,是极其有用、有效的方式,所以,他把隐的方式由身隐转到心隐上来,这样就使隐士的精神特质,能为普通人所实践,把隐士这种独特的生存方式,借来作为尘世中人调合个人与现实矛盾的一种中和、有效的办法,用以疗救和缓解人们精神和心灵的痛苦,从而使“心隐”成为他人生哲学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隐士;隐逸文化;心隐;庄子哲学。
隐士文化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在西方国家也有,但没有中国这样的连续性、稳固性和完整性①。
究其原因,大多数学者认为与强权统治和中国传统的小农经济有关,这是大致不错的结论。
强权政治,是隐士产生的直接原因。
隐士产生的历史,差不多与人治的历史相同时。
人类生存的太古时期,是一个理想的生存状态,人人都享有绝对的自由,拥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人和人之间平等相待,和谐相处,人与人,人与群体了无嫌隙,这种本然的,淳朴的生存状态,使人的拘束感和耻辱感无从滋生,人没有禁忌与自由,耻辱与尊严的对立,人的生存理想与生活现实没有冲突,故无精神和心灵痛苦的感受,也就无所谓显与隐、进与退。
这样来看,太古时期没有隐士产生的动因和条件。
随着人类的生存状态进入到社会生存状态,产生了王权、统治和礼法,这种强制性的权力和规范,使个人的自由和尊严受到很大的冲击和挑战,人的自由意识和尊严感不断滋生并放大。
人为了保持自己的自由和尊严,不得不避开王权和礼法,于是走出俗世,隐遁其身,不与世俗为伍。
这是隐士产生最直接的原因。
既要躲开强权统治的束缚,就必须得有个去处,这个去处既要能避开世俗的牵扰,又要具备最起码的生存保证。
中国特殊的地理条件为自给自足的农耕生活提供了保证,也为避世的隐士们提供了生存环境和归宿,使得隐士的避世成为可能。
古代隐士文化内涵
![古代隐士文化内涵](https://img.taocdn.com/s3/m/3209aee4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80d8e6c.png)
古代隐士文化内涵古代隐士所追求的自傲悠然的人生态度,体现了他们对俗世功名利禄的淡漠和追求自我的态度。
古代隐士们往往傲立于尘世之外,超脱于名利之上,他们的内心深处有着浩然正气,追求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崇高的艺术境界。
他们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追求道德修养的人生境界,倡导“无为而治”的治理理念,强调品德修养与治国于民的关系。
隐士文化还表现出超越尘世的情感境界。
古代隐士们往往追求内心的深度与宁静,他们通过隐居山林、与自然为伴,融入自然的力量和美感,以洞察世间万物、领悟人生真谛。
古代隐士还对爱情与友情有着独特的追求。
他们崇尚真诚、深入的友情,钟情于知音贤士,希望得到一份能悠然共度一生的深情厚谊。
同样,他们对爱情也有着独特的追求,他们不将爱情视为一种追求个体欲望和满足感的游戏,而是认为爱情应当与道义、理性相结合,纯净高尚,与道德和谐统一古代隐士文化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是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
古代隐士们常常选择山水之间、桃源洞府作为居所,将自然景色融入生活之中。
他们喜欢在自然环境中修身养性、修炼文学,崇尚山水之间的宁静与幽雅,以此达到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境界。
同时,古代隐士也注重身心的平衡与健康,通过养生的方式保持精神和体力的健康状态,从而更好地与自然相融合。
古代隐士文化内涵的丰富,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对生活的理性思考和追求。
他们在追求自我价值的同时,不断探索人生的意义和价值,通过隐居自然、修身养性来寻求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他们崇尚道德、人情、音乐、诗词、书法等高尚的艺术,通过艺术的表达与创作来传达自己的情感,与自然对话,与世界交流。
这种文化内涵源远流长,对于后世的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而言之,古代隐士文化内涵丰富多样,通过对自傲悠然的人生态度、超越尘世的情感境界以及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活方式的追求,展现了古代隐士们追求自由、追求真理、追求个体发展的思想和理念,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内涵。
云客的栖息-浅析隐士
![云客的栖息-浅析隐士](https://img.taocdn.com/s3/m/752b648fb9d528ea81c77969.png)
云客的栖息——隐士浅析袁淑芬(082321023)(湖北科技学院人文与传媒学院)摘要:隐士是士中的优秀分子,主观上有隐逸情怀,行为上不能说彻底与朝廷决裂,但至少存在不合作的倾向,实践上长期或一段时间内有归隐的行为,生活上朴实。
并且被社会舆论惯之以道德的标签。
隐士文化受道家文化影响深远,但儒家文化其实本身也存在着隐与仕的两面,并且在隐士文化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经济上的自给自足,民族文化上特行独立文化的熏陶,集权政治下道与势的不相融,以及士人失败主义与个人主义等因素的影响是士人归隐的原因。
惯之以道德标签的隐士们在社会上发挥着道德模范的作用,并且给士人提供一种宣泄机制,发挥着社会安全阀的功能,但是有一批身在其位却不谋其政的隐士,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关键字:隐士;原因;影响Abstract:Hermit is the outstanding one among intellectuals and subjective feelings have hermit, behavior can't say thoroughly break out of the court, but there are at least not the tendency of cooperation, practice on the long-term or period of behavior alreally have been retiring, life is simple . And they are used to public opinion of the moral tag. As we all know, Hermit culture is far-reaching influencing by the Taoist culture ;at the same time ,Confucian culture aslo play a pivotal role in it . The reason why Hermit chose to retire from the world is that Economic self-sufficiency, particular chinese culture, contradiction between essence and power under the centralized political forms, the philistines and defeatism. the hermit with the moral tag plays the role of the moral models in society and provides a mechanism for philistines to give vent , playing the function of social relief valve.but, that some of them in position don′t interfere in its administration cause the waste of public resources.Key Words: Hermit;reason;influence一、隐士《说文解字》曰:“隐,蔽也。
孔子与隐士在处世态度上的分歧
![孔子与隐士在处世态度上的分歧](https://img.taocdn.com/s3/m/117784e477a20029bd64783e0912a21615797f7d.png)
孔子与隐士在处世态度上的分歧孔子和隐士分别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种不同的思想流派。
孔子主张尽力实现社会、政治和道德的理想,致力于改善人民的生活,而隐士则认为那些已建立的社会制度和常规不能真正地满足人类的需求,因此主张脱离物质世界,追求内心的超越。
虽然他们都对人生和社会问题提出了深刻的理解,但他们的肯定和否定的观点在某些方面是非常矛盾的。
孔子和隐士的思想有什么分歧呢?首先,他们在中心问题上的观点明显不同。
孔子赞成人们在社会体系中尽可能地发挥作用,并通过规范的行动和对精神意义的追求来改进自己的生活。
他在“齐家治国平天下”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认为只有通过强大的政治和社会机构才能实现真正的和谐和平等。
他的理念与道家或其他哲学家的自然主义观点不同。
孔子不是因为自然本身而崇敬,而是因为它是上帝的表现,必须通过道德和宗教的反思来加以发扬。
相反的,隐士主张在社会体制之外生活,追求一种更为私人化的自我超越。
他们批评社会制度缺乏真正的智慧和超越,因此,生活在孤独中会更加充实和有效。
隐士代表了道家、墨家和诸如庄子、列子等哲学家的一种思想波动。
在他们眼中,经验和社会构建自身是空虚和虚假的。
相信唯一真实的、无尽的宇宙,隐士自认为自己是“自然之人”,更符合宇宙本来的规律。
其次,孔子和隐士的价值观也不同。
孔子主张恪守礼仪和道德规范,并在人际关系中发挥重要作用。
他强调爱、仁、忠、孝、信等重要的道德原则,鼓励他的门生通过它们来维持良好的社会关系。
他认为这样的劝告是建立一个和谐的社会和进入人类理想国家的有效方法。
传统的社会规则必须得到尊重和维护。
他的价值观可以用 “俗”的形容词来表述。
有学者将孔子思想比喻为民族的传统家风,代表着中国传统的整体价值观。
隐士则强调个人精神和能力的自由和独立。
与孔子不同,他们认为自然和真理是无穷的。
走过山林、观星河云彩,他们强调了与自然的相互联系,以及在幸福和悲伤的情绪中发现生命最精妙的秘密。
隐士对权力、名声和财富持怀疑态度,认为个人和个人的精神是最重要的东西。
论中国古代隐士-精选文档
![论中国古代隐士-精选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c7885209bcd126fff7050b37.png)
论中国古代隐士隐士思想,历来占据传统文化精神最崇高、最重要的地位,只是它如隐士的形态一样,一向采取“遁世不见知而无闷”的隐逸方式。
如果强调一点来说,隐士思想与历史上的隐士们,实际上,便是操持中国文化的幕后主要角色。
至于讲到道家的学术思想,更与隐士思想,不可分离。
与其说道家渊源于黄、老,或老、庄,毋宁说道家渊源于隐士思想,演变为老、庄,或黄、老,更为恰当。
在现代的学者中,人们非常强调道家思想与隐者的关系,隐者被认为是道家的社会基础。
隐士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某些方面,它是知识分子独有的一种思想,在内心抑郁得不到抒发时,就选择遁迹山林,寄情山水。
对于中国古代知识分子来说,隐士思想的确是一种很好的解决方法和处世哲学。
隐士表面上超脱,在意识形态上也表现出超脱,实则内心都有无穷的痛苦。
他们洁身自好,不求闻达,只追求自身的修养境界,思想上都接近道家的清静无为观点。
魏晋文人放浪形骸的生活方式和谈尚玄远的清谈风气的形成,既和当时道家崇尚自然的思想影响有关,也和当时战乱频繁特别是门阀氏族之间倾轧争夺的形势有关。
清谈又称“微言”、“清言”、“清议”、“清辩”等。
这种清谈并不是漫无目标,而是围绕着当时的文人比较感兴趣的问题进行。
比如“才性之辩”,就是当时一个热点问题。
又比如,由于道家思想流行,对老庄之学感兴趣的人渐增,此外,同样被视为阐发玄学精微的“易”学,也受到人们的重视,于是探讨“老、庄、易”(并称“三玄”),也成了清谈的重要内容。
不少名士,精通“三玄”,不仅在清谈中才思敏捷,侃侃而谈,而且著述有成,成了一代玄学家,如曹魏时的何晏、王弼、嵇康、阮籍,魏晋之际的向秀,西晋时期的郭象等。
对这一时期乃至稍后的南北朝的文化影响很深。
例如在当时特殊环境下生成的“隐逸文化”,就是一例。
“隐逸文化”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最直接的表现就是这一批名士遁迹山林,当起隐士,这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尽管儒家创始人孔子说过“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孟子也说过:“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文人得意时仕,失意时隐,自古而然。
《世说新语》:另一种角度看中国隐士文化——不向统治者妥协
![《世说新语》:另一种角度看中国隐士文化——不向统治者妥协](https://img.taocdn.com/s3/m/6584c5cf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cb.png)
《世说新语》:另一种角度看中国隐士文化——不向统治者妥协中国自古就有隐士。
从许由、巢父的“洗耳”、“拒禅”到庄子、鬼谷子的著书立说,都被历代国人传为佳话。
隐士作为中国所特有一种身份象征和文化符号也早已超过其原本的涵义和范畴,成为国人心目中理想地的寄托。
《世说新语》中记载了大量关于魏晋时期隐士的言行,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隐士文化彻底形成的全过程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一、“小隐隐于野”:中国隐士的起源在先秦时期的大量典籍之中就有许多隐士形象的存在,虽然没有直接的历史记录可以佐证,但当时关于上古时期大量隐士的记载至少可以说明先秦时期已经初步形成了隐士文化。
从许由、巢父的传说可以看出,隐士文化的最初起源正是发源于道家思想学说。
许由和巢父作为上古贤人,拒绝了尧的禅让,甚至认为这是对他们人格的一种侮辱,正是道家学说中“道法自然、顺天应人”理念的体现,也是对于当时社会环境的一种反思。
其后出现的“伯夷叔齐”之说,象征着丧失政治地位后的无声抗争。
伯夷叔齐作为商代的王子彼此推让王位,双双出逃到周国。
武王伐纣时二人劝谏失败,又一起“不食周粟”,采薇于首阳山,最终一起饿死。
他们作为最初的经历改朝换代后不与新朝合作的隐士形象出现正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因战乱导致的大量国破家亡情况的再现,二人的所作所为也是许多先朝遗民对于理想和现实出现的差距无法弥合时无奈的选择。
从许由、巢父和伯夷、叔齐的传说可以看出,中国的隐士最初就是不愿从政以及因为种种原因失去从政资格的人们。
他们或主动的以道家思想作为提升人生境界的办法,或被动的用道家“避世”理论来进行个人心理上的安慰。
可以说隐士从一出现就诠释了国人对于远离庙堂行为的两种解释,即主动逃离和被动避世。
二、“中隐隐于市”:隐士为出仕1、春秋战国:“道不行,乘浮浮于海”东周起,较之以往,士们的世袭政治地位已经开始丧失。
士们为了获得官位不得不奔波于各方势力之间。
有的士则开始选择另一种途径:为了避免繁杂的具体政务工作而又不至于荒废自己的学识,许多士开始著书立说、开宗创派。
庄子与隐士——精选推荐
![庄子与隐士——精选推荐](https://img.taocdn.com/s3/m/92ca300c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fc.png)
庄⼦与隐⼠道家出于隐⼠。
在春秋战国社会⼤转型时期,奴⾪主阶级⾥的没落分⼦以及不愿意与地主阶级合作的⼈,吧⾃⼰隐藏起来,称为“隐⼠”。
⽬的是隐藏⾃⼰,免受迫害,装疯卖傻,装为⽆⽤之物。
《庄⼦》讲了些“⽆⽤之术”的故事。
⼤⽊以不才保⽣,雁以不能鸣叫⽽丧命,学⽣于是想不通了:⼤树以不材⽣,⼤雁以不材死,何故?庄⼦说:⼈要处在材与不材之间。
就是⾛中间路线,及不能表先的太有⽤,⼜不能表现的太没⽤!孔⼦的时代,奴⾪主已经快要崩溃了,孔⼦对于旧制度做⼀些缝缝补补的⼯作,企图挽救失败。
到了《⽼⼦》的时代,奴⾪主制度和社会秩序已经完全不能维持了,但是还想做最后挣扎,使⽤了阴谋权术,恢复他们已经失去的天堂。
到了庄周世代,这种挣扎已彻底没有胜的希望了,完全绝望了,不做⽃争了!听天由命了,《庄⼦》⽤了许多超然的词句,但是隐隐隐藏着悲观的情绪。
庄⼦的“混世”思想,影响了居“庙堂”的知识分⼦。
地主阶级掌权以后,分化为当权派和不当权派,两排之间有⽃争。
知识分⼦也有“在朝”和“在野”的区别,前者称为“庙堂” 后者称为“⼭林”,这2着之间也是有⽭盾和⽃争的。
在“⼭林之中”的知识分⼦要⽤庄周的“超世绝俗”的思想,以安慰⾃⼰。
在“庙堂之上”的知识分⼦也往往以庄周的“混世“思想以保全⾃⼰,所以在中国的封建社会中仍然是很流⾏的。
儒家的思想固然称为统治思想,道家的思想仍然和他分听抗衡,相互为⽤,以保持封建社会的平衡。
例如晋朝的陶潜,本来也有雄⼼壮志。
他赞美荆轲,同情荆轲。
但是他怀才不遇,不得已,归隐了,有庙堂这条路,⾛向⼭林。
宋朝的⾟弃疾也是有⼤志向的,得不到朝廷赏识,也只好像”⼭林“了,他的词说:味⽆味处有真乐,材不材间过⼀⽣。
在历史中的任何时代,总有不得志的⼈。
⼈⼀⽣中,总会遇到不如意的事,这些都是问题。
庄周哲学不能使不得志的⼈得志,也不能使不如意的⼈如意。
他不能解决问题,但是他能使⼈有⼀种精神境界,有这种精神境界的⼈,这些问题就不是问题了,他不能解决问题,但能取消问题,⼈⽣之中总有些问题是不能解决⽽只能取消的!。
试论先秦文学中隐士意象的文化意蕴
![试论先秦文学中隐士意象的文化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552b013f5627a5e9856a561252d380eb62942336.png)
On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s of the Hermit Images
in the Pre-Qin Literature
作者: 陈鹏程
作者机构: 天津师范大学文学院,天津300384
出版物刊名: 衡水学院学报
页码: 24-27页
主题词: 先秦;隐士;文化意蕴
摘要:隐士是我国古代文学中一个重要的原型意象,肇端于先秦。
其主要意蕴一是对个性自由的追求,表现出蔑视君主权威的文化人格;二是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现有社会秩序的强烈怀疑精神,表现为对传统价值观的颠覆和任性狂诞的文化人格;三是返璞归真、顺适自然的生活方式,表现为恬淡悠闲,自甘清贫物质生活态度和对栖岩滨水、寄情林泉生活的追求。
这构成了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隐士意象内涵的基本内核。
沧浪之水浊兮:庄子之隐士美学初探-【庄子美学】-【道风书画】-逍遥社区~庄子文...
![沧浪之水浊兮:庄子之隐士美学初探-【庄子美学】-【道风书画】-逍遥社区~庄子文...](https://img.taocdn.com/s3/m/83590604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d0.png)
沧浪之水浊兮:庄子之隐士美学初探-【庄子美学】-【道风书画】-逍遥社区~庄子文...沧浪之水浊兮:庄子之隐士美学初探庄子之隐士美学初探[摘要] 什么是隐士?隐士就是那些为了某种高尚的目的想要隐藏或者逃避的有知识,有德行的人。
历代中国隐士层出不穷,这一现象也已蔚为大观。
而这种隐士文化,其精髓即旧时代正直知识分子厌恶官场,鄙弃功利,向往自我与自由的人格理想与精神境界。
这是中国古代文人一以贯之的传统。
而庄子作为隐士中的代表,又有其独特的风格。
此篇文章即是由庄子从美学研究的角度入手,从他的文章中细致揭示他独特的心理特征,从而深入挖掘出他这种隐士所存在的美学特性。
同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将庄子与梭罗的“隐美”特征作具体的对比分析,从而对道家的思想性有一个总体把握。
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
[关键词] 庄子;隐士美学;存在基础;外在表现;阐释空间“隐士”一词最早见于《旧唐书·隐逸传序》:“坚迥隐逸之本。
”但中华民族从有文字记载开始,便有了有关隐士的传说。
《庄子·逍遥游》中就记载了尧让天下之位给许由的故事,当然许由不受,他说:“子治天下,天下既已治也,而我犹代子,吾将为名乎?名者,实之宾也,吾将为宾乎?” [1](P9)许由应该算是较早出现的隐士之一了。
但这种隐士心态并不是只作为单纯现象而存在的,它在华夏文明的几千年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群体,这个群体作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某一阶层,有其存在的特殊性。
在这其中,尤其要提到的便是庄子,庄子作为老子的继承者,可以算是发扬了老庄型无为隐士之风。
庄子这一隐士也是当时动荡社会的必然产生体,庄子的观点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本质。
任何事物都有自己存在的美。
隐士也有其存在的美学特性,当然,不同的隐士会有不同的特点。
庄子在《天道》中就说到“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 [1](P190),一斑窥全貌,由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到庄子之隐士美学的总体基调。
一、庄子之隐士美学的存在基础:生态和谐生态是时下一个比较流行的词,我们对其的科学定义是:生物在一定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所欲也 ; 不以其道得之 , 不处也 。贫与贱 , 是人之所恶也 ; 不以其 道得之 , 不去也 。 卷 ・ 指出明道最根本在于“ , 谓“ ” t一’ 学”所 非学 无以明道 ”还要明于取舍 。 , 因此主张“ 笃信好学 , 守死善道 , 危邦
隐 士的社会 阶层
隐 士 首 先是 士 , 春 秋 战 国 时期 士 阶层 的组 成部 分 。 在 西 是 士
想落空依然守道的士人。若从类上来分 , 则可以分为两大类 : 一
类是胸怀远大抱负 、 治理 想 、 政 人生追求 和文化智识 的士人 , 他 们怀着重建有道秩序的希冀 , 上下游移 , 结果却得不 到赏识 , 怀 才不遇而远遁 山林 ; 一类是 洞穿 世事 , 不愿入仕 , 转而追求 自性
“ 士志于道 ”(七P日指 出求 “ ” 卷 , , 2 d 道 才是士人 的理想 , 为士人的 认
2 1 年 6期 0 1
袋 放有. oj o 高教 S a n iJa y Ga i h a x io u・ a
刘 晓燕
化 艺术
【 摘 要】春 秋 战 国时 期 的 隐 士 是从 士 阶 层 中分 化 出 来 的群 体 , 们 以道 作 为价 值 取 向 的 标 准 , 淡 薄 名利 中 坚 守 着 他 在
自己的价 值 信 仰 , 履 着 自己的人 生追 求 , 现 了 中国 古代 知 识 分 子 的 责任 意 识 和 人格 魅 力 。 践 体
【 键 词】 隐士 价 值 观 道 关
基 金 项 目: 宝鸡 文 理 学 院重 点 项 目 : 代语 境 下儒 道 伦 理 思 想研 究 , 号 : K1 8 。 现 编 Z 0 9
的是早期知识分子 的价值观——道 。 笔者认 为, 对此 问题展开分 析研究 ,对于正确认识社会转型期知识分子 的责任和使命 有重 要 的现实意义 。
的智识和才能借助于强权实现着 自己的政治理想和人生价值。 在这种 喧嚣 、 纷杂 的时代 , 一部分 士人实现着 自己的理想 , 国有 道则仕 , 无道则隐。也有 一部分士人保持着 一份冷静与独立 , 在
化》 中曾有释证。但历来学界对于隐士各方面的理解不尽相同,
本文认为 , 在春秋战国时期 , 隐士必须具备 以下几个必要条件 :
一
隐 士的价值 观—— 道
隐士的文化追求和人格价值首先是来 自于士阶层 的人格修
养和政治理想 , 其次才是 隐而不仕。 对于士 , 孔子有简明的阐述 :
是必须是具备一定学识 才德 的人 ; 二是 由于仕途失意 、 治理 政
不入耻
也 , 无道 , 且贵焉, 也。” 邦 富 耻 ‘ 士穷 不 失 义 , 故 达不
周时为贵族 的最低等级。 春秋末至战国时期 , 等级制发生 了重大 变化 ,以往 的世卿世禄的社会秩序的崩坏 ,使得等级之间开始 “ 相互流动。 由于部分贵族身份 的下降和平民身份的上升 , 造成了
战争 、 血腥与死亡 中参透 了人生 , 他们见证 了世人 为物所 累 , 勾 心斗角 , E奔波 , 终 t 他们发现 了人类 的原朴之性正 在被 物欲 、 名 利所异化 , 因此表现出豪迈 的气度 , 将名利物欲置之脑后 , 转而
关于 隐士之 名
《 辞海 》 :隐士 , 解 “ 意即 隐居 不仕 的人 ” 。蒋 星煌 先生认 为 : “隐 ’ ‘ 是隐蔽的意思 , ±不见 于世 , 以称 隐士。”li 所 iP在我 国古 l) 代, 隐士的名称纷繁 复杂 , 随着时代 的不 同而变化 , 了“ 且 除 隐
春秋 战国时期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个繁荣期 。在这个时 期出现了百家争鸣的文化现象 , 士人充当了其 中的主角 , 除游走
效力。 因此 , 社会上 出现 了士朝 为布衣 , 暮为卿相的现象 。 被重用 的士 , 上下游离 , 往来 于诸侯之 间 , 指点江 山, 激扬文字 , 自己 以
于诸侯权卿 、 闻达于诸侯之外 , 也有隐居不仕 的隐士 。本文认为 春秋战国时期 的隐士并 不是消极堕世的群体 , 他们 的“ 是 以 隐” 另外一种方式表达 了对时政 的态度 ,在他们内心深处依然坚守
士” 这个常见 的名称外 , 还有很多其他称呼。 据蒋星煌先生考察 , 比较 主要的相类似 的称呼有隐士、 高士 、 处士 、 逸士 、 高人 、 民、 逸 遗民 、 隐者等 十几种。 对此 , 蒋先生在其著作《 中国隐士与中国文
追求自性高洁, 不问世事的做法。这些人隐居于山林或朝市, 过
‘ ’ 士 的数量剧增 , 士庶间的界限变得模糊起 来。士庶合流 , 士阶
离道 ……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 , 不得志修 身见于世 , 穷则独善其 身, 达则兼济天下” 围卷 ” 孔子的这些观点总结出了士的 。 政治抱负 、 道德伦理与人格追求 。
那么 , 何谓“ ?“ 最初本义为道路 , 道” 道” 延用后有开通疏导
着悠然 自在 的生活 , 坚守着 自己的人格 , 成为涵养着知识才德与 哲思的精神贵族 。 总之 , 春秋 战国这样一个社会转型期 , 造就 了士阶层崛起的
社会历史环境 。 时代的特点与政治的需要成就 了一批士人, 同时 也使另一部分失意士人沦为隐士 ,但他们所属的社会阶层依然 是春秋战 国时期的士阶层 。
理想时代 是 :大道之行也 , “ 天下为公 , 选贤与能 。” 喾 十 . , 【 一 五 认 卅 为“ 士不可 以不弘毅 , 任重而道远 。” 针 强调 士人要 坚守
“ ”不能因外 部环境的影响而放弃这一准则。 富与贵 , 道 , “ 是人之
高洁 , 远离政治 , 反思人与社 会的关 系 , 比如道家 的老子 、 庄子 等。 虽然这一时期 隐士之“ 的原 因不尽相同 , 隐” 但他们 却基本处 于同样的社会阶层 , 并有着基本一致的价值取 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