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院士:应对农业干旱的技术选择(山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作出有利于增强南方粮食生产能力的政策调整 • 加强南方农田水利工程建设 • 北方要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提高用水效率,尽快做到农
业水资源供需平衡
2 高、中、低产田的关系
今后我国粮食增产将主要依靠提高单位面积产量这一途径, 但单产的提高应主要体现在提高平均单产上。在全国范围内高、 中、低产田约分别占到耕地面积的30%,30%和40%。目前增产技 术和科学研究针对高产田的居多,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和提升重视 不够。
强、广适应的优良草种群。
4 常规技术和高新技术的关系
在现阶段,提高农业生产、特别是提高干旱逆境下 粮食生产的主流技术仍属常规技术,信息技术的推动作 用明显增强,而生物技术则尚处于辅助技术地位。
在可预见的未来,农业常规技术仍将作为提高旱区 农业生产力的主要技术途径,对其只能革新,不能“跨 越” 。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的有效结合无疑将会给旱 区农业的持续发展带来新的动力。
调查中发现,半旱地农业在农 业生产中已实际存在,有些是 主动做出的,更多的则是被动 存在。现在问题是,如何尽快 将被动存在转变为主动应对。
主动应对的实例:
★山东恒台县——低定额灌溉条件下保 持高产
★北京市——实行半旱轮作制
单位耗水量的生产量
灌 溉 农 业
半 旱 地 农 业
旱 地 农 业
在充分利用降水的 基础上高效利用少量灌溉水
中国农业干旱类型分区示意图
北方干旱区:光热土地 资源丰富,但水分短缺 严重限制了区域农业生 产的发展。
占全国百分比(%)
南方和北方水资源 土地资源比较
100 80 60 40 20 0 南方
水资源 土地面积
北方
西北
南北方粮食主产区分布图
我国南方处于降水量充足(1000mm以上)的湿润地区, 北方则处于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三个气候带,其中大部 份可通称之为“旱区”,即“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中 所的土地易退化地区。
应对农业干旱的技术选择
山仑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主要内容
一、应对农业干旱的几个关系问题
1 区域关系 2 高、中、低田关系 3 粮食增产与发展畜牧业的关系 4 常规技术与高新技术的关系
二、应对农业干旱的技术途径
1 发展半旱地农业 2 建立节水型农业结构 3 选育抗旱节水新品种 4 改进耕作技术 5 开辟农业新水源 6 树立“以丰补欠”策略思想,推进适应性农业
二、应对农业干旱的技术途径
1 发展半干旱地农业
我国推行农业节水以应对干旱取得了一定成效,但 从全局看,节水农业发展仍然缓慢。为了节约大量灌溉 用水发展半旱地农业是一种必然选择。
半旱地农业是指在运用旱作技术充分利用自然降水 并提高其效率的基础上进行少量水补充灌溉的一种农业 用水类型。它首先适合于在半湿润的黄淮海缺水灌区推 行,在地处半干旱的黄土丘陵地区可通过雨水集流加以 应用,今后在南方季节性干旱地区也有发展前途。
国际经验表明,世界各国开发旱区特别是半干旱地区农业取得 的一个共同成功经验是,实行农业与牧业结合,两者产值约各占 50%。我国情况:学术界一直倡导旱区畜牧业、特别是草地畜牧业 的发展。至今,人工草地建设仍然是大农业发展中的一个最薄弱的 环节。如何建立稳定的人工草地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涉及到整个农 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化体系的形成。一些关键科技问题有待解决: 一是如何将牧草纳入正式种植制度之中,二是如何加快选育抗旱性
干旱地区——无灌溉基本无农田生产的地区 半干旱地区——降水量处于农田正常生产下限的地区 半湿润易旱地区——干旱缺水经常是农田生产主要限制因 子的地区
干旱地区
半干旱地区
半湿润地区
干旱、包括严重干旱可以在世界任何地方发生,特 别是近年来我国南方湿润区干旱频繁引起普遍关注。今 后我国应对干旱的重点与难点依然在北方。应处理好南 北方之间粮食供求和资源平衡关系:
提高旱地农田生产力的两个途径
半干旱地区旱作农业中水资源高效利用
生物改良
环境控制
遗传改良 生理调控 群体适应
提高作物 水分利用效率
提高农田 水分利用率
提高降水利用率和利用效率
Fra Baidu bibliotek
控制水土流失 防止土壤蒸发 利用土壤深层储水 汇集非耕地径流
实现有限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3 粮食增产与发展畜牧业的关系
旱区草地畜牧业的加快发展将有力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农田 生产力的提升。
理论研究也表明,通常意义上的气象干旱不总是必然降低产量,许 多作物一定生育阶段适度水分亏缺可以产生产量形成上的补偿效应,节 水与增产有可能同时实现。
桓台成效
充分采取农艺节水措施,实行标准小畦灌溉,小麦灌溉定额保持在每 亩100m3左右,作物水分生产效率提高到1.80kg/m3
小麦单产连续13年稳定在510kg左右,玉米单产连续19年保持在 620kg左右。
增粮少增水,灌溉水利用系数提高到了0.8,地下水位下降明显趋缓, 一些年份保持了采补平衡。
北京经验
初步建立了小麦少灌、玉米不灌的半旱轮作体系。近10年, 冬小麦种植面积减少了150万亩,雨养玉米面积已占到粮食 种植面积的62%,年节水4000万m3以上。
雨养旱作玉米
在水资源严重紧缺的河北省,近1/3灌区已无法进行正常水量灌溉, 目前已在积极倡导小麦少灌、玉米不灌的种植模式。他们认为,该省许 多地方的水浇地变成半旱地甚至旱地已是大势所趋。
如何提高中低产田的农田生产力?一是环境控制,即改造环 境使之适应于植物的需求;二是生物改良,即改造植物本身以适 应外部环境。以地处半干旱地区的黄土高原旱作农业为例,其农 业技术体系的发展主要经历 了:以保水保土——有效利用土壤 储水——充分利用自然降水。下一步应采用环境控制与生物改良、 即提高水分利用率和水分利用效率并重的技术路线。
一、应对农业干旱的几个关系问题
1 区域关系
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格局由“南粮北 运”转变为“北粮南调”。北方调节入南方粮食年平均 2600万吨,占北方粮食产量的12%,相当于调运虚拟水 量约200亿m3。北方地区人口占全国47%,耕地占全国 65%,而水资源仅约占水资源总量的19%(近年下降为 16%)。因此,从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粮食均衡生产角度 看,“北粮南调”的做法不尽合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