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大学先秦史 秦汉史名词解释
完整版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期末复习lasepillo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1)先秦(上古)文学指秦统一中国以前上溯至远古,包括原始社会(从远古到传说中的尧、舜、、广义先秦:1 禹时代)、奴隶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时代)和封建社会确立的战国时代。
河(《汉书·(狭义先秦:主要指秦统一天下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犹言秦先,谓未焚书之前”2、间献王传》颜师古注))先秦文学:主要是指春秋战国特别是战国时期的文学3、,后亦应之,此举劳动歌声的创作者(“今夫举大木者,前呼“邪许”4、“杭育杭育派”:《淮南子·道应训》)重权力之歌也”上古时期的民歌、歌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原始诗歌(原始歌谣、上古歌谣):5、重要工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原始时代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集体性、综合性等。
它们具有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
词句简朴,节奏流畅。
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6、广义神话:包括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以神魔鬼怪为内容的传说、故事、笔记、小说等。
7、狭义神话:专指产生于原始社会的古代神话,是原始社会出现的另一种集体创作的口头文学。
神话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包括自然神和神话了的英雄,其情节一般表现为变化、神力和法术。
(不自觉的神话与有意识的仙话、鬼话、童话有区别)8、《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是我国悠久诗歌传统的光辉起点和不尽源头。
《诗经》原名《诗》,或称《诗三百》。
战国时被儒家奉为“六经”之一,汉时正式成为儒家经典。
《诗经》共收录作品305篇。
风诗160首,雅诗105首,颂诗40首,笙诗6篇有目无辞。
作品主要覆盖中原及江汉流域。
9、风、雅、颂:风乃乐调,国风即地方音乐,160篇;雅即正,王畿之地音乐,大雅31篇,小雅74篇,共计105篇;颂是庙堂乐歌,周颂31篇,鲁颂4篇,商颂5篇,共计40篇。
西南大学先秦秦汉史试题库参考答案
历史学专业课试题库参考答案先秦秦汉史一、名词解释1、北京人北京人又称北京猿人,中国猿人,北京直立人。
生活在距今约50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早期,因发现于北京周口店龙骨山而得名。
北京人的体质已经具备了人的性质,但又保留某些猿的特征,故称“猿人”。
他们以狩猎为生,群居洞穴,使用粗糙的石器和骨器,并已开始使用天然火,且有简单的语言。
2、山顶洞人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属于晚期智人,是蒙古人种的祖先。
生活在距今约1.8万年前,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因发现于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
山顶洞人的形态与现代人十分相似,他们制作的骨器十分精巧,且出现了装饰品和墓葬,这说明山顶洞人已经具有审美观念和宗教信仰。
3、原始群原始社会的最初阶段。
由于生产工具是极为简陋的打制石器,很难获得必要的食物,所处环境十分恶劣。
在这种情况下,单靠个人的力量是无法生存的。
为了生存,原始人类往往几十个人在一起过着群居生活。
他们共同劳动,共同享有劳动得来的食物,这种既没有婚姻规则,也没有社会组织的人类群体就叫做原始群。
4、半坡类型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前期仰韶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因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而得名。
主要分布在渭河流域为中心,东起太行山西侧及郑州附近,西至陇东,南道武当山北侧,北达河套平原及熊耳山一带。
半坡类型使母系氏族公社制度得到了充分发展。
5、仰韶文化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
仰韶文化属于母系氏族公社制度繁荣的文化。
生产工具以较发达的磨制石器为主,骨器也相当精致,还有较发达的农业。
红陶器上常有彩绘的几何形图案或动物形花纹,是仰韶文化的最明显特征,所以也称之为“彩陶文化”。
6、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龙山文化已经进入了父系氏族社会,出现了城堡,到晚期又出现了铜器。
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具为主,并已出现了石镰。
陶器多灰陶、黑陶、红陶和白陶。
黑陶是最早发现的龙山文化的典型陶器,所以龙山文化又有“黑陶文化”之称。
7、炎帝又称赤帝,上古帝王之一,姜姓,传说为少典之子,其德火纪,以水名官,故称炎帝,是古代黄河上游部落首领。
名词解释(秦汉文学)
汉赋是汉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散韵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汉赋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形成新的体制。
它借鉴楚辞、战国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恣肆的文风,又吸取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法,并且往往将诗歌融入其中。
仅从所采用的诗歌形式来看,既有传统的四言,又有新兴的五七言。
汉赋的文体来源是多方面的,一种是综合性的文学样式,它巨大的容量和颇强的表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
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赋体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新赋体的最高成就,西汉后期新赋体的主要作家是扬雄。
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是东汉新赋体的两篇力作。
同时,张衡的《归田赋》突破了旧的传统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七体赋的体裁之一,其特点是通过虚设的主客反复问答,按“始邪末正”的顺序铺陈七事,这种赋体由枚乘首创。
西汉枚乘的《七发》辞藻繁复,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
后来的《昭明文选》曾将《七激》《七依》《七辩》《七启》等单列为一种文体并称之为“七”。
自此以后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的文体,号称“七体”,各朝作家时有模拟。
乐府乐府的含义是演变的。
在汉代,所谓乐府是指乐府机关,乐是音乐,府是官府,这是他原是的含义。
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也叫乐府,乐府便有一种机关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六朝人的着眼主要是在音乐上,显然是把乐府看成一种诗体。
至唐,已经撇开音乐,注重其社会内容,如元结《系乐府》、白居易的《新乐府》、皮日休的《正乐府》等,都不入乐,但都称之为乐府。
于是乐府又变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是单从乐府入乐来说的。
骚体赋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
考研笔记分享:中国文学史——先秦文学(含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中国文学史——先秦文学(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神话:是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时期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是以“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中国在远古时代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但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除了《山海经》等书中记载神话比较集中外,其余则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各类书中,往往只是片断,有故事情节的不多。
《山海经》:《山海经》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xi、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
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等方面的资料。
神话“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就保存在《山海经》中。
神话历史化: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作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
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现过。
这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之所以散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神话历史化的方法主要是删削和改造。
在我国,神话的历史化在春秋早期就已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提出“不语怪力乱神”。
《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有305篇,另有6篇笙诗,有目无辞。
全书主要收集了周初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间的作品,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
作品内容十分广泛,深刻反映了殷周时期尤其是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赋、比、兴的运用,既是《诗经》艺术特征的重要标志,也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
先秦_历史考研名词解释
马家浜文化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因1959年在浙江嘉兴马家浜首先发现而得名,其年代约与中原仰韶文化同时,主要分布在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和上海市,重要遗址是马家浜、青浦崧泽、常州圩墩、吴兴邱城和钱山漾等。
陶器以夹沙红陶和表红胎黑、外红里黑的泥质红陶为主,未见彩陶。
早期有釜,晚期多鼎。
石器磨制较精。
晚期进入父系氏族社会。
大汶口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黄河下游的一种文化,年代约为公元前4300—前2400。
因1959年首先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而得名。
主要分布在山东半岛和鲁南,南达苏皖北部,西到河南平顶山、偃师、郑州,北达辽东半岛。
根据大汶口文化内涵的不同特点,一般分为早、中、晚三期。
生活用品主要是陶器,盛行三足和圈足器,早期全系手制,多红色,晚期出现轮制,多黑色和灰色。
早期只见单色黑彩,中期彩陶增多,红、白、黑、赭等色均有,几何纹是其彩陶的主要图案。
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早期制造粗槽,中期以后磨制精致,并用琢钻和管钻法打孔。
装饰品做工精致,中期以后出现雕刻镶嵌技术。
葬式以俯身直肢为主,所土坑竖穴,晚期流行二层台结构。
早期出去母系氏族社会,晚期出现男女合葬,已确立父系家长制,出现贫富分化。
大汶口文化的前身是以滕州北辛遗址为代表的文化,到约公元前2400年发展为山东龙山文化。
龙山文化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
因1928年首先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城子崖而得名。
主要分布于山东、河南、陕西、山西、河北和安徽北部等地区。
陶器多是轮制,少数手制,质料有细泥、细沙和粗沙三种;陶色有黑、灰、红和少数白色,火候较高,质地坚硬。
除有素面磨光外,纹饰有弦纹、划纹、附加堆纹和镂孔等。
器形复杂,种类繁多,盛行三足、圈足或平底,常见器有盆、豆、杯、盘、罐、鼎、鬲等。
黑陶是最早发现的龙山文化的典型陶器,质地细腻,造型美观,过去又有“黑陶文化”之称。
生产工具以磨制石器为主,有孔半月形石刀和石铲是此文化中出现的新工具。
居住主要是半地穴式的圆形房屋,也有长方形,单间居多。
西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
西南大学中国古代文学史名词解释、论述题汇总第三十五章三国演义一、名词解释1、章回小说:是我国古代长篇小说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形式。
其特点是:分回标目,分章叙事。
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2、“七实三虚”:这是关于《三国演义》艺术构思的一种说法。
章学诚在《章氏遗书外编・丙辰札记》中说《三国演义》具有“七分事实,三分虚构”的构思特点。
正因为《三国演义》的作者能较好的处理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关系,使作品产生了巨大的艺术魅力。
3、“三绝”:《三国演义》在人物描写方面,采用类型化的写法,塑造了许多成功的人物形象,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毛宗岗所说的“三绝”,即最具智慧的诸葛亮、忠义之士关羽以及奸诈的曹操。
二、论述题1、如何看待《三国演义》的“拥刘反曹”倾向?应从三个方面分析:一是史学上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就存在着孰为正统的不同看法;二是三国故事在民间流传中融入了人民希望出现明君仁政的愿望;三是小说创作中主题思想的需要。
(要求举出具体的材料事例加以论析) 2、《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方面有什么特色?《三国演义》在战争描写上的成就十分突出。
作者笔下的战争写的丰富多彩、变化无穷。
充分表现战争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另外,在战争描写中,不仅写出了两军相斗勇者胜,而且,还写出了两勇相斗智者胜。
重点表现统帅人员的运筹帷幄、分析决策,给予读者许多启示。
3、《三国演义》的语言特色是什么?《三国演义》具有“文不甚深,言不甚俗”的语言特色。
它是文言,但又夹杂着白话;是白话,但又有不少文言成分。
可谓雅而不涩,俗而不俚。
第三十六章水浒传一、名词解释1、繁本和简本:指的是《水浒传》的版本可分为两大系统。
繁本文繁事简,均无平王庆、田虎情节。
简本文简事繁,有平王庆、田虎事。
2、金本:指的是明末清初,江苏吴县人金人瑞对《水浒传》进行评改,砍掉七十二回以后的部分,又把第一回改为“楔子”,形成新的版本,即七十回繁本《贯华堂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
金本流传广泛,成为通行本。
历史学-秦汉(名词解释)
第四章秦汉3.【李斯】:秦政治家。
楚上蔡人。
战国末人秦,先后为吕不韦舍人、秦王政客卿。
公元前237年,因修郑国渠事件,秦宗室贵族排挤六国之士,李斯上书谏止。
秦始皇统一六国,他多所谋略。
秦王朝建立后,任丞相,定立郡县制,焚《诗》《书》,下禁书令,并以小篆为标准,推行文字统一。
始皇死后,与赵高策动沙丘政变,矫诏赐死扶苏、蒙恬,立胡亥为二世皇帝。
最后为赵高所猜忌,诬其子与盗贼相通,腰斩于咸阳市。
著有《谏逐客令》和《苍颉篇》。
13.【同姓王】:汉代刘氏子弟同姓为王者。
刘邦在剪除异姓王的同时,又分封了一批刘姓子弟为王。
汉高祖总结秦亡的原因时,认为秦朝没有封同姓子弟为王是其短命的关键所在。
因此,他在剪除异姓王的同时,又陆续分封了九个刘姓子弟为王,史称同姓王。
同姓诸侯王拥有很大权力,可以经营盐铁、征收赋税、铸造钱币,、任免官吏,俨然成为独立王国,后来经景帝“削藩”和“七国之乱”后,这些王国的独立地位才被取消。
15.【萧规曹随】:西汉曹参全盘继承萧何而为政之事。
萧,指萧何,汉朝的开国相国。
汉高租刘邦建立汉王朝后,各种律令制度皆由萧何亲手制定。
萧何死后,曹参继而为相国。
凡萧何制定之制度法规,曹参都照行不变。
汉朝的各种事业因之而有了一个稳定持续的局面。
19.【贵粟政策】:汉文帝时期御史大夫晁错提出的一项经济措施。
其原则是“使民以粟为赏罚”,即农民可以用粮食向政府购买爵位,也可以用粮食赎罪。
商人要买爵位,就要向农民买粮食,粮价也会因此而提高。
汉文帝于公元前168年下卖爵令,实施贵粟政策。
这一政策的实行,使国家的存粮大为增加,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也得以提高。
20.【《治安策》】:汉文帝时贾谊上奏的以解决诸侯国问题为内容的策论。
其主要内容是:建议“欲天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主张把王国分割成若干个小国,从而削弱其力量。
文帝起初就很重视贾谊的建议,但有些犹豫不决;后来形势更加严峻了,他才把齐国分为六个小王国,立齐王肥的六个儿子为王;又把淮南国分为三个小王国,立淮南王的三个儿子为王94.【入粟拜爵】:入粟拜爵由汉文帝时的政论家晁错提出。
名词解释(秦汉文学)word版本
名词解释(秦汉文学)word版本名词解释(秦汉文学)汉赋汉赋是汉代文学最具代表性的样式,它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散韵兼行,可以说是诗的散文化、散文的诗化。
汉赋对诸种文体兼收并蓄,形成新的体制。
它借鉴楚辞、战国纵横之文主客问答的形式、铺张恣肆的文风,又吸取先秦史传文学的叙事手法,并且往往将诗歌融入其中。
仅从所采用的诗歌形式来看,既有传统的四言,又有新兴的五七言。
汉赋的文体来源是多方面的,一种是综合性的文学样式,它巨大的容量和颇强的表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
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赋体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作品代表新赋体的最高成就,西汉后期新赋体的主要作家是扬雄。
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是东汉新赋体的两篇力作。
同时,张衡的《归田赋》突破了旧的传统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
七体赋的体裁之一,其特点是通过虚设的主客反复问答,按“始邪末正”的顺序铺陈七事,这种赋体由枚乘首创。
西汉枚乘的《七发》辞藻繁复,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
后来的《昭明文选》曾将《七激》《七依》《七辩》《七启》等单列为一种文体并称之为“七”。
自此以后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的文体,号称“七体”,各朝作家时有模拟。
乐府乐府的含义是演变的。
在汉代,所谓乐府是指乐府机关,乐是音乐,府是官府,这是他原是的含义。
但魏晋六朝却将乐府所唱的诗也叫乐府,乐府便有一种机关名称变为一种带有音乐性的诗体名称,六朝人的着眼主要是在音乐上,显然是把乐府看成一种诗体。
至唐,已经撇开音乐,注重其社会内容,如元结《系乐府》、白居易的《新乐府》、皮日休的《正乐府》等,都不入乐,但都称之为乐府。
于是乐府又变为一种批判现实的讽刺诗。
宋元以后,也有称词、曲为乐府的,是单从乐府入乐来说的。
骚体赋骚体赋是汉赋中的一类,它是从楚辞中发展而成的,形式上属于骚体,所以称为骚体赋。
骚体赋的大都是抒发怀才不遇的不平,抒发一种不得帮闲的牢骚。
[历史]中国古代先秦和秦汉历史知识点汇总
【阶段特征】先秦时期包括自远古至秦统一前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史的发源阶段。
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思想文化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1.奴隶社会的基本特征:①奴隶制社会经历了夏(奴隶制的形成)、商(奴隶制的发展)、西周(奴隶制的鼎盛)、春秋(奴隶制的解体)四个阶段;②政治制度方面,夏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商强化了国家机器,西周实行分封制,春秋的争霸战争和铁器、牛耕的出现,使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和经济基础双双走向瓦解。
通过春秋争霸,客观上加快了统一步伐,促进了民族融合;③文化的灿烂表现为商文化的成熟,春秋时期老子、孔子两位思想家、天文历法方面的成就等。
2.春秋战国时期的基本特征: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
(1)政治上:①王室衰微,权力下移,政权逐步掌握在新兴地主阶级手中,他们利用政权力量,进行自上而下的变法、改革,随之各国政治体制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逐步建立起来;②大国争霸,战争频繁,社会由分裂走向统一;③民族融合加速华夏族逐步形成。
(2)经济上:①基本特征:井田制逐渐崩溃,封建制生产关系萌生并逐步取代奴隶制生产关系;②生产力:铁器和牛耕的使用;③战国时期,一些国家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3)文化上:①科技成就主要产生于与人们生活最密切相关的领域,如天文历法、物理、医学等;②社会大变革突出而集中地反映在思想文化领域中。
秦汉时期的基本特征:封建社会初步发展。
(1)政治上:①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确立并得以巩固,官僚制度取代世卿。
刺史制度、察举制、郡县制和封国制不断发展;②封建制度的弊端开始显露:外戚宦官专权问题、豪强地主问题、土地兼并问题等;③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形成并不断发展,国家版图大大开拓;④对外交往初步发展。
(2)经济上:①封建经济初步发展;②秦朝实现国家统一,统一度量衡、货币,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但暴虐统治又破坏了生产力发展;③两汉实行休养生息政策;④经济发展主要是在黄河流域的北方地区;⑤对外贸易频繁、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开通。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二)——秦汉文学部分
《中国文学史》名词解释整理(二)——秦汉文学部分1.《吕氏春秋》:战国末年的杂家著作。
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下宾客、儒士集体编撰而成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239年左右。
《吕氏春秋》既为吕不韦众门客集体编成,内容自然不免驳杂,风格也不完全统一,但它有严密的体系。
全书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组成了一个所谓“法天地”的完整体系。
2.《淮南子》:此书是汉代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招集门客编成,共21篇,是西汉一部大著述,原称《淮南鸿烈》,以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孔、墨、申、韩之说,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续,东汉高诱即说此书:“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入经道。
”《淮南子·要略》认为它并非一部抽象论道之书,其重点乃在于“纪纲道德。
经纬人事”,处处紧密关合着现实,多用历史、神话、传说、故事来说理,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3.骚体赋:汉赋的一种,指在体制上极力模仿楚辞体并且以赋名篇的作品。
楚辟体作品的创作在汉代没有新的发展,许多作品在内容上和形式上有意模仿屈原的《离骚》、《九尊》,有些则只是袭取楚辞体的形式,被称作骚体赋。
骚体赋并不等于楚辞,它已经散文化了,是楚辞演变为汉大赋的过渡形式,在赋的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代表性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司马相如的《长门赋》等。
4.散体赋:指汉代盛行的赋体作品,以主客问答的方式“铺陈摘文,体物写志”,虽散韵结合,但散文的意味较重,所以称为散体赋。
一般篇幅较长,规模宏大,所以又称为散体大赋。
散体大赋是汉赋的主干,所以散体大赋可以直接称之为汉赋,一般说来,文学史上所说的“汉赋”,都是指汉代散体大赋而言。
5.七体:汉初枚乘的《七发》“说七事以启发太子”,它全篇是散文,辞藻繁富,多用比喻和叠字,以叙事写物为主,是一篇完整的新体赋,标志着汉赋体制的正式确立。
自此以后以七段成篇的赋成为一种专门文体,号称“七体”,各朝作家叫有摹拟,亦简称“七”。
“七体”名目首见于《昭明文选》。
先秦两汉文学名词解释
“先秦”,就是秦先,即秦统一前的春秋战国时代。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诗歌作品305篇,《诗经》存目311篇。
《墨子·公孟》:“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
”《史记·孔子世家》:“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
”都说明《诗经》是可以配乐演唱的乐歌总集。
汉代有齐(齐人辕固生)、鲁(鲁人申培公)、韩(燕人韩婴)、毛(大毛公鲁人毛亨和小毛公赵人毛苌)四家传授《诗经》。
齐、鲁、韩“三家诗”当时并列于官学,书写用汉代通行的隶书,称为“今文诗”;“毛诗”晚出,用先秦古文字书写,称为“古文诗”。
荀子,名况,字卿,赵国人,在齐担任祭酒。
后适楚,春申君让他作兰陵令。
春申君死后荀卿被罢免。
最后死于兰陵。
韩非(约前280~前233),出身于韩国贵族之家,是韩之诸公子。
曾师事儒学大师荀况,与李斯是同学。
《韩非子》是韩非死后由后人搜集其遗著并加入他人论述韩非学说之文章编成。
今传《韩非子》20卷,55篇。
清王先慎的《韩非子集解》、今人陈奇猷《韩非子集释》、梁启雄《韩非子浅解》和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韩非子校注》是比较好的本子。
“赋”的本意是铺陈直叙。
《文心雕龙·诠赋》说:“赋,铺也。
”朱熹《诗集传》:“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
”《文心雕龙·诠赋》说:“赋也者,受命于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汉赋的发展、分类和特点。
汉赋的发展过程,大致经历了形成、兴盛、衰微三个阶段。
根据时代和赋的体式,汉代的赋,可以分为骚体赋、新体大赋、抒情小赋三类。
西汉初枚乘的《七发》标志着新体大赋的正式形成,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代表新体大赋的最高成就;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也是东汉新体大赋的两篇力作。
张衡的《归田赋》开创了抒情小赋的先河,其后,蔡邕、赵壹等人也大力创作抒情小赋。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的通史,它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约五十二万字,共一百三十篇,由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五个部分组成。
二轮专题第一讲先秦、秦汉史
先秦、秦汉
先秦是中华文明的勃兴阶段。它经历了从原 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的发展过程; 生产力不断进步,精耕细作的农耕经济模式确立; 中华文化萌生,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 精神。
秦汉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奠基时期。其开 创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为以后历代封建王 朝所沿袭;秦汉时期的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秦 汉文化作为先秦文化成就的总结和升华,为后世 封建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时空坐标知识结构先秦秦汉最新考纲考点分布考纲20182017201620152014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分封制的影响秦汉时期政治制度西汉中央集权加强汉代的地方治理古代中国的经济铁农具的使用反映社会发展程度汉代土地兼并自耕农衰退春秋战国商贸发展西汉经济的恢复与发小农经济的形成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子科技先秦字形变化的条件儒学的历史根基儒学的理想化诉求孟子的法制观念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的发展1基础知识特征总结时间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新石器时期出现了早期国家农业刀耕火种手工业丝织彩陶技术夏代约公元前2070前1600从禅让制到王位世袭制商业出现早期商业交换商代约公元前1600前1046宗法制神权与王权密切结合农业井田制手工业青铜器铸造工艺高超商业职业商人和贝币出现基础知识特征总结时间政治领域经济领域文化领域西周1046前771分封制宗法制世卿国同构贵族政治农业井田制礼乐文化诗经中的大部分学在官府手工业纺织业地位非常重要西周晚期出现铁器商业商贸频繁贝铜贝等出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商鞅变法出现郡县制军功爵制农业垄作法铁犁牛耕都江堰初税亩土地私有制确立等思想百家争鸣学在民间手工业人工冶铁淬火工艺科技司南商业出现巨商和商业中心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文艺楚辞三者关系春秋战国时期经济上铁犁牛耕的出现造成了井田制的瓦解和新兴地主阶级力量的壮大
《名词解释》秦汉部分
中国古代史---秦汉1.五德始终说:战国末期阴阳家学派创始人邹衍提出的历史循环学说。
邹衍把阴阳与五行相胜配合起来,提出五德始终的循环论和命定论,认为土、木、金、火、水五行就是五德,历史上的每个朝代代表其中一德,按照五行相胜的次序,互相更替,周而复始。
秦始皇采用五德始终说是用以证明他代周的必然性和实行法治的合理性,为专制主义皇权寻找思想理论依据。
2.三公九卿制*:秦朝的中央官制。
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丞相为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掌握军事;御史大夫主管监察。
三公分别对皇帝负责。
九卿是在丞相之下设立的掌管具体事务的官员,各有自己的职责,以处理日常事务,大事总汇于丞相,决于皇帝。
三公九卿制的实行加强了皇权。
3.郡县制:(武汉大学2000年中国古代史真题)秦朝开始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
秦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地方行政制度方面,彻底废除了“封诸侯、建藩卫”制度。
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郡县制度,把全国分为三十六郡,秦末增至四十郡。
郡设郡守掌管行政和军事,设郡尉并掌军事,监御史为中央派遣的监察官吏。
郡下设县,大县长官为县令,小县长官为县长,县下有基层组织乡、亭、里。
郡县制的推行加强了中央集权。
4.书同文*:秦始皇统一六国后采取的文字改革。
战国时期各国文字的异形和混乱,不但妨碍政令的执行,而且影响经济、文化的发展。
秦始皇命令丞相李斯、中车府令赵高、太史令胡母敬等对文字进行整理,“罢其不与秦文合者”,制定出小篆,作为标准文字,通用于公文法令。
后来程邀又根据当时民间流行的字体,整理出更为简便的新书体——隶书,作为日用文字在全国范围推广。
秦始皇和李斯改革并统一文字,对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5.焚书坑儒*:秦始皇为统一思想而在意识形态领域采取的措施。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颁布焚书令,规定除《秦记》以外,六国史书一律销毁。
《诗》、《书》、百家除博士官外,其他人不得收藏。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讲解学习
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一、名词解释:(1)《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
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
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
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
(2)《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
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
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3)“三礼”:即儒家经典中的《周礼》、《仪礼》、《礼记》:其中《周礼》又名《周官》,是有关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
一方面反映了西周现实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理想的政治制度。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十七篇仪节单,其中有包括《士婚礼》、《士丧礼》、《士冠礼》等,反映了当时的典礼活动、伦理关系、吉凶婚丧等社会生活。
《礼记》主要是论述礼的作用和意义。
(4)荀悦:字仲豫,东汉颖川人。
汉献帝时任黄门侍郎、秘书监。
献帝以《汉书》“文烦难省”,建安初年命荀悦按编年体改编《汉书》,前后三年,成《汉纪》30卷。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荀悦以《汉书》中的本纪为纲,将其书中传、志、表的内容加以概括,按时间的顺序,散放于帝纪各年之下。
将80万字的《汉书》精简为18万字的《汉纪》,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
(5)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
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
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
古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汇总第二弹(秦汉文学)
古代文学考研名词解释汇总第二弹(秦汉文学)秦汉文学《吕氏春秋》《吕氏春秋》是秦相吕不韦招集门客辑合百家九流之说而成的,成书年代大约在公元前 239 年左右。
全书分 12 纪,每纪5 篇;8 览,每览8 篇;6 论,每论 6 篇,再加一篇序文,共 161 篇(今存 160 篇)。
全书条分理顺,篇章划分十分整齐,从结构上把它组合成了一个所谓“法天地”的完整体系,并且将各家不同学说巧妙地纳入到自己的理论框架中。
此外,《吕氏春秋》还运用精练短小、文风平实的散文以及丰富多彩的寓言故事来说明事理,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贾谊贾谊,河南洛阳人,18 岁时,就以博学能文而闻名于郡中。
文帝即位后,贾谊任博士,掌文学典籍,后又被擢升为太中大夫。
朝廷上许多法令、规章的制定,都由他主持进行。
贾谊的才华和文帝对他的信任,引起了一部分朝臣的不满,他们在文帝面前进言,动播了文帝对贾谊的信任,结果文帝让贾谊离开长安,去做长沙王的太傅。
后人称贾谊为贾长沙、贾太傅。
文帝七年(公元前 175),贾谊被召回长安,任梁怀王的太傅。
此时文帝虽仍赞赏贾谊的博学,但对于他多次上疏陈述的政治主张并不采纳。
后来梁怀王骑马摔死,贾谊认为自己没有尽到太傅的责任,经常悲泣自责,不久而逝。
贾谊是汉初最重要的思想家和最杰出的文人,著有《新书》58 篇,包括专题政论文、就具体问题而写的疏牍文以及一些杂论。
除此之外,贾谊还有赋7篇,但是大多已经亡佚。
《淮南子》《淮南子》是汉代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招致门客编成,共 21 篇,原称《淮南鸿烈》。
自认为此书包含广大光明的道理,可出于诸子百家之上,为汉代治国法典,实际是以道家思想为主而杂以孔、墨、申、韩之说,是汉初黄老思想的继续。
东汉高诱说此书:“其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出人经道。
”作为一部理论著作,《淮南子》的论说博奥深宏,无所不包,有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其重点在于“纪纲道德,经纬人事”,处处紧密关合着现实。
董仲舒董仲舒(前 179 ~前 104),广川(今河北枣强)人,西汉时期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汉景帝时为博士官,以通晓《公羊春秋》闻名于世,一生著作甚丰,其影响最大者,则为《汉书》本传中所载《贤良对策》三篇。
先秦、两汉名词解释
古代文学史概念题:1、三家诗汉初传授《诗经》学的共有四家,也就是四个学派:齐之辕固生,鲁之申培,燕之韩婴,赵之毛亨、毛苌,简称齐诗、鲁诗、韩诗、毛诗。
齐、鲁、韩三家属今文经学,在汉代立有博士,成为官学,故又称“三家诗”或者“今文三家”。
2、四家诗指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和古文“毛诗”。
秦火以后,《诗经》以其口耳相传、易于记诵的特点,得以保存,在汉代流传甚广,出现了今文的鲁、齐、韩三家诗。
三家诗在西汉被立为博士,成为官学。
鲁诗出自鲁人申培,齐诗出自齐人辕固,韩诗出自燕人韩婴,三家诗兴盛一时。
鲁人毛亨和赵人毛苌的古文“毛诗”晚出,在西汉虽未被立为学官,但在民间广泛传授,并最终压倒了三家诗,盛行于世。
后来三家诗先后亡佚,今本《诗经》,就是“毛诗”。
3、《诗经》六义《毛诗大序》总结了《诗经》的艺术经验,把《周礼春官大师》中的“六诗”说发展为“六义”说。
其云:“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
风雅颂是对《诗经》的分类,而赋比兴是对《诗经》表现方法的归纳。
唐代孔颖达在《毛诗正文大序》“诗有六义”句《疏》中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
大小不同,而得并为六义焉,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这就是所谓“六义”的由来。
(1)风雅颂这是《诗经》内容的分类,最早见于《荀子儒效》。
“风”也称“国风”,“风”是乐歌曲调的意思,“国风”包括周南、召南,卫、王等十五个地区的乐歌,共一百六十篇。
“雅”是王畿附近的乐曲名称,包括“大雅”“小雅”两部分,“大雅”三十一篇,“小雅”七十四篇,共一百零五篇。
“颂”分为“国颂”三十一篇,“鲁颂”四篇,“商颂”五篇,共四十篇,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风雅颂分类的依据,主要有音别和义别两说:1、从音乐角度划分:郑樵“风土之音曰风,朝廷之音曰雅,宗庙之音曰颂”(《昆虫草木略序》);2、从内容体裁角度划分,《毛诗序》云:“是以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行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秦汉史命题人:李世平邹芙都名词解释1、山顶洞人中国华北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人类化石。
属晚期智人。
因发现于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顶洞而得名。
年代为距今约3万年。
山顶洞人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2、半坡类型属于母系氏族时期前期仰韶文化的一种文化类型。
因以陕西西安半坡遗址为代表,因而得名。
主要分布在以渭河流域为中心,东起太行山西侧及郑州附近,西至陇东,南到武当山北侧,北达河套平原及熊耳山一带。
3、龙山文化黄河中下游地区约相当于新石器代晚期的一类文化遗存。
因为首先在山东省章丘县龙山镇城子崖发现而得名。
后来研究表明,所谓龙山文化,其文化系统和来源并不单一,不能视为只是一个考古学文化。
现已分别命名为山东龙山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河南龙山文化、陕西龙山文化。
4、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是距今约5000~7000年中国新石器时代的一种彩陶文化。
因1921年首次在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仰韶村发现,故按照考古惯例,将此文化称之为仰韶文化。
主要分布于黄河中下游一带、以秦晋豫三省为核心的中原地区,以陕西大部、河南西部和山西西南的狭长地带为中心,东至河北中部,南达汉水中上游,西及甘肃洮河流域,北抵内蒙古河套地区。
其中以陕西省为最多,共计2040处,占全国的仰韶文化遗址数量的40%,是仰韶文化的中心5、对偶婚对偶:指夫妇双方身份、地位相配亦称对偶家庭。
指原始社会时期,不同氏族的成年男女双方,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实行由一男一女组成配偶,以女子为中心,婚姻关系不稳固的一种婚姻形式。
它是群婚制向一夫一妻的个体婚制转变的过渡形态或中间环节,产生于原始社会蒙昧时期和野蛮时期的交替阶段,盛行于野蛮时代,即原始社会晚期。
解释:马克思说:在普那路亚家族制下,便多少有了一男一女结成配偶过同居生活的事实,而这是社会状况的诸条件引起的,每个男子在其若干妻子中,有一个是主妻,反过来说女子也是如此,因而有了向对偶婚过渡的倾向。
人是感情动物,这就决定了他(她)在众多可能的对象中,会有所偏好,有所选择。
选择的结果,便是对偶婚的产生,它是普那路亚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形式。
当今世界的某些民族中仍存在对偶婚残余,解放前,我国云南永宁地区部分纳西族及傣、佤、独龙等族的部分人亦尚存此残余,目前,我国南方地区某些少数民族里的走婚现象,就是对偶婚的残余。
6、禅让制指中国原始社会部落联盟民主推选首领的制度,封建社会也有禅让1、禅让制(“禅”,拼音:shàn (国) / sin6(粤)),中国古代统治者更迭的一种方式,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将统治权让给他人。
是一种原始的民主制度。
2、中国上古时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即部落各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相传尧为部落联盟领袖时,四岳推举舜为继承人,尧对舜进行三年考核后,使帮助办事。
尧死后,舜继位,用同样推举方式,经过治水考验,以禹为继承人。
禹继位后,又举皋陶为继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为继承人。
这是部落联盟推选领袖的制度,史称“禅让”。
据说首领要躲在树林中,然后由族人拥戴他出来。
但另一种说法是,禅让制只是到禹就终止了,他建立第一个朝代——夏朝。
7、少康中兴少康中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被称为中兴的时代。
少康是夏代第六个王,其祖父太康尸位逸乐,被东方有穷氏所取代,史称“太康失国”。
少康凭借方30里的之地500之人同寒促斗争,最终消灭了寒促,恢复了夏朝,史称少康中兴。
8、盘庚迁殷商朝自中期以来,王室内部连续发生王位纷争,前后经历了五代九王,史称“九代之乱”。
在此期间商朝多次迁都,盘庚继位以后政局混乱,阶级矛盾尖锐,他为了挽救政治危机,决定再次迁都于殷。
但贵族品名都反对迁都,盘庚一面劝说贵族,一面东河人民,强行把都城迁到殷地。
迁殷后,”行汤之政“,证据才稳定下来,政治经济和文化也随之发展,从此直到商亡再未迁都。
9、国人暴动周厉王任用奸佞为卿士,实行专利政策,与民争利又命令卫巫监谤,禁止国人谈论国事,违者杀戮。
国人在高压政策下忍无可忍。
公元前841年,国人发动暴动,攻入王宫,厉王仓皇逃到彘,宗周无主,国政由定公10、井田制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一种商周时期的一种土地制度,因其土地区划形同井,故得名。
井田制是从氏族社会土地公有制演变而来的。
周朝实行井田制即作为诸侯百官的俸禄等级单位,又作为控制奴隶的计算单位。
井田制下的土地一律不得买卖,只能有同姓依照嫡庶的宗法关系继承。
井田制下的土地分为公田和私田。
公田的收入一律收归国家,私田是村社成员的份地。
公社成员必须按照制度定期更换份地,并跟着份地的变化而迁居。
所以劳动者对私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土地是国家所有制。
11、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为争夺中原霸权,晋军谋略制胜,在城濮大败楚军,开“兵者诡道也”先河的一次作战。
城濮之战后,晋文公在践土朝觐周王,会盟诸侯,向周王献楚国俘虏四马兵车一百乘及步兵一千名。
周襄王正式命晋文公为侯伯。
晋国终于实现了“取威定霸”的政治、军事目标。
12、初税亩“初税亩”从字面意义上解释,就是:初,为开始的意思;税亩就是按土地亩数对土地征税初税亩是春秋时期鲁国在宣公十五年(公元前594年)实行的按亩征税的田赋制度,它是承认私有土地合法化的开始。
公元前594年,鲁宣公实行“初税亩”。
“初税亩,非正也。
古者三百步为里,名曰井田。
井田者九百亩,公田居一。
……初税亩者,非公之去公田而履亩,十取一也。
”后来,又对井田之外的“余亩”征税。
“公田之法,十取其一。
今又履其余亩复十收其一。
故哀公曰: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初税亩:我国最早的税收制度。
“初税亩”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不再是以前凭借所有者的身份收取地租,而是凭借国家统治者的身份依靠政治权力按土地数量征税。
可见,这种财政收入形式已具有政治强迫性、收取固定性、缴纳无偿性的税收“三性”特征,并形成了法律制度。
因此,“初税亩”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税收制度的正式形成。
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实行过四种基本土地制度:领主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户土地所有制、集体土地所有制。
是“初税亩”促成了领主土地所有制转变为地主土地所有制,领主转变为地主,农奴转变为雇农。
13、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是指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
法家著名人物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郡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深得秦孝公的信任,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
此次变法是中国战国时期各国改革中最彻底的改革,对战国末年秦国的崛起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后来由于商鞅作法自毙而遭到五马分尸,但秦惠王和他的子孙都继续实行其新法,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14、合众与连横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
合纵指南北纵列的国家联合起来,共同对付强国,阻止齐、秦两国兼并弱国;连横就是秦或齐拉拢一些国家,共同进攻另外一些国家。
合纵的目的在于联合许多弱国抵抗一个强国,以防止强国的兼并。
连横的目的在于事奉一个强国以为靠山从而进攻另外一些弱国,以达到兼并和扩展土地的目的。
当时的最著名的纵横家除了苏秦、张仪之外,还有公孙衍。
15、战国七雄“战国七雄”指中国东周后期七个强势诸侯国的统称,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战国七雄指历史上东周(春秋时代与战国时代的合称)的战国时期七个最强的诸侯国的统称。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 年~公元前476年)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大大减少,到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为燕、齐、楚、秦、赵、魏和韩,这七个国家被史学家称作“战国七雄”。
16、诸子百家诸子百家是对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诸子百家之流传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
诸子:以前为称呼指孔子、老子、庄子、荀子、孟子、墨子、鬼谷子等;百家:是“百家姓”的简称。
诸子百家有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流派,后来对先秦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诸子”,是指春秋时期各阶层的思想家及著作,也是先秦至汉各种政治学派的总称。
“百家”表明当时思想家较多,但也是一种夸张的说法。
主要人物有孔子、孟子、墨子、荀子、老子、庄子、列子、韩非子、商鞅、孙武、孙膑、张仪、苏秦、邹衍、吕不韦等。
17、《黄帝内经》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著作,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为古代医家托轩辕黄帝名之作,为医家、医学理论家联合创作,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
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著作之一(《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医学宝库中现存成书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
它是研究人的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治疗原则和药物学的医学巨著。
在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等。
18、三公九卿三公是中国古代最尊晏的三个官职的合称。
周代己有此词,西汉今文经学家据《尚书大传》、《礼记》等书以为三公指司马、司徒、司空,古文经学家则据《周礼》以为太傅、太师、太保为三公。
秦不设三公。
西汉初承秦制辅佐皇帝治国者主要是丞栩和御史大夫。
另有最高军事长官太尉,但不常置。
从武帝时起,因受经学影响,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也被称为三公。
西汉时九卿是列卿或众卿之意。
先秦文献中有三公九卿之说,但秦并没有这种制度,西汉初也不见九卿名称。
仅武帝以后由于儒家复古思想的影响,人们就以秩为中二千石一类的高官附会成古代九卿。
秦汉的管制习惯上被概括为“三公九卿”。
实际上秦朝并无“三公”,那时太尉是虚设大的;汉代始有三公。
秦汉时期的卿也不一定是九人19、郡县制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地方管理制度,郡、县长官均由朝廷任免,代表皇帝或国王对地方进行管理。
我国古代继宗法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
盛行于秦汉。
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已有县、郡的设置战国时期,县的设置已较广泛,并转变为作为地方政权而实行官僚制度的县制。
秦穆公九年(前651),晋公子夷吾(即晋惠公)对秦国使者谈到“ 君实有郡县”,为秦国设郡的最早记载。
至战国末年,各国郡县的设立已很普遍。
秦统一后郡县制遂遍行于全国,汉继秦制,比秦更为严整。
新课改人教版高一历史: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已陆续在新兼并的地区设郡县。
秦统一后,统治区域空前扩大。
经过朝廷上的激烈辩论,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
秦始皇把全国分为36郡,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一郡之内又分为若干县。
与郡县制相适应,秦始皇建立丁一套地方官僚机构。
郡守是郡的最高行政长官.对上承受中央命令,对下督责所属各县。
郡守定期向丞相汇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