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良是一种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术造假事件不断推陈出新;张悟本大师轰然倒塌;唐骏学位“造假门”,牵出一群造假名人……如果这些造假行为应该受到法律的制裁,那么,凤姐等靠恶俗搏位被认定为低俗,江苏卫视《非诚勿扰》一度被迫停播自检,显然是受到了伦理的制裁。但是,大众有一种扭曲的需求,那就是猎奇、偷窥、找乐子,这些市场需求得到满足以后,还说人家营销没伦理,这有道理吗?
如今,这样的现象常在:
★拿一些吃不死人的东西申请一个保健品批号,就可以没有任何风险地赚钱;
★找一些根本解决不了的问题设计一款产品,号称有效;
★给消费者计费的时候加入一些猫腻,让你不知不觉多交不少钱;
★明明收了人家很多的手续费,却给产品取名字叫做无息贷款;
……
最要命的是,我们这个商业社会以利润的名义,宽容了这一切行为,并且只拿最终的数字作为衡量一个人成功与否的标准,他们很容易成为社会的精英,他们甚至在不断地自我催眠,以为赚到钱的商业就是道德的商业。
于是,他们丝毫没有负罪感,反而变本加厉地从中获得成就感。
自从前不久看到一本书,才发现,这不只是道德品质问题,而应归属于一种疾病――反社会人格症,世界平均患病率约为4%。
这本书是《小心,无良是一种病》,作者玛莎?斯托特经过大量精神病临床经验研究发现,在我们这个世界上有一种人,他们可以为所欲为地做各种坏事,比如非常自如地撒谎、栽赃、设置陷阱、暴力伤人,最重要的是他们做这一切都心安理得,而且十分善于伪装,还会觉得这就是生存法则,或是因他人的行为导致的。
对照书中对于反社会人格者的定义和描述,再想想身边这么多营销手法的劣迹斑斑,我怀疑营销队伍中反社会人格症患者的比例应该高于社会平均的4%。
反社会人格症患者和精明的商人之间的界线在哪里?
第一条界线是营销方法有没有起码的底线,营销当中少不了夸张,但是这种夸张不能以伤害消费者为前提。如果这条界线你守不住,做了一些伤害消费者的事,那么第二条界线就要起作用了――那就是你要有起码的负罪感,知道自己这样做是不对的,愿意重新做一些举措来弥补自己的过失。
如果你对于这两条界限都视若无睹,甚至觉得这些都是没用的废话,那你就要担心了:自己会不会已经是个病人?
其实识别反社会人格者并不容易,我们也不能轻易地给他人扣上这顶大帽子,毕竟,积极向上的心态应该是这个社会的主流。所以我希望大家不把反社会人格的枪口对外,在身边大量寻找和指责其他人,而是反躬自
省,考虑一下自己有没有在营销过程中陷入太深。
要知道,一个人如果患上了反社会人格症,是会从工作中延伸到生活当中的。就算是可以给自己带来很多好处和利益,但最终常常会落得一个非常悲惨的下场。识别反社会人格症状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是否很容易给自己所做的非道德的行为找到理直气壮的借口,并且总是觉得自己才是受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