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经济危机讲解

合集下载

日本经济危机案例分析

日本经济危机案例分析

日本经济危机案例分析
日本经济危机是指上世纪90年代初,由于泡沫经济破灭、经
济结构问题、金融体系失控、政府政策失误等原因,日本经济遭遇一系列问题,导致经济停滞不前、通缩压力增大、失业率飙升等严重后果的一段时间。

日本经济危机的根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初,日本政府
实施了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大规模发放贷款和减税等措施,导致了金融泡沫的形成。

1985年,日本政府签署了广场会议
协议,人民币升值,日元贬值,这使得日本以更低的成本向全球倾销产品。

货币盈余不断增加,形成了大量没有价值的股票和房地产泡沫。

为了应对泡沫破裂,政府不断加大财政支出和货币放松的力度,但这样的做法反而加剧了经济问题,导致不良贷款的增多,金融机构陷入困境。

但在日本的政府观念里,“最重要的是维护金融体系的稳定”,因此采取的是“救援”而非“整顿”政策。

想要通过也就是将不良
贷款变成股权或对赌协议将它们变成有价值的「产业」来摆脱问题,而没有靠着市场的力量去压倒那些不适宜生存的公司。

随着经济形势的恶化,失业率攀升到了历史高位,消费者信心受到打击,企业经营困难。

此时政府采取的政策失误致使日本经济几乎停滞不前。

实施的时机过晚、力度过小,加上管控不力、恶性数量庞大、解决方式简单粗暴、社会成本过高,这些都使得日本长期处于失速状态,债务增加,经济成长慢。

日本央行重复进出通缩的局面,造成了日本经济长期的困境。

日本经济危机的经验教训是,政府应该坚持市场化的改革方向,加强对金融和经济体系的监管与改善,积极吸引外商投资,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推动全球化进程,注重创新和技术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为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原因、补救措施及对经验启示

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原因、补救措施及对经验启示

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原因、补救措施及对经验启示一、日本经济长期衰退的原因(一)银行业受地产泡沫破灭和巴塞尔资本要求影响,出现破产和信贷紧缩。

1.日本地产泡沫破灭。

日本土地价格从1991年开始下降,以抵押贷款业务为主的银行不良贷款资产开始上升。

在地产泡沫破灭之前,没有银行倒闭,日本的存款保险机构向银行提供财政援助几乎为零。

在地产泡沫破灭之后,虽然日本的存款保险机构提高财政援助以帮助该破产银行,但银行倒闭的数量仍然开始增加,并在这十年间达到了顶峰。

2.巴塞尔资本要求。

巴塞尔协议“资本充足率达到8%”的规定,日本银行业开始减少贷款,使日本的中小企业和刚创立的企业难以从银行融资。

(二)财政政策效力减弱。

当日本经济缓慢复苏时,日本政府1990年希望通过公共投资帮助提振日本经济,但当时日本主要公路和桥梁已经修建完成,由于公共投资的乘数下降,新的基础设施投资未能帮助提振经济。

同时,由于大部分公共投资集中在农村地区,相比对工业和服务行业的公共投资效率较低,不仅增加了预算赤字,使得公共投资的效力被分散,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刺激作用很低。

表1:日本公共资本的边际生产率期间(财政年度)1956-1960 1961-1965 1966-1970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直接影响0.696 0.737 0.638 0.508 0.359 0.275 间接影响(私人资本)0.453 0.553 0.488 0.418 0.304 0.226 间接影响(劳动力投入) 1.071 0.907 0.74 0.58 0.407 0.317 私人资本0.444 0.485 0.452 0.363 0.294 0.262期间(财政年度)1986-1990 1991-1995 1996-2000 2001-2005 2006-2010直接影响0.215 0.181 0.135 0.114 0.108间接影响(私人资本)0.195 0.162 0.122 0.1 0.1间接影响(劳动力投入)0.192 0.155 0.105 0.09 0.085私人资本0.272 0.242 0.219 0.202 0.194 从表1可以看出,公共和私人投资的回报率在下降。

日本经济危机原因浅析

日本经济危机原因浅析

第一部分:1990年1月伴随着股市、地价的下跌,日本的泡沫经济崩溃了。

随着危机的进一步加深,众多银行和金融机构面临生存危机,甚至破产倒闭。

尤其是日本长期信用银行因经营破产而依法实行临时国有化更是日本原有金融体系瓦解过程中具有象征性的大事件。

回顾和分析日本90年代金融危机的形成原因,并从中找到值得借鉴的经验和教训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情。

第二部分: 讨论日本90年代的经济危机就不得不讨论日本80.90年代房地产泡沫,因为日本房地产泡沫的形成,演进以及破灭之中的诸多因素是日本此次经融危机形成的最基本原因。

第三部分:日本房地产泡沫简单介绍:首先我们来看一个小故事和一组数据:房地产泡沫在80年代末,关于房地产泡沫流传一个小故事:在东京,有一位学校的看门人在传达室干了40多年,一直收入微薄,过着艰苦的生活。

他退休后,准备从东京返回乡下老家度晚年,于是托人把他在东京的一所小房子卖掉,不料这所房子竟以800万美元的价格出手。

看门老人转眼成为富翁,财气十足地以阔佬的气派衣锦还乡。

东京房价之贵由此可见一斑。

日本与美国土地资产总额比较下面,我们来具体考察日本房地产泡沫形成的原因,以及其破灭后对日本整个金融的影响,从而得出此次日本经济危机的原因。

1.人们相信在日本土地价格永远上涨的神话(某些人竟然相信购买房产是唯一保值增值的办法)价格在1955—1987年保持年均增长16%的速度。

土地的稀缺性,加上日本人的盲目性,产生了土地神话。

土地只会升值不会贬值的逻辑在日本人的脑海里根深蒂固2.失败的货币政策。

由于过量的货币供给和极低的利率(目前中国的利率水平已经降到了有史以来的低点)泡沫于1985年开始。

自1985年10月22日广场协议之后(主要工业化国家一致通过迫使日元升值38%),由于害怕因出口受挫而影响日本经济,日本财政部决定放宽货币供给。

过量投机资金云集不动产行业。

3.银行业对房地产业无限制的发放贷款。

房产开发公司斥巨资投资土地,银行对本不具备放款要求的企业大量借贷4. 80年代日本金融国际化和金融改革。

日本九十年代经济危机始末

日本九十年代经济危机始末

日本经济危机(20世纪90年代)战后,日本在美国的帮助下,经过民主化改革,在确立市场机制的基础上,利用冷战格局对日本的有利条件实施了一整套政策措施:制订和平宪法;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对企业进行科学的经营管理等,使日本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经济腾飞,在20世纪80年代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创造了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

但是,冷战结束后,日本经济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金融危机的暴发导致了全面经济萧条,其持续时间之久,下降幅度之大,为战后之最,使日本经济发展步入极为艰难的阶段。

为此,日本政府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便开始对本国经济体制和模式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和改革。

一、日本经济危机的特点日本在20世纪90年代暴发的经济危机,被称为是日本“失去的十年”。

此次危机以1991年初四大证券公司舞弊丑闻被曝光为暴发点,经济形势急转直下,从泡沫景气转为衰退和萧条。

与以往经济危机相比,其发生和发展有许多不同点。

(一)经济增长持续低靡日本经济自1992年以来持续低靡,平均增长率仅为0.9%,有7年时间经济增长率低于1%。

在1995和1996年虽然有短暂的恢复(实际GDP增速分别达2.5%和3.4%),但受亚洲金融危机影响,在1997年GDP增速又跌落到0.2%,1998年跌落为-0.6%。

1999年和2000年虽又有所回升,但GDP的增速也仅为1.4%和0.9%。

(二)企业大量倒闭,负债规模空前,失业率攀升从1991年开始,资产负债额在1000万日元以上的倒闭企业每年都达1万家以上。

1995年达到1.51万家,1996年虽有所减少,也为1.48万家,但到1997年又比1996年增高12.5%,达到1.64万家。

1998年再创新的记录,又有1.92万家企业破产,比上一年高出17.1%。

与此同时,倒闭企业的负债规模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从战后到1990年的45年间,倒闭企业负债规模超过4万亿日元的仅有一次,即1985年的4.2万亿日元。

1929年日本经济危机的表现

1929年日本经济危机的表现

1929年日本经济危机
的表现
1929年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迅速席卷了日本。

由于日本是个岛国,资源贫乏,因此对外贸易对它来讲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这次经济大萧条是世界性的,其他资本主义国家也都受到了影响,因此日本的出口受到了很大影响,经济下降非常快。

1930年,日本的进出口数量分别比1929年下降了30%和32%,次年再次下降了57%和53%。

1929~1931年间,重要出口商品生丝、棉织品价格暴跌,数量锐减,出口数额减少44.6%,1932年减少62.5%。

以日本对华输出(不包括对中国东北的输出)为例,1930年比战后最高年份1926年减少约40%。

90年代日本经济危机

90年代日本经济危机

90年代日本经济危机日本经济危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在资产全面缩水的背景下,企业负债恶性膨胀,大量倒闭。

1991年前后,负债额在1000万亿日元以上的倒闭企业每年都在1万家左右。

1990-1996年,日本破产企业年均高达14000家左右。

(2)商业银行陷入困境,不良债权急剧增加,大批金融机构破产。

关于泡沫经济破灭对不良资产的影响,日本政府一直讳莫如深,直到1995年7月,日本大藏省银行厅才首次宣布,按照国际通行国际会计标准计算的日本银行业不良资产已经达到50万亿日元,占日本GDP的1/10以上。

但西方经济学界认为,这个估计偏低,有西方人士认为,到1995年8月,日本银行业未清偿贷款总额已经超过日本GDP总额,而未清偿贷款的1/4是不良资产。

(3)国内消费不振,投资需求减少。

泡沫经济破灭后,由于居民实际收入减少,使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日益严重。

有关数据显示,占日本GDP60%的个人消费支出以平均每年0.63%的速度持续下降。

(4)通货紧缩、经济衰退;1992-1999年,日本的消费物价指数均为负增长,年均下降幅度接近1%(1997年除外)。

通货紧缩使企业销售收入减少,债务负担加重,居民消费心理恶化,政府财政收入减少,公共债务危机加重。

经济泡沫破灭后,日本经济持续低迷,其中,1992-1994年连续3年出现了零增长。

“广场协议”签订后,五国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各国开始抛售美元,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

1985年9月,美元兑日元在1美元兑250日元上下波动,协议签订后,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快速下跌到200日元附近,跌幅20%。

据说在广场会议上,当时的日本财长竹下登表示日本愿意协助美国采取入市干预的手段压低美元汇价,甚至说“贬值20%,OK”。

在这之后,以美国财政部长贝克为首的美国政府当局和以弗日德·伯格斯藤(Fred Bergsten,当时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为代表的专家们不断地对美元进行口头干预,表示当时的美元汇率水平仍然偏高,还有下跌空间。

20世纪70-80年代日本经济的危机、发展和影响

20世纪70-80年代日本经济的危机、发展和影响

考点:20世纪70-80年代日本经济的危机、发展和影响1.危机:1974~1975年的世界经济危机使日本经济受到重大打击,发展速度一度减缓;2.发展:20世纪80年代,日本实行“科技立国”政策,促进了经济发展。

80年代后期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超过苏联)。

3.影响:日本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日本的国际地位也得到加强。

1964年日本东京举办了奥运会。

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日本谋求政治大国的欲望也开始膨胀,军费支出不断增加,引起亚洲邻国的关注和不安。

易错微析日本经济的发展,国际地位的加强,推动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发展。

例题1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采取的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措施是A.实行“科技立国”政策B.利用美国的军事订货C.允许土地买卖D.推行非军事化政策答案:解析:()例题220世纪80年代,下列国家中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的是A.日本B.英国C.法国D.德国答案:解析:1.日本外务省次官粟山尚一在《动荡的90年代与日本外交的新展开》中写道:“当今世界20亿美元的国民生产总值中,美欧各占5万亿美元,日本为3万亿美元。

”这表明当时的日本A.俨然已经成为政治大国B.经济强国地位显著C.国际地位可与美欧匹敌D.在联合国中举足轻重20世纪80年代,日本流行一本名为《日本可以说不》的书,主张摆脱美国的控制。

这说明日本开始谋求世界政治大国地位。

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因为20世纪80年代的日本A.实行新政,摆脱经济危机 B.对外战争获胜,综合国力增强C.废藩置县,加强中央集权 D.重视科技教育,成为经济大国20世纪80年代下半期,日本国民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位,从战败国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强国。

你认为导致日本飞速发展的原因有①利用科技革命的成果②重视教育③美国对日本的扶持④加强对外的经济掠夺和物质掠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二战后,西方经济出现“黄金时代”,到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成为世界第二经济大国的是()DA.美国 B.苏联 C.联邦德国 D.日本日本成为经济大国后,一直在谋求政治大国的地位,出现了军国主义复活的现象。

日本经济危机

日本经济危机

日本经济危机20世纪70年代,日本从“投资主导型”转向了“出口主导型”,具体表现在:出口快速增长。

石油危机后的1974~1980年期间GDP年平均增长速度均超过了10%。

随着出口的快速增长,出口对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明显提高。

1974~1985年,出口对整个GNP增长的拉动上升至34.5%。

出口占总需求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

1985年上升至14.6%,贸易盈余不断扩大。

同时,日元对美元的汇率比价也逐渐低估,日元汇率处于“抵抗升值阶段”。

在这种背景下,1985年9月,美国、日本、英国等5国财长和央行行长在美国纽约的“广场饭店”举行会议,决定联合干预外汇市场,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以解决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问题。

这便是著名的“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签署以后,各国开始抛售美元,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

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美元对日元贬值达50%,也就是说,日元对美元升值了1倍。

在“放任升值”阶段,为了应对日元大幅升值局面,1985年10月,中曾根首相的私人咨询机构提出了扩大内需的政策建议。

1986年9月,将经济结构调整政策具体化。

为应对因日元升值导致出口受阻所带来的“高日元萧条”,日本政府采取了“扩张性财政政策”;日本中央银行则采取了“超宽松的货币政策”。

连续调低利率,在1986年分四次把基准利率从5%下调至3%,1987年2月进一步调低至2.5%的历史最低水平。

与此同时,1987~1989年,日本中央银行的货币供应量(M2+CD)增长速度分别高达10.8%、10.2%和12%,从而造成国内过剩资金急剧增加。

在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撑下,过剩的资金纷纷流向了股市和房地产等领域,泡沫经济逐步形成。

在1987~1990年期间,低利率和充足的货币供给刺激了泡沫经济投机活动。

在炒作之下,日本的地价迅速上涨。

值得注意的是,日本的商业银行一直都在以土地作为贷款抵押担保。

在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泡沫经济形成时期,日本的股价也在一路上涨。

1990年日本经济危机案例分析

1990年日本经济危机案例分析

日本1990年经济危机案例讨论1、日本1990年危机的背景是什么?(一)美国的“滞胀”与“里根经济学”。

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罗纳德·里根宣誓就任美国第49届总统时,美国经济正为严重的“滞胀”所困扰。

1980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为13.5%,失业率为7%,经济增长率为-0.2%,财政赤字高达738亿美元。

里根指出:“我们正馅入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国家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之中,我们必须开辟一条改革和重振经济的道路。

”(里根,1991)为此,里根政府以供给经济学派、货币主义和新古典综合派等作为理论基础,制定了美国“经济复兴计划”,史称“里根经济学”。

“里根经济学”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1)削减联邦政府支出;(2)降低个人所得税和公司所得税;(3)放松政府管制,减少政府干预;(4)反通胀的货币政策。

其中,降低税率和减轻纳税人负担是“里根经济学”的核心。

里根认为,“税率低则国库盈;税率高则国库空”。

要想国民富裕、国家富强,应该从减税开始。

只有降低所得税率,人们收入增加了,才会更多地去消费、去储蓄、去投资,才能刺激生产。

生产规模扩大了,就能克服“滞”;市场供应增加了,就能克服“胀”,从而实现无通胀的经济增长。

同时,“我们不只是希望通过减税来刺激经济,而且还要通过减税来减少政府开支、压缩政府规模、减少国家对经济生活的干预”(里根,1991)。

(二)美国的财政赤字和高利率。

以“里根经济学”为基础的,里根政府的经济政策取得了重大成就,在里根总统的任期内,美国经济走出了“滞胀”。

1980~1988年,美国经济增长率上升到3.3%,失业率降到6%,平均通胀率大幅降低到4%。

但是,由于国防费用和社会福利费用的不断增加,里根政府关于削减联邦政府开支的计划没有能够实现。

1980年,里根入主白宫时,美国私人部门的盈余和政府部门赤字尚能大体保持平衡,两者抵消仍能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其净储蓄额还能为政府的过度开支提供融资支持。

详解日本经济危机

详解日本经济危机

日本经济危机的始末以及日本经济危机对中国的警示第一介绍日本经济的发展过程第二介绍日本经济危机的始末第三对比日本经济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异同第四未来经济怎样发展预测第一介绍日本经济的发展过程日本是岛国,资源匮乏,二战期间,随着军事失利,其经济遭遇了重创。

战败后,美国占领日本,拆迁设备作为战后补偿,此项政策严重影响了日本经济的恢复。

第一次增长但随后出现转折,随着美苏关系的日趋紧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以及日本民众反美情绪的高涨,美国唯恐日本也成为反美国家,于是美国改变了对日本的政策,开始向日本提供物资援助,并开始扶植日本的资本主义以及垄断资本。

第二次增长1950 年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在日大举筹措物资,日本借此机会大规模扩大生产,使垄断资本迅速积累,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就使经济迅速恢复到站前水平,并走上扩大再生产的轨道。

第三次增长从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世界资本主义大发展,日本经济也高速发展,尤其是制造业。

原因有三:1. 这期间石油等工业原料供应充足,价格低廉,为资源匮乏的日本提供了有利的原材料基础;2. 战后独立的发展中国家为发展民族工业迫切需要采购各种机器设备,为日本的制造业提供充足的市场;3. 欧洲资本主义国家暂时无暇顾及亚洲市场,率先占领了东南亚市场,为占领世界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第四次增长六十年代,美国发动侵越战争,同时,越战为美国提供的战略物资,为日本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活力。

在此期间,日本大举引进通讯汽车运输机械等资源,兴办学校,广建码头,日本经济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期。

从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日本经济稳定增长。

九十年代后,日本遭遇经济危机,开始负增长。

虽然1989 年日本经济危机开启了一场日本国民经济的灾难。

就其社会与政治后果而言,日本不仅未能实现“政治大国”的愿望,连政府威信也大打折扣。

然而,日本经济在长期的低迷状态中依然创造了“奇迹”。

2000 年度,日本GDP 总值为40789 亿美元,仅次于美国,而人均GDP 则为32230 美元,高于美国,同时人均GNP 高达37528 美元,居世界第二。

日本89年经济危机资料整合

日本89年经济危机资料整合

日本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历过五大经济危机: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1989年的泡沫经济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危机以及最近的全球经济危机。

创伤最深者,莫过于1989年末那场似乎祸起萧墙的泡沫经济大崩盘。

1989年底至2001年秋,日经平均指数由38915.87点直线下挫到10195.69点,缩水70%;而1991年至2002年,日本住宅用地价格累积下跌36%,商业用地价格下跌了62%,其中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圈,跌幅高达52.1%和76.1%。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不仅刺痛了日本社会,也撩动着许多中国人的敏感神经。

因为今日中国与经济泡沫破碎前夜的日本有许多类似的表征: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中国已经开始向海外大规模输出资本、所谓的“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为许多国际学者所追捧……在种种“历史惊人的相似”中,人民币面临的巨大升值压力与以房地产为首的资产价格飙涨更让人们疑问:“中国会不会是下一个日本?”本文结合时代大背景来透视1989年的危机,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日本经济危机的启示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学者看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周期性昭示着这样一个论断:发生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它什么时候发生、诱因又是什么。

对于1989年日本经济崩溃而言,通过事后的回顾,许多人得出了《广场协定》签署——日元大幅升值——房地产等资产价格飙涨——经济泡沫破碎这样一个线性的因果链。

一、泡沫经济的有关背景(一)美国的“滞胀”与“里根经济学”。

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罗纳德·里根宣誓就任美国第49届总统时,美国经济正为严重的“滞胀”所困扰。

1980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为13.5%,失业率为7%,经济增长率为-0.2%,财政赤字高达738亿美元。

里根指出:“我们正馅入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国家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之中,我们必须开辟一条改革和重振经济的道路。

”(里根,1991)为此,里根政府以供给经济学派、货币主义和新古典综合派等作为理论基础,制定了美国“经济复兴计划”,史称“里根经济学“。

日本金融危机的教训与启示

日本金融危机的教训与启示

日本金融危机的教训与启示第一章:日本金融危机的概述20世纪90年代,日本陷入了一场被誉为“失落的十年”的经济困境,这场困境被认为是由日本金融危机所引发的。

这场危机由三大主要因素所导致:过度信贷、资产泡沫和投资泡沫。

这场危机对于日本经济的影响深远,但也给全球金融市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分析这场危机的教训和启示。

第二章:过度信贷与监管缺失日本金融危机的根源是过度信贷,这种过度信贷主要表现在银行对于不良贷款的高容忍度和对借款人的宽松放贷。

这种高容忍度对于日本经济的影响极为恶劣,因为它鼓励了银行和借款人的激进风险行为,进而导致了资产泡沫。

但是,一方面,银行由于背负了太多的不良贷款,于是只能继续放贷,以求得更多的收益,进一步加剧了信贷的过度。

另一方面,日本金融监管机构面临的挑战是监管不力。

他们未能实现对银行进行充分的监管。

对此,我们可以借鉴日本金融危机的教训,要求银行采取更为谨慎的放贷政策。

同时,强化对银行的管理监管,防止他们出现类似于激进放贷的现象。

监管机构也需要加强监管力度,监管不力对整个金融系统和经济都将产生灾难性的后果。

第三章:资产泡沫与买方市场资产泡沫是日本金融危机的表面原因之一,资产价格如同一个气泡逐渐地膨胀起来后最终破裂,带来了一系列的市场崩溃和金融危机。

这样的泡沫主要是由于过度信贷所引起的。

过度的信贷导致了资产价格和房价的飙升,形成了“买方市场”的过程。

这个市场,让银行对于自己的贷款风险做出了不准确的评估,并使得整个市场充斥着夸大的市场信号。

从教训和启示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看出在金融系统中,评估风险是至关重要的,评估标准要以实际市场参数为准,并要尽可能的将人为因素减少到最小的程度。

要警惕资产价格泡沫的,采取合理的措施,纠正市场的偏见并坚守自底的原则。

因此强调对于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能力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章:社会保险和金融市场日本金融危机告诉我们,社会保险和金融市场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金融市场的状况可以对社会保险制度造成很大的冲击。

经济大危机简要概述

经济大危机简要概述

经济大危机简要概述经济大危机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全球或特定地区的经济出现严重的衰退和不稳定状态,导致失业率上升、企业破产、投资信心下降等一系列经济衰退现象。

下面将对历史上几次重大经济危机进行简要概述。

1. 1929年全球经济大萧条:1929年美国股市崩盘,引发了全球范围的经济大萧条。

崩盘的原因之一是过度投机造成的泡沫破灭,导致股票价格急剧下跌。

此后,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工业生产大幅下降,失业率上升,贸易停滞。

各国政府采取经济保护主义政策,大规模贸易壁垒,加深了全球经济的萧条。

2. 1980年代日本经济危机: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曾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在1989年,泡沫经济破灭,日本陷入了长期的经济衰退。

泡沫破灭的原因之一是过度信贷和地产投机,导致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暴跌。

此后,日本面临长期经济停滞,失业率居高不下,银行不良贷款激增,政府债务水平剧增。

直到21世纪初,日本经济才逐渐走出困境。

3.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爆发。

次贷危机源于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部分银行和金融机构持有大量不良资产。

危机爆发后,全球范围的金融机构出现信任危机,银行互相不愿借贷,导致资金市场冻结。

全球经济陷入衰退,失业率上升。

各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刺激措施和金融改革,才逐渐扭转了经济的颓势。

这些经济大危机的共同特征是:经济衰退和不稳定、失业率上升、投资信心下降等。

危机的原因多种多样,有的是由于金融市场的泡沫破裂导致的,有的是政府政策的失误造成的。

危机对于经济发展的影响往往是深远的,许多企业倒闭、失业率上升,社会民众生活水平下降,甚至引发社会动荡。

为了防范经济大危机的发生,各国政府应加强监管和监测,提高金融体系的稳定性,防止金融市场出现过度泡沫;同时,需要保持经济政策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避免短期盲目的刺激措施导致长期经济问题的积累。

此外,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经济问题也是重要的。

以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危机为例分析金融危机发生原因及其影响

以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危机为例分析金融危机发生原因及其影响

以上世纪90年代日本经济危机为例分析金融危机发生原因及其影响以上世纪90 年代日本经济危机为例分析金融危机发生原因及其影响一.日本经济危机的始末上世纪80 年代,日本经济经过30 年的发展,达到鼎盛时期。

1955~1970 年GDP 年平均增长9.7%,1970~1979 年GDP 年平均增长5.2%,1980~1989 年GDP 年平均增长3.8%,1989 年总量达到50000 万亿美元,接近美国的2/3,位居世界第二。

美国打击别国经济的惯用手段,就是制造泡沫,造成他国经济繁荣景象,然后击碎泡沫,让其经济陷入低迷,并通过这种手段使他国经济发展的成果最终装进美国的口袋中。

1985 年美国英国法国联邦德国和日本签署了广场协议。

以“行政手段”迫使日元升值。

其实的一个中心思想就是日本央行不得“过度”干预外汇市场。

根据协议推高日元,日元兑美元的汇率从协议前的1 美元兑240 日元上升到1986 年5 月时的1 美元兑160 日元。

由于美国里根政府坚持认为日元升值仍不到位,通过口头干预等形式继续推高日元。

这样,到1988 年年初,日元兑美元的汇率进一步上升到1 美元兑120 日元,日元大幅度地升值,对日本以出口为主导的产业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1985 年“广场协议”签订后的10 年间,日元币值平均每年上升5%以上,无异于给国际资本投资日本的股市和房市一个稳赚不赔的保险。

具体的影响表现为以下方面:1.签定广场协议前后(提前知道协议内容的美国金融大亨可以提前用美圆换取日圆,取得将来升值的最大空间),大量外资潜入日本,为了能够预见的汇率利润----长期单方的升值预期,一定会带动大量的热钱进入大家认为升值的国家,热钱的大量进入,加大升值幅度,最后这个国家必然因为热钱的推动,形成:热钱进入——货币升值——货币升值继续吸引大量热钱的恶性循环。

——热钱逐步进入日本,日圆快速升值2.热钱进入日本后,根据热钱赢利稳定,变现方便的特点,分别进入日本的股票,房地产,实体企业(主要以对赌形式进入),古董文物。

90年代日本经济危机的始末

90年代日本经济危机的始末

90年代日本经济危机的始末1990年1月,日本股市结束了长达5年的牛市,开始了崩盘,这次股市崩盘成为日本经济多米诺骨牌倒塌的开始,接踵而至的是房地产的崩盘和长达二十年的经济衰退,直到现在,日本仍然未能完全从这次崩盘中恢复过来。

无数的人流离失所,生育率严重下降,直到现在很多七八十岁的老年人仍然不得不在外打工补贴家用。

那么日本经济危机的历史背景和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日本二战战败之后,接受了美国的单独占有,美国一开始还将日本作为自己的敌对国,但紧接着的美苏冷战的开始让美国重新布局国际战略。

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在亚洲的势力,将日本作为自己在亚洲的桥头堡和代理人,对日本进行了大量的经济援助。

美国不仅免除了日本的战争赔款,更在60年代的朝鲜战争时期,从日本订购了大量的军事订单,帮助日本利用军工迅速完成工业化升级。

现在的三菱、丰田等企业公司,都是在朝鲜战争时期通过生产武器完成的崛起,后来才在此基础上向汽车领域进行了转变。

也许是二战时期,核武器给日本留下的心理阴影太大,日本政府对科技发展十分重视。

50年代中期以后,尤其是60年代初开始,到70年代中期,日本开始从美国大量购买新兴技术专利,花重金挖科技人才。

由于美国对日本的扶持态度,大量人员、技术、资本都源源不断地涌入日本,促成了日本60-80年代的工业化大发展。

日本由于二战损失了大量人口,为了鼓励生育,将女性结婚年龄降至13岁,并在一段时间内规定一家要生育五个孩子。

而且日本在70年代就普及了高中教育,政府教育经费支出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逐步上升,50~60年代在5%左右,70年代上升到6%~7%,1980年达到7.2%。

为经济发展储备人才资源。

日本在1968年,二战之后仅仅用了23年,就成为了经济规模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

在日本经济腾飞的过程中,银行发挥了非常重要的资源调配作用。

日本政府先是规定了固定的存款利率和贷款利率,同时不允许银行之间相互竞争,确保了银行的利润和居民对银行的信心,继而提高了居民储蓄率,为工业发展做好了资金来源的储备。

日本经济危机导致民族主义抬头加剧民族矛盾

日本经济危机导致民族主义抬头加剧民族矛盾

日本经济危机导致民族主义抬头加剧民族矛盾自1990年代末期开始,日本经济陷入了长达10年的衰退期,被称为“失落的十年”。

这场经济危机不仅是引发政治社会动荡的根源,也加剧了民族主义情绪,导致民族矛盾的加剧。

1.日本经济危机的背景1990年代末期,日本經濟在经历了长达数十年的高速发展后迎来了一场经济危机,主要表现为:(1)泡沫经济破灭:1980年代是日本经济迅猛发展的时期,由于资本市场繁荣以及政府大力刺激经济,导致股权和房地产价格急剧上涨。

1990年代初期,这两个市场崩盘,更使日本经济进入了一次严重的萧条期。

(2)财政严重赤字:日本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和控制通货膨胀,大量发行国债,导致国家债务攀升到危险的高度。

(3)银行不良资产:许多银行在泡沫经济时期高度杠杆化,在经济下滑后便面临着声誉受损,资产负债表严重不平的局面。

而政府为了保持金融稳定,只得不断注入资金,其愈演愈烈。

2.民族主义情绪抬头日本的经济危机不仅引发了对政府的批评指责,这种情绪也转化为了民族主义情绪,许多人开始将矛头指向了外国企业及其产品,开始提倡“买日本货”。

(1)对外国企业的攻击:2000年,波音公司曾一度在争得日本新干线的订单时失利。

这引起了不少日本人的愤怒,一些自称慰安妇和被灾难所打击的日本人就对波音进行了口诛笔伐。

之后,这种情绪更加恶化为「反韓感情」,表现为一些日本人在网络上发布攻击韩国政府的言论。

(2)对日本人员的歧视:日本经济危机同时也是缩减企业规模,大量裁员的时期。

就不乏因这点就日本人对外进行咆哮的情节。

(3)高涨的爱国情绪:许多日本人开始更加注重自己国家的文化以及自己的文化价值、历史等等,也出现了一些支持民族主义政府的运动。

3.引发的民族矛盾这些民族主义情绪的加剧,也进一步加剧了日本和其他国家之间的民族矛盾。

(1)对韩国的攻击:在日本经济危机期间,有些日本人指责韩国企业在市场上占有过多的份额,抵制韩国产品,拒绝应聘韩国员工。

日本经济危机汇总

日本经济危机汇总

日本经济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日本经历过五大经济危机:1970年代的石油危机、1989年的泡沫经济危机、1997年的亚洲金融风暴、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危机以及最近的全球经济危机。

创伤最深者,莫过于1989年末那场似乎祸起萧墙的泡沫经济大崩盘。

1 989年底至2001年秋,日经平均指数由38915.87点直线下挫到10195.69点,缩水70%;而1991年至2002年,日本住宅用地价格累积下跌36%,商业用地价格下跌了62%,其中东京、大阪、名古屋三大城市圈,跌幅高达 52.1%和76.1%。

这些触目惊心的数字不仅刺痛了日本社会,也撩动着许多中国人的敏感神经。

因为今日中国与经济泡沫破碎前夜的日本有许多类似的表征: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中国已经开始向海外大规模输出资本、所谓的“北京共识”或“中国模式”为许多国际学者所追捧……在种种“历史惊人的相似”中,人民币面临的巨大升值压力与以房地产为首的资产价格飙涨更让人们疑问:“中国会不会是下一个日本?”本文结合时代大背景来透视1989年的危机,以便更深入地理解日本经济危机的启示意义。

在马克思主义学者看来,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发生的周期性昭示着这样一个论断:发生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它什么时候发生、诱因又是什么。

对于1989年日本经济崩溃而言,通过事后的回顾,许多人得出了《广场协定》签署——日元大幅升值——房地产等资产价格飙涨——经济泡沫破碎这样一个线性的因果链。

一、泡沫经济的有关背景(一)美国的“滞胀”与“里根经济学”。

20世纪80年代初期,当罗纳德·里根宣誓就任美国第49届总统时,美国经济正为严重的“滞胀”所困扰。

1980年,美国的通货膨胀率为13.5%,失业率为7%,经济增长率为-0.2%,财政赤字高达738亿美元。

里根指出:“我们正馅入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国家最严重的经济衰退之中,我们必须开辟一条改革和重振经济的道路。

”(里根,1991)为此,里根政府以供给经济学派、货币主义和新古典综合派等作为理论基础,制定了美国“经济复兴计划”,史称“里根经济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废墟上的经济奇迹
• 成就: • 1、二战后摆脱因战败而带来的贫穷和饥
饿,在一片战争的废墟上迅速崛起 • 2、从1966年到1986年的二十年,成为仅
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经济大国”。
日本经济增长的原因
1)战后政府民主改革,建立自主经济 制度; 2)实行农地改革; 3)落实教育方针; 4)冷战局面的形成与美国入侵朝鲜, 为日本经济重新起飞提供了机遇
日本经济危机
日本国是东北亚一个由本州、四国、九州、 北海道四个大岛及3900多个小岛组成的群岛国家。 公元4世纪中叶成为统一的国家,当时称为大和 国,645年大化革新后经济文化不断发展,19世 纪中期明治维新后成为帝国主义列强之一。二战 战败后实行以天皇为国家象征的君主立宪制,经 济实力迅速提高。日本人口超过1.2亿,以大和 民族为主。日本的科学研发能力居世界前列,国 民拥有很高的生活质量,是全球最富裕、经济最 发达的国家之一。日本为八国集团之一,首都东 京为亚洲最大最领先的城市。日本狭隘的地理空 间和资源上匮乏,造就了日本文化的双重性。
银行信贷泡沫
股市、银行信贷、房地产三大要素,将日本经济推到了前所未
有的高度,使得日本在“经济起飞奇迹”的光环下愈发得意, 但是,经济虚高却使社会收入公平遭到严重破坏。日本政府迫 于灼热的经济现实,开始调整其经济政策,日本央行从1989年3 月起11个月内连续5次提高贴现率。然而,急剧收紧的货币政策 刺激了资产泡沫。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经济陷本经济危机
日本经济的发展过程 日本经济危机的始末 日本经济危机的启示
对中国的警示
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三次增长 经济危机爆发的表现
日本经济危机始末
经济泡沫破灭的后果
直接原因 深层次原因
日本经济危机的启示
对中国的警示
日本经济发展过程:三次增长
日本是岛国,资源匮乏,二战期间,随着军事失利, 其经济遭遇了重创。战败后,美国占领日本, 拆迁设 备作为战后补偿,此项政策严重影响了日本经济的恢 复。 第一次增长 随着美苏关系的日趋紧张,中华人民共 和国的成立,以及日本民众 反美情绪的高涨,美国唯 恐日本也成为反美国家,于是美国改变了对日本的政 策,开始向日本提 供物资援助,并开始扶植日本的资 本主义以及垄断资本。 第二次增长 1950 年美国发动朝鲜战争,在日大 举筹措物资,日本借此机会大规模扩大生产,使 垄断 资本迅速积累, 在短短的三年时间就使经济迅速恢复 到站前水平, 并走上扩大再生产的轨道。 第三次增长 从五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中期,世 界资本主义大发展,日本经济也高速发展,尤其 是制 造业。
银行信贷泡沫
由于房地产行业的特殊性,其保值增值性在国土面积狭小的 日本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日本房价、地价不断上涨,使得包括权 威银行在内的许多金融机构普遍认为只要有房地产作抵押, 贷款就不会有任何风险。这种做法为银行的巨额呆帐埋下了 祸患,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企业的融资需求出现了急剧 上升,内部融资和外部融资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年均约为116 亿日元,比前4年平均增加一倍。
十鞭金树【郁 里丝钗底东华 樱车沽迷京 花影酒楼杂 十匆醉画事 里匆余里诗 尘去春人】 。,。,
日本经济高度发达,国民拥有 很高的生活水平。人均国内生 产总值39,731美元,是世界第 17位。若以购买力平价计算, 国内生产总值位居世界第3位 (次于美国和中国;[第四名: 印度]),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是 世界第23位。 日本的服务业,特别是银行业、 金融业、航运业、保险业以及 商业服务业占GDP占最大比重, 而且处于世界领导地位,首都 东京不仅是全国第一大城市和 经济中心,更是世界数一数二 的金融、航运和服务中心。自 二次大战后,日本的制造业得 到迅速发展,尤其电子产业和 汽车制造业。
日本六大城市的商业区地价指数,从1955年到1988年短短33 年间竟暴涨100倍。但在此期间,日本名义GNP上涨还不到 44倍。低价疯狂上涨,加上日本从80年代又执行了错误的 金融政策,放松了银根,严重助长了这一时期的投机活动。
据调查显示,从1985年到1990年5年间,日本全国地价就上涨 了近一倍。地价上涨所产生的虚拟资本收益高达千万亿日 元,相当于同期日本GNP年平均值的3.6倍。
股票市场急剧膨胀
当时有学者做过统计,日本在1985—1989年四年间年平均增 长率近50%,实际GDP增长还不到5%。这种畸形的“增长” 显然是认为投机炒作的结果,也必然孕育着巨大的风险隐患。 人口只有美国的一半,GNP只有美国60%的日本,股票市值 竟然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
股票市场急剧膨胀
房地产行业日益火爆
据测算,20世纪90年代末的日本土地资产价格总额可以购买 大约25倍的美国,其疯狂程度可见一斑。
6/1/2019
房地产行业日益火爆
20世纪80年代中期之后,伴随股票价格力气攀升,低价开始飞速上扬。
6/1/2019
房地产行业日益火爆
企业纷纷倒闭
从1991年开始,资产负债额在1000万日元以上的倒闭企业每 年都达1万家以上。1995年达到1.51万家,1996年虽有所减少, 也为1.48万家,但到1997年又比1996年增高12.5%,达到1.64万家 。1998年再创新的记录,又有1.92万家企业破产,比上一年高出 17.1%。与此同时,倒闭企业的负债规模也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从战后到1990年的45年间,倒闭企业负债规模超过4万亿日元 的仅有一次,即1985年的4.2万亿日元。然而,在1991~1996年 的6年间,年倒闭企业的负债规模少则5.6万亿日元,多则9.2万亿 日元,到1998年则进一步达到14.38万亿日元。企业大量倒闭, 加之企业实行重建所采取的裁员措施,使日本的失业人员大 幅度增加,在2000年为4.9%,2001年9月为5.3%。
日本经济危机的表现
股票市场急剧膨胀 企业纷纷倒闭 房地产行业日益火爆 银行信贷泡沫,坏账大量增加
股票市场急剧膨胀
1、1985年—1987年,日本股价上涨了近一倍。 如1987年10月,世界股价因为美国的“黑色星期一”股灾
不断暴跌,但日本政府进一步放松银根,经济继续呈现过热 状态; 2、1987年末,日本股价总额达到全球股价总值的近一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