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形式美与艺术美(论文)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形式美与艺术美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自古以来,美在生活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角色。到了现代,人们更是将“美”变成了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啊!既然“美”是在人类追求的精神享受,那么什么才是美呢?由于每个人所处的经济地位不同,自身文化修养的高低,还有各地风俗习惯的差异等,种种因素导致了每个人的审美观点不同。有的人喜欢那巍峨的高山,因为只有站在峰顶才会发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感叹。有的人喜欢那波澜壮阔的大海,以内那惊涛拍岸,海天一色的景致会使人心旷神怡。还有的人喜欢色彩斑斓的夕阳晚景,因为看着那太阳从西边落下的时候,会让人不自觉的回忆起从前的时光。无论是高耸入云的山峰,波澜壮阔的大海,还是那色彩斑斓的夕阳。这都是源于人们在生活中的积累,才使我们逐渐的发现了美,进而产生了美学思想。直到近代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学科名称的,是被称之为美学之父的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Baumg arten1714---1762).他是普鲁士哈列大学的哲学教授。他继承了莱布尼茨和沃尔夫等人的理性主义哲学思想并进一步加以系统化。美,需要基本的表现形式及法则才能将美的朱笔表达出来。像本文前面所提的山峰.大海和夕阳。就是形式美和艺术美的完美体现,才给人以无限的遐想。我认为形式美与艺术美的法则有以下几条:

形式美法则:

1.对比与统一

2.对称与均衡

3.比例与视觉重心

4.节奏与韵律

5.和谐与自然

艺术美法则:

1.意境与意象

2.美的灵魂及其原动力

先说形式美的法则:

1.对比与统一

对比与统一,顾名思义就是将两个反差极大的要素,成功的搭配在一起。虽然让人感觉对比鲜明强烈,却并不相互矛盾。

对比(对立)

例如,色调中的冷色调与暖色调的对比,生活中的大与小,长与短,高与矮。季节中的冬季与夏季,春季与秋季等。

统一(调和),就是将各种差异因素调和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

调和是在差异中趋向与“同”(一致),对比差异中倾向于“异”(对立)。调和是把两个相接近的东西并列。例如色彩中的红与橙.橙与黄.黄与绿.绿与蓝.蓝与青.青与紫.紫与红.都是临近的色彩。2

在现实生活中,将两种差异因素巧妙的结合在一起,会让人感觉鲜明.活跃.主题突出却不失整体。

例如,在音乐会里,一首乐曲的高音与低音,长声与短声的巧妙搭配会让听众发出“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有几回闻”的感叹。

唐代诗人陈陶写的《陇西行》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丧胡尘。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用的是用了虚实对比。作者在头两句实写将士忠勇,奋不顾身的杀敌,却死伤甚众。由第三句的“可怜无定河边骨”作为布点来虚写第四句“犹是春闺梦里人”死者的遗孀并不知道丈夫的死讯,常常在梦中与其相会。

全诗虚实对比运用得当,自然的溶入到整体中。仿佛电影中的蒙太奇效果,突出了作者的反战主题,使人看后不禁潸然泪下。对比与统一就是将局部之间的对比和局部与终于整体之间的对比衔接的自然而然。老子在道德经里将“对比与统一”已经说的非常清楚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恶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无之相生也,难易之相成也,长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声之相和也,先后之相随,恒也。3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

我认为“对比与统一”就是人们对于“意识与形态”的认识。在《道德经》第一章就已经提到“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4

我们从事物的整体来领悟其中的奥妙,从事物的局部来体会它的端倪。所以说对比与统一符合了矛盾与统一的哲学观。2.对称与均衡。对称是指,以一条线为中轴,左右或(上下)两侧均等,容易人体中眼.耳.手.足都是对称5生活中可以找到很多对称的实例。例如,飞鸟的羽翼,昆虫的翅膀。在那些著名的建筑物中也有许多极具对称美的。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

物理学中的对称性是德国的女数学家艾米诺特(1882---1935)在1918年发现的,因此被称为诺特定理。

对称能给人传达一种稳重.大方.安静.祥和.完美的心理感觉。

人类自古以来就对对称美推崇备至,对称的概念已经渗透到所有的科学领域。6

均衡

均衡的特点是两侧的形体不必等同,量上也是大体相当,均衡较对称有变化,比较自由,也可以说是对称的变体。7

1918年,德国女物理学家艾米诺特发现了诺特定理之后,又有人提出了“宇称守恒”论,到了1956年杨振宁与李政道提出了“宇称不守恒”的物理理论。

德国哲学家布莱尼茨曾经说过:世界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

在现实生活中也没有绝对对称。大多数人的生长发育就是个例子,很多人的左肩比右肩高,或者是一只眼睛大,一只眼睛小。

所以说在世界上绝对对称是不存在的。

由于绝对对称的不存在,于是有诞生了一个新的概念---反演。反演就是一件事物里存在着两种因素的集合。如虚于实,美与丑,多与少,正与反,残缺与完美等。

例如米洛斯的维纳斯(断臂的维纳斯)虽然两臂已断,反而给人一种和谐.安静.庄严.肃穆的视觉美感。这是反演中残缺与完美两种因素的集合给人的视觉效应

还有文艺复兴时期的“三杰”之一的达芬奇。他的经典之作《蒙娜丽莎》是油画作品中的绝代佳品。画中的蒙娜丽莎那迷人的微笑和娴静大方的气质之所以表达的淋漓尽致,除了作者对画面主体的着力刻画之外,还有对画面背景的虚

化处理。《蒙娜丽莎》的背景采用的是类似于中国国画的散点透视,和大写意的处理手法。这个就是反演中的虚与实的因素集合。

无论是残缺与完美还是虚与实,都需要把握一个“度”这个平衡点,只要将两种因素的平衡点找好,就可以达到一种均衡状态,也就是变体的对称。

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老子说到世界万物的集合因素千头万绪,如果人们去着重的处理各种因素则会像一团乱麻似的越理越乱。不如我们找到平衡各种因素的的平衡点,就可以达到一种量上的均衡。

在学习艺术的过程中,只要找到均衡虚实,强弱变化的中心点就是找到通向艺术之门的钥匙。

3.比例与视觉重心。

比例,就是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之间的关系。达芬奇曾经在〈论绘画〉中说道: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各特征必须同时作用,才能产生使观众如醉如痴的和谐比例。中国西画的倡导者徐悲鸿先生在《新七法》中的第二条中说的就说道:“比例准确”。平时我们说体态匀称,其中就包括了比例关系。例如正常发育的人体,头部是身高的七分之一。人在不同姿态中比例也是不同,中国古代就有立七坐五蹲三的说法。这些是概括的说法,到了具体个人的时候还要结合自身来说。

那么什么样的比例才能表达出美感呢?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首先发现了黄金分割率。

相传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有一次路过铁匠作坊,被叮叮当当的打铁声迷住了。这清脆悦耳的声音中隐藏着什么秘密呢?他走进作坊,测量了铁锤和铁砧的尺寸,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十分和谐的比例关系。回到家里,他又取出一根线,分为两段,反复比较,最后认定1∶0.618的比例最为优美。

“黄金分割率‘其实是一个数字的比例关系,即把一条线分为两部分,此时长段与短段之比恰恰等于整条线与长段之比,其数值比为1.618 : 1或1 : 0.618。

德国美学家泽辛把这一比例称为黄金分割律。此律的意思是:整体与较大部分之比等于较大部分与较小部分之比。如果物体、图形的各部分的关系都符合这种分割律,它就具有严格的比例性,能使人产生最悦目的印象。而人们曾通过检测人体,证明美的身体恰恰符合黄金分割律。如脐为头顶至脚底之分割点,喉结为头顶至脐分割点,眉间点为发缘点至颏下的分割点等;15个“黄金矩形”,如躯干轮廓、头部轮廓、面部轮廓、口唇轮廓等;它们都符合0.618的比值。

我国成年人体可分为较高、中等、较低三种。肩宽和臀宽的平均数为362毫米,从肩峰到臀底的高为586毫米,躯干的宽与高之比为1:1.618。如果把人体以肚脐为界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上部从头顶到咽喉,再从咽喉到肚脐;下部从肚脐到膝盖,再从膝盖到脚掌,这些上下两个部分中各自的比例关系,大体上都符合黄金分割律,即上部为3:5,下部为5:3。

人类自身的生长不但符合黄金分割率,而且将黄金分割率运用到生活中。例如报幕员站在舞台中的位置,根据黄金分割,应站在舞台宽度的0.618处。

若将屏幕的长与宽组成一条线段,取这条线段的黄金分割点,将线段分成两条线段,则屏幕的长与宽刚好接近它,所以高清晰度电视的屏幕设计成1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