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微生物药物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Harvard-MIT 卫生科学与技术部
HST.151: 药理学原理
授课教师: Robert Rubin博士
抗微生物药物原理
I.绪论
A.当药物在感染部位作用一段时间后,达到有效浓度后抗生素就会发挥治疗效果。所
需的最小有效浓度可抑制病原体增殖(抑菌浓度,MIC)或杀死(杀菌浓度,MBC)病
原体。
下列临床情况需要杀菌治疗
a.中性白细胞减少症病人的细菌感染
b.心内膜炎(及其他血管内感染)
c.脑膜炎及脑脓肿
d.葡萄球菌性(也许还有其他形式)骨髓炎
e.假肢装置感染
B.药物的吸收
1.药物吸收的决定因素知之甚少,仅能由临床研究决定。
2.必须明确食物、胃pH值和抗酸药物对药物吸收的影响。
a.食物大多情况下使药物吸收减少,但也可能会增加药物吸收
b.酮康唑的吸收需要酸性环境
c.四环素类和喹诺酮类可以与抗酸剂中的阳离子鳌合,从而吸收被阻断
C.药物的消除
有三种主要的消除途径:
1.肾脏——药物通过肾消除可能经肾小球滤过或肾小管分泌;一般来说,肾小
管分泌(见青霉素和许多头孢菌素类)比肾小球滤过更有效,药物在血清中半
衰期更短。丙磺舒可阻断其分泌。
2.肝胆——如药物存在显著的肝胆消除,对肾衰患者很少需调整剂量。
3.代谢——一般发生在肝脏,可导致药物相互作用。这是由于肝药酶系统的影
响。
D. 抗微生物药物在组织中的分布
药物在血浆(中央室)及血管外(周边室)的分布主要有三个决定因素:
1. 毛细血管床的性质——在大多数组织和器官中毛细血管床经小孔隙允许分
子量低于1000道尔顿(大部分抗微生物剂)的物质扩散进入。体内少数器官,称为特异位点,毛细血管床上无小孔隙。在这些特异位点中,药品必须通过毛细血管内皮细胞达到血管外,所以药物的脂溶性限制了扩散速度。
a. 临床上最重要的部位是中枢神经系统、视网膜和前列腺腺。
b. β -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部分四环素类和万古霉素是弱脂溶性的,
不易渗透通过特异部位。
2. 血浆蛋白结合——只有游离药物可扩散并发挥活性,大多数药物的主要的结
合蛋白是白蛋白
3. 主动运输泵——研究最深入的是用于有机阴离子转运体,位于脑脉络丛、视
网膜和肾脏的近曲肾小管。它们可以泵出β -内酰胺类药物,可被丙磺舒完全抑制。
E. 感染部位——
感染部位不仅决定药物的选择,还决定着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
1. 通常我们希望药物浓度超过MIC
2. 亚抑菌浓度的作用:
a. 改变细菌的形态和粘附特性
b. 减少调理素的需求量
c. 增强吞噬作用
d. 帮助细胞死亡
II. 青霉素类
A. 结构
1.噻唑环
2.β-内酰胺环
苄青霉素
青霉素酶
苄青霉酸
三个组成部分:一个噻唑环, β -内酰胺环,与侧链。侧链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抗菌谱及某一青霉素的药理学性质。
B.作用机制——并未完全了解
1.青霉素类与青霉素结合蛋白(许多是参与细胞壁合成的酶)结合后,干扰细
菌细胞壁合成来抑制细菌生长。
2.虽然青霉素是杀菌药物,但对不同种属的细菌,青霉素类杀菌作用不同。对
于肺炎球菌和大肠杆菌,是由于自溶酶系统(如肽聚糖水解酶)脱调节从而
溶解杀死细菌。青霉素也可直接增加自溶活性,对于链球菌,青霉素类诱导
细胞RNA水解。
3.革兰阳性细菌可观察到抗生素后效应,但革兰阴性细菌无此效应。
C.抗菌谱
详细情况见附录
一般对球菌、许多杆菌和厌氧菌有抗菌活性
对肠杆菌科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活性见氨苄青霉素
D.耐药性(详情见XII A)
1.细菌对青霉素耐药的最重要机制是β -内酰胺酶水解β -内酰胺环
a.金葡菌——质粒编码和诱导,该质粒日益在肠球菌中发现
b.革兰阴性菌中, β -内酰胺酶可被染色体或质粒介导,固有或诱导表达,仅
对抗某些β -内酰胺类或广谱类
青霉素抑制革兰氏阴性杆菌的生长,是依赖于经外膜的流入速度比β-内酰胺酶水解速度快。青霉素侧链的修饰决定着对革兰氏阴性菌的活性,一般是通过提高经外膜渗透,而不是降低水解速度。
2.青霉素结合位点
a.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
b.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
3.耐受性——MBC>16倍MIC,接触青霉素后,病原菌表现出的耐受性似乎
已重新排列或改变自溶活性
a.肠球菌天然耐药
b.一些金葡菌和链球菌
4.改变革兰氏阴性杆菌外膜通透性,,提供了另一种耐青霉素的机制。突变引
起的孔道蛋白表达减少或改变,使得耐药菌对广谱青霉素MIC高出2-16
倍。这一机制经常与PBPs的改变或诱导型β -内酰胺酶的产生相关。
E.副反应
1.超敏反应
2.中枢神经系统——癫痫(主要是青霉素G和肾功能衰竭患者)
3.胃肠道——收缩困难,非特异性胃肠不适——腹泻,恶心和呕吐
III.头孢菌素
A.结构
B.作用机制——基本与青霉素一致
C.抗菌谱——头孢菌素是广谱药物,从第一代到第三代抗革兰阳性菌活性减少,而抗
革兰阴性菌活性增加。头孢菌素无抗肠球菌、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耐甲氧西
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活性。.
详情见附录
Ⅻ)
D.耐药机制(见A
1.产生β -内酰胺酶
2.靶位改变——青霉素结合蛋白改变
3.药物不能达到其结合位点:为了达到靶点PBP,头孢菌素必须穿透生物体细
胞膜。这个过程在在革兰氏阳性菌中较易实现,因肽聚糖结构组成细胞壁通
常允许头孢菌素大小的颗粒通过。革兰氏阴性菌拥有更强的屏障,是由多糖
类、脂类和蛋白质组成的复合物。物质穿透细胞外膜需经过充满水的渠道,
或孔蛋白、各种膜蛋白。头孢菌素的通过取决于通道的大小、电荷、亲水性。
E.副反应
1.超敏反应
2.胃肠疾病包括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