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与自由教育理念的形成

合集下载

亚里士多德自由教育的内容

亚里士多德自由教育的内容

亚里士多德自由教育的内容亚里士多德,这个名字咱们耳熟能详吧?他不仅是个哲学家,还是个教育家,真心有一套关于自由教育的理念,今天咱们就来聊聊。

什么是自由教育呢?其实就是一种强调自主学习、批判思维和个人发展的教育方式,听起来就很酷对吧?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不应该是填鸭式的,而应该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像探险一样,挺有意思的。

想象一下,你在课堂上不是一味地听老师讲,而是和同学们一起讨论,一起思考,甚至一起辩论,这感觉简直妙不可言。

他提到,教育的目的不仅是让人会读书写字,更重要的是让人明白如何生活。

这就像做菜,不仅要学会怎么切菜、怎么炒,还得知道怎么搭配才能做出美味的佳肴。

亚里士多德强调的就是这种“生活的艺术”。

他希望学生们能学会思考,能质疑,能提出问题,不是每次都等着老师来给答案。

这种方式,真心让人想起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

就算是学会了也不够,关键是要懂得如何去学习、去思考,才能在生活中游刃有余。

在自由教育的理念中,批判性思维可是个重头戏。

亚里士多德觉得,光是接受信息是不够的,得学会分析和评估信息的来源,毕竟世界上可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金子。

有些时候就像那句“听说的未必就是对的”,你得学会自己去判断。

他鼓励学生们要多提问,别怕问,问得多了才能发现真相。

想象一下,课堂上同学们争先恐后地举手,争着问问题,讨论得热火朝天,那场景肯定让人热血沸腾。

再说说道德教育,亚里士多德可是一位“大德之士”。

他认为,教育不仅要培养智力,还要培养道德情操。

就像种树,光有树干没有根是不行的。

道德教育就像是这棵树的根,只有根扎稳了,树才能茁壮成长。

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有责任感、有同情心、有判断力的人。

生活中,遇到困难时,有责任感的人会主动帮助别人,有同情心的人能体谅他人,这样的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美好。

亚里士多德还提到,教育要因材施教,这可是一句经典的老话。

他觉得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特点和兴趣,教育不能千篇一律,像流水线上的产品一样。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最渊博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师从柏拉图,代表作《伦理学》和《政治学》,是古希腊百科全书式的学者,首次提出“文雅教育”,创办“吕克昂”学园。

1.灵魂论与教育亚里士多德以其哲学为基础,构建了他的灵魂论,具体如下:①亚里士多德将人的灵魂分为两大部分:理性的部分和非理性的部分。

非理性的部分包括植物的灵魂和动物的灵魂两个成分,故人的灵魂由三部分构成,即营养的灵魂、感觉的灵魂和理性的灵魂。

这三部分相应于植物的灵魂、动物的灵魂和人的生命。

②其中,植物的灵魂是最低级的。

它主要表现在身体部分,指的是身体的营养、生长和发育;③动物的灵魂表现在人的本能、情感和欲望等方面;④理性的灵魂是高级部分,它主要表现在思维、理解和判断等方面。

亚里士多德关于灵魂的三个组成部分的理论为教育必须包括体育、德育和智育提供了人性论上的依据。

2.教育作用论①亚里士多德非常重视教育的社会作用,能够巩固国家和社会,维持统治。

②同时,亚里士多德还十分重视教育对个人的作用,认为人形成为人的三个因素是天性、习惯和理性。

重视人的天性,在良好的环境和正当的行为中养成良好的习惯,并通过教育发展人的理性,使天性和习惯受理性的领导,人就能成为良好德行的人。

③亚里士多德坚持天性、习惯服从于理性的指导,这一思想是后世的遗传、环境和教育的雏形,也是卢梭划分自然教育、事物教育和人教育的依据。

④亚里士多德还认为教育并不是万能的,需要强制和惩罚。

3.道德教育论伦理思想是亚里士多德进行道德教育的理论基础,其道德教育的内涵如下:①道德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实际活动和反复练习,逐渐养成具有“中庸”“适度”“公正”“节制”和“勇敢”的美好德行。

②道德的源泉:天性(自然素质)、习惯和理智。

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必须利用天性,使之得到适当发展,最终趋于理智的高度。

习惯的形成,有赖于反复行动。

③在实践德行中,亚里士多德强调动机与效果的统一、知与行的统一、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苏格拉底的进一步发展。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古代奴隶主阶级和贵族地主教育孩子的方法大都以体力劳动为主,所以,他们从小就要求孩子勤奋学习,而亚里士多德在他那个时代就已经注意到了孩子的自由活动和教师指导的相互关系。

由此可见,古代希腊的教育思想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古代奴隶主阶级和贵族地主教育孩子的方法大都以体力劳动为主,所以,他们从小就要求孩子勤奋学习,而亚里士多德在他那个时代就已经注意到了孩子的自由活动和教师指导的相互关系。

由此可见,古代希腊的教育思想受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

1、遗传和环境对教育的影响。

在孩子身上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遗传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孩子智力潜能的发展,但是,后天环境对于孩子智力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古代希腊人强调让孩子在宽松的环境中得到良好的培养和教育,父母对子女施行启蒙教育时也是如此。

亚里士多德认为,必须使儿童生长在一个有纪律的家庭里,这是保证儿童日后成为诚实公正的公民和建立幸福家庭的前提。

2、把适当年龄段儿童应掌握的全部知识编成三个系列——伦理学、修辞学、逻辑学。

3、教育与儿童的自由活动相联系。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孩子的积极性,让孩子在做中学,学中做,既学会文化知识,又培养孩子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4、重视“美”的教育。

美学家柏拉图说:“审美教育最好是通过美育进行的,音乐是美育的一种最好的手段。

”古代希腊的教育工作者十分重视幼儿的美育,而且还从哲学的高度,对什么是“美”,如何进行美育等问题作了精辟的论述。

5、要求儿童具有“诗歌式的头脑”。

柏拉图认为儿童具有“诗歌式的头脑”是教育和谐发展的结果,他指出,这种头脑是儿童健康心灵的核心。

6、亚里士多德提倡对孩子进行体操训练,让孩子从小接受适当的锻炼,有利于儿童身体的发育和增强体质。

人们不难发现,亚里士多德的这些教育观点和中国古代的孔子的教育思想是有异曲同工之处的,尤其是他的“快乐教育”更是有许多相似之处,也充分显示了中华民族是善于吸收外来优秀文化并与本民族文化融合的。

亚里士多德自由教育名词解释

亚里士多德自由教育名词解释

亚里士多德自由教育名词解释【自由教育】自由教育是亚里士多德在其教育理论中所提出的,主张通过学生的直接经验获得知识。

也称“发现法”或“活动课”。

他反对把学习的内容传递给学生,认为这样做不仅使学生失去自由,而且由于缺乏经验,最终会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

【自由教育原则】自由教育原则是自由教育实施的保证。

【自由教育原则】(1)解放原则:自由教育就是要摆脱一切外在的束缚,包括古代神权社会对人们思想的束缚。

(2)全面原则:自由教育应该从身体、道德、智慧三方面来培养青少年,为以后各种社会职业奠定基础。

(3)民主原则:自由教育必须由学生参加决定重大问题,以便让他们了解国家的政治制度。

(4)统一性原则:自由教育要从小学到高等学校连贯起来,而不是零散分布在各个学校中。

【自由教育目标】自由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人获得解放。

因此,自由教育必须消除各种偏见,坚持客观性的公正原则,即任何教育都不能是出于主观愿望,而必须遵循自然法则;坚持选择性的发展原则,每个学生都有权利按照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学习,不受别人左右;坚持实践性的知识原则,教育只能起一种促进作用,而不能替代学生自己的亲身经历,教师必须鼓励学生亲自动手,积极实践;坚持差异性的发展原则,教育必须承认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满足他们不同的学习需求,尊重学生的个性,鼓励他们的创造性。

【自由教育手段】(1)实物手段:是指通过对学生进行实际体验来获得知识、培养技能和技巧的方法。

(2)口头语言:是指运用口头语言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方法,主要包括讨论、辩论、演说、报告、对话和听写等形式。

(3)文字符号:是指通过阅读书籍、报刊杂志、绘画、雕塑、戏剧表演、音乐、舞蹈等方式对学生进行文化知识的传播和训练的方法。

(4)实际操作:是指组织学生参加劳动实践,如木工、瓦工、农业实习等,以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操作能力的方法。

(5)自然观察:是指组织学生参观自然景观,让他们感受事物的性质、变化规律及其运动特征的方法。

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观

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观

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观
自由教育是由亚里士多德总结的古希腊教育传统。

它是指对自由公民所施行的,强调通过自由技艺的学习进行非功利的思辩和求知,从而免除无知愚昧,获得各种能力全面完美的发展,以及身心和谐自由状态的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有两个突出的互相联系的涵义﹕①以受教育者具有闲暇为前提﹐又以受教育者充分利用闲暇为手段﹔②目的在於探索高深的纯理论知识。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施自由教育适合于“自由人的价值”﹐可以获得智慧﹑道德和身体的和谐发展﹔自由教育同职业训练截然不同﹐前者高尚﹐後者卑下。

他认为各种行业的实际操作是奴隶们的事务﹐它有损於智力的发展。

亚里士多德又认为﹐在法律上虽属自由人﹐但若醉心于狭隘的功利﹐学为干禄﹐必然妨害对纯理论的钻研﹐同样也是不自由的。

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由教育与职业训练的区分﹐反映了在古希腊﹐不同阶级和阶层的人只能享受不同的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同其哲学﹑伦理学密切相关。

他认为﹐非物质的形式是宇宙中的最高主宰﹐它是自然存在﹑终极目的和至善至美的始因﹐只有自由人的理性才能洞察其奥妙。

全部事业中最高尚的﹑最自由的或最文雅的是理论的沉思和探索﹐这正是自由教育所崇尚的目标。

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思想对後世影响颇为深远。

亚里士多德: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发展人的理性

亚里士多德: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发展人的理性

亚里士多德: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发展人的理性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亚里士多德在教育方面也有着独到的理论。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

他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发展人的理性,用理性追求自由思考的生活,而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应有不同侧重,德智体美的发展需要同时兼顾。

“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在于它本身的自由和高贵。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他的教学方式被称为“逍遥学派” (Peripatetics)。

自由教育思想三种灵魂与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一个人仅仅把理性用来控制情感是不够的,还应当追求更高级的东西,即自由思考的生活,这种教育就是自由教育。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理性,人只有运用和发展理性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因此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发展人的理性”——亚里士多德教育核心精神。

城邦与教育城邦是个体的集合,个体的幸福要以城邦的至善为基础,但同时,任何人都是生于城邦,长于城邦和死于城邦的,城邦也需要为个体公民的生活,成长提供各种条件,唯有教育才能使这些单个的人成为团体而达成统一。

“城邦如果忽视教育,其政制必将毁损。

一个城邦应常常教导公民们能适应本邦的政治体系及其生活方式。

”亚里士多德崇尚让公民轮流治理国家的理念,因此所有公民都要接受两种不同的教育:一种学习如何治理国家从而成为优秀的统治者,一种学习如何成为合格的公民即被统治者。

同时,法律理论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他赞成为政最重要的一个规律就是一切政体都应订立法律并安排它的政治和经济体系,使执政者和各级官僚都不能假借公职营求私利,并认为统治者也要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必须用法律来订立有效的教育,人欲没有止境,除了教育,别无节制的办法。

”教育作用论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三种东西能使人善良而有德行,即天性,习惯和理性。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点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点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点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他被誉为“西方文化的基石”,其思想对西方哲学、科学、政治、教育等方面具有重要影响。

在教育方面,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品德、智能、身体三方面的全面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性化教育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每个人的智力、性格、兴趣、天赋都有所不同。

因此,他主张进行个性化教育,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性,把教育过程中的重点放在个人的发展上。

他认为,教育者应该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帮助他们发现自己的天赋和兴趣,发挥他们的潜力,使他们成为有才华的人。

二、以德育为先亚里士多德主张教育应该以德育为先,因为他认为品德的培养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是至关重要的。

他认为情感、品格和行为习惯都可以通过教育来培养。

他强调,教育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或者追求功利,而是为了培养高尚的人格,使学生在成为合格公民的同时也成为品德高尚的人。

三、实践教育亚里士多德主张实践教育,他认为真正的知识来源于实践,知识只有用来解决问题时才是有意义的。

他认为教育的过程应该是一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学生应该通过实践来掌握知识,实践中的经验对于知识掌握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以自然法则为教材亚里士多德主张以自然法则为教材,他认为自然法则是人类智慧和文明的来源,因此应该把自然法则作为教育的基础和目标。

他认为教育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通过思考理解自然法则的本质,并且把自然法则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五、培养公民意识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公民意识,使每个学生成为有用的公民。

他认为公民意识包括尊重法律、理解社会规则、具有社会责任感、发扬社会公正和平等。

因此,教育应该通过灌输这些规则和价值观来培养公民意识,以利于学生成为社会发展的参与者和推动者。

总之,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点注重培养学生的全面发展,他强调德育优于知识,注重个性化的教育,在教材上追求自然法则的精神,强调实践教育,最终目的是使学生成为高尚的公民。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ppt课件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ppt课件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1
一、生平和教育活动
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 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也 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学者。18岁入柏拉图学园,得到“好学者”的绰号。
公元前343年(41岁),马其顿国王邀请他去 担任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他对亚历 山大的教育取得了成功。公元前335年, 亚里士多德开办吕克昂学园(莱修姆学园),并在此讲 学、研究、著述13年。
浪费——慷慨——吝啬 无耻——谦恭——害羞 鲁莽——勇敢——懦弱
9
(二)自然教育论
亚里士多德是最早提出并要求教育顺应人的本身自然发展原 则的人。他根据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提出了循序渐进的教育程序, 并提出教育应根据儿童的自然发展顺序来确定教育年龄分期。
0—7岁 教育要顺应自然,引导儿童进行游戏和活动
7—14岁 以情感道德教育为主,接受和谐教育
12
家庭教育
14—21岁 以智育为主,发展青年的理想灵魂 0-7岁最好由父亲承担儿童教育。父亲“负责其子女学的校生教存育 ,
这被看成是最大的善事,他还负责孩子的哺育和教养。”
教育应当依照人的天性分阶段进行。构成人大天性的是身体、心灵和 理性。“在照管好心灵之前,应首先关心其身体,然后立即进行各种欲望的 训练。不过这种训练都应有益于心灵,而照管身体也应有利于对心灵的关 心。”教育应当从体育开始,继之音乐,最后是哲学。
6
(五)白板说
人的灵魂(意识)正如一本什么也没有写上的书,或什 么也没有写上的一张白纸,一块白板(tabularasa),它能 接受对象的知识。这种观点确认知识是从外面经过感觉进入 意识的,与柏拉图知识即回忆的理论相对立。
天赋观念说
白板说
柏拉图、笛卡尔: 知识和认识能力是天赋的。 超人、东镇女巫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简述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也是很有影响的教育家。

他知识广泛,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思想家。

17岁求学于柏拉图,是柏拉图的得意门生。

一方面继承了柏拉图的灵魂论和培养哲学王的思想,一方面也提出了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其教育观点散见于他的《政治学》和《尼各马科伦理学》两部著作中。

中公教育为各位考生总结了教师考试中关于亚里士多德的重要考点。

一、灵魂学说(一)灵魂的三个部分亚里士多德认为灵魂与肉体不可分离,一切生命都是灵魂和身体的完满结合。

因此,亚里士多德将人的灵魂分为三个部分: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

1.植物灵魂植物灵魂是灵魂的植物部分,也是灵魂中最低级的部分,含有的质料多,形式少。

主要体现在有机体生长、营养、发育等生理方面。

2.动物灵魂动物灵魂也称为非理性灵魂,是灵魂中的动物部分,是中级的灵魂。

主要表现在本能、情感、欲望等方面。

3.理性灵魂理性灵魂也称为理智灵魂,是灵魂中的理智部分,也是最高级的灵魂,含有的质料少,形式多。

主要表现在思维、理解、判断等方面。

(二)灵魂三部分的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人人都具备这三种灵魂,且从出生到成人依次呈现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理性灵魂。

即儿童出生前后主要是身体的发育、生长,到了稍大一点时就表现出他的本能需求及情感需要,到了成人时才有思维、理解、判断等能力的出现。

二、教育遵循自然原则亚里士多德认为,要使人的灵魂的三个部分都能得到满意的充分的发展,最有效的途径是教育和训练。

(一)合理教育的构成亚里士多德根据他的灵魂论把教育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体育、德育、智育。

其中体育是基础、智育是最终的目的。

体育即体格教育,要使儿童拥有健康的体魄,这是满足植物灵魂的的发展需要;德育即情感教育,要使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这是满足动物灵魂的发展需要;智育即理智教育,要使儿童的思维、认识和判断能力得到发展,这是满足理性灵魂的发展需要。

(二)教育遵循自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教育要“遵循自然”的理论,指出合理的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行程,即根据儿童身心成长的特点来进行,先是体格教育,然后以情感的训练为主,最后才发展他们的理智。

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

这一思想推动了现代教育体系中个性化教育的开展。
03
重视实践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践是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强调通过亲身实践来培养
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这一思想对现代教育体系中实践教育的重视产生了
影响。
对未来教育的影响
培养批判性思维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强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一思想对未来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有助于培养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03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教育目的
培养良好的公民
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是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良好习惯 的公民,使他们能够积极参与城
邦的政治、文化和经济生活。
追求幸福生活
亚里士多德认为教育的最终目的 是追求幸福生活,通过培养美德、 理性和良好的习惯,使人们能够
过上真正意义上的幸福生活。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亚里士多德强调教育应该促进人 的全面发展,包括身体、智力和 道德等方面,以实现人的潜能的
充分实现。
教育内容
音乐教育
01
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教育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它能够陶冶
情操、培养美德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体育教育
02
亚里士多德认为体育教育也是重要的教育内容之一,它能够强
身健体、培养勇敢和坚韧的品质。
阶级局限性
01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主要服务 于奴隶主阶级,强调通过教育培 养统治者具备美德和智慧,以维 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02
亚里士多德认为奴隶只是“会说话 的工具”,因此他的教育思想并没 有真正关注奴隶阶级的教育需求和 权益。
性别局限性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中,女性被视 为次要的性别,认为女性应该服从男 性,缺乏对女性独立自主和智慧的认 可。

古希腊三哲的教育思想

古希腊三哲的教育思想

二、柏拉图的教育思想
1、理念说
柏拉图客观唯心主义体系的理论基础和 核心。他认为理念是独立而客观实在的本 体,是一切事物的本源。人们日常感觉到 的具体事物是运动变化的,不真实的;只 有通过理性认识到的“理念”才是永恒不 变的,唯一真实的“绝对存在”。
所谓理念是指概念、普遍真理和法则、 原理。理念先于宇宙而存在,并主宰宇宙 间的万事万物,是真理和至善的源泉,现 象只是理念的摹本而已。柏拉图认为世界 是由理念世界和现象世界组成的,理念世 界是真实的、永恒的,现象世界是不真实、 不稳定的,人们所要认识的是由理念组成 的世界。现象世界(自然界)只是理念世 界的影象,理念世界是真理的化身,是宇 宙精神。
据此,他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 先是体格教育,然后是情感教育,最后是 理智训练。
2、和谐教育
亚氏根据教育遵循自然的原则和儿童身心 发展的特点,提出了按年龄划分教育阶段的和 谐教育思想:
0-7岁(家庭教育):体格训练,以游戏活动、 听故事为主;
7-14岁(初级学校):情感教育,学习内
容有读写、体育锻炼、音乐和道德品质培养;
也称“产婆术”、精神助产术,受其母亲 为人接生的启发,自称是“知识的产婆”。 认为人的头脑中已有各种知识,教师的作用 在于启发学生把知识发掘出来。这一方法分 为四部分:讥讽、助产术、归纳和下定义。 它以学生为主体,促使他们独立思考问题, 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但不适用于低龄 儿童,受教育者必须具备相关的知识积累和 推理能力。实际上是西方启发式教学的开端, 对后世影响极大。
英国著名学者马修·阿诺德曾感叹,“苏格 拉底喝下毒芹酒,死去了,但是每个人的心里 不都装着一个苏格拉底吗?那就是自由地思想、 客观公允地检查自己固有的观念和习惯的能力; 那位充满智慧的可敬之人毕其一生,不就是为 我们树立了自由思想的榜样吗?这不就是他产 生无可比拟的影响之秘密所在吗?在当下时刻, 有谁能够引导人们、唤起这种内心的力量并运 用这个力量,而且他本人也能不断调动和运用 这股力量,那么他就会像苏格拉底在那个时代 一样地发挥作用”。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古代希腊的教育

《外国教育史(第二版)》古代希腊的教育
(一) 数目哲学
1. 数是万物的本原
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擅长数学研究,当其从哲学上探讨万物本原时,便发现了数 量关系乃是事物的共同属性,因而将这种不具形体的、普遍的和抽象的“数”看作万 物的本原,并以此说明宇宙万物的生成过程:从数目产生出点;从点产生出线;从线 产生出平面;从平面产生出立体;从立体产生出水、火、土、气四大元素,产生出一 切物体。
公元前11—前9世纪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荷马时期,因这个时期的资料主要来自 《荷马史诗》(Homer’s Epic),因而得名。《荷马史诗》相传为生活在公元前8世纪 的盲诗人荷马(Homer)所作,包括《伊里亚特》(Iliad)和《奥德塞》(Odyssey) 两部史诗,保存了希腊青铜时代后期和黑暗时代(指迈锡尼文化消失后的300年)的丰 富信息,在教育、宗教和文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荷马时期的希腊处于从氏族制度向奴 隶制度的过渡时期,尚未出现学校。公元前9世纪初,希腊人建立了许多城邦,斯巴达 (Sparta)和雅典(Athens)的教育具有代表性。以雅典为代表的希腊文化在后世欧洲 的文化发展史上打下了深刻烙印。
二、 希腊化时期的教育
(一) 希腊本土教育的变化
第一,雅典中小学的教学内容不同了。过去的培养身心和谐发展和英勇善战的公 民的教育宗旨到这时已不明显了。
第二,埃弗比团的训练发生变化。公元前338年,希腊失去政治独立以后,埃弗 比团的训练由单纯的军事体育训练改为军事与学园教学相结合的教育,强制改为自愿。
第二节
古代希腊的教育理论
一般将希腊教育思想的发展分为三个发展阶段:① 萌芽阶段:《荷马史诗》 中有关于英雄人物阿喀琉斯(Achilles)教育情况的记载;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提 出了较为丰富的教育主张;塞诺芬尼(Xenophanes,鼎盛年约公元前540—前 537)进一步发展了理性主义的观念。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z
哲学观
– 认为事物最本质的原因是“质料”和“形式”。质料是
组成个体的基本材料,是客观存在的,但“质料”只 有得到某种“形式”才能变成物体。“形式”是事物的 本质。 – “质料”是消极的,“形式”是积极的,只有“形式”作 用于“质料”才产生现实的物体。 – “质料”在取得“形式”之前,还只是潜在的东西。事 物要从潜能变为现实,是一个运动过程。整个自然 界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形式”是运动的原因,一 切运动变化都是由于“形式”的推动。
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z 心理学观 – 人是由肉体和灵魂两个不可分离的部分构
成。
z
z
肉体和灵魂对于一个人来说,正像“质料”和“形式” 对于一个物体一样,既是两种东西,又是不可分 地存在着。 与柏拉图把肉体看作灵魂的监狱不同,认为身体 是灵魂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
– 灵魂三分理论: z 不同的灵魂包含“质料”和“形式”的分量不一,出现 的先后次序不同。出现早的“质料”多“形式”少,是 低级灵魂;最后表现出来的“质料”少而“形式”多, 是高级灵魂。
教育思想的哲学基础
– 物体中“形式”的多少决定了物体在宇宙中从低级到高级
的不同地位。处于最高层的是无“质料”的纯“形式”,这 就是观念、理性,实际上就是神。它是最初的推动者, 是“形式”的“形式”,是绝对精神。 – 任何事物都有其本身所追求的目的,低级的事物以较高 一级的事物为其发展的目的,最高的目的就是“形式”的 “形式”,它被万物所企求。 – “白板说”:认为灵魂如同一块空无所有的白板,它是感 觉的接受器。人的认识来源于感觉。但通过感觉只能认 识个别,不能认识事物的一般。要通过思维深入到对象 的本质中,从而了解对象的一般。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亚里士多德教育学观点

亚里士多德教育学观点

亚里士多德教育学观点亚里士多德构建了他的灵魂论。

他认为人有三种灵魂:理性灵魂、非理性灵魂和植物性灵魂。

理性灵魂主要表现在思维、理解、判断等方面,是灵魂的理智部分,又称为理智灵魂,是最高级的灵魂。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

他的教育观点主要见于《政治学》和《伦理学》两部著作中。

其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1)教育适应自然。

亚里士多德关于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主要依据他的“灵魂说”中的人性论思想。

他将人的灵魂分为植物、动物、理性灵魂三部分。

前两者属于人的非理性灵魂。

在三部分灵魂当中,植物灵魂对于动物灵魂、非理性灵魂对理性灵魂都是低级对高级的关系。

“灵魂说”为其提供了教育适应自然的思想基础。

首先,人身上动物性的东西是客观存在的;其次,人具有理性,教育应当适应人的灵魂的各个部分,促进人的理性的发展,发展人的理性是教育的重要任务;第三,灵魂的三个部分的理论为教育包括体育、德育和智育三方面的内容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2)和谐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灵魂说”也提供了和谐教育思想的基础。

他认为,体育是为了身体和生理;德育是为了人的非理性灵魂;智育是为了人的理性灵魂。

三个方面相互联系、和谐发展。

教育应当注意这三个方面的发展顺序,促进其和谐发展。

(3)文雅教育,也称自由教育,是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认为,文雅教育不是进行职业准备,而是以促进人的各种高级能力和理性的发展为目的;文雅教育是以自由学科为主要内容,避免专业化的训练。

实施文雅教育需要两个条件:一要有足够的闲暇时间来保护自己的心灵,同时发展和运用自己的理性;二要有读、写、算、体操、哲学等不具有任何功利目的自由学科。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内容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内容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内容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其实主要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指的是灵魂和教育方面的思想。

在这种思想当中,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有三种灵魂,理性的、非理性的和植物性的。

这三种灵魂让人分别具备了理性的思考、感性的情感以及对待动物方面的情感。

这些情感的具备让人变的更加丰富,同时,也确立了人类的发展前景,就是通过这些情感来发展人应该具备的兴趣爱好。

第二部分指的是儿童的年龄分期方面的思想。

亚里士多德早年就对教育方面进行了分类,同时,在这一部分的思想当中,亚里士多德把每隔七岁的年龄阶段分为一个阶段,并且通过对这些阶段的观察和了解,亚里士多德认为,家长和老师应该根据孩子这几个阶段的不同特点,来规划孩子的教育特点和教育范围。

这样才能让孩子多方面的发展与成长。

第三部分指的是艺术方面的思想。

艺术就是一个很大的范围了,他包括音乐和文艺等方面。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这些方面的教育可以让人们产生美的感受,特别是音乐方面的教育。

但这方面的教育,亚里士多德也将它分为实用和文雅两方面。

亚里士多德著作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思想家和哲学家,《尼各马可伦理学》、《优台谟伦理学》、《政治学》、《雅典政制》、《大伦理学》、《欧代米亚伦理学》等等都是亚里士多德著作。

亚里士多德著作涵盖多个领域,其中包括心理学、美学、哲学、科学等等。

《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代表著作之一,该书讲述了亚里士多德对政治体制的看法。

《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84年到公元前322年编著的一部书籍,《政治学》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世人不但能从该部书籍中了解希腊当时的社会状况,同时也能对希腊的伦理、政治、思想教育等领域有个初步的了解。

对后来研究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学者来说,《政治学》是必读之物。

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探讨了奴隶制的形成过程,同时也从奴隶制的形成过程中探讨了教育和政治的关系。

除此之外,在《政治学》中,也可看出亚里士多德的教育主张。

《形而上学》是亚里士多德另一部代表著作。

古希腊三哲之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三哲之亚里士多德

古希腊三哲之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教师招聘考试中是教育学常考的一个考点,经常以客观题的形式呈现。

他是西方百科全书式的教育家,也是柏拉图的学生。

他以毕生精力奉献于希腊的教育事业,为西方教育事业的发展繁荣奠定了基础,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今天我们就来全面地学习一下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思想。

一、生平及教育活动亚里士多德出生于色雷斯的斯塔基拉。

17岁时,他赴雅典在柏拉图学园就读达20年,直到柏拉图去世后方才离开。

公元前335年腓力浦去世,亚里士多德又回到雅典,并在那里建立了自己的学校。

学园的名字(Lyceum)以阿波罗神殿附近的杀狼者来命名。

在此期间,亚里士多德边讲课,边撰写了多部哲学著作。

亚里士多德讲课时有一个习惯,边讲课,边漫步于走廊和花园,正是因为如此,学园的哲学被称为“逍遥的哲学”或者是“漫步的哲学”。

公元前322年,亚里士多德因身染重病离开人世,终年六十三岁。

去世的原因可能是一种多年积累的疾病所造成的。

同时还存在他被毒死,或者由于无法解释潮汐现象而跳海自杀致死的猜测。

二、教育思想1.灵魂论他在《论灵魂》和《尼各马可伦理学》中认为人的灵魂由三部分构成,即营养的(植物的)灵魂、感觉的(动物的)灵魂和理性的(人的)灵魂。

体育、德育、智育(美育)——最早将教育分解为德智体。

2.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秉承柏拉图的“理性说”,提倡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这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注意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特点,主张按照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提倡对学生进行和谐全面发展的教育。

3.教育原则:亚里士多德在西方教育史上首次提出了“教育遵循自然”的观点这里的自然是指人身心发展的自然规律。

这个原则也是亚里士多德教育思想中在教师招聘考试中的一个高频考点。

认为在教育中要遵循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对儿童进行分阶段教育。

4.文雅教育文雅教育也被称为自由教育,亚里士多德把学科分为实用和文雅两种,实用学科为实际生活服务,具有功利性,是不高尚的;文雅学科没有功利性,是专供闲暇和享受用的,是高尚的。

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由教育的基本观点

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由教育的基本观点

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由教育的基本观点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Certainly! Here's a structured demonstration article based on Aristotle's basic viewpoints on liberal education:亚里士多德关于自由教育的基本观点。

自由教育三题

自由教育三题

2003年1月第2卷第1期 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Journal of Educational Science of Hunan N ormal UniversityV ol12 N o11Jan1,2003自由教育三题Ξ石中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中国北京 100875)摘 要:自由教育是西方教育思想史上一种重要的教育思潮,对西方数千年教育理论与实践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通过介绍自由教育概念内涵的历史演化,分析了自由教育思想中所包含的人道主义、理性主义和民主主义精神,概括了今天自由教育理念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并就自由教育的必要性进行理性辩护。

关键词:自由教育;普通教育;理性教育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124(2003)0120003205 自古以来,自由与教育之间就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自由与教育之间的联姻就构成了人类教育思想史上一种非常重要并且影响深远的教育思潮———“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

研究自由教育,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教育与自由之间的关系,更好地反思和重新设计当代的教育实践。

由于自由教育是一个非常广泛的研究课题,因此我们这里不可能对它加以全面的论述,只是选取自由教育的概念、精神和必要性加以集中分析。

一、自由教育的概念自由教育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

在古希腊时代,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自由教育的思想。

自由教育是指“‘自由人’的教育”,即适合于“自由人”兴趣、需要和职责的教育,因此是“精英教育”(education for the elite),而非“大众教育”(education for the w orking class),是一般“博雅教育”(general education),而非“职业教育”(v ocational education)。

亚当姆斯在给“自由教育”下定义时充分地注意到了这一点,认为,“所谓自由教育者,即适于自由人之教育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与自由教育理念的形成[摘要]从亚里士多德的教育观入手,剖析自由教育理念的形成。

侧重分析自由教育理念中的理性发展目的、闲暇教育功能、公民教育理念和学科分类教育实践。

[关键词]亚里士多德自由教育理念[中图分类号] g40—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2)09—0005—02一、引言古雅典是西方文明的摇篮,也是自由教育理念的发源地。

两千多年前,柏拉图给密友狄翁的支持者们写的《第七封信》中指出,有理智的人只有在“自由的教育”(eleutheras paideias)中才能取得自信,“自由”的教育使志同道合者结成友谊,而且是一种高贵的友谊。

柏拉图所说的eleutheras paideias,即英文中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或liberal arts education),这是自由教育的概念首次在西方历史上出现。

[1]从词源学的角度出发,比较明确阐述的自由教育理念可以追溯至亚里士多德在其《政治学》中提出的“适合于自由人的知识”的概念。

自古希腊以来,自由教育一直是西方主导性的教育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支配着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教育制度、教学实践的革新和发展。

二、自由教育理念的形成亚里士多德最早明确提出自由教育的问题。

他说:“显然应有这样一种教育,为父母的用其训练子者,不是因为它有用或必需,而是因为它是自由的和高贵的。

”[2]亚里士多德的自由理念是和粗俗、狭隘和鄙陋相对立的。

“任何职业,工技或学课,凡可影响一个自由人的身体、灵魂或心理,使之降格而不复适合于善德的操修者,都属‘卑陋’,所有那些有害于人们身体的工艺或技术,以及一切受人雇佣、赚取金钱、劳瘁并堕坏意志的活计,我们就称为‘卑陋的’行当。

”[3]因此,不管哪种科目或课程,只要其目的是为了他人或者只是针对受教育者未来从事职业的要求而进行的教育,那么它就是鄙俗的和非自由的。

在此基础上,自由教育首先成为一种以理性为最终发展目的的教育理念。

亚里士多德以其哲学观为基础,构建了他的灵魂论和教育发展阶段论。

他认为人的灵魂与生俱来,它为人的发展和教育提供了可能性。

肉体是器械或工具,工具要为人所用,必然有使用者,即灵魂。

灵魂是起统率和指导作用的元质,自然界有灵魂的各种等级和程度存在,与生命的各种形式相对应。

这其中包括掌握有机体营养、生长和生殖职能的植物灵魂,体现本能、欲望、情感等感官知觉的动物灵魂和拥有更多和更高权能的人类理性灵魂。

人类理性灵魂除了感官知觉能力外,主要表现出用概念思维的能力与思维事物一般和必然的本质的理性特征,它是灵魂的理智部分,是最高等级的灵魂。

[4]人人从出生到成人都依次呈现出植物灵魂、动物灵魂和理性灵魂。

亚里士多德根据其灵魂论把教育划分为体育、德育、智育等三个组成部分。

他认为,要使人的灵魂得到健康的完善的发展,必须在不同阶段施于人相应的恰当教育。

[5]在这种灵魂等级观和发展阶段论的教育理念中,理性成为自由教育的最终发展目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理性能够统辖个别感官的特殊功能,将各个感官所提供的信息综合起来,这样才能形成关于事物的整体形象。

[6]人只有充分运用和发展其理性,才能实现自我。

相应的,人的教育也应当以充分发展人的理性为根本目的。

旨在达到这种目的的教育,才是自由人所应接受的自由教育。

真正的知识不在于仅仅熟悉事实,而在于认识它们的理由、原因或根据,认识它们必然如此的情况。

哲学或广义的科学,包括一切经过这种理性思考的知识。

[7]其次,自由教育被定位于具有闲暇教育功能的教育理念。

亚里士多德认为,“我们全部生活的目的应是操持闲暇。

勤劳和闲暇的确都是必需的;但这也是确实的,闲暇比勤劳更为高尚,而人生所以不惜繁忙,其目的正是在获致闲暇。

”[8]闲暇也是人生的一种作为或活动。

这种活动出于灵魂的理性部分,而尤以理性中的玄想部分为主。

闲暇的所作所为都“由己”,而繁忙的种种活动都为他物或他人所役使。

同时,闲暇愈多,也就愈需要智慧、节制和正义。

在儿童教育课程中,读写和绘画两门为人生实用之学,体操则有助养成勇德,但教育初期,竞技练习不可过分。

斯巴达式教育过度锻炼少年,实际上有损其身心的发育。

他还重点强调音乐教育应以陶冶性情和操修心灵为宗旨。

如就音乐课程而言,当以养成欣赏能力为己足,无须力求擅长;就乐器而言,宜习弦奏,不重笛管;乐调和韵律可分为培养美德、激励行动和激发热忱三类,其效用也分为教育、祛除情感和操修心灵三方面。

闲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需求给予了充分的考虑,使人的潜能在愉悦中得到较为充分的发挥,这样就避免了对学生的强制性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实践着自由教育对教育对象潜移默化的教化功用。

再次,自由教育表现为以德行为标准的公民教育理念。

亚里士多德认为,至善就是人的幸福所在。

对每个人来说,获得至善的途径就在于完善的个人修养。

由于人首先是理性动物,所以至善就是对他的本性的完美培养,这也就在于人对于自己的德行的培养。

[9]幸福为善行的极致和善德的完全实现。

为达此目的,一个城邦和其中的公民必须有适当的健康身体、财富和一般的生活配备。

在具有这些自然条件的城邦,立法家运用其才能,引导公民纳入于行善的良轨。

人们所由成德达善者,出自人的禀赋、习惯和理性,而习惯和理性必须经过培养才能得以发展,所以立法家应当特别重视教育。

在轮番为治的理想城邦中,好公民的道德符合于善人的道德,因此公民教育也就应等同于善人的教育。

[10]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有德性的人是万物的标准和尺度。

道德行为要由正直的人来决定。

而道德行为除了包含一种气质或意志的一种习惯,它还是自愿的行动、有意识地带着目的的行动、自由选择的行动。

对人来说,至善就是自我实现,全面和习惯地行使那种使人成为人的职能。

但这种学说并不等同于自私的个人主义。

“一个有德性的人往往为了他的朋友国家的利益而采取行动,必要时,乃至牺牲自己的生命。

他宁愿捐弃世人所争夺的金钱、荣誉和一切财物,只求自己高尚。

”[11]从公共福利的观点来看,一切德性都包括在正直的概念中。

正直有合法和公平两种含义。

当然,仅仅知道德性的性质是不够的,还应力求掌握它并身体力行。

理论足以激发早已具有自由思想的青年,但不能鼓舞群众的豪侠行动。

如果不受道德法规的教育,一个人很难在青年时代就有爱好德性的正确倾向。

成人以后也需要法规来教诲生活上的一切职责。

国家应该承担教育和监护其公民的责任。

[12]最后,从教育实践路径来看,自由教育具化为一种以学科分类为基础的综合课程教育。

亚里士多德在历史上首次明确提出了学科的概念并进行了学科分类。

哲学最初作为知识的总汇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问,从自然到社会的种种问题都会成为哲学研究的对象。

亚里士多德肇始了对知识领域进行分门别类的研究。

根据他的分类,哲学是研究最普遍意义上的“是”的学问,具体学科是研究具体领域的“是”的学问。

哲学和具体学科是一般和个别、普遍和特殊的关系,二者在“是”上得到统一和分化。

[13]亚里士多德将研究事物根本的或初始的原因的科学或哲学称为太初哲学,其他部分的科学或哲学取名为助理哲学。

他进一步区分了理论科学(数学、物理学和形而上学)、应用科学(伦理学和政治学)以及创制的科学或艺术(有关机械生产和艺术创作的知识)等,其中物理学研究作为运动的“是”,数学研究作为数的“是”,形而上学研究作为是的“是”。

他认为理论知识中哲学是科学的顶峰,它以最高的“善”、“神”和“理性”为对象,而这三者又以自身为对象和目的。

理论知识学习与自由教育的目的是相一致的,因此在自由教育的课程中,哲学、数学、逻辑学、物理学、生物学、人文学科以及基础的阅读、书写、音乐等都成为自由学习的内容。

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的自由教育与具体的学科分类课程密切相关。

[14]三、结语人们对自由的认识和解读是一个亘古常新的话题。

从亚里士多德在其名著《形而上学》中提出“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和“人本自由”的命题起,自由的内涵就不断得以丰富和发展。

哲学在探讨认识论和人的主体性时认为,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和对外部世界的改造,其着眼点在于反映人与外部世界的客观规律之间的关系。

[15]自由作为人的本性,其意义在于人只有在不断趋于自由的活动和选择过程中,才有可能认识自己,从而实现自我发展和自我超越。

自由教育作为教育领域的自由观,是一种古老的教育思想和实践。

它把自由的精神渗透到教育领域之中,直到今天仍然在西方高等教育领域发挥着持久的影响力。

[ 参考文献 ][1] 沈文钦.近代英国博雅教育及其古典渊源[d]. 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08:11.[2]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杭州大学教育学系合编.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5:109.[3] [8][10] 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450,410, 502.[4] [7] [11] [12] [美]梯利著,葛力译. 西方哲学史[m]. 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92,82,95,97.[5] 亚里士多德[ol].互动百科.http:///wiki/[6] [9] 汉斯.约阿希姆.施杜里希著,吕叔君译.世界哲学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118,118.[13] 王荣江. 亚里士多德的科学知识观及其学科分类思想[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9,(6).[14] 王迎兰. 论亚里士多德自由教育思想的历史演变[j].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4).[15] 自由[ol].中国大百科全书. http://.[16] 袁美荣.论思想政治教育制度的制定和实施[j].大学教育,2012,(1):95.[责任编辑:钟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