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鲁迅自传》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鲁迅走上文学救国的道路后,在文学创作方面有 哪些重大成果?
“现在汇印成书的有两本短篇小说集:《呐 喊》,《彷徨》。一本论文,一本回忆记,一本 散文诗,四本短评。” “一本论文”:是指他的论文集《坟》;“一本 回忆记”:指《朝花夕拾》;“一本散文诗”: 指《野草》;“四本短评”:指《华盖集续 篇》、《华盖集》、《而已集》、《热风》。 “初做小说”即指《狂人日记》,这是一篇讨伐封 建制度,声讨封建文化的战斗檄文,是鲁迅文学 创作中战斗性、革命性很突出的作品。
1918年
开始从事文学 创作
因为钱玄同 的劝告
1926年
做厦门大学教授
被北洋军阀 政府通缉
1926年 12月 1927年 4月 1927年 9月
到广东做了 中山大学教 授 辞去中山大学 教授 出广东,定居 在上海
3、鲁迅在人生道路上有几次重大转折?其中最重 要的是哪一次?反映了鲁迅怎样的思想?
(1)从考入南京水师学堂到“改进矿路学堂”,这是
文段分析:第一段 2、“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 有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补充说明 (1)破折号起什么作用? (2)鲁迅为何一方面说自己“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另一方 面又强调“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有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 两条路是指什么?
这表明鲁迅选择和追求人生,决不仅仅是为了谋求个 人的生存出路,而是要寻找一条能将个人前途与国家 前途相结合的道路。破折号后的内容以对比突出鲁迅 思想意志的独立与坚定。
思考:《老舍自传》和《鲁迅自传》 语言及写法上有哪些异同点?
语言:
1、前文文言味较浓,后文是流畅的白话文。
2、前文基本采用短句,且句式整齐,后文则 完全是散文句式。 3、前文语言幽默诙谐,后文语言平实庄重。
写法:都采用了传记写法,都以时间顺序组织 材料,并突出了重点。
弃了学籍,再 到东京,和几 个朋友立了些 1906年 小计划,提倡 新文艺
1909年
回国
因为母亲和几个别的人 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
在浙江的两级 (刚) 师范学堂做化 回国 学和生理教员
1910年 1911年
到绍兴中学 堂做教务长 做绍兴师范 学校的校长
1912年
到北京教育部做部员 兼做北京大学、师范 大学、女子师范大学 的国文系讲师
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阶段;(即实业救国) (2)到东京留学决意学医,为了祖国的强盛、民族的 振兴、走上医学救国的道路,这是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二 个阶段; (即医学救国)
(3)弃医从文、学文学,走文学救国的道路,这是 作者思想发展的第三个阶段。 (即文艺救国) 总结:这三次大的转折,隐含了鲁迅先生思想发展变 化的轨迹,特别是第三次是最重要的转折,直接表露 出鲁迅先生一心为了救国救民的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强 救国救民是几次转折的共同主题。 烈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 味 书 屋
百 草 园
周伯宜 和 鲁瑞
பைடு நூலகம்
鲁 迅 和 寿 镜 吾
少年鲁迅
1903在日本东京
1904在日本东京
1909年回国后在杭州
1912年在南京
1926年在厦门
1927年在广州
鲁迅全家福
1930年在上海
妻子:许广平
儿子:周海婴
自 题 小 像
灵台无计逃神矢, 风雨如磐暗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 我以我血荐轩辕。
鲁迅
简介自传及作品
自传, 传记的一种。传记是一种专写人 物生平经历的文体。传记要求写真人真事。 可以写他人,叫他传。也可以写自己,叫 “自传”。自传的篇幅可长可短;篇幅短 小,扼要地记载人物 生平事迹的叫“小 传”。小传一般在 千字上下。《鲁迅自传》 便是写自己 的小传。在这篇千字左右的自 传里,鲁迅简要介绍了自己的生平与成长 经过、著述情况。
2、梳理鲁迅在1881年到1930年的主要活动, 并在文中划出有关时间和事件的关键词句。
段 落 一 二 三
内容 主要经历
家庭 状况 求学 过程
工作 简历 主要 著作

列表梳理鲁迅本文中交待的情况:
时 间 1881年 1893年 1898年 事 件 原 因 出 生 辍学回家 家里遭了很大的变故 旅行到南 京,考入 水师学堂
医生只能医治病人肉体上的痛苦,而不能医治精神上的痛苦和麻木。 要唤醒民众,振兴民族,必须提倡新文艺,从思想上去改变他们。 从中可以看出鲁迅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3、作者为什么要提到他看到的那次电影? 正是那场电影深深刺痛、震撼了鲁迅的内心,使他完成了人生 中一次重大的改变:弃医从文。
文段分析:第三、四段 1、第1句中“第二年就走出”、“第三年又走出”、“到底 被拒绝了”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写出鲁迅处境不如人意,想找一个适合自己的理想职业而不得 的无可奈何、失落、惆怅之感。 2、“四月辞职”暗含一个什么历史事件?作者如何看待? 蒋介石发动的“4.12”反革命政变。鲁迅用轻描淡写的语气说出 来,表达作者对敌人的藐视,也透露出作者无声的控诉。 3、第三段和第四段两个“不好”分别指什么意思? 第三段的“不好”指鲁迅参加革命,反对段祺瑞政府。作者用 轻描淡写的语气表达了对敌人的藐视。 第四段的“不好”指写作技巧不高或内容不好,因而表达效果 不好。是鲁迅的谦虚说法。
(灵台:心灵。矢:箭。荃:古 传说中的香草。轩辕:黄帝。)


运交华盖意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一、给下列词语注音: u bà n) 筹办(chó 衰落( shuāi luò ) 学籍( xué jí ) 学力( xué lì ) 乞食者( qĭ shí zhě) 生计( shēng jì ) ng huá ng) 呐喊( nà hăn ) 彷徨( pá
二、解释下列语:
1、筹办: 筹划办理。 (事物)由兴盛转向没落。 2、衰落:
登记学生姓名的册子,专指作为某校学生的资格。 3、学籍:
4、乞食者:要饭的人。乞:乞讨。
5、呐喊: 大声喊叫助威。 6、彷徨:走来走去,犹疑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试概括各段大意。 明确: 课文是按时间顺序来写的。 第1段写家庭情况。 第3段写工作经历。 第2段自述外出求学。 第4段写著述概况 。
(3)“总”字能否删掉?
不能。“总”包含了家人对他的规劝,以及作者不愿 做幕友和商人的坚决态度,为后文作者走上救国救民 道路埋下伏笔。
文段分析:第二段 1、“我决意要学医了”一句中,“决意”能否改为“决 定”? 不能。“决意”含有作出决定时经过反复考虑之意。 2、鲁迅为何要弃医从文,其思想动因是什么?你如何评价? 或(如何理解“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 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这句话?) 鲁迅选择学医是想通过学医改变中国人“东亚病夫”的状况,以 达到强国的目的。但后来认识到体质弱并非导致国人受欺凌的根本 原因,愚昧、麻木才是病根,因此想通过提倡新文艺,对国民进行 思想启蒙来达到富国强民、改变落后面貌的目的。
鲁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 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 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作品 有:小说集《呐喊》(包括《孔乙 己》、《药》、《故乡》、《阿Q 正传》等)、《彷徨》(包括《祝 福》等)、《故事新编》、散文集 《朝花夕拾》(包括《藤野先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散 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 集》、《而已集》、《且介亭杂文》 等。
文段分析:第一段
1、下列句中红色的词能否换成括号里的词?结合文章说说理由。 (1)我但到我十三岁时,我家忽而遭了一场很大的变故。(变化) 1893年在京为官的周福清因其母去世,回乡奔丧,恰逢浙江 乡试,帮人买通关节,以谋中举,后因涉嫌科场舞弊,被罢官 入狱,累及鲁迅的父亲。鲁迅的父亲一病三年,且家道败落后, 亲戚族人一个个换了嘴脸,这种急剧的变化,使鲁迅深感世态 的炎凉。人生的阴暗。 不能。“变故”反映的是意外发生的事故或灾难,写出了“我” 家由“并不很愁生计”忽而变成“几乎什么也没有了”的遭遇。 “变化”是指事物在形态上或本质上产生新的状况,不符合文 意。 (2)我寄住在一个亲戚家里,有时还被称为乞食者。(居住) 不能。“居住”指较长时期地住在一个地方,而文中“我”只 是暂时居住在亲戚家里。“寄住”中的“寄”又有依附别人的 意思,如换成别的词,就表达不出作者不得已而为之的心态。
改进矿路学 堂学开矿
1899年
时间 事件
原 因
一 九 0 二 年
被 派 往 日 本 去 留 学
1904年
决意学医 进了仙台 医学专门 学校
因为确知道了新的医 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 大的助力 偶然在电影上看见一个中 国人因(在日俄战区争中) 的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 觉得在中国医好个人也无 用,还应有较为广大的运 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