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乡村治理几个问题的研究综述
关于乡村振兴文献综述范文
关于乡村振兴文献综述范文乡村振兴战略是近年来我国致力于解决“三农”问题,推动农村全面发展的重要举措。
在大量的研究文献中,众多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乡村振兴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就像一群聪明的探险家从各个方向深入神秘的乡村振兴宝藏之地,各有各的发现和见解。
一、乡村振兴的内涵与意义。
1. 内涵丰富多元。
许多文献指出,乡村振兴涵盖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五个方面。
这就像是一个多功能的魔法盒,每个方面都是盒中的一颗魔法宝石。
产业兴旺是基础,就像盒子的底座,没有稳固的产业,乡村就缺乏发展的动力。
生态宜居让乡村成为美丽的家园,就如同给盒子画上了精美的图案。
乡风文明是乡村的灵魂,好比盒子里散发着文化气息的香薰。
治理有效能保证乡村的和谐稳定,像盒子的锁一样重要。
生活富裕则是最终的目标,是打开这个魔法盒后看到的璀璨宝藏。
2. 意义重大深远。
从国家层面来看,乡村振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
乡村就像是国家这个大机器中的一个个小齿轮,如果乡村不振兴,整个国家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有学者比喻说,乡村是国家的“后花园”,如果后花园杂草丛生、破败不堪,那么整个国家的“颜值”和“品质”都会大打折扣。
而且,乡村振兴对于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问题至关重要,它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城市和乡村这两个原本差距较大的世界。
二、乡村振兴面临的挑战。
1. 产业发展瓶颈。
在产业方面,文献中普遍提到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的问题。
很多乡村还停留在传统的农业种植或养殖模式,就像一直在一条老路上徘徊,缺乏创新和多元化发展。
比如说,一些山区的乡村只种玉米、土豆等少数农作物,没有发展附加值高的特色农产品加工或者乡村旅游等产业。
而且,农村的产业发展还面临着资金不足、技术落后、人才匮乏等问题。
资金就像粮草,没有足够的资金,产业发展就难以“行军打仗”;技术如同武器,落后的技术难以在市场竞争中获胜;人才就像将领,缺乏人才就没有好的发展思路和管理。
2. 生态环境压力。
关于对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现状的研究综述
关于对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现状的研究综述我国乡村社会治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政府部门、农民群众和社会组织等多方面因素,对于实现乡村振兴、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当前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的现状进行综述分析,旨在全面了解当前乡村社会治理的问题、挑战和发展趋势,为提升乡村社会治理水平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的问题1.1 体制机制不健全目前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还不够健全完善,主要表现在政府、农民群众和社会组织之间的协同配合机制不够灵活、高效,监督和责任制度不够明确等方面存在问题。
1.2 农村基层组织薄弱由于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滞后、功能不够完善,导致在农村社会治理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组织和协调机制,影响了乡村社会治理的有效性和权威性。
1.3 农民参与意识不强农民作为乡村社会治理的主体,其参与意识不够强烈,缺乏对于自身权益的维护意识,加剧了乡村社会治理过程中的矛盾和问题。
1.4 技术手段不足在乡村社会治理中,科技手段的运用还不够广泛和深入,信息化水平不高,导致了乡村社会治理的效率较低。
2.1 城乡差距问题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乡差距问题依然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成为制约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的重要挑战。
2.2 农村土地问题农村土地流转、规划利用等问题依然存在,土地资源利用不合理导致了农村社会治理中的矛盾和纠纷。
2.3 人口老龄化问题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问题成为乡村社会治理的难点。
2.4 生态环境问题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存在,环境污染、生态恢复等问题成为制约乡村社会治理发展的重要挑战。
3.1 强化政府引导作用在乡村社会治理中,政府应当加强对于农村社会治理的引导和规范作用,推动形成政府主导、农民自治、社会协同的乡村社会治理新格局。
建立健全农村基层组织,推动农村居民自治,加强乡村社会治理的基础支撑,提升治理效能。
加强对农民参与意识的培养和引导,推动农民在乡村社会治理中发挥主体作用,增强乡村社会治理的民主性和公正性。
关于对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现状的研究综述
关于对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现状的研究综述作者:白玉谢昌醒来源:《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年第16期[摘要]乡村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对乡村社会治理的研究,更好地指导我国当代乡村社会治理的伟大实践。
目前学界在乡村社会治理的内涵、理论基础、治理主体、治理的困境及原因、解决途径和治理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仍然存在内涵研究不透彻、重个案研究、定量研究不够、对策操作性不强等问题。
对此,学界应从多视角出发,把握研究的整体性,注重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进行交叉学科研究,结合我国乡村社会治理实际,多微观分析,以此来增强研究对策的操作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中国;乡村社会治理;问题;对策[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1 国外学者对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研究情况综述国外学者对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的研究兴起于19世纪末,并且结合国外相关治理理论对我国乡村社会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
其研究的内容大体涵盖乡村社会治理的内涵、乡村社会治理理论,并从多视角对我国乡村社会治理进行深入分析。
1.1 关于乡村社会治理的内涵综观国外学者的研究,我们认为乡村社会治理的内涵至少有三点:一是获得民众的广泛信任以动员政治支持;二是能够提供满足村民需要的良好公共服务;三是具有良好的冲突协调机制以有效管理冲突。
1.2 关于乡村社会治理理论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整体性治理理论。
认为经济、政治、教育和环境等是一个有机整体,治理者需要对治理对象从这几部分进行治理才能实现目标;第二,多中心治理理论。
多中心治理围绕自主治理,允许多个权力中心或服务中心同时存在并相互配合,以此对社会进行更好的治理和提供更好的服务。
第三,元治理理论,意为“治理的治理”。
通过对市场、国家、公民社会等治理形式、力量或机制进行一种宏观安排,重新组合治理机制,使之有效性最大化。
1.3 关于对乡村社会治理的视角学者们研究的视角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社会学视角、经济学视角和政治学视角。
乡村振兴相关研究综述
乡村振兴相关研究综述摘要:乡村振兴是一个复杂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国内学者对此进行了长期深入研究并获得了丰硕成果。
本文归纳了乡村振兴相关研究内容,研究主要集中在6个方面: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再解读、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发展模式、影响因素、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关系及乡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关系。
关键词:乡村振兴一、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涵义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理解上,较多学者的观点是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可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升级版”,与之相比较,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内涵和外延有了很大的提升,是一个综合概念,内涵更加丰富,涉及领域更为广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上:从总体要求上看,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从总目标上看,不再囿于农业现代化而是将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为总目标;从总方向上看,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不仅是“三农”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的延续,又表现出新时代党和国家对解决“三农”问题发出的时代新号召。
在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理论逻辑把握上,廖彩荣等学者遵循“战略—维度—靶向”的分析框架,分析了乡村振兴发展的理论逻辑,认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战略”是非常关键的一词,实施乡村振兴发展战略,是党对“三农”的重大决策部署;而其重点在于“振兴”,分别从时间维度、空间维度及理念维度解读“振兴”这一关键;乡村振兴战略靶向在“乡村”,其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十分复杂,它涵盖了生态环境、人文、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
二、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研究李小云等学者认为要以县域城镇化发挥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振兴的促进作用,以改造传统农业发挥农业现代化对乡村振兴的推动作用,构建以乡村主体性为导向的乡村建设机制是中国现代化语境下乡村振兴的实践路径。
王效梅等学者通过分析山西乡村振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应用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从人才、文化等多个方面探索制度和各类要素的城乡融合发展具体路径。
三、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研究当前,学界、政府界及各地政府积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中国乡村治理结构的研究综述
片体制 , 村级组织呈现明显 的行政化趋势 。 潘嘉玮 、 周贤 日则通过对 民政部在 全国开展的村 民自治示 范考核标 准的分析 , 认为 考核标 准表
过 参与 、 谈判” 协调 ” 和“ 等合作的方式来解决 冲突, 实现 一种良好和 明 , 村委会的主要职 责在于执 行 上级政府 下 达的属 于行 政管 理的 。 政 谐的秩序。学术界关于乡村治理的定义存在着不一 致性 , 主要体现在 务 这 而不是自治范围的 “ 务” 村 。并得 出结论 : 政村治 乡 并不像理 论 其实 , 政务 治理 “ 与 都落实到了村委会的身上。 对治理主体的界定上 : 部分学者强调其 一 权威 性 ”认 为是由政府 及其 所设想的那么清晰 , , 他社会公共权威来完成治理过程 ; 另一部 分学 者则强调其 “ 多元性 , 认 为政府或者其他社会公共权威只是治理主体一个 比较重要 的组成部分 , 他们只有与其他社会力量协同才能达到乡村治理的 目的。
由于生存困境和体制性缺 陷的交 互作用 , 乡村基 层组织 作为公 共
取消和建设 社会主义 新农村 目标 的提 出, 对乡村 治理机 制提 出了新 的 权力部门 , 自利性 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公共 目标 , 为公众 目标 工作 要求。如何 通过治道变革和创新 , 乡村 良好治理状 态 , 实现 促进新农 村 演变成为自己工作 。这种 目标替代使得乡镇政府一 步步强化对农 民 建设 , 为重要而紧 迫的课题。国 内外的许 多学者 都把 我国 的乡村 治 的汲取 , 成 成为乡村冲突 的制 造者。财 政 困境导 致乡 镇政权 的这 种 自 理结构纳入 了自己的视 野 , 并取得 了 丰硕 的研 究成果 。综观现 阶段 的 利” 行为 , 乡镇政权性质发 生了异化 :寻租以得 自养并自肥就成为 了 使 。 相关研究 , 对乡村治理结构的关注主要集中在 以下几个方面 : 许多乡镇干部的必然选 择。
研究评述范文
研究评述范文篇一:研究综述范例1研究综述案例社会工作在乡村治理过程中的应用研究近年来,中国基层乡村社会的治理和建设逐渐暴露出很多问题。
众多研究表明,这些问题集中体现为:农民支出居高不下,乡村集体经济薄弱,普遍负债;村民自治和民主建设与制度设计尚有距离,甚至出现恶化和瘫痪现象;尤为突出的是,干群冲突和各种群体性事件频频发生(张厚安等,2000;于建嵘,2001;应星,2001;曹锦清,2001;肖唐镖,2003;贺雪峰,2005)。
乡村治理陷入困境或危机,直接关系到亿万农民的生存与发展,也影响到中国社会整体的稳定和发展。
因此,改革或创新乡村社会的治理机制,进而构建一个和谐的乡村社会,迫在眉睫。
乡村社会治理机制的创新,可以有多种路径。
目前学界对此的分析主要从两个角度展开,一个是基层组织的角度,一个是农民的角度。
对于前者,总体上看,由于基层组织越来越不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环境,乡镇公共管理体制也不适应农村发展的需要(赵树凯,2003;党国英,2007),因而“基层组织的改造已经是化解乡村冲突、改善乡村治理的核心环节”。
对于后者,学界提出了使农民组织合法化、构建和完善农民利益表达机制、增加农民收入等建议(于建嵘,2001;程同顺,2003;张鸣,2005等)。
创新乡村社会的治理机制,社会工作是上述两种思路之外的又一条可行路径。
一般认为,社会工作是将社会视为一个整体并顾及到所有成员的需求,运用社会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协助个人、家庭、团体或社会发挥潜能、调整群体间关系,解决或预防各种社会问题而提供的各种社会服务与帮助。
其最终目的在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就方法而言,社会工作专业的基础实务有社区工作、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三大支柱,并且可以针对个体、家庭、团体、组织和社区等不同的对象同时实施(苏景辉,1996;殷妙仲,高鉴国主编,2006)。
其中,“以社区为对象的社会工作目标是藉由社区人民参与来改造社区,使社区变得更好”。
国内外乡村振兴研究综述
国内外乡村振兴研究综述国内外乡村振兴研究综述一、引言本章介绍乡村振兴的背景和研究意义,明确本文的目的和结构安排。
二、国内乡村振兴政策与实践本章梳理国内乡村振兴政策的演进过程,分析政策的制定背景、主要内容和实施效果,同时对乡村振兴的相关实践进行案例分析。
三、国外乡村振兴案例本章调研国外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包括政策支持、产业发展、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的经验借鉴,总结相关案例中的成功因素和可借鉴的经验。
四、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与路径本章探讨乡村振兴的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农民素质提升等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分析各种模式和路径的优劣势。
五、乡村振兴中的经济发展与产业升级本章详细论述乡村振兴中的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问题,包括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发展、农民就业和农村金融等方面的研究,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和发展思路。
六、乡村振兴的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利用本章讨论乡村振兴中的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利用问题,包括乡村生态建设、农村能源利用、农村污染治理等方面的研究,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七、乡村振兴的社会文化建设与乡风民俗本章探讨乡村振兴中的社会文化建设和乡风民俗问题,包括传统文化保护、乡土文化传承、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的研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和推动措施。
八、乡村振兴中的法律问题与法规改革本章分析乡村振兴中涉及的法律问题与法规改革,包括土地利用权流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制度改革、农村土地流转与农民权益保护等方面的讨论,提出完善法律体系的建议。
九、结论本章对前文内容进行总结,总结乡村振兴的成就与不足,提出进一步研究和政策完善的建议。
附件:本文档涉及到的附件包括相关政策文件、统计数据、乡村振兴实施方案等。
法律名词及注释:1、乡村振兴:指通过政策和行动,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的一系措和措施。
2、农业现代化:指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通过科学技术的应用和生产组织形式的改革,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有关乡村振兴方面的文献综述范文
有关乡村振兴方面的文献综述范文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
近年来我国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和短板。
本文拟对当前乡村振兴中亟待解决的三个方面的问题进行探讨:一是谁来种地?二是怎样种好地?三是如何富起来?以期有所裨益。
为此,《关于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说明》提到“加快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让广大农户特别是小农户进入现代农业产业链、价值链,提升小农户家庭经营收入”;“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加强统防统治、统耕统种、统收统销,完善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等举措。
然而目前还存在“双向失衡”的状况:即政府强势介入市场过程,企业相对弱势无法自主生产,农户兼具小生产与小市场双重角色导致其经济利益严重受损,或沦落为“数字农民”、被剥夺了生产积极性;另外,因为缺乏专门机构和人员负责指导,当前很难做到精准测土配方,使得资源投入分散且效率低下,由此造成水肥利用率不高、劳动力利用效率偏低、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从而引发粮食减产和病虫害频发等农业生产风险隐患增多。
可见,要想真正实现乡村振兴必须尽快走出上述困局。
“谁来种地”,是基层最为关心的首要问题。
长久以来,由于我国农业生产仍属于粗放经营的传统模式,农民个体和家族之间分工细致且极不均匀,这就意味着同一块田地常常只有一名甚至几名农民在经营。
这些情况在城郊结合部和农村交界处更为普遍。
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城乡融合逐渐深入,人口流动日趋频繁,特殊群体(留守老人儿童)与乡村越来越远,许多地区都已开始面临人少地多,或者人多地少的现象。
而要避免出现“空心村”的状况,需从两方面努力。
第一,城市将吸纳剩余劳动力回流乡村,缓解原来农村出现的劳动力不足的状况;第二,加速制度创新,将原先散落的村集体土地整合划归,形成规模化经营,这便需依靠乡村治理的变革。
以农民合作社为主体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这既是优化土地资源配置的迫切要求,也是确保粮食安全的根本途径。
关于对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现状的研究综述
关于对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现状的研究综述【摘要】本文对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现状进行了研究综述。
在阐述了研究目的和研究背景。
在正文部分分别分析了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的现状、存在的问题、现有政策和措施、与乡村振兴的关系以及新发展趋势。
在探讨了乡村社会治理现状的挑战、未来研究方向并总结了本文的观点。
通过本文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的现状及问题,为未来研究和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关键词】乡村社会治理、现状、问题、政策、措施、乡村振兴、新发展趋势、挑战、未来研究方向、结语1. 引言1.1 研究目的乡村社会治理是我国政府面临的重要课题,其涉及农村社会秩序、居民生活质量和社会稳定等方面。
本文旨在通过对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现状的研究综述,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政策与措施,探讨乡村振兴与乡村社会治理的关系,并总结乡村社会治理的新发展趋势。
通过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把握我国乡村社会治理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未来乡村社会治理的发展提供参考和建议。
也有助于促进乡村社会治理理论的完善和实践的创新,为构建和谐稳定的乡村社会治理体系提供理论和实证支持。
是为了全面深入地了解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的现状,探讨其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为乡村振兴和乡村社会管理改进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1.2 研究背景乡村社会治理是指在乡村地区开展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活动,旨在维护乡村社会稳定、促进农民群众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问题日益突出,乡村社会治理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在我国传统的乡村社会治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的情况下,对乡村社会治理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新的治理模式和方法,已成为学者和政策制定者的共同关注点。
研究背景部分将回顾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的演变历程,分析当前乡村社会治理存在的问题和挑战,为深入探讨乡村社会治理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趋势奠定基础。
研究背景还将梳理我国当前乡村振兴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以及乡村振兴与乡村社会治理之间的内在联系,为后续研究提供必要的背景和框架。
国内外乡村振兴研究综述
通过发展特色农业、促进农民创业创新、加强乡村治理等措施 ,实现了乡村经济繁荣和农民富裕的双赢。
THANKS
国内文化
推动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培育文明 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
05
乡村振兴实践案例研究
国外乡村振兴实践案例
01
荷兰乡村振兴
通过土地改革和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
设,改善农村生活环境,促进乡村旅游发展。
02
韩现代化和农村工业化,发展乡村
亚洲乡村振兴研究
日本乡村振兴
日本政府推行“一村一品”运动,通过支持农民和农村社区 发展特色农业和旅游业,提高乡村地区的产业竞争力和居民 生活质量。日本还注重保护乡村环境和文化遗产,加强乡村 社区建设。
中国乡村振兴
中国政府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通过推动农业现代化、 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乡村旅游等措施,促进乡村经 济、社会和文化全面发展。中国还注重保护传统农业和乡村 文化,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和就业引导。
研究目的与问题
研究目的
通过对国内外乡村振兴研究进行综述,分析研究现状和研究问题,提出未来研究 方向和重点,为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和借鉴。
研究问题
目前乡村振兴存在哪些问题?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如何推进乡村振兴战 略的实施?
02
国外乡村振兴研究综述
欧洲乡村振兴研究
法国乡村振兴
法国政府提出了“领土整治”计划,旨在解决乡村地区人口流失、经济发展滞后等问题。 通过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居住环境和公共服务,法国成功地吸引了城市居民到乡 村定居和工作。
研究制定乡村振兴产业的长远规划,明确产业发展目标和重点领域。
乡村振兴文化研究
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治理研究综述--基于国内对国外乡村治理的研究
69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乡村治理研究综述——基于国内对国外乡村治理的研究陈 强( 天津商业大学,天津 300134 )【摘 要】2018年国家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对实现乡村振兴做出战略性安排。
然而乡村振兴是一项须长期坚持的事业,绝非闭门造车即可完成,因此,对中外乡村治理经验进行梳理和总结,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对推动乡村振兴的实现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治理;综述一、引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乡村振兴的战略,我国近十几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的主体都事关如何解决三农问题,可见乡村的发展在我国的地位的重要性。
2020年建党一百周年我国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补齐短板,而突破城乡二元的发展模式,促进乡村的发展与繁荣至关重要,因此加大乡村治理,补其短板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乡村振兴是乡村治理所要达到的效果,乡村振兴的言外之意是过去我国的乡村繁荣过,只是后来动力不足相对落后了,所以有必要从过往的历史中寻找有益的经验以促进当下的乡村的繁荣发展,而面向世界特别是发达国家的建设经验,则可以使我们在乡村治理的道路上少走弯路,更加具有前瞻性的进行自己的乡村治理和振兴。
而这一切的工作,目的只有一个立足当下,面向未来实现乡村的振兴,实现乡村的善治。
二、国内研究的文献综述(一)对国外乡村治理研究的综述城市与乡村的矛盾运动最突出的时期当属近现代特别是现当代,所以本小节的重点在于梳理国内学者对于二次大战后发达国家乡村治理或者说乡村发展的研究成果,窥探出可供借鉴的经验。
且梳理的重点放在发达国家和地区。
从地域分布上看集中于北美洲、亚洲东部、大洋洲和欧洲,具体表现为对加拿大、美国、日本、韩国;欧洲则集中于对欧盟及其成员的研究特别是法国、德国、英国、荷兰等国家的研究。
对欧洲大陆的研究相对较集中,欧洲的一体化进程中就包含共同的农业政策。
所以从政策级别及适用范围上看欧洲大陆的农村发展政策,可以分为超国家的和国家的以及国家内部地方的农业发展政策。
关于乡村振兴文献综述范文
关于乡村振兴文献综述范文乡村振兴可是当下超级热门又超级重要的话题呢,就像一阵春风吹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
那咱就来好好唠唠关于乡村振兴的那些研究成果。
一、乡村振兴的内涵。
好多学者都对乡村振兴的内涵进行了深挖。
这可不是个简单事儿,就像打开一个装满宝藏的盒子,每个宝贝都有独特的意义。
从宏观层面来讲,乡村振兴就是要让乡村全方位地“雄起”。
它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五大方面,这五个小伙伴那可是缺一不可。
产业兴旺是让乡村有赚钱的门道,就像给乡村装上一台印钞机,有了产业,村民们的腰包才能鼓起来。
生态宜居就是要把乡村打造成像世外桃源一样的地方,山清水秀,让城里人都羡慕不已。
乡风文明则是要把乡村的那些传统美德都捡起来,同时也要跟上现代文明的步伐,不能有那些陈规陋习。
治理有效就是要让乡村有一套好的管理办法,就像一个班级有个好班主任一样,村民们都得听指挥,还得让大家心服口服。
生活富裕就是终极目标啦,村民们吃得好、穿得好、住得好,想买啥就买啥。
二、产业发展与乡村振兴。
1. 特色农业。
在研究产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的时候,特色农业那可是个“大明星”。
好多乡村都靠着自己独特的农产品打出了一片天。
比如说,有些山区种出了超级美味的有机茶叶,这种茶叶在市场上能卖个好价钱。
为啥呢?因为现在的消费者都喜欢这种绿色、健康、有特色的东西。
学者们就研究如何更好地发展特色农业,从选种、种植技术、到品牌打造和销售渠道,那是一环扣一环。
像种植技术就有很多讲究,有的地方采用了智能灌溉系统,就像给农作物请了个贴心的保姆,根据农作物的需求精准浇水,这样种出来的东西质量能不好吗?品牌打造也很重要呢。
以前很多乡村的好东西都“养在深闺人未识”,现在就得给它们穿上漂亮的“衣服”,取个响亮的名字,再加上一些文化故事。
就像那个“褚橙”,人家把橙子和励志的故事结合起来,一下子就火遍了全国,价格还不低呢。
2.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这可是个新鲜又厉害的概念。
有关乡村治理几个问题的研究综述
家权力 与乡村社会权 力交锋所形 成 的权力 中介领 域 , 虽为 乡
绅所把 持 , 终为 政府 利用 和改 造 , 但 乡村 自治 限 于形式 而无 实质 _ 3。此外 , 3 l 通过 回顾 当代 中国乡村 治理 过程 中政府 主导 嵌 入乡村社会 的历史可 发现 , 政府利益 诉求 最终 导致 了政府
2 乡村治理模 式研究
取代现有村 民委员会_ 。关于以上几种模式 蔺雪春认为, l
村 民 自治首先 是一种 自发治理模 式创 新 , 而后才 被 国家拿 来 作 为整合及控 制 乡村 社会 制 度化 的 工具 。这 种在 特定 区域 自发 协议 产 生 的模 式并 不 一 定 非 常适 合 其他 乡村 地域 ; 其 次, “ 实行 乡派 ” “ 政 ” 未 改 变 本 不 合 理 的 激 励 约束 机 或 镇 而 制 , 能解决 问题 , 并不 必须科 学 、 合理 规置党组 织及其 运作体 制 , 前尤 要防止 一种 制 度化 陷 阱 , 想 乡村 治理模 式 应 当 当 理
1 乡村社会 自主性影响 因素 传统 中国乡里制度 目的“ 再使 百姓得 把百 姓束 缚 在土地 上 相安 无
模式 。乡为县 派 出机构 , 村委 会 主要 是搞 好 村 民 自治 , 村 对 民负责 。② 乡派镇治模 式 。把 乡改为 县政 府派 出机构 , 改 镇
镇委派 。社 有是 指通 过立 法明确规定 农 村土 地属村 社所 有 。 未来村社是 社 区 自治体 ( 、 、 的一部 分 , 市 镇 乡) 是管 理和 依法 处置其辖 区 内农村 土地及其 收益 的社 区法人 , 社委 员会 以村
主导乡村社会 的总趋势 。出于政 治与 经济利 益考 虑 , 府更 政 倾 向于加强对 乡村社会 的控制与 主导 , 而这 种倾 向无疑 将 以 牺牲 乡村 社会 的 自主性为代 价 _。关 于影 响 自主性 的 因素 , 4 J 陈 洪生 提 出: 第一 , 经济 发展程 度 的高低 严 重影 响 乡村社 会 自主性生 长进 程 ; 第二 , 乡村社 会利 益 分化是 乡村 社 会 自主 性生 长最 基本 前提 条件 ; 三 , 民与 干部 素质是 制 约 乡村 第 农 民 主制度 运行 的关 键 因素 ; 四 , 府控 制 和主 导社 会力 量 第 政 的程度是 首屈 一指 的要 素。关于 经济 发展对 自主 性 的影 响 , 他认为, 由于集 体 经济脆 弱 , 庄精 英和 村 民都会 选择 政治 村 冷 漠策 略 , 基层政 府靠使用更 多强力 来控制 乡村 社会 完成上 级政府 硬性 下达 的各项任 务 , 果只 能增 加 乡村社 会 自治组 结 织对政 府的依 附。与此形成对 比的是 , 沿海发 达地 区经 济 的 丰盈则 导致村 民提高参 与政治 的积 极性 , 乡村社 会 自治组 且 织对抗 政府控制 的能力亦增 强I 。 5 J
乡村治理研究综述
改革开放 以来,关于农村基层治理研 究随着农 村 改革的发展 而不断深入。为解决温饱 问题,1 9 7 0 年代 中国改革从农村开始破冰,农村问题再次引起 政界 和学界 的关注。1 9 8 0年代 “ 村 民 自治”在农 村悄然兴起,村 民自治被赋予 了深远的政治意义。 1 9 9 0年代农村 出现 “ 农 民真苦、农村真穷 、农业
一
、
于 民众 的 “ 贫 、愚、弱、私” “ 四大病症”,要治 疗 中国社会这一沉疴顽疾 ,良方是兴办平 民教育 , 开化 民 智、挖掘民力,并在定县开创平 民 教育实验, 创建中国平 民教育学院。社会学家李景汉利用 普查 法、个案法、抽样法等社会学调查方法对京郊挂 甲 屯、定县等地进行 了详尽的调查 ,在此基础上著有 ( ( 北平郊 外之 乡村家庭》 、 定县社会概 况调查 、 北京郊 区乡村家庭生活调查札记》等。从历 史传 承、 自然环境 、政府治理、人 口结构、卫生教育 、 农 民生活、风俗 文化等方面对农村进行 了详尽、全 面的描述。另一位社会 学家、人类学大师费孝通著 有 江村经济 、 乡 村 中国》、 ( ( 乡土重建》等, 对2 0 世纪 3 O 、4 O 年代的 中国农村经济发展 、家庭 生活、风俗 礼教、生育观念、基层治理等进行 了调 研 ,并提 出中国农村的出路在发展农村工商业的著 名观点。 建 国后从农村走 出的老一辈革命家、理论家 , 毛泽东、刘少奇、邓小平 、陈云、邓子恢、彭德怀、 张闻天等为 了发展农村 经济、改善 民生倾注 了大量 的心血 ,进行 了广泛深入 的调查研 究,并就农村发 展提 出了 各 自的主张、见解和观点,在某种程度上 也正是 因为在农村发展上的观 点相左 ,造成党 内的 很多分歧和斗争,甚 至酿成历史性 悲剧。从另一个 层面上看 ,虽然建国后党在农村 的治理效果并不理 想 ,但建 国后 党对农村给予的关注、研究和实践探 索超过历史上任何 一个时期。这 一时期 ,由于反右 倾和文化大革命等运动,在学界对农村的研究较少。
关于对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现状的研究综述
关于对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现状的研究综述我国乡村社会治理是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乡村社会治理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和问题。
为了更好地了解我国乡村社会治理的现状,本文对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并总结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一、乡村社会治理的现状1. 体制机制不健全在我国,乡村社会治理主要是依托乡村基层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来实现的。
由于乡村基层组织的管理体制和权力机制不健全,导致在重要事务处理、资源分配等方面存在着不公正和失衡的情况。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了乡村社会治理的效果和质量。
2. 资源投入不足乡村社会治理的资源投入主要包括人力、财力和物力等,然而在当前的实际情况下,由于各种原因,乡村社会治理的资源投入并不足够。
一些乡村基层组织缺乏专业人才和经费支持,导致乡村社会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3. 参与主体缺失乡村社会治理的参与主体应当包括政府、基层组织、居民等多方力量。
然而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时候由于各种原因,乡村社会治理缺少有效的参与主体,导致决策的合法性和可行性受到挑战,难以有效实施。
1. 决策效率低下当前的乡村社会治理中,由于缺乏科学合理的治理体制和决策机制,导致决策效率低下。
一些重要的决策难以及时得到实施,影响了乡村社会治理的整体效果。
2. 管理水平不高受制于资源投入不足等问题,乡村社会治理的管理水平普遍不高。
一些地方的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知识和管理经验,导致乡村社会治理的质量和效果无法得到有效提升。
3. 参与主体行为不规范在乡村社会治理过程中,一些参与主体的行为不规范现象较为突出。
一些村干部和村民代表利用职权和资源谋取私利,影响了乡村社会治理的公平和公正。
1. 完善管理体制和机制为了提高乡村社会治理的效果和质量,我们应当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加强对乡村基层组织和村民自治组织的管理体制和权力机制的改革,加强规范和监督。
2. 提升资源投入为了保障乡村社会治理的需要,我们应当加大对乡村社会治理的资源投入,包括增加财政支持、引进人才等,为乡村社会治理提供更多的保障和支持。
乡村治理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前言20世纪80年代初,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生产责任制在中国农村的普遍推行以来,乡村治理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原有的人民公社治理体制迅速瓦解,代之以“乡政村治”新的治理结构。
乡村社会的历史变革再一次引起了人们对它的广泛关注和浓厚兴趣,也使之再次成为学术界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域”。
然而,乡村治理是一个涉及面相当宽泛的课题,以往的研究,正在进行的研究浩如烟海,要进行总结本是一件难事,难免挂一漏万。
但我们有必要做一个归集,以利于集中一些主题,以便于学术研究的开拓和创新,本着这一思路,我们试图对近期的乡村治理研究,尤其是村治研究中借鉴多中心治理理论问题做一综述,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论述:(一)村落场域内的多中心秩序——基于村治精英的研究分析由于市场经济的渗入和与之相伴的现代传媒的迅速普及,使农村社会日渐与外面的世界勾连起来,日益脱离传统的桎梏(贺雪峰,2003)。
市场经济的开放性为农民提供了广阔的视野和流动机会,从而催发和激活了农民的主体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和权利意识,促使传统农民向现代农民发生转变。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乡村社会内部开始分化和重组,村庄治理结构出现了多元化趋势,与此同时体制外精英也迅速成长起来,并且其本身也呈现出多元的结构,出现了包括宗族精英、宗教精英、宗派势力、经济精英、知识精英等不同类型的体制外精英(陈涛、王习明,2002)。
由于体制外精英掌握了一定的经济社会资源以及较为广泛的人际网络,使其具备了一定的社会动员能力,对村级治理事务产生重要影响,因此村治过程中也应该充分发挥非体制精英的积极作用(当然,同时也要注意规避其负面影响)。
按照在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来划分不同的角色,目前国内学术界比较流行的划分法有两分法和三分法之区别。
两分法是把乡村治理主体分为体制内精英与体制外精英或治理精英与非治理精英两大类。
仝志辉、贺雪峰、金太军等人认为体制内精英指的是有在国家权力序列之内或得到国家基层政权认可的乡村精英,主要是村党支部书记和村组干部;体制外精英是各种以乡绅和宗族家族势力为主导,国家权力序列之外的精英,主要包括宗族精英、宗教精英、宗派势力、经济精英、知识精英等(陈涛、王习明,2002)。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综述
我国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研究综述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高度重视乡村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是乡村治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步入新时代,农民对美好生活环境的需要逐渐高涨,党和政府对人居环境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推动了人居环境的高质量发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领域已然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
我国对人居环境治理的探索和实践起步晚,对乡村人居环境治理的研究是建立在已有的城市人居环境治理理论研究之上的。
本文在梳理已有文献的基础上,对现有研究进行分类整理,从内涵、模式、法治、主体、评价指标体系等五个方面展开文献综述。
关键词:农村人居环境;治理模式;评价体系一、关于人居环境概念内涵的研究人居环境科学起源于道萨迪亚斯(Doxiadis)的人类聚居学,我国学者吴良镛受到道氏人类聚居学的启发,首次提出了建立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理念。
李裕瑞、曹丽哲、王艳鹏等(2022)认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通过设施建设、环境修复、景观营造、规划管控、组织管理等方式,着力解决道路不通畅、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内生制度建设不足等问题,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的活动,并将“整治”与“改善”和“建设”做了区分,认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针对农村人居环境现状问题和目标要求而开展的建设、整改与治理活动。
刘燕舞(2022)从生活治理的视角,将农村人居环境界定为农民生活空间、生活观念和生活实践以及三者的互动,农村人居环境治理从改造农民的生活空间开始,并通过改造农民的生活实践,达到改造农民的生活观念的目的,最终实现乡村人居环境的有效治理。
李裕瑞、张轩畅、陈秧分等(2020)将人居环境拆分为硬环境和软环境两部分,分别探讨了两者对乡村发展的影响,提出农村人居环境治理需要“软硬兼施”才能达到最佳治理效果。
二、关于人居环境治理模式的研究在对人居环境治理模式方面的讨论上,田孟、孙敏(2021)认为组织和动员村民是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关键,而成立村民理事会的方式可以破解这一难题,这种自治模式实现了行政资源与自治资源的有效整合,将“国家的公共事务”转变成“村庄的公共事务”,实现了村民自治与国家治理的有效衔接。
关于乡村治理的研究综述
关于乡村治理的研究综述作者:余利利来源:《大东方》2018年第08期摘要:学术界关于研究乡村治理的学术专著,期刊杂志,硕博论文都非常的丰富,笔者主要将乡村治理的研究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关于乡村治理主体的研究、关于乡村治理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模式研究、乡村治理困境及对策研究。
关键词:乡村治理;研究综述;述评一、关于乡村治理主体研究张艳娥从分析乡村治理主体的含义出发,认为乡村治理主体指的是在乡村治理活动中起到重要作用的机构、组织和群体。
进而把乡村治理主体为两大类,制度性乡村治理主体与非制度性乡村治理主体,制度性乡村治理主体主要包括四种:乡镇政府、村民委员会、村基层党委会和村民代表会,其中张艳娥认为乡镇政府是乡村振兴的核心主体,村民委员会是乡村治理实际上的主体,村基层党委会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村民代表委员会是乡村治理重要的主体之一;非制度性乡村治理主体为:各种农民组织、市场企业、农村宗族,他们对乡村治理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并且越来越重要。
[1]盖乾运用实证研究,从协同治理的角度出发,分析了乡村治理主体以及主体的功能,将乡村治理主体分为:政府、村委会、社会组织、村民四种,其中政府在乡村治理中主要是完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贯彻国家政策,指导村委会工作等;村委会需要协助政府管理村庄,反馈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改善乡村环境,为乡村发展提供服务;社会组织需要充分发挥组织成员的力量,协调好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参与乡村治理;村民要提高政治参与能力,参与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民主选举,民主决策。
[2]郭彩云从分析我国的国情和乡村治理的实际现状出发将乡村治理主体分为农村民间组织、乡村基层组织、传统宗族组织、农村精英以及企业和市场,她主要重点分析了农村民间组织的发展,在乡村治理中的困境以及作用,认为民间组织在乡村治理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3]周浩通过分析基层党组织的在乡村治理中的作用,指出基层党组织作为乡村治理主体之一,在多元共治的乡村治理中发挥着领导核心作用,要采取各种措施,面对现实问题,巩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综述
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治理现代化研究综述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实现城乡共同发展。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支撑,旨在提升农村基层治理水平,推动农村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
本文将围绕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乡村治理现代化展开综述,从理论研究、政策实施和案例分析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理论研究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理论研究是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
首先,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概念和内涵需要明确。
乡村治理现代化是指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通过改革创新、制度建设等手段,提高乡村治理效能和水平,实现乡村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全面发展。
其次,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路径和模式需要探索。
可以借鉴国内外成功经验,结合中国农村实际,形成适合乡村振兴的治理路径和模式。
最后,乡村治理现代化的评价指标和方法需要建立。
可以从乡村发展、社会稳定、环境保护等多个角度,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和方法,用于评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水平和效果。
二、政策实施政策实施是推进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国家应制定相关政策,明确乡村治理现代化的目标和任务,并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
首先,需要加强乡村治理体制改革。
通过建立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完善乡村基层组织和农村自治制度,提高乡村治理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其次,需要加强农村人才培养和引进。
通过培养和引进专业人才,提升乡村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同时,要加强对农民的法律教育,提高农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
最后,需要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通过加大投资力度,改善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条件,提升乡村治理的基础条件。
三、案例分析案例分析是了解乡村治理现代化实践经验的重要途径。
可以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乡村进行案例分析,总结其成功经验和问题教训。
例如,可以选取某个乡村在乡村振兴战略指导下,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发展乡村旅游等方式,实现了乡村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农民收入的提高,同时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实现了乡村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乡村治理几个问题的研究综述摘要:目前学界对影响乡村社会的自主性较有共识。
关于乡村治理,有学者提出了不同的模式,但也有学者认为,最佳的乡村治理模式可能需要自下而上来完成。
对宗族对治理的影响,有正面、负面和中性不同的意见。
对两委关系及其对基层组织建设的影响,大家的认识基本倾向统一,认为现行的改革试验值得鼓励,也有学者提出应从重新厘定两委职责入手。
对我国乡村治理如何更好地借鉴国外经验,现行研究围绕乡村公共品提供机制、政府间权责分配、规范化的程序和监督多方面提供了思路。
关键词:乡村治理;乡村自主;治理模式;宗族;两委关系;基层组织建设;国际比较A Review about Rural Governance ResearchZHENG Yu-gang1 ,(Yichun University , Yi chun , Jiang xi 336000 , China)Abstract :At present the academic community have the mutual recognition affects the village society independency . About rural governance , some scholars proposed the different pattern, but also the others maybe have different appoints. Toward the influence of patriarchal clan to the government, scholars have Positive, negative and neutral different opinions. To two committee relations and the influence which constructs to the primary organization, everybody can understand eachother, and thought the present reform experiment is worth encouraging, but someone advised to arrange two committee responsibilities. About how our rural self-government can profit from the overseas experience well, the present research on the village public afford mechanism, the intergovernmental power and responsibility assignment, the standardized procedure and the supervision system, has provided many helpful advice.Key words : rural governance ; village independence ; governance mode ; patriarchal clans ; two committee relations ; primary organizational construction ; international comparison一、哪些因素影响了乡村社会的自主性传统中国乡里制度“除了具有安民联民的作用外,其主要性质是愚民、束民、害民和异化人民的”,其目的“不在使百姓得到安全、充实、丰富、自由和快乐,而是千方百计把百姓束缚在土地上相安无扰,只要封建统治稳固就行”,“不是令民开化,而是令民愚化,不是提高民的素质而是让民俯首帖耳,甘作奴隶”[1](P22)。
一些学者在考量中国乡村的社会结构和权力关系后否认中国乡村自治之说。
他们认为中国乡村从未出现真正的由全体村民共同参与的民主自治体[2]。
因为乡民的消极与无知,操纵村事的自然是乡绅之类的人物,其利益往往与普通村民的利益相冲突,并不能代表整个村社[3],而其在与官府打交道时,也是唯唯诺诺,没有任何合法渠道可依,更谈不上真正的自主[4]。
地方乡绅担当着两个截然不同的角色:对内,主宰着当地村社的社会生活,村民被视同无知、怯懦之辈;对外,则只起到辅助官府的作用,按地方官的意志办事,极少与官府发生利益冲突[5](P70-72)。
陈洪生认为,乡村自治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控制乡村社会的意愿以及控制强度。
“皇权不下县”的表面现象容易使人们以为传统中国的乡村社会是一个自治社会,但事实是,国家权力与乡村社会权力交锋所形成的权力中介领域,虽为乡绅所把持,但最终为政府所利用,继而为政府所改造,乡村自治限于形式而无实质。
[6](P20-25)此外,通过回顾当代中国乡村治理过程中政府主导嵌入乡村社会的历史可以发现,政府利益的诉求最终导致了政府主导乡村社会的总趋势。
出于政治利益与经济利益的考虑,政府更倾向于加强对乡村社会的控制与主导,而这种倾向无疑将以牺牲乡村社会自主性为代价。
[7](P86-90)关于影响自主性的因素,陈洪生提出以下四点:第一,经济发展程度的高低严重影响着乡村社会自主性的生长进程;第二,乡村社会的利益分化是乡村社会自主性生长的最基本的前提条件;第三,农民与干部素质是制约乡村民主制度运行的关键性因素;第四,政府控制和主导社会力量的程度是首屈一指的要素。
关于经济发展对自主性的影响,他认为,由于集体经济的脆弱,村庄精英和村民都会选择政治冷漠策略,基层政府靠使用更多的强力来控制乡村社会,完成上级政府硬性下达的各项任务,结果只能是增加乡村社会自治组织对政府的依附。
与此形成对比的是,沿海发达地区经济的丰盈则导致村民高政治参与积极性并且乡村社会自治组织对抗政府控制的能力亦增强。
[8](P218-222)二、乡村治理模式的研究蔺雪春指出,通过20余年的治理实践来看,实际运行中的村治与乡政,主要表现为合流与冲突的关系,并且村治与乡政的合流最终占据主导地位,使村民自治正在逐步丧失其本有的自治意义,在很大程度上衰变为“乡政”的统治。
大致分为两种类型:其一是肯定乡镇机构政权性质、支持村民自治的,可称作“理想村民自治”的各种乡村治理模式,期望乡村社会治理实现“理想”的飞跃;其二是对我国村民自治的实践和理论进行批判,甚至对乡镇机构的政权性质加以否定,进而提出总体上可称作“去村民自治”,准确地说应该称作“批判村民自治”的乡村治理模式。
[9](P74-79)具体讲,“理想村民自治”乡村治理模式主要有:1.县政·乡派·村治模式。
乡成为县的派出机构,专门从事县政府委托的任务。
乡长由县长委任。
村民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搞好村民自治,村内公共事务及支出由村民会议或者村民代表会议决定,村委会直接对本村村民负责。
2.乡派镇治模式。
把乡级政权改为县政府的派出机构,扩大镇的自主权,将镇改为市以下的基层地方自治单位。
在此基础上考虑双轨制即县—乡—村、市—镇—社区体制的可行性。
[10](P77-95)3.乡派镇政模式。
在乡设立县级政府的派出机构,在镇设立一级政府,同时应提高现行的建制镇标准。
达不到新建制镇标准的仍以农业为主的消费型镇则恢复为乡建制,将原政府改为乡公所或办事处等派出机构。
[11]“批判村民自治”的模式主要有:1.乡镇自治模式。
在目前实行村自治基础上实行乡(镇)民自治。
认为目前撤销乡镇政权的时机已经成熟。
其一是乡镇领域内事实上存在两个政府,机构重叠,由于县乡两级政权的设立原则为“县政权建设取实,乡政权建设取虚”,乡镇这级政权已经有名无实;其二,乡镇政权作为中国预算外收入的最大消耗者已变成纯消费性机构,撤销乡镇政权不仅可减少农民一大笔负担,并可由乡村农民自治体和农民组织填补其权力真空。
[12]2.乡治·村政·社有模式。
中国在未来应当实行两级地方自治,以现在的直辖市和地级行政建制为上级地方自治体(简称地方自治体),以市(非现在的县级市而是新设立的县辖市)、镇、乡、坊为下级地方自治体(简称社区自治体)。
乡镇作为社区自治体,由地方自治体依法设立,其职能以社区服务为主,行政决策为辅。
乡镇长由选民选举产生。
在村一级设立乡镇政府派出机构——村公所,其成员由乡镇政府委派。
行政村设立议事机关——村民代表会议,听取村长工作报告,提供咨询意见,议决村内公益事项,包括提出罢免村长的建议等。
社有是指通过立法明确规定农村土地属村社所有。
未来的中国村社是社区自治体(市、镇、乡)的一部分,是管理和依法处置其辖区内的农村土地(包括耕地和山林、水面等)及其收益的社区法人,但村社的职能只限于专门的土地管理和收益分配职能。
村社设立村社大会和村社委员会(以村社委员会取代现有的村民委员会);后者是村社的法人代表,其产生方式与现有的村民委员会完全相同;村社委员会成员为无给职,不脱离生产。
[13] 关于以上几种模式,蔺雪春认为,村民自治首先是一种自发的治理模式创新,而后才被国家政权拿来作为整合及控制乡村社会的制度化工具。
这种在特定区域自发协议产生的模式并不一定就非常适合其他乡村地域。
第二,实行“乡派”或“镇政”而未改变本不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并不能解决问题。
无论“乡政”还是“村治”,“乡治”还是“村政”,抑或其他乡村治理模式,都必须科学合理地规置党组织及其运作体制,以及党组织与其他政权组织或非政权组织的关系,否则任何乡村治理模式都将成为蜃楼虚幻。
对于什么样的治理模式才能促进乡村社会良性发展,作者指出当前尤要防止一种制度化陷阱,认为理想的乡村治理模式应当是自下而上自发形成的,而且也应当是多面相的。
[14](P74-79)彭智勇和王文龙按区域对乡村治理模式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划分了三种治理类型。
第一种,高度自治型。
主要以温州模式和泰和模式为主,存在明显社会分层。
温州模式存在着高大威猛的经济精英,泰和模式存在着高大威猛的宗族精英,都有为村庄做贡献欲望,名誉机制与传统道德起着重要作用。
自治过程中应该注意程序操作的规范性与合法性,防止贿选等情况的出现。
第二种,政府高度介入型。
以阜阳模式和孝感模式为主,缺乏社会分层,精英流失严重,需要国家的强力介入,促进社会分层,培养高大威猛精英,才能为真正的村民自治创造条件。
第三种,政府辅助型。
以吉林金村和江苏如皋为主。
金村的问题在于社会分层不明显,难以形成高大威猛的社会精英,使建设性功能丧失,因此解决金村问题主要是发展经济,形成高大威猛精英。
对于如皋农村,既要进一步发展经济,也要促进村民利益共同体意识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