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社会保障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西方社会保障思想史的演变)【圣才出品】
社会保障理论李珍
5
栏2-1 英国住房公共政策
英国住房公共政策说明了公共政策与政府对市场的评价及伦
理观念的关系:
在1914年之前,几乎所有的房屋都是由私人市场提供。对于
那些经济上负担得起的家庭而言,这一制度大体上动作良好,但 是对于那些低工资的群体来讲,特别是在大城市中,这一制度所 能带来的只不过是拥挤和肮脏的居住环境。从技术上来讲,住房 市场出现了“市场出清”,但是从公共健康、政府法令的贯彻以 及人道主义的角度,政策的制度者发现这种说法难以站得住脚。 1919年英国政府颁布了《住房及城市计划法》,以法律的形式规 定政府对于改善穷人住宅环境的责任。政府合法地介入了住房市 场,将解决住房问题视为一种社会服务。中央政府提供住房补贴, 地方政府来提供服务。这一政策一直影响到上世纪90年代。
——尼古拉斯·巴尔
2020/5/15
6
中国的政策目标演变:
计划经济:城乡二元结构下的高度公平的分配 政策,在效率与公平的权衡上,天平是向公平 倾斜的 ;
市场经济体制:加重了效率的权重,城乡差别 扩大;高度不公平的状态
2020/5/15
7
四、社会经济福利最大化与社会保障
1、理论基础:功利主义哲学
2020/5/15
10
第二节 公平、效率与社会保障
效率与公平
对公平的理解:公平既包括客观的公平也包
括人们主观的公平感觉即人们对公平的判断, 客观的公平又有机会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 平,不同层面的公平与资源配置效率的关系是 不同的,有些是冲突的,有些是一致的,有些 则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2020/5/15
公平与效率并不总是一对矛盾,在许多情 况下公平与效率是一致的。
2020/5/15
20
李珍《社会保障学》(第3版)章节题库-第一章至第六章(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上篇基础理论篇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概论一、概念题1.储蓄积累型社会保险模式[武汉大学2007年研]答:储蓄积累型社会保险模式是新加坡等国创立的公积金制度及后来变种的智利养老金私营化模式等,它们实质上都是一种强制储蓄型保险模式。
强制储蓄型模式除具备国家立法规范、政府严格监督等特点外,还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强调自我负责,缺乏互济性;建立个人账户,实行完全积累;与资本市场有机结合;在保险内容上主要是养老保险;政府承担责任的方式特殊。
这种模式在激励劳动者自我负责和限制政府责任方面是有效的,对应付人口老龄化亦具有相当正面的效果,但其缺乏互济性的缺陷,不利于风险的分散,从而并不是值得所有国家仿效的制度安排。
迄今为止,真正实行强制储蓄型模式的国家只有新加坡等小国家,或者类似于智利只在养老保险等个别项目中实施。
2.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武汉大学2011年研]答: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以瑞典、英国为代表,是指按照“普遍性”原则,实行“收入均等化、就业充分化、福利普遍化、福利设施体系化”及包括“从摇篮到坟墓”的各种生活需要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
这一制度按统一标准缴费,统一标准给付,社会保障支出由国家税收解决。
这一制度以政府负责、全民高福利为主要特征。
这些特征伤害了效率,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滞胀的大背景下,英国率先进行了减轻国家负担的改革。
二、简答题1.以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为标志,社会保障进入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社会保障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武汉大学2006年研]答:以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为标志,社会保障进入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社会保障的发展体现在哪些方面(1)社会保障繁荣时期的发展有四重含义1948年至l979年为社会保障制度的繁荣发展时期,这里的发展有四重含义①是世界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急剧增加;②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受益范围进一步扩大;③社会保障项目构成趋于网络化;④社会保障水平提高,社会保障开支占国民总产值的比重显著增长。
李珍《社会保障理论》(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圣才出品】
李珍《社会保障理论》(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40分)1.市场菜篮子法2.结构性失业3.凯恩斯主义4.社会优抚5.变额年金6.拉弗曲线7.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8.资产替代效应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1.简述社会保障的基本目标和功能。
2.福利型社会保障制度与保障型社会保障制度的区别有哪些主要表现。
3.简述养老基金如何影响资本市场的供求关系。
4.简述贝弗里奇报告提出的社会保障原则。
5.试比较当今世界社会保障制度的几种主要类型。
6.职业福利与社会福利有哪些显著区别?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试述英国等“福利国家”的危机及其改革并分析对我国社会保障的启示。
2.评述:经济全球化的条件下,我国社会保障面临哪些新的问题?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40分)1.市场菜篮子法答:市场菜篮子法又称生活需求法或“基本生活费用支出法”,是指根据维持当地最低生活所需的物品和服务列出一张清单,然后根据市场价格计算出拥有这些物品和服务需要多少现金,由此确定的现金金额即为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计算方法。
为了真实反映贫困者所需,在确定菜篮子的内容时,需要由专家和群众共同作出决定。
但这种方法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因为不同的国家和地区人们的生活水平参差不齐,生活必需品在不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界定,因而很难进行国际和地区间比较。
2.结构性失业答: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变化和产业兴衰转移而导致的劳动力供求的内部结构失衡而出现的失业现象。
这种失业的特点是职位空缺和失业者并存,在一些行业中劳动力稀缺(如一些“朝阳产业”),而在另一些行业中却存在着一定量的失业者(如一些“夕阳产业”),这样劳动力供给的变化赶不上需求的变化,失业就不可避免。
结构性失业产生的原因:一是由技术进步引起的,二是由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变化引起的,三是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引起的。
与摩擦性失业相比,结构性失业持续的时间更长,再就业的速率更低,同时,其更多集中在一些低劳动技能的群体中,或者是集中在劳动者居住在经济落后而工作机会缺乏的地区群体中。
李珍《社会保障理论》(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圣才出品】
李珍《社会保障理论》(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40分)1.储蓄积累型社会保险模式2.补偿原理3.公积金4.企业年金5.社会保障预算6.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7.完全积累制8.以工代赈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60分)1.简述社会保障对劳动力供给的影响。
2.请简述社会救助的特点。
3.简述制约社会保障发展水平的因素。
4.简述建立农村社会保障的基本原则。
5.简述商业人寿保险与社会保险的异同。
6.社会保险预算模式有哪几种?各有何优缺点?三、论述题(每题25分,共50分)1.试述社会保障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意义。
2.联系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实际,论述我国农村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谈谈你对如何加快建设和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看法。
参考答案:一、名词解释(每个5分,共40分)1.储蓄积累型社会保险模式答:储蓄积累型社会保险模式是新加坡等国创立的公积金制度及后来变种的智利养老金私营化模式等,它们实质上都是一种强制储蓄型保险模式。
强制储蓄型模式除具备国家立法规范、政府严格监督等特点外,还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强调自我负责,缺乏互济性;建立个人账户,实行完全积累;与资本市场有机结合;在保险内容上主要是养老保险;政府承担责任的特殊方式。
这种模式在激励劳动者自我负责和限制政府责任方面是有效的,对应付人口老龄化亦具有相当正面的效果,但其缺乏互济性的缺陷,不利于风险的分散,从而并不是值得所有国家仿效的制度安排。
迄今为止,真正实行强制储蓄型模式的国家只有新加坡等小国家,或者类似于智利只在养老保险等个别项目中实施。
2.补偿原理答:补偿原理是指英国的卡尔多在1939年提出,并举由希克斯将它进一步完善的一个原理,又叫“假想的补偿原理”,这个原理认为:如果一些社会成员经济状况的改善不会同时造成其他成员经济状况的恶化,或者一些社会成员状况的改善补偿了其他社会成员状况的恶化,社会福利就会增加;政府可运用适当的政策措施(对受益者征收特别税,对受害者支付补偿金),使社会变革中的受损者得到补偿,使他们保持原来的经济地位。
李珍《社会保障学》(第3版)章节题库(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概论)【圣才出品】
第二章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概论一、概念题住房保障制度住房保障制度是政府为中低收入人群提供住房或租金资助以保证受益人“有房住”的制度。
在此指政府保障受益人居住权而非所有权的制度。
住房保障机制的内容很广,相关的土地政策、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等.都是住房保障的范围。
本书的住房保障是狭义的概念,指政府保障受益人居住权而非所有权的制度。
二、简答题我国社会保障负担的地域差别应主要由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来缩小,为什么?[武汉大学2006年研]答:我国社会保障负担的地域差别应主要由中央政府通过转移支付来缩小,是因为:(1)目前,我国各地区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非均等化主要是因为各地区财政能力的不平衡,要实现地区间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就必须加大中央政府在社会保障领域内对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即建立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
而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财政收支的纵向失衡也为该制度的建立创造了客观条件。
(2)一部分地方政府(存在社会保障收支缺口的地方政府)必须依靠中央政府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才能满足各地区社会保障开支需求和提供大致相同的社会保障公共服务。
(3)建立中央政府对地方政府的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实质上是通过财力调节的方式理顺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财政关系,促进政府间社会保障权责的对等,增加财政困难地区的财政收入,从而增强其社会保障支出能力,使各地区社会保障制度提供的基本生活需求保障大致均等。
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制度是社会保障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结合物,理应成为社会保障体系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立势在必行。
三、论述题1.简述社会保障制度的体系框架。
[人大2002年研]答:社会保障制度的体系框架主要包括:(1)社会保险制度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等。
其中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是社会保险制度的核心内容,也是涉及面最广、社会需求最迫切的社会保险项目。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国对原有的一些社会保险制度进行了重大改革。
社会保障理论 李珍
社会保障理论李珍本书的主线:公平与效率,干预与自由的关系本书的灵魂:社保制度的再分配性质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概论第一节社会保障制度简史1、社保的形成时期:1883年—1934年1883年,德国俾斯麦政府颁布了一系列社会保险法。
德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德国历史学派主张国家干预社会经济生活、调和劳资矛盾政策主张的产物。
德国的社保制度是一种与职业相关的分散管理的社保制度。
德国历史学派既反对斯密的自由放任主义,也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革命道路。
2、社保的发展时期:1935年—1947年1935年美国颁布《社会保障法》(The Social Security Act),是以1929年—1933年的世界性的经济大危机为颁布背景。
美国的社保是以全民化和统一管理为特点的。
罗斯福新政强调国家干预经济生活,主要手段就是刺激总需求。
美国是一个相当强调个人对自己负责的任的国家,最重要的两个制度是老年保险制度和健康保险制度。
3、社保的繁荣时期:1948年—1979年1948年英国宣布进入“福利国家”。
英国和北欧五国是福利国家的典型代表。
福利国家以1942年的“贝弗利奇报告”为依据。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是福利国家模式的理论依据。
福利国家建立了一个为它的国民提供“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面保障。
4、社保的改革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1979年以后为社保制度的改革时期。
自20世纪70年代石油价格的两次大幅度上升,各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通货膨胀和失业都上升到大危机之后的最高水平。
这就是70年代西方所谓的“滞涨”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福利国家的社保制度成为国家的负担,迫切需要改革。
措施:开源节流,削减社保支出,减少对经济的干预,引入市场机制,去国有化,保险制度私有等。
如智利1981年的社会保障制度私有化。
英国的IPOD一代:(Ipod generation)是指年轻一代承受的没有安全感(insecure)、压力大(pressured),同时承担过重的税负(overtaxed)以及高筑的债务(debt-ridden)四种压力。
李珍《社会保障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救助制度理论与实践)【圣才出品】
第9章社会救助制度理论与实践9.1 复习笔记一、贫困概述1.贫困的概念(1)贫困的定义综上所述,贫困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们在长时期内无法获得足够的收入来维持一种生理上要求的、社会文化可接受的和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准的状态。
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保障制度主要解决经济方面的贫困问题。
(2)贫困的分类①绝对贫困绝对贫困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条件下,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或其他合法收入,却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的状态。
②相对贫困相对贫困是指在同一时期,由于不同地区之间、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各阶层内部不同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别而产生的低于社会认定的某种水平的状况。
2.贫困的测量(1)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①洛伦兹曲线是国际上用来测量收入分配不平等程度的曲线图。
洛伦兹曲线图示法的优点是能形象、直观、生动地反映出收入分配差别的基本格局,但这种图解不可能用一个确切的数值来表示收入差距的总体水平。
②基尼系数是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在20世纪初提出的测度居民收入分配差异程度的指标。
基尼系数用以测定洛伦兹曲线背离完全平均状况的程度,表明不平等的比率。
(2)贫困线贫困线,也称作最低生活标准线,一般用一个或若干个与贫困程度相关又可以观察或观测的指标来表示的对贫困程度的确定。
最主要的贫困线标准有两种:①相对贫困线。
它根据总体的收入和消费的分配状况进行确定。
②绝对贫困线。
基于一个家庭或者个体生存需要的最低水平标准而确定的贫困线,通常是根据最基本食物需要的费用进行确定的。
(3)贫困发生率贫困发生率,又称绝对贫困指数,它是贫困人口与全部人口之比。
它的基本特点是不考虑贫困线以下人口的收入变异及收入的分布,重在测定人口比率。
(4)贫困缺口率贫困缺口率,又称相对贫困指数,是每个贫困人口的纯收入与贫困线差距的总和与达到贫困线收入的总和的比率。
(5)森贫困指数森指数把贫困发生率和贫困缺口率的优点结合起来,用以综合反映贫困状态,它的一般形式是:其中:A(n,q,π)是一个标准化参数,由总人口n、贫困人口q和贫困线π确定。
李珍《社会保障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失业保险理论与实践)【圣才出品】
第8章失业保险理论与实践8.1 复习笔记一、失业的一般理论1.失业的相关概念(1)失业的概念①国际劳工组织的定义失业是指在某个年龄以上,在考察期内没有工作,而又有工作能力并且正在努力寻找工作的状态。
②我国失业的定义失业人员是指年龄在男16岁至60岁、女16岁至55岁,法定劳动年龄内,有工作能力,要求就业而未能就业的人员。
其中,劳动者虽然从事一定社会劳动,但是劳动报酬低于当地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视同“失业”。
(2)失业的衡量指标①失业率失业率反映的是失业者占劳动力总量的比例;由于失业涉及统计的技术指标和价值判断问题,不同国家对劳动力、就业者和失业者的规定不同,使得不同国家的失业率相互比较存在困难,而且总是存在失业率被高估或低估的情况。
②自然失业率弗里德曼认为,自然失业率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动力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理论发挥作用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
③失业的持续时间失业的持续时间是指新生劳动力或失去工作的人找到工作或重新找到工作所用的时间,也可以指一定范围内或某一类别的劳动力找到工作或重新找到工作所用的平均时间。
④失业警戒线失业警戒线是基于对失业率的研究,以失业率为参照系提出的社会对失业的容忍程度。
失业警戒线的标准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的。
2.失业的基本类型(1)摩擦性失业摩擦性失业是指由于劳动力信息不完全、市场组织不完善所导致的人们在不同地区、职业或生命的不同阶段不停地转换工作而引起的难以避免的摩擦所造成的失业。
(2)结构性失业结构性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结构变化和产业兴衰转移而导致的劳动力供求的内部结构失衡而出现的失业现象。
结构性失业产生的原因:①由技术进步引起;②由于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变化引起;③由于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而引起的结构性失业。
(3)周期性失业周期性失业,又称有效需求不足失业,是指由于经济的周期性波动而引起的劳动力供大于求所造成的失业。
李珍《社会保障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养老保险的理论及实践)【圣才出品】
第6章养老保险的理论及实践6.1 复习笔记一、社会养老保险的基本理论1.社会养老保险的本质(1)社会养老保险的概念社会养老保险是国家立法强制征集社会保险费(税),并形成养老社会保险基金,当劳动者退休后支付其退休金,以保证其基本生活需要的社会保障制度,它是社会保障制度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
(2)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目标①首要目标是保障老年人口因退休而引起的收入减灭的风险;②收入再分配。
通过代际再分配使得退休人口获得收入,通过富人向穷人的再分配使得终生低收入人口退休生活能有一定的保障。
2.从养儿防老到社会养老(1)养老金的经济作用从经济学的视野和个人的角度看,养老金的经济作用就是重新分配一个人终生的收入和消费。
(2)转移消费的方法①储存现在的产品;②获得未来产品的要求权。
(3)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产生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出现,扩大家庭在现代社会的保障功能日益收缩,绝大多数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较高的国家和地区,建立起以政府提供养老为主的制度体系。
(4)实施强制养老保险的原因哈耶克指出,基于人们对即期消费的偏好和“短视”的弱点的认识,即使保守的政府也会选择强制养老保险制度。
(5))实施强制养老保险的目的①为了克服人们的“短视”问题;②为了克服私人养老金制度下通货膨胀的风险,克服通货膨胀的风险有效的办法是代际转移的现收现付的公共退休金制度。
3.人口老龄化与“三支柱方案”以德国模式为蓝本的现收现付制度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遇到了人口老龄化与制度可持续性的冲突,因而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出现了以社会养老保险主体的老年保障模式向“三支柱”(社会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方案转变。
(1)人口老龄化根据联合国制定的标准,一个国家65岁以上的老年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超过7%,或60岁以上的人口超过10%,便被称为“老年型”国家。
人口老龄化现象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
(2)“三支柱方案”的提出美国形成了社会养老保险、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三种制度同时起作用的格局,即所谓三支柱制度。
李珍《社会保障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医疗保险理论与实践)【圣才出品】
第7章社会医疗保险理论与实践7.1 复习笔记一、健康、医疗服务与医疗保险1.医疗服务与健康的生产健康水平的提高可以通过提供医疗服务、开展医学研究、实施环境卫生规划以及良好的生活方式和营养等来实现。
如果政府采取社会医疗保险等措施是为了保证国民享有平等获得医疗服务的权利,最终达到增进健康水平的目的,那么,政府在决策时就需要就医疗服务对健康的贡献做出经验的估计,为资源配置提供依据。
2.不确定性与医疗保险的需求对于医疗费用的支付,人们有两种选择:自我保险和购买保险。
医疗保险的需求是基于风险不确定性基础上的消费者效用最大化选择的结果,因此,疾病风险的不确定性越大,预期的医疗费用越大,对医疗保险的需求就越大。
除此而外,医疗保险的价格、收入水平、避险心态以及医疗服务市场的供给情况都会影响消费者对医疗保险的需求。
3.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市场的影响(1)道德风险①道德风险的概念在传统的医疗服务市场上,医疗服务需方消费了供方提供的医疗服务,并同时按市场价格向供方支付医疗费用。
在医疗保险介入后,消费者支付的实际价格低于医疗服务的市场价格,从而对医疗服务的需求上升,这种现象就称为道德风险。
②减少道德风险的措施a.自负额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影响自负额就是自己负担的额度。
为了减少道德风险的发生,保险合同通常规定在医疗费用的某一额度内的费用由当事人自己承担,故称为自负额。
b.共同保险对医疗服务需求的影响为了控制道德风险,保险合同往往规定自负额以上的医疗费用由保险公司和被保人共同负担,谓之共同保险。
共同保险率一般指消费者支付的比例。
(2)医疗保险对医疗服务市场均衡的影响医疗服务需求的增加、对医疗服务市场上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有什么样的影响要视医疗服务供给曲线的情况而定:①如果医疗服务的供给曲线是一条水平线,需求的增加并不会带来价格的提高,但医疗服务市场的均衡数量是增加了;②如果供给曲线是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需求增加对医疗服务市场的影响就比较复杂。
【免费下载】社会保障理论李珍博士编著野猫笔记大全
【免费下载】社会保障理论李珍博士编著野猫笔记大全
- 1 -。
目录
一、社会保障基本理论知识1社保的定义与特征§2 社会保障制度的结构分析?二、社会保障制度发展史§1社保的发展阶段§2 社会保障的新形式?三、社会保障制度理论流派与各国实践§1社保的基础概念§2 社会保障理论依据与流派?四、福利经济学与社会保障实践§1福利经济学的基本原理§2 社保制度再分配效应§3 福利国家的实践?五、有效需求管理理论与社会保障实践§1凯恩斯有效需求管理理论的基本内容§2 美国社会保障制度体现的凯恩斯主义理念?六、社会保障与反贫困§1贫困及其理论§2 中国城乡贫困及其社会经济影响§3 社会保障制度缓解贫困?七、我国社会医疗保险及其改革?八、社会保障与人口§1社会保障与人口的理论分析§2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九、社会保障与就业问题§1中国失业人口与社会保障§2
中国退休制度改革与就业问题§3 延长退休年龄议题引起的争论
- 2 -。
李珍《社会保障理论》(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救助制度的理论与实践)
第十章社会救助制度的理论与实践10.1 复习笔记一、贫困的概念和测量1.贫困的概念(1)贫困的概念贫困是指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人们在长时期内无法获得足够的收入来维持一种生理上要求的、社会文化可接受的和社会公认的基本生活水准的状态。
需要指出的是,社会保障制度主要解决经济方面的贫困问题。
(2)贫困的类型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标准,可以把贫困分为不同的种类。
①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从贫困的程度来讲,可以把贫困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a.绝对贫困绝对贫困是指在特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条件下,个人或家庭依靠劳动所得或其他合法收入,却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的状态。
绝对贫困是从人的生存角度出发,以维持人的生理效能的最低需要为标准加以限定的,所以绝对贫困也称作生存贫困。
绝对贫困是采用绝对(生存)贫困线作为其衡量水准,贫困线就是购买基本的必需品或维持最低限度生活需要的最低收入水平,处在这个水平之下就是绝对贫困;b.相对贫困相对贫困是指在同一时期,由于不同地区之间、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各阶层内部不同成员之间的收入差别而产生的低于社会认定的某种水平的状况。
相对贫困的出发点不是人的生存或人的生理效能所需的最低标准,而是人们之问收入的比较和差距。
只要存在着收入差距,那么生活在消费水平底层的人口总会存在。
因此,相对贫困本质上已经与分配不公、穷人环境质量下降以及引起精神痛苦的各种因素联系起来,拓宽了贫困的内容。
②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从贫困的范围来讲,贫困一般划分为狭义贫困和广义贫困。
a.狭义贫困狭义贫困是指仅从经济意义上或经济角度理解的贫困,社会救助制度主要解决狭义的贫困问题。
对于广大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所面临的首先是经济方面的贫困,反贫困也以狭义贫困为主要目标;b.广义贫困广义贫困是指涉及经济、社会、政治、环境、文化、精神和心理等方面的综合因素或从这一综合的角度去理解的贫困。
广义贫困的概念与人们的需求概念是联系在一起的,随着人们基本需求的变化而变化。
李珍《社会保障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至第三章【圣才出品】
上篇基础理论篇第1章社会保障制度概论1.1复习笔记一、社会保障制度简史1.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时期1883年至1934年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形成时期。
这一时期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是与职业相关的单项社会保险项目出台,从保障的对象看尚未实现普遍性,从保障的项目看也不具全面性,全国性的整体制度此时尚未形成。
这一时期的发端标志是德国的社会保险立法。
继德国之后,其它欧洲国家也纷纷出台单项社会保险立法,表明社会保障制度在欧洲大陆的确立。
2.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时期1935年至1947年为社会保障制度的发展时期。
这一时期是以美国1935年颁布的《社会保障法》为标志的,在这个法案中第一次出现“社会保障”一词,美国人创造社会保障这个词是以其全民化和统一管理为特点的,区别于德国以与职业相关的分散管理为特点的社会保险制度。
3.社会保障制度的繁荣时期1948年至1979年为社会保障制度的繁荣时期。
这一时期是以1948年英国第一个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为标志的。
这阶段社会保障繁荣发展发展有四重含义:(1)世界上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急剧增加;(2)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和受益范围进一步扩大;(3)社会保障项目构成趋于网络化;(4)社会保障水平提高,社会保障开支占国民总产值的比重显著增长。
4.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时期1979年以后为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时期。
70年代西方出现“滞涨”现象,曾经是福利国家为之骄傲的社会保障制度,相对于它的经济增长来说已成为国家的负担。
在这种经济背景下,新经济自由主义批评和攻击社会保障制度,主张改革社会保障制度。
在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实践方面,西方福利国家纷纷提高工人和雇主的缴费比例,削减社会保障支出。
二、社会保障制度的本质及内部结构1.社会保障制度及其本质特征(1)社会保障制度的定义①社会保障在最广泛的意义上是国际劳工组织常称的社会保护制度,它是指一个社会通过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为它的国民提供的安全保障。
②在较次广泛的意义上,社会保障制度是国家以再分配为手段而达到社会安定目标的一种正式的制度安排,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社会保险和社会救济及社会福利制度。
李珍《社会保障理论》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社会保障与资源配置理论)【圣才出品】
第3章社会保障与资源配置理论3.1 复习笔记一、社会保障对储蓄的影响1.现收现付制度对储蓄的影响(1)挤出储蓄论①挤出效应哈佛大学教授马丁·费尔德斯坦提出,因为社会保障制度具有资产替代效应,所以会大幅度挤出私人储蓄,即社会保障对储蓄具有挤出效应,从而减少经济增长所需的资金积累。
②引致退休效应费尔德斯坦认为,工作和退休模式不是固定的,当退休决策和储蓄决策被同时做出,这样一些外生变量能够通过改变退休来影响储蓄。
相对于没有受保障的人,受到制度保障的人具有更早退休的激励(更倾向于提前退休),而提前退休会导致预期退休时间的延长,这就需要在退休之前积累更多的储蓄。
这种现象,被费尔德斯坦称为“引致退休效应。
③资产替代效应与引致退休效应的力量对比费尔德斯坦认为,社会保障对私人储蓄的净效应取决于资产替代效应与引致退休效应的力量对比。
如果资产替代效应大于退休效应,私人储蓄就会减少;如果退休效应强于资产替代效应,则私人储蓄可以增加。
费尔德斯坦认为这两种影响的相对强度可能不是固定不变的。
④费尔德斯坦有关社会保障大幅度减少储蓄的观点引起的争议a.引致退休效应是否存在?这主要看社会保障是否会导致老年人劳动参与率下降。
尽管存在争议,但大部分研究都肯定了社会保障导致老年人劳动参与率下降,因而费尔德斯坦提出的引致退休效应是有道理的。
b.社会保障挤出的私人储蓄到底有多少?一些学者认为,虽然社会保障挤出了私人储蓄,但数量远没有费尔德斯坦所说的那么大。
还有一些学者认为,如果考虑到现收现付的社会保障制度所具有的明显的再分配功能,其对私人储蓄的挤出效应将更为显著。
(2)挤进储蓄论①有关社会保障增加储蓄的观点首先来自“短视论”。
如果人们是“短视”的,只会为眼前的目标谋划,提供社会保障只会强制人们压缩眼前的消费而为将来做准备,必然会导致社会总储蓄的增加。
②卡甘在短视论的基础上提出社会保障具有认识效应,支持社会保障增加储蓄的观点。
他认为,当一个人被迫参加养老金计划时,他第一次认识到为他的老年进行储蓄的重要性,所以他会增加为养老进行的储蓄。
李珍《社会保障学》(第3版)课后习题(社会保障与资源配置理论)【圣才出品】
第四章社会保障与资源配置理论一、重要概念1.资产替代效应答:资产替代效应是指社会保障制度的目标是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及因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它就有可能促使人们减少为预防此类生活困难的发生而提前进行资产积累的需要,也就是说社会保障“替代”了个人为预防生活困难的发生而进行的资产积累,因而减少了私人储蓄。
2.引致退休效应答:工作和退休模式不是固定的,当退休决策和储蓄决策被同时做出,这样,一些外生变量能够通过改变退休来影响储蓄。
相对于没有受保障的人,受到制度保障的人具有更早退休的激励(更倾向于提前退休),而提前退休会导致预期退休时间的延长,这就需要在退休之前积累更多的储蓄。
这种现象,被费尔德斯坦称为“引致退休效应”。
3.储蓄挤出论答:储蓄挤出论是由哈佛大学教授马丁·费尔德斯坦在1974年提出,社会保障制度具有资产替代效应,所以会大幅度挤出私人储蓄,即社会保障对储蓄具有挤出效应,从而减少经济增长所需的资金积累。
4.生物回报率答:生物回报率是人口增长率和实际工资增长率之和。
萨缪尔森假设一种经济在没有资本存量的前提下,提出了均衡状态中现收现付养老保险制度的正实际回报率等于实际工资总额的增长率,即人口增长率和生产增长率的总和。
如果工资的增长率加上劳动力增长率所形成的“生物回报率”大于利率,现收现付制在长期运作中仍然是有成本优势和较高收益率的,所提供的养老保险制度则不会影响经济增长。
5.经济增长黄金率答:经济增长黄金律通常是指平衡增长路径中劳动与资本配置最优化的条件,即将劳动与资本比率视为一种最重要的经济关系,并通过调整劳动与资本比率,可以确定一种可预期的经济增长。
罗伯特·索洛曾提出平衡增长理论,菲尔普斯利用这一理论,提出了“经济增长黄金律”,进一步探讨了劳动和资本之间的关系。
二、思考题1.社会保障对储蓄有什么影响?答:(1)社会保障制度的财务安排不是影响储蓄的主要原因储蓄的变化更多地是缘于社会保障制度本身的发展和变化,无论是现收现付还是基金制,在制度安排趋于成熟时,从动态、长期的观点看,对储蓄不会有显著的影响。
李珍社会保障理论第3版题库汇总
李珍《社会保障理论》(第3版)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目录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2013年首都经济贸易大学909社会保障学考研真题及详解2012年南开大学900社会保障学考研真题及详解2012年中国人民大学804社会保障学考研真题及详解2012年武汉大学859社会保障考研真题及详解2011年华中农业大学624社会保障概论考研真题及详解第二部分课后习题上篇基础理论篇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概论第二章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概论第三章现代政府与社会保障制度第四章社会保障与资源配置理论第五章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制度第六章西方社会保障思想史的演变下篇应用理论篇第七章老年收入保障制度的理论及实践第八章医疗保障的理论与实践第九章失业保险的理论与实践第十章社会救助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第十一章社会福利制度的理论与实践第十二章住房保障的理论与实践第三部分章节题库上篇基础理论篇第一章社会保障制度概论第二章中国社会保障制度概论第三章现代政府与社会保障制度第四章社会保障与资源配置理论第五章公共财政与社会保障制度第六章西方社会保障思想史的演变下篇应用理论篇第七章老年收入保障制度的理论及实践第八章医疗保障的理论与实践第九章失业保险理论与实践第十章社会救助制度理论与实践第十一章社会福利制度理论与实践第十二章住房保障的理论与实践第四部分模拟试题李珍《社会保障理论》(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一)李珍《社会保障理论》(第3版)配套模拟试题及详解(二)本书是李珍《社会保障理论》教材的学习辅导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第一部分为名校考研真题。
本书精选了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等名校的5套考研真题,并提供了详细的答案解析。
本书历年真题的答案及解析由高分考生根据本科目考研的参考教材和相关教师的授课讲义等精心编写而成,解题思路清晰、答案翔实,突出难度分析,对常考知识点进行了归纳整理。
第二部分为课后习题及详解。
本书参考大量资料对李珍主编的《社会保障理论》的课(章)后习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解答,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和归纳。
李珍《社会保障学》(第3版)课后习题(社会福利制度的理论与实践)【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社会福利制度的理论与实践一、重要概念1.社会福利补救模式答:英国学者理查德·梯特马斯是在《对福利的承诺》一书中分析了以“残余”现象为目标的福利和以“权利”为基础的福利,认为权利不仅来源于政治、地理等因素,而且更重要的是工业化造成的普遍的“反福利”现象。
福利政策的实施是对这种反福利现象的补救,所以才被称为补救模式。
补救模式的社会福利因循一种传统的观念——剩余观,即起到填补缺口或者是救急的作用。
这种观点认为:社会服务和经济帮助只有当所有的方法和努力无效时才应该被提供,这种方法和努力包括个人的和其家庭的资源。
2.社会福利机制模式答:社会福利机制模式认为社会福利项目应被看做现代社会为帮助个人达到自我实现的恰当的合法的功能。
按照这种观点,人们接受资助或服务并不屈辱,接受者有权得到这种帮助。
该模式实际上认为贫困现象在持续和恶化,有必要在大范围内提供制度化服务。
3.幸福指数答:幸福指数就是通常所说的幸福感的量化,或者说是生活质量的高低值,主要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价值标准和主观偏好对于自身生活状态所做出的满意程度方面的评价。
幸福指数不仅与个体的主观感受有关,而且与政府的政策息息相关。
4.老年福利答:老年人福利是指国家和社会为了安定老年人的生活、维护老年人的健康、充实老年人的精神生活而建立的社会服务体系。
一般而言,老年人福利可以分为收入保障和服务保障两大类。
二、思考题1.社会福利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它有哪些特征?答:(1)社会福利的内涵社会福利的内涵是指国家或政府为立法或政策范围内所有对象普遍提供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和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的资金和服务的社会保障制度。
其中,“提高生活质量”是基于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的差别之处,而“维持基本的生活水平”则是基于中国民政部门实践工作的反映。
(2)社会福利的外延社会福利的外延及其主要内容千差万别,但基于对社会福利内涵所做的界定,一个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应当包括如下内容:公共福利、特殊福利、职业福利、社会津贴以及社区服务等。
李珍《社会保障学》(第3版)章节题库(社会保障与资源配置理论)【圣才出品】
第四章社会保障与资源配置理论一、概念题1.社会保障挤出储蓄[武汉大学2007年研]答:社会保障挤出储蓄是指社会保障的增加会减少私人储蓄。
无论是什么样的社会保障制度,只要它的目标是对暂时或永久失去劳动能力及因各种原因造成生活困难的社会成员提供基本生活保障,它就有可能促使人们减少为预防此类生活困难的发生而提前进行资产积累的需要,即社会保障“替代”了个人为预防生活困难的发生而进行的资产积累,因而减少了私人储蓄。
2.社会保障的挤出效应[武汉大学2006年研]答:社会保障的挤出效应是指社会保障制度具有资产替代效应,所以会大幅度挤出私人储蓄,即社会保障对储蓄具有挤出效应,从而减少经济增长所需的资金积累。
持这一观点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哈佛大学教授马丁·费尔德斯坦。
3.社会保障基金[武汉大学2003年研]答:社会保障基金是指国家和社会从已有的社会财富中提存、积累并用以援助或补偿社会保障对象的资金,是社会保障制度得以确立并能够解决特定社会问题的物质基础。
其功能在于解除受保障对象的后顾之忧,保障国民的基本生活并不断增进国民的福利。
二、简答题1.社会保障对资本市场的发展有哪些作用?[武汉大学2006年研]答:社会保障与资本市场的关系不仅表现在社会保障基金需要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保值、增值,而且表现在其对资本形式、资本市场繁荣及基金增长的综合作用。
主要体现在:(1)提供长期稳定的大额资金尽管社会保障资金对总储蓄的影响还没有确切的答案,而且正处于激烈的争论之中,但是,毫无疑问的是,基金制的养老金计划会带来长期资金的巨大增长,这将会促进金融市场的发展。
(2)促进机构投资者、金融中介和小公司的发展社会保障基金可以促进其他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例如保险公司和共同基金。
(3)促进资本市场竞争养老基金参与资本市场以及养老基金的发展将带动金融系统的机构投资者的发展从而强化金融系统的竞争。
(4)促进金融创新养老基金能够在鼓励金融创新方面发挥巨大作用。
社会保障概论(笔记)
社会保障概论(笔记)绪论一、社会保障的涵义我国:社会保障是国家依法强制建立的、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国民生活保障和社会稳定系统。
史柏年:社会保障是为保障民生以及促进社会进步,由国家和社会以立法为依据出面举办,由政府机关和社会团体组织实施,对因各种经济和社会风险事故而陷入困境的人群以及有物质和精神需求的全体公民提供的、福利性的物质援助和专业服务的制度和事业的总称。
二、社会保障的特征1、普遍性2、强制性3、共济性4、不可逆性(刚性)三、社会保障的功能社会保障的功能主要体现在社会功能和经济功能两个方面。
(一)社会功能第一,社会稳定功能国际劳工组织在总结各国社会保障制度时指出:“没有社会的安定,就没有社会的发展;而没有社会保障,就没有社会的安定。
”社会保障作为一种社会安全体系,是社会的“安全网”和“减震器”。
第二,社会补偿功能主要体现为社会救助和社会保险两个方面。
(1)天灾使人丧失劳动力,政府提供资助;(2)自身的生老病死、社会的失业等使收入中断。
第三,社会公平功能首先,社会保障强调社会成员参与机会的公平性,在社会保障的实施中,不存在特殊阶层,只有建立在权利平等基础上的机会平等,任何社会成员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都被强制地纳入社会保障范围。
其次,社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着社会成员发展起点公平与过程公平。
最后,社会保障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了社会成员发展结果的不公平。
(二)社会保障的经济功能第一,调节经济功能(1)社会保障有助于调节国民经济运行。
(2)社会保障有助于调节收入差距。
第二,投入融资功能社会保障的资金主要来源于各种保险费、财政补贴以及资金运营收入,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每个国家经济的增长都离不开资本积累)。
第三,保护和配置劳动力社会保障通过提供各种帮助而使这一部分社会成员维持基本生活需要,从而保护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
通过建立统一的社会保障网络,促进劳动力的合理流动,实现劳动要素的有效配置。
思考:社会保障对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执行有何帮助?第一章社会保障的理论源流第一节社会保障的理论渊源一、社会思想渊源1、西方理想社会思想——最早体现资古希腊时期柏拉图的《理想国》中,他反对私有制,强调分工与互助,追求财产共有,主张确立公正原则,消除暴力和贫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章西方社会保障思想史的演变
5.1 复习笔记
一、建立初期的社会保障思想(20世纪30年代以前)
1.亚当·斯密的自由主义思想及其政策主张
(1)亚当·斯密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市场经济是“富国裕民”的康庄大道。
他认为市场机制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它在合理地配置资源。
斯密反对国家以各种形式对工商业一般事务进行干预,主张保护私人产权。
但是,斯密反对国家干预并不是绝对的,主张政府提供必要的“公共产品”,扮演“守夜人”角色的自由市场经济。
(2)亚当·斯密的社会保障思想:否定社会救济的作用
斯密认为旧《济贫法》严重阻碍了居民的自由流动,阻碍了劳动者对就业的自由选择,对劳动者就业极为不利,力主废除旧《济贫法》,还劳动者的自由选择权。
反对进行社会救济。
2.德国新历史学派的政府干预理论及其政策主张
(1)新历史学派的基本观点
①代表人物及社会改良政策的支撑点
a.从伦理道德出发,认为劳资冲突不是经济利益上的对立,而是感情、教养和思想上存在差距而引起的对立;
b.国家观。
主张国家至上,国家直接干预经济生活,负起“文明和福利”的职责。
②新历史学派的政策主张
a.国家的职能不仅在于安定社会秩序和发展军事实力,还在于直接干预和控制经济生活,即经济管理的职能。
b.国家的法令、法规、法律至上,决定经济发展的进程。
c.经济问题与伦理道德是密切相关的,人类的经济生活并不是仅仅局限于满足本身的物质方面的欲望,而且还应满足高尚的、完善的伦理道德方面的欲望。
d.劳工问题是德意志帝国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
e.国家应通过立法,实行包括社会保险、孤寡救济、劳资合作以及工厂监督在内的一系列社会措施,自上而下地实行经济和社会改革。
(2)新历史学派的社会保障思想:倡导国家保险,缓和劳资矛盾
新历史学派不再反对国家出面干预社会经济活动,主张由国家出面实施社会保险。
他们主张实施社会保障政策的直接目的是为了缓和日益尖锐的劳资矛盾,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这些政策主张达到了保护劳动者、改善劳动者生存环境和增进劳动者福利的作用。
3.旧福利经济学的分配理论及其政策主张
(1)福利经济学的思想渊源
①经济思想渊源
在福利经济学看来,资源有效配置来自一个完全竞争的、一般均衡的市场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当每一个生产者出自自利动机追求利润最大化、每一个消费者出自自利动机追求效用最大化时,整个经济将是有效的。
②“社会福利”思想渊源
霍布森明确主张经济学要以社会福利为研究中心。
为了保证“最大社会福利”,国家必须干预经济生活,实行“国家社会主义”。
③哲学思想渊源
庇古福利经济学的哲学基础直接以边沁的功利主义为基础。
边沁认为,个人是自身利益的最好的判断者,人们的理性活动是寻求快乐,同时避免痛苦。
如果每个人都能自由地追求个人利益,那么必然会实现公共利益即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
(2)旧福利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①思想由来
庇古以马歇尔等人的经济理论为基础,以完全竞争为前提,系统地论述了福利概念及其政策应用,建立了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庇古的福利经济学,相对于他以后的福利经济学来说,被称之为旧福利经济学。
②思想基础
庇古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把福利分为两类:一类是广义的福利,即“社会福利”;另一类是狭义的福利,即“经济福利”。
庇古认为,人们追求的是最大限度的满足,而使人们得到满足的是物的效用,因而一个人的经济福利就是由效用构成的。
③研究主题
庇古把国民收入量的增加和均等化的收入分配看做是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主题,并采用两个标准作为检验社会福利的标志:
a.国民收入的大小;
b.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中的分配情况
④理论贡献
a.确立了资源最优配置的标准。
b.确立了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标准。
c.确立了外部性理论。
(3)旧福利经济学的社会保障思想:实施社会保障,实现收入均等
庇古认为具有收入再分配性质的社会保障政策可以扩大一国的“经济福利”,他主张:
①增加必要的货币补贴,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使劳动者患病、残疾、失业和年老时能得到适当的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
②向高收入者征收累进所得税,向低收入劳动者增加失业补助和社会救济,以实现收入的均等化,从而增加普遍的福利效果。
③实行普遍养老金制度,或按最低收入进行普遍补贴的制度,通过有效的收入转移支付实现社会公平。
4.瑞典学派的分配理论及其政策主张
(1)瑞典学派的基本观点
①政治上实行阶级调和
瑞典学派认为,有关工资和其他劳资纠纷问题,应由双方的组织(雇主协会与工会)自由谈判,协商解决;协议不成,则由超阶级的国家政府出面谈判。
②经济上实行混合经济
瑞典学派推行“市场经济”和“国有化”相结合的“混合经济”。
③分配上实行收入均等化的社会福利保障制度
瑞典学派主张收入均等化,实现“福利国家”。
他们主张通过实施收入再分配政策,实现“福利国家”;主张政府稳定经济,提供公共服务。
(2)瑞典学派的社会保障思想——主张收入均等,实现普享福利
瑞典学派理论和政策的思想精髓在于:
①依靠政府的干预,通过宏观经济调节的方式来平抑经济周期的波动。
②用收入再分配的方法,主要是指利用累进所得税以及转移性支付,举办社会福利设施,使社会各阶级、集团之间的收入和消费水平通过再分配趋于均等化,从而实现收入的平等。
二、发展时期的社会保障思想(20世纪30-70年代)
1.新福利经济学及其政策主张
(1)新福利经济学的基本观点
①“帕累托最适度”与“补偿原理”
a.19世纪末,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指出,如果生产资源的重新配置,已经不可能使任何一个人的处境变好,除非至少使另一个人的处境变坏,那么这种情况称为“最适度”。
b.英国的卡尔多在1939年提出了“假想的补偿原理”,希克斯并将它进一步完善。
他们认为,如果一些社会成员经济状况的改善不会同时造成其他成员经济状况的恶化,或者一些社会成员状况的改善补偿了其他社会成员状况的恶化,社会福利就会增加。
②“社会福利函数”论
美国经济学家伯格森和萨缪尔森认为社会福利的大小取决于影响福利的一切变量,将分配方面及其他所有支配福利的因素统统考虑进来,编制了一种“社会福利函数”,当这个函数值达到最大时才算实现了福利极大化。
③“相对福利”论
1974年美国的伊斯特林在《经济增长改善人类的命运吗?》一文中,提出了“福利相对性”概念。
福利的相对性观点使福利与个人的收入无直接关系,提高国民收入水平和缩小国民之间收入差距的政策都不能增加国民福利,认为任何变革都不能增进福利。
(2)新福利经济学的社会保障思想:补偿变革损失,实现合理分配
①在新福利经济学家看来,社会保障是补偿社会变革所造成损失的措施。
任何一项社会变革,使一部分人的短期福利遭遇损失是难免的,但长期来看,通过“合理”的分配措施可以弥补福利损失,甚至可以增进福利。
②补偿后的结果是否“合理”。
在新福利经济学家看来,是由占据统治地位的人说了算,广大民众对此并没有发言权。
2.凯恩斯主义的有效需求理论及其政策主张
(1)凯恩斯有效需求理论的基本观点
①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凯恩斯认为存在一条基本心理规律: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的增加多。
他把收入和消费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这种关系称为消费倾向。
他认为,随着就业和收入的增加,个人用来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即边际消费倾向越来越低,这样在有效需求和总供给价格之间就有一个逐渐增大的缺口不能弥补,降低企业的生产积极性,从而减少对劳动力的需求,要弥补这一缺口必须增加个人或家庭收入以刺激社会总消费。
②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资本边际效率是一种贴现率或折扣率,这种贴现率或折扣率正好使一项资本品在使用期内各预期收益的现值等于这项资本品的成本或供给价格,也就是预期的利润率。
凯恩斯认为如果其他条件相同,资本家对利润率的预期将随投资的增加而降低,此即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③流动偏好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