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教学法”的研究综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在中学政治课中改善传统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由“填鸭式”向“学生主体式”逐渐转变,问题教学法以其显著的优势在新课改以来已经成为各学者专家研究的焦点,本文就将近年来关于问题教学法的相关代表性著作中个别问题做研究综述。

【关键词】问题教学;问题;教师;学生

一、问题教学法的起源

(一)国外“问题教学法”的起源和发展

1、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伟大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认为人的头脑中已存在着各种知识,教师的作用就在于启发学生把这些知识发掘出来,他在讲课时首先向学生请教,顺着学生的思路一步步发问,当学生回答不上来处于尴尬境地时,会感到无知,从而产生学习和拥有真理的愿望,去思考各种普遍的问题。[1]这就是苏格拉底的辩论式对话,俗称“产婆术”,这种方法就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则主要引导的教学模式。

2、杜威的“五步教学法”和布鲁纳的“发现教学法”

19世纪美国的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在“通过解决问题进行学习”思想基础上创立的“五步教学法”,即“困难-问题-假设-验证-结论”是普遍公认的问题教学法来源,他强调学生自主地探究学习,以发展学生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美国著名教育家克伯屈在1918年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基础上创立了“设计教学法”,通过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心平气和的讨论然后做出结论,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布鲁纳承袭和发展了杜威等人的教育理论,积极倡导“发现教学法”,通过教师提出要求解决或研究的问题,创设问你的情景,使学生面临矛盾,产生疑惑,明确探索的目标或中心,教师带领和指导学生进行探索和发现的过程。[2]

3、苏联马赫穆托夫等人的“问题教学”

20世纪60年代中期,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列尔耐尔,马丘什金等人倡导问题教学,“学生由教师经常引入寻求有根据地解决对他们来说是新问题的办法和过程,由此他们就会独立地获取知识、运用原先学过的东西和掌握从事创造性活动的经验”,[3]美国现代教育家布卢姆,教育家、心理学家巴特勒在这方面也很有建树。

另外,随着人才竞争的激烈,世界各国都站在培养未来人才的角度上,纷纷着手改革本国的学校教育系统,一种源于美国、名为project-based learning或project learning的课程应运而生,主要内容就是项目课程和主体研究。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院推出的《国家科学教育标准》明确指出,“科学探究式科学教育的核心,学校教育要把科学探究作为获取知识和认识世界的一种方法,突出了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4]。

(二)国内“问题教学法”的渊源与发展

1、孔子的“愤徘”启发思想

中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十分重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不愤不启,不徘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按照朱熹的注释:“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徘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这就是说,从问题出发,让学生心理处于惊奇、质疑的状态,产生浓厚的欲望,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诱导、引发、帮助学生打开知识的门扉,端正思维方向,即“开其意”、“达其辞”。[5]

2、孟子及王守仁的“自求自得”思想

“君子深造之以道,孟子强调在教学中要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依靠学生自求自得。他说:

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6]明代教育家王守仁特别推崇孟子的“自求自得”思想,强调要引导学生“各得其心”,学贵于自得,必须采取独立思考的方法,提倡怀疑,不盲目迷信书本、圣贤,强调学

生的主动性情感体验,认为要自得才能左右逢源。[7]

由此看来,不论从国内还是国外问题教学法都是对古人思想的继承和发展,随着教育制度和体系的不断完善,问题教学法也在逐渐的成熟。

二、问题教学法的理论依据

(一)问题教学法的心理学理论依据

1、“神经激活”理论

现代心理学认为神经一旦被激活之后,信息会有两条通路进行传递,一条是特异神经通路所传递的感觉,另一条是非特异神经所传递的感受。特异神经通路的感觉皮层整合产生知觉和认知;非特意神经通路的感觉皮层整合产生感受和体验(即情感)。[8] “问题创设”就是教师激活学生神经的过程。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人的大脑有“把信息和材料安放在内存模式中的归档能力”,[9]导致人的思维容易受先入为主的影响。所以,当学生碰到不会的问题,大脑会激发他自主的去思考,从而带动学生自主学习。

2、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费斯廷格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在对待任何问题和事件上,人总有一种要保持其各种认知协调的倾向,保持自身态度与行为协调一致的动机,如一旦不协调,便产生矛盾和冲突,人就会感到紧张、不安和烦闷,就会产生减少或消除这种不协调的内在动力,以获得内心的平衡,从而达到知识、信念、态度或行为的改变。[10]学生在学习认知过程中,已知与未知、全面和片面等方面的矛盾都会造成认知失调,学生为了消除面临问题的紧张感,会主动的去寻求方法解决。

3、马斯洛的心理需要理论

马斯洛的心理需要理论认为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整体系统。可分为五个方面,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和社交需要是低级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高级需要,只有当低级需要得到满足时,高级需要才能产生。[11]我们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可以看成学生要满足自我求知,认识世界的心理活动,也可以看做是为社会培养人才的社会活动。问题教学法在解决问题中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激发学生对未知的渴求,满足更高程度的需求。(二)问题教学法的教育学理论依据

1、个体身心发展的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人的成长是内在因素和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内在因素包括先天遗传素质,个人机体等,而外部环境指的是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水平、个人的文化背景等,一个人要想发展,离不开个体的积极参与和自身主观能动性的发挥。问题教学法旨在充分激发学生积极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的兴趣,符合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外因素相互作用论。

2、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派认为,教师要从知识的灌输者向学生构建知识的引导者、帮助者,抛弃以往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指导和促进学生自主的建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独立学习,自主创新的能力。在中学政治课中采用问题教学法,用一个个问题贯穿于整个课堂,能调动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体验到征服难题的满足感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三、“问题”的设计

“问题”可谓是整个问题教学法系统的灵魂,一个设计完美的问题不仅能达到教师在课堂上授课的教学目的,更重要的是能激发学生自主、独立学习和思考,展现问题教学法的精髓所在,关于如何提出一个、提出怎样的问题众多学者专家也做了大量的研究,主要观点如下:

(一)讲究实际性

实际性就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提出让学生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