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有企业的命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国有企业的命运
2013年07月16日
郑永年
今天的国企正在按照其自身的逻辑发展。但中国目前的争论过于意识形态化、过于政治化。在很大程度上,国企改革争论已经变成了禁区。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国有企业开始大举扩张,这个势头到现在仍然很强健,没有任何减缓的迹象。同时,无论是中国国内还是国际社会,对国企的争论也多了起来。在中国国内,支持国企扩张的主要包括国企本身、从国企扩张获得巨大利益的相关部门,和那些把国企和中国社会主义等同起来(也就是从意识形态上相信国企)的社会群体。反对者也相当明显,主要是那些受国企扩张负面影响者(主要是民营企业),和那些相信西方自由主义的人。在国际社会,反对甚至恐惧中国国企的,是和中国企业存在着竞争关系的西方企业和他们各自的政府,当然也包括那些和中国有竞争关系的发展中国家的企业和政府;支持甚至仿效中国国企的是那些被称之为“国家资本主义”的国家,主要是金砖国家。
无论是支持国企扩张和反对国企扩张的群体,都在竭力掩盖着他们各自理由的利益因素,而从意识形态和政治层面来论证自己的论据的合理性。人们对国企的认识,显然不可能从这些几乎具有神学的话语开始。如果关心国企,无论是支持国企还是反对国企的,都要从经验出发。人们必须回答一个问题:如果按照现在的发展趋势,国企会走向何方?这也是大多数人所关注的问题。
达尔文发展出了“进化论”,讲生物的演化。实际上,生物也好,组织也好,都有其自身演化的客观规律。国有企业会如何演变,也可从进化论的角度来加以研究。也就是说,国有企业有其本身的发展逻辑,就像任何事物都有其客观发展规律一样。在实践层面,人们已经有足够的经验,无论是中国本身的还是国际的经验,来判断国有企业的发展逻辑。这种客观发展逻辑是不以人们的意志(意识形态、道德价值和神学式的信仰)为转移的。
中国国企走过艰难历程
要知道国企的前途,就要了解国企这些年来是如何得到发展的。中国的国企走过了一个艰难的历程。在毛泽东时代,国企的发展实际上有两个鲜明的阶段。在建国初期,私营企业占主导地位,但国企在国家力量的支持下很快发展起来。在毛泽东所规划的新民主主义体制里,国有企业和私人企业是要长期共同存在
的。但种种因素包括意识形态上私营企业缺少合法性、没有健全法律的保护、没有国家权力的支持以及国企和私营之间的利益之争,私营企业很快就走向了终点。一旦私企消失,中国就很快进入了一个全面计划经济时代。不过,也很显然,一旦竞争消失,企业也就不再成为一般意义上的企业。在计划经济时代,所谓的国企实际上是一个集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于一体的组织,或称“单位”。这种组织在动员国家资源,实现国家初步现代化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各方面的代价(资源、人力、生命等)是很高的。当然,最大的代价是人们后来所看到的普遍贫穷社会主义。
改革开放后,国企进入另一个大的发展阶段。但如果细分,这个时期的国企发展又可以分为三个小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早期的1980年代,国企进行了一些内部改革,主要是分权,就是政府为了给企业提供激励机制,分权给企业。从制度创新来说,80年代的主要成就不在于国企改革,而是容许在国有企业之外发展出一个非国有部门来,包括民营企业和各种合资和外资企业。这些新体制为日后的国有改革创造了制度条件。
第二个小阶段就是1990年代中期开始的“抓大放小”的改革。到80年代和90年代初,国企全面亏损,国家面临财政危机,国民经济运作困难重重。因此就有了“抓大放小”的改革,在组建大型国有企业的同时,把大量的中小型国企实行民营化(或者说中国式的“私有化”)。在“抓大”构架内,政府对大型国企实行企业化(或者“法人化”),就是把企业的政治、社会和其他功能分离出来,同时也把竞争机制引入国企,让其成为真正的企业。而“放小”构架内的民营化,大大推进了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90年代中期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前,国企和民营保持了相当平衡的态势,并且两者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这段时间,在制度建设上也有长足的进步。政府修改了宪法,承认私有财产的合法性。之后,又通过的《物权法》,对公民的私有财产提供法律保护。
但2008年之后,国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08年金融危机一爆发,中国政府推出了“四万亿”的救助计划,而这“四万亿”基本上都进入了国企领域,没有民营企业的份。巨额资本的流入,为国企的大扩张提供了强大的财政支持。从此,国企走上了大扩张道路。当时的领导层因为对金融危机的过分担心,只考虑到国家如何避免金融危机,而没有对国企的这种大扩张的结果有足够的考虑。因此,有关部门根本就没有告诉国企如何扩张?在哪些领域扩张?这就导致了国企的盲目扩张。国企领导层的唯一目标就是把国企做大。这就很快改变了90年代中期
以来的局面。原来,国企被要求在具有国家战略的领域内发展和壮大,但2008年之后,国企到处扩张,哪里能盈利,就走向哪里。一句话,2008年之后,国企不仅侵入了原来民营企业的空间,而且很快就在原来的民营企业空间里占据了主导地位,因此也很快就改变了原来国企和民营相对平衡的局面。
国企改革毫无进展
实际上,进入本世纪之后,有意义的国企改革毫无进展。企业化、竞争、效益等等这些有意义的概念离国企渐行渐远。国企未来如何发展?如果现在的局面不改变,国企必然会经历如下几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继续挤占民营企业的空间。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民营企业得到相当的发展。尽管从规模上不能和国企相比,但其数量庞大,仍然占据半壁江山。近年来的经验表明,民营企业是没有任何力量阻挡得住国企的侵入和扩张,因为国企凭借的是国家政治和行政力量。民营企业的选择是出走。这些年,民营企业家大量出走。随着国企空间越来越大,民营企业的出走速度也会加快。
第二阶段,到了民营企业空间被全面挤占,国企就会实现全面的垄断。但这种全面的垄断局面,和计划经济时代会有不同。在计划经济时代,任何形式的民营企业没有合法性。今天,国企扩张会导致全面垄断,但民营企业不会消失。不过,民营企业会不可避免地被挤到社会的最底层,成为地方小市场内的角色。一旦国企全面垄断,同样会出现计划经济时代国企的局面,表现为封闭、低效率、亏损等现象。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企会进入第三阶段。民营企业衰落,国有企业效率低下,导致国家税基的大大缩小,国家有可能再次回到贫穷社会主义局面。同时,政府不可避免要面临深刻的财政危机。在很多方面,这正在变成现实。今天国有企业想方设法,大力抵制任何有意义的改革。例如为了抵制中央政府有可能的改革,一些国企甚至不惜手段,大力兼并亏损企业,把企业的亏损额搞得非常巨大,迫使中央政府放弃改革的努力。它们仅仅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把自己长远和国家利益置于不顾。最近所出现的所谓的金融系统“缺钱”局面,更是国企(包括国有银行)制度运作的必然产物。
如果发生重大的财政危机,国企有可能走第四步,即私有化,就是政府通过变卖国有资产,来应付深刻的财政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