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颗糖的故事读后感
四颗糖的启示读后感
四颗糖的启示读后感读了四颗糖的故事,真的是让我感触颇深,就像在心灵的池塘里投下了一颗有趣又充满智慧的小石子。
故事里陶行知先生用四颗糖教育学生,这就像是一场别开生面的魔法表演。
第一颗糖,那是对学生按时到来的尊重和肯定。
哇塞,就这么一颗糖,感觉像是在学生心里点亮了一盏小灯,告诉他“你的守时是很棒的优点呢!”这让我想到在生活里,我们往往对别人的优点视而不见,总是挑刺儿。
要是都能像陶先生这样,一上来就给颗“肯定糖”,那得多温暖呀。
接着第二颗糖,奖励学生在被陶行知制止打人后就立即住手。
这颗糖可不得了,就像是一个巧妙的引导,让学生明白知错能改是值得嘉奖的。
我就想啊,平常我们总是在别人犯错的时候猛批一通,却很少在他们有哪怕一点点改正的迹象时给予鼓励。
陶先生这颗糖就像是给了那个犯错的学生一个“台阶”,还带着奖励的光环,多高明啊。
第三颗糖呢,是因为学生觉得打人不对才出手打人。
这简直就是深入挖掘学生内心的善良之处啊。
这就好比在一堆乱草里发现了一朵小花,然后把这朵小花捧在手心说:“看,你这里有很美好的东西呢。
”这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只看到事情的表面,却没有像陶先生这样用心去探寻背后的原因,去发现别人内心的闪光点。
最后第四颗糖,是对学生的一个期许,希望他以后能更好地处理事情。
这颗糖就像是给学生的一个充满希望的小包裹,让他带着满满的正能量向前走。
从这四颗糖里,我学到了教育可不能是简单粗暴的打骂或者没完没了的说教。
教育应该像一场温柔的春雨,润物细无声。
在生活中,不管是对待孩子还是对待身边的朋友同事,我们都可以学习陶先生这种智慧。
当别人犯错的时候,不要急着发火,先找找值得肯定的地方,再慢慢引导他们走向更好的方向。
这四颗糖就像是四把小钥匙,打开了一扇通往更美好人际关系和教育理念的大门。
我想啊,如果我们都能把这四颗“糖”装在口袋里,随时拿出来分享,那这个世界肯定会变得更加美好,充满更多的理解、包容和爱呢。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通用3篇)
走近陶行知读后感(通用3篇)走近陶行知读后感1“樱桃杨桃亦香甜,不如小陶乐开怀。
学习行知好习惯,陶花朵朵沁心田。
”读了《走近陶行知》,我受益匪浅、感慨万千,对陶行知有了更深更全面的了解。
陶行知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在哥伦比亚大学师从著名教育家孟禄先生和杜威先生。
宋庆龄称他为“万世师表”,郭沫若说“二千年前孔仲尼,二千年后陶行知”。
通过阅读、理解、思考,我了解到陶行知是一个爱国、爱满天下,求真、有思想的伟人。
当时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他为了祖国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凭借着他爱满天下、无私奉献、坚忍不拔的精神,怀抱着让每一个中国人都能接受到教育的梦想,毅然踏上了学习、实践的道路,创办了晓庄师范、育才学校等。
我们都知道陶行知是个爱国人士,除了将毕生心血致力于教育外,还大力支持革命。
在一次与同学的谈话中,陶行知和他们谈起长大后有什么志向时,有人说“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到外国当教授”。
陶行知听了很不快:“为什么你不回中国?”那人说因为中国太穷太乱了。
当时,陶行知就怀有胸怀大志:将来学成之后,回国让每个人都受到教育。
可见,一颗报效祖国、爱国的心灵从小就深深地扎在他的心中。
年少的他是多希望人们能免受战乱的影响,过上富足的好日子。
他要让人们从封建的社会中解脱出来!作为一名伟大的教育家,在与孩子的接触下,陶行知越来越爱孩子们,那无微不至的关爱包括对学习上的、生活上的。
有人说“孩子是祖国未来的主人”,陶行知却说“孩子是现在祖国的主人,现在做不好主人,将来也做不好”。
陶行知对孩子们的爱已经超越了对亲人的爱,对孩子的爱已经超越物质、精神了。
一次,一个孩子做错事打人了,陶行知竟还给孩子四颗糖。
第一颗糖是因为孩子准时来到;第二颗糖是因为他叫孩子住手那孩子就立即住手;第三颗糖是因为孩子之所以打人是因为打的那个人欺负女孩子;第四颗糖则因为那孩子主动认了错。
相信我们不难发现陶行知对孩子和蔼可亲的爱,错了也不责怪他,而是鼓励孩子的正直善良,用亲切的话语来引导孩子,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叶圣陶三颗糖的故事
叶圣陶三颗糖的故事
叶圣陶三颗糖的故事简单描述如下:
叶圣陶在学校里面看到两个学生打架,一个年纪大一点的学生揪着另外一个小朋友打。
叶圣陶过去制止了他们,了解了一下情况,然后对高年级的那个学生说,你到办公室里面去等我。
然后就离开了。
到了办公室,看见那个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在那里了,叶圣陶马上拿出一颗糖对他说:“来,拿着。
”
学生十分诧异:“怎么了,老师?”
叶圣陶说:“我让你来,你就来了,还跑得很快,马上就到了办公室,比我还先到,说明你心目中有我这样一个校长,说明你很尊敬师长,我得奖励你。
”
学生说:“谢谢校长。
”
叶圣陶又拿出一颗糖给学生说:“来,拿着。
”
学生又诧异了:“怎么了,校长?”心里面纳闷万分,难道我今天还打对了?
叶圣陶接着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打了那个小朋友,是因为他欺负女生。
你见义勇为,十分的勇敢、正义,非常不错,值得表扬!”
学生说:“谢谢校长。
”
叶圣陶接着问:“那你觉得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来解决这个事情呢?”
学生连忙说:“校长,我错了,我可以只是把他们拉开就行了,不需要打他的。
这是我做的不对。
我下次不会这样鲁莽,这样暴力了。
”
叶圣陶马上拿出第三颗糖,对他说:“知错就改,善莫大焉,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你能够意
识到自己的过错,马上承认自己的错误,并能想到后面不再犯了,真是好孩子。
我应该奖励你。
”
三颗糖是叶圣陶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对孩子“认可、赞美、欣赏、鼓励”的方式。
陶行知三块糖果的故事
陶行知三块糖果的故事话说有那么一回,陶行知老先生遇到了个调皮的小家伙,名叫小明。
小明在学校里那可是出了名的“小捣蛋”,不是今天弄哭了女同学,就是明天把教室的窗玻璃给砸了。
老师们提起他来,都是摇头又叹气。
可陶行知老先生不一样,他啊,眼里总是带着笑,心里装着大智慧。
这天,小明又闯祸了,被带到了陶行知面前。
小明心里那个忐忑啊,就像是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
他低着头,小手不停地搓着衣角,就等着挨一顿狠批。
没想到,陶行知老先生没急着发火,反而笑眯眯地从口袋里掏出了一块糖果,递给了小明。
小明愣住了,眼睛瞪得跟铜铃似的,半天没反应过来。
老先生轻轻拍了拍他的肩膀,说:“来,孩子,这是奖励你的。
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这说明你很有时间观念,懂得尊重老师。
”小明一听,愣住了,心里那个感动啊,就像是春天里的小溪,潺潺流淌。
他接过糖果,小心翼翼地剥开,那甜味,甜到了心坎里。
他心想:“原来,犯了错也能得到奖励啊!”接下来,陶行知老先生又掏出第二块糖果,这次他说:“我再奖励你一块。
我听说你砸玻璃的时候,是为了保护同学不被外面的坏人欺负。
虽然方法不对,但你的出发点是好的,有勇气有担当,这是难能可贵的。
”小明听完,眼眶都红了。
他没想到,自己这么个小捣蛋,在老师眼里竟然还有闪光点。
他接过第二块糖果,心里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用对方法,做对事情。
正当小明沉浸在感动中时,陶行知老先生又掏出了第三块糖果。
他语重心长地说:“这第三块糖果,是奖励你的。
因为我调查过了,你砸的那块玻璃,其实早就该换了,只是学校一直忙没来得及。
你这一砸,倒是提醒了我们,得赶紧换新的了。
所以,也算是为学校做了一件好事嘛。
”小明这下彻底被征服了。
他没想到,自己的一时冲动,竟然还能有这样的“意外收获”。
他接过第三块糖果,心里暖洋洋的,仿佛看到了一个新的自己,正在慢慢成长,变得更好。
从此以后,小明就像是变了个人似的。
他不再调皮捣蛋,而是努力学习,乐于助人。
同学们都说他变了,老师们也对他刮目相看。
三块糖的启迪
三块糖的启迪——如何转化后进生大家一定知道陶行知先生“三块糖”的故事。
有一次,两个学生打架,陶行知先生把那个先打人的学生叫到了办公室,没有训斥他,却从抽屉里拿出了三块糖,对他说:“你能听我的话及时到办公室来,说明你是个懂事的孩子。
这块糖是奖励。
”接着他拿出第二块糖,又说:“我调查过了,你是为班级的名誉不受损害而打架,说明你有正义感,这第二块糖也是奖励给你的。
”最后,先生拿出第三块糖说“你能主动接受我的教育说明你有悔改的表现,这第三块糖也是给你的,我们的谈话结束了。
”先生没有打骂没有训斥,和风细雨式的解决了问题。
以前我们见惯了各打五十大板式的处理方法,各自训斥一通,每人交一篇检讨,保证下次绝不再犯。
结果几天过后又要面对同样的问题。
屡教屡犯。
是学生太坏,还是我们的教育方式不对呢?经历了几次挫折之后,我开始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艺术,下面是我的心得。
我农村中学的一名班主任,班级中仅有不足十五人有较好的学习习惯,剩余四十人中大约二十人能较好地服从班级管理;而剩下的就是大部分老师心目中的后进生。
这些孩子基本特点相同:缺乏求知欲,学习能力较低,是非观念模糊,既有强烈的自尊心又有很强的自卑心理。
因此,他们的心理特点很复杂。
这使我们的教育工作异常艰巨而复杂。
初中阶段,孩子的人生观尚未定型,可塑性很大,为此,做为班主任必须切实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
如何对待这些孩子呢?首先,善待孩子的缺点和错误。
英国前首相梅杰十六岁辍学,后来不也成了一位领袖。
“金无赤足,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缺点,只是缺点各不相同,或多或少而已。
这些后进生的缺点相对较多,但他们也有他们的优点。
他们是一群待琢的宝玉,我们要正确对待他们的缺点和错误,不能带着有色眼镜更不要带着放大镜看他们的缺点。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种现象:有不少家长和老师认为只有不断发现并指出孩子身上的缺点,孩子才能取得进步;甚至有的老师还成立所谓的“互助组”,鼓励学生之间互相检举、揭发同学的缺点。
陶知行的四颗糖读后感
陶知行的四颗糖读后感给成功的人以尊重和理解,表明对别人成功的敬佩、赞美与追求;给失败的人以尊重和理解,表明对别人失败后的东山再起充满信心,是对失败者心灵创伤的良好医治。
对人的信任,对人的支持,是翅膀赖以飞翔的空气。
后进生往往缺点不足较多,他们经常听到的是批评,遇到的是不信任的冷漠目光。
读了《陶行知与四颗糖的故事》,对我的启发很大,我们教育孩子就应学习陶行知先生的教育精神。
当年陶行知先生在做校长时,一天,在校园里看到一名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
陶行知及时制止同时令这个学生去自己的办公室。
在外了解情况后他回到办公室,发现那名男生正在等他,便掏出第一颗糖递给他:“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很准时,比我先到了。
”接着又掏出第二颗糖:“这也是奖励你的,我不让你打人,你立刻就住手,说明你很尊重我。
”该男生将信将疑地接过糖。
陶行知又掏出第三颗:“据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
”这时那名男生已经已经泣不成声了:“校长,我错了。
不管怎么说,我用砖头打人是不对的。
”陶校长这时掏出第四颗糖:“你已经认错,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可见教育学生或者孩子时不应用训斥、苛责、打骂等伤人自尊的方式,而应平心静气,换位思考,旁敲侧击,对比设喻,导化对方心理。
很多时候,微笑比严酷更有力量,赏识比批评更具激励。
滴水穿石,胜过暴雨,和言良意,默化潜移。
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应当“爱”字当先,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进步,为了学生成长,为了学生一切。
要教书育人、立德树人。
这是教育、教师第一位的事。
教育方式要恰当、巧妙,面对犯错的学生,教师不一定只是严厉批评,也需要用爱心去召唤,用智慧去引导。
要以理服人,不能把自己的思想观点强加给学生,要使学生从内心有真切的认识,使学生心悦诚服。
不要只看到他人的错误,要善于发现别人的长处,也要敢于解剖自己的不足。
这虽是一个关于教育的故事,但作为一名教师,我还从中看到了它对于我们的教育启示意义。
陶行知三颗糖
陶行知先生在育才学校任校长的时候,有一天,他看到一男生正想用泥块砸自己班上的同学,陶行知当即制止了他,并告诉他放学时到校长室等候。
放学后,陶行知来到校长室时,那个男孩已经等在门口准备好挨训了。
看着男孩戒慎戒恐而又叛逆不服的模样,陶行知并没有板起严肃的面孔,反而从兜里掏出了一粒糖,笑着递给他,说:“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男孩惊疑地接过糖。
随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二粒糖放到男孩手里,同样笑着说道:“这粒糖也是奖给你的,因为当我不让你再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这说明你很尊重我,我应该奖励你!”男孩更惊疑了,眼睛睁得大大的,瞪着手中的糖。
接着,陶行知又掏出第三粒糖,再次把它塞到男孩手里,说:“我调查过了,你用泥块砸那个男生,是因为他们不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说明你很正直善良,有跟坏人做斗争的勇气,我应该奖励你啊!”捏着手中的三粒糖,男孩感动极了,他流着眼泪后悔的地说:“陶……陶校长……,你打我两下吧!我错了,我砸的不是坏人,而是自己的同学,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用这种方式呀!……”这时,陶行知满意地笑了,随即又掏出第四块糖递过去,说:“为你能够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再奖励你一粒糖。
可惜我只有这一粒了,我没有糖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吧!”面对犯错误的学生,陶先生“反其道而行之”,没有批评,没有训斥,没有让学生写所谓的检查、保证,更没有找来其家长“共同教育”。
平等、亲切、和真诚伴随着整个谈话过程,这四粒糖也因此而显得如此珍贵而没有半点虚伪和矫饰,让男孩同时也让我感受到陶先生的胸襟和风范。
名师点评:这个小故事反映了一个大道理:陶行知先生善于激励学生的情感,诱发他们转向先进的欲望;能从事件的侧面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给予表扬和肯定,使学生既受到教育又从事件中找回自信最近,我们学校开展一项工作,每个执勤教师每周必须抓三起违纪或值得表扬的现象,进行奖罚分。
这是一项硬性规定,如果执勤教师不能完成,在下周必定要受到通报批评。
陶行知三块糖果的故事及启示
陶行知三块糖果的故事及启示《陶行知三块糖果的故事及启示》
嘿,你知道陶行知先生和那三块糖果的故事吗?
有一天,陶行知在校园里看到一个男生正想用砖头砸另一个同学呢!哎呀呀,这可多危险呀!他赶紧制止了这个男生,并且让他放学后到校长室去。
放学后,陶行知早早地就在校长室等着啦。
那个男生忐忑不安地来了,心里肯定在犯嘀咕呢,心想:这下惨了,不知道要被怎么惩罚呢!陶行知呢,却笑眯眯地掏出第一块糖果递给男生,还说:“这是奖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到这里,而我却迟到了。
”男生惊讶得瞪大了眼睛,啥?这是奖励?这也太不可思议了吧!陶行知接着又掏出第二块糖果,说:“这也是奖给你的,因为我不让你打人时,你立即就住手了,说明你很尊重我。
”哇塞,这男生都有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了吧!然后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果,说:“我调查过了,你打那个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有正义感,所以这块糖也是奖给你的。
”
哎呀呀,这男生估计感动得不行了吧!他流着泪后悔地说:“陶校长,我错了,我不该打人。
”陶行知哈哈一笑,说:“你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再奖给你一块糖果吧!”你说这陶行知先生是不是超级厉害呀!
这个故事给我们的启示可多啦!这不就像是我们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吗?有时候我们不能只看表面,要看到背后的原因和动机呀!就像陶行知先生一样,用理解和爱去对待别人,而不是一味地批评指责。
难道我们不应该向他学习吗?我们在和别人相处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包容呢?别总是急着发脾气,要试着去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呀!就像那几块糖果,看似简单,却有着巨大的力量呢!你说是不是呀?。
[其他论文文档]甜在心中的“三颗糖”
甜在心中的“三颗糖”学生时代就认真思考过陶行知先生“三颗糖”的教育故事,现在做了教师,经过自己几年的教育实践,现在才真地领悟出“三颗糖”不仅甜在嘴上,更甜在学生心中,让学生受用终生。
去年,一宿舍的七位同学深夜举办生日宴会,严重影响了其他同学的休息。
我就效仿陶老先生给了他们三颗糖。
一、给犯错的孩子一颗宽容之心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应该责罚他” ,“有时宽容引起的道德震动比惩罚强烈” 。
青少年年龄小、阅历浅,认识事物欠全面,思想上常犯糊涂,他们往往会偏激、冲动。
比如他们常认为同学聚在一起举办生日宴会,不送礼物,就没有面子;不喝酒,就显得不讲义气,不够哥们。
教师如果不分青红皂白地批评,甚至讽刺、打骂,学生往往会产生抵触情绪,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教师应从“宽容”做起,讲究工作方法,给予信任、尊重,对其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导之以行。
我既没有请家长,更没有打骂孩子,仅是严肃地而真诚地指出他们的错误:深夜举行宴会,严重影响了同学们的休息;喝酒违犯《中学生守则》;铺张浪费。
然后让他们在班会上为这位同学补过生日一次;要求他们组织一个调查小组,以“中学生过生日铺张浪费现象及其危害”为题,写一篇调查报告,两周内完成作为“惩戒”。
二、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闪光点美国心理学家威谱?詹姆斯有句名言:“人性最深刻的原则就是希望别人对自己加以赏识。
”一些心理脆弱、敏感、自卑的学生更是如此。
扪心自问:孩子真的就一无是处吗?不。
只是自己没用一颗爱心去关怀孩子,没有用慧眼观察孩子。
不良儿童乃是失败老师的象征。
作为教师,要有一双慧眼,善于从他们身上了解他们的志趣和个性特征,观察他们时隐时现的闪光点。
更要有一颗匠心,走进他们的心灵,和他们的心跳形成和谐的节拍,产生共振的效果。
我也巧妙地采用了“导”的艺术,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发现了孩子身上的闪光点:重感情,讲义气,对同学有责任心。
这不仅巧妙使用以严格为前提的责任化“惩戒”,通过写调查报告的方式,使学生增强责任意识,而且也使用了以宽容为前提的人性化“惩戒”,达到“刚柔并济”之效。
三颗糖的故事
我 们 家 的读 书会
的陶渊明, 又根据作者 的其 它诗词 、 古文 , 旁征 博引来
以从 简短 的、 已经在 学校 学过 的 内容开始。
活动开始 了, 作 为老师的我 自然先抛砖 引玉。我 说 明作者的 习性、 爱好 、 品德 ……讲得真是十分精彩。
( 作者单位 : 平江县谈岑学 区谈胥小学 )
2 0 1 5年 3月 A
/ 5 8
在 学校 明理楼二楼走廊 , 我 遇到 了二年 级 8 2班 左瀚文利 用下课 时 间为一年级 的小弟弟 、小妹妹摆
的左瀚 文同学 , 他 一见到我 , 就迅 速从 口袋里掏 出一 放 不整 齐的小雨伞 ,通过 自己的小手将 小雨伞摆放 颗糖递到我手 中, 说到: “ 校 长, 给你一颗糖吃。” 此时 成一道 亮丽的风景线 。在 第 1 2周 的升旗仪 式上 , 我 的我 , 有 点突兀 , 百思 不得 其解 , 心想 : 无功 不受禄 , 把 左瀚文 同学邀 请到主席 台,和 大家一起 分 享他助
这“ 小 家伙 ” 怎 么 了?
人为 乐的故事 , 号召全体 同学向他们 学习, 学 习他 助
带着这个疑 问, 拿 着这颗糖 , 我把 左瀚 文同学请 人 为 乐 的 品 质 。
到校长 办公室。他从 口袋里 又拿 出两颗糖 , 笑眯眯地
事情 虽已隔近 一个 月, 孩子却依 然记 忆犹新 , 在 说: “ 我还 有 两颗 ,一颗给 吕老师 ( 语 文老师 、班主 校长 办公 室 ,他 和我 一起分 享他 的幸福与喜悦 。此 任) , 还有一颗给 同学。” 我不解地 问道 : “ 学校 明文规 时 , 这 个语数 成绩 只有 1 0来分 、 令 大 家头疼 的 小男 定, 学 生在校 期 间 , 不得 带零食进入 校 园, 你 为什 么 孩, 在我 的眼前竟是 如此 可爱与善 良。是啊 , 教 育与 还要违规 带糖来学校给校 长吃 ,你不怕校 长批评 你 其教 给孩子如何 应付 考试 的技 能 ,不如教 给孩子如 吗?” 他看 了看我 , 十分坚定地说 : “ 校 长, 你那天升旗 何做 人 的品质 。 因为一个品格健 全、 身心健康 、 与人 仪 式表扬 了我 ,吕老师表扬 了我 ,同学们也表扬 了 为善 的人 才会 真正受到 大家的欢迎。 我, 我真高兴 , 所以带了三颗糖给你4 1 " 1 " L , 。” 他的一席 ( 作者单位 : 常德市武陵区芙蓉 路小学 )
三块儿糖的启示
三块儿糖的启示
在参与了网络学习提升以后,我觉得令我印象最深的是一个老师表扬孩子的事例,本来孩子时犯了错误的,本以为老师会批评他,没想到老师并米有去批评他,而是给了他三颗糖,每一颗糖老师都告诉了他为什么要给他,是因为他看到别的小朋友被欺负了,然后主动地帮助了那个被欺负的人。
孩子有一些懵,后来在老师表扬的过程中,孩子内心会有愧疚,所以当老师问他,你还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式的时候,孩子知道其实自己的做法并不恰当,在老师前面表扬的情况之下,孩子更能够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己主动就承认了错误,而且还能自己想出来下次遇到这种问题应该怎么处理才好,老师用三块糖,教育了一个打架的孩子,是教师的艺术,也是教育的艺术,是值得我们工作在一线上的教师所学习的。
三颗糖的故事读后感
三颗糖的故事读后感《三颗糖》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感触颇多。
我怎么也想不到故事结局是这样的。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三颗糖的故事读后感》,仅供大家阅读参考!三颗糖的故事读后感还是在高中的时代,就对陶行知先生略有耳闻,那时也仅停留于听说过他的层面,了解并不深。
直到这一次,我看到了关于陶行知先生《三颗糖》的故事,才觉得自己更懂得了一些,作为一个大家都景仰的教育学家,他是不是有与平凡的在教育工作中的我们,有特别不一样的地方呢?《三颗糖》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感触颇多。
我怎么也想不到故事结局是这样的。
想必应该有人和我一样,都会觉得陶校长会苦口婆心地跟那个孩子讲大道理或者是斥骂孩子。
然而陶校长并没有这样子做。
反而是奖励了学生。
有人说,第一颗是理解和尊重之糖,第二颗是信任和支持之糖,第三颗是赏识和鼓励之糖。
也还有人说,其实还有第四颗糖,是宽容和体贴之糖。
我觉得大家的总结非常到位。
因为每其实陶校长是把自己和学生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去看待,而这种师生平等的理念一直是我们英格教育所主张和坚持的。
个孩子都具备无限的创造力,他们都可以与老师平等地交流,讲出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
古代中国教育学生要尊师重道,觉得老师就是圣人,要求学生一定要尊重老师,听从老师,不许忤逆老师,从而让学生觉得老师是高高在上的。
但是陶行知先生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老师也会犯错误,老师也会迟到,所以老师更要作为学生的榜样,敢于承认错误,这样才会让学生知道师生之间是可以互相尊重和平等的。
更加难能可贵的,让所有教育者学习的是,陶校长能够从一个打人的学生身上找到他的闪光点,并且以此来夸奖他。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地方。
因为正常人思维都知道打人是不对的,基本想不到在这样一件事情里面如何去夸奖学生,但是陶校长做到了,他很微妙地去换一种思维方式看待学生打人的行为,并在这事上面进一层的让学生对自身和事件有更清醒的认识。
而且,作为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和情绪。
当学生发出一些什么小问题或者出现一些状况的时候,要及时去了解学生各方面的原因和情况,也不能仅仅是自己所看到的那一面那样去判定学生。
陶行知的三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的三块糖的故事摘要:一、陶行知简介二、三块糖的故事背景三、故事情节及寓意四、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正文:陶行知是我国近现代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他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和实践在我国教育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理念主张启发式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块糖的故事就是他以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育的一个生动例子。
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当时陶行知在我国一所小学任教。
有一天,他发现一个名叫陈毅的学生在课堂上偷吃糖果,于是他走过去询问情况。
陈毅承认自己犯了错误,但陶行知并没有责怪他,反而给了他一块糖,表示对他的诚实表示赞赏。
不久后,陶行知又在课堂上发现陈毅偷偷睡觉,他再次走过去,给了陈毅第二块糖,告诉他这是对他的尊重。
当陈毅第三次在课堂上犯错时,陶行知又给了他第三块糖,告诉他这是对他的信任。
这三块糖的故事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人都不理解陶行知的行为。
但陶行知却说:“我给陈毅三块糖,一块是赞赏他的诚实,一块是尊重他的个性,一块是信任他能够改正错误。
我相信他能够从中受到启发,自己改正错误。
”故事的寓意在于,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自觉地改正错误,激发他们的内在潜能。
陶行知用三块糖的方式,让陈毅感受到了尊重、信任和鼓励,从而激发了他自觉改正错误的动力。
这种方式体现了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的核心:以人为本,关注个体,注重启发。
三块糖的故事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作为教师,我们要关注每一个学生,尊重他们的个性,发现他们的优点,激发他们的潜能。
要学会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学生,给予他们改正错误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在挫折中成长,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共处。
总之,陶行知的三块糖故事为我们展示了一种以人为本、注重启发式的教育方式。
陶行知三颗糖的故事教育启示
陶行知三颗糖的故事教育启示陶行知的三颗糖故事是有关一位古代名叫陶行知的通才的一个小故事。
陶行知是晚宋一位著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其人知识渊博,在艺术和技术方面,无所不能。
有一天,他邀请了一个叫谢的朋友来他家做客,谢很惊讶地发现,陶行知的书房里摆着一块巨大的蜡烛,上面放着三颗糖。
他很好奇,就问陶行知:“这三颗糖代表什么意思?”陶行知微笑着答道:“这三颗糖代表忙碌的一天,必须把事情安排得有条不紊,精心准备,有计划地安排时间,然后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听了这句话,谢的内心很深受感动,他开始思考,一个人必须把自己的时间安排得井井有条才能够取得好的成绩。
他开始反思,自己是否有效地利用时间?陶行知接着又说:“你看这第一颗糖,它代表早晨要有规律,每天早晨起床后要及早开始学习,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然后才能取得好成绩。
”谢再次感到教育的精神,说道:“确实,计划好早晨的活动,做充分的准备工作,在这方面做到有条不紊是非常重要的,只有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陶行知又拿起了第二颗糖,“第二颗糖代表我们必须清醒思考,不要一意孤行,要多想一想,大胆用心,在做事情时要有自己的见解,当遇到问题时要思考其实质,这样才能取得好结果。
”谢也把陶行知的话记在心里,并深深思考他所说的话,说道:“不能只望着外在,而忽略实质,要多进行自我反思,要有勇气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最后,陶行知取出第三颗糖,“第三颗糖代表成功与否取决于时间的安排和把握,有时候可能需要牺牲睡眠,坚持反复实践,及时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努力改正,这样才能取得好的成绩。
”总而言之,陶行知的三颗糖故事告诉我们,想要获得成功,就必须把自己的时间安排的井井有条,多反思,好好利用时间,有计划地安排自己的工作和学习,牺牲睡眠,及时发现不足。
只有这样,才能做出不一样的成绩,取得实质性的进步。
陶行知三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三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是中国近代教育家、文化名人,他的故事中有一则让人感动的三块糖的故事。
在抗战时期,陶行知带领学生们转移到安徽黟县的武夷山。
那时,陶行知粮食困难,学生们没有足够的食物供应。
陶行知带队外出寻找食物,但困境仍然存在。
有一天,他们遇到了一位善良的村民,村民从囤积的食物中拿出了三块糖给陶行知。
陶行知拿到糖后并没有立刻吃,而是将糖藏在了怀中。
学生们看到后纷纷询问陶行知为什么不吃。
陶行知回答道:"这三块糖是为我们所有人口袋里的每个人而准备的,而不是为我一个人准备的。
我们是一个整体,大家的需求都是同等重要的。
"
这个故事传承至今,是因为它启示我们在面对困境时,要有集体的意识。
陶行知不是自私地享受糖果,而是想要保证每个人都能够分享这宝贵的食物。
他的行为展示了他作为教育家的职责和使命,将整个集体的利益置于自己之上。
陶行知的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集体主义的思维,关心他人的需求,尊重集体的利益。
他的行为也成为了我们学习的榜样,激励我们在团结互助的时刻坚持着集体利益。
所以,陶行知三块糖的故事不仅是一则感人的故事,更是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学习和践行的精神。
通过理解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将集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团结互助,共同面对挑战,创造更美好的未来。
三颗糖的教育故事
三颗糖的教育故事
一开始,有一位母亲带着她的三个孩子,去买一些新鲜水果,旁边有个小卖部,孩子
们看到里面买的好吃的糖果,开始抢跑过去想要买。
母亲说:“你们今天可以买一颗糖果,但只能买三颗,要明白糖果不是日常早餐食物,它不能替代营养丰富的食物,如果每天吃太多的糖果会对身体健康不好。
”
孩子们听后装作没有听见,还是开始挑选自己喜欢的糖果,争抢着要买第一个。
母亲的话影响了他们,大家又冷静下来,从中取得了一个教训,最后他们每人只买一
颗糖,有意识地将剩下的两颗糖留给其他人。
母亲告诉孩子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权利,但是也要注意社会中的公平正义,不要
大家都在吃一样的糖果,否则就会有更多人觉得不公平,所以可以选择多样化的方式来实
现这种公正。
”
孩子们听后很有感触,凭借母亲的教育,从一次简单的买糖果的时刻,也学会了分享、公平公正的重要性,以及均衡膳食的重要性。
这次把三颗糖当锻炼,让孩子们对平等负责任,培养了一种健康的消费理念,同时也
让孩子们学会做人的道理,合理的享受生活。
带着这份欣慰,母亲和孩子们回到家中,当家中的环境中有着一份被尊重、被接纳、
被平等视野的爱和关怀。
这就是三颗糖教育孩子们做一个有礼貌有责任感、学会尊重他人、平等看待他人的孩子的故事。
三颗糖的教育故事
三颗糖的教育故事一、三颗糖:爱心无私话说,有一位乡下农民买了三颗糖,拿到家后,他就准备一颗分给每一个他的孩子。
他的孩子就分别是哥哥,和俩弟弟,有着独立的想法,有着自己的追求,各有不同的志向。
哥哥:哥哥渴望获得自己的人生自由,梦想的是独自完成自己的大学读书,给自己的生活带来美好的未来。
农民父亲替哥哥选择了一颗糖。
弟弟1:他年龄最小,幼稚而敏感,他只想得到一份爱,想要更多的关注,希望可以得到来自家人的保护、支持,农民父亲分了给他一颗糖,希望他能够有一份温暖。
弟弟2:他则是梦想去把乡村改变过来,乡村水灾,林火,贫困,都在嘴边,他甘心拼搏,改变村民们的生活,农民父亲用第三颗糖,勉励他爱护大自然,只要细节让好,就有可能改变它们的命运。
二、三颗糖:教育的意义俗话说:“好的教育是常青树,是孩子们成长的最大财富”,而农民这位父亲也深知这一点,与此同时,他也明白以后在生活的路上,轻松的仅有靠着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才是最有效果的方法。
因此,当三个孩子也陆陆续续分享了自己的梦想之后,大人们也都公认,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一种不同的和完整的教育,而每一位父母都应该意识到它的重要性。
三、三颗糖:无尽的激情教育的种种更需要无尽的热情和激励,要令孩子们更有勇气去追求自己的梦想,要令大人们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农民父亲一颗颗糖,就凝聚了孩子们的梦想,及对教育无尽热情。
家庭教育里,父母们应当向孩子们传递正确的生活观,给他们更多的信心,让他们了解教育是最重要的,教育不止三颗糖,梦想更是源源不断。
四、总结农民父亲,虽然只有三颗糖,却打开了他三个孩子的未来,他的一颗颗糖让他的孩子了解到获得自由的价值,他的一颗颗糖让他的孩子体会到家庭的爱,他的一颗颗糖激发出孩子们无尽的梦想,他的三颗糖,让他的孩子有勇气去追求梦想,去实现梦想,去实现未来。
陶行知与三块糖的故事
陶行知与三块糖的故事我呢,就是那个被陶行知先生用三块糖教育了的小孩。
那天啊,我正跟同学闹别扭呢,那家伙把我给气得呀,我就不管不顾地抬手打了他。
我这小暴脾气一上来,就跟点着了的炮仗似的。
这时候,陶行知先生就来了。
我瞅见他,心里“咯噔”一下,心想这下可完了,要挨批喽。
陶先生呢,他穿着一身长衫子,戴着个眼镜,那镜片后面的眼睛啊,透着一股温和劲儿,可我当时哪有心思细瞅啊,就低着头,准备听他的数落。
谁知道啊,陶先生啥也没说,弯下腰就从兜里掏出一块糖来递给我。
我一下子就懵了,眼睛瞪得老大,就像看到啥稀罕物件儿似的。
我心里直犯嘀咕:“先生这是干啥呢?我打人了还能有糖吃?”陶先生呢,脸上带着笑,说:“这糖啊,是奖给你的。
你按时到学校来,这个守时的好习惯啊,值得奖励。
”我眨巴眨巴眼睛,有点不敢接这糖。
陶先生就把糖塞到我手里了,然后又在兜里摸索了一下,又掏出一块糖。
我这时候都有点迷糊了,咋还又给糖呢?陶先生看着我,眼睛里满是那种能把人融化的温和,他说:“这块糖呢,是因为你在我到的时候就停手了,这是对我的尊重啊,所以这糖也该给你。
”我手里拿着两块糖,感觉这事儿太奇怪了,但是心里头啊,那股子气好像就慢慢消了些。
您猜怎么着?陶先生又在兜里掏啊掏的,又掏出一块糖来。
我都惊得合不拢嘴了。
陶先生说:“我刚刚了解了一下,你打那个同学啊,是因为他欺负女同学。
你这是正直勇敢,这糖啊,也是你应得的。
”我当时就觉得这脸啊,火辣辣的,又羞愧又感动。
羞愧的是我打人总是不对的,感动的是陶先生这教育人的法子可真是太妙了。
我手里拿着这三块糖,就像捧着三块宝贝似的。
陶先生这时候拍了拍我的肩膀,那手掌拍在我肩上啊,特别有力量,却又很轻,就像春风拂过一样。
他说:“不过啊,打人总是不对的,咱们有更好的办法去解决问题,对吧?”我赶紧把头点得跟小鸡啄米似的,说:“先生,我知道错了,我再也不打人了。
”从那以后啊,我就记住了陶先生的三块糖,也记住了他的话。
每次我想发脾气动手的时候,就想起那三块糖,想起陶先生那温和又智慧的样子,我这心里啊,就像被一盆清水浇过一样,一下子就冷静下来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颗糖的故事读后感
《三颗糖》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感触颇多。
我怎么也想不到故事结局是这样的。
以下是小编收集的《三颗糖的故事读后感》,仅供大家阅读参考!
三颗糖的故事读后感还是在高中的时代,就对陶行知先生略有耳闻,那时也仅停留于听说过他的层面,了解并不深。
直到这一次,我看到了关于陶行知先生《三颗糖》的故事,才觉得自己更懂得了一些,作为一个大家都景仰的教育学家,他是不是有与平凡的在教育工作中的我们,有特别不一样的地方呢?
《三颗糖》的故事令我印象深刻,感触颇多。
我怎么也想不到故事结局是这样的。
想必应该有人和我一样,都会觉得陶校长会苦口婆心地跟那个孩子讲大道理或者是斥骂孩子。
然而陶校长并没有这样子做。
反而是奖励了学生。
有人说,第一颗是理解和尊重之糖,第二颗是信任和支持之糖,第三颗是赏识和鼓励之糖。
也还有人说,其实还有第四颗糖,是宽容和体贴之糖。
我觉得大家的总结非常到位。
因为每其实陶校长是把自己和学生放在一个平等的位置上去看待,而这种师生平等的理念一直是我们英格教育所主张和坚持的。
个孩子都具备无限的创造力,他们都可以与老师平等地交流,讲出自己内心
真实的想法。
古代中国教育学生要尊师重道,觉得老师就是圣人,要求学生一定要尊重老师,听从老师,不许忤逆老师,从而让学生觉得老师是高高在上的。
但是陶行知先生把自己的姿态放得很低,老师也会犯错误,老师也会迟到,所以老师更要作为学生的榜样,敢于承认错误,这样才会让学生知道师生之间是可以互相尊重和平等的。
更加难能可贵的,让所有教育者学习的是,陶校长能够从一个打人的学生身上找到他的闪光点,并且以此来夸奖他。
这是非常了不起的地方。
因为正常人思维都知道打人是不对的,基本想不到在这样一件事情里面如何去夸奖学生,但是陶校长做到了,他很微妙地去换一种思维方式看待学生打人的行为,并在这事上面进一层的让学生对自身和事件有更清醒的认识。
而且,作为老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状态和情绪。
当学生发出一些什么小问题或者出现一些状况的时候,要及时去了解学生各方面的原因和情况,也不能仅仅是自己所看到的那一面那样去判定学生。
我们都应该对我们的孩子们有信心,相信他们的品格和真诚,这也是我们英格教育中心一直在努力的方向之一,就是让孩子在学英语的过程的同时去塑造孩子们的品格和使之更健康的成长。
学习的不仅仅只是英语,还会收获到更多美好的品质和更正面的成长方向。
所以我们可以试想,从陶行知先生对教育理解的角度出发,教育者并不能仅仅只观看学生表面的东西,更要发觉学生深层次的东
西。
这就是要教育者们善于挖掘学生身上的优点了。
发现学生的优点并且把它们扩大,让学生对自己充满信心。
我们的孩子还有很大进步空间,和我们一起学习,既学习英语,也会在一种良好氛围的环境中慢慢塑造优秀的品格。
进而让这些优秀的品格成为一种习惯,体现在每一件事情上面都贯穿始终。
这些话说起来都很简单,关键是实践和行动起来却会有阻力,而我们英格教育,确实是以这样子的要求,在教学中严格要求学生的。
从我个人立场上看,我实实在在地从Virginia老师身上看到,如何去发现学生的优点。
PL5C班在周六是最后一节课,Dieter老师讲完课之后,Virginia说要跟学生们讲一些话,一开始我以为她要跟学生讲一些重要的事情,但是并不是,她是来表扬学生们的。
刚开始我还在想,表扬这一个学生,那其他学生会不会很失落?没想到Virginia老师把所有学生都表扬了。
而且都是有依据的,并不是随便表扬。
因为Virginia老师,她是极力地从学生们身上找到她们的闪光点,并且放大它们,以此来鼓励我们的学生。
让孩子们意识到自己身上的优点,也让孩子知道自己身上具备某种优秀的品格。
孩子们听完Virginia的话都很开心,我送他们下楼去的时候,跟他们说不要大声说话,他们真的都听在心上,下楼的表现比上周明显好得多。
其实学生们身上有很多的美好亮点,但是作为老师可能在平时忙碌的教学生涯中往
往很容易忽略掉。
这也是值得反思的一个问题。
所以,不管是老师还是父母,都应该极力地去挖掘孩子身上的闪光点,要坚信孩子们的身上一定有我们值得骄傲的地方!我们希望,孩子们来到我们英格教育,比英语学到更多的是,可贵的性格品质与高远的人生信念!
三颗糖的故事读后感陶行知先生作校长时,有一次看到一个孩子用石头砸人,陶校长就叫这个孩子待会儿到他的办公室去。
孩子忐忑不安的来到校长室,发现校长不在就在外面等。
过了一会儿,陶校长来了,看到他却没有批评,只是从口袋里摸出一颗糖,说:“你来了,我却迟到了,奖励你一颗糖。
”孩子愣住了,陶校长又摸出了第二颗糖,说:“刚才我错怪你了,你是干部,在管理其他同学,再奖你一颗糖。
”孩子拿了两颗糖感到很羞愧,连忙诚恳的承认错误。
于是陶校长又给了他第三颗糖:“能自己认识到错误,再奖你一颗。
好了,我的糖分完了,你的问题也解决了,现在你可以走了。
”瞧,陶行知先生就这样用了三颗糖,三言两语就教育了这个学生,没有严厉的批评,没有大声的训斥,但相信这个孩子再也不会犯相似的错误。
我们很多时候被几个调皮鬼气得两眼冒火,那么最好的办法是要改变自己以一颗宽容的心容纳问题孩子的种种,看能否去改变他们的习惯!魏书生先生说的好--“教育是什么?就是帮助人培养良好的习惯。
”教师行为中的宽容正是孩子
们学习的最佳榜样。
“一个温暖的言行,一束期待的目光,一句激励的评语,可能会改变一名学生对学习的态度,对人生的态度。
”拥有爱与宽容的人是快乐的,当他将爱与宽容给予别人时,也能接受到别人给予的爱与宽容。
我们要把爱与宽容带给孩子,让他们也成为爱与宽容的人,成为快乐的人
三颗糖的故事陶行知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在校园里巡视,看到一个男学生在用泥块扔另一个学生。
陶行知看到马上制止了这个学生的行为,并叫他在放学后到校长办公室去等他。
当天放学后,陶行知迟到了几分钟去办公室,看到这个学生已经在办公室门口等他。
陶行知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这个学生,说:这是奖给你的。
学生感到不解,陶行知解释说,因为你是个遵守时间的人。
说完又给了第二块糖给学生,说这也是奖给你的。
因为当你用泥块扔同学的时候,我叫你住手,你就住手了,这说明你是尊重老师的。
学生接过糖,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块糖,说这是奖励给你的第三块糖。
因为你是个有正义感的学生,我已经调查过了,你只所以扔同学,是因为你看到那个同学在欺负女同学,你看不惯才会扔他的。
可见你是个见义勇为,敢于同坏人做斗争的人。
学生听到陶行知这样说,很不好意思地说,校长,但是我扔的不是坏人,是我自己的同学。
虽然他欺负同学不对,但是我也不应该扔他。
陶行知听到他这么说,笑着说,好了,我们
今天的谈话结束了,你可以回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