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认知隐喻观及其翻译

合集下载

浅谈隐喻认知及隐喻翻译

浅谈隐喻认知及隐喻翻译

浅谈隐喻认知及隐喻翻译作者:林剑萍来源:《群文天地》2012年第07期摘要:对于隐喻的研究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但是传统隐喻研究只是局限于修辞学领域,认为隐喻是语言的一种修饰性的附加成分,是正常语言规则的一种偏离。

随着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人们对隐喻的认识不断加深。

George Lakoff 和 Mark 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提到隐喻无所不在,这本书的出版标志着认知观隐喻研究的全面开始。

在研究者看来,隐喻不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重要的是它是人类一种普遍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手段。

隐喻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隐喻的翻译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具体语境,还要注意两种不同语言间文化的差异,以免造成失误。

关键词:隐喻;认知;翻译策略一、引言隐喻,产生于人类的语言审美活动并时时表现在语言使用过程中。

亚里士多德在其经典名著《诗学》和《修辞学》中曾说过,隐喻可以使风格有所提高而不流于平凡。

这体现了语言的信息功能与美学功能的有机结合。

然而,隐喻长期以来只是被视为一种“装饰”和“美化”语言的修辞手段。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重新进行认识和解释。

英国修辞学家I·A·Richards曾经说过:“人们时时刻刻都在运用隐喻,几乎每三句话中就有可能出现一个隐喻。

”。

Lakoff·G·和Johnson·M认为:语言中大约70%的表达方式源于隐喻概念。

他们在合著出版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 开辟了一条从认知角度研究隐喻的新途径,正式确立了隐喻在认知中的地位。

近年来,随着隐喻研究的不断活跃,许多学者都试图从不同的角度从理论到具体的策略全面探讨隐喻的翻译。

随着对隐喻研究的深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隐喻的认知功能在翻译当中起到了不容忽视的作用。

本文拟从认知的角度,来探讨隐喻的翻译策略。

二、隐喻的认知性认知隐喻理论认为,隐喻不但是一种语言现象,在本质上更是一种认知现象,是人类理解周围世界的一种感知和形成概念的工具。

浅谈隐喻认知以及隐喻翻译

浅谈隐喻认知以及隐喻翻译

浅谈隐喻认知以及隐喻翻译隐喻在视觉艺术、文学、演讲和其他表达形式中都是经常被使用的语言工具。

它们可以激发读者或听众的想象力,增强语言表达的表现力。

然而,在不同的文化和语言背景下,隐喻的理解和翻译可能会有所不同。

本文将探讨隐喻的认知和翻译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隐喻的认知隐喻是一种将某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或概念联系在一起的比较方式。

它们可以通过比较两个不同的事物来传达信息,强调其相似性和关联性,尤其是当与实际情况相比时,以便更清晰地解释某些复杂的概念。

在隐喻的措辞中,表示被比较对象的是“喻体”,而被比喻对象的是“喻义”。

例如,我们经常听到“生命是一段旅程”这种说法,这是一种强调人类的一生是一种旅程的隐喻。

隐喻的理解需要读者或听众理解两个对象之间的关系。

那么,在认知隐喻时,我们大脑是如何处理信息的呢?现代的认知科学认为,隐喻的理解是基于比喻模型的,这意味着我们首先将被比较的人或物进行编码或”估值”(如判断它们的高度、颜色、大小等),接着将喻体的特征与喻义进行比较,并在喻体中找到与已知语境相关的“义项”或“共鸣”,以此来完成隐喻的理解。

与此同时,当我们对语言进行理解时,我们的大脑会根据我们的经验、知识和文化背景,来理解这些隐喻,并产生相应的联想。

因此,读者或听众所理解的隐喻可能因其经验、文化和教育背景而各不相同。

二、隐喻翻译的挑战由于隐喻依赖语境的环境,难以轻易地将其直接翻译成另一种语言。

事实上,由于不同语言和文化背景之间的差异,隐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可能具有不同的意义。

因此,在进行隐喻翻译时,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1、文化差异在进行隐喻翻译时,不仅需要了解目标语言和文化的背景,还需要对原文隐喻所涉及的文化知识进行分析和理解。

在西方文化中,常用的隐喻可能在东方文化中无法完全理解,反之亦然。

例如,“Is it raining cats and dogs?”这是一种常用的英语隐喻,意思是“下大雨”。

但是,如果翻译成中文,直译的话,可能会被理解为猫和狗从天上落下来了。

隐喻的认知及翻译

隐喻的认知及翻译
H N — h a , Ai u
(.o i aga eam n oCogi o aU i rt Cogi 404 , h a 1Frg Lnug Dpr etf hnq g r l n e i , hnq g 007 Ci ; en e t n N m v sy n n
2 Dp oFrg nug eci ,age o aU irt,hnq 80 ,h a . et f o i l gae a n Ynt r l n e i Cogi4 1 C i ) . en a T hg z N m v sy n0 0 n
关 键词 : 隐喻; 认知; 翻译
中图分类 号 : 0 文 献标识 码 : H4 A
文章编 号 :0 84 1 ( 0 9 0 -140 1 0 -9 6 2 0 )30 r n l t n o t p o ay i o o n t n a d ta sa i fmea h r s i o
语 言是 隐喻的一种 表象 , 于这 一表象背后 的 隐潜 i” 成 , 分别 为“ vr 和 “ocr ” 合起来 的意 是 一种深刻 而复 杂的人类 思维行 为 。可 以说 , n合 意思 oe” t a/ , T 研究 隐
思是“o a yoe ( t cr r 带过来 , r v” 拿过来 ) 。在近二十几 喻在某种程 度 上 , 就是研 究 隐伏 于人 类大脑里 的思维 年崛起的认知语言学研究中, 隐喻不再被看作是语言 方 式 、 思维 规 律 和 思 维 的发 展 过 程¨ 。莱 考 夫 ( a j L- 的一种修辞手段或美化手段 , 也不再被看作是一种简 kf 曾指出, o) 语言的隐喻处于交际和认知的核心 。 单 的语 言产物 , 而是 被看 作 人 类 的一 种 认知 现 象 , 是

《长恨歌》中认知隐喻的翻译

《长恨歌》中认知隐喻的翻译
随着跨文化交流的增多,认知隐喻的翻译将成为文学翻译领域的研究重点,促进世界各地文化的交流与理解。 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将有更多学者关注认知隐喻在文学创作与翻译中的应用,推动相关研究的深入发展。
未来文学创作与翻译中,将更加注重认知隐喻的应用,以提升作品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
感谢您的观看
汇报人:
翻译准确度:译文是否忠实 于原文的认知隐喻意义
读者反馈:通过读者调查或 反馈来评估翻译效果
译本比较评估
原译本与新译本的对比分析 不同译本中隐喻翻译的优劣比较 译本在保留原作风格和意境方面的表现 译本在传达认知隐喻方面的效果评估
社会影响评估
读者反馈:对长恨 歌中认知隐喻的翻 译效果进行评估
文化交流:促进 中西方文化交流 与理解
交流。
认知隐喻是一种思维方式,通 过隐喻来理解抽象概念和复杂 现象。
认知隐喻可以启发人们的创新 思维,为解决问题提供新的思
路和方法。
第三章
长恨歌中认知隐喻的 识别
人物形象中的认知隐喻
杨玉环:作为 爱情的象征, 体现了忠诚与
背叛的矛盾
李隆基:作为 权力的象征, 展现了权力与
爱情的冲突
宫女和宦官: 作为社会的缩 影,反映了社 会现象和价值
它通过将抽象 概念具体化, 帮助人们理解 和解释世界。
认知隐喻在语 言中表现为比 喻、象征等修
辞手法。
它反映了人类 认知的局限性, 是语言和思维 发展的必然产
物。
认知隐喻的分类
概念隐喻:基于人类对客 观世界的感知和经验,将 一个概念域映射到另一个 概念域,以表达抽象的概 念和思想。
结构隐喻:通过一个概 念的结构来构建另一个 概念的结构,将抽象的 概念具体化。
第六章

隐喻的认知与翻译

隐喻的认知与翻译

隐喻的认知与翻译现代认知隐喻观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甲事物认知和体验乙事物,是基于相似性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过程。

隐喻的认知不完全受制于语境,还应考虑其形象性、贴切性和对隐喻的熟悉度等因素。

隐喻根植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之中,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不同语言文化的隐喻既有同质性又有异质性。

而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认知活动,隐喻翻译必须熟悉两国文化,了解源语的隐喻化过程,并采用归化和异化策略。

标签:隐喻的认知;熟悉度;语境;归化翻译;异化翻译隐喻研究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经典名著《诗学》(Poetics)和《修辞学》(Rhetoric)。

他认为:“用一个表示某物的词借喻他物,这个词便成了隐喻词,其应用范围包括以属喻种、以种喻属、以种喻种和彼此类推。

”两千多年来,隐喻研究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

但亚氏所说“至今最伟大的事是对隐喻的掌握。

隐喻是不能向他人传递的,它是天才的标志,因为要创造好的隐喻意味着对相似点具有敏锐的眼力”左右了人们对隐喻的认识,长期以来隐喻研究一直囿于传统观点而停滞不前,隐喻的实质是替代或比较的观点被人们视为定论,从而忽视了对隐喻的进一步研究。

20世纪80年代美国生成语义学家、认知语言学的奠基人莱可夫(Geoge Lakoff)和约翰逊(Mark Johnson)合著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出版,把语言就是隐喻的认识提高到新的高度,隐喻从传统修辞学的研究逐渐成为众多学科如语言学、哲学、语用学、心理学、认知科学、翻译学、外语教学等的研究对象。

现代认知隐喻观认为,隐喻的本质是通过甲事物来理解和体验乙事物,是基于相似性由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过程。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修辞现象,从本质上看它还是一种认知现象,它直接参与人类的认知过程,是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基本方式,这种方式构成隐喻概念系统(metaphorical concept system)。

隐喻实际上是概念隐喻在语言中的体现。

隐喻的认知和翻译

隐喻的认知和翻译

隐喻的认知和翻译
隐喻是指使用一种名词或短语描述另一种名词或短语,以表达一种感受或象征,旨在使概念更加通俗易懂的修辞手段。

隐喻的认知旨在帮助我们理解和分析言语的意义,而翻译则是把隐喻翻译成另一种语言,以使外语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该语言的修辞含义。

由于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表达习惯,因此需要进行全面、精确的翻译,才能表达出隐喻的相同涵义。

举例来说,一个中文隐喻可能是“今天真是一场大雨,各种泪水从头上滑落”,这里的雨可以被翻译为英文中的“tears”。

同样,在英文中出现的“his heart was ice”这样的隐喻可以被翻译成“他心如冰凉”。

总而言之,通过认知和翻译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达隐喻的内涵,使其能够最大程度地被读者理解。

认知隐喻及其翻译

认知隐喻及其翻译

认知隐喻及其翻译内容摘要:作为一种语言表达方式,认知隐喻具有直观、形象的特征,因此认知隐喻既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也是一种无处不在的认知现象。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化中的认知方式传递到目的语中的跨文化交际活动,而隐喻翻译已经成为研究翻译方向的重点和难点之一。

本文分为四章,第一章为引言;第二章为全面介绍隐喻;第三章为隐喻翻译的六种策略;第四章为结论。

关键词:认知隐喻翻译策略认知语言学一.引言虽然隐喻研究自古有之,但是仅归类于修辞学之列。

隐喻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隐喻翻译时,我们不仅要关注语境,还应熟捻英汉两种语言的差异。

本文认知对隐喻进行了全面介绍,研究分析了认知隐喻翻译的七种策略。

二.认知隐喻1.定义Lackoff和Johnson站在认知的角度从功能和结构两个方面对认知隐喻的定义加以阐释。

从功能上看,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经历另一事物;从结构上看,隐喻是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

2.认知隐喻的语义特征隐喻意义是基本意义与语境作用的结果。

束定芳指出认知隐喻具有如下十种隐喻特征:矛盾性、临时性、模糊性、隐喻程度性、系统性、语义映射的选择性、方向性、不可穷尽性、多样性和回复性。

3.认知隐喻的分类Peter Newmark将英语隐喻分为六类:死隐喻、陈腐的隐喻、常用的隐喻、有所改变的隐喻、最近形成的隐喻和新颖的隐喻。

根据英语隐喻的形式和意义将其分为四类:简明的隐喻、半隐性隐喻、隐形隐喻和复杂的隐喻。

简易隐喻指那些格式明显的隐喻;半隐性隐喻专指篇章中出现的只有喻体而没有本体的隐喻;隐性隐喻专指那些喻体不明显,喻义隐晦含蓄的隐喻;复杂的隐喻,指形式和喻义均颇为复杂的隐喻。

4.认知隐喻的功能隐喻是一种文化反映,它不知不觉地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方式;隐喻是语言系统的再生机制,利用事物之间的相关性,形成两个概念域之间的映射;它富有表现力,可以通俗易懂地表达复杂的认知。

三.认知隐喻的翻译本章研究并分析了认知隐喻翻译的六种策略。

认知性隐喻及其翻译

认知性隐喻及其翻译
织 的一 种工具 , 待和认 识 事物 的一个 视角 , 看 它就不 可 否认 是 一种 认 知现 象 o [2 3 为 一 种思 维 认 知 n 1- 作 2s 4 方式 , 喻又具 有 鲜 明的 民族 特色 和丰 富的文 化 内涵 。本文 主要从 认 知和文 化角 度探讨 隐喻 的翻译 。 隐
有 利 于在翻 译过 程 中运 用恰 当的翻 译技 巧 。 而促 进 文化 交流 。 从
关键词: 认知 ; 隐喻 ; 文化 ; 翻译
中 图分 类 号 :842 B 4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63 09 20 )6— 05— 17 —75 (0 60 06 0 5


不再 仅仅是 一 种修 辞手 法 , 是人类 思维 方式 的一 种认 知工 具 。莱 可夫 和 约翰 逊 指 出 ,隐 喻是 语 言 和 更 “ 社会 文化 产生 与发 展 的基石 , 是人 类生存 的 主要 和 基本 的方 式 。[束 定 芳指 出 ,隐 喻作 为 人类 思 维 组 ” 3 “
语言 修 辞 手 段 , 是 一 种 思 维 认 知 方 式 。 在 此 书 中 , oo d Jhsn首 次 提 出 了 隐 喻 概 念 系 统 更 L kf a ono n
( t hra cnetyt 。他们 认为 ,隐 喻在 日常 生活 中是 无处 不 在 的(evs e , Me poclocp s m) a i s e “ prai ) 不但 在 语 言 中 。 v 而 且在 思想 和行 为 中。我 们赖 以进行 思考 和行动 的 日常概念 系统 , 本质 上也 基本上 是 隐喻 性 的 。[2 在 ,1 , 9 2 因而 隐 喻是人类 赖 以生存 的基 本方 式 。他 们认 为隐 喻首先是 思维 问题 , 隐喻语 言 只是派 生 的 , 喻性语 隐 言是 隐 喻性 思 维 的表现 。按照 Lkf等 人 的理解 , 类语 言整体 上是 一个 隐喻性 的符 号 系统 , 言 使用 ao 人 语

从认知角度谈科技英语中的隐喻翻译方法论文

从认知角度谈科技英语中的隐喻翻译方法论文

从认知角度谈科技英语中的隐喻翻译方法论文隐喻是指将两种不同概念的事物通过含蓄、映射或婉转的表达方式到达形象比喻的言语行为,是“人类将其某一领域的经历用来说明或理解另一类领域的经历的认知活动”。

隐喻的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思维的根本特征就是隐喻的,而且“所有的语言都具有隐喻性”。

隐喻“不只是存在于语言之中,它还存在于人们的思想和行动之中,存在于人们生活的每一个方面”。

认知是形成隐喻的根底。

隐喻的精炼、新奇、间接和婉转等特点均为增加语言的修辞效果提供了可能。

在翻译实践中。

隐喻的理解与应用是建立在原语作者与目的语读者之间共享概念的根底上的。

也就是说他们必须对喻体有共同的认知,因为隐喻的本质就是用一种事物理解和体验另一种事物。

现代隐喻学认为:隐喻不仅是语言现象。

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工具,是人类生存和认知的根本方式之一。

隐喻植根于语言、思维和文化中,它利用人们熟知的事物类比陌生的事物,以到达认识新事物的目的。

理查兹在定义隐喻时提出:要决定某词是否用作了隐喻,可以通过确定它是否提供了一个本体和一个喻体并共同作用,从而产生了一种包容性的意义。

因此。

隐喻的构成有3个要件:主体、喻体和喻义。

主体指喻体所依附的对象,喻体指用于比喻形象主体的术语,喻义指主体与喻体之间所共有的相似之处。

一般情况下,隐喻中的喻体是人们较为熟悉的事物。

隐喻的理解过程通常是将喻体的特征映射到本体上,以喻体与本体之间的相似性作为意义转移的根底。

而喻义那么是喻体的局部特征向本体转移的结果。

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它涉及语言文化、社会心理等。

从外表上看,隐喻句表达的是语言的美感,其实更重要的是它充分表达了作者或说话者对事物的观察能力、鉴赏水平、文化修养、生活阅历等。

在翻译中能否处理好这个语言现象对于在译文中忠实地、全面地再现原文的话语信息是个十分关键的问题。

从隐喻的认知特点来分析。

翻译就是将一种文化中的语言所表现的认知方式用目的语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的过程。

翻译研究:谈隐喻的隐喻意象与认知性质及其翻译

翻译研究:谈隐喻的隐喻意象与认知性质及其翻译

谈隐喻的隐喻意象与认知性质及其翻译1. 引言在传统的研究中,隐喻只是一个文学工具和修辞方式,即打比方,只被广义地用于指代形象化表达。

结构主义语言学更是将隐喻视为一种边缘现象。

在后来的认知语言学理论中,隐喻成为一个核心部分。

隐喻不再被当作对语言能力的选择规则的违反,而是变成了通过更基本、简单和具体的事物来表达复杂和抽象事物的一个非常基本的方式。

隐喻不再是一个多余的装饰品。

在任何语言中,隐喻本身即是一部分意义。

若将其转述必然会损失意义。

这种属性决定了隐喻意义翻译的必要性。

自从认知语言学将隐喻理解为一种基本的认知过程和结构,隐喻就开始成为语言的普遍原则,也是建构经验的基本模式。

这一认知研究中的核心问题对隐喻意象的理解和翻译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2. 隐喻翻译正因为隐喻在语言中无处不在,认知语言学家才认为它们是赖以生存的东西。

在纽马克看来,文本翻译的中心问题是翻译方法的选择,而其中最重要的具体问题是隐喻的翻译。

由此可以看出隐喻翻译的重要性。

2.1隐喻的可译性隐喻带有高度的文化特性和美学效果。

它的主要功能是使读者感到惊讶。

翻译隐喻时,如果不能保留出人意料的效果,或某些文化因素阻碍了效果的传达,那么该隐喻翻译是不成功的。

认知语言学认为,源语和目的语在认知过程的相似及重合程度决定了隐喻的可译性。

隐喻传达的信息量越小,结构越简单,源语和目的语的映射一致时,该隐喻就越容易翻译。

反之亦然。

2.2隐喻翻译的分类隐喻在不同语言的表达形式上存在差异。

名词或成语式短语在汉语隐喻里最为常见,而很少为动词。

在英语中,最常用的隐喻表达形式仍然是名词。

但动词表达的隐喻却常见的多。

按照活性和强度,隐喻可分为死隐喻,创新隐喻和处于两者之间的库存隐喻。

这三类是最易于辨别的,也被认为是在"翻译分析方面仍然最实用和最全面的描述"。

下面将集中于隐喻翻译这一方面逐一分析这三类隐喻。

2.2.1死隐喻翻译死隐喻是失去了意象的隐喻,通常不会被人们注意。

认知隐喻cognitive metaphor(中英)

认知隐喻cognitive metaphor(中英)

1 . 1 源于人体的隐喻词汇 石油科技英语涉及工艺设备、泵和压缩机、动力设备、仪表自动化、电气、施工 机具、焊接及无损检验、土建及其他等其它方面的专业内容。其中机械设备零部 件的命名大量借用了人体器官的名称,如, eye(孔环);ear(吊钩);lip(唇沿);mouth(开度);throat(狭口,狭道);nose(凸头 ,机头);hand(手柄,指针);leg(撑脚,焊脚);foot(支座);body(机身)等等。 brake arm(刹车臂,制动臂);backbone chain(主链);brake cheek(制动块,制动 蹄);brow plate(带轮跳板);claw finger(抓斗指); feeding neck(进料口):knee brake(曲柄式制动器);knuckle drive(万向节传 动,铰接传动)等。
认知隐喻
By:
目 录
1.认知隐喻的理解 2.例证认知隐喻创造科技词汇语的 重要手段 3.源于认知隐喻的科技术语和翻译
认知隐喻的理解
Lakoff 和Johnson的Metaphors We live By《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We have found, on the contrary, that metaphor is pervasive in everyday life,not just in language but in thought and action. Our ordinary conceptual system, in terms of which we both think and act,is fundamentally metaphorical in nature 隐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不只存在于语言中,还 存在于我们的思维和行为中,存在于我们的概念体系中,我们 的思维和行为实质上来说都是隐喻的

隐喻认知其翻译

隐喻认知其翻译

浅析隐喻的认知及其翻译(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江苏苏州 215000)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9-0000-02一、引言隐喻,又称暗喻,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也是最生动形象的表现手法。

早在公元378年古希腊的哲学大师亚里士多德就在他的poetics中写到“隐喻是用一个陌生的名词替换,或者以属代种,或者以种代属,或者以种代种,或者通过类推,即比较。

”中国早期没有隐喻的概念,只有比喻的词语。

如“辟也者,举他物而以明之也”(《墨子·小取》)中的“辟”等。

公元前3世纪荀子有关于比喻的陈述:譬称以喻之,分别以明之。

(《荀子·非相》)。

自1980年美国学者g lakoff和m johnson出版了认知语言学名作《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metaphors we live by)以来,语言学界对隐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二、隐喻的认知1.隐喻的定义《辞海》云:隐喻,即比喻的一种。

本体与喻体的关系比之明喻更为密切。

明喻在形式上只是相类的关系,隐喻在形式上却是相合的关系。

robert harris 指出了隐喻与明喻或类推的区别:“隐喻是一种比较,极具想象力地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不相似的事物认同,将后者的某些特性传送或归属于前者。

与明喻或类推不同,隐喻肯定一事物就是一事物,不是仅仅相似而已。

”(robert harris,2001)。

该定义把隐喻的词语层面提升到事物的意象层面,以事物与另一事物的认同需要想象力。

美国语言学家matthews曾把隐喻定义为:“隐喻是一种修辞格,通过它,一个通常被用于某种物体、动作的单词或表达被扩展到另一个物体或动作上。

”(matthews,r.j,1971:413-425)。

国内的许多语言学者在研究西方隐喻理论的基础上也提出了自己的隐喻观点。

从语言的阐释和修辞功能上说,隐喻“是以一个异质而同值的鱼刺置换在常规词序中应该的语词。

从认知隐喻的角度看文学作品中的隐喻翻译

从认知隐喻的角度看文学作品中的隐喻翻译

从认知隐喻的角度看文学作品中的隐喻翻译隐喻可以说是文学作品中的一颗明珠。

历来对文学作品的翻译都离不开对隐喻翻译的探讨。

随着学界对隐喻认识的加深,以及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有了认知隐喻这种新的思路来评估隐喻在文学作品中的价值。

这为译者的翻译决策提供了新的支持和助力。

本文将以对狄更斯《杂篇》的翻译为例,从认知隐喻的角度探讨在文学作品中隐喻翻译的方法。

狄更斯的《杂篇》(Miscellaneous Papers)包含了九篇独立的时评,书评抑或政论,相较于狄更斯的小说,少为人知。

作为一位著名的文学家,狄更斯的杂文也带有了鲜明的个人色彩,旁征博引,隐喻丛生,既有批评家的犀利精准,又有文学家的文采斐然,因此读来妙语连连。

然而这样的风格却给译者的翻译增加了不少难度,其中的隐喻更是需要查阅多方资料方能准确把握。

本文先从认知隐喻的角度对隐喻进行了阐释,并介绍了意象隐喻和意象图式隐喻之间的区别,以让译者对隐喻的重要程度有大致的把握;为了帮助译者判断不同类型的隐喻在文学文本中的价值,笔者又引入了前景化理论作为判断的辅助工具;然后,结合认知隐喻的分类以及前景化概念的凸显,笔者提出了在文学作品中对隐喻价值判断的标准;最后,针对文学作品中的隐喻,笔者以狄更斯《杂篇》中的翻译为例,介绍了一系列处理隐喻的方法。

根据隐喻的重要程度及难度,译者承受的还原隐喻的压力,依次包括保留意象,保留加注,转换意象,舍弃意象等方法。

隐喻的认知与翻译

隐喻的认知与翻译
认 知 世界 的 。 此 . 因 从语 言 的 角 度讲 , 喻是 一 种 修 辞方 式 : 隐 从 认 知 的 角度 讲 。 它又 是 一种 思 维 方 式 ; 既 是人 类 认 知 世 界 的 它 重 要 手段 , 是 人类 认 知世 界 的结 果 【 也 l 1 如 L kf& ono 。正 a o J h sn
S p2 0 e .0 9 V 1 . 0 . No9 6
第 6卷 第 9期
隐喻 的认知与翻译
李金 秀
( 中农 业 大 学 外 语 学 院 , 北 武 汉 4 0 7 ) 华 湖 3 0 0

要: 隐喻 的 本质 就 是 用 一 种 事 物 理 解 和 体验 另 一 种 事 物 , 以 隐喻 是 两 个认 知 领 域 的 语 义 互 动 , 语 文化 所 原
二 隐喻 与翻 译
从 词 源 角 度 看 ,英 语 m t hr( 喻)一 词 来 自希 腊 语 ea o 隐 p me p e i, 思 是 t nfr 移)英 语 t nlt 翻 译) 词 则 t hr n 意 a e rs ( a  ̄转 ; rs e a a( 一
来 自拉 丁 语 t s u , 思 是 t nfr d 被 转 移1 r l s意 at r s r ( a ee 。从 建 构 心 里
20 0 9年 9月
湖北 经 济 学 院 学报 ( 文社 会 科 学版 ) 人
o ma fHu e iest f o o c ( ma ie n o il ce cs u l bi o Unv ri o n misHu nt sa d S ca in e y Ec i S
— —
的 目的 。 如在 英 语 民族 , 们 看 到 夜 空 中长 长 的 繁 星条 带 . 人 其 亮 色 与 Il 似 , l k相 l i 其形 状 与 w y 似 , 是 有 了 mlw v的 隐 a相 于 i a k 喻 化 过 程 。隐 喻 的 相 似 性不 但 有 外 在 的 、 观 的 , 大 小 、 直 如 颜 色、 位、 构、 方 结 形态 等 ; 有 内 在 的 、 象 的 , 还 抽 如功 能 、 点 、 特 品

从认知视角浅析隐喻与翻译策略

从认知视角浅析隐喻与翻译策略

引言 :认知语 言学从认 知 的角度对 隐 喻做 出了这样 的 认 知理论 角度 去研 究翻译 ,是为 了提高 译者在 其过 程中认 定义 ,隐喻不仅 是 一种语 言修辞 现象 ,而且 是一种 文化 反 知 活动 的效率和 水平 ,及对 原文 的深刻 理解和 对原 文的恰 映和思 维方 式,广泛 存在于 英语 和汉语 中 。隐喻概 念体 系 当表 达 ,从而保 证翻 译质量 ,使 目的语 读者在 阅读 译文文 根 植于 语言 、思维 和文化之 中。隐喻作 为一 种语 言现 象和 本 中能获 得正确 的信 息。所 以有人 认为 ,翻译 是一 定社会 认知现 象在 日常生 活中无所 不在 。它更 是一 种文化 现 象, 不同文 化背景 下 的隐喻蕴涵 着各 民族特 有 的文化 内涵和 思 维方式 。文化 具有鲜 明 的民族性 ,不 同语 言文化 的隐 喻有 同质性 , 更具 有异 质性 。翻 译 是跨文化 的认 知活 动 ,深 入 探 讨英 汉隐喻之 间 的关系 , 在翻 译过 程 中运 用恰 当的策 略, 将 会促 进不 同文化 间的传播 和 交流 。本 文在 认知框 架 下进 步探 讨隐喻 与翻译 , 以期 丰富该 领域 的研 究内容 。
一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隐喻的概念
角 度来 看 ,隐 喻 的产 生是有 生理 基础 的 ,并 有心理 上 的运
G e o r g e L a k o f 和 Ma r k J o h n s o n出 版 了 Me t a p h o r s We 作 机制 ,即从 一个概 念域 向另一个 概念域 的结 构映射 。 L i v e B y (《 我 们赖 以生 存 的 隐喻 》 )一 书 ,标 志着 认 知 隐喻 和 翻 译两 者 都 与 认 知、 思 维 、语 言 密切 相 关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认知隐喻观及其翻译
摘要: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人类
重要的认知方式。

本文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采用认知隐喻相关研
究材料,借助定义和分类法,从认知角度就认知隐喻的理解和翻译
策略展开讨论,旨在探索认知语境对隐喻及其翻译的影响。

关键词:隐喻;认知语境;翻译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
号:1009-0118(2011)-12-0-02
一、认知语境
认知语境是sperber和wilson在《关联:交际与认知》中提出
的概念。

他们认为:“认知语境是人民互明的一系列能感知并推断
的事实或假设构成的集合。

它包括逻辑信息、百科信息和词语信
息。

”[2]学者彭建武在其《认知语言学研究》一书中补充说:“这
种语境,亦可称为‘语境假设’(contextual assumptions),是语
言交际双方共享的前提,它不仅包括上下文和说话时的社交环境,
还包括双方的各种期待、设想、信念、记忆等。

”[5]所以说,认知
语境始终是在不断的变化更替着。

在话语交际的过程中,随着交际
对象、内容、时空、场景等信息的变更,人们会选择某种的认知语
境。

也就是说,在特定的话语交际环境中,特定的相关的信息或知
识才在交际者的大脑中被激活并提取出来,用以理解当前的话语。

而隐喻的理解过程实际上就是听者在听到说者的话之后,在自己的
认知语境中选择出与说者的交际意图相关联的信息或假设,从而推导出说者真正的信息意图。

也就是说隐喻的理解过程最重要的就是认知语境的选定过程。

[3]
二、认知隐喻观
正因为有了认知语境的变化和选择,对隐喻的认识也不再停留在表层概念,而深入到认知体系。

在认知学界,从认知角度对隐喻的理解和定义被称为隐喻的认知观。

很多当代认知学家对此持有大相径庭的观点,其中,lakoff和johnson的《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对隐喻认知观作出了系统全面的阐述,其基本观点为:人类语言整体上是一个隐喻性的符号系统,语言使用中的隐喻只是一种表层现象,真正起作用的是深藏在我们概念系统中的隐喻概念。

[6]在认知隐喻观的理解中,比喻性语言与非比喻性语言在本质上都是普通语言的体现,没有什么根本的区别,主要是视角和认识的不同。

隐喻性思维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概念化方式,是人类赖以形成、组织和表达概念的手段。

世界上各种语言都遵循这一规律。

对认知隐喻的研究,其本质就在于通过分析语言的隐喻用法探究人类共有的思维认知能力和认知模式,更好地体现语言的交际功能。

三、隐喻的分类
lakoff和johnson从认知功能角度出发将隐喻分为三类:结构隐喻、方位隐喻和本体隐喻。

(一)结构隐喻
结构隐喻指通过一个概念的结构建构另一个概念,使一个概念
的特性转移到另一个概念中来,在来自于两个不同认识域的概念之间建立对等关系,产生一词多义现象。

如“knowledge is power.”(知识就是力量)在这个隐喻中就包含了几个相互关联的概念成分:解决难题的智慧、战胜困难的能力。

力量所特有的典型特征,都转移到知识范畴上来,在两者间建立起某种意义上等同的概念。

(二)方位隐喻
指参照上下、前后、内外等空间方位建立起来的一系列隐喻概念。

也就是说人们用具体的空间方位词语来表达抽象的涵义和概念。

如英语中“he is in high spirits.”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还有像“don’t let me down.”由空间意义的下降引申为情绪上的下降或是情感上的滑落。

(三)本体隐喻
本题隐喻是指根据物质世界的经验来理解和把握抽象的范畴及其关系。

[4]也就是用具体的、有形的实体去形容无形的、抽象的概念。

如“cash flow(现金流)”,英语中常用流水表示不断变化的经济事务,中文的用法也不径相同。

所以隐喻在这里是很恰当、形象的表达。

四、认知隐喻的翻译策略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所蕴涵的意义和文化形式传递到另一种文化中去的过程。

而隐喻的翻译则更是需要将对一种语言文化的深层认知传达得淋漓尽致。

关于隐喻的翻译,国内外学者提出很多不同的方法。

其中,比较有影响力的是国内的柯平先生提出了五种具体的
翻译方法:直译发;归化法;明喻法;直译加注法;概略或释义法。

国外对隐喻翻译进行深入系统研究的当属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newmark,他提出了七种翻译方法:直译法、套用法、明喻替换法、明喻加注法、意译法、删略法、直译加注法。

[7]国内外学者对隐喻翻译方法的认识都很深入有代表性,而笔者将从直译、意译、换喻和加注这四个角度来探讨隐喻的翻译。

(一)直译法
有些事物在两种不同文化中无论是其隐含意义还是字面意义都几乎完全相同,这时可采用直译法。

这样翻译保留了源文的结构,在让目的语读者了解源语的语言特点的同时又向其传达了源语的
文化内涵。

如“wall have ears.”(隔墙有耳)、“竹篮打水一场空”(to draw water in a bamboo basket—all in vain.)。

(二)意译法
由于语言因素和文化因素等方面的差异,在一些隐喻的翻译中,直译法无法将其具有的独特源语文化特征表达出来,这时句需要采用意译法。

意译法指只注重传达原文的意义而放弃对喻体本身的翻译,也可被称为“舍喻体译喻义法”。

这种翻译主要是基于目的语文化中没有相同的对等认知,也不能找到概念域在目的语中的隐喻。

意译文跟源文在结构语法上虽然有很大的不同,但是目的语读者能够更容易地理解意译后的隐喻语言所传达的文化内涵,从而达到功能对等。

如“justic has long arms.”(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就很好地避免了直译法会造成的另人费解的窘境。

再如“冰冻三尺
——非一日之寒。

”(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虽然这句译文与源文喻体本身完全不能对应,但它却很准确地传达了源文的含义。

(三)换喻法
中英文语言和文化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认知方式和表达习惯,在表达同一概念时往往会运用不同的喻体。

所以在隐喻翻译中,适当地变换隐喻的喻体,有利于译文语言的表达和目的语读者的理解。

如“to kill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杀鸡取卵);“瓮中之鳖”(a rat in a hole)。

虽然目的语与源语采用了不同的喻体,但是所创造的形象是相同,并且传达了同一种精神,能够取得相同的效果。

(四)加注法
在译文中有时保留了源语的喻体形象,由于文化认知的差异,源文隐喻中所蕴涵的特定文化背景、历史典故、人物撰载等信息对于源语读者来说不言而喻,但对目的语读者来说却难以理解。

为了让目的语读者有清楚全面的了解,达到交际目的,可用加注法进行翻译。

如“he is another shylock.”(他是又一个夏洛克。

注:夏洛克是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的一个非常刻薄吝啬的商人。

)再如“八月十五的月饼——一盆子来,一盆子去。

”(moon cakes (traditional given to all one’s friends and relatives at the mid-autumn festival on the 15th of the 8th lunar month)— one plateful being brought in and one being taken out; coming and
going.)这里对八月十五的月饼的节日日期和习俗进行加注说明,使得译文的隐喻含义更加明朗,更容易为目的语读者接受。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隐喻不只是一种简单的修辞手法,而是人类认知能力在语言中的体现。

对隐喻的理解首先取决于认知语境的选择。

而认知隐喻的翻译应从认知角度视不同语境选择不同的翻译策略,关键在于能准确表达源语的含义,并为目的语读者所理解,达到交际的效果。

更旨在交流中英文化,以实现翻译的真正目的。

参考文献:
[1]lakoff g, 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2]sperber d & wilson d.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oxford:basil blackwell,1986.
[3]陈惠芳.认知语境与隐喻理解[j].绥化学院学报, 2010,(6).
[4]陈忠.认知语言学研究[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2006.
[5]彭建武.认知语言学研究[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
社,2005.
[6]孙桂英.认知理论视域下的英汉隐喻翻译[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6).
[7]曾杭丽.认知语言学视角下的隐喻翻译[j].鸡西大学学报, 2010,(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