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修辞学视角下的隐喻批评性分析

合集下载

从生态话语修辞批评看环境话语中的隐喻建构

从生态话语修辞批评看环境话语中的隐喻建构

从生态话语修辞批评看环境话语中的隐喻建构作者:赵奎英来源:《鄱阳湖学刊》2021年第04期[摘要]生态话语修辞批评从生态语言学角度把各种环境话语作为一种修辞现象进行批评分析。

从生态话语修辞批评的角度看,环境话语中的隐喻建构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根据认知语言学研究,隐喻不仅是一种修辞格,而且是一种认知方式。

作为认知现象的隐喻不仅影响我们的认知,还影响我们在这个世界上的行为。

环境话语中的隐喻因此可以鼓励保护或摧毁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

环境话语中的隐喻,既可能具有生态建构功能,也可能具有非生态建构功能。

那些具有非生态建构功能的隐喻往往比较隐蔽,在暗中建构着人类中心主义的、人与自然分离的二元论的世界观,因此尤其受到生态话语修辞批评的关注。

在这类隐喻中,那些把自然、大地比作“女神”“母亲”的女性隐喻尤其需要进行批评分析。

[关键词]生态话语修辞批评;环境话语;隐喻建构一、何谓“生态话语修辞批评”“生态语言学”(Ecolinguistics)作为在语言学与生态学等学科之间形成的一门新兴交叉学科,它以语言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存在着“作为隐喻的生态学”(ecology as metaphor)和“批评的生态语言学”(critical ecolinguistics)两大基本研究范式。

前者主张从隐喻的角度理解生态学,并把生态学的概念、原则和方法移用到语言学研究中。

他们把语言比喻为一种“生物种”,强调语言的兴衰变化存在于它与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之中。

后者则主张在生物学的意义上理解生态学,研究语言在环境(和其他社会问题)的改善和恶化中所起的作用,倡导把语言学研究作为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可能途径之一来探索。

①无论是哪一种范式的生态语言学研究,都强调语言与环境、语言与世界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对生态文学、文化研究的语言理论基础建构具有重要意义。

其中,“批评的生态语言学”(或称“生态语言学批评”)又包含两个层面:一是对由语法和词汇组成的语言系统进行批评的“生态语言系统批评”,二是对作为语言运用结果的话语或文本进行批评的“生态话语批评”。

学术思想与研究路径新修辞学与批评话语分析的异与同

学术思想与研究路径新修辞学与批评话语分析的异与同
理论基础:批评话语分析是语言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产物,主要研究语言与 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之间的关系。
框架:批评话语分析主要包括文本分析、话语分析、语篇分析等,通过对文本、话语、语篇 的分析,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背景。
研究方法:批评话语分析主要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对文本、话语、语篇 的深入分析,揭示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等背景。
关系
理论框架和研究路径的异同点
新修辞学:强调语言符号的修辞功能,注重语言符号的修辞效 果
批评话语分析:关注语言与社会、文化、政治的关系,注重语 言符号的社会功能
研究路径:新修辞学注重语言符号的修辞效果,批评话语分析 注重语言符号的社会功能
理论框架:新修辞学强调语言符号的修辞功能,批评话语分析 关注语言与社会、文化、政治的关系
新修辞学:研究对象为语言符号,目的在于揭示语言符号背后的社 会、文化、心理等深层次含义。
批评话语分析:研究对象为话语,目的在于揭示话语背后的权力、 意识形态、文化等深层次含义。
异同点:两者都关注语言符号和话语,但新修辞学更注重语言符号 的深层次含义,而批评话语分析更注重话语的深层次含义。
研究方法和手段的异同点
批评话语分析:对文本、话语、符号等进行批评性分 析,揭示其背后的权力、意识形态、价值观等
话语与权力:通过话语分析,揭示话语如何与 权力、意识形态、价值观等相互作用
话语建构:通过话语分析,揭示话语如何建构 社会、文化、政治等意义
话语与文化:通过话语分析,揭示话语如何与 文化、社会、政治等相互作用
研究对象和目的的异同点
新修辞学:主要采用定性研究 方法,如文本分析、案例研究 等
批评话语分析:注重社会文化 背景,强调话语与社会、政治、 经济等因素的关系

《致橡树》女性主义修辞批评——隐喻视角

《致橡树》女性主义修辞批评——隐喻视角

《致橡树》女性主义修辞批评——隐喻视角戎超【摘要】女性主义修辞批评是当今社会修辞批评的重要范式.它以语言哲学,社会性别,意识形态,女性独特的修辞话语为理论基础,构建了女性主义修辞批评的核心观点.本文从隐喻视角,用女性主义修辞批评的思想赏析《致橡树》,分析了其背后所隐含的男女性别观和爱情观.【期刊名称】《内蒙古电大学刊》【年(卷),期】2016(000)001【总页数】3页(P75-77)【关键词】女性主义;修辞批评;《致橡树》;隐喻【作者】戎超【作者单位】浙江工商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26.2女性主义修辞批评作为社会修辞批评的批评范式之一,是修辞批评发展到多元化范式阶段的重要批评范式。

女性主义修辞批评随着女权主义的兴起而产生,是修辞批评重要范式之一。

现代修辞学的不断发展,女权运动的发展,以及女性意识的增强,推动着女性主义修辞批评丰富和推进。

本文主介绍了女性主义思潮发展的三个重要阶段以及各自的主题,同时分析了女性主义修辞批评的理论渊源及核心观点,最后从修辞批评的女性主义视角评析舒婷《致橡树》。

“修辞批评的女性主义视角是对修辞行为进行分析和评价,为男女进行一种特定的定义”[1]。

“女性主义修辞批评是一种解构修辞话语中的性别建构,揭示其如何影响他人的一种评论”[2]。

从广义的角度来说,女性主义修辞批评是揭示处于压迫和被压迫或支配和被支配的人的立场和现状,以全体和平、和谐和平等为目标的一种批评方式。

性别,种族,阶级,宗教或其他形式可能存在压迫和支配的现象都可以作为女性主义修辞批评的对象。

女性主义思潮最早可追溯到西方文艺复兴时期。

文艺复兴提倡妇女受教育,提高女性价值,维护女性的尊严。

当时已经出现了女性主义的萌芽。

女性主义第一次思潮是从1840年到1925年,主要思想是争取妇女在政治、经济、法律等领域的社会权利,争取男女平权、两性平等。

第二次思潮是20世纪60、70十年代,不仅强调性别差异和女性的独特性,而且极大地挑战了男权中心秩序,强调对妇女的本质特性的追求,追求性别的平等。

修辞学视角下的的隐喻批评分析

修辞学视角下的的隐喻批评分析

修辞学视角下的的隐喻批评分析
李艳芳
【期刊名称】《中州大学学报》
【年(卷),期】2010(027)001
【摘要】本文通过对隐喻的修辞功能和隐喻同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探索,指出对隐喻的分析必须要和特定语境下说话人的修辞动机联系起来,隐喻的建构既受到意识
形态和社会权力的引导和制约,反过来也可以为意识形态和社会权力服务.
【总页数】4页(P66-69)
【作者】李艳芳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外语学院,郑州,450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
【相关文献】
1.新修辞学视角下的隐喻批评性分析 [J], 林宝珠
2.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认知隐喻r——以2016年G20经济话语中的隐喻表征为例 [J], 夏雪梦;吴格奇
3.批评隐喻分析视角下的意识形态研究——兼评《批评隐喻分析之语料库研究方法》[J], 郜丽娜;高鸿雁;刘青
4.批评隐喻分析视角下\"并购\"语篇中的隐喻研究 [J], 朱慧超;李克;
5.批评隐喻分析视角下\"并购\"语篇中的隐喻研究 [J], 朱慧超;李克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批评中的隐喻名词解释

新批评中的隐喻名词解释

新批评中的隐喻名词解释隐喻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比喻和象征来传达思想和感情。

在文学批评中,隐喻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可以帮助阐释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隐含的主题。

而在新批评中,隐喻承担着更深层次的功能,它成为理解文学的关键。

本文将解释新批评中的隐喻,探讨它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应用于文学作品的解读。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隐喻的概念。

隐喻是一种比喻的形式,它通过将一个词、短语或句子用于不是其字面意义的方式来传递思想或情感。

隐喻可以通过暗示、象征、转喻和类比等方式来表达。

这种修辞手法在文学中被广泛运用,帮助作家传达复杂的概念和情感,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解读的线索。

在新批评中,隐喻的作用不仅仅是为了解释文学作品中的象征意义,更是为了揭示作品内在的主题和结构。

新批评强调作品本身的内在结构和形式,认为文学作品中的每一个元素都是无法独立存在的,而是通过相互关联和互动来产生意义。

而隐喻作为一种语言的元素,被视为展示作品内在结构和主题的窗口。

举个例子来说,我们可以看看小说《百年孤独》中的隐喻元素。

在这部小说中,马尔克斯通过隐喻来揭示人类的孤独和命运的无奈。

比如,小说中描述的“黄蝴蝶”可以被解读为自由和美好的象征,而“黄蝴蝶”的消失则意味着人们追求的东西往往如同幻影一样,无法持久。

通过这个隐喻,马尔克斯传达了对人类存在的深刻洞察,并强调了命运的不可预知性。

在新批评中,隐喻的应用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意义。

隐喻是一种多义性的语言形式,它能够为作品赋予复杂的意义,并引发读者的思考。

与传统的批评方法不同,新批评不仅关注作品背后的作者意图,更关注作品本身的形式和结构。

通过理解隐喻,我们可以深入探索作品的内在世界,并理解其背后蕴含的哲学思考。

然而,要准确地解读隐喻并不容易。

隐喻的理解是一项挑战性的任务,因为它需要读者具备文学素养和敏锐的观察力。

在解读隐喻时,我们需要注意上下文、语境以及作品的整体结构。

同时,我们也需要关注自身的主观理解,以避免过度解读或误解作品的意图。

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隐喻研究

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隐喻研究

批评话语分析视角下的隐喻研究作者:任君来源:《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上旬刊》2015年第12期摘要:批评话语分析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分析语言的意识形态功能。

而政治话语中的隐喻,反映着当下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与社会各阶级权力之间的关系。

本文以奥巴马关于枪支控制的演讲为研究对象,以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对其中的政治隐喻进行了研究,从而分析出当今社会背景下的美国社会意识形态。

关键词:批评话语分析;政治隐喻;奥巴马;枪支演讲中图分类号:H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5)12—0136—02一、引言批评话语分析旨在对话语生成和理解的社会机制和过程做出理论描述,并对作为社会历史主体的个人和社会群体如何与语篇互动并由此创造意义的社会过程进行分析和解释(辛斌,2007)。

而隐喻作为认知语言学中重要的核心组成部分,已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他是我们认识世界和语言发生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胡壮麟,1997)。

批评话语分析借鉴社会学的社会批评理论和认知语言学的研究成果,才能更好地对社会大众语篇进行语言结构与意识形态之间的关系研究。

本文拟用批评话语分析的方法,以隐喻为出发点,研究奥巴马关于枪支的演讲,进而找出其语言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

二、理论框架批评话语分析旨在把语言使用和言语交际这个微观层次与权势“控制”社会集团间的不平等的宏观层次结合起来,以发现和分析语篇中的意识形态,其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分析(戴炜华陈宇昀,2004)。

它关注社会性的大众语篇,因为大众语篇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向大众传递主流意识形态,巩固其在社会中的主导控制地位。

批评话语分析现如今试图从社会和认知两个方面来阐释话语以及背后复杂的权力与意识形态关系,范戴克(van Dijk 2001: 301)指出,要想把话语与社会并进而把话语与控制和不平等的再生产相联系,我们需要详细探究社会行为者大脑中的社会表征所起的作用。

沃德克(Wodak 1996,2001)提出的语篇理解模式也强调语篇理解所依赖的也是那些对语篇生成具有重要影响的社会心理因素。

新修辞学视角下的隐喻批评性分析

新修辞学视角下的隐喻批评性分析

新修辞学视角下的隐喻批评性分析
隐喻作为文学表达的重要手段,渗透了诗歌、小说和戏剧等多种文学类型,并且成为了文学批评的基础要素之一。

然而,隐喻在几乎所有情况下都是微妙的,而精于解读和识别它的技能则需要精深的文学理论和实践知识。

因此,隐喻批评性分析在文学批评和研究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新修辞学视角下,隐喻批评性分析实际上是一种特殊的文学批评,它是文艺学界批评家们不断思考、探索和研究文学语言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可以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界定隐喻,即它是一种形容词的特殊使用,以指明一件事情像另一件事情一样。

因此,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它们的功能是比喻,可以帮助作家表达更深层次的思想。

此外,新修辞学视角还强调了隐喻批评性分析的文学视角和政治视角。

从文学视角来看,在一定程度上,隐喻可以作为一种表现,以便作家们能够表达隐含的信息,以达到他们想要传达的思想,这也是隐喻批评性分析体现出来的文学重要性。

从政治视角来看,隐喻批评也可以被用来分析作品中所承载的政治含义,以便读者能够理解作家的价值观和想法。

从这个角度来看,隐喻批评性分析可以看作是一种重要的政治分析。

此外,新修辞学视角下的隐喻批评性分析还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框架,以解决文学隐喻表达中传达信息的数量和质量问题。

该框架所将提出的解决方案可以被用于识别文学隐喻的本质,并以此为基础,分析出它们背后隐藏的信息。

总之,新修辞学视角下的隐喻批评性分析是一种非常有用的文学评论方法。

它提供了文学批评者更多的途径来深入分析文学作品中所潜藏的信息,从而更准确地理解作家的想法,同时帮助批评者更清晰地解读作品。

试论新批评派关于比喻的分析

试论新批评派关于比喻的分析

试论新批评派关于比喻的分析作者:赵心阳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8年第07期摘要:赵毅衡在《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一书中,谈及新批评派关于比喻的分析,强调明喻与隐喻并无本质差别。

本文旨在说明在远距化原则与异质原则的影响下,明喻与隐喻在具体创作语境中产生的凝视功能及重生力量,尝试探讨新批评派在研究比喻过程中出现的矛盾辨析,如何使其理论走向狭隘化。

关键词:新批评;比喻;凝视;重生;矛盾一、前言形式主义批评,包含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俄国形式主义批评学派和20世纪三、四十年代兴起的英美新批评。

赵毅衡在《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一书中,主要分析以兰色姆、瑞恰慈为首的英美文学理论派,探讨文学本体论、语境理论、结构一肌质论等具体理论中,由词、句、段及上下文关系建筑的批评机制,是否能够构成完整、自足的作品世界。

本文旨在分析作者在回应新批评派关于比喻的分析中是否有失公允,并尝试说明新批评派其比喻研究中凝视功能、重生力量及矛盾辨析的显现。

二、比喻:凝视与“奇迹”西方关于隐喻历史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替代论”,即由一个词直接替代一个词,表达共同意义的语言手段。

尽管后期亚氏得出,通过比较两个事物的相似性分析人的直觉的比较研究方法,然而,比喻研究却仍未涉及人的思维及符号使用等问题。

在迈入20世纪以后,比喻研究由最初的修辞学、语义学分析,逐渐转向于心理学、社会学的研究场域,在耗尽界限可能性的同时,实可看出比喻研究于现代视域转换下的学术反思新生产。

值得注意的是,高度重视比喻,尤其是隐喻,实是新批评派诗学研究的一大特色。

赵毅衡先生于《新批评——一种独特的形式主义文论》一书中谈及,“明喻与隐喻之间似乎只是措辞上有所不同,在新批评派看来却有本质的区别。

他们认为明喻表现了浪漫主义之‘浪漫与因循’,而隐喻则表现了玄学派式的‘独创和凝练’。

”事实上,明喻与隐喻究其本质区别,并非是暖昧不明的。

从批评隐喻分析看语料库在隐喻语篇分析中的运用

从批评隐喻分析看语料库在隐喻语篇分析中的运用

从批评隐喻分析看语料库在隐喻语篇分析中的运用口郭婕聂启平摘要:近年来,利用语料库对隐喻语篇进行研究的方法受到了国外一些学者的高度重视。

本文首先介绍了批评隐喻分析这一全新的隐喻分析方法;然后分析了语料库与批评隐喻分析方法之间的联系;最后,笔者利用批评隐喻分析的方法例示了如何运用语料库对隐喻语篇进行研究。

关键词:语料库隐喻批评隐喻分析语篇一、引言人类对隐喻的研究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有关隐喻理论的探讨也一直是语言学家和哲学家们关注的焦点。

修辞学鼻祖亚里士多德以词作为研究对象,提出隐喻仅仅是对常规语言的一种变异,是一种用于修辞话语的修辞现象。

其主要功能是修饰语言,增强语言的感情色彩。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他的这一观点被人们视为定论。

直到20世纪30年代,英国的R i char ds提出了隐喻互动论,才突破了将隐喻作为一种修辞现象进行研究的局限。

R i char d s认为,从本质上说,隐喻是一种思想之间的借用和交流,它是人类进行思维,尤其是抽象思维不可或缺的工具。

1980年,著名语言学家G eor ge L akof f和M ar k J ohns on在他们的M et aphor s W e L i ve砂一书中更是明确提出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一种事物来理解和经历另一种事物的认知手段。

从此,隐喻研究摆脱了以文学和修辞学为本的传统隐喻理论的束缚,正式纳入了认知科学的新领域。

在认知隐喻理论中,影响力最广的就是L akof f等人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

概念隐喻理论由L a kof f&Johnson(1980)创立,在此基础上,Lakof f(1993)对其作了进一步的完善。

该理论认为,人类的概念系统和思维过程是隐喻性地构建的,所以,作为语言表达的隐喻来自于具有隐喻性的概念系统本身。

在概念隐喻的理论框架中,隐喻把一个概念域(始源域)的意象图式结构系统地映射到另一个概念域(目标域),它被认为足人类对某一领域的知识和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的统一理解,即理想化认知模式(i deal i zed cogn i t i ve m odel)。

西方修辞学视域下的批评转喻分析模式构建及应用研究——以体育新闻语篇的分析为例

西方修辞学视域下的批评转喻分析模式构建及应用研究——以体育新闻语篇的分析为例

地 看 待 体 育 语 篇 中 的 转 喻 , 者 会 发 现 更 多 的 潜 在 读 意义 , 为转 喻 可 以影 响读 者 的 价 值 观 和 判 断 力 。 因
同时 , 于认 知语 言学 与批 评 性 语 篇 分 析在 某 种 意 鉴 义上 的共 性 , 此 , 转 喻 与 批 评 性 语 篇 分 析 契 合 因 将 是可 行 的。 批 评 转 喻 分 析 主 要 涉 及 两 个 重 要 概
上 原 因 , 评性 语篇 分析 可 以与转 喻 结 合 成 一种 新 批
中 , 以 Pi tn C ( 9 7 对 体 育 新 闻 的 写 作 及 语 尤 l o , . 17 ) m 言 的研 究 较 具 有 开 创 性 。 We nr 19 ) 对 体 育 ne(98 则
新 闻媒 介 的 特 点 等 作 了 简 明 扼 要 的 介 绍 。 实 际 上 , 国外 的研究 主 要 局 限 在 对 体 育 新 闻 语 篇 宏 观 特 点 的介绍 上 。
( 0 0)。刘 和 乔 均 从 认 知 语 言 学 角 度 分 析 了 英 语 21 体 育 新 闻 语 篇 的 隐 喻 以 及 功 能 ,李 克 、 淑 康 李 ( 0 0) 析 了 英 语 体 育 新 闻 语 篇 中 名 词 回 指 构 建 21 分
的 认 知 机 制 。 另 外 , 有 一 些 关 于 体 育 新 闻 语 篇 的 也
评性 语篇 分 析理 论 与其他 理 论 结 合 , 而 生成 了一 因
些 新 的语 言 学 理 论 方 法 , So k l( 0 7) 出 的 如 tc wel 2 0 提 批 评 认 知 语 言 学 理 论 方 法 ; 时 也 产 生 了 一 些 新 的 同
语 言 系 统 研 究 为 单 一 的研 究 对 象 , 究 者 开 始 关 注 研

修辞学视域中隐喻的劝说性研究述评

修辞学视域中隐喻的劝说性研究述评

修辞学视域中隐喻的劝说性研究述评隐喻是修辞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两个或更多物体或事物之间的比较,并建立一个类比关系。

在文学作品中,隐喻是作者描述生活世界的重要手段之一,不仅可以丰富作品的艺术性,还可以通过劝说性的表达方式来传递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而隐喻的劝说性功能在修辞学研究中一直受到关注。

一方面,隐喻通过类比和联想的方式,可以激发读者的自我联想和想象,从而深入读者的内心,引导读者深刻领悟作者的观点和意图。

比如,出现“阳光”的隐喻可以唤起人们对于积极、光明和温暖的共同联想,从而进一步反映作者所表达的内容和立场。

因此,隐喻在劝说性方面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可以使读者更加深刻地理解作品的内涵,形成对于作者观点的认同和共鸣。

另一方面,隐喻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可以调整读者心理之感性,反映出作者的社会价值观和态度。

比如,假如作者提到“山泉”,这意味着崇尚自然,呼唤清新、无污染的环境与生态。

因此,在修辞学研究中,隐喻的劝说性功能也体现在对于读者的情感和心态的影响上。

在这种情况下,作者可以通过隐喻传递倡导和鼓励读者采取某一种特定的生活方式或思维方式的信息。

不过,隐喻也不完全是一种单向的信息传递方式,因为在隐喻所运用的比喻或类比中,会有很多读者不同的理解,即不同的隐喻类型构建起不同的隐喻主题,带来不同的引导和思考,通过读者个人认知的差异,一种隐喻可能存在各种不同的表达和解释。

这意味着隐喻的劝说性功能也受到读者理解水平的影响。

总之,隐喻具有丰富的劝说性功能,并且具有象征、比喻、和思维启发的特点。

在修辞学的研究中,通过对隐喻的分类和分析,可以更加揭示出隐喻的特征和落实其劝说性的行动。

但是,在使用隐喻表达人类语言的不同层面上,也应考虑读者的阅读背景、文化经验和情感回应等不同的因素,从而使隐喻的效果达到更加完美的劝说效果。

修辞学视域中隐喻的劝说性研究述评

修辞学视域中隐喻的劝说性研究述评

修辞学视域中隐喻的劝说性研究述评作者:林兵来源:《现代交际》2020年第03期摘要:从国内和国外两个维度,对2008—2018年间修辞学视域中的隐喻的劝说性研究进行了述评。

国内学者主要将概念隐喻与修辞学结合起来,对隐喻劝说的理论作出相关的阐释,并进行了相应的应用分析;国外学者则注重实际应用性分析,研究对象更为丰富,研究方法将定性分析与语料库语言学结合起来,并产生了丰富的成果。

这为进一步探讨修辞学视域中隐喻的劝说性研究提供了一定借鉴,同时,也明确了在阐释劝说过程及丰富修辞学理论方面存在的不足。

关键词:修辞学中隐喻的劝说性国内外研究综述借鉴与不足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3-0101-02回顾隐喻发展史,我们大致可厘清隐喻功能的三个研究维度:一是隐喻的美学与修饰功能研究。

亚里士多德对隐喻进行阐释之初,即将隐喻归类于修辞格的范畴之中,其后的修辞学家如西塞罗、昆提利安等对其虽有发展,但是仍强化增强语言表达的功能。

二是隐喻的认知功能研究。

对于隐喻认知功能的解读,尤其是20世纪的新修辞学派,诸如理查兹、伯克等人的研究,为认知隐喻与概念隐喻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

三是社会建构功能研究。

修辞学界和语言学界对此都有所涉及,其中修辞学家伯克、布斯等在阐释隐喻的劝说功能时也有所提及;Charteris-Black提出的批评隐喻分析更是注重解释劝说所充当的社会角色;隐喻与批评话语分析的结合,彰显出社会中的意识形态因素;以韩礼德为首的功能语言学派对此也有论述。

审视修辞学视域中对隐喻的劝说性的研究,不仅能够体现隐喻劝说的跨学科性,而且能够在追根溯源的过程中拓展对隐喻劝说本质的认识。

一、国内隐喻的劝说性研究通过中国知网高级检索,将时间设定为2008至2018年,全文搜索关键词设定为“修辞学”和“隐喻劝说”,检索得到论文主要涉及隐喻修辞批评、隐喻的认知功能、隐喻应用研究等主题,涉及修辞学视角的隐喻的劝说性研究的文章相对较少。

新修辞学视角下的隐喻批评性分析

新修辞学视角下的隐喻批评性分析

新修辞学视角下的隐喻批评性分析隐喻是一种表达手段,它在文学中的运用更是艺术手段的点睛之笔,它可以表达灵活的意义,可以更加深刻地传达作者的意图。

早期的审美视角下,隐喻被认为是一种艺术元素,能够将文学作品中的自然、社会、文化背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但是,新兴的新修辞学视角引入了一种新的层面,这种层面把作者的意图拓展到了批评性判断的范畴,因此隐喻在新修辞学视角下便属于一种贴切文学批评处理的手段。

以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为例,从新修辞学视角来看,隐喻代表了不仅仅是作者想传达的主题,还有一种更深层次的批评性观点,即对当时社会制度的批评性看法。

从这种视角来看,伊利亚特可以被视为一种反映社会秩序的图像,对那种腐败的政治、社会制度的批评性想法贯穿了整部史诗。

而伊利亚特的某些行为,比如他被安排当上死士的时候,照被视作是特定社会习俗的一种隐喻,能够表现出一种人与社会之间、一种人与自我之间的矛盾。

从新修辞学视角来看,隐喻之中所包含的批评性判断被看作是一种对社会的反思,这种反思可以从表象之中解构出其更多的深层含义。

伊利亚特的隐喻被认为饱含着更丰富的层次,像是对社会压迫、家族冲突这样的主题,进一步形成了对当时社会的深刻批判性观点,这种反思反映了古希腊时期对自由意志的追索,以及对那时徇私枉法的抨击,这些内涵在史诗中形成了封闭的整体,令人叹为观止。

从新修辞学视角来看,隐喻把文学作品升华到了一种批评性思考的领域,在这种思考中,隐喻被认为是表达出隐藏的社会矛盾的象征,它的使用不仅仅是为了表达作者的意图,也表达着对社会的批判性思维,而这种表达需要更深入地思考和分析。

而以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为例,从新修辞学视角来看,可以把它看作是古希腊社会的一种写照,更是一种具有深刻意义的文学反思,这种反思贯穿了作品中,令人叹为观止。

总之,从新修辞学视角来看,隐喻不仅仅是作者想表达的意思,也代表着一种更深层次的批评性思维,这种思维的表达需要更深入地思考与分析,而以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为例,也可以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的反思,以及对社会的深刻批判。

修辞学视域中隐喻的劝说性研究述评

修辞学视域中隐喻的劝说性研究述评

修辞学视域中隐喻的劝说性研究述评引言一、理论探讨在修辞学的框架下,隐喻是一种语言表达方式,通过对比两个概念之间的相似性来进行比喻,以产生更加生动直观的表达效果。

而隐喻的劝说性则表现在其运用了普遍的认知方式和文化内涵,从而对受众的情感、认知产生影响,进而达到说服的效果。

换言之,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法,更是一种具有劝说力的语言运用方式。

从认知的角度来看,隐喻通过触及受众的认知结构和心理感知,来激发其对比喻概念的理解和认同。

在传统的认知科学理论中,认知结构被理解为大脑对世界的组织和表达,而隐喻正是借助于对比喻概念的相似性进行类比和概括,以创造新的理解和认知。

隐喻具有打破认知壁垒、引发认知启示的特性,从而增强了其劝说性。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隐喻的劝说性也在于其所涵盖的深刻文化内涵。

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人们对于隐喻的理解和认同也会有所不同。

运用文化符号、民间传说、历史故事等文化元素进行隐喻,更容易触及受众的情感共鸣和文化认同,从而达到说服的效果。

隐喻的劝说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和受众的文化认同。

二、实践探讨政治演讲是隐喻运用的典型范例。

在政治演讲中,政治人物常常通过隐喻来塑造自己的形象、传递政治主张和动员群众。

美国前总统肯尼迪的“月球演说”中就使用了“将人类送上月球”这一隐喻,来表达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对未来的雄心壮志。

这种隐喻通过对比喻概念的激发,激发了美国民众的自豪感和国家认同,形成了强烈的劝说效果。

商业广告也是隐喻运用的重要领域。

在市场营销中,隐喻可以通过对产品特性、品牌形象的比喻和象征,来塑造消费者对产品的认知和情感。

可口可乐的广告中常常使用“快乐”“幸福”等情感抽象概念进行隐喻,从而使消费者对产品产生情感共鸣和认同。

这种隐喻通过情感共鸣而产生的劝说效果,为可口可乐树立了独特的品牌形象和市场地位。

三、未来展望在未来的研究中,应深入探讨隐喻的劝说性机制、文化差异对隐喻解读的影响以及隐喻在不同语境下的变异和运用。

新修辞学视域中批判性语篇解读

新修辞学视域中批判性语篇解读

作者: 原雪[1];朝霞[2]
作者机构: [1]德州学院外国语学院山东德州253023;[2]青海民族大学外国语学院青海西宁810000
出版物刊名: 现代交际
页码: 63-65页
年卷期: 2021年 第8期
主题词: 批判性语篇阅读;新修辞学;修辞者
摘要:修辞学如何深刻地渗透并影响着语言学研究,长久以来并未得到充分的重视和理论认证.20世纪50年代以来新修辞学理论的出现和发展,印证了西方修辞学的当代复兴,同时为批判性语篇解读奠定了理论基础,深刻影响了其在20世纪后期的产生及发展.批判性语篇阅读对隐含在语篇中的社会意识形态、作者的潜在引导性、读者的创造性、语用、交际目的等因素的关注,无不受到修辞意识的深刻影响,并对丰富批判性语篇阅读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批评隐喻视角下拜登就职演讲中的隐喻分析

批评隐喻视角下拜登就职演讲中的隐喻分析

批评隐喻视角下拜登就职演讲中的隐喻分析发布时间:2021-11-15T02:31:50.57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7月总第378期作者:李正伟[导读] 并结合概念隐喻理论中隐喻的建构过程,分析拜登就职演讲的隐喻应用,解读演讲词背后隐含的政治意图。

国防科技大学湖南长沙410000摘要:本文运用Charteris-Black的批评隐喻分析理论(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分析了拜登就职演讲的隐喻使用情况,通过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识别了演讲中的概念隐喻,并对隐喻映射进行了分析解释。

研究发现拜登的就职演讲采用战争隐喻、人体隐喻和旅程隐喻等多种隐喻,渲染当前困难,塑造自身领导者形象,希望唤起民众的团结意识,为自己执政打造良好氛围。

关键词:隐喻批评隐喻分析总统就职演讲语用功能近年来,基于隐喻理论和批评话语分析的批评隐喻分析(Critical Metaphor Analysis, CMA)成为探究文本中隐喻所蕴含的意识形态的新途径。

它通过分析文本中的隐喻使用情况及其概念映射方式,揭示话语群体掩藏在隐喻背后的情感和态度。

该方法常用于分析政治演讲中的隐喻应用,而美国总统的就职演讲因其高质量的语篇和巨大的政治影响,受到了隐喻研究学者的高度关注,然而目前利用批评隐喻分析研究总统就职演讲的并不多。

2021年1月20日,乔·拜登(Joe Biden)在国会大厦前举行就职典礼,发表了题为“团结的美国(America United)”的就职演讲。

在美国社会矛盾突出的背景下,新总统的就职演讲被认为具有特殊意义。

本文基于批评隐喻分析视角,并结合概念隐喻理论中隐喻的建构过程,分析拜登就职演讲的隐喻应用,解读演讲词背后隐含的政治意图。

一、隐喻识别及阐释1.隐喻识别。

批评隐喻分析中采用总鸣值(resonance)作为评估某类隐喻在演讲中效用的量化标准,是“隐喻关键词个数”(type)和“隐喻关键词出现总次数”(token)的乘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角度 来定 义 前 者 : 我 将 论 证 意 识 形 态 这 个 概 念 “ 可用来 指意 义在特 定 情 况下 为 权 力 服务 、 助确 立 帮
治语 篇 中隐喻与 意识 形 态 的 关 系, 图提 供 一个 西 试 方修 辞 学视 角下 的隐喻 批评性分 析框 架。
关键 词 : 修 辞 学 ; 知 语 言学 ; 评 话 语 分 析 ; 新 认 批 隐 喻; 意识 形态 中 图分类 号 : 0 H5 文 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98 7 (0 2 0 40 0 3 10 —9 6 2 1 ) 2 )8 44
隐喻是 在一 定 的语 境下 为 了表 达 隐喻使用者 的
假象 错 误 , 神秘 或 粉 饰 作 用 和 功 能。社 会 学 家 Tl t P r n 为认 知 扭 曲在 意 识 中 总 是 存 在 a ot as H 认 c o 的。在对客观世界 的观察 中, 人们总是通 过选择 和
定、 划分 与归并 。 综上所 述 , 隐喻 是 一种 选 择 , 种偏 见 , 一 它概 念
( ) 一 隐喻与 意识形 态
在 费尔克 劳 看 来 , 识形 态 与 人类 的兴趣 相 意
关 :意识形态 涉及从某一 特定兴趣 的角度对 ‘ “ 世
收稿 日期 :0 1 2—2 2 1 —1 5 基金项 目:0 0年度教育部人 文社会科学研 究规划基金项 目( 目 21 项
2 4 5/ 4
8 _3 0 8
长春工程学 nIs T( . Sc SiE i) 2 1 , 3卷3 N . 0 JC agh 院学报 e社会科学版. d.2年 第 V 11 ,2期 . hncu t c (o .c )2 1,02 1 . 第 o2 n. h 0
1 ! 兰

CN . 32 /C 22 1 2
和维护不对称权力关系的方式——我把这种权力关
系 叫做 ‘ 支配 关系 ’ 。广 义上 , 识形 态 就 是 服务 于 意
权力的意义。 意识形 态常被看作 观念 和话 语为获 ” 得和维持权利的斗争工具 , 是统治 的社会集 团的工
具 和行 为 。在 这种情 况下 , 意识 形态 通常具 有扭 曲、
示其使用者的意图。从语用学的角度看 , 讲话者在
使用 隐 喻进行 劝导 时 综合 利 用 了认 知 和语 言资 源 。 他 主 张 从 意 识 形 态 和 修 辞 方 面 探 讨 隐 喻 的语 用
特征 。

性, 是主观的相似性, 这意味着隐喻映射模式的建立
总 是要受 到意识 形 态 的引 导 和制 约 。再 者 , 喻 突 隐
新修辞学视角下的隐喻批评性分析
林 宝珠
( 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 外语系, 福州 30 1) 50 2

要: 综合运 用 伯克新 修辞 学思想 、 认知语 言学理
界’ 的表述 。 汤普森 从意 识形 态 与权 力 的关 系这 ”
论和 批评 话语 分 析 , 从语 言 、 知 、 用层 面分析 政 认 语
出、 弱化 和隐藏事 物 的某个 方 面 , 映 了隐喻 的选择 反

修 辞 学 、 知语 言 学 和 批 评 话 语 分 认 析 的 融合
与主体的思想观念有着密切的联 系。最后 , 言的 语 权 力在于 隐喻 的权 力 , 隐喻 的权 力体 现 为 对 事 物 之 间相似关系的“ 建构权” 享有隐喻制定权 的权势群 , 体 对事物 进 行 符 合 自己 意 识形 态 与 社 会 权 力 的 界
主要研究语言学 、 语篇分析 、 跨文化交际 。
林宝珠 : 新修 辞学视角下 的隐喻批评性分析
8 1
【 ) 辞 学 、 知 语 言 学 和批 评话 语 分 析 的 密切 二 修 认
关 系
由于意识形态是我们认 知的一部分 , 即社会认 知, 所以认知语言学有关人类基本认知的特征 的分
号 :0 13 ) 2 10 8
合法化。隐喻的意识形态性构 成西方新修辞学、 认 知语言学和批评话语分析 ( ri l i or n1 Ci a Ds us A a — t c e c x
s , 称 C A) i简 s D 中隐喻研 究 的结合 点 。
作者简介 : 林宝珠( 9 8 16 一), 汉 ) 福建龙海 , 女( , 副教授
扭 曲进 行观察 的 , 是意识 形态 的一个 基本 特征 。 这 隐喻具有 意识 形 态 性 。首 先 , 喻是 人 类 认 识 隐
世界构 建世界 的概 念 层 次上 的东 西 , 引 导 人们 从 是
意图, 基于概念系统的跨域映射所实现的语言使用。
隐喻 同时具 有语 言 、 用 与认 知特 征 , 三种特征 相 语 这 互 依 存 , 成 隐 喻 的 “ 位 一 体 ” C ati — 构 三 。 hr r es Bak 指 出 近 年来 隐 喻 的认 知语 义 学 研究 往 往 忽 l … c
化着我们的世界。隐喻负载意识形态 , 是一种认知
框架, 它组织我们关于社会现象 的结构、 知识 、 感知
和印象并同时提供了谈论这些社会现象 的方式。一
种 概念 隐喻 的形 成实质 上就 是思想 意识 的 自然化 和
编号 : Y A 4 07 ; 1—2 1 年度中国职教学会教学 1 J 7 0 9 )2 l O 2 0 0 工作委员会 高职高专英 语类教学 改革研究 项 目( 目编 项

视了隐喻语用特征的研究。隐喻的语用学研究意味 着回归隐喻的修辞学源头。隐喻分析中关键的一步 是要确定掩藏在隐喻的认知基础下 的命题 , 进而揭
充当喻体的特征体的角度来看待和理解充 当主体的
特征 体 的手 段 , 言 之 , 喻 就 是 观 点 : 它 使 我 们 简 隐 “ 在 ‘ 个 ’ 面 看 到 了 ‘ 个 ’或 者 在 ‘ 个 ’ 面 那 里 这 , 这 里 看 到 了‘ 那个 ’ ” 其 次 , 。 隐喻映 射基 于 经验 的相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