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激励理论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激励理论的文献综述

激励理论的文献综述

对于激励理论的文件综述激励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已成为决定公司成败的重要要素,当前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一方面的研究遥遥当先,我国才刚才起步。

赶快形成联合中国公司实质的我们自己的激励理论和已此为基础的激励体制,是中国学术界和公司界的事不宜迟。

一、序言跟着中国加入 WTO ,国际竞争愈来愈激烈,市场经济也愈来愈成熟,而中国因为开放时间较晚,管理理论和经验落伍,相对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

激励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已成为决定公司成败的重要要素,中国公司怎样从激励理论研究上找到打破口,赶快达到发达国家的实力是我们应当认真思虑的问题。

二、外国研究现状国际学术界长久以来对激励理论进行了大批的研究,并已获得了丰富的成就。

着名的理论包含马斯洛的 " 需要层次理论 ",他将人的需要分红生理需要、安全需要、交际需要、尊敬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以为人的基本需假如由初级向高级的一个层级系统。

马斯洛的发现因切合一般的察看结果,因此在公司界与学术界都很是著名,获取宽泛的认同,在实质工作中也获取宽泛的应用,有很多管理者依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的不一样区分提出了不同的激励举措,在实践中收到了优秀的成效。

但马斯洛的看法难免带有机械论的偏颇:他以为需要层系只有单调的逐级上行的体制。

同时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因为缺少科学的研究方法作支撑,信度不高。

耶鲁大学的阿德弗教授针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缺少实证研究的不足,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改正为 ERG 理论,他以为有三种核心的需要:生计、互相关系和成长,生计需要波及到知足人基本的物质生计的需要,包含马斯洛称为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这两项;第二种需要就是互相关系,即保持重要的人际关系的需要,这种需要和马斯洛的交际需要和自尊需要的外在部分相对应,这是人在社会中立足的重要需要。

第三种需假如成长需要,即个人发展的内部需要,包含马斯洛尊敬需要的内在部分和自我实现需要的一些特点。

《基于双因素理论的激励因素探究文献综述3500字》

《基于双因素理论的激励因素探究文献综述3500字》

基于双因素理论的激励因素研究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综述关于企业绩效考核激励机制改革问题的深入研究,外国专家学者最早就对此两个问题首先进行了深入探讨。

对一些外国专家学者的问题研究主要我们可以将其划分成较为两个基本的研究方面,一个基本就是一些理论性的问题研究,另一个就是一些实证性的问题研究。

赫茨伯格(1959)教授首次明确提出了双重性因素影响激励企业理论,他把原来影响激励企业中与个人激励活动相关的两个因素大致可以划分出来为两种,即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1]。

他把这两个因素分别视为影响企业员工绩效的重要因素。

保健因素的方面包含了公司政策和管理、控制、薪酬、同事之间的关系及其工作环境等。

这些因素都被认为是工作以外的其他因素,如果充分地满足了这些因素,能够消除人们的不满情感,维护其原有的生活和工作效率,但却无法激励起来引导人们发展出更积极向上的行动。

激励因素的具体影响主要因素与其开展工作本身或对其开展工作的具体内容密切相关,包括他们的职业成就、赞许、工作本身的实质含义及其工作具有的社会挑战性、责任心、晋级、发展。

这些具有影响性的因素若不是能够及时得到巨大满足,可以对其他个体自身心理就会产生巨大的强烈刺激,若还是得不了达到巨大满足,也就说并非也就能够像其他保健品有影响性的因素那样对其他个体心理产生强烈的不满。

自60年代以来,许多国外专家学者都在努力地积极致力于双因素理论的相关实证基础研究,不断地探索验证双因素的重要功能,完善并不断补充了这项关键理论。

Gordner(1977)对伦敦市的公交车司机进行了调查。

我们发现企业中小学生对低等级的需要(保健因素)的需要比较高等级的需要(激励因素)多3倍,工人的需要也并没有伴随着教育、文化等层次的提高而进一步增加[2]。

Forde Feerari(1999)通过深入地研究了人格和工作激励之间的关系,他们发现外向性型的个体更加重视激励的因素,期待奖赏,而内向性型的个体则更加回避惩戒,神经质型的个体则更加重视保健[3]。

关于激励理论的文献综述

关于激励理论的文献综述

关于激励理论的文献综述激励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一方面的研究遥遥领先,我国才刚刚起步。

尽快形成结合中国企业实际的我们自己的激励理论和已此为基础的激励机制,是中国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当务之急。

一、前言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经济也越来越成熟,而中国由于开放时间较晚,管理理论和经验落后,相对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

激励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中国企业如何从激励理论研究上找到突破口,尽快达到发达国家的实力是我们应当仔细思考的问题。

二、国外研究现状国际学术界长期以来对激励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著名的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的一个层级系统。

马斯洛的发现因符合一般的观察结果,因而在企业界与学术界都颇为知名,得到广泛的认可,在实际工作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有许多管理者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的不同划分提出了不同的激励措施,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但马斯洛的观点不免带有机械论的偏颇:他认为需要层系只有单一的逐级上行的机制。

同时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因为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作支撑,信度不高。

耶鲁大学的阿德弗教授针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缺乏实证研究的不足,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修改为ERG理论,他认为有三种核心的需要:生存、相互关系和成长,生存需要涉及到满足人基本的物质生存的需要,包括马斯洛称为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这两项;第二种需要就是相互关系,即维持重要的人际关系的需要,这类需要和马斯洛的社交需要和自尊需要的外在部分相对应,这是人在社会中立足的重要需要。

第三种需要是成长需要,即个人发展的内部需要,包括马斯洛尊重需要的内在部分和自我实现需要的一些特征。

阿德弗继承了马斯洛的层系与逐级上行的概念,但却做了两点重要的修正:一是将马斯洛的满足则上行的运动规律,补充以一条新的挫折下行机制,即当最高层的成长需要得不到满足受到挫折时,下层的情谊需要会在新的水平上重新显现而成为主宰,同样规律也存在于情谊需要及其下层的生存需要之间。

XX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XX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文献综述

XX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文献综述企业员工激励机制是指企业为了激励员工积极工作和提高绩效而采取的一系列激励措施。

激励机制的建立对于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因为激励机制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幸福感,从而增强员工的工作动力和创造力,有助于提升企业的竞争力和业绩。

本文旨在对XX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领域的文献进行综述,总结已有研究的主要成果和不足之处,并提出未来的研究方向。

一、激励理论与框架激励理论是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的基础,也是研究现象和解释结果的理论框架。

常见的激励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阿德勒的归属动机理论等。

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人的动机和激励机制的作用机理。

研究表明,多种激励因素组合使用的综合激励机制往往比单一激励因素更加有效。

二、绩效奖励与工资制度绩效奖励是企业常用的一种激励手段,通过给予员工与其贡献相符的奖金或股权激励,激发员工的工作动力。

在绩效奖励中,工资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绩效奖励与工资制度可以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绩效。

此外,还需要考虑公平性、灵活性和透明度等因素,以确保绩效奖励能够产生预期的效果。

三、非金钱激励除了金钱激励,非金钱激励也是重要的员工激励手段。

非金钱激励主要包括晋升机会、培训发展、工作环境和团队氛围等。

研究表明,非金钱激励对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归属感有着重要的影响。

同时,非金钱激励也能够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对于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

四、激励机制的实施与管理激励机制的实施与管理是保证激励机制发挥作用的关键。

研究表明,激励机制的实施需要充分考虑员工的需求和期望,并与组织的策略和文化相适应。

此外,激励机制的有效性还需要进行评估和改进,以确保其持续有效。

五、研究不足和未来方向当前XX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的研究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首先,现有研究多着重于理论方面的探讨,实证研究相对较少。

其次,绩效奖励与工资制度的研究相对较多,而非金钱激励的研究仍然相对较少。

《酒店员工激励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700字》

《酒店员工激励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700字》

酒店员工激励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激励理论研究现状从19世纪到20世纪初,西方研究人员对人力资源管理和心理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在不同时期设计了不同的理论。

经过一系列所谓的排序和归纳,“归纳理论”逐渐形成一个理论。

“人性假设”是西方研究者研究动机理论的基础这一理论为员工创造了各种激励机制。

国外激励理论的研究经历了把人看作是“经济人”到把人看作是“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以及“复杂人”的演变过程,基于假设过程的不同,进而产生了各类不同的理论,激励机制因此也就不相同。

后来,这种虚拟的研究方法进一步强调了它的局限性。

1920年代,梅奥(1932)和美国的同事提出了基于霍桑实验的“复杂人”假说,并首先建立了行为科学。

他的理论认为,人们不应该只追求商品和金钱,还需要人与人之间的友谊,稳定和归属的社会和心理需求。

从1960年代到197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专家Shine(1992)将“复杂的人”描述为使人成功,被认可和受到鼓励的个人价值观和自我发展也在不断变化。

同时,提出的预期理论阐明了动机水平,目标,动机和期望值之间的关系。

公平理论通过比较绝对奖励和相对奖励来反映影响热情的因素。

经过研究者对各类文献检索发现,国外对于激励理论有丰硕的研究成果,总体来说可以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内容型激励理论,主要研究人的各种需求和行为动机,主要包括马斯洛(1954)的需要层次论、赫茨伯格(1955)的双因理论以及ERG理论,这一类理论,追求的是以人为本,也就是他们更加强调人本身的重要性,虽然原本这些并不完全是应用于企业的人力资源,但是在慢慢发展的过程中也被后世的学者引进了人事管理中,成为这其中不可获取的重要理论体系。

另一类是过程型激励理论,研究由产生动机到采取行动的心理发展过程,主要包括弗鲁姆(1958)的期望理论、亚当斯(1965)的公平理论、斯金纳(1968)的强化理论以及豪斯的综合激励理论等。

特别是美国在激励理论方面的研究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全面完善的理论体系。

《员工激励探析国内外文献综述3000字》

《员工激励探析国内外文献综述3000字》

员工激励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们关于激励的研究采用的是从不同角度出发,对研发人员的激励要素进行分析,本文对此进行了总结。

有学者将激励机制当中的各个要素结合起来,组成研究模型来对激励问题进行探讨。

Wang X J(2016)提出了创造性要素模型。

该模型由专业知识、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内在激励组成。

内在激励对于促进专业知识和获取创造性思维能力有帮助"。

而反馈及时的外部激励则能积极促进创造性的产生。

Zhu H(2015)则是提出了以个体成长、工作自主、业务成就和金钱财富四个因素构成的知识型员工激励模型。

他认为个体成长是首要决定因素,其次是工作自主。

而业务成就和金钱财富的占比相对较低,由此推出工资福利对于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来说并不是很重要。

Shogren J F(2018)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理论构建出激励机制影响因素的模型,其中的因素包括薪酬保障、人际关系、自我实现三大方面。

Cox J C(2019)在对激励机制进行研究的时候,构建了一个包括个人因素、诱导因素、组织因素等方面因素在内的激励机制管理模型。

Bao L Y(2019)设计了《员工需要自我评价调查表》对员工的需要层次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发现不同单位、职务因素、文化因素、年龄因素等在需要等级上存在不同,并由此构建了员工激励模型。

Zhang H J(2017)结合“综合激励模式理论”将各类激励理论综合起来,强调任务本身的内在激励作用,兼顾因完成任务而获取得外在奖酬所引起的激励等等。

Esmaieli M(2018)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围绕如何满足人的需求、需要进行研究,还从人的动机的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入手,构建了基于激励的目的的研究模型。

还有的学者对激励机制的各个因素进行了分别研究,通过理论和实践分析了不同因素对于激励的影响。

Xie N(2016)等人对于台湾的高科技企业研发人员的激励进行了研究,其结论与玛汉.坦姆仆的相悖,认为激励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物质激励。

《员工激励问题与完善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600字》

《员工激励问题与完善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2600字》

员工激励问题与完善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综述国外动机研究相对较快。

Mass(1954)在动机与人格理论中指出了动机与人格的关系,指出,当人们满意时,我们才能发展到更高的层次。

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提出了工作动机的双因素理论。

它声称,我们必须首先从个人开始,调动他们的工作热情。

为了根据自己的具体工作内容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他必须找到一个对自己更有吸引力的地方。

员工最大的激励是企业的激励机制。

我对我的工作态度很满意。

这两种态度有很大区别。

对员工工作不满的主要因素是公司政策、公司内部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

从理论上讲,这两个因素影响医疗和激励因素,两者都会影响员工的工作。

耶鲁大学的克莱顿·奥尔德教授在马洛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著名的ERG理论。

哈佛大学的大卫·麦克莱伦教授指出了绩效激励理论,并指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行为水平。

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就不公平报酬对劳动质量的影响提出了公平理论,并认为公平待遇对个人热情有显著影响。

美国心理学家Maslow(1943)的研究作品《人类激励理论》刚发行,立刻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它提出的人类需求层次的理论影响至今,在其理论中,将人的需求按照从低到高的次序分为以下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只有满足了底层需求后,人们才会追求更高层次的需求。

在之后大量的激励问题分析和研究中,都是基于该理论,并且在进行该激励行为时,所遵循的理论就是人类激励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Herzberg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双因素理论,并且在《工作的激励因素》一书中对该理论进行了更深入的分析。

研究者主要将激励因素分为两种类型: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其中保健因素是指在员工的基本需求得以满足后,滋生出可以降低他们对工作满意度的因素;激励因素指的是可以提高职员对工作满意度的要素。

学者麦克利兰基于深入性和持续性的探究,提出成就需要理论,他认为在结构方面,人的需求具有主次层次性。

《企业员工薪酬管理与激励问题研究文献综述》2300字

《企业员工薪酬管理与激励问题研究文献综述》2300字

企业员工薪酬管理与激励问题研究文献综述(1)国外研究现状亚伯拉罕·哈罗德·马斯洛(Abraham Harold Maslow 1908.04.01-1970.06.08)于1953年初次提出了“需要层次”理论,他按照员工职业生涯不同同阶段的生理和自我发展所带来的生理和心里的不同需要,将员工职业生涯的需求分为五个阶段,分别为:生理需要、安全的需要、友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其中满足员工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属于低级别的需要,这是员工在满足社会生存条件下的根本需要,如吃、穿的需要和生命的安全等;满足员工的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属于高级别的需要,是当员工满足从适应社会需要到影响社会发展和观念的一种级别提升,在这一阶段,员工不在满足于自己现有的生活状况和社会地位,而是寻求更高的价值,即人生价值,这种驱动力不是靠外界的强制实施的,而发自员工内心的一种渴望,如果企业能够满足员工的高级需求,可以对员工产生更持久和稳定的激励作用。

马斯洛(1987年)最初认为员工的不同需求层次的出现是严格按照由低层次到高层次依次出现的,即在低级别层次获得满足后,员工才会出现高于这一层次的需求,如当员工通过工作满足生理需要后,才会出现对安全的需要。

但随个研究的深入,发现员工的生理和心里需要并不是严格按照需要层次由低层次到高层逐一出现的,而是在出现的过程中有一定的交叉,如当生理需求满足后,社会需求中的爱情、友情、亲情的需要与安全需要中的工作、健康、生活等安全需求,甚至包括渴望被人尊重的需要会同时出现。

彼得•德鲁克曾说过:“在所有资源中,人力资源的利用是最低的,大多数企业都能完全掌握人类的潜在能力,并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它。

丰富的资源。

因为人们必须把它放在最能起到作用的地方,所以他们最能有输出,最能起作用。

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在关于员工的劳动机制的研究中发现,一般员工的能力只有20%~30%,但是完全动机化后,能力只能再生80%到90%。

《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4400字》

《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4400字》

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目录国有企业员工激励机制研究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1)(一)理论基础 (1)1.激励机制的定义 (1)2.激励机制的作用 (1)2.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潜力 (1)3.有助于形成稳定的人才机制 (2)(二)文献综述 (2)1.国外文献 (2)2.国内文献 (3)3.文献评论 (5)参考文献 (5)(一)理论基础1.激励机制的定义员工激励机制,又称员工激励计划,是通过一个合理的制度来反映员工与企业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一,我们可以利用工作激励让员工处于适当的位置,如果可能的话,可以交换工作,以便使员工的工作新鲜感增加,培养员工对工作的积极性和热情;第二,参与的激励可以用来创造公司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这样才能不断满足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促进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第三,应将物质激励与形象激励有机地结合起来,尽管推广先进模范奖金、商品,宣传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形象激励可以带来持续的、更强大的效果。

2.激励机制的作用1.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重要手段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建立员工激励机制可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热情。

原因一是根据企业发展战略目标,企业需要不断回应员工自身的需求,运用各种技能,鼓励员工积极参与公司目标的制定,提高员工的主人翁意识,最终实现目标,第二,“以人为本”是现代社会公司管理层的核心内容,员工积极性调动和增强公司凝聚力的积极性是企业活力的源泉,只有激励机制是有利的,充分发挥人才的效益,并能有效地改善。

因此员工激励机制是增强企业凝聚力的重要手段,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此外,激励机制还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员工在生产中的创造力,更好地为企业未来发展服务。

2.激发员工工作积极性和潜力激励机制不仅是提高公司员工整体素质的需要,也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的积极性和潜能,同时也是一种有效的可能性,能够改善企业员工的总体能力。

今天人类社会属于知识经济时代,所有的人以知识为基础。

员工管理人员必须把员工激励机制放在首位,努力实现,创造一个平等公平的竞争环境,使每个员工都有机会晋升,当然,在员工激励机制的框架内,企业充分发挥员工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自身素质,让员工做好准备对于公司的智慧贡献。

激励理论研究综述

激励理论研究综述

激励理论研究对于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绩效具有重要意义。 激励理论为企业制定有效的激励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研究激励理论有助于深入了解员工的需求和动机,为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激励理论研究对于推动组织变革和提升组织竞争力具有重要价值。
激励理论的研究仍存在局限性,例如缺乏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激励因素的研究。 现有激励理论在某些领域的应用效果不佳,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未来研究可以探索更多元化的激励手段和方法,以满足不同员工的需求。 针对不同行业和组织的特点,需要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激励方案。
PART FOUR
定义:文献综述法是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和评价的方法 步骤:收集文献、整理文献、分析文献、撰写综述文章 目的:了解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研究热点和存在问题 作用: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避免重复研究,提高研究效率
定义: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探究其背后的原理和规律 目的:通过对具体案例的分析,总结归纳出一般性的结论或规律 适用范围:适用于探究特定情境下的现象和问题,以及验证理论或假说 步骤:选择案例、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综合型激励理论: 将早期、行为主 义和认知主义理 论综合起来,形 成更为全面和系 统的激励理论体 系。
PART THREE
引言:介绍激励理论的重要性和研究意 义
理论框架:阐述激励理论的基本概念、 原理和研究方法
理论发展:梳理激励理论的演变历程和 主要代表人物
理论应用:分析激励理论在实践中的具 体应用和效果评估
PART SIX
汇报人: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CONTENTS
PART ONE
PART TWO

《员工激励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员工激励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知识性员工的激励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1 国外研究(1)激励机制方面激励制度是对企业在进行人力资源管理最重要的一部分,它所起到的效果关系着企业未来的发展。

就当前来讲,国外关于对激励理论研究时间相对于我国还是比较早的,利用对激励制度的建立健全,对于企业发展尤为重要,可以这样理解,激励制度是能够帮助企业获得成功的关键。

国外研究和应用较为成熟的激励理论有三种:一种是基于内容的激励理论,以激励为重点,主要包括奥德弗的ERG理论、赫兹伯格的双因素理论和麦克莱兰的成就需要激励理论。

第二种是基于过程的动机理论,它侧重于从动机到行动的心理过程。

它的主要任务是找出一些在行为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关键因素,并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预测和控制人类的行为。

这一理论表明,为了让员工按照企业的期望行事,有必要在员工的行为和员工的需求之间建立必要的联系。

第三是行为矫正的动机理论,其重点在于动机的目的,主要包括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和韦纳的归因理论。

Mook(2012)在对员工工作什么样的动力进行研究时发现,能够有效满足员工各项需要,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员工为企业更好的工作,从而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WilliaMJaMes在利用以往数据分析得到结果显示:在企业当中一般情况下员工在进行工作期间能够表现出一半还不到的工作能力,这也就是说,员工如果没有相对应的动力,其工作起来就达不到一定的工作效率,那如果给予适当的奖励作为动力,那么员工在积极性就会被带动,这个时候,工作起来效率就会达到百分之百,因此,我们可以得到这样的结论,对员工进行适当的激励,才能更好的使企业快速发展。

CristianaLosekann等人(2019)在货币激励方面,提供反馈和认可,三家公司研究了使用更多激励机制的组合和效果。

他们认为,在三种真正的激励机制中,自律和尊重社会影响的动机是不同的。

根据销售比率目标收集的绩效数据,可以替换货币激励和认可,并且提供的反馈相对独立。

《教师激励研究的文献综述5500字》

《教师激励研究的文献综述5500字》

教师激励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目录教师激励研究的国内外文献综述 (1)(一)国内研究现状 (1)1、工作满意度研究视角 (1)2、激励因素研究视角 (2)3、激励机制研究视角 (3)4、激励策略研究视角 (3)(二)国外研究现状 (4)1、关于教师激励理论研究 (4)2、关于教师激励因素的研究 (5)(三)文献评述 (5)1、研究的广度还不够 (6)(一)缺少实证研究 (6)参考文献 (6)一、著作类 (6)(一)国内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学者对教师激励的研究主要聚集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介绍国外教师激励相关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激励理论的分析与探究,另一方面是结合我国的激励问题进行激励理论的实际应用,并对我国教师激励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

我国学者对乡村小学教师激励问题越来越关注,对该问题的探索也逐步加深。

通过对相关文献进一步的分析与整理,根据学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将众多文献大致分为四类,分别是教师工作满意度研究、激励因素研究、激励机制研究和激励策略研究。

1、工作满意度研究视角工作满意度研究视角是了解教师的激励现状,了解教师对工作的满意程度。

陈云英和孙绍邦选取204名小学教师为研究样本,发现教师在物理条件、薪水、领导管理和培训晋升四个方面不是很满意,而在人际交往和工作性质上满意度较高。

李莉萍和黄巧香调查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过程中发现教师比较满意自己工作性质、每月的薪水和周围的人际关系,不满意的是进修培训、领导管理和物理条件。

孔建云通过实证调查发现,影响教师工作满意度有八个因素,他们的工作成就感主要来源于学生,依次是薪资,晋升体制和自我提升,最后工作压力、领导管理、工作本身、工作环境,其中最不满意的是学生品质。

李月菊将影响教师工作满意的因素划分为更为细致的9个维度,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发现乡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满意度较高。

白淑娟通过问卷和访谈的形式调查教师的工作满意度,依托国家、社会和学校三个不同的激励主体,探寻不同的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的措施[7]。

高管薪酬激励文献综述

高管薪酬激励文献综述

高管薪酬激励文献综述高管薪酬激励一直是组织管理中的热点问题,对于企业来说,如何设计合理的高管薪酬激励机制,激发高管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是提高企业绩效和竞争力的关键因素。

在学术界和实践中,关于高管薪酬激励的话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文将综述关于高管薪酬激励的文献,分析现有研究的主要观点和结论,为企业管理和学术研究提供参考。

一、高管薪酬激励的基本概念高管薪酬激励是指企业通过向高层管理人员提供物质奖励和非物质奖励,激励他们为企业的利益努力工作,提高工作业绩和管理绩效。

在普通员工薪酬激励的基础上,高管薪酬激励更加注重长期绩效和战略目标的实现,包括股票期权、奖金、薪酬水平等多种形式。

高管薪酬激励旨在激发高管的工作热情和责任感,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1. 股权激励理论股权激励理论认为,给予高管一定的股权激励可以让他们更多地与企业的获利相联系,进而提高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研究表明,股权激励对高管的激励作用是显著的,可以促使他们更加关注企业长期发展,提高企业的绩效水平。

2. 代理理论代理理论认为,高管与企业所有者之间存在着代理关系,高管倾向于追求个人利益而非企业整体利益。

通过薪酬激励机制,可以调动高管的积极性,降低代理成本,实现企业治理目标。

代理理论对于高管薪酬激励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成为了高管薪酬激励研究的重要角度之一。

2. 苹果的绩效奖励机制苹果公司采用绩效奖励机制,将高管的薪酬和绩效紧密挂钩。

高管的薪酬水平与其所负责的业务线的表现直接相关,通过考核和评价,对高管进行奖励和惩罚,激发其创新和团队合作精神。

以上两个实践案例充分说明了高管薪酬激励的重要性和有效性,企业通过科学合理的薪酬激励机制,可以有效提升高管的工作积极性和绩效表现,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

1. 绩效评价绩效评价是高管薪酬激励的核心,对高管的工作表现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是高管薪酬激励的基础。

研究表明,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可以有效激励高管,提高其工作效率和业绩水平。

企业薪酬激励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企业薪酬激励制度研究文献综述

企业薪酬激励制度研究文献综述目录一、内容简述 (2)(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3)(二)国内外研究现状概述 (4)二、薪酬激励理论基础 (5)(一)需求层次理论 (6)(二)双因素理论 (7)(三)期望理论 (8)(四)公平理论 (9)(五)人力资本理论 (10)三、企业薪酬激励制度的类型及特点 (11)(一)基本薪酬 (12)(二)可变薪酬 (14)(三)间接薪酬 (15)(四)长期激励计划 (17)四、企业薪酬激励制度的实施策略 (18)(一)薪酬体系设计原则 (19)(二)薪酬调查与定位 (20)(三)薪酬结构优化 (21)(四)薪酬激励与约束机制相结合 (23)五、企业薪酬激励制度的评价与改进 (24)(一)薪酬激励制度的有效性评价标准 (25)(二)薪酬激励制度的改进建议 (26)(三)案例分析 (28)六、结论与展望 (29)(一)研究成果总结 (30)(二)未来研究方向展望 (31)一、内容简述在全球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企业薪酬激励制度作为吸引、保留和激发员工潜能的关键工具,其设计与实施效果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与长远发展。

国内外学者针对企业薪酬激励制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理论框架到实证分析,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了丰富的参考与启示。

在理论研究方面,学者们主要关注薪酬激励的概念界定、理论基础及其构成要素。

有学者提出,薪酬激励应包括经济性激励和非经济性激励两大类,并分别探讨了各种激励方式(如工资、奖金、股票期权等)的优缺点及适用场景。

还有学者从人力资本投资的角度出发,分析了薪酬激励对企业员工技能提升和职业发展的影响。

在实证研究方面,学者们则更加注重对特定行业或企业的薪酬激励制度进行深入剖析。

他们通过收集和分析大量数据,评估了不同薪酬激励方案的效果,以及对企业绩效和市场竞争力产生的影响。

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薪酬激励的理论体系,还为实践者提供了有力的工具箱。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当前企业薪酬激励制度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变革。

关于激励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激励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激励理论研究的文献综述一、激励理论的背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带来了激励问题。

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

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

激励理论是业绩评价理论的重要依据,它说明了为什么业绩评价能够促进组织业绩的提高,以及什么样的业绩评价机制才能够促进业绩的提高。

哈佛大学维廉詹姆士研究表明:在没有激励措施下,下属一般仅能发挥工作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工作能力可以提升到 80~90,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 3 到 4 倍。

日本丰田公司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员工提建议,结果仅 1983 年一年,员工提了 165 万条建议,平均每人 31 条,它为公司带来 900 亿日元利润,相当于当年总利润的 18。

由于激励的效果明显,所以各种组织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有些专家学者就开始了对激励理论的研究之中.探索激励的无穷潜力.二、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于激励理论有了大量的研究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

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类激励理论。

一类是以人的心理需求和动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激励理论,熟称“内容型激励理论”;另一类是以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激励过程理论,它也被称作是“行为型激励理论”。

除了这两类激励理论的研究外,国外学者也对人力资本进行了研究。

1、内容型激励理论1.1、奠瑞的人类人格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在面临着动态且不断变化的环境时,人们都是自适应的。

它把需求分成了两种类型,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

前者与人体基本生理过程的满足感有关,而后者所关注的是情绪上和精神上的满足感。

1.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进一步发展了莫瑞的研究,在 1954 年出版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对该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释。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熏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且这五个层次的顺序,对每个人都是相同的。

关于激励理论的文献综述

关于激励理论的文献综述

关于激励理论的文献综述一,激励理论的背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劳动分工与交易的出现带来了激励问题.激励理论是行为科学中用于处理需要,动机,目标和行为四者之间关系的核心理论.行为科学认为,人的动机来自需要,由需要确定人们的行为目标,激励则作用于人内心活动,激发,驱动和强化人的行为.激励理论是业绩评价理论的重要依据,它说明了为什么业绩评价能够促进组织业绩的提高,以及什么样的业绩评价机制才能够促进业绩的提高.哈佛大学维廉詹姆士研究表明:在没有激励措施下,下属一般仅能发挥工作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工作能力可以提升到80%~90%,所发挥的作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到4倍.日本丰田公司采取激励措施鼓励员工提建议,结果仅1983年一年,员工提了165万条建议,平均每人31条,它为公司带来900亿日元利润,相当于当年总利润的18%.由于激励的效果明显,所以各种组织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有些专家学者就开始了对激励理论的研究之中.探索激励的无穷潜力.二,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对于激励理论有了大量的研究并获得了丰硕的成果.总体来说,可以分为两类激励理论.一类是以人的心理需求和动机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激励理论,熟称"内容型激励理论";另一类是以人的心理过程和行为过程相互作用的动态系统为研究对象的激励过程理论,它也被称作是"行为型激励理论".除了这两类激励理论的研究外,国外学者也对人力资本进行了研究.1,内容型激励理论1.1,奠瑞的人类人格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在面临着动态且不断变化的环境时,人们都是自适应的.它把需求分成了两种类型,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前者与人体基本生理过程的满足感有关,而后者所关注的是情绪上和精神上的满足感.1.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H.Maslow)进一步发展了莫瑞的研究,在1954年出版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对该理论作了进一步的阐释.马斯洛认为人的需要可以划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依次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熏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且这五个层次的顺序,对每个人都是相同的.只有当较低层次的需要获得了基本满足后,下一个较高层次的需要才能成为主导需要.1.3,.阿尔德佛的"生存--关系--成长(ERG)理论"美国耶鲁大学的克雷顿·奥尔德弗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的基础上,进行了更接近实际经验的研究,在1969年发表的《人类需要新理论的经验测试》一文中,提出了"生存--关系--成长(ERG)理论".他认为,人们共存在3种核心的需要,即生存的需要,相互关系的需要和成长发展的需要.阿尔德佛与马斯洛的不同之处在于两方面.首先,他认为,除了马斯洛描述的满足--进级过程以外,还存在着一个挫折--回归序列;其次,他认为,人在同一时间会受到不同层次的激励,而当人们遭受需要上的挫折.或者不能满足某种层次的需要时,他们将集中满足需要层次中下一个低层次的需要.1.4,.赫茨伯格的激励—保健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因素理论打破了这一假设.他于1959年在《工作的激励》一书中提出了保健——激励因素理论,简称双因素理论.即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保健因素可以用来体现高水平员工的不满意,激励因素可以用来体现高水平员工的满意度.他认为只有激励因素才能促发员工积极性,提高生产效率.1.5,麦克利兰的成就激励理论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戴维-麦克利兰从2O世纪4O至5O年代起就开始对人的需求和动机进行研究,他着重研究了人们的高层次需要.在其1969年出版的《激励经济成就》(与D.G.Winter合著)一书中系阐述了成就需要理论.他认为个体在工作情境中有三种重要的动机或需要:成就需要,权力需要和亲和需耍.这些需要并非像马斯洛理论所指出的那样是先天的本能欲求,而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获得的.因此成就需要理论也称后天需要理论.2,行为型激励理论2.1,.洛克的目标设置理论2O世纪6O年代末,埃德温·A·洛克和他的同事们花了许多年的时间研究目标对于人类行为和绩效的效果.他们的研究导致了目标设置理论的创立并不断地得到验证,提出:指向一共同目标的工作意向是工作效率的主要源泉.他还提出了具体的设置目标的步骤.2.2,弗鲁姆的期望理论1964年,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在他的著作《工作与激励》一文中,首先提出了期望理论,其基础是:人之所以能够从事某项工作并达成组织目标,是因为这些工作和组织目标会帮助他们达成自己的目标,满足自己某方面的需要.弗鲁姆认为,人们采取某项行动的动力或激励力取决于其对行动结果的价值评价和预期达成该结果可能性的估计.弗鲁姆的期望理论辩证地提出了在进行激励时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这些也是调动人们工作积极性的3个条件.一是努力与绩效的关系;二是绩效与奖励的关系;三是奖励与满足个人需要的关系.他的不足在于他忽略了习惯性行为和下意识动机.2.3,.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亚当斯(J.s.Adams)对员工受激励程度的大小与他人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在《工人关于工资不公平的内心冲突同其生产率的关系》(1962年与罗森合写),《工资不公平对工作质量的影响》等等著作中提出来了公平理论的观点.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公平理论对我们有着重要的启示:首先,影响激励效果的不仅有报酬的绝对值,还有报酬的相对值.其次,激励时应力求公平.再次,在激励过程中应注意对被激励者公平心理的引导,使其树立正确的公平观.2.4,.斯金纳的强化理论激励强化理论是由斯金纳于2O世纪7O年代提出来的.该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外界的强化因素可以塑造行为.该理论主张对激励进行针对性的刺激,只看重员工的行为及其结果之间的关系,而不是突出激励的内容和过程.斯金纳的强化理论同弗鲁姆等人的期望理论有一个重大的差别就是后者讨论的是内部心理过程而前者则试图避免涉及这些内部心理过程.强化理论只讨论外部因素或环境刺激对行为的影响,忽略了人的内在因素和主观能动性对环境的反作用,这使它有了机械论的特点.2.5,.波特——劳勒模型美国行为科学家爱德华·劳勒(wler)和莱曼·波特(L.W.Porter)提出的一种激励理论.波特—劳勒综合激励模型是他们在1968年的《管理态度和成绩》一书中提出来的.其具体内容是,一个人在作出了成绩后,得到两类报酬.一是外在报酬,另一种报酬是内在报酬.波特一劳勒期望激励理论在20世纪6O至70年代是非常有影响的激励理论,在今天看来仍有相当的现实意义.它告诉我们,不要以为设置了激励目标,采取了激励手段,就一定能获得所需的行动和努力,并使员工满意.要形成激励→努力→绩效→奖励→满足并从满足回馈努力这样的良性循环.然而,模型本身还是有一些缺陷的,其一是模型的概念有局限性,事实上当工资与员工激励相关时,开发的研究过分强调工资.再有就是在检验结论的时候,模型采用的是横截面检验,而非追踪研究,这也会导致高估模型的效度.三,国内研究现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由以前只注重简单的劳资行政管理开始转到复杂人力资源管理方面.而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我国的学者运用西方的理论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做了一些研究,主要有以下几类:1,对激励对象的研究1.1,.着重于对职工需求的研究,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和员工激励的研究(1)俞文钊设计了《员工需要自我评价调查表》对我国员工的需要层次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发现不同单位,职务因素,文化因素,年龄因素等在需要等级上存在不同,他在公平理论基础上联系中国实际提出了公平差别阀理论,马胜祥博士也进行了一些相关的实证研究.(2)韩大勇,顾建平,林彬等都对知识型员工员工的激励进行了研究,韩大勇提出了小满意创造大收益的观点.而顾建平则认为对于知识型员工的激励主要是实施薪酬激励.林彬则认为激励知识型员工最好的方法是为员工制定好职业发展规划.张望军对知识型员工和非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因素进行对比,探讨了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模式.(3)苏伟伦通过对企业的实践研究总结出了8类激励员工的方法.分别是物质激励,精神激励,目标激励,行为激励,关怀激励,民主激励,竞争激励和反向激励.(4)王志兵提出通过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实行完善的沟通体系以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1.2,.着重于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问题的研究张冬梅对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与激励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她结合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主要回答了三个问题:经营者人力资本为什么是高价值的为什么要对经营者进行高激励怎样对经营者进行高激励她的论点是:在为经营者人力资本"高价值",所以需要对经营者进行"高激励";对经营者的"高激励"才能体现经营者人力资本"高价值".吴敬琏,银路和赵振元对企业高层管理者和经营者的激励进行了研究,都提出股权期权激励理论,其中吴敬琏认为,好的经理人员是具有特殊禀赋的人才,他们在市场上属于相对稀缺的资源.利用股权激励,给他们带来可能的高收益,分享股东一部分剩余索取权是行之有效的办法.由以上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对于员工的激励存在着一定的缺陷:(1)顾建平,武志鸿等人都提出了在激励中存在的薪酬设计不合理的问题.顾建平还指出企业薪酬激励不合理的主要原因是:薪酬标准不高,薪酬战略意识弱,结构不合理等.(2)杨和茂则指出企业激励的的力度和范围设置不合理,同时也指出了股权激励单一性的缺点.(3)王志斌说,企业管理者和员工缺乏沟通,导致了激励时无法真正满足员工的需求.面对上面的缺点,他们也都提出了改进的方法:(1)顾建平提出了企业战略为导向,以外部竞争,内部公平为原则,以个性特征为支付方式的薪酬激励模式.(2)杨和茂则提出了一些关于改进股权激励的新措施,如股票增值权,限制性股票,虚拟股票等等.(3)苏伟伦则提出努力创造良好的环境,以改善员工工作的安全感和舒适感,来达到激励的目的.(4)王志斌则提出通过和员工的密切沟通和交流,更好地实现企业民主化管理,了解员工需求,奖其所需.四,小结通过以上的综述,我们可以看出,国外特别是美国在激励理论方面的研究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全面并且完善的理论体系,而且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相对而言,中国的研究才刚刚开始,并且只是就事论事,各成一家,没有进行很好的理论总结和系统化,显得杂乱无章.它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能形成一个系统性的属于自己的理论.现在的当务之急应该是结合实际情况,系统总结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新动向,形成我们自己的激励理论,更好地为各种组织服务.参考文献[1]哈罗德·孔茨,海因茨·韦里克,《管理学》,郝国华等驿,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3[2]莱曼W·波特,格雷戈里A·比格利,理查德M·斯蒂尔斯,《激励与工作行为》,陈学军,谢小云,顾志萍等译,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9[3]苏·B.M.舍佩尔,《管理心理学》,南京,南开大学出版社,2007.05[4]张德,《组织行为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5]傅永刚,《.如何激励员工》,大连,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6]许彤,《管理心理学》,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05.3[7]刘筱红,《管理思想史》,湖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5[8]郭咸纲,《西方管理思想史》,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2[9]韩大勇,《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10]张冬梅,《企业经营者人力资本及激励方式》,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06[11]徐显明,《山东大学百年学术集粹——管理学卷》,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2001[12]徐传谌,《论企业家行为激励与约束机制》,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7.9[13]俞文钊,《中国的激励理论及其模式》,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12[14]俞文钊,《现代激励理论与应用》,大连,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10[15]顾建平,《战略薪酬——知识员工薪酬激励理论与实证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6[16]银路,赵振元,《股权期权激励》,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7[17]苏伟伦,《卓有成效的激励》,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4[18]潘石《企业家理论研究的新发展——评》农业与技术[A],1998年01期[19]朱芝洲,俞位增,蔡文兰,《现代激励理论的演进轨迹:二维框架分析》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学报[A],2008年2月第12卷第1期,15-18页[20]王雅楠,《激励理论综述及启示》,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A],2007年第l7卷第3期204-206[21]菜小籣,《激励理论综述》,中美经济评论[A],2008年1月第8卷第1期(总第74期),15—18页[22]詹秋月,《西方激励理论的演进与发展》,商业经济[B],第2007年第2期(总第287期),27-29页[23]谢应宽,《B·F·斯金纳强化理论探析》,贵州,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B],2003年01期自然科学版[B],2003年01期[24]仲英豪,《专业人力资源工作者的132项工具——波特和劳勒的综合激励模型》,HR 电子书[25]王志斌,《赢在激励》,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7[26]杨和茂,《高效激励》,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7.1。

激励机制国内外文献综述

激励机制国内外文献综述

激励机制国内外文献综述激励机制是一种用于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工作的方法,其中包括奖励措施和绩效评估。

激励机制对于提高员工的工作动机和绩效表现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综述国内外关于激励机制的文献,探讨其在组织行为和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

国内外研究中,激励机制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激励理论、激励手段和激励效果。

在激励理论方面,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和Vroom 的期望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解释激励机制的有效性。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当一个需求得到满足时,下一个更高层次的需求会成为主导。

Vroom的期望理论则认为个人的工作动机是由期望值(努力与绩效的关系)、工作仪式(绩效与奖励的关系)和绩效后果(奖励的价值)三个因素决定的。

在激励手段方面,研究发现不同的激励手段对员工的工作动机和绩效产生不同的影响。

例如,奖金制度可以激励员工更加努力地工作,但过于强调奖金可能导致员工只关注自身利益,而忽视团队合作和共同目标。

另外,升职制度、培训机会和工作环境等也被研究者广泛探讨,这些手段可以增加员工的工作满意度、个人成长和学习能力,从而提高绩效。

在激励效果方面,研究者发现激励机制对员工的工作动机和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奖励基于绩效的薪资制度能够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绩效表现。

另外,激励机制还被发现与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和员工留存率之间存在显著的正向关联。

然而,也有研究指出激励机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一些激励手段可能会引发员工之间的竞争和冲突,从而影响团队合作的效果。

此外,激励机制还可能存在认知偏差问题,如“道德风险”、“认知错位”和“社会偏差”。

这些认知偏差可能导致员工在判断和行为上出现偏差,从而影响激励机制的效果。

综上所述,国内外的研究表明,激励机制对于提高员工的工作动机和绩效表现起到重要作用。

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激励手段在不同情境下的效果,以及如何克服激励机制中存在的局限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激励理论的文献综述激励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目前西方发达国家在这一方面的研究遥遥领先,我国才刚刚起步。

尽快形成结合中国企业实际的我们自己的激励理论和已此为基础的激励机制,是中国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当务之急。

一、前言随着中国加入WTO,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市场经济也越来越成熟,而中国由于开放时间较晚,管理理论和经验落后,相对发达国家在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

激励问题作为人力资源管理的核心已成为决定企业成败的重要因素,中国企业如何从激励理论研究上找到突破口,尽快达到发达国家的实力是我们应当仔细思考的问题。

二、国外研究现状国际学术界长期以来对激励理论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著名的理论包括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将人的需要分成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次,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是由低级向高级的一个层级系统。

马斯洛的发现因符合一般的观察结果,因而在企业界与学术界都颇为知名,得到广泛的认可,在实际工作中也得到广泛的应用,有许多管理者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的不同划分提出了不同的激励措施,在实践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但马斯洛的观点不免带有机械论的偏颇:他认为需要层系只有单一的逐级上行的机制。

同时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因为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作支撑,信度不高。

耶鲁大学的阿德弗教授针对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缺乏实证研究的不足,把马斯洛的需要层次修改为ERG理论,他认为有三种核心的需要:生存、相互关系和成长,生存需要涉及到满足人基本的物质生存的需要,包括马斯洛称为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的这两项;第二种需要就是相互关系,即维持重要的人际关系的需要,这类需要和马斯洛的社交需要和自尊需要的外在部分相对应,这是人在社会中立足的重要需要。

第三种需要是成长需要,即个人发展的内部需要,包括马斯洛尊重需要的内在部分和自我实现需要的一些特征。

阿德弗继承了马斯洛的层系与逐级上行的概念,但却做了两点重要的修正:一是将马斯洛的满足则上行的运动规律,补充以一条新的挫折下行机制,即当最高层的成长需要得不到满足受到挫折时,下层的情谊需要会在新的水平上重新显现而成为主宰,同样规律也存在于情谊需要及其下层的生存需要之间。

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不同,ERG理论证实了人的多种需要不是阶梯式的关系,它可以同时存在,如果高层次的需要不能得到满足,那么满足低层次需要的愿望会更强烈。

大量的研究表明,ERG理论更符合实际,是关于需要层次的一种更为有效的观点。

麦克里兰的"成就需要理论",把与工作有关的需要分为成就、情谊与权力三类,前两者相当于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与社交需要,后者则指想要影响与控制别人的需要。

麦克利兰研究指出,成就需要与工作绩效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并且提出了系列的激发员工成就需要的方法。

同时,他还指出,情谊和权力需要与管理者的成功有密切的关系。

赫兹柏格的"双因素理论"指出,一部分因素和工作环境或条件相关成为保健因素,这类因素的满足只能消除员工的不满,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而另一部分因素和工作内容紧紧连在一起称为激励因素,这类因素的满足才能激发员工的积极性。

弗隆的"期望理论"认为,决定激励强度有三个重要变量:1、期望值(E),指具有一定强度的激励,在推动人们朝所选定的目标付出努力后,能达到所期望的绩效水准的主观概率;2、工具值(I),指达到期望的绩效水准后,便能获得所需奖酬的主观概率,即个人判断或估计出的成功把握;3、奖酬效价(V),指不同奖酬在当事人心目中相对价值的大小。

一个人为获得目标奖酬的积极性(激励强度)是E、I、V三个变量的乘积。

亚当斯的"公平理论"认为,一个人对其所得的报酬是否满意,不是只看绝对值,而是进行社会比较或历史比较,看相对值。

即与一个和自己条件相当的人的贡献与报酬进行比较,如果两者之间比率相等,则认为公平合理而感到满意;罗伯特豪斯的"综合激励模式理论"是通过一个模式把上述几类激励理论综合起来,强调任务本身的内在激励作用,兼顾因完成任务而获取得外在奖酬所引起的激励等等。

他们有的围绕如何满足人的需求、需要进行研究,有的着重从人的动机的产生到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入手,有的则从研究激励的目的着手进行研究。

三、国内研究现状随着我国市场经济改革的不断深入,企业由以前只注重简单的劳资行政管理开始转到复杂人力资源管理方面。

最先是对职工需求的研究、工作积极性的调动和激励进行了研究。

如:俞文钊(1985)设计了《员工需要自我评价调查表》对我国员工的需要层次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发现不同单位、职务因素、文化因素、年龄因素等在需要等级上存在不同;黄希庭教授(1988)阎嘉陵教授(1998)对青年的需要进行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青年需要有不同的特征;张望军(2001)对知识型员工和非知识型员工的激励因素进行对比,探讨了对知识型员工的激励模式;后来有一部分学者的着重于对企业经营者的激励问题的研究,如张嫘(2000)从经营者的激励角度研究企业改革;任奇(2001)通过论述电信企业通过激励机制改革与创新的必要性和必然性,提出应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激励机制,以便有效发挥员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吕亚君(2002)提出通过柔性激励调动职工积极性;对电信企业激励机制的研究也已经出现,还有有的大家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对激励理论的看法。

如:周其仁提出,第一,人力资本天然属于个人;第二,人力资本的产权权利一旦受损,其资产可以立刻贬值或荡然无存;第三,人力资本总是自发地寻求实现自我的市场。

这是理解"激励"理论的重要前提(1996)张维迎认为,对于一个企业来说,人力资本所有者可以分成负责经营决策的人力资本所有者(简称为"经营者")和负责执行决策的人力资本的人力资本所有者(简称为"生产者")。

改革的当务之急是尽快建立一种稳定的制度,以保证经理激励的一致性和持续性。

但是激励机制主要取决于产权和所有制结构,因此为了解决经理激励的持续性和稳定性问题,就必须给予经理相应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至少是部分地),最终的改革仍然要归结到所有制改革上来(1996)刘正周认为,激励机制是指在组织系统中,激励主体通过激励因素与激励对象(或激励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方式。

他认为激励机制应包括诱导因素集合、行为导向制度、行为幅度制度、行为时空制度和行为规划制度(1996)李忠民通过将能力划分为一般能力、完成特定意义工作的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资源配置能力,而将人力资本分成四个层次:一般型人力资本、技能型人力资本、管理型人力资本、企业家型人力资本(1999)魏杰认为,在企业中,"人力资本"专指技术创新者和职业经理人。

当人力资本作为一种资本形态存在后,公司治理结构的核心问题,是建立人力资本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激励机制是为了保证人力资本的地位及利益。

约束机制则可以防止人力资本侵犯货币资本的利益。

激励机制包括:经济激励机制,地位和权利的激励,企业文化的激励。

约束机制包括:内部约束和外部约束(2001)吴敬琏认为,好的经理人员是具有特殊禀赋的人才,他们在市场上属于相对稀缺的资源。

为了保持高级经理人员的稳定,驱动他们除了保持一个一般良好的声誉和业绩之外,愿意承担一定的风险,不断地为股东博取更大的价值,利用股权激励,给他们带来可能的高收益,分享股东一部分剩余索取权是行之有效的办法。

股权激励就是着眼于未来,把经理人员的可能收益和他对公司未来成绩的贡献联系起来(2001)兰艳泽认为,人力资本应该分为准人力资本和人力资本(2002)钱颖一认为,市场经济研究激励问题是和研究信息、产权联系在一起的。

激励机制是市场经济中很重要的一点,改革开放以来,人的积极性同改革前相比,其变化天翻覆地。

前15年通过放权让利,使得人们追求利益,激励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产权也好,公司治理结构也好,最终还是为了要提供一个非常强有力的激励机制,同时对决策人提供约束机制。

激励起一个发动机的作用,约束起一个刹车的作用。

在前15年缺乏对约束的强调;在过去的5年,比较偏颇地强调管理和约束,对于激励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2002)四、总结通过以上的综述,我们可以看出,国外特别是美国在激励理论方面的研究已经形成系统性,并经历了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相对而言,中国的研究还刚刚开始,并且只是就事论事,各成一家,没有进行很好的理论总结和系统化。

那么学术界和企业界的当务之急应该是结合企业实际,系统总结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和新动向,形成我们自己的激励理论和已此为基础的激励机制。

这也将是笔者以后进行激励理论研究时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1、(苏)B.M.舍佩尔《管理心理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882、刘光起《A管理模式》,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3、吕亚君《试论柔性激励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江苏交通,20024、林泽炎主编《组织设计与人力资源战略管理》,广东经济出版社,20035、余凯成主编《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企业管理出版社,19976、张嫘《构建国有企业经营者行为的长期薪酬激励方案》,商业研究,20027、徐菊芬、汪冰《现代人事心理学》,中国经济出版社,19888、任齐《试论电信企业激励机制的改革与创新》,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THANKS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