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文化传统经典论著《论语》所论教育思想以及教育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中华文化传统经典论著《论语》所论教育思
想以及教育意义
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中,是中国教育史上的宝贵遗产。
在现今社会发展对教育事业的要求越来越急迫,教育改革方兴未艾的时期,如何批判继承《论语》的教育思想,将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孔子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提出了比较系统且合理的教学方法的教育家,包括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学习结合、乐学等,其中的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尤其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因材施教
《论语》中并没有直接谈到“因材施教”这个词汇,它是后人根据孔子的教学实践总结出来的。
“材”指的是个人的特性,包括智力、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等方面。
孔子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清醒地发现不同学生的个性是不同的,比如“柴也愚,参也鲁”(《先进》),“师也辟,由也喭”(《先进》),“由也果”“求也艺”(《雍也》)等等。
对不同个性的学生,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以顺应他们的实际情况,有的放矢,引导他们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之路。
二、启发诱导
孔子是世界上首创启发式教学法的教育家,这一教学方法的科学性在于,它正确地认识到学生的学习心理,反对机械灌输,而重视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善于独立思考的能力。
那么学生对知识就只能是被动接受,懵懵然不知所以。
只有当学生经过了自己的思考,达到了深思熟虑,将要突破最后一道屏障而又不能时,才加以点拨,开意达辞,必能使学生豁然开朗,乃至足之蹈之手之
舞之。
这样的教学效果是不言而喻的。
后半部分说举一反三,也是一种启发诱导教学法。
因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具备思维能力,当老师提出某一方面时,学生理应具备触类旁通的能力。
在孔子看来,假如学生还不具备这一能力,那么不要勉强他。
这也是尊重学生的能力水平的表现。
教学上本应如此,当循序渐进,不可躐等而求。
三、学思结合
“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为政》),这一“学”“思”的辩证关系,传承几千年,仍然魅力不减。
“学”主要指浅层次的知识获取,“思”则主要指对知识的分析思考。
对比哲学上的认识论,前者近似感性认识,后者近似理性认识,二者结合,才能达到对事物的全面深入的认知。
四、学习结合
《论语》开篇第一则说:“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孔门后人整理编排孔子语录,不会随意将某一则放在首先的位置。
这一则居首,可谓开宗明义,点明了孔子教学法的精义。
只因为它是基本方法,所以在此只做略述。
治学之道,时时回顾以往,常会有新得,所谓“温故而知新”(《为政》)是也。
五、乐学
孔子主张“乐学”,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以学习为乐,这是主动学习的最高境界。
对于多数人来说,学习并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所以孔子强调“乐学”的重要性。
学何以有乐,“有所得而乐之也”(朱熹《集注》引尹氏说)。
启发式教学法在我们今天似乎成了一种奢望,我们的学生为强大的压力所迫,一味学习知识,往往难以消化吸收,不善于思考也成了一种通病。
现在的学生为
学习而痛苦还来不及,何况以学习为乐?“乐学”真的成为了不可企及的理想。
教育本是一项伟大而神圣的工程,然而如果说这项工程的实施过程只能给学生带来痛苦,那该是一件多么令人失望而痛心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