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等职业学校化学第一章第一节的化学教案

合集下载

中职《化学》 电子教案

中职《化学》 电子教案

《化学》(医药卫生类)电子教案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国家规划新教材《化学》(医药卫生类)电子教案内容涵盖新《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大纲》中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所有理论教学的知识点,即新《大纲》建议基础模块讲课的36学时及医药卫生类职业模块讲课的24学时的全部内容。

教案内容以2学时(个别设为1或3学时)为单元进行设计,共计30单元。

各教案的单元内容及教学时数见下表。

教师课时授课计划教师课时授课计划续表教学过程①本电子教案配套的电子演示文稿为PPT或PPS文件,将PPS文件更改为PPT文件的方法为:○a显示文件扩展名:任意进入一个盘(例如D盘)→ 单击菜单栏“工具” → 单击“文件夹选项” → 单击“查看” → 将“隐藏已知文件类型和扩展名”前面的“√”去掉→ 单击“确定”;○将PPS文件更改为PPT文件:方法是右击PPS文件→ 单击菜单栏中“重命名” → 将“×××.pps”更改为“×××.ppt” → 单击“是”。

教师课时授课计划教师课时授课计划续表教学过程教师课时授课计划教师课时授课计划续表教学过程教师课时授课计划教师课时授课计划续表教 学 过程教师课时授课计划教师课时授课计划续表教学过程教师课时授课计划教师课时授课计划续表教学过程教师课时授课计划教师课时授课计划续表教学过程教师课时授课计划教师课时授课计划续表教学过程教师课时授课计划教师课时授课计划续表教学过程教师课时授课计划教师课时授课计划续表教学过程教师课时授课计划教师课时授课计划续表教学过程教师课时授课计划教师课时授课计划续表教学过程教师课时授课计划教师课时授课计划续表教学过程教师课时授课计划教师课时授课计划续表教学过程教师课时授课计划教师课时授课计划续表教学过程教师课时授课计划教师课时授课计划教学过程教师课时授课计划教师课时授课计划教学过程教师课时授课计划教师课时授课计划教学过程教师课时授课计划教师课时授课计划续表教学过程教师课时授课计划。

教学课件《化学(通用类)》(中职)

教学课件《化学(通用类)》(中职)
理解离子键、共价键和金 属键的形成原理及特点, 掌握化学键的类型与性质 。
分子结构
了解分子的空间构型和化 学键的极性,理解分子间 作用力的类型及其对物质 性质的影响。
晶体结构
了解晶体的基本类型和结 构特点,理解晶体中微粒 间的相互作用。
化学反应基本原理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离子反应
掌握化合、分解、置换和复分解等四 种基本反应类型的特点及实例。
02 基础知识与技能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
01
02
03
原子结构
了解原子的基本构成,包 括质子、中子和电子的数 量关系及它们在原子中的 分布。
元素周期表
掌握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和 排列规律,理解元素性质 与原子结构的关系。
同位素
了解同位素的概念、性质 及其在生活和科研中的应 用。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化学键
农药、化肥等过度使用导致土壤污染,治理措施包括推广有机农 业、进行土壤修复等。
绿色化学原则和实践案例
绿色化学原则
减少或消除危险物质的使用和产生, 设计更安全的化学品和工艺,降低能 耗和物耗等。
实践案例
采用生物降解材料替代传统塑料,开 发高效低毒的农药和化肥等。
可持续发展战略在化学领域中的体现
原子经济性
结晶等。
有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A
塑料和橡胶制品
塑料和橡胶制品广泛应用于包装、建筑、交通 等领域,改善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合成纤维和染料合成纤维和染丰富了人们的穿着色彩和 纺织品性能,提高了纺织品的附加值。
B
C
医药和农药
医药和农药的合成离不开有机化学的支持, 这些药物在保障人类健康和农业生产方面发 挥着重要作用。

中职化学的教学大纲(完整版)

中职化学的教学大纲(完整版)

中职化学的教学大纲(完整版)中职化学的教学大纲很抱歉,我无法为您提供一份完整的关于中职化学的教学大纲,但我可以为您提供一份中职化学教学大纲的部分内容。

1.课程性质与特点:中职化学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基础文化课。

它对于学生学习相关职业的工艺原理和操作技能,形成科学思维和科学方法,提高文化素质具有重要的作用。

2.课程任务:本课程的任务是:(1)使学生获得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化合物的制备、组成、结构、性质和变化等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有关化学实验基础知识。

(2)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和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学生学习相关专业知识奠定必要的基础。

(3)引导学生将化学知识应用于生产、生活实际,逐步树立和强化“绿色化学”的观念,促进学生关心环境,保护人类的生存环境。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以及热爱科学、艰苦奋斗、立志报国的教育。

3.教学内容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物质构成的奥秘、物质及其变化、常见的无机物、常见的有机物、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化学实验等。

具体来说,学生需要了解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等基本概念,掌握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掌握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方法,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配平方法,掌握电解质溶液的有关概念和计算方法,了解糖类、蛋白质等有机物的结构和性质,掌握甲烷、乙烯、苯、乙醇等有机物的结构、制备原理和用途等知识。

4.教学内容的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分为三个模块: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化学实验基础知识。

其中,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模块包括原子结构、分子结构、晶体结构等基本概念和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等基本概念和计算方法;元素化合物知识模块包括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和配平方法、电解质溶液的有关概念和计算方法、常见无机物和有机物的结构、制备原理和用途等知识;化学实验基础知识模块包括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实验操作的基本方法等知识。

2024版化学通用类(中职)教学教案x

2024版化学通用类(中职)教学教案x

01课程介绍与教学目标Chapter课程背景及意义教学目标与任务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目标任务教材分析与选用教材分析教材选用02教学内容与方法Chapter知识点梳理重点与难点分析案例与实例引入030201教学内容梳理01020304通过教师的系统讲解,使学生掌握化学通用类专业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讲授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讨论法通过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探究能力。

实验法引入典型案例,让学生在分析、讨论中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案例教学法01020304多媒体辅助教学实验室教学网络教学平台社会实践03实验设计与操作技能培养Chapter科学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创新性原则:鼓励学生在实验设计中发挥创造性,提出新的实验方案或改进现有方案。

明确实验目的设计实验方案预测实验结果仪器的使用与保养药品的取用与存放掌握药品的取用规则、存放方法及安全注意事项。

基本实验操作物质的分离与提纯物质的检验与鉴别掌握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物质的鉴别方法等。

定量实验技能学习酸碱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等定量实验技能。

遵守实验室规则注意个人安全防护•正确使用仪器药品:学生应正确使用仪器药品,避免造成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

减少废弃物排放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应尽量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如合理控制试剂用量、回收利用废弃物等。

正确处理废弃物对于无法回收利用的废弃物,学生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正确处理,如分类收集、集中处理等。

提高环保意识学生应提高环保意识,了解环保法规和相关政策,积极参与环保活动。

04学生自主学习与拓展活动Chapter学生自主学习策略激发学习兴趣制定学习计划通过引导学生关注化学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等方面的应用,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兴趣和好奇心。

自主学习方法社会实践鼓励学生参加与化学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如环保调查、化工厂参观等,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化学知识应用能力。

实验探究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活动,如物质性质实验、化学反应实验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技能。

职业中专化学教案范文模板

职业中专化学教案范文模板

课程名称:化学基础授课班级: XX班授课时间:第X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并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化学概念和原理,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讨论和案例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树立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内容:- 核心概念:本节课的核心化学概念,如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等。

- 基本原理:与核心概念相关的化学原理,如原子结构、化学反应原理等。

- 实验操作:本节课涉及的实验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

教学重点:- 核心化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

- 基本化学原理的掌握。

- 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和安全性。

教学难点:- 复杂化学概念的理解。

- 化学反应原理的应用。

- 实验操作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教学用具:- 多媒体教学设备(电脑、投影仪等)。

- 化学实验器材(试管、烧杯、酒精灯、试管夹等)。

- 实验药品和试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 利用多媒体展示与主题相关的图片或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

二、讲授新课(25分钟)1. 核心概念讲解:- 通过PPT展示核心概念,结合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

- 引导学生进行思考,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 基本原理讲解:- 利用图表、公式等方式讲解化学原理,使学生掌握基本概念。

- 结合实际案例,说明原理的应用。

3. 实验操作演示:- 演示实验操作步骤,强调注意事项。

-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三、课堂练习(15分钟)- 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 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勇于提问。

四、实验操作(2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 强调实验安全,确保学生安全。

五、总结与反思(5分钟)-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回顾学习过程。

- 引导学生反思学习效果,提出改进意见。

中职基础化学教案:卤素单质及其化合物 (全2课时)

中职基础化学教案:卤素单质及其化合物 (全2课时)

江苏省XY中等专业学校2022-2023-1教案
江苏省XY中等专业学校2022-2023-1教案
教学内容
三、卤素的性质比较
【展示】
氟、溴、碘、砹单质的质的实物样品。

分别讲解。

【板书】1. 氟、溴、碘简介
(1)氟气(F2):剧毒,腐蚀性极强
SiO
2
+4HF=====SiF
4
↑ +2H
2
O
(2)溴(Br
2
):红棕色液体,易挥发,刺激性臭味
(3)碘(I
2
):紫黑色晶体,遇淀粉变蓝(用于检验碘的存在)
【演示实验】
在试管中加入少量淀粉溶液滴几滴
【补充实验】碘的升华
【板书】
2.卤素的性质比较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探究】
根据卤素原子结构示意图,推测卤
素化学性质递变有何规律?
(氧化性依次减弱)
相似性:均能与金属、氢气、水反应
递变性:氧化性 F
2
> Cl
2
> Br
2
> I
2
还原性:F- < Cl- < Br- < I-。

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大纲[1]

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大纲[1]

附件7:中等职业学校化学教学大纲一、课程性质与任务化学是人类探索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与其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

化学的基础知识、研究方法与分析测试技术,不仅为化学科学本身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而且在其他自然科学和技术领域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化学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学生选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是医药卫生类、农林牧渔类、加工制造类等相关专业的限定选修课。

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认识和了解与化学有关的自然现象和物质变化规律,帮助学生获得生产、生活所需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职业能力,为其职业生涯发展和终身学习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1. 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一步学习化学基础知识,了解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与其变化规律,为相关专业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

2. 指导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问题,感受化学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联系,逐步树立环保意识和安全意识。

3. 指导学生用科学方法观察、认识生产、生活中与化学有关的各种自然现象和物质的变化,并学会用化学语言进行记录和表述。

4. 指导学生学习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实验探究的基本方法,提高实践能力,养成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协作互助的工作作风。

5. 培养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和对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

6. 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爱国主义情操,帮助其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三、教学内容结构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由基础模块和职业模块两个部分组成。

1. 基础模块是本课程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主要包括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时数为48学时。

2. 职业模块是适应学生学习相关专业需要的限定选修内容,主要涉与对化学基础要求较高的专业,分为医药卫生类、农林牧渔类、制造加工类三大类,教学时数为16~30学时。

该模块包括反映职业特点和相关专业教学需要的知识性内容,以与培养学生职业能力的实践性内容。

(完整版)中专化学教案

(完整版)中专化学教案

第一章第一节物质的结构〖教学目标〗1.了解原子的组成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理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及应用。

〖教学重点〗1.质量数(A)和的含义,以及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教学难点〗1.质量数与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理解。

2.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及应用。

〖课时安排〗:2课时(90分钟)〖教法建议〗借助课件,组织学生复习初中化学课本中有关原子的内容,以此导入新课,使这些知识成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教学内容〗引言: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

在初中化学中,我们已初步认识到物质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各种性质,都与它们的化学组成和微观结构有关。

例如,用来刻画玻璃的金刚石和用作铅笔芯的石墨,它们都是由碳组成的,但前者碳原子呈立方体结构,后者碳原子呈鳞片形层状结构;还有我们平时食用的食盐——氯化钠晶体,呈立方体结构等。

本章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基本知识,理解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从氧化、还原的角度认识物质所发生的变化。

新授:第一章物质的结构及变化第一节物质的结构一、原子结构1.原子的组成在初中化学中,已经学过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电子在核外空间一定范围内作高速绕核运动。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呈电中性,所以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

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

因此,原子作为一个整体不显电性。

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于电子的质量约为质子或中子质量的,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做质量数。

中职化学基础教案

中职化学基础教案

配体和中心原子在溶液中形 成配合物。在一定条件下, 配合物的形成和离解达到动 态平衡状态。当条件改变时 ,平衡会向形成或离解配合 物的方向移动。
05 酸碱反应与盐类水解
酸碱质子理论及酸碱反应类型
酸碱质子理论
阐述酸碱反应的实质是质子的转移, 酸是质子给予体,碱是质子接受体。
酸碱指示剂
介绍酸碱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和选择方 法,如何通过指示剂判断酸碱反应终 点。
元素周期表简介
01
元素周期表的概念
元素周期表是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即核电荷数)从小 到大排列的表格。
02
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包括7个横行(即7个周期)和18个纵行(即16个族) ,每个横行代表一个周期,每个纵行代表一个族。
03
元素周期表的意义
揭示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为化学研究提供了 重要的工具。
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原子半径的递变规律
同周期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原子 半径逐渐增大。
元素化合价的递变规律
同周期从左到右,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逐渐升高,最低负化合价逐渐降低;同主族从 上到下,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逐渐降低,最低负化合价逐渐升高。
催化剂
催化剂可以改变化学反 应的路径,从而加快或 减慢反应速率。
压力
对于涉及气体的反应, 增加压力可以加快反应 速率,降低压力则减慢 反应速率。
化学平衡及其移动原理
沉淀溶解平衡
酸碱平衡
氧化还原平衡
配位平衡
在一定条件下,难溶电解质 的溶解速率等于其沉淀速率 ,形成动态平衡状态。当条 件改变时,平衡会向溶解或 沉淀方向移动。

中职化学(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教案设计全集

中职化学(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教案设计全集

中职化学(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教案设计
全集
简介
该教案设计全集适用于中职化学教师授课使用,共包括多个章节的教案设计,涵盖了化学基本概念、化学计算、化学反应等方面的内容。

教案设计结构严谨,适合教学使用。

内容概述
- 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
- 第二章:化学计算
- 第三章:化学反应
- 第四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 第五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
- 第六章:化学能、化学动力学及化学平衡
- 第七章:酸碱及其盐
- 第八章:氧化还原反应
- 第九章:碳和有机化合物
- 第十章:高分子化合物和材料
设计要点
- 教案设计内容紧密结合教学大纲,符合学生年级水平和认知
规律。

- 教案的设计采用任务型教学法,采用案例教学和探究性研究,强调学生自主研究和合作研究。

- 教案设置有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教学难点、教学过程、教
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反思等环节,使得教师更好地组织、实施、评估课堂教学。

总结
中职化学(高教版基础模块)上册教案设计全集是一套系统完整
的化学教案设计,内容丰富、设计合理,适合中职化学教师使用。

教案设计采用任务型教学,注重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有助于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中职基础化学教案:钠钾及其化合物(全3课时)

中职基础化学教案:钠钾及其化合物(全3课时)

江苏省XY中等专业学校2022-2023-1教案教学内容之所以称他们为黑色金属,是因为铁的表面经常会生成黑色的四氧化三铁和褐色的三氧化二铁的混合物,看上去是黑色的,而冶金工业实际上多指钢铁工业,工业上的钢合金多是锰钢和铬钢,所以将它们归类为黑色金属。

(2)按密度大小分轻金属:ρ‹4.5g/cm3重金属:ρ˃4.5g/cm3有些重金属通过食物进入人体,干扰人体正常生理功能,危害人体健康,被称为有毒重金属。

这类金属元素主要有:铅(Pb)、镉(Cd)、铬(Cr) 、汞(Hg)等。

(3)按储量稀有金属:锆、钒、钼等3.金属晶体:金属在通常情况下都是固体(汞除外),化学上称之为金属晶体。

金属晶体都是金属单质,构成金属晶体的微粒是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也就是金属的价电子)。

在金属晶体中,金属原子以金属键相结合。

从价键法的角度看,在金属晶体中,金属原子的价电子不会只与邻近的某一金属原子以共价键结合(也没有这么多价电子与所有的邻近金属原子形成共价键),而是金属原子以其价电子公共化。

金属晶体示意图金属键: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之间强烈的相互作用,称之为金属键。

金属键的特点是:没有方向性教学内容【讲授】金属原子的价电子少,不能满足每个原子都达到8电子的稳定结构,所以,价电子可以在整块金属晶体中自由移动,称之为自由电子;金属原子失去电子后就变成了金属阳离子,当自由电子移动到某一阳离子周围,围绕这一阳离子运动时,阳离子和电子又组成了原子。

所以,在金属晶体中,金属原子、自由电子和金属阳离子共同存在。

习惯上认为是由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组成了金属晶体。

自由电子在金属晶体中运动示意图二、金属的物理通性1.常温时多是固体,多是银白色的有金属光泽。

2.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这和金属晶体的结构有紧密的关系导电性: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导热性:自由电子无规则热运动加剧延展性:金属原子层层错位,金属键不破坏金属的延展性示意图江苏省XY中等专业学校2022-2023-1教案教学内容2.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3.钠的化学性质(1)和氧气等多种非金属反应4Na + O2 === 2Na2O点燃2Na + O2 === Na2O2点燃2Na + Cl2 === 2NaCl研磨2Na + S === Na2S(2)和水的反应现象:钠浮在水面上,迅速熔成小球,并不停在水面游动,发出咝咝的声音,逐渐缩小,溶液变成红色。

职高化学教案

职高化学教案

板书
周期的序数=电子层数
第 1 周期 ( 2 种元素)
周期
第 2 周期 第 3 周期 第 4 周期
( 8 种元素) ( 8 种元素) ( 18 种元素)
短周期
第 5 周期 第 6 周期 第 7 周期
( 18 种元素) ( 32 种元素) 不完全周期
长周期
周期表中,第 6 周期从 57 号镧到 71 号镥共排列有 15 种元素,它们的电子
步升高的电子层里。
2.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
2
2n
个(
n
为电子层数)。
3.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 8 个( K 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 2 个)。次外层的电
子数不超过 18 个,倒数第三层的电子数不超过 32 个。
思考
钠原子最外层只有 1 个电子,若达到 8 个电子的稳定结构,在化学反应中
是得 7 个电子容易还是失去 1 个电子容易?氯原子最外层有 7 个电子,若达到
总结并板书
(质原量子数核) A
质子(数目) Z 中子(数目) N= A- Z


A Z
X


核外电子(数目) Z
板书
二、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讲解
科学实验证明,电子以接近光的速度在核外的空间里做高速运动。在含有
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能量低的电子,在离核近的区域运
动;能量高的电子,在离核远的区域运动。通常用电子层来表示运动着的电子
【板书设计 】 第一章 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
第一节 走进微观世界——原子结构和化学键 一、原子组成
1.构成原子的粒子 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且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2.粒子的电性和电荷量 原子核中的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 荷。

中职化学第一课1 优质课件

中职化学第一课1 优质课件
“ 尿不湿”的突出特点是吸水和蓄水量大 得惊人,是自身重量的500~1000倍。
“尿不湿”拯救沙漠中的绿洲。
化学与生命
牛胰蛋白酶分子的结构模型
化学与生命
化学与生活
化学与生活
人工降雨
化学与能源
燃料
CH4 CH3OH CO NH3 ……
燃烧热
燃烧产物
CO2 H2O N2 ……
太阳能
化学与材料
F-117是一种单座战斗轰炸机。设计目的是凭隐身性能,突破敌 火力网,压制敌方防空系统,摧毁严密防守的指挥所、战略要地 、重要工业目标,还可执行侦察任务,具有一定空战能力。
“尿不湿”
高吸水性树脂是制造 婴儿尿布的绝好材料 ,因此俗称“尿不湿”。
吸水物质是高分子吸收体,英文名是AGM, Absorbency Gel Material。它是由淀粉和 丙烯酸盐做主要原料制成的。
交叉学科
化学理论的发展促进了合成化学的发展。化学与其他学 科之间的渗透,促进了材料、能源等科学的发展。
我国化学、化学工业、化学基础理论研究飞速发展。 1965年第一次用化学的方法合成具有生物活动的蛋白质
——结晶牛胰岛素…… 1983年,世界首次合成“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 还合成:血红素、叶绿素、维生素B12、……
化学与能源
化学与环境
化学与环境
化学与环境
化学与环境
化学与环境
海 边
室内空气污染
来源: 建筑物自身 室内装饰材料 人为活动 室外气体
思考
纯净水和矿泉水有什么不同?喝什么 水更健康?
纯净水可以补充人体所需水分,矿泉 水不仅能补充人体所需水分,还能提供人 体需要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所以每天喝 适量矿泉水更健康。

职高化学教案

职高化学教案

《化学》(农林牧渔类)电子教案【教学进程】引入从物质的宏观组成上分析,物质是由化学元素组成的;从物质的微观结构上分析,物质是由极小的微观粒子构成的。

通过初中化学的学习已知: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通常有三种——分子、原子和离子。

不同的物质是由这三种微观粒子的哪一种微观粒子构成的呢?投影物质的宏观组成和物质的微观构成的关系。

指出要明确物质的组成就必须先学习原子的组成。

新课第一章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第一节走进微观世界——原子结构和化学键板书一、原子组成1.构成原子的粒子讲述并板书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且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

讲述原子核直径约为原子的十万分之一。

在原子内部的空间里,电子绕原子核高速运动着,其速度大小接近于光速。

板书2.粒子的电性和电荷量原子核中的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个别原子核没有中子)不带电,核外电子带负电荷。

讲述由于原子核所带的电荷量跟核外电子所带的电荷量相等,电性相反,原子作为一个整体是呈电中性的。

因此,原子核带的电荷数是由质子数决定的。

板书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3.粒子的质量和质量数 讲述科学试验测定得出质子、中子和电子的质量很小,为方便起见,通常用一个12C 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他粒子的质量和它相比得出的数值,称为粒子的相对质量。

板书1/12C 12原子质量的一个粒子的质量粒子的相对质量=投影构成原子的粒子及其性质原子核外电子的质量微乎其微,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

如果电子的质量忽略不计,原子相对质量的整数部分就等于质子相对质量(取整数)和中子相对质量(取整数)之和,这个数叫做质量数。

板书质量数(A )=质子数(Z )+中子数(N )思考(1)是否有的原子原子核里没有中子?(2)硫原子的质量数为32,那么硫原子的中子数是多少? 总结并板书二、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讲解科学实验证明,电子以接近光的速度在核外的空间里做高速运动。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

中职化学_教案(3篇)

中职化学_教案(3篇)

第1篇课题名称: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理解并掌握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 能够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特点,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观察和数据分析,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 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科学态度。

- 培养学生尊重科学事实,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1. 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类型及其特点。

2. 如何判断化学反应的类型。

教学难点:1. 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2. 置换反应的规律。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2. 化学实验器材:试管、酒精灯、镊子、滴管等3. 化学试剂:氢氧化钠溶液、盐酸、硫酸铜溶液、铁片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展示生活中常见的化学反应现象,如铁生锈、食物腐败等。

2. 提问:这些现象背后的化学原理是什么?3. 引入课题: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

二、讲授新课(20分钟)1. 化合反应:- 定义: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后生成一种物质的反应。

- 特点:多变一。

- 示例:2H₂ + O₂ → 2H₂O。

2. 分解反应:- 定义: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 特点:一变多。

- 示例:2H₂O₂ → 2H₂O + O₂↑。

3. 置换反应:- 定义: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 特点:单质+化合物→单质+化合物。

- 示例:Fe + CuSO₄ → FeSO₄ + Cu。

4. 复分解反应:- 定义: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 条件:有沉淀、气体或水生成。

- 示例:NaOH + HCl → NaCl + H₂O。

三、课堂练习(15分钟)1. 判断以下反应属于哪种基本类型:- 2KClO₃ → 2KCl + 3O₂↑- Zn + H₂SO₄ → ZnSO₄ + H₂↑- NaCl + AgNO₃ → AgCl↓ + NaNO₃2.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特点,判断以下反应是否属于置换反应:- H₂SO₄ + Ba(OH)₂ → BaSO₄↓ + 2H₂O- Fe + CuSO₄ → FeSO₄ + Cu四、实验演示(10分钟)1. 实验一: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完整版中专化学教案

完整版中专化学教案
数据分析方法
教授学生如何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数据的 整理、图表的制作、误差分析等。
实验室安全知识与事故处理
实验室安全规则
介绍实验室的安全规则,如禁止饮食、禁止吸烟、正确使 用仪器等。
危险化学品的识别与处理
教授学生如何识别危险化学品,并了解其性质、储存和使 用方法。
实验室事故的应急处理
指导学生掌握实验室常见事故的应急处理方法,如火灾、 触电、化学灼伤等。同时强调事故预防的重要性,提高学 生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光谱分析法
利用物质对光的吸收、发射或散射等性质进行分析的方法,包括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 发射光谱法、分子光谱法等。
分析仪器与设备
介绍常用的分析仪器与设备,如分光光度计、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荧光分光光度计等 。
06
实验技能与安全知识
实验室基本操作技能
仪器的识别和使用
介绍常见实验仪器的名称、用途、使用方法 及注意事项。
命名规则
详细阐述IUPAC命名法,包括烷烃、烯烃、炔烃、 芳香烃以及含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原则和实例。
同分异构体
解释同分异构体的概念,列举常见有机化合 物的同分异构体,并分析其结构差异。
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反应
物理性质
介绍有机化合物的颜色、气味、熔点、沸点、溶解性等物理性质, 以及与分子结构的关系。
化学性质
阐述有机化合物的官能团反应,包括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去反 应、氧化还原反应等,以及反应条件和机理。
重要有机反应类型
详细介绍烯烃的加成反应、炔烃的加成和聚合反应、芳香烃的取代 反应、醇和酚的氧化和酯化反应等。
有机合成与高分子化合物
有机合成路线设计
介绍逆合成分析法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通过实例讲解如何设计合理 的合成路线。

精品教案化学第一课时物质的结构

精品教案化学第一课时物质的结构
3.元素周期表
见本书后面的附录,表中共7个横行、18个纵行。
周期表中,每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每一周期中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周期的序数就是该周期元素原子具有的电子层数,即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周期表中有18个纵列,除第8、9、10三个纵列为一族外,其余每个纵列称为一族,共有16个族,即7个主族、7个副族、1个零族和1个Ⅷ族。其中,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叫主族,分别用ⅠA、II A、…、ⅦA表示。周期表中,主族的序数就是该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即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完全是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叫副族,分别用ⅠB、ⅡB、…、ⅦB表示。由稀有气体元素构成的族叫零族,用“0”表示。由第8、9、10三个纵列的元素构成的族叫Ⅷ族,用“Ⅷ”表示。
3.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金属性是指元素原子失去电子形成阳离子的性质。通常用这些元素的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以及形成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来判断元素的金属性的强弱。
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荷数
相对质量是以12C质量的1/12为标准相比较而得的数值(12C原子的质量是1. 9927×l0-26kg,其质量的1/12为1.66058×10-27kg)
忽略电子的质量:
质量数(A)=质子数(Z) +中子数(N)
只要知道上述三个数值中的任意两个,就可以推算出另一个值来。
非金属性是指元素原子获得电子形成阴离子的性质。通常用其单质跟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或形成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来判断元素的非金
属性的强弱。
主族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递变规律,见表1-5。
主族元素中同一周期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等职业学校化学第一章第一节的化学教案第一章第一节
物质的结构
〖教学目标〗
1.了解原子的组成和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了解元素周期表的结构,理解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及应用。

〖教学重点〗
A1.质量数(A)和ZX的含义,以及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2.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教学难点〗
1.质量数与相对原子质量概念的理解。

2.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及应用。

〖课时安排〗:2课时
〖教法建议〗
借助课件,组织学生复习初中化学课本中有关原子的内容,以此导入新课,使这些知识成为新知识的生长点,温故而知新,使学生较为系统地了解构成原子的粒子间的关系。

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原子结构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教学内容〗
引言:丰富多彩的物质世界是由一百多种元素组成的。

在初中化学中,我们已初步认识到物质在不同条件下表现出来的各种性质,都与它们的化学组成和微观结构有关。

例如,用来刻画玻璃的金刚石和用作铅笔芯的石墨,它们都是由碳组成的,但前者碳原子呈立方体
结构,后者碳原子呈鳞片形层状结构;还有我们平时食用的食盐——氯化钠晶体,呈立方体结构等。

本章我们将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和了解原子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的基本知识,理解元素性质与原子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从氧化、还原的角度认识物质所发生的变化。

新授:
第一章物质的结构及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结构
一、原子结构
1.原子的组成
在初中化学中,已经学过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荷的
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荷的电子构成的,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电子在核外空间一定范围内作高速绕核运动。

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正电荷,中子呈电中性,所以原子核所带
的正电荷数即核电荷数等于核内质子数。

每个电子带一个单位的负电荷,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荷数相等。

因此,原子作为一个整体不显电性。

核电荷数(Z)=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由于电子的质量约为质子或中子质量的1/1836,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都近似为1,如果忽略电子的质量,将核内所有质子和中子的相对质量取近似值加起来,所得的数值叫做质量数。

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例如,知道氯原子的核电荷数为17,质量数为35,则中子数=35-17=18。

A归纳起来,如以ZX代表一个质量数为A、质子数为Z的原子,那么,原子组
成可表示为:
原子核
A原子(ZX质子Z个中子(A-Z)个
核外电子Z个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在含有多个电子的原子里,电子的能量并不相同,在离核较近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低,在离核较远的区域内运动的电子能量较高,这些不同的“区域”称之为电子层,按从内到外的顺序分别用n=1、2、3、4、5、6、7或K、L、M、N、O、P、Q来表示。

核外电子总是尽可能地先从内层(能量最低的第1电子层)排起,当第1层排满后再排第2层,即按由内到外顺序依次排列。

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
(1)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个(如n=1,即K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为2×12=2个)。

(2)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时不超过2个)。

(3)次外层的电子数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的电子数不超过32个。

二、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
1.元素周期律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发现的元素种类也在不断地增加,在这些众多的元素中是否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或是某种规律呢?
元素周期律是指元素的性质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的变化。

该规律是由俄国化学家门捷列夫于1869年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

2.元素周期表
把电子层数目相同的元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成横行;把不同横行中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由上而下排成纵列,这样就得到一个元素周期表。

元素周期表是元素周期律的具体表现形式。

(1)周期
元素周期表中,每一横行称为一个周期,共有7个周期。

每一周期中元素的电子层数相同,周期的序数就是该周期元素具有的电子层数,即: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第一周期最短,只有两种元素;第二、三周期各有8种元素,这三个周期所含元素较少,称为短周期;
第四、五、六周期所含元素较多,分别为18、18、32种,称为长周期;第七周期还未填满,称为不完全周期。

(2)族
元素周期表中有18个纵列,除第8、9、10三个纵列为一族外,其余每个纵列称为一族,共有16个族,即7个主族、7个副族、1个零族和1个第Ⅷ族。

其中,由短周期元素和长周期元素共同构成的族叫主族,分别
用ⅠA、ⅡA??
ⅦA表示。

周期表中,主族的序数就是该主族元素的最外层电
子数,即: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
完全是由长周期元素构成的族叫副族,分别用ⅠB、ⅡB??ⅦB
表示。

由稀有气体元素构成的族叫零族,用“0”表示。

由第8、9、10三个纵行的元素构成的族叫第Ⅷ族,用“Ⅷ”表示。

3.元素周期表中元素性质的递变规律
金属性通常用元素的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程度,以及形成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强弱,来判断元素的金属性的强弱。

非金属性通常用单质跟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程度,或形成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来判断元素的非金属性的强弱。

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金属性逐渐
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

因此,金属元素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减弱,如NaOH>Mg(OH)2>Al(OH)3;非金属元素的最
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逐渐增强,如H3PO4<H2SO4<HClO4(高氯酸)。

同一主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着电子层数逐渐增多,非金属性逐渐减弱,金属性逐渐增强。

因此,其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碱性逐渐增强,如LiOHH3PO4。

课后作业:
1.在原子的组成中,核电荷数与核外电子数、核内质子数有什么关系?质量数与质子数和中子数之间又有什么联系?
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有哪些规律?
3.何谓元素周期律?简述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