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青少年应该扮演怎样的社会性别角色 (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代青少年应当扮演怎样的社会性别角色
摘要
性别角色双性化直观地是讲男性拥有女性的温柔女性拥有男性的独立。所谓“双性化”,是指一个人兼有男性化与女性化的气质。双性化者并非“变态”,相反众多研究表明,双性化者兼有男性和女性较为优良的品质,往往具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作为当代青少年进应该扮演双性化的社会性别角色,在当代社会中更好的生存与发展。
关键词:青少年性别角色双性化
一.社会性别角色概述
西方学者对性别角色概念的界定大体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起初,性别角色被定义为“ Sex Role”,即男女的性别角色分工是由性的差异决定的……把两性的角色分工归结为男女两性生理构造和生理功能决定的。这一定义不仅过于宽泛,而且饱含着浓郁的两性生理含义的“Sex”一词,遭到了其他研究者的反对,并开始使用“Gender”这一原本表示词汇属性的词来取代“Sex”,成为“Gender Roles”。主要有两类不同看法,一类是注重个体的人格特质。如Spence认为性别角色是社会认定为适合男性和女性的性格、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另一类是注重社会性和社会文化的作用。如Lerner与Shea认为性别角色就是社会一群既定性别之人所界定的一套行为规范。前后概念的差异,不仅是词汇选择的变化,其根本区别就在于前者强调的是性别差异决定角色,而后者则强调文化和社会期望对角色的影响和塑造。当下对性别角色的定义一般既注重个体生理差异、人格特征,也重视社会文化的影响。
我国学者对性别角色一词的定义也像国外一样经历了两个阶段。刘达临认为所谓性
别角色,就是指在社会生活中由于性别不同而造成的角色差异。直至1995年第四届妇女大会后“Gender”一词传入我国,性别角色也被重新定义。著名学者张春兴认为“性别角色即是指在某一社会文化传统中,众所公认男性或女性应有的行为。因此性别角色乃是经由行为组型来界定,而行为组型包括内在的态度、观念、以及外向的言行服装等。
二.当代青少年应该扮演怎样的社会性别角色
1. 当前社会发展所要求的性别角色:双性化
当今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性别特征存在着许多的性别刻板印象,这正是造成性别不平等的根源。社会文化将一些特征强加在女性身上,不允许女性拥有专属男性的特质,造成明显的性别差异,这是第一重不公;然后再贬低女性特质,不尊重两性的差异,这就是第二重不公。社会文化让女性具有某些特质以与男性区分,然后再贬低这些特质,歧视性别差异,这就是性别不公正的内在逻辑。男性特质和女性特质都是人性的表达,但硬将女性特质与女性挂钩、男性特质与男性挂钩,使两性失去选择的自由,形成性别刻板印象,对两性来说都是不公正的。为什么男性就不能拥有女性特质,女性就不能拥有男性特质呢?事实上,异性的特质一直潜伏在我们的本性之中,只不过被性别隔离的社会文化所压抑住罢了。比如,男性也需要在悲伤的时候像女人那样流流眼泪,但碍于“男儿有泪不轻弹”的性别文化,只能将眼泪咽到肚里;女性也渴望事业成功,但却担心被人冠以“女强人”的称号而作罢。既然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都是人性的表达,作为个体,为什么不能从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中进行选择,以使人类优秀的品质集中于自身呢?“双性化”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理想出路。“双性化”是美国心理学家桑德拉·贝姆提出的男女兼性的概念。“双性化”又可称为性别角色双性化、双性化人格、两性化人格、男女兼性或心理双性化,它指的是一种综合的人格类型,具有这种人格类型的人
身上同时具备了男女两性的能力、性格、动机、兴趣等,尤其是在心理特征方面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某些优点和长处。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个体表现为自信、独立、合作、沉稳、敏感、热情、成熟等男女两性都具有的特征。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双性化与生理上的两性错位或异性癖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性别角色的双性化不等同于所谓的“不男不女”。“双性化”理论认为,生物性别不是决定性别特征恰当性的基础,每一个人都可以从纯粹的女性特征到纯粹的男性特征这一跨度内进行多种选择以实现自己人性的最优化。“双性化”理论的精髓在于,不强求一个人要么具有女性特征,要么具有男性特征,也不强求一个同时具有男性特征和女性特征,而是使一个人不因为自己的生物性别而失去从所有人性表达方式中进行自由选择的权利。美国人类学家米镕认为:“所谓男性和女性的特征并不依赖于生物性的差异,相反它是特定社会的文化条件的反映。”由于性别角色由文化决定,它的变化跨越时代。随着社会进步、文化发展,性别角色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现实生活中已经有许多男女冲破了传统的性别角色差异的束缚,显示了双性化的人格优势。“性构社会”普遍存在着对性别的过分强调,似乎两性之间的界线是确定不移的。虽然就某一具体特性,一组男性和一组女性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但作为个体,他们之间的相似性往往要大于差别性。反过来,男性或女性性别内部的个体差异却往往很大。如果撇开性别的成见,人与人之间的个性差异实际上大于性别差异。巴丹特尔指出,未来理想的性别状态是“人类的两性化使两性接近,直至达到最大可能的相似。这样,相似才使个人差异的所有表现有了可能。人类不再分为相异的两个群体,而是由众多的个体组成,它们在各细微处既相同又相异。”性别角色相似性的走向,虽然给婚姻家庭的稳定带来暂时的影响,也会对人们的传统性别角色观念形成一种挑战,但性别角色双性化的这种转变,无论对社会的进步,还是男女两性自我价值的实现,都具有积极的意义。当然,由于客观存在的两性生理差异,性别角色的趋
同只能是相对的,男女性别的角色分配与行为规范一定还会存在某些差异,这种差异不会完全消除,只可能无限地缩小。在性别特征上自由选择权的给予与落实,实际上消解着对性别的过分强调,超越着僵硬的性别界线。实证研究也表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性别的理解也越来越宽容,越来越多的人具有双性化的人格特征,而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人具有更高的心理健康和自尊,自我评价更为积极,并可获得更高成就。所以,当代青少年应当扮演符合社会发展的性别角色,即双性化性别角色。
2. 双性化与个人发展
(1).
行为储备中缺乏男性化或女性化行为的人,很多时候难以作出恰当的反应。如缺乏果断性者,无论男女,都会在争取成就时徘徊不前。不善表达情感的人难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双性化的人才能在为事业奋斗的同时,与朋友、情侣和睦相处,共享闲
(2).
双性化的女性比偏重女性气质的女性多了男性气质中工具性、能动性的特征,她们更加坚韧、自信、独立,成功的机会也会更大。同时双性化性别者可以根据不同场合而转换性别特征的灵活性特点使她们在工作领域更得心应手,做事也更有效率。双性化的男性兼具女性细心、谨慎等品质,在学习工作上比大部分单性化的男性更有效率。(3).
双性化者不像单一性别气质者要背负社会规范的期望要求,他们在性别角色定位时有了更大的选择余地,他们在面对社会压力时通常会根据不同的情境呈现出自己男性化或女性化特征,从而应对各种压力。
(4). 双性化者在生活中面临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