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描隧道显微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扫描隧道显微镜

纳米技术的发展与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发明和应用密切相关。正是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出现,催生出扫描隧道显微技术,并展示出诱人的功能和潜力,尤其是利用隧道扫描技术可以直接控制纳米级物质的摆放,从而给纳米技术注入了不可估量的活力。

扫描隧道显微镜于1981年由格尔德·宾宁和海因里希·罗雷尔在IBM苏黎世实验室发明,两位发明者因此与透射电子显微镜的发明者鲁斯卡一起获得了198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扫描隧道显微镜具有很高的分辨率,可以观察、测量物体表面单个原子和分子的排列状态以及电子在表面的行为。可以用这么一个比喻来形容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分辨本领:用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把一个原子放大到一个网球大小的尺寸,这相当于把一个网球放大到地球那么大。

也可以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的探针尖端精确操纵原子,进行单个原子和分子

的搬迁、去除、添加和重组,构造出新结构的物质,是纳米科技领域重要的测量和加工工具。1993年5月,位于美国加州Almaden的IBM研究中心的M.F.Crommie 等人,在4K(4开尔文,-269摄氏度)温度下用电子束将单层铁原子蒸发到清洁的铜表面,然后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操纵这些铁原子,将它们排成一个由48个原子组成的圆圈.圆圈的平均半径为7.13纳米,相邻铁原子之间的平均距离为0.95纳米.这个原子圈虽然是由离散原子组成的,因而并不连续,但却能够像栅栏一样围住圈内处于铜表面的自由电子,故而得名“量子围栏”,如下图。

之后,我国科学家亦操纵原子写出“中国”两字,并通过排列原子绘出中国轮廓图。(话说国内技术还是不如国外哈,两字写得真难看。。。)

扫描隧道显微镜的工作原理非常简单,基于量子力学的隧道效应和三维扫描。一根非常细的钨金属探针(针尖极为尖锐,仅由一个原子组成,为0.1~1纳米)慢慢地划过被分析的样品,如同一根唱针扫过一张唱片。在正常情况下互不接触的两个电极(探针和样品)之间是绝缘的。然后当探针与样品表面距离很近,即小于1纳米时,针尖头部的原子和样品表面原子的电子云发生重叠。此时若在针尖和样品之间加上一个电压,电子便会穿过针尖和样品之间的绝缘势垒而形成纳安级(10的-9次方安培)的隧道电流,从一个电极(探针)流向另一个电极(样

品),正如不必再爬过高山,却可以通过隧道而从山下通过一样。当其中一个电极是非常尖锐的探针时,由于尖端效应而使隧道电流加大。将得到的电流信息采集起来,再通过计算机处理,可以得到样品表面原子排列的图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