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 地震地质综合解释复习资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论:
1.什么是地震解释?
地震解释是将地震信息转换成地质信息。其主要核心就是依据地震剖面的反射特征和地震信息,应用地震勘探原理和地质基础理论,赋予其明确的地质意义和概念模型。
2.地震地质综合解释的意义?
以地震资料为基础,综合一切可以获得资料(包括地质、钻井、测井以及地球化学和其他地球物理等资料)合理判别和分析各种地震信息的意义,以达到精确重现地下地质情况。
3、处理解释一体化的含义?
要使技术发展与进步和地质任务以及勘探效益结合起来,必须采用处理解释一体化的研究模式,否则研究的活力将会受到损害。因为在这个领域内,方法研究的应用效果几乎只有通过解释才能真正体现出来,同时也只有通过解释才能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针对这个阶段的数据处理技术,其方法研究和应用技术的发展目标是:处理结束了,解释也就结束了;解释停止了,处理也就停止了。
第一章: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
1、名词解释:
(1)地震子波:在震源附近,地震波以冲击波的形式传播,当传播到一定距离时,波形逐渐稳定,此时的地震波被称为地震子波。
(2)波阻抗:波在某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与介质密度的乘积定义为该介质的波阻抗。
(3)信噪比:所谓信噪比,通俗地讲就是有用的地震波与无用地震波的能量(振幅)之比。
(4)振幅:质点振动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位移(幅度)称为振幅。
(5)频谱:组成一个复杂振动的各个谐振动分量的特性与其频率的关系的总和,就称为这个振动的频谱。其中,包括两个部分,一个是振幅谱,横坐标为频率,纵坐标为振幅(按一定比例表示不同频率分量的振幅)。一个是(初始)相位谱,除纵坐标为相位外其余同振幅谱。
2、平均速度、均方根速度、叠加速度的含义
平均速度:在研究水平层状介质时距曲线时定义的,一组水平层状介质中某一界面以上介质的平均速度就是地震波垂直穿过该界面以上各层的总厚度与总传播时间之比。 11n i i n i i i h
v h v ===∑∑ 式中:hi ,vi 分别是每一层的厚度和速度。 用层速度求平均速度时不是直接平均是加权平均(与每层的时间有关)。
均方根速度:把反射波时距曲线看成双曲线时求出的速度,22
20
2v x t t +=,v 为均方根速度。均方根速度是每层的速度传播时间(ti )加权后平均再开方的值,记为vR ,2
1
1n i i i R n i i t v v t
==⋅=∑∑ ,可由上下层的vR 求层速度。
叠加速度:当取某一个速度值能把同相轴校成水平直线(得到最佳叠加效果)时,则该速度就是这条同相轴对应的反射波的叠加速度。
*(地震波在岩层中传播速度与下列因素有关:岩石地质年代、埋藏深度、岩性、密度、孔隙度、空隙中流体等)
PS :关于速度有名词解释&相互转换计算。
3、地震的分辨能力和薄层的含义
地震勘探的分辨能力有两方面的含义,第一,垂直方向的分辨能力,指用地震记录沿垂直方向能分辨的最薄的层厚度△h 是多少?第二,沿横向的分辨能力,指沿水平方向能分辨多大的地质体,例如可能分辨的最小断块面积△S 多大?
厚度大于波长λ的称为厚层,厚度相当于或小于波长λ的属薄层。但在下面的讨论中又会看到,在这个总原则下,从各种不同的具体要求出发,有时又会把薄层定义为λ/4,甚至λ/8。
此处涉及一个计算题:分辨能力与最高信号频率的关系
(1)首先讨论由垂向分辨能力如何导出对最高信号频率的要求。
如果我们定义地层厚度大于四分之一波长,才可以分辨。并且地层波速为V ,子波的主要周期是Tm ,主频fm ,则有
444m m VT V h f λ∆===,所以,4m V
f h =∆。对零相位子波,它的主频fm 与最高频
率fmax 之间有如下关系:fmax=1.43fm ,所以max 1.434V
f h =∆。
(2)讨论由水平分辨能力如何导出对最高信号频率的要求。
由菲涅尔带半径L 与波长和地质体埋藏深度h 的关系,进而可得出信号主频与V 、h 、
L 的关系,即0.5L h λ= , 22m Vh L f =,所以,22m Vh f L =,max
21.432Vh f L =。
4、制作合成地震记录的原理和作用
合成地震记录是:由地质模型根据地震勘探的原理,得到地震记录的过程(包括一维、二维和三维)。
原理: 设地震子波是s(t),各个地层界面的反射系数随界面双程垂直反射时间的变化用R (t )表示,那么在一定假设条件下可得出反射地震记录x(t)与s(t)和R(t)的关系是 x (t )=s (t )*R (t ),“*”表示对s (t )和R (t )作褶积运算。根据已知的s (t )和R (t )计算x (t ),就是合成地震记录。
作用:将储层在地震剖面上的准确位置标出来,实现储层的准确深—时转换,从而得到合理正确的波阻抗反演结果。进行时深转换,将地震剖面的同相轴转化成地质层位。
4、弹性参数问题
第二章:地震解释的基本方法
1、地震剖面与地质剖面的区别
(1)颜色和颗粒大小变化
相邻地层由于颜色和颗粒大小变化具有层面,但没有形成具有明显波阻抗界面,不足以构成地震反射面。
(2)流体的变化
同一岩层的地层既无层面也无岩性界面,但由于岩层中所含流体成分的不同(例如,水层和油层的分界面、油层和气层的分界面),而形成明显的波阻抗界面,足以构成地震反射面,该地震反射面不一定代表地质界面。
(3)薄层
由地震垂向分辨率可知,在薄互层地区,地震记录上的一个反射波,并不是单一界面产生的单波,而是几十米间隔内许多反射波叠加的结果。地震剖面上的反射界面不能严格的与某一确定的地质界面相对应。
(4)特殊界面
在有些地区,尽管地质界面的物性差异较大,构造形态明显,但由于界面过短或界面过于粗糙,在地震剖面上也并无明显的反射界面。例如古地形风化剥蚀面、珊瑚礁、断层破碎带等地质界面,只能得到一些零星的杂乱反射。
2、地震反射标准层具备的条件
标准层定义:具有明显地震特征和明确地质意义的反射层。
地震反射标准层应具备的条件:
(1)反射标准层必须是分布范围广、标志突出、容易识别、分布稳定、地层层位较明确的反射层。
一般选择连续性好、波形稳定、能够长距离追踪的反射波作为反射标准层,以保证作图的准确性。
(2)反射标准层具有明显的地震特征。反射波的特征包括波形特征。
波形特征就是反射波的相位、视频率、振幅及其相互关系;
波组特征是指标准反射波与相邻反射波之间的关系。
标准反射波必须具有波形特征明显、波组特征突出的标志,在对比追踪过程中容易识别。(3)反射标准层能反映盆地内构造—地层格架的基本特征。
在选择地震反射标准层时,选时间地层分界面或构造地层分界面,如主要沉积界面、不整合面或基底面作为标准层,以便于全盆地和工区范围内构造和地层统一解释。
3、确定反射标准层的方法
(1)依照地震反射标准层的基本条件在剖面上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选择良好的标准层;(2)结合各项地质资料给已选择的反射波同相轴确定准确的地质层位。
采用的方法有7种:
(1)根据剖面上标准波的基本特征确定反射标准层
从地震剖面出发,依据标准层的基本条件,选择波组特征明显、标志突出、易于识别和对比、波形稳定、在大部分测线上能连续追踪的反射波作为反射标准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