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层框架结构抗震
多层钢结构框架结构抗震设计基本要求
![多层钢结构框架结构抗震设计基本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dfe7bfe96137ee06eef91812.png)
多层钢结构框架结构抗震计算的基本要求一、抗震设计基本要求1、确定抗震等级(抗震设防类列、设计地震分组、场地类别;地震作用计算(重力荷载代表值、地震影响系数);进行各工况下内力组合。
结构整体计算主要控制的六个比值:周期比、轴压比、剪重比、刚度比、位移比、刚重比。
2、地震基本要求:强柱弱梁、强节点弱构件、强剪弱弯。
3、框架梁柱构件长细比应符合抗震规定。
另外还需满足结构的刚度变形及舒适度要求。
4、验算节点域的稳定性、强度和屈服条件。
二、构件设计基本要求构件的设计首先是材料的选择。
比较常用的是Q235和Q345。
通常主结构使用单一钢种以便于工程管理。
经济考虑,也可以选择不同强度钢材的组合截面。
当强度起控制作用时,可选择Q345;稳定控制时,宜使用Q235。
三、节点设计基本要求1、节点设计应符合强节点弱构件的原则。
2、多层框架常用节点形式:刚接节点(栓焊连接、焊接连接)、铰接节(高强螺栓摩擦型连接)。
3、高强螺栓常用8.8s和10.9s级螺栓。
因为我们就这么一辈子,几十年的光景,无法重来,开心也好,不开心也罢,怎么都是活着,那么何不让自己开开心心的过好每一天呢!生活虽辛苦,但我们一定要笑着过,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让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这样才不白来人世走一遭,才会无怨无悔。
因为生活没有真正的完美,只有不完美才是最真实的美。
不要总是悲观地认为自己很不幸,其实比我们更不幸的人还有很多;要学会适应,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学会宽容和理解,许多的苦、许多的累,都要坦然面对。
只有经历了,体验过了,才能明白了生活的不易。
因为“经历就是收获”.要知道世上没有什么不能割舍,人生没有过不去的坡,当你调整好了心态,一切都会风清云谈。
人活着,活的就是一种心情。
谁都有不如意的时候,这就要求我们做任何事情上都要持有一颗平常心。
只要做到不攀比,不虚荣,待人诚恳、做事踏实,以知足乐观的心态释怀所有,做事尽量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别人的感受,常怀感恩的心态待人,哪怕平庸,也会赢得世人对你的认可和尊重!因为人活着,就需要一份积极向上的乐观和感恩的好心态来对待所有。
多层框架抗震计算课程设计计算书
![多层框架抗震计算课程设计计算书](https://img.taocdn.com/s3/m/4c601161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25.png)
多层框架抗震计算课程设计计算书引言本文档为多层框架抗震计算课程设计的计算书,旨在通过计算分析多层建筑框架结构在发生地震时的抗震性能。
本文档将从结构设计、地震力计算、结构抗震性能评估等方面进行介绍,并提供相应的计算结果和分析。
结构设计结构类型选择在进行多层框架抗震计算之前,首先需要选择适合的结构类型。
常见的结构类型包括钢结构、混凝土结构和钢混凝土结构等。
根据实际情况和设计要求,选择合适的结构类型。
结构参数确定确定结构参数是进行抗震计算的重要一步。
通过对结构的需求、荷载情况和材料性能等进行分析,确定合理的结构参数。
包括框架柱的截面尺寸、梁的截面尺寸、连接节点设计等。
结构模型建立在进行抗震计算之前,需要建立结构的有限元模型。
根据实际结构的几何形状和材料性能,使用相应的有限元软件进行模型建立。
同时,需要合理设置边界条件和加载方式。
地震力计算地震烈度确定根据地震区划和地震参数,确定地震烈度。
地震烈度是评估地震影响的指标,根据地震烈度可以计算出相应的地震作用。
地震作用计算根据地震烈度和结构的动力性能,使用地震反应谱法或时程分析法等方法,计算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
计算中需要考虑结构的质量、刚度、阻尼等参数。
结构抗震性能评估响应谱分析通过响应谱分析,可以评估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最大位移、最大剪力、最大弯矩等参数。
根据这些参数可以评估结构的抗震能力,以及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构件性能评估除了整体结构的抗震性能评估外,还需要对构件的抗震性能进行评估。
包括截面的抗剪、抗弯能力等。
通过计算和分析,评估构件的抗震能力。
结论根据计算结果和分析,可以得出多层框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抗震性能。
根据评估结果,可以确定结构的合理性,以及是否满足设计要求。
通过本次课程设计,深入了解了多层框架抗震计算的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实际工程提供了参考和指导。
以上是多层框架抗震计算课程设计计算书的主要内容,通过以上的计算和分析,可以评估多层框架结构的抗震性能,并确定设计的合理性。
某多层框架结构教学楼的抗震加固工程技术
![某多层框架结构教学楼的抗震加固工程技术](https://img.taocdn.com/s3/m/b388f827b4daa58da0114ab6.png)
第3 7卷 第 3 6期 3 .. 2011年 1 月 6 2
山 西 建 筑
S HANXI ARC T TU HI EC RE
Vo . 7 No 3 13 . 6 De 201 c. 1
文 章编 号 :0 9 6 2 2 1 ) 6 0 3 — 3 10 — 85(0 1 3 —0 6 0
生 了里 氏 8 0级 的强烈 地震 , . 造成 了大 量房屋 的倒 塌 , 当地 造 给 成 了巨大灾难 。其 中校舍建筑 的破坏 最为严重 。
钢筋混凝 土框 架结 构 中的楼梯 破坏 较 为普 遍。楼梯 踏 步板 出现受拉裂缝 , 严重 时 , 楼梯 板被 完全 拉断 。部 分楼 梯休 息 平 台
了一 些 探 讨 。
1 框 架 结构 的震 害情 况
5・ 2汶川地震后 , 1 相关结 构研究 人员 随即展 开 了对 震 害情
况 的调查 J框架结构 房屋 , , 由于其所 用建筑 材料 延展性 比砌 体
结构 要好 , 地震力 能得 到有效 的抵御和释放 , 因此抗震性 能较好 ,
某 多层框架结构教学楼 的抗震 加固工程 技术
盛 宝平 万
摘
巍
要: 根据 5・ 2汶川地震 多层 框架结构震 害情况 的调查 , 1 以及对 某教 学楼 抗震 鉴定 分析 , 出了针对 此楼的抗 震加 提
固设计 方案 , 同时给 出了多层框 架结构教 学楼抗 震加 固设计建议 , 以确保教 学楼 设计满足结构抗震能 力要 求。
为 了最大 限度保 护师生的生命 安全 , 建设部 对抗震相 关 的一
同时 , 国务 院启动 了 中小 学的校 舍安 全工 程 , 求用 1年 ~ 要 3年时 间改造好全 国范 围内的有质 量隐患的建筑 。在 教 育 部 、 建
多层钢结构厂房抗震设计要求
![多层钢结构厂房抗震设计要求](https://img.taocdn.com/s3/m/7ec4eaf4b1717fd5360cba1aa8114431b90d8ec1.png)
多层钢结构厂房抗震设计要求G.0.1多层钢结构厂房的布置应符合本规范第8.1.4-8.1.7条的有关要求尚应符合下列规定:1平面形状复杂、各部分构架高度差异大或楼层荷载相差悬殊时应设防震缝或采取其他措施。
2料斗等设备穿过楼层且支承在该楼层时,其运行装料后的设备总重心宜接近楼层的支点处。
同一设备穿过两个以上楼层时,应选择其中的一层作为支座;必要时可另选一层加设水平支承点。
3设备自承重时,厂房楼层应与设备分开。
12各行业楼层面板开孔不尽相同,大小孔的划分宜结合工程具体情况确定;36、度设防时,铺金属板与主梁有可靠连接,可不设置水平支撑。
4厂房的支撑布置应符合下列要求:1)柱间支撑宜布置在荷载较大的柱间,且在同一柱间上下贯通,不贯通时应错开开间后连续布置并宜适当增加相近楼层、屋面的水平支撑确保支撑,承担的水平地震作用能传递至基础。
2)有抽柱的结构,宜适当增加相近楼层、屋面的水平支撑并在相邻柱间设置竖向支撑。
3)柱间支撑杆件应采用整根材料,超过材料最大长度规格时可采用对接焊缝等强拼接;柱间支撑与构件的连接,不应小于支撑杆件塑性承载力的1.2倍。
5厂房楼盖宜采用压型钢板与现浇钢筋混凝土的组合楼板,亦可采用钢铺板。
6当各根框架侧向刚度相差较大、柱间支撑布置又不规则时,应设楼层水平支撑;其他情况,楼层水平支撑的设置应按表G.0.1确定。
厂房的抗震计算,除应符合本规范第8.2节有关要求外,尚应符合下列规定:G.0.21地震作用计算时重力荷载代表值和可变荷载组合值系数除应符合本规范第5章规定外,尚应根据行业的特点,对楼面检修荷载、成品或原料堆积楼而荷载、设备和料斗及管道内的物料等,采用相应的组合值系数。
2直接支承设备和料斗的构件及其连接,应计入设备等产生的地震作用:I)设备与料斗对支承构件及其连接产生的水平地震作用,可按下式确定:e (G.O2I)λ=1.O+∕Zt∕∕Z,,(G.O.2-2)式中FS一设备或料斗重心处的水平地震作用标准值;OInaX.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Geq—设备或料斗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人一放大系数;Hx一建筑基础至设备或料斗重心的距离;Hn一建筑基础底至建筑物顶部的距离。
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砌体结构相结合抗震设计方案构想
![多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砌体结构相结合抗震设计方案构想](https://img.taocdn.com/s3/m/d5203bf9f90f76c661371afa.png)
腋 肢和 加 固脚 。填 充墙 不 能再采 用传 统 的施工方 法 、
传 统 的砌 体材料 、 统 的设计 方案 。 传 5 砌体 房屋 要增 大钢 筋混 凝土 构造 柱截 面 ; ) 增 加 外墙 厚度 ; 结钢 筋 截 面增 粗 ; 拉 内间墙 无 论砖 混 结 构 或 框 架 结构 都 不 宜采 用 ≤1 0 2 mm 墙 厚度 设 计 , 以 20 0 mm~ 4 mm 为宜 。钢 筋混 凝 土 圈梁 截 面 适 当加 20
结 构稳 定 ,却满 足 不 了在地 震特 大 复杂 动力 作用 下 的结构稳 பைடு நூலகம் , 且 , 柱 相交 的 节点处 没 有抵 抗地 震 而 梁
水 平作 用力 的构 造 设计 ,填 充墙 多采 用 非烧 结空 心 砌 块 , 压抗 剪 强 度低 , 体 刚度 和 稳 定性 差 ; 还 抗 整 它 有 一个 影响 房屋 抗震 能力 的严 重 问题 ,就 是与 梁 柱
【 关键 词】 保证 安全 ; 经济合理; 耐久适用; 高震级 ; 抗 框砌 结合
【 中图分类号】 U 5 . 1 T 3 21 + 【 文献标 志码】B
大; 配筋 适 当调正 。外 墙墙 厚 增至 4 0 9 mm, 且宜 用烧
结 多孔砖 砌筑 。
20 0 8年 5月 1 2日汶 川大地 震 破坏 了地震 区大 量框 架 结 构和 砖混 结 构房 屋 ,最严 重 的房 屋 整 体垮
塌 , 使 汶川 8 多 人遇 难 ,0多万 人 受伤 , 4 0多 致 万 3 10 万人无 家 可归 。 后果 非 常严重 。 海玉 树地 震虽 只有 青 71 , .级 但也 造成 了很 大 的破坏 。不 难看 出原 来 的“ 大
多层框架结构房屋应用综合抗震能力指数
![多层框架结构房屋应用综合抗震能力指数](https://img.taocdn.com/s3/m/fe82e85ac850ad02de804131.png)
多层框架结构房屋应用综合抗震能力指数摘要:近年来全球地震灾害频发,抗震加固作为提高现有建筑物抗震性能的一种补救措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但是完全依据现行规范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传统加固方法造价太高,且加固效果并不理想。
本文根据《建筑抗震加固技术规程》和《建筑抗震鉴定标准》提出一种针对多层框架结构的加固设计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综合抗震能力指数、加固、抗震性能Abstract:With the frequent occurrence of worldwide earthquake disaster in recnet years, Seismic reinforcement is paid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as a remedial measure for improving the seismic behavior of existing building. unfortunately,the cost of traditional strengthening methods that based on the current codes is too high, and the reinforcement effect is not ideal. According to 《Technical specification for seismic strengthening of buildings》and《Standard for seismic appraisal of buildings》, This paper presents a design method of Seismic Strengthening aiming at multistory frame structure,what has certain practicability.Keywords:composite index of the ability of anti-seismic ; reinforcement; Seismic performance一、课题概述我国是世界上遭受地震灾害最多的国家之一。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抗震规范
![多层和高层钢结构抗震规范](https://img.taocdn.com/s3/m/b76e1305ed630b1c59eeb5a8.png)
6多层和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6.1一般规定6.1.1本章适用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房屋的结构类型和最大高度应符合表6.1.1的要求。
平面和竖向均不规则的结构或建造于Ⅳ类场地的结构,适用的最大高度应适当降低。
注:本章的“抗震墙”即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中的剪力墙。
注: 1 房屋高度指室外地面到主要屋面板板顶的高度(不包括局部突出屋顶部分);2 框架-核心筒结构指周边稀柱框架与核心筒组成的结构;3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指首层或底部两层框支抗震墙结构;4 乙类建筑可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确定适用的最大高度;5 超过表内高度的房屋,应进行专门研究和论证,采取有效的加强措施。
6.1.2钢筋混凝土房屋应根据烈度、结构类型和房屋高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
丙类建筑抗震等级应按表6.1.2确定。
6.1.3 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等级的确定,尚应符合下列要求:1框架-抗震墙结构,在基本振型地震作用下,若框架部分承受的地震倾覆力矩大于结构总地震倾覆力矩的50%,其框架部分的抗震等级应按框架结构确定,最大适用高度可比框架结构适当增加。
2裙房与主楼相连,除应按裙房本身确定外,不应低于主楼的抗震等级;主楼结构在裙房顶层及相邻上下各一层应适当加强抗震构造措施。
裙房与主楼分离时,应按裙房本身确定抗震等级。
3当地下室顶板作为上部结构的嵌固部位时,地下一层的抗震等级应与上部结构相同,地下一层以下的抗震等级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
地下室中无上部结构的部分,可根据具体情况采用三级或更低等级。
4 抗震设防类别为甲、乙、丁类的建筑,应按本规范3.1.3条规定和表6.1.2确定抗震等级;其中,8度乙类建筑高度超过表6.1.2规定的范围时,应经专门研究采取比一级更有效的抗震措施。
注:本章“一、二、三、四级”即“抗震等级为一、二、三、四级”的简称。
注:1建筑场地为Ⅰ类时,除6度外可按表内降低一度所对应的抗震等级采取抗震构造措施,但相应的计算要求不应降低;2接近或等于高度分界时,应允许结合房屋不规则程度及场地、地基条件确定抗震等级;3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中,抗震墙加强部位以上的一般部位,应允许按抗震墙结构确定其抗震等级。
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框架结构部分
![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框架结构部分](https://img.taocdn.com/s3/m/222d837a59fb770bf78a6529647d27284b733790.png)
(略)
25
作业:假定框架构造旳办公楼全部柱截面尺寸均为 500×500mm,不考虑梁刚度对柱刚度旳影响。
1)计算1个柱(1层)旳抗侧刚度,计算1榀(1层)框架 旳抗侧刚度,计算构造旳层间抗侧刚度。
2)用顶点位移法计算该建筑旳基本自振周期。 3)计算1榀框架上旳地震作用。 4)用反弯点法计算地震作用下框架构造旳内力。
26
§5.4 钢筋混凝土框架构造构件设计 (一)、框架梁抗震设计 1、设计要求及计算要点: ⑴梁形成塑性铰后仍有足够旳受剪承载力(强剪弱弯) ——设计剪力旳取值。 ⑵梁筋屈服后,塑性铰区段应有很好旳延性和耗能能力 ——延性设计问题。 ⑶处理好梁筋旳锚固问题(强锚固)。 2、框架梁受剪承载力验算 ⑴ 梁剪力设计值
9
(1)反弯点法 反弯点法合用条件:层数较少,梁柱线刚度比不小于3
时。反弯点位置:上部 0.5H , 底层 0.7H
10
内力计算环节: 层间剪力分配到柱——计算柱弯矩 ——根据节点平衡计算梁弯矩。
怎样分配?
11
(2)、D值法(改善反弯点法) 考虑上下梁刚度旳影响,对反弯点位置加以修正。 计算环节如下:
Vc
1
RE
(0.2c
fcbh0 )
41
短柱
Vc
1
RE
(0.15
fcb
h0 )
⑶ 柱斜截面受剪承载力
Vc
1
RE
( 1.05
1
ftbh0
f yv
Asv s
h0
0.056N )
H n 2h0
1时取1 3时取3
N 0.3 fcbh 时取N 0.3 fcbh
RE 0.85
42
4、 加强柱端约束(构造设计)
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
![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de8fe09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6c.png)
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在抗震设计中具有很好的性能,尤其是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的抗震设计更为重要。
下面将从建筑结构系统、地震力分析、抗震构造措施和抗震设计要点等方面进行详细讨论。
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通常采用框架结构或剪力墙结构。
框架结构由柱、梁和楼板组成,主要承受垂直荷载和水平地震力。
剪力墙结构通过加固和布置剪力墙来提高抗震性能。
需要根据具体的设计要求和地震烈度等级选择适当的结构类型。
地震力分析是抗震设计的基础。
常见的地震力分析方法有静力分析和动力分析。
静力分析方法简单直观,适用于低烈度地震区或抗震性能要求较低的建筑。
动力分析方法包括模态分析、响应谱分析等,适用于高烈度地震区或抗震性能要求较高的建筑。
地震力分析需要合理确定地震荷载、结构刚度和各种参数,确保分析结果准确可靠。
抗震构造措施是提高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能力的重要手段。
常见的抗震构造措施有增加构造刚度、提高节点抗震性能、增大剪力墙面积等。
通过合理布局构造件、采用适当的材料和施工工艺,可以有效提高房屋的耐震能力。
抗震设计要点主要包括抗震安全等级、结构设计哲学、设计参数、构造措施和施工质量要求等。
抗震安全等级根据建筑用途和地震烈度等级确定,对于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通常采用1、2、3级抗震安全等级。
结构设计哲学需要遵循“强强耦合、抗震差传、抗震能分配”的原则。
设计参数需要根据地震活动特征和构筑物本身的特性合理选择。
构造措施包括加固节点、增加剪力墙抗震设防面积等。
施工质量要求需要严格控制,确保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质量满足设计要求。
综上所述,多层及高层钢筋混凝土房屋抗震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建筑结构系统、地震力分析、抗震构造措施和抗震设计要点等因素。
通过科学的设计和合理的施工,可以提高房屋的抗震能力,确保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框架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
![框架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8360357d66ec102de2bd960590c69ec3d5bbdbd5.png)
框架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概述框架结构是建筑领域中常见的一种结构形式。
在地震区域,为了提高建筑物的抗震性能,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抗震构造措施。
本文将介绍框架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及其原理。
框架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框架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增加结构的抗侧刚度抗侧刚度是指建筑物在受到侧向地震作用时,结构能够抵抗倾覆和位移的能力。
为了增加结构的抗侧刚度,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增加框架设计中的柱子数量和布置密度,即增加水平框架的纵横比,提高刚度。
- 使用更高强度的钢筋和混凝土材料,增加结构的刚度和承载能力。
- 增大构件尺寸,如增大框架中的梁柱截面尺寸,提高刚度。
- 在框架结构中设置剪力墙,增加结构的抗剪能力。
2. 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抗震能力是指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能够有效吸收和分散地震能量的能力。
为了提高结构的抗震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 在结构的连接部位采用可塑性连接,增加结构变形能力,使结构能够在地震中有一定的变形能力。
- 在结构中设置阻尼器,吸收地震能量,减小结构受力。
- 在结构中设置减震器,通过弹簧和阻尼器的组合来控制结构的变形和响应。
- 在结构中设置防层间剪切墙,增加结构的整体抗震能力。
3. 加固和改进现有结构对于已经存在的框架结构,可以通过加固和改进来提高其抗震性能。
常用的加固和改进方法包括: - 在框架结构的柱子和梁柱节点处加固,增加节点的刚度和承载能力。
- 增加钢筋混凝土包裹层,提高柱子和梁的抗震能力。
- 在柱子和梁的受压区使用加固材料,增加其抗压能力。
- 在框架结构中加设斜撑或者斜杆等支撑构件,提高结构的整体稳定性。
抗震构造措施的原理框架结构的抗震构造措施背后的原理主要是通过改变结构的刚度和抗震能力来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增加结构的抗侧刚度可以通过增加结构刚性元素(如柱子和剪力墙)的数量和布置密度来实现。
这样可以增加结构的整体刚度,使其能够更好地抵抗地震作用产生的侧向力和变形。
多层及高层混凝土结构抗震
![多层及高层混凝土结构抗震](https://img.taocdn.com/s3/m/188cf82a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02.png)
加固效果的评估可以采用理论计算、模型试验和实测等方法,评估的内容包括结构的承载力、变形能力、刚度等。
检测方法
加固后的检测可以采用无损检测、超声波检测、射线检测等方法,检测的内容包括混凝土的强度、钢筋的位置和 数量、新旧混凝土的粘结情况等。
06
工程实例与案例分析
某高层建筑的抗震设计
总结词
综合考虑结构体系、场地条件和震害经验
多层及高层混凝土结构抗 震
• 引言 • 多层及高层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原
理 • 多层及高层混凝土结构的抗震构造措
施
• 多层及高层混凝土结构的抗震分析方 法
• 多层及高层混凝土结构的抗震加固技 术
• 工程实例与案例分析
01
引言
地震的危害
01
02
03
人员伤亡
地震常常造成大量的人员 伤亡,特别是对于居住在 建筑物内的人们。
框架节点处理
加强框架节点的连接,提高节点的承 载力和延性,保证地震作用下结构的 整体性。
楼盖和屋盖的构造
楼盖和屋盖材料选择
优先选择轻质、高强的材料,减轻楼盖和屋盖的质量,降低 地震作用。
楼盖和屋盖构造措施
采用合理的楼盖和屋盖构造,如加设支撑、采用减震装置等 ,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
连接和构造节点的处理
维护社会稳定
抗震设计有助于快速恢复 灾区的生活和经济秩序, 减轻社会负担和矛盾。
02
多层及高层混凝土结构的抗震设计原
理
抗震设计的基本概念
地震
地震动参数
地震是由于地球内部能量释放而引起 的自然现象,可导致地面震动和建筑 物破坏。
地震动参数包括峰值加速度、峰值速 度和反应谱等,用于描述地震震动对 建筑物的影响。
5-3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
![5-3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4868ebafd0a79563c1e7243.png)
黏土砖的容重:19KN/m3
同上列表:
墙 体 女儿墙 底层纵墙
每片面积 高×宽=
片数 每层片数×层数
重量
底层横墙
其他层纵墙 其他层横墙
7、荷载分层总汇
屋面重力荷载代表值
Gi=屋面恒载+50%屋面活荷载+纵横梁自重+楼面下半 层的柱及纵横墙自重; 各楼层重力荷载代表值 Gi=楼面恒荷载+50%楼面活荷载+纵横梁自重+楼面上 下各半层的柱及纵横墙自重; 总重力荷载代表值
五、确定计算简图、选取计算单元 1、画出水平计算简图,标注框架编号(横向为1、
2、3-----,纵向为A、B、C---)、框架梁编号(材 料、截面和跨度相同的编同一号),确定梁的计算 跨度。 2、选取计算单元(所需计算的一榀或几榀框架), 画出计算简图,标出计算跨度、柱的计算高度,并 对柱编号(材料、截面和高度相同的编同一号)。
kc
b
(底层)
0 .5 K 2K
12k c h2
根 数
中柱 底 层 边柱
D
中柱 边柱
其 他 层
D
第四步、计算横向框架自振周期
能量法计算框架的自振周期
T1 2 T
i 1 n
Gi ui
n
2
i 1
Gi ui
式中 ui ——将各质点的重力荷载Gi视为水平力所产生的质
右 kb 左 (M c上 M c下 ) 右 kb kb
右 Mb
对边柱节点:
Mb M
上 c
M
下 c
列表计算:
边柱处 层 号 …
中 柱 处
底部框架-抗震墙多层内框架砖砌房屋
![底部框架-抗震墙多层内框架砖砌房屋](https://img.taocdn.com/s3/m/871502642bf90242a8956bec0975f46527d3a734.png)
,但不多于1m;
2 普通砖、多孔砖和小砌块砌体承重房屋的层高, 不应超过3.6m;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底部和内框 架房屋的层高,不应超过4.5m。
三 构件的抗震等级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和多层多排柱内框架房屋的 钢筋混凝土结构部分,除应符合本章规定外,尚应 符合本规范第6章的有关要求;此时,底部框架-抗震 墙房屋的框架和抗震墙的抗震等级,6、7、8度可分 别按三、二、一级采用;多排柱内框架的抗震等级 ,6、7、8度可分别按四、三、二级采用。
3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砌体抗震墙
3 底部框架抗震墙房屋的砌体抗震墙
7.5.6 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的底层采用普通砖抗震墙时, 其构造应符合下列要求:
1 墙厚不应小于240mm,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10 ,应先砌墙后浇框架。
2 沿框架柱每隔500mm配置2φ6拉结钢筋,并沿砖墙全长 设置;在墙体半高处尚应设置与框架柱相连的钢筋混凝土水平 系梁。
f 1
E
Mh1 Ai xi2
f 2 CZ
M Fi xi2
M
1
f
E
h Ai xi2
CZ
1 Fxi2
相当EI
Kf E
1
h Ai xi2
CZ
1 Fxi2
(2)抗震墙平面内的转动刚度的确定:
在弯矩作用下抗震墙的转角φw 由两部分组成,抗震自 身的变形引起的转角φw1和地基变形引起的转角φw2
1 底层框架-抗震墙房屋
地震作用所产生的 倾覆力矩
n
M1 Fi (Hi H1) i2
1
倾覆力矩按墙(混凝土)和框架柱的 整体弯曲刚度比例进行分配。
K Kw Kf
Mw
K w K
M1
多层框架结构建筑物抗震加固要点分析
![多层框架结构建筑物抗震加固要点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eccbe527e2bd960590c67737.png)
多层框架结构建筑物抗震加固的要点分析摘要:当建筑物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满足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的要求时,必须对建筑物进行可靠性鉴定,必须进行补强加固处理。
正确合理地分析各类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减少损失的一种有效途径,对现有建筑物进行抗震鉴定与加固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本文结合作者长期以来所从事的工作,对加固多层框架结构建筑物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希望与广大读者共勉。
关键词:框架结构;建筑加固;抗震;构筑物0 前言世界上最活跃的三个地震带其中有两个(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都在我国境内有分布,我国大陆处在印度板块、太平洋板块和菲律宾板块的联合挤压下,地震活动频繁,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地震区(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及其以上的地区)面积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60%。
每一次地震的发生,都会对该地区乃至于整个国家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因此正确合理地分析各类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是减少损失的一种有效途径,对现有建筑物进行抗震鉴定与加固将是一项迫切的任务。
本文结合作者长期以来所从事的工作,对加固多层框架结构建筑物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见解,希望与广大读者共勉。
1 建筑物的加固1.1加固的目的当建筑物由于种种原因不能满足安全性、适用性、耐久性的要求时,必须对建筑物进行可靠性鉴定,必须进行补强加固处理。
补强加固的目的主要是提高结构及构件的强度、稳定性、刚度和耐久性。
由于结构、构件的破损程度不同,补强加固的要求和目的也有所不同,我们必须根据不同情况,选用不同的加固方法,采取不同的补强加固措施。
1.2加固应注意的问题在制定加固方案时,应注意建筑物加固的整体性,应尽量的避免部分结构构件加强而整体抵抗力下降。
当某些构件不满足安全性要求时,必须对其进行加固改造,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考虑到整个结构体系的安全可靠。
当对个别构件加固后不影响整个结构体系的受力性能时,可以进行局部加固,例如设备爆炸引起个别梁板的破坏,这时只要将受破坏的梁板加固到原有抗力就可以。
第五节 框架结构抗震规定
![第五节 框架结构抗震规定](https://img.taocdn.com/s3/m/69738417aef8941ea66e0566.png)
(c) min见下表
抗震等级
类别
一
二
三
四
中柱和边柱
1.0
0.8
0.7
0.6
角柱
1.2
1.0
0.9
0.8
(d) max 5.0%
(e)边柱、角柱及抗震墙端柱在地震作用组合产生小偏拉时, 柱内纵筋总截面积比计算值增加25%。
(f)柱纵向钢筋的绑扎接头应避开柱端的箍筋加密区
4.柱的箍筋设置要求:
加密区
(8)洞口补强构造
(六) 框架-剪力墙结构抗震构造措施 1.剪力墻的厚度
剪力墻的厚度不应小于160mm,也不应小于h/20(h为层 高)。底部加强部位不应小于200mm,也不应小于h/16。
2.剪力墙墙板的竖向和水平向分布钢筋 剪力墙墙板的竖向和水平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均不应 小于0.25%,并至少采用双排布置。各排分布钢筋间应设置 拉筋,拉筋直径不小于6mm,间距不应大于600mm。 3.剪力墙周边应设置梁(或暗梁)和端柱组成边框。边 框梁或暗梁的上、下纵向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 箍筋不应少于φ6@200。
3.剪力墙的边缘构件 (1)剪力墙构造边缘构件的范围按下图取:
及相邻的上一层,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但墙肢底截面 的轴压比较小时可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② 一、二级抗震墙的其它部位和三、四级抗震墙, 均应按图12.2.5阴影线部位设置边缘构件。
抗震墙的约束边缘构件包括暗柱、端柱和翼墙, 应符合下图所示要求。
实验表明变形能力随轴压比增大而急剧降低。 轴压比:
柱组合的轴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抗 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即
N / bhfc
N为组合轴压力设计值;b、h为截面的短长边;fc为混 凝土抗压强度设计值。
多层建筑结构设计中框架结构的问题分析与处理
![多层建筑结构设计中框架结构的问题分析与处理](https://img.taocdn.com/s3/m/10b37b4b591b6bd97f192279168884868762b8cd.png)
多层建筑结构设计中框架结构的问题分析与处理一、设计中的问题1. 不合理的结构布局在多层建筑的设计中,不合理的结构布局可能导致结构荷载分布不均匀,增加结构内力,影响结构整体的稳定性。
而且,不合理的结构布局还会增加结构构件的数量,增加成本,降低经济性。
2. 结构节点设计问题结构节点是框架结构的重要部分,对结构的整体性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不合理的节点设计容易导致结构的局部应力集中,影响整体结构的承载性能和抗震性能。
3. 抗震设计不足多层建筑结构在抗震设计中存在着诸多难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地震力的作用机制以及对结构的影响。
如果抗震设计不足,结构在遭受地震作用时将容易发生破坏。
1. 施工工艺不当框架结构的安装需要按照严格的工艺规范进行,如果施工过程中存在着工艺问题,将会导致结构质量不达标,影响结构的使用性能。
2. 施工现场管理不到位多层建筑结构的施工现场管理是非常重要的一环,管理不到位容易导致施工质量问题,影响结构的整体安全性。
3. 施工人员技术水平不高三、问题的处理1. 加强设计前的分析与研究在多层建筑结构设计的初期阶段,需要加强对结构布局、节点设计及抗震设计等方面的分析与研究,确保设计方案的合理性和稳定性。
2. 强化监督与检查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强化对施工工艺和质量的监督与检查,确保施工质量符合要求。
对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提高其施工技术水平,确保框架结构安装的质量和安全。
结语多层建筑结构设计中框架结构的问题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需要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和监理工程师的共同努力才能保障结构的安全和稳定。
通过对设计与施工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与处理,可以减少结构的隐患,提高结构的使用性能和安全性。
希望本文能够对多层建筑结构设计中框架结构的相关问题有所启发,并为相关工程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一些帮助。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方法
![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方法](https://img.taocdn.com/s3/m/f171c24869eae009581bec88.png)
2. 有地震作用效应组合 S G SGE Eh SEhk Ev SEvk w wSwk
w
一般取0.0,对60m以上的高层建筑取0.2.
1.2
1.3
重力荷载代表值
S 1.2 SGE 1.3 SEhk
例题
C30 E=30X106KN/m2
WL---CD
6000
15000
3000
(2) 梁、柱截面初步设计
* 确定抗震等级,楼面荷载近似取为12KN/m2计算。
* 梁的截面尺寸:
1 hb 12
1 lb 8
1 bb 2
1 hb 3
bb 250mm
* 柱的截面尺寸: 柱的轴压比小于轴压比限制的要求
N N 0.8 bc hc f c Ac f c
(4)计算结构周期 *利用D值法计算结构每一层抗侧刚度 梁惯性矩 X 1.5或2 * 计算层间位移
i(i1) Vi ki
* 叠加
s i i 1
* 求结构周期
T 1.7 s
0.7
s 重力荷载代表值作为水平作用时的顶点位移
(5) 利用底部剪力法计算地震作用(多遇地震)
作用效应组合
n 0 G SGk Qi Ci SQik Rd R , f k , ak , i 1
G 1.35
Qi 1.4 or1.3
分项系数
大于 4KN m2 时取1.3
仅考虑楼面活荷载效应参与组合,组合值系数一般 取0.7,风荷载效应不参与组合(组合值系数取0.0)。
/ Rd
0 结构重要性系数 1.1,1.0,0.9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多层框架结构抗震设计某四层框架结构,建筑平面图、剖面图如图1所示。
1)设计资料(1) 地质资料:抗震设防烈度为7 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 10g ,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ⅱ级;设计使用年限50 年;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丙类;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乙级;基本风压:20/55.0m kN =ω(地面粗糙度属B 类)。
(2)(3) 活荷载:屋面活荷载2/5.1m kN ,办公楼楼面活荷载2/5.1m kN ,走廊楼面活荷载2/0.2m kN 。
框架平面图、立面图2)钢筋混凝土框架设计(1)结构布置及结构计算简图的确定结构平面布置如图2所示,各梁柱截面尺寸确定如下。
结构平面布置图 一、 基本构件设计及荷载计算: 1. 梁:横向梁,取mm l h 5006000121121=⨯==,取mm h b 2505002121=⨯==。
纵向,AB ,BC ,CD 跨:取mm mm h b 500250⨯=⨯。
2. 柱:取450450b h mm mm ⨯=⨯。
3. 梁砼强度等级为C20,422.55*10/b E N mm =;柱砼强度等级为C30,423.0*10/c E N mm =。
1) 屋面恒荷载:1:2 水泥砂浆找平层厚20 2/4.02002.0m KN =⨯ 膨胀珍珠岩保温层2/84.07214.010.0m KN =⨯+ 100厚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 2/5.22510.0m KN =⨯ 15厚纸筋面石灰抹灰 2/24.016015.0m KN =⨯ 屋面恒荷载 2/98.3m KN2) 楼面恒载:20厚水泥砂浆面层 2/50.020025.0m KN =⨯ 100厚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 2/5.22510.0m KN =⨯ 20厚纸筋面石灰抹灰 2/24.016015.0m KN =⨯ 楼面恒荷载 2/24.3m KN3) 墙荷载:墙自重 2/57.2219)5.08.3(36.0m KN =⨯-⨯二、梁、柱线刚度计算1、梁的线刚度(框架梁截面惯性距增大系数采用1.2) 边跨梁(A--B )Ib=(Eb*Ib)/l=(2.55*10^4*(1/12)*250*500^3*1.2)/6000=1.33*10^10中间跨(B--C )Ib=(Eb*Ib)/l=(2.55*10^4*(1/12)*250*500^3*1.2)/2500=3.19*10^102、柱的线刚度D ∑=(15525+6450)*20=439500(N/mm) /ii G D =∑0.012 0.023 i ∑=0.012+0.023+0.034+0.044=0.113Ti =∑=0.1131 1.70.4TTT ϕ===三、内力计算:简化图M1=14.5*31.5*(2+3.24)+22.57*31.5*3.2=4668.42KNM4 M2=14.5*31.5*(2+3.24)+22.57*31.5*3.2=4668.42KN M3=14.5*31.5*(2+3.24)+22.57*31.5*3.2=4668.42KNM4=14.5*31.5*(1.5+3.98)+22.57*31.5*4.2=5489KN T1=0.4sM3 建筑场地类别为ⅱ类,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三组,特征周期Tg=0.45s0.11T Tg ≤M2 21η=M112max 1*0.080.08αηα===()10.850.85*4668.42*3548916570.121neq i i G G KN ===+=∑10.08*16570.1211325.6EK eq F G KN α=== 0.45g T =10.4 1.4 1.4*0.450.63g T T === ()111414668.42*3.210*1325.6119.74668.42*3.24668.42*6.44668.42*9.65489*13.8EKjji G H F F KNG H==-==+++∑()222414668.42*6.210*1325.6239.54668.42*3.24668.42*6.44668.42*9.65489*13.8EK jji G H F F KNG H==-==+++∑()333414668.42*9.610*1325.6359.24668.42*3.24668.42*6.44668.42*9.65489*13.8EKjji G H F F KNG H==-==+++∑()444415489*13.810*1325.6607.24668.42*3.24668.42*6.44668.42*9.65489*13.8EKjji G H F F KNG H==-==+++∑112341325.6V F F F F K N =+++= 22341205.9V F F F KN =++= 334966.4V F F KN =+= 44607.2V F KN ==一、 耗能减震结构耗能减震技术是在结构物某些部位(如支撑、剪力墙、连接缝或连接件)设置耗能(阻尼)装置(或元件),通过该装置产生摩擦,弯曲(或剪切、扭转)弹塑性(或粘弹性)滞回变形来耗散或吸收地震输入结构的能量,以减小主体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避免结构产生破坏或倒塌,达到减震控制的目的。
基本原理:在消能减震结构体系中,消能(阻尼)装置或元件在主体结构进入非弹性状态前率先进入耗能工作状态,充分发挥耗能作用,消耗掉输入结构体系的大量地震能量,使结构本身需消耗的能量很少,这意味着结构反应将大大减小,从而有效地保护了主体结构,使其不再受到损伤或破坏。
由于消能减震结构具有减震机理明确、减震效果显著、安全可靠、经济合理、适用范围广等特点,目前已被成功用于工程结构的减震控制中。
二、 隔震设计要求 1、设计方案建筑结构的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应根据建筑抗震设防类别、抗震设防烈度、场地条件、建筑结构方案和建筑使用要求,与建筑抗震设计的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可行性的对比分析后,确定其设计方案。
隔震与消能减震设计第一次纳入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为积极、稳妥起见,应认真做好方案比较、论证工作。
2、设防目标采用隔震和消能减震设计的房屋建筑,其抗震设防目标应高于抗震建筑。
(规范第3.8.2条)。
1)、在水平地震方面,规范第12.2.6、12.2.9条等保证了隔震结构具有比抗震结构至少高0.5个设防烈度的抗震安全储备。
2)、规范规定:消能减震结构的层间弹塑性位移角限值宜大于1/80。
提高了对框架及多高层钢结构等的弹塑性层间位移角限值要求。
3、隔震与消能部件设计文件上应注明对隔震部件和消能部件的性能要求;隔震和消能减震部件的设计参数和耐久性应由试验确定;并在安装前对工程中所用各种类型和规格的消能部件原型进行抽样检测,每种类型和每一规格的数量部应少于3 个,抽样检测的合格率应为100%;设置隔震和消能减震部件的部位,除按计算确定外,应采取便于检查和替换的措施。
三、 隔震设计要点 1、分部设计方法把整个隔震结构体系分成上部结构(隔震层以上结构)、隔震层、隔震层以下结构和基础四部分,分别进行设计。
2、上部结构设计应用“水平向减震系数”设计上部结构。
1)、水平向减震系数概念公式(15.1)及其符号解释,描述了本《规范》提出的“水平向减震系数”概念。
7.0/)(max i ψψ= (15.1-1)i gi i Q Q /=ψ (15.1-2) 其中ψ——水平向减震系数。
max )(i ψ——设防烈度下,相应于结构隔震与非隔震时各层层间剪力比的最大值。
i ——设防烈度下,结构隔震时第i 层层间剪力与非隔震时第i 层层间剪力比的最大值。
gi Q ——设防烈度下,结构隔震时第i 层层间剪力。
i Q ——设防烈度下,结构非隔震时第i 层层间剪力。
2)、水平向减震系数计算与取值计算水平向减震系数的结构简图可可采用剪切型结构模型(图15.1);当上部结构的质心与隔震层刚度中心不重和时,宜计入扭转变形的影响。
分析对比结构隔震与非隔震两种情况下各层最大层间剪力,宜采用多遇地震下的时程分析。
输入地震波的反应谱特性和数量,应符合本规范5.1.2条规定。
计算结果宜取其平均值。
当处于发震断层10km 以内时,若输入 地震波未考虑近场影响,对甲乙类建筑,计 算结果尚应乘以近场影响系数:5km 以内取 1.5,5~10km 取1.25。
砌体结构及基本周期与其相当的结构可 按附录L 简化计算。
当结构隔震后各层最大层间剪力与非隔震时对应层最大层间剪力的比值不大于表15.2 中第一行各栏的数值时,可按该表确定水平向 减震系数。
表 15.2 层间剪力最大比值与水平向减震系数的对应关系减震系数计算和取值涉及上部结构的安全,涉及《规范》规定的隔震结构抗震设防目 标的实现。
因此,减震系数不应取得比表15.2列出的值低。
3)、上部结构水平地震作用计算—水平向减震系数应用图 15.1 隔震结构计算简图ςeqk h n n-1①、水平地震影响系数的最大值可取本规范 5.1.4条规定的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即,非隔震时的值)和水平向减震系数的乘积。
水平向减震系数不宜低于0.25,且隔震后结构的总水平地震作用不得低于非隔震时6度设防的总水平地震作用。
②、隔震后,地震时上部结构基本处于平动状态。
因此,上部结构水平地震作用沿高度可采用矩形分布。
4)、上部结构竖向地震作用计算9度和8度且水平向减震系数为0.25时,上部结构应进行竖向地震作用计算;8度且水平向减震系数不大于0.5时,宜进行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F Evk,8度和9度时分别不应小于隔震层以上结构总重力荷载代表值的20%和40%。
各楼层可视为质点,按本规范(5.3.1-2)式计算其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沿高度的分布。
5)、隔震及构造措施①、隔震建筑应采取不阻碍隔震层在罕遇地震下发生大变形的下列措施:上部结构的周边应设置防震缝,缝宽不宜小于各隔震支座在罕遇地震下的最大水平位移值的1.2倍;上部结构(包括与其相连的任何构件)与地面(包括地下室和与其相连的构件)之间,应设置明确的水平隔离缝;当设置水平隔离缝确有困难时,应设置可靠的水平滑移垫层;在走廊、楼梯、电梯等部位,应无任何障碍物。
②、丙类建筑上部结构的抗震措施,当水平向减震系数为0.75时不应降低非隔震时的要求;水平向减震系数不大于0.50时,可适当降低本规范有关章节对非隔震建筑的要求,但与抵抗竖向地震作用有关的抗震构造措施不应降低。
③、砌体结构按本规范附录L采取抗震构造措施。
④、钢筋混凝土结构柱和墙肢的轴压比控制仍应按非隔震的有关规定采用。
其他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可按表15.3划分抗震等级,再按本规范6章的有关规定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