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穷人评课稿
【教案及评议】《 穷人》教案及教学评议
![【教案及评议】《 穷人》教案及教学评议](https://img.taocdn.com/s3/m/3bfd80d8f61fb7360b4c656d.png)
《穷人》教案教学目标:1.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渔夫夫妇的高尚品质和沙俄时代穷人的穷困和悲惨,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2. 根据课文内容,展开合理的想象,学习环境描写、心理活动及人物对话等描写方法。
教学的重、难点:1.体会桑娜的内心活动,并深刻理解穷人夫妇善良、宁愿可以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2.学习文章通过环境描写、语言和心理描写来展现人物品质、抒发情感的方法教学的难点:通过品读文中刻画人物心理活动和人物语言的句子,揣摩、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悟人物的美好品质,并学习作者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学情分析:学生对沙俄统治下的穷苦人民的生活很陌生。
对“吃黑面包、鱼”还是穷人很不理解。
教学过程:一、导入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九课,齐读——《穷人》。
1.读题。
2.了解作者,课件出示作者简介。
3.学习词语,写字。
我发现同学们的生字基本上都能写正确。
同学们还画出了自己觉得难写的字。
这个字是同学们画出最多的一个。
(出示:裹)师:好,那我们就一起来写一写。
(师边写边讲解,学生书空,与老师同写。
)“裹”是上中下结构,中间的果要写得扁,竖不能写得太长,捺因为避让而变成点。
写好这个字关键在下半部分。
撇要从竖的左边起笔,竖提在撇的三分之一处起笔,捺要舒展。
请同学们拿起笔,认认真真写一个吧。
(学生练写,师巡视指导,提醒纠正写字姿势。
)4. 整体感知。
谁能来说说课文讲了件什么事?生:桑娜的邻居西蒙死了,她把西蒙的孩子抱回了家里。
又怕丈夫抱怨,等丈夫回来后丈夫同意了。
师:说的不错。
同学们看,这篇课文是一篇短篇小说。
小说在概括课文内容的时候我们要抓住这三要素。
(出示:环境人物情节)刚才这位同学把人物、情节说得非常得清楚完整,那么再加上环境就更好了。
这是一个怎样的环境下发生的事情?生:海上正起着风暴。
师:这是一个狂风呼啸的夜晚。
请你加上环境,再来完整地说一遍。
生:在一个狂风呼啸的夜晚,桑娜的邻居西蒙死了,她把西蒙的孩子抱回了家里。
六年级语文《穷人》评课稿
![六年级语文《穷人》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1257522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0288a33.png)
六年级语文《穷人》评课稿六年级语文《穷人》评课稿虽然学校已经放了暑假,但是今天我们**小学的教学楼里却格外热闹。
我和来自不同学校的领导老师在一起聆听汪**老师执教的《穷人》这一课,与名师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或许是老天在故意考验汪老师,外面下着大雨,屋里还又停电。
本来可以利用课件完整地为我们呈现她精彩的教学设计,却不得不因此作罢。
这小小的插曲并没有影响汪老师上课的热情,就这样以她的睿智,拿着一支粉笔,站在一块黑板前开始了课堂教学。
汪老师教学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大体的教学环节如下:一、揭题解“穷”,导入新课。
二、根据词义,听写生词。
三、整体感知,梳理文脉,感知小说的人物、情节及环境。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独特的环境描写。
五、再回课题,理解“穷”。
这样的教学设计框架合理,思路清晰,教师不仅抓住了文本,而且体现了文体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以她对文本的独特解读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开课伊始,老师就以“穷”字为切入点,结合字典中不同的义项让学生做选择。
最后还是回归到对“穷”的理解上,这样首尾呼应的设计使课堂显得更为完整。
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设计助学单,帮助学生完成预习,并以听词义写词语的形式检查预习,形式新颖。
整体感知课文的环节,教师抓住的是文体特征,以小说的三要素为切入点,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的人物,再根据人物梳理故事情节。
对环境描写的品读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
教师首先请学生用横线划出描写屋里环境的词句,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屋外环境的词句。
再打乱顺序表达并将二者作对比,让学生体会作者这样表达的妙用。
这样的设计突破了教材内容,能让学生学有所得。
纵观全课,亮点很多,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善于挖掘文本,体会文本内涵。
二、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突破重难点,培养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三、善于驾驭课堂,关注每一位学生的表现。
都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汪老师的课堂虽然大气,但也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一、课堂气氛不够活跃,教师该如何调控?二、朗读的效果不尽人意,教师应如何有效指导学生进行朗读?三、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教学内容如何取舍?四、第一课时的教学如何真正落实语言文字的训练?“不经一番彻骨寒,哪来梅花扑鼻香”要想呈现一堂精彩的语文课,老师必定要经过一番艰苦的磨炼。
小学语文《穷人》评课稿
![小学语文《穷人》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1f4b08140c22590103029d26.png)
小学语文《穷人》评课稿小学语文《穷人》评课稿陈老师上《穷人》的第二课时,他希望学生能通过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这堂课上得很成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1、构思巧妙,别具匠心。
老师在课前与学生交流之时,问:谁愿意回答老师一个问题许多学生都不愿意举手,可能是因为紧张,也可能因为老师还没出题,大家不敢贸然行事。
但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老师问:我还没出题,你怎么敢举手呢学生回答说因为我自信。
老师当即表扬了他,并说机会是属于那些自信、有勇气以及准备好了的人的。
随即出示了5+2=这么一道题,其他同学看了恍然大悟,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无形之中被激发出来了,还很巧妙地引出了课文的内容,为这堂课最后的5+2真的等于7吗这个引人深思的环节埋下了伏笔。
更巧妙的是,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围绕着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着的四件事情展开的。
老师先让孩子们读课文,找找从哪些词句中读懂了桑娜的忐忑不安再让他们细细品读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大家都发现这四件事情在文中出现时顺序颠倒,于是老师就让学生们排列一下顺序,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桑娜想问题时顺序会颠倒,而这四个排列完的四件事情却是整堂课展开的线索。
而且讲解时,这四件事情与情感的体验融合在一起,未出现任何的矫作之势。
2、循循善诱,开拓思维。
老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非常的沉着,一点都不着急,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诱。
比如说,学生在文中找能体会到桑娜忐忑不安的的词句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把眼光集中到了字词句上,一个个回答都非常的精彩,但就是没有人能从标点符号这块宝地突破。
于是,老师不紧不慢地又重复了一遍题目,并稍许地点到了可从标点下手,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又通了,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并且都找到了一些非常关键的标点,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桑娜此时心理活动的理解。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学生课堂上思维的活跃以及精彩的回答就是最好的见证。
《穷人》评课稿
![《穷人》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8ed8c670312b3169a451a43b.png)
《穷人》评课稿陈老师本课的教学有许多亮点。
一、大框架的设计很有气势陈老师上课很大气。
开头以“忐忑不安”为切入点,先让学生梳理桑娜混乱的心理活动,如此精彩的导入,设计得耐人寻味,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极好地开启了学生的思维。
后面课堂教学就桑娜心理活动,按“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如今叫我怎么对他说呢?”“他会说什么呢?”这样四步一步步下来。
让学生在这个大框架中自己探究、揣摩桑娜的内心思想,从而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了自由的喷发。
二、品味“忐忑不安”非常到位课堂前十五分钟是学生思维的黄金时间。
陈老师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引导学生品味“忐忑不安”。
提出“从课文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桑娜‘忐忑不安’的?”这个问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读书兴趣,学生们与文本进行了亲密对话,抓住了桑娜的动作“一惊,站起来”,神情“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并引导学生关注省略号、疑问号、感叹号的妙用,然后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进行交流分享。
三、“读中悟情,说中悟情,写中悟情”本节课陈老师强调了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通过“读中悟情,说中悟情,写中悟情”这三个层次的语文实践活动。
朗读以桑娜和渔夫的心理活动为重点,朗读形式多样,有默读、分角色朗读、齐读等。
为了理解桑娜的心理,陈老师设计了填空题,帮助学生感悟。
“如果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过来,();如果不把西蒙的两个孩子抱过来,()。
桑娜宁可(),也要()。
这样就帮助学生理解了桑娜“非这样做不可”是出自一颗善良的爱心,再加上品读,桑娜的形象在学生的心目中越来越高大。
陈老师在指导学生感悟,渔夫做出这个决定前会想些什么呢?要求学生练笔。
在说写的过程中感受到渔夫和桑娜一样,同样有一颗善良美好的心。
“人穷心灵美”令人肃然起敬,学生的情感得以升华。
四、写作特点融合教学中陈老师在教学中还引导学生品味课文是怎么写、怎么说的,作者是运用怎样的语言、方法和形式来表达情感的,最后又集中归纳了本课的写作特色,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六年级语文《穷人》评课稿(精选9篇)
![六年级语文《穷人》评课稿(精选9篇)](https://img.taocdn.com/s3/m/0bfbc138b6360b4c2e3f5727a5e9856a56122664.png)
六年级语文《穷人》评课稿(精选9篇)六年级语文《穷人》评课稿(精选9篇)评课就是对照课堂教学目标, 对教师和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及由这些活动所引起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六年级语文《穷人》评课稿相关内容。
六年级语文《穷人》评课稿篇1虽然学校已经放了暑假,但是今天我们xx小学的教学楼里却格外热闹。
我和来自不同学校的领导老师在一起聆听汪xx老师执教的《穷人》这一课,与名师一起学习,共同成长。
或许是老天在故意考验汪老师,外面下着大雨,屋里还又停电。
本来可以利用课件完整地为我们呈现她精彩的教学设计,却不得不因此作罢。
这小小的插曲并没有影响汪老师上课的热情,就这样以她的睿智,拿着一支粉笔,站在一块黑板前开始了课堂教学。
汪老师教学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一课时,大体的教学环节如下:一、揭题解“穷”,导入新课。
二、根据词义,听写生词。
三、整体感知,梳理文脉,感知小说的人物、情节及环境。
四、学习第一自然段,体会独特的环境描写。
五、再回课题,理解“穷”。
这样的教学设计框架合理,思路清晰,教师不仅抓住了文本,而且体现了文体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是以她对文本的独特解读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开课伊始,老师就以“穷”字为切入点,结合字典中不同的义项让学生做选择。
最后还是回归到对“穷”的理解上,这样首尾呼应的设计使课堂显得更为完整。
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合理设计助学单,帮助学生完成预习,并以听词义写词语的形式检查预习,形式新颖。
整体感知课文的环节,教师抓住的是文体特征,以小说的三要素为切入点,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文中的人物,再根据人物梳理故事情节。
对环境描写的品读是本节课最大的亮点。
教师首先请学生用横线划出描写屋里环境的词句,用波浪线划出描写屋外环境的词句。
再打乱顺序表达并将二者作对比,让学生体会作者这样表达的妙用。
这样的设计突破了教材内容,能让学生学有所得。
纵观全课,亮点很多,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善于挖掘文本,体会文本内涵。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评课稿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665fbe5dcbaedd3383c4bb4cf7ec4afe05a1b148.png)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评课稿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穷人》评课稿亲爱的x老师,亲爱的同仁们:大家上午好!感谢亲爱的x老师为我们搭建了这个研磨学习的平台,感谢今天的两位老师为我们呈现了两节精彩的课堂。
今天我评课的题目《循序渐进习方法,细推内心悟形象》。
一、知内容,定目标四单元是以小说为体裁的单元,单元语文要素之一是:读小说,关注情节、环境,感受人物形象。
开课之初,x老师采用复习导入,从回顾小说情节来感受小说人物形象和品质入手,说明x老师有非常清晰的文体意识和明确的目标意识。
一方面紧扣单元的语文要素,另一方面从学生对小说情节的感知中来总结读小说的方法,关注方法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把学生从对内容的关注提升到对方法的学习。
这一点也充分考虑了学情,学生在第一课时中充分交流,对这篇小说情节已经非常清晰,并且画出了清晰的情节曲线图,为第二课时的教学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二、巧设环节,升华情感1.聚焦心理,品人物形象心理活动描写环节的学习很有设计感。
x老师首先让学生整体感知文中心理活动描写的句子,交流表达自己的想法。
其次,聚焦到第9自然段这一心理活动描写的经典段,让学生天空补白,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到的作用。
接着,又把这一段浓缩到了一个词——忐忑不安,通过引读追问的形式引导学生解读桑娜忐忑不安的心理,通过心理活动的变化过程来体会她的品质。
然后再启发学生去观察第9自然段标点符号的特别之处,通过对比读品味省略号的妙用,然后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进行交流分享,学生体会到了桑娜矛盾、犹豫、坚定的心理过程。
从桑娜这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过程感受到她的善良。
此处完全让学生体会到了标点符号对描写人物情感表达的效果。
2.聚焦对话,再品人物形象语言描写也是小说中重要的描写方法,文中大篇幅写了桑娜和渔夫的对话,朗读以桑娜和渔夫的心理活动为重点,x老师组织学生默读、分角色读、师生接读、同桌练读等多种方式朗读,从读中感受,又从感受中读出桑娜一家艰辛下的温暖,哪怕是间陋屋,也要让它温暖,哪怕食物只有黑面包和鱼,也要餐具闪闪发亮,哪怕赤脚没鞋穿,也要让所有七个孩子舒服香甜地睡在挂着雪白帐子的床上。
《穷人》精彩评课稿
![《穷人》精彩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b7a1db2ba300a6c30d229f04.png)
《穷人》精彩评课稿今天我听了王老师上了六年级《穷人》这一课感受颇深这堂课上得很成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首先我交流一下我听完这堂课的收获在教学时王老师通过出示预习题:自由读文用圈、点、勾、画法找出重点词、对话、表情、动作的描写进行品味设计出有一定思考、讨论价值的问题学生根据预习题认真研读文本找出自己不懂或感兴趣的问题和同学讨论在全班交流时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些重点句子的思想感情通过深层研读学生体会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1、构思巧妙别具匠心老师在课前与学生交流之时问:谁愿意回答老师一个问题许多学生都不愿意举手可能是因为紧张也可能因为老师还没出题大家不敢贸然行事但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老师问:我还没出题你敢举手呢学生回答说因为我自信老师当即表扬了他并说机会是属于那些自信、有勇气以及准备好了的人的随即出示了5+2=这么一道题其他同学看了恍然大悟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无形之中被激发出来了还很巧妙地引出了课文的内容为这堂课最后的5+2真的等于7这个引人深思的环节埋下了伏笔更巧妙的是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围绕着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着的四件事情展开的老师先让孩子们读课文找找从些词句中读懂了桑娜的忐忑不安再让他们细细品读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些事情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大家都发现这四件事情在文中出现时顺序颠倒于是老师就让学生们排列一下顺序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桑娜想问题时顺序会颠倒而这四个排列完的四件事情却是整堂课展开的线索而且讲解时这四件事情与情感的体验融合在一起未出现任何的矫作之势2、循循善诱开拓思维老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非常的沉着一点都不着急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诱比如说学生在文中找能体会到桑娜忐忑不安的的词句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把眼光集中到了字词句上一个个回答都非常的精彩但就是没有人能从标点符号这块宝地突破于是老师不紧不慢地又重复了一遍题目并稍许地点到了可从标点下手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又通了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并且都找到了一些非常关键的标点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桑娜此时心理活动的理解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学生课堂上思维的活跃以及精彩的回答就是最好的见证3、“沉”是这堂课的最大特点这个“沉”是指思想的沉淀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找文中的关键词句读一些渗透着主人公内心思想的句子抓住关键词体会、理解学生的心已经被桑娜和渔父的善良感动了把这种情感和思想都沉淀到了自己的心灵深处于是当老师问:桑娜一家很穷但文中为什么没出现任何一个“穷”字的时候学生就能深有感触地回答到:他们虽然物质上贫穷但他们的精神是富有的当老师要他们给课文换题目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富人”可见桑娜一家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已经扎根于孩子们的心灵深处了他们发出了自己内心最真切的感受4、把握课堂教学的生成点不少老师的课堂教学只是按着预先的设计“走教案”较少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需求而上述案例中学生的两次质疑教师在备课时并未预设到但这位教师清楚地意识到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定教”该教师视学情及时生成引导学生围绕疑问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多维视角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这样的教学丰富了文中蕴涵着的人文内涵学生对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5、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语文课标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明确宣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的科学理念语文教学尤其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思维方式和多元表达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一点怀疑、一声感叹、一句批评、怕是一知半解、带着稚气只要是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特体验都是可贵的以上的教学案例很好的给我们诠释了这一点:课堂已不是教师独白学生独听的局面而是师生间、生生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的成果热情给予鼓励积极引导拓展文本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多种答案尽管认识有高下之分但这些答案都融入了他们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他们思维活跃情趣盎然地走进文本与文中人物产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释放了情感升华了认识这样的教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好的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情智互动言意共生——山东省“生本高效语文课堂”课题成果展示会《穷人》评课稿我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观察下面我结合观察的内容作简要分析本课有两次合作学习:一是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二是品味桑娜忐忑不安的复杂心情第一次用时3分钟第二次用时7分钟短短的时间内小组长能迅速组织小组成员有条不紊地听写、朗读;抽写完毕后大家能迅速找到对应的合作伙伴批改并主动订正;一位同学朗读其他成员有的指着书上的句子频频点头有的适时说出自己的不同理解;交流成果时以小组为单位每人一句的交流形式无不体现出小组同学已经形成了有序高效的合作机制尤其可贵的是同学们能把小组中解决不了问题如“啸”字最后四笔的笔顺、“自作自受”中“作”的读音写在黑板上征求大家的意见可以看出师生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已经找到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便捷途径值得我们借鉴另外我还发现每个组长手中都有一张“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卡”(我特地跟学生要了一张给大家展示一下)在这张表格中既有对学习情况的评价又有对合作方法、合作态度的评价这样把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结合起来对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起到了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其实除了生生评价教师在小组活动中的评价和指导作用也非常重要这节课邹老师参与了小组的合作学习但更多的只是倾听如果老师能俯下身子听一听学生对句子的理解看一看小组的交流情况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就能使学生的合作更得法交流更有效学生参与度和教师顾及面学生的参与面很广课堂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当中而且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这种面向全体、以生为本的课堂正是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的要义所在除单独发言外本节课学生之间的交流5次小组讨论2次上台板书或小组展示2次可以说学生参与的方式多种多样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学生听、说、读、写的多种能力得到发展此外学生的参与品质也很高以第9段的学习为例:集体默读时同学们能够沉下心去读出自己的感悟;小组朗读时他们能够感情投入、绘声绘色地读出自己的体验;集体交流时他们能做到认真倾听、互动指导把课堂学习推向高潮还有一点就是教师的顾及面从行走路线来看本节课王老师能够面向全体学生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掌握了知识学会了方法提高了能力得到了全方位发展。
穷人听评课记录及点评
![穷人听评课记录及点评](https://img.taocdn.com/s3/m/f89b3279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44.png)
穷人听评课记录及点评一.基本信息听课日期:2022年10月10日听课时间:上午第二节课授课教师姓名:张华学科/课程名称:语文班级/年级:五年级二班教学主题或章节:穷人听课人员信息:听课人姓名:李明听课人职务:语文教研组长听课目的:教学研究、教师培训二.课堂观察记录1.教学准备:教师的教学计划清晰,对教学内容有明确的把握。
教学资源准备充分,使用了教材和多媒体教具,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教学过程:开始阶段,张华老师通过一个与课文相关的故事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
在展开阶段,张华老师采用了讲授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在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自己的观点,课堂气氛活跃。
在结束阶段,张华老师对课文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布置了相关的作业,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3.师生互动:张华老师与学生的交流频率适中,能够及时给予学生反馈,指导他们的学习。
学生参与度较高,对教师的提问能够积极回应。
4.学生学习状态:学生对课文内容表现出较高的学习积极性,专注度也较高。
在小组合作学习环节,学生之间能够积极合作,共同完成任务。
5.课堂管理:张华老师对课堂纪律把控得当,学生能够遵守课堂纪律。
时间分配合理,课堂节奏控制得当,使教学内容得到有效传授。
6.教学技术使用:张华老师有效利用了多媒体教具,通过播放相关视频和图片,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教学效果起到了良好的支持作用。
三.教学效果评价1. 目标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明确且适切,张华老师制定了符合学生实际水平的学习目标。
通过课堂观察,学生在本节课中基本达到了预期的学习目标。
他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深入的理解,能够把握住课文的主旨。
2. 知识掌握:学生对课文中的知识点有了较好的理解和记忆。
他们能够准确地回答出关于课文的问题,对课文中的重要信息能够进行筛选和归纳。
同时,学生对课文中所涉及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法也有了一定的掌握。
穷人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一等奖及记录
![穷人评课说课稿教学设计一等奖及记录](https://img.taocdn.com/s3/m/a5a69f5bc4da50e2524de518964bcf84b8d52d67.png)
工具介绍与应用
硬件工具:投影仪、电脑、音响 等
教学资源:教材、教案、课件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软件工具:PPT、Word、Excel 等
工具应用:如何使用这些工具提 高教学效果
资源与工具的整合与创新
传统教学资源:教材、教具、多媒体等
现代教学资源:网络资源、数字化教育资源等
工具的整合:教学PPT、教学软件、在线教育平台等 创新的教学资源与工具: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在教学中的应 用,个性化教学资源的开发等
06
教学反思与改进
教学反思总结
教学目标达成情况 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 教学方法与手段运用 学生参与度与反馈情况 教学效果评估与改进措施
改进措施建议
针对学生个体差异,采取分层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果。 加强课堂互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优化教学流程,合理安排时间,确保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深度。 加强与同事的交流和合作,共同探讨教学方法和技巧,提高教学水平。
未来教学计划与展望
教学内容与目标:明确教学目标,选择合 适的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实际需求。
教学方法与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 手段,如案例分析、小组讨论、角色扮 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教学评价与反馈:建立有效的评价机制, 及时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教学 方法和手段。
未来教学计划:根据学生的需求和反馈意 见,制定未来教学计划,注重培养学生的 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意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为未 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教学目标与意义 教学目标与意义
意义: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基础
单击此处输入你的正文,请阐述观点
《穷人》评课稿
![《穷人》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57b2bd22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48d1d53.png)
《穷人》评课稿课如其人。
人的个性与修养有殊,带给课堂的风采也截然不同。
擅长煽情者,课堂常有讲演的味道;优于组织者,教室似乎是“运动场”,各个项目次第展开,令人目不暇接。
夫子型教师循循善诱,才子型教师汪洋恣肆,母亲型教师温柔体贴,硬汉型教师自然是叱咤风云,充满阳刚之气……课堂个性各有气象,它是成就个人课堂教学风格的基础,自然难能可贵。
但重要的是必须服从于课堂共性,即课堂主流价值追求: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如果说,课堂个性是“0”,它必须与课堂主流价值这个“1”相连接,才能成为一种有意义的质量。
张祖庆是一位颇具鲜明课堂个性的人,然而更为可贵的是他能把课堂个性融入在“学生学习和发展”这个“共性”之中,也就因此而令人耳目一新,其发人深思之处,很有让人“一唱三叹”的功力。
一、“求本”,让学生尝试进入“自主解读”之境张祖庆老师的课堂个性之一是他颇善于与学生交往言说,在达意的正确中不失风趣;在传情的朴实中不失灵动。
其实,教师善于与学生交往,是课堂教学之“本”。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在《穷人》一课中,我们看到了他的立“本”生“道”之路径,延伸在一个新的区域,即如何让学生去尝试“自主解读”。
造成语文课堂“高耗低效”原因很多,但根本的一点在于以教师的解读,代替了学生的解读,因此带来了讲析过度,消解了学生的学习过程。
张祖庆引导学生自主解读,除特别令人瞩目的“师生换位互动”外,更多地体现在他的“选点”功夫上,从而为学生进入自主解读开路。
如课文中有一个最短,也最不显眼的句子“睡觉还早”,教师竟选为让学生进入“自主解读”的点。
我们从学生的自解讨论中,确实能证明这个“点”,几乎可以涵盖文章的全部意蕴。
学生从这四个字上解读了穷人物质生活的种种贫苦,甚至也可以进而深入到穷人精神生活的种种“富有”:勤快的劳动、对渔夫归家的等待、对邻居西蒙的关爱……这都是在“睡觉还早”时间段里桑娜的忙碌和焦虑。
“课标”明确指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
《穷人》评课稿及说课稿
![《穷人》评课稿及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efd31a15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47.png)
《穷人》评课稿及说课稿《穷人》评课稿及说课稿篇一:穷人评课稿张老师上《穷人》的第二课时,他希望学生能通过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桑娜淳朴、善良,学习她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心灵。
这堂课上得很成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1、构思巧妙,别具匠心。
本节教学主要围绕桑娜的心理活动,体会桑娜的美好心灵,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2、循循善诱,开拓思维。
老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非常的沉着,一点都不着急,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诱。
比如说,在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第8自然段时,多数同学都把眼光集中到了字词句上,一个个回答都非常的精彩,但就是没有人能从标点符号这块宝地突破。
于是,老师不紧不慢引导,可以从标点下手,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又通了,抓主了五处省略号省略的内容,并加以补充,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桑娜此时心理活动的理解。
学生课堂上思维的活跃以及精彩的回答就是最好的见证。
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课标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明确宣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的科学理念,语文教学尤其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思维方式和多元表达。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一点怀疑、一声感叹、一句批评、哪怕是一知半解、带着稚气,只要是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特体验,都是可贵的。
以上的教学案例很好的给我们诠释了这一点:课堂已不是教师独白,学生独听的局面,而是师生间、生生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
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的成果,热情给予鼓励,积极引导,拓展文本的思想教育的内容。
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多种答案,尽管认识有高下之分,但这些答案都融入了他们对人生的思考。
他们思维活跃,情趣盎然地走进文本,与文中人物产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释放了情感,升华了认识。
这样的教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好的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建议:张老师的评价要多元化,要鼓励学生不仅要用肢体语言进行评价,更要用各自的个性化的语言进行评价。
篇二:《穷人》评课稿刘老师上《穷人》的第二课时,他希望学生能通过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桑娜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穷人 评课稿
![穷人 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2e11728251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ae.png)
穷人评课稿《穷人》这篇课文的教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先来说说老师在导入环节的设计。
老师没有那种生硬的开场,而是用了一个很巧妙的方式,她问同学们:“大家有没有过那种想要一样东西,但是因为没钱买而特别失落的经历?”这一下子就把孩子们的思绪拉到了现实生活中,有个小男生马上举手说:“我特别想要一个新的足球,但是我妈妈说太贵了不给我买,我可难过了。
”就这么简单的一个交流,让整个课堂的氛围变得轻松又真实,也为理解课文中穷人的困境打下了基础。
在讲解课文的过程中,老师对人物形象的剖析十分到位。
就拿桑娜来说吧,老师引导同学们从桑娜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去感受她的善良和内心的挣扎。
比如文中桑娜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描写,老师让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是桑娜,心里想着家里的困境,又不忍心把孩子丢在外面,那种纠结的心情。
有个女同学说:“我感觉我的心都快跳出来了,又害怕又坚定。
”这说明同学们真的走进了桑娜的内心世界。
还有一处让我觉得很棒的是,老师在课堂上组织了一场小小的辩论。
话题是“桑娜把孩子抱回来,到底是对还是错?”同学们分成了正反两方,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正方同学说:“当然是对的,生命是最重要的,不能见死不救。
”反方同学则说:“可是她自己家里已经那么穷了,再多两个孩子怎么养得活?”在辩论的过程中,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更加深入,也锻炼了他们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不过,这堂课也有一点点小瑕疵。
在时间把控上,小组讨论的时间稍微有点长,导致后面总结部分有些仓促,没有让同学们充分地抒发自己的感受。
总的来说,这堂课让我感受到了语文教学的魅力。
它不仅仅是在传授知识,更是在引导孩子们去感受人性的美好,去思考生活中的善恶美丑。
就像我们在生活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抉择,就像那个想要新足球的小男孩,有时候我们不得不面对现实的无奈,但也正是这些无奈,让我们更加珍惜那些温暖和善良的瞬间。
就像《穷人》里的桑娜和渔夫,虽然生活贫困,但他们的心灵却无比富足。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评课稿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ff55d0e6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df.png)
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穷人》评课稿1. 引言《穷人》是北师大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的一篇课文。
本文从一个丰富多彩的角度展现了穷人的生活,通过描述穷人的境况、心理及家庭关系,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本评课稿将对这篇课文进行评析,详细介绍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教学评价。
2. 教学目标2.1 知识目标 - 理解《穷人》中富有感情色彩的描述,理解穷人的生活境况及他们的内心世界; -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穷人”、“农家小院”等; - 熟悉课文中的感情描写,能够理解和仿写感情色彩浓厚的语句。
2.2 能力目标 - 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力和联想力,通过描述来感受他人情感; - 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能够通过语境理解词语的意义; - 培养学生对人文关怀的意识,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2.3 情感目标 - 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产生关注社会弱势群体的情感; - 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和反思,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3. 教学内容3.1 课文概述《穷人》是一篇写现实生活中穷人的故事的小品文。
文中通过对穷人生活环境和内心世界的描写,让读者深入感受到穷人的辛酸和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2 语言表达 3.2.1 词语解析本课程将重点解析课文中的一些关键词语,如“穷人”、“农家小院”等,学生通过语境理解词语的意义,并结合课文的描述,产生联想和感受。
3.2.2 感情描写本节课将重点讲解课文中的感情描写,引导学生深入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与内心世界,学生可以试着仿写一些感情色彩浓厚的语句,以增强他们对情感描写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3 社会关怀通过本篇课文,激发学生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注和思考。
学生通过描述穷人的生活境况,增强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并培养对穷人的同情和关怀之情。
4. 教学方法4.1 讲授法通过课文的整体性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主旨及情感表达,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思考。
4.2 互动式教学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发散思维,培养学生主动思考的能力。
穷人第一课时评课稿
![穷人第一课时评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cb61611d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95.png)
穷人第一课时评课稿穷人第一课时评课稿《穷人》是俄国大文豪托尔斯泰晚年的作品。
小说讲述的故事并不复杂,但经过作家巧妙的文学加工就变得充满温情、悬念以及最淳朴、真实的心灵美。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关于穷人第一课时评课稿,欢迎阅读参考。
《穷人》是九年义务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组教材第一课,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
讲的是在沙皇黑暗统治时期,渔夫和他妻子桑娜宁可自己吃苦受累,也要收养邻居西蒙家的两个孤儿的故事。
反映了穷人那种纯朴善良的美好品质。
赞颂穷人富有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
小说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
收养孤儿,本来就是一件感人的事,而作者把收养孤儿这件事安排在一个孩子多、生活已经十分艰难的穷人桑娜家里,这就感人至深了。
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在扫除阅读障碍的基础上,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课文的第一部分。
听了杨老师的这节课,我觉得这节课有有以下几个亮点值得大家共同学习:一、这是一堂扎实、实实在在的语文课,能够应用三段六环节教学模式进行教学。
虽然运用得不够熟练,但也体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意识。
二、双基教学扎实,课堂教学中重视学生的双基,即在整个课堂中重视基础知识灌输和基本能力的培养,这样有得于夯实的语文基础,在解决生字、词语、词意等等方面尤为突出。
建议:1、对教材把握不够准确,没有全面深刻地读透教材,因此在确定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时,目标定得太多,将两个课时的教学目标杂揉为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造成本节课的容量太大,致使整个课堂就很难驾驭与掌控。
2、整个课堂缺乏激情,老师连续不断的问题,学生无从下手,形成了教师串讲串问,学生被动接受的传统的低沉的课堂教学模式,没有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看不到学生自己动手查字典解决词语的过程,也看不到学生读书的过程,也看不到学生在读书时在书上圈点批注的过程。
3、利用课余时间多练习使用电子白板,让电子白板更好地为自己的教学所服务,不要让电子白板成为课堂教学的负担或者是麻烦。
《穷人》评课稿及说课稿
![《穷人》评课稿及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a014c05ae418964bcf84b9d528ea81c759f52e5f.png)
《穷人》评课稿及说课稿张老师上《穷人》的第二课时他希望学生能通过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桑娜淳朴、善良学习她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心灵这堂课上得这堂课上得很成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很成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1、构思巧妙别具匠心、构思巧妙别具匠心本节教学主要围绕桑娜的心理活动体会桑娜的美好心灵以读为主读中感悟主读中感悟2、循循善诱开拓思维、循循善诱开拓思维老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非常的沉着一点都不着急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诱比如说在引导学生学习文中第8自然段时多数同学都把眼光集中到了字词句上一个个回答都非常的精彩但就是没有人能从标点符号这块宝地突破于是老师不紧不慢引导可以从标点下手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又通了抓主了五处省略号省略的内容并加以补充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桑娜此时心理活动的理解学生课堂上思维的活跃以及精彩的回答就是最好的见证及精彩的回答就是最好的见证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语文课标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明确宣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的科学理念语文教学尤其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思维方式和多元表达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一点怀疑、一声感叹、一句批评、怕是一知半解、带着稚气只要是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特体验都是可贵的以上的教学案例很好的给我们诠释了这一点:课堂已不是教师独白学生独听的局面而是师生间、生生间自由、间、生生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的成果热情给予鼓励积极引导拓展文本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多种答案尽管认识有高下之分但这些答案都融入了他们对人生的思考他们思维活跃情趣盎然地走进文本与文中人物产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释放了情感升华了认识这样的教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好的体现教育这样的教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好的体现教育“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建议:张老师的评价要多元化要鼓励学生不仅要用肢体语言进行评价更要用各自的个性化的语言进行评价价更要用各自的个性化的语言进行评价刘老师上《穷人》的第二课时他希望学生能通过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桑娜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教学的整个过程让学生体会桑娜的心里活动变化从她的心里活动变化过程中体会她的品质老师先让孩子们读课文找找些词句是描写桑娜的心里变化的再让他们细细品读这些句子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让学生从句子中体味到桑娜矛盾、害怕、犹豫、坚定的心里变化过程善良的本能是人性中伟大尊严的体现所以教学视角巧妙而别致让我们领略到教师的匠心独运在教学中对环境描写重视还显不够只是让学生粗粗感受了一下这环境描写处理过粗只有情景交融才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参与这堂课上得很成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具体体现在具体体现在1、构思巧妙别具匠心老师在课前与学生交流之时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大家都发现这四件事情在文中出现时顺序颠倒于是老师就让学生们排列一下顺序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桑娜想问题时顺序会颠倒而这四个排列完的四件事情却是整堂课展开的线索而且讲解时这四件事情与情感的体验融合在一起未出现任何的矫作之势2、循循善诱开拓思维老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非常的沉着一点都不着急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诱比如说学生在文中找能体会到桑娜忐忑不安的的词句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把眼光集中到了字词句上一个个回答都非常的精彩但就是没有人能从标点符号这块宝地突破于是老师不紧不慢地又重复了一遍题目并稍许地点到了可从标点下手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又通了并且都找到了一些非常关键的标点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桑娜此时心理活动的理解然地加深了对桑娜此时心理活动的理解总之课堂已不是教师独白学生独听的局面而是师生间、生生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的成果热情给予鼓励积极引导拓展文本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多种答案尽管认识有高下之分但这些答案都融入了他们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他们思维活跃情趣盎然地走进文本与文中人物产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释放了情感升华了认识这样的教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好的体现教育识这样的教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好的体现教育“以人为本”“以人为本”的理念理念讲授的是“穷人”第二课时他希望学生能通过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这堂课上得很成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他人的美德这堂课上得很成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构思巧妙别具匠心构思巧妙别具匠心老师在课前与学生交流之时问:谁愿意回答老师一个问题许多学生都不愿意举手可能是因为紧张也可能因为老师还没出题大家不敢贸然行事但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老师问:我还没出题你敢举手呢学生回答说因为我自信老师当即表扬了他并说机会是属于那些自信、有勇气以及准备好了的人的随即出示了5+2=5+2=这么一道题其他同学看了这么一道题其他同学看了恍然大悟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无形之中被激发出来了还很巧妙地引出了课文的内容为这堂课最后的5+2真的等于7这个引人深思的环节埋下了伏笔更巧妙的是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围绕着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着的四件事情展开的老师先让孩子们读课文找找从些词句中读懂了桑娜的忐忑不安再让他们细细品读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些事情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大家都发现这四件事情在文中出现时顺序颠倒于是老师就让学生们排列一下顺序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桑娜想问题时顺序会颠倒而这四个排列完的四件事情却是整堂课展开的线索而且讲解时这四件事情与情感的体验融合在一起未出现任何的矫作之势未出现任何的矫作之势循循善诱开拓思维循循善诱开拓思维刘老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非常的沉着一点都不着急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诱比如说学生在文中找能体会到桑娜忐忑不安的的词句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把眼光集中到了字词句上一个个回答都非常的精彩但就是没有人能从标点符号这块宝地突破于是老师不紧不慢地又重复了一遍题目并稍许地点到了可从标点下手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又通了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并且都找到了一些非常关键的标点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桑娜此时心理活动的理解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学生课堂上思维的活跃以及精彩的回答就是最好的见证最好的见证“沉”是这堂课的最大特点这个“沉”在我理解它有好几种含义一、这个“沉”是指老师的声音低沉就是这低沉的声音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情境让人感觉自己也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与桑娜共同承受着心灵的煎熬二、这个“沉”是指思想的沉淀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找文中的关键词句读一些渗透着主人公内心思想的句子抓住关键词体会、理解学生的心已经被桑娜和渔父的善良感动了把这种情感和思想都沉淀到了自己的心灵深处于是当老师问:桑娜一家很穷但文中为什么没出现任何一个“穷”字的时候学生就能深有感触地回答到:他们虽然物质上贫穷但他们的精神是富有的当老师要他们给课文换题目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富人”可见桑娜一家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已经扎根于孩子们的心灵深处了他们发出了自己内心最真切的感受心最真切的感受把握课堂教学的生成点把握课堂教学的生成点不少老师的课堂教学只是按着预先的设计“走教案”较少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需求而上述案例中学生的两次质疑教师在备课时并未预设到但这位教师清楚地意识到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定教”该教师视学情及时生成引导学生围绕疑问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多维视角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这样的教学丰富了文中蕴涵着的人文内涵学生对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语文课标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明确宣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的科学理念语文教学尤其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思维方式和多元表达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一点怀疑、一声感叹、一句批评、怕是一知半解、带着稚气只要是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特体验都是可贵的以上的教学案例很好的给我们诠释了这一点:课堂已不是教师独白学生独听的局面而是师生间、生生间自由、间、生生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的成果热情给予鼓励积极引导拓展文本的思想教育的内容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多种答案尽管认识有高下之分但这些答案都融入了他们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他们思维活跃情趣盎然地走进文本与文中人物产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释放了情感升华了认识这样的教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好的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的理念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课标版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穷人》第二课时下面我就按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情、说学法、说教学流程四个部分进行说课四个部分进行说课一、说教材一、说教材本单元的主题是高尚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穷人》正是达成此目标的宝贵教材美情趣《穷人》正是达成此目标的宝贵教材本文作者是俄国被誉为文坛泰斗的列夫托尔斯泰课文讲述的是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故事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统治下的社会现实表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用朴实、准确的语言在字里行间透露着深沉的情感基调恰如其分地表达了真情实感读来使人深受感动此外还通过神态、语言、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展现主人公的性格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心理活动的描写来展现主人公的性格了解穷人的美好心灵 二、说教法二、说教法“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编者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感受”教学中我结合本课特点准备采取以读代讲的形式通过朗读、默读、浏览、速读等多种形式再加上想象、课件、图片的展示等手段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读中自读自悟加深理解和体验感悟桑娜与渔夫善良、宁愿可以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逐步培养学生创造性阅读和探究性阅读的能力为此结合教学大纲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为此结合教学大纲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及教学重难点:(1)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心灵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好心灵(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学重点:教学重点:因为课文中人物刻画生动形象作者主要通过人的神态、语言、心理活动来反映人物的特点这种写法值得借鉴因此我把教学重点心理活动来反映人物的特点这种写法值得借鉴因此我把教学重点 定为引导学生透过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神态、语言的描写感受穷人夫妇的善良、宁愿可以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受穷人夫妇的善良、宁愿可以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心灵 教学难点:教学难点:体会桑娜内心活动的变化并深刻理解穷人夫妇善良、宁愿可以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三、说学法三、说学法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结合我校“自主学习因势利导”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学中我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预习阶段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在小组交流中引导学生学会合作与探究培养勇于创新的精神;在展示环节以朗读为主线贯穿读、说、析、品、评不知不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觉让学生受到熏陶完成教学四、说教学过程四、说教学过程复习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复习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复习前节的内容导入新课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穷人》这课的最后一部份内容同学们回顾一下前面学的内容的最后一部份内容同学们回顾一下前面学的内容师板书师板书等待丈夫:温暖、舒适等待丈夫:温暖、舒适抱回孤儿:探望西蒙、抱回孤儿:探望西蒙、坎坷不安:坎坷不安:一、桑娜等待丈夫归来一、桑娜等待丈夫归来二、桑娜发现西蒙死了把她的孩子抱回了家二、桑娜发现西蒙死了把她的孩子抱回了家二、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感知主要内容二、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感知主要内容深层研读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体会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深层研读让学生通过认真研读体会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1)指名学生分角色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归纳部分的内容找出自己不懂或认为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己不懂或认为感兴趣的问题提出来大家讨论(2)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归纳这部分内容师板书()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让学生归纳这部分内容师板书(11)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三名同学分角色朗读(2)学生自由组合角色朗读)学生自由组合角色朗读三、理解这部分内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三、理解这部分内容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自由学习的空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学共同研究讨论回答这些问题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同学共同研究讨论回答这些问题 生:写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抢回孤儿夫妻不谋而合而合(1)渔夫回家为什么桑娜不敢抬起眼睛看她)渔夫回家为什么桑娜不敢抬起眼睛看她(2)当渔夫问她“你在家里做些什么的时候又娜的神态如何)当渔夫问她“你在家里做些什么的时候又娜的神态如何 (3)两个沉默意思)两个沉默意思(4)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渔夫听说西蒙死了渔夫的脸变得怎样为什么什么(5)渔夫是决定的)渔夫是决定的四、评读评写法学习用朴实的语言表达真情实感培养学生概括能力这篇文章些地方写得取感人为什么能力这篇文章些地方写得取感人为什么说说渔夫和桑娜各是怎样的人说说渔夫和桑娜各是怎样的人指名学生总结全文写了什么指名学生总结全文写了什么续编《穷人》的故事注意两点续编《穷人》的故事注意两点(1)要把握故事情节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要把握故事情节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2)无论最后发展成什么样子主线不能变人物思想不能变描写桑娜坎坷不安的心情桑娜和渔夫的对话桑娜坎坷不安的心情桑娜和渔夫的对话桑娜、勤劳、善良、乐于助人渔夫:憨厚正直关心他人的美好的心灵的心灵本文讲的是本文讲的是反映了反映了表现了表现了根据要续编《穷人》的故事根据要续编《穷人》的故事附板书设计:附板书设计:穷等待丈夫穷等待丈夫人抱回孤儿人抱回孤儿一、说教材一、说教材《穷人》是语文S 版六年级下册第十六课课文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精品力作本文讲述了家境贫寒的渔人之妻桑娜在自己家已有五个孩子的情况下毅然收养了死去的邻居西蒙的两个可怜的孩子的故事文章在字里行间透露着深沉的情感基调令人心湖随着行文而波涛叠荡是一篇对学生进行人文启迪的绝佳力作让学生在充满深情的情境中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让学生在字里行间理解穷人“虽家贫但心富”的思想境界从桑娜与渔夫的故事中受到人文的启迪这便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目标所在这便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目标所在二、说教法在教法上本文教学主要运用主题教学的理念构建一个学习平台预设一个提纲挈领的教学点让学生通过自主的研读落实语言文字的揣摩与理解进行听、说、读、写的练习得到三维目标的充分落实分落实三、说学法学法上则相对应地通过学生的相互合作自主探究通过读写结合让学生与文本产生情感的沟通与共鸣以达到用情激情用情促思的效果再作用到他们的朗读上从而让学生得到情感的熏陶与提升提升四、说过程四、说过程(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首先我通过导入让学生在自己脑中对穷人的印象意在让学生对穷人产生同情之意并让他们感受到穷人生活的不易、生活的艰辛从而为接下来的学习课文埋下情的伏笔之后让学生默读课文感受到桑娜一家生活的艰辛回顾课文主要内容再体会桑娜一家虽穷但精神富有时抓住环境描写让学生在读中感悟桑娜一家虽穷但精神富有时抓住环境描写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二)进入桑娜内心感知人物品质在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之后我便大胆地从文章的“情眼”——“忐忑不安”入手进行了“家穷”与“品富”的对比学习首先让学生找到桑娜领养了两个孩子后心情矛盾的语句进行感情朗读初步感受其内心的思想斗争、激烈碰撞之后由“为何忐忑不安”为线索进行探究了解正是由于她家的“穷之极”才会产生其内心的“情不安”这样便顺理成章地来感受她家的穷让学生通过动容、动情的朗读感受其家的凄凉境地经过学生的挖掘与朗读的“真情演绎”学生对桑娜一家油然而生同情之情在这个基础上我马上话锋一转:“既然他们家如此贫穷她为何还要收养这两个孩子”让学生的情陡然一转马上感受到了桑娜的善良自然地设身处地地从桑娜的内心出发去揣摩她内心的想法朗读的味儿也由犹豫慢慢转为坚定体会到了“嗯揍我一顿也好”的从容与坚决心里怎会不对桑娜产生崇敬之情接下来探讨渔夫的说法与做法感受其心之善便显得游刃有余了显得游刃有余了(三)真情交流内化升华在学生与文本、与主人公进行(三)真情交流内化升华在学生与文本、与主人公进行 了多次、多角度的接触之后心里必定会对其有深刻的看法于是我便设计让学生说说读了本课之后的感触与主人公进行心灵的对话谈谈读了课文之后的启发让学生的情感进一步得到升华得到人文的启迪最后拓展部分列夫〃托尔斯泰的名言简介作者目的也在于让学生明白文章来自于现实真情无价的道理并充分了解作者对广大穷苦人民的阶级深情从而对作者有一个深刻而又系统的了解而课后作业——续写文章便在于让学生对课文的人文内涵有进一步的了解让他们为穷人设计一个美好的结局深化他们的情感、净化他们的灵魂而且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文笔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也能在一定程度上锻炼学生的文笔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五、说板书教学板书的设计上我也采用对比出现的手法让学生清晰地看到穷人虽然家境贫寒但内心品质却如金子般富有主题鲜明结构清晰结构清晰六、说特色本文教学过程的设计我本着一个让学生在一个大框架中自己探究的原则因而在设计中大胆地以架中自己探究的原则因而在设计中大胆地以“忐忑不安”“忐忑不安”为切入点让学生从“穷”与“富”之间揣摩人物的内心思想如此便让学生的思维火花得到了自由的喷发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以大容量的朗读指导来提升学生对文章情脉的把握以读促悟以悟促读相辅相成让学生在动人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得到极大的人文启迪的情境中学习语文得到极大的人文启迪《穷人》是九年义务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组教材第一课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讲的是在沙皇黑暗统治时期渔夫和他妻子桑娜宁可自己吃苦受累也要收养邻居西蒙家的两个孤儿的故事反映了穷人那种纯朴善良的美好品质赞颂穷人富有同情、热心助人的美德小说里没有一句直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却被表现得感人肺腑收养孤儿本来就是一件感人的事而作者把收养孤儿这件事安排在一个孩子多、生活已经十分艰难的穷人桑娜家里这就感人至深了第三课时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在理解各种写法的基础上练习续写听了张老师的这节课我觉得这节课有以下几个亮点值得我学习:学习:一、这是一堂扎实、实实在在的语文课能够应用新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体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意识进行教学体现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意识二、循循善诱开拓思维老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非常的沉着一点都不着急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诱比如说学生在文中找描写桑娜心理描写的语句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把眼光集中到了字词句上一个个回答都非常的精彩但就是没有人能从标点符号这块宝地突破于是老师不。
穷人
![穷人](https://img.taocdn.com/s3/m/1855f5acd1f34693daef3ec4.png)
《穷人》评课稿田老师上《穷人》的第二课时,他希望学生能通过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这堂课上得很成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1、构思巧妙,别具匠心。
老师在课前与学生交流之时,问:谁愿意回答老师一个问题?许多学生都不愿意举手,可能是因为紧张,也可能因为老师还没出题,大家不敢贸然行事。
但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老师问:我还没出题,你怎么敢举手呢?学生回答说因为我自信。
老师当即表扬了他,并说机会是属于那些自信、有勇气,这个引人深思的环节埋下了伏笔。
更巧妙的是,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围绕着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着的四件事情展开的。
老师先让孩子们读课文,找找从哪些词句中读懂了桑娜的忐忑不安?再让他们细细品读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大家都发现这四件事情在文中出现时顺序颠倒,于是老师就让学生们排列一下顺序,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桑娜想问题时顺序会颠倒,而这四个排列完的四件事情却是整堂课展开的线索。
而且讲解时,这四件事情与情感的体验融合在一起,未出现任何的矫作之势。
2、循循善诱,开拓思维。
老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非常的沉着,一点都不着急,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诱。
比如说,学生在文中找能体会到桑娜忐忑不安的的词句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把眼光集中到了字词句上,一个个回答都非常的精彩,但就是没有人能从标点符号这块宝地突破。
于是,老师不紧不慢地又重复了一遍题目,并稍许地点到了可从标点下手,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又通了,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并且都找到了一些非常关键的标点,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桑娜此时心理活动的理解。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学生课堂上思维的活跃以及精彩的回答就是最好的见证。
3、“沉”是这堂课的最大特点。
这个“沉”在我理解,它有好几种含义。
一、这个“沉”是指老师的声音低沉,就是这低沉的声音给我们营造了一个情境,让人感觉自己也在那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与桑娜共同承受着心灵的煎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穷人》评课稿王老师老师讲授的是“穷人”第一课时,这堂课上得很成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今天,我听了王老师上了六年级《穷人》这一课,感受颇深。
这堂课上得很成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首先,我交流一下我听完这堂课的收获。
在教学时,王老师通过出示预习题:自由读文,用圈、点、勾、画法找出重点词、对话、表情、动作的描写进行品味,设计出有一定思考、讨论价值的问题。
学生根据预习题认真研读文本,找出自己不懂或感兴趣的问题和同学讨论。
在全班交流时,要求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一些重点句子的思想感情。
通过深层研读,学生体会到了桑娜和渔夫勤劳、善良,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
1、构思巧妙,别具匠心。
老师在课前与学生交流之时,问:谁愿意回答老师一个问题?许多学生都不愿意举手,可能是因为紧张,也可能因为老师还没出题,大家不敢贸然行事。
但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老师问:我还没出题,你怎么敢举手呢?学生回答说因为我自信。
老师当即表扬了他,并说机会是属于那些自信、有勇气以及准备好了的人的。
随即出示了5+2=?这么一道题,其他同学看了恍然大悟,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无形之中被激发出来了,还很巧妙地引出了课文的内容,为这堂课最后的5+2真的等于7吗?这个引人深思的环节埋下了伏笔。
更巧妙的是,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围绕着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着的四件事情展开的。
老师先让孩子们读课文,找找从哪些词句中读懂了桑娜的忐忑不安?再让他们细细品读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大家都发现这四件事情在文中出现时顺序颠倒,于是老师就让学生们排列一下顺序,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桑娜想问题时顺序会颠倒,而这四个排列完的四件事情却是整堂课展开的线索。
而且讲解时,这四件事情与情感的体验融合在一起,未出现任何的矫作之势。
2、循循善诱,开拓思维。
老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非常的沉着,一点都不着急,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诱。
比如说,学生在文中找能体会到桑娜忐忑不安的的词句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把眼光集中到了字词句上,一个个回答都非常的精彩,但就是没有人能从标点符号这块宝地突破。
于是,老师不紧不慢地又重复了一遍题目,并稍许地点到了可从标点下手,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又通了,真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啊!并且都找到了一些非常关键的标点,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桑娜此时心理活动的理解。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很多,学生课堂上思维的活跃以及精彩的回答就是最好的见证。
3、“沉”是这堂课的最大特点。
这个“沉”是指思想的沉淀。
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找文中的关键词句,读一些渗透着主人公内心思想的句子,抓住关键词体会、理解,学生的心已经被桑娜和渔父的善良感动了,把这种情感和思想都沉淀到了自己的心灵深处。
于是当老师问:桑娜一家很穷,但文中为什么没出现任何一个“穷”字的时候,学生就能深有感触地回答到:他们虽然物质上贫穷,但他们的精神是富有的。
当老师要他们给课文换题目时,他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富人”。
可见,桑娜一家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已经扎根于孩子们的心灵深处了,他们发出了自己内心最真切的感受。
4、把握课堂教学的生成点不少老师的课堂教学只是按着预先的设计“走教案”,较少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需求。
而上述案例中学生的两次质疑教师在备课时并未预设到,但这位教师清楚地意识到,教师的“教”从根本上说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以学定教”。
该教师视学情及时生成,引导学生围绕疑问各抒己见,培养了学生多维视角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通过这样的教学,丰富了文中蕴涵着的人文内涵,学生对文中人物的思想品质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5、尊重学生的个性阅读语文课标反复强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看法,自己的判断,自己的心得,自己的疑问,明确宣示“阅读是个性化行为”的科学理念,语文教学尤其要尊重学生富有个性的情感体验、思维方式和多元表达。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一点怀疑、一声感叹、一句批评、哪怕是一知半解、带着稚气,只要是自己的独立思考,独特体验,都是可贵的。
以上的教学案例很好的给我们诠释了这一点:课堂已不是教师独白,学生独听的局面,而是师生间、生生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
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的成果,热情给予鼓励,积极引导,拓展文本的思想教育的内容。
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多种答案,尽管认识有高下之分,但这些答案都融入了他们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
他们思维活跃,情趣盎然地走进文本,与文中人物产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释放了情感,升华了认识。
这样的教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好的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情智互动言意共生——山东省“生本高效语文课堂”课题成果展示会《穷人》评课稿我对“小组合作学习”进行了观察,下面,我结合观察的内容作简要分析。
本课有两次合作学习:一是检查生字词的学习情况,二是品味桑娜忐忑不安的复杂心情。
第一次用时3分钟,第二次用时7分钟。
短短的时间内,小组长能迅速组织小组成员有条不紊地听写、朗读;抽写完毕后,大家能迅速找到对应的合作伙伴批改,并主动订正;一位同学朗读,其他成员有的指着书上的句子频频点头,有的适时说出自己的不同理解;交流成果时,以小组为单位每人一句的交流形式,无不体现出小组同学已经形成了有序高效的合作机制。
尤其可贵的是,同学们能把小组中解决不了问题,如“啸”字最后四笔的笔顺、“自作自受”中“作”的读音写在黑板上征求大家的意见,可以看出师生经过长期的实践和探索,已经找到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便捷途径,值得我们借鉴。
另外,我还发现,每个组长手中都有一张“小组合作学习评价卡”。
(我特地跟学生要了一张,给大家展示一下。
)在这张表格中,既有对学习情况的评价,又有对合作方法、合作态度的评价,这样把学习结果和学习过程结合起来,对小组成员的合作学习起到了重要的导向和促进作用。
其实,除了生生评价,教师在小组活动中的评价和指导作用,也非常重要。
这节课邹老师参与了小组的合作学习,但更多的只是倾听,如果老师能俯下身子,听一听学生对句子的理解,看一看小组的交流情况,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就能使学生的合作更得法,交流更有效。
学生参与度和教师顾及面,学生的参与面很广,课堂上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当中,而且都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提高。
这种面向全体、以生为本的课堂,正是生本高效语文课堂的要义所在。
除单独发言外,本节课学生之间的交流5次,小组讨论2次,上台板书或小组展示2次,可以说学生参与的方式多种多样,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好氛围中,学生听、说、读、写的多种能力得到发展。
此外,学生的参与品质也很高。
以第9段的学习为例:集体默读时,同学们能够沉下心去读出自己的感悟;小组朗读时,他们能够感情投入、绘声绘色地读出自己的体验;集体交流时,他们能做到认真倾听、互动指导,把课堂学习推向高潮。
还有一点,就是教师的顾及面。
从行走路线来看,本节课王老师能够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在教师的有效引导下,掌握了知识,学会了方法,提高了能力,得到了全方位发展。
篇二:《穷人》评课稿《穷人》评课稿刘老师上《穷人》的第二课时,他希望学生能通过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桑娜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教学的整个过程让学生体会桑娜的心里活动变化,从她的心里活动变化过程中体会她的品质。
老师先让孩子们读课文,找找哪些词句是描写桑娜的心里变化的。
再让他们细细品读这些句子。
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让学生从句子中体味到桑娜矛盾、害怕、犹豫、坚定的心里变化过程。
善良的本能是人性中伟大尊严的体现。
所以教学视角巧妙而别致,让我们领略到教师的匠心独运。
在教学中对环境描写重视还显不够,只是让学生粗粗感受了一下。
这环境描写处理过粗,只有情景交融,才能引起学生心灵的参与。
这堂课上得很成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具体体现在1、构思巧妙,别具匠心。
老师在课前与学生交流之时,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大家都发现这四件事情在文中出现时顺序颠倒,于是老师就让学生们排列一下顺序,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桑娜想问题时顺序会颠倒,而这四个排列完的四件事情却是整堂课展开的线索。
而且讲解时,这四件事情与情感的体验融合在一起,未出现任何的矫作之势。
2、循循善诱,开拓思维。
老师在引导学生思考时,非常的沉着,一点都不着急,真正做到了循循善诱。
比如说,学生在文中找能体会到桑娜忐忑不安的的词句时,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把眼光集中到了字词句上,一个个回答都非常的精彩,但就是没有人能从标点符号这块宝地突破。
于是,老师不紧不慢地又重复了一遍题目,并稍许地点到了可从标点下手,这样学生的思维一下子又通了,并且都找到了一些非常关键的标点,自然而然地加深了对桑娜此时心理活动的理解。
总之,课堂已不是教师独白,学生独听的局面,而是师生间、生生间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对话。
教师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思维的成果,热情给予鼓励,积极引导,拓展文本的思想教育的内容。
学生对这个问题产生了多种答案,尽管认识有高下之分,但这些答案都融入了他们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思考。
他们思维活跃,情趣盎然地走进文本,与文中人物产生思想的碰撞,情感的共鸣。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释放了情感,升华了认识。
这样的教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很好的体现教育“以人为本”的理念。
......《穷人》评课稿讲授的是“穷人”第二课时,他希望学生能通过课文内容,感受主人公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这堂课上得很成功,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构思巧妙,别具匠心。
老师在课前与学生交流之时,问:谁愿意回答老师一个问题?许多学生都不愿意举手,可能是因为紧张,也可能因为老师还没出题,大家不敢贸然行事。
但有一个学生举起了手,老师问:我还没出题,你怎么敢举手呢?学生回答说因为我自信。
老师当即表扬了他,并说机会是属于那些自信、有勇气以及准备好了的人的。
随即出示了5+2=?这么一道题,其他同学看了恍然大悟,这样一来,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在无形之中被激发出来了,还很巧妙地引出了课文的内容,为这堂课最后的5+2真的等于7吗?这个引人深思的环节埋下了伏笔。
更巧妙的是,教学的整个过程是围绕着桑娜忐忑不安地想着的四件事情展开的。
老师先让孩子们读课文,找找从哪些词句中读懂了桑娜的忐忑不安?再让他们细细品读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通过学生的交流以及老师的引导,大家都发现这四件事情在文中出现时顺序颠倒,于是老师就让学生们排列一下顺序,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桑娜想问题时顺序会颠倒,而这四个排列完的四件事情却是整堂课展开的线索。
而且讲解时,这四件事情与情感的体验融合在一起,未出现任何的矫作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