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华白沙溪简介

金华白沙溪简介

位于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的白沙溪,是一条历史悠久、景色宜人的小河流。它

的名字“白沙溪”来源于溪水底部的白色细沙,流水潺潺之间,白沙如玉,令人心旷神怡。

白沙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近千年前,这里曾是金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当地古

人们居住和打渔的地方。如今,白沙溪既是一条重要的水源地,也是市民们休闲娱乐、欣赏自然风光的好去处。

河流两岸的土地肥沃,种植有大片的水稻田和蔬菜园。每到丰收时节,金黄的

稻谷和各种蔬菜在夕阳的映衬下,构成了一幅丰收的乡村画卷。沿着白沙溪漫步,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赐。

河流的另一侧则是一片茂密的山林,山峦起伏,树木繁茂,给人以一种亲近自

然的感觉。这里的森林资源丰富,各种树木齐聚一堂,构成了一个天然的氧吧。特别是春天,山中的樱花盛开,粉红的花瓣飘落在地面上,仿佛将整个山谷染成了一片粉色的海洋。

白沙溪的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嬉戏。河水的源头是一处泉眼,水从泉眼中

涌出,一路向东流淌,滋养着河床两岸的生物。水草丰茂的河底是鱼儿的栖息之地,而河流两岸的老树和凉亭是人们避暑休憩的好地方。

沿着河岸往东走,有一座百年古桥横跨在溪上,叫做白沙古桥。它是金东区的

一张名片,也是金华市的历史遗迹之一。白沙古桥建于明代,是一座石制的桥梁,中间有三个拱门,风格古朴。站在古桥上,可以俯瞰整个白沙溪的美景,感受历史的沧桑。

白沙溪沿岸还有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那就是白沙书院。白沙书院创建于明代,是金东区最早的书院之一。这里曾是古代文人雅士聚集的地方,他们品评古书,研

究经义,成就了一批批文化名流。如今,白沙书院已成为一处开放的博物馆,展示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古代文化。

除了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白沙溪还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区。这里的生态系统比较完整,有许多珍稀的动植物栖息繁衍。当地政府加大了对白沙溪的保护力度,禁止乱捕乱杀,禁止乱倾倒废物,严禁污染溪水。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白沙溪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得以有效保护,也给当地的生态旅游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白沙溪是金华市一颗璀璨的明珠,她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度假和放松身心。走在河岸上,细细品味着溪水的清凉和自然的氛围,仿佛置身于一个人间仙境。无论是热爱自然的游人,还是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文化爱好者,都可以在白沙溪找到自己的乐趣和满足。

《关于沙畈水库水质的调查研究报告》

关于沙畈水库水质的调查研究报告 一.摘要 沙畈水库坝址在金华市婺城区沙畈乡,位置处在钱塘江水系金华江支流白沙溪上,流域面积131km。 金华市区及周边70多万市民的饮用水来自沙畈、金兰水库,而水库的水源基本来自沙畈乡。某种意义上,沙畈是我们水源的代名词。 甘甜的沙畈水是全国十佳宜居城市———金华的幸福水,也是增强金华城市竞争力的不竭源泉,也是金华打造品质生活的一张名片。继续提高我市市民的环保意识,以此来建设更美的金华,更和谐的家园! 二.小组简介 组名:环城小学环保小分队 组员:五(1)班——五(6)班每班2名同学以及沙畈小学几名同学。 三.研究背景 沙畈水库位于钱塘江水系金华江支流白沙溪上,在坝址金华市婺城区沙畈乡,距下游金兰水库20km,离金华市区50km。沙畈水库工程是以灌溉、供水为主,结合发电、防洪等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水库控制流域面积131平方公里,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781mm,多年日平均入库流量为4.76m/s,总库容8555 万方。我们小组同学在此背景下展开了此次水质调查活动,以寻求科学持续保护水资源,助剿劣五类。 四.研究目的 了解、调查沙畈水质,呼吁大家科学持续保护沙畈水、保护河流湖泊,使金华更和谐地发展,为更美金华做努力。 五.活动记录和感想 2017年4月13日-4月14日,我们环城小学组织全体五年级学生去沙畈水库进行研学活动。整个研学安排了很多有意义活动,尤其是“保护水资源,助剿灭劣五类”的野外环保调查。 研学的第二天,我从野营帐篷里钻出来,第一个念头就是:什么时候出发去

调查水资源呢? 吃过早饭,我们在温暖的阳光下集合。集合完毕后,王校长指挥我们大家坐上大巴车。出发喽!一路上到处都是山清水秀,放眼望去,只见绿色连着绿色,让我们不禁由衷地感叹:这里的环境真好啊! 一路观赏风景之后,我们下了车。第一个映入我们眼帘的就是那高达79米的大坝。这巍峨的大坝像是一个巨人,笔直地站立在水库前,保护着这清澈见底的生命水源。 走上层层台阶,我们来到了“巨人”的肩膀上。看着自由飞翔的燕子,我们高兴地又蹦又跳。这时候,来自绿色环保组织的倪伯伯到了。他给我们讲了很多关于沙畈水库的知识,我们认真地记录着。倪伯伯说,沙畈水库属于一类水源地,可以直接从水库里喝水。这是金华最好的水资源,金华市区的自来水都是金兰水库和沙畈水库供应的,她是我们金华的生命水,母亲水。我想起有一次和爸爸妈妈去旅行时,在安徽亳州喝到的水是又咸又涩,难以下咽。在金华能喝到这么甘甜的好水,我们真是幸福啊! 这个时候,绿色之友环保组织的何叔叔也来了。我们围成一圈,坐在何叔叔身边。何叔叔取出PH试纸,放在沙畈水库的水样中,只见试纸几乎没有变色。只见何叔叔从背包里拿出一个矿泉水瓶,说:“这是我在竹马工业园里采到的水样,看着也不是十分浑浊,但它是受到了污染的水。”接着,何叔叔把水样倒了一点出来,又取出一张PH试纸,轻轻放入。我们发出一声惊呼——原来黄色的试纸瞬间变成了紫色,说明碱性严重超标了。“这就是劣五类水!”何叔叔严肃地说。通过聆听和思考,我对于水质检测和劣五类等知识也有了更深的认识。 我还准备网上买一些PH试纸,在即将来临的五一假期,自己好好研究一下。 甘甜的沙畈水是全国十佳宜居城市———金华的幸福水。这次研学,让我们难忘的不仅仅是调查过程和调查结论,更是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如果我们大家再不关心大自然的健康,大自然就会生病,不再为我们人类提供舒适的生存环境。所以,我要向大家倡议:保护水资源,助剿劣五类,人人有责!

金华古代江河水利工程

金华古代江河水利工程 金华境内江河多属山区性河流,源短流急,季节性强,暴雨倾泻,易成洪灾;长期不雨,便成干涸。自古以来,金华先民在沿江沿溪险要地段垒石堆土筑堤,兴修各种防洪设施,以堵防水患。但历代所建防洪工程,村自为之,规模不大,且多系应急之举,时溃时修。 东汉时,卢坂侯卢文台率部屯垦婺南括苍辅仓山,始建白沙溪堰。后至三国时期,渐成三十六堰。为金华兴建最早、规模最大、效益最佳的古代水利工程。南宋,武义县令周必达主键熟溪堤,又名周公堤。兰溪香溪一带常遭洪灾,邑人范端杲投资建杨溪堤。宋末,武义人在白阳山下筑长山堤。元代,熟溪堤溃,县尹许广大;垒石为堤,长300丈,宽6尺余。明代,金华知县相继修治堤坝。磐安安文建防洪堤,称万工堤。后陈怀堂加筑,垒石9层,高3丈,历久不坏。清代康熙年间,浙江巡抚朱轼委派金华知府张坦让在兰溪城北三里的黄湓处,修筑石堤350丈,下阔2丈,即黄湓堤,并修筑土堤1条。雍正年间,浙江总督李卫檄令金华知府吴炯督县重修,堤长386丈。乾隆年间,知县张逢尧又重修,20年后倒塌百丈余。至嘉庆年间,知县张许自捐俸禄,倡导本地士民捐资复修。 民国11年(1922),发生“壬戌洪灾”,防洪堤坝大批被毁,损失惨重。各县地方集资相继兴建一批防洪工程。至民国31年日军侵占,各县相继沦陷,江堤挖作战壕,护堤树木被砍。是年发生特大洪灾,沿江地带群众深受其害。民国35年,经省政府会议及四区县长会议研讨,订立整治婺江水利实施方案。省政府决定将整治金华江列

为省年度下半年中心工作之一,要求行政院善后救济总署浙闽分署(后为浙江分署)拨助工赈物资。四区专署召集金华江流域9县人士,组成金华江水利委员会,设立金华江水利工程处,处长由专员兼任,在东阳、义乌、兰溪、武义、汤溪5县各设工务所。民国35年11月至36年4月,金华江第一期防洪工程完工项目15处。继而提出第二期防洪工程计划,因资金短缺,多数工程未竣工。

水文作业

金华江水文特征分析 地理081班杨启楚 摘要:本文分析了金华江流域降水、经流、暴雨洪水、地下水及泥沙等水文特征。金华江流域降水充沛、水资源丰富,但水资源的时空分布不够均匀,目前河川径流的利用程度也较低因此深入研究金华江的水文特征,对金华江流域的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金华江;降水一径流;蒸发;泥沙;水质;污染 1 流域概况 金华江是钱塘江的重要支流。主源东阳江 ,发源于金华市磐安县龙鸟尖,在金华市区与南来的武义江汇合成金华江。金华江流入兰溪市区与衙江汇合成兰江 ,主源全长180.1 km。 金华江流域范围的地貌属浙中丘陵盆地。地势南北高、中间低 ,平原、丘陵、山地呈阶梯状分布 ,山区主要是上侏罗统火山岩丘陵主要是白噩系红色碎屑岩沿江平原及盆地 ,表面覆盖着第四纪松散岩 ,岩层一般只有 4 一 6m,下面也属红色碎屑岩,前泥盆系变质岩及上百生界地层 ,只局部零星分布。 流域范围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但由于受地形影响,又具有盆地气候特征,有一定的垂直差异最热月平均气温(7月)为 28.7—29.8℃ ,最冷月平均气温(1月)为4.3——5.4 ℃。极端最高气温 ,大部分地区近半数以上年份在38——40 ℃之间极端最低气温 ,大多数地方在-8一-11之间。由于地势起伏 ,气温的垂直差异较大 ,一般垂直递减率为 0.05℃/km。 2 降水特性 2.1 地区分布 本流域多年平均降水1458mm ,地区分布变化幅度在1300——2000mm 之间。地区差异与地形有密切的关系,分布很不均匀。地势高、又处于迎风坡的西南山区 ,雨量最大。中心雨量达2000mm;东部和东北部山区 ,地势虽高 ,但由于处于背风坡 ,雨量次之。中心雨量1600——1700mm;沿东阳江、武义江、金华江的河谷平原及盆地底部雨量最小。仅1300—1400mm之间。

金华白沙溪简介

金华白沙溪简介 位于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的白沙溪,是一条历史悠久、景色宜人的小河流。它 的名字“白沙溪”来源于溪水底部的白色细沙,流水潺潺之间,白沙如玉,令人心旷神怡。 白沙溪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近千年前,这里曾是金华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当地古 人们居住和打渔的地方。如今,白沙溪既是一条重要的水源地,也是市民们休闲娱乐、欣赏自然风光的好去处。 河流两岸的土地肥沃,种植有大片的水稻田和蔬菜园。每到丰收时节,金黄的 稻谷和各种蔬菜在夕阳的映衬下,构成了一幅丰收的乡村画卷。沿着白沙溪漫步,呼吸着新鲜的空气,能够感受到大自然的恩赐。 河流的另一侧则是一片茂密的山林,山峦起伏,树木繁茂,给人以一种亲近自 然的感觉。这里的森林资源丰富,各种树木齐聚一堂,构成了一个天然的氧吧。特别是春天,山中的樱花盛开,粉红的花瓣飘落在地面上,仿佛将整个山谷染成了一片粉色的海洋。 白沙溪的水清澈见底,鱼儿在水中嬉戏。河水的源头是一处泉眼,水从泉眼中 涌出,一路向东流淌,滋养着河床两岸的生物。水草丰茂的河底是鱼儿的栖息之地,而河流两岸的老树和凉亭是人们避暑休憩的好地方。 沿着河岸往东走,有一座百年古桥横跨在溪上,叫做白沙古桥。它是金东区的 一张名片,也是金华市的历史遗迹之一。白沙古桥建于明代,是一座石制的桥梁,中间有三个拱门,风格古朴。站在古桥上,可以俯瞰整个白沙溪的美景,感受历史的沧桑。 白沙溪沿岸还有一处重要的文化遗产,那就是白沙书院。白沙书院创建于明代,是金东区最早的书院之一。这里曾是古代文人雅士聚集的地方,他们品评古书,研

究经义,成就了一批批文化名流。如今,白沙书院已成为一处开放的博物馆,展示着丰富的历史文物和古代文化。 除了自然景观和历史遗迹,白沙溪还是一个重要的生态环境保护区。这里的生态系统比较完整,有许多珍稀的动植物栖息繁衍。当地政府加大了对白沙溪的保护力度,禁止乱捕乱杀,禁止乱倾倒废物,严禁污染溪水。这些措施的实施,使得白沙溪的水质和生态环境得以有效保护,也给当地的生态旅游带来了更多的机遇。 白沙溪是金华市一颗璀璨的明珠,她以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历史文化,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前来观光、度假和放松身心。走在河岸上,细细品味着溪水的清凉和自然的氛围,仿佛置身于一个人间仙境。无论是热爱自然的游人,还是对历史文化感兴趣的文化爱好者,都可以在白沙溪找到自己的乐趣和满足。

白沙溪三十六堰历史水利工程创造者

白沙溪三十六堰历史水利工程创造者 ——昭利侯卢文台其人其事 金华南山白沙溪,全长65公里。溪流经沙畈、山脚、琅琊、古方、新昌桥、白龙桥、临江汇入婺江。东汉辅国大将军卢文台,隐退金华南山时首创白沙溪三十六堰,引水灌溉农田,为民造福,深受溪流两岸金(华)兰(溪)汤(溪)方圆数百里百姓爱戴敬仰,卢文台是位不恋高官厚禄,为人正直,积善行德的伟大历史人物。 卢文台,字高明,幽州范阳(今河北定兴)人。据其后裔白沙卢村旧谱源流和民国新谱所载,卢文台为周、春秋姜太公后裔,因先祖拥立齐桓公而受封于卢邑,这里古有卢戎族,就以卢为姓。此后卢氏家庭多数聚集于河北范阳一带,繁衍为大族。 卢文台受家庭熏陶,自幼聪颖过人,酷爱诗书,尤其擅长习武。稍长后容貌伟岸,气宇轩昂。当时汉室疆域动荡不测,匈奴边寇屡有侵犯,卢文台立志报效朝廷,投军从戎。 新莽末,汉光武帝刘秀命邓禹(2—58)讨赤眉数战不利,复遣冯异(?—34)讨赤眉,时由步兵校尉除骠骑将军的卢文台率步骑从冯异,战败赤眉于崤底,冯异由偏将军,封夏阳侯征西大将军。冯异在诸将并坐论功时退避大树下,军中号为“大树将军”。卢文台从“大树将军”屡建战功,赤眉主刘盆子及其将樊崇等三十万众悉降汉,刘秀于建武元年(25)即位洛阳论功行赏,卢文台一度拜辅国大将军。出任过贝濮二州刺史,曾出镇过江南,剑南二道。据白沙卢村旧谱所载东汉永平三年(60)庚申,明帝刘庄追感中兴功臣,图画二十八将于南宫云台。诸将均有像,卢文台不与。他深感汉室外部匈奴屡屡侵犯,内部权益纷争不断。同朝名士严光(字子陵)与刘秀同窗谏议大夫不授,隐退富春垂钓养生修心。老子云:“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于是挂冠弃职,率部将三十六人出宜阳(洛阳西南),下江南,隐迹来到婺南括苍辅苍山(今婺城区沙畈乡亭久村)。 卢文台隐退辅苍,身着布衣,脚踏草鞋,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他看当地林木葱葱,水清石洁,土壤肥沃,适宜恳荒种地。于是,屯垦以居,开辟田畴,自食其力,号称卢畈。当时白沙溪水势湍急,晴则旱,雨则涝,连年灾荒,两岸百姓深受其害,不得安宁。卢文台目睹此状,继夏禹治水精神,效秦蜀郡守李冰父子兴建都江堰之举,率部将和当地百姓利用河流水势落差拦水筑堰,堰坝呈一字形,开渠引水灌田,先后建成首含辅苍尾跨古城的三十六堰,成为全国稀有我省最早的工程之一。使原来易淤易决易旱的白沙溪流域农田,成为自流灌溉,旱涝保收、沃野数百里的粮仓。尤其是三国吴赤乌元年(238)大旱,周边许多地方禾田枯焦,颗粒无收,而白沙溪流域两岸因受三十六堰堰水灌溉,获更大丰收,当地百姓感恩戴德,万民崇敬。 卢文台兴建三十六堰治水灌溉,历代朝廷对其功绩封诰颇丰。先后七次加封,其中四次封侯,三次封王。唐广明元年(880)封武威侯。制曰:“干旱为忧,祷雨必应,灾蝗肆戾,

铁店窑遗址初探

铁店窑遗址初探 [摘要]铁店窑遗址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婺州窑系的代表。本文试图通过对铁店窑的基本状况、历史演变、产品概况、施釉技术、等方面进行探讨,以达到更好的保护之目的。 [关键字]文物考古铁店窑址探索 1 铁店窑的基本状况 (1)地理位置:铁店窑遗址位于浙江省金华婺城区琅琊镇泉口行政村,铁店自然村,距离金华市区23公里。(2)地质地貌:铁店窑遗址所在地为金衢盆地的平原与山区的结合部,以黄土丘陵为主要特征,其地势东北低,西南高,海拔高度在90-96之间,窑址遗址分布在丘陵的小山坡上。丘陵坡度较平缓,土层较厚,属于酸性红壤,适应制作陶瓷和建筑龙窑。(3)水系:铁店窑址遗址西1公里处即是白沙溪,原称白沙港,历史上水上运输比较方面快捷。白沙溪是古代铁店窑产品往外运输的唯一水上通道,白沙溪与婺江合并注入兰江,直达钱塘江。(4)土壤及植被:植被土壤以红壤为主,土层松软深厚,土壤呈酸性。丘陵连绵起伏,植被茂盛,水田以种植水稻为主,坡地以种植柑橘以及林木为主。 金华铁店窑瓷是婺州窑系的重要代表。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铁店窑遗址,是婺州窑的重要遗存,其年代上起北宋,下至元代,目前保存完好的有四条窑址。编号为一号窑址、二号窑址、三号窑址三处。 一号窑址分为A、B窑,位于铁店自然村西南200米的山坡上,海拔96米,为典型的金华地区黄土丘陵地带。A窑在南,窑长50米,B窑在北,窑长40米。南高北低,窑头在北,窑尾在南。窑址东边原为取土之地,现已建成水库。一号窑址主要烧制乳浊釉瓷,兼烧青瓷产品,为北宋至元代时期窑址。 二号窑址位于铁店村西南村口,海拔90米,为龙窑,南北向,略偏西,窑长40米,保存完好,主要烧制青瓷产品,也兼烧乳浊釉瓷,北宋时期窑址。 三号窑址位于铁店村中部东南村口,海拔90米。为龙窑,东西向,偏南,窑长40米,保存完好,主要烧制青瓷产品,兼烧乳浊釉瓷,为北宋时期窑址。 2 铁店窑历史演变 铁店窑产品是在整个婺州窑系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是婺州窑系的一个缩影。婺州窑过去鲜为人知,其历史面貌始终不太清楚。近年通过文物普查和抢救性墓葬发掘,发现婺州窑延续时间相当久远,前后9000余年,产品种类繁多,制瓷工艺较先进。 婺州窑系范围,考古界历来指金华地区。金华地区建置较早,春秋战国时属

通济桥

通济桥 金华市·通济桥位于八一路南端,横跨婺江南北。原为浮桥,元朝元统二年(1334年)建成为11孔石墩木梁桥,上覆桥屋50间,设有四天王,殿塑妥大士、泗洲僧伽等神像。通济桥,俗称金华大桥。以前它是通向兰溪、衢州的要道,现在它紧连婺州南北,也是金华的名景之一。 通济桥横跨在婺江上,婺江将金华分成南北两 区。很早以前只有浮桥相通,但每遇江水暴涨,往往 桥断舟散,交通断绝。大约在元代大德四年,西峰寺 及庵禅师为沟通南北,倡议改建石桥,并为之输财集 资,四处奔走,耗时五年半,砌成了11个桥墩,可惜 还来不及架桥梁,及庵禅师去世,工程也就停下来了。 又过了许多年,方由西峰寺主持云龙带头一尽衣钵寺 产作建桥之资,集成裘,通济桥终于在元代元统二年 (1334年)大功告成。 当时的通济桥是11孔石墩木梁桥。墩形西正方而东小椭,以杀水怒。墩高去水41尺,桥面又高出墩上8尺,桥长780尺,上覆瓦屋五十间,间以三殿两亭,亭置四天王,殿塑妥大士、泗洲僧伽等神像,雄伟壮观。 后屡经修复,到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改为13孔石拱桥,掀掉屋瓦,加筑石栏,别有风光。解放后桥面加固加宽,北岸增建二孔石拱旱桥,桥上设置了形如花树的路灯,中间为行车道,两旁为人行道。如今白昼,通济桥上汽车成队奔驰,行人接踵如流;入夜,灯光桥影,江水摇曳,分外妖娆。

双龙大桥横跨在金华的母亲河——婺江之上,投资9000余万元,建设工期长达三年,1996年竣工。它的建成,贯通了330国道和03省道杭金线金华市区过境段联网的主干道,同时是从金华市政府到金华火车站的必经之路。 双龙大桥的建设凝聚着市民们的希望和贡献。大桥上的四块石碑镌刻着部分捐资建桥者的名字,那是十年前在大桥建设资金一度告急时,金华市民慷慨解囊,使大桥得以继续建造的一段历史记录。金华市委、市政府在大桥的石碑上写道:正是因为民心铸桥,才使大桥的建设梦想成真。双龙大桥因此被称为“民心工程”。死者陈小华也是当年捐款建桥者之一。

学校导游词

校园导游解说词 尊敬的**职务(事先了解来宾身份,如:王院长)!尊敬的***单位领导(如:尊敬的浙江旅游技术学院的领导)!您们好!(不知道对方身份:尊敬的领导!您好!)欢迎来我们学校指导工作!我是校导游团的***,下面由我负责介绍我们的校园。 一、学校概况 我们学校现在有三个名称,一个是大家熟知的***,还有两个校名:**、**,学校创办于1956年8月,学校先后叫金华县第六初级中学、金华县让长中学、金华县解放中学,经过近60年发展,学校面积从47亩,经过三次征地扩建达到现在的260亩,有实中校区、南校区、白龙桥校区三个校区,其中实中校区有160亩,建筑面积从原来的12379平方米到现在的77597平方米。 二、荣誉墙、喷泉雕塑 再随我的手势往这边看,这里是我们学校的荣誉墙,上面挂满了我们学校获得的荣誉。大家请看下我身后的钢雕艺术,这就是我们学校的喷泉雕塑,由实验的首字母缩写组成,形状犹如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象征着**沐浴着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春风,实中全体师生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争创浙江省中职名校。 三、精技楼 我们面前看到的这栋大楼是我校主要的教学区域---精技楼,面积18000平方米,建于2000年,它是当年浙江省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教学楼建筑,现拥有72个教室和27个实训室,4个阶梯教室,2个会议室以及多个行政办公室。(边走边讲) 这是我校的办学理念:德技融通(指着大厅照壁正面)。 学校以德技融通为办学理念,以白沙文化作为校园文化,培养德技融通,情智并重的学生是学校培养目标,以德促技、以技弘德,引领我们立志报国效民,弘扬善美信义,勤学技术技能,争做卓越良工,为金华地方的经济发展助力。 反面就是良工360人才培养体系模型图。具体地说就是:一个中心,两条主线,三个层面,四大载体,五种能力。瞄准一个中心:良工;抓住两条主线:崇德和精技;领会三个层面:德分为:智德、美德、善德,技分为:乐技、修技、长技;搭建四大载体,课堂、活动、环境、实习;发展五种能力,责任、敬业、学习、沟通、解决。这模型图是我校原创作品,涵盖了数学的点线面体的知识。课题《良工360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研究》获省一等奖。 精技楼一楼展厅文化根据良工360人才培养体系来创作,分德文化、技文化。德文化从智德,美德,善德三个方面展示。智德,美德,善德是由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智德重在培养学生的道德智慧。美德重在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善德重在培养学生的服务意识。技文化从乐技,修技,长技三个方面展示。乐技是让学生对技术有兴趣。修技就是学习技术。长技就是经过学习,达到擅长,成为各个行业的良工。

金华白沙溪三十六堰简介

金华白沙溪三十六堰简介 金华白沙溪三十六堰位于浙江省金华市,是浙江现存最古老的堰坝引水灌溉工程。东汉时期首筑白沙堰,百余年间陆续建成横跨45公里、水位落差168米的三十六座堰。目前仍有21座古堰继续发挥着引水灌溉作用,灌溉农田27.8万亩。白沙溪三十六堰的前世今生可以追溯到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卢文台在白沙溪上筑堰,名白沙堰,是三十六堰的代表堰。此后,其部下及后人陆续建成了横跨45公里、水位落差168米的三十六座堰,创建了规模宏大的梯级群堰。 新中国成立后,白沙溪上修建了沙畈水库和金兰水库,部分古堰被永久留在水底。但目前仍有21座古堰继续发挥着引水灌溉作用,灌溉农田达27.8万亩。2020年,白沙溪三十六堰成功入选2020年度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近年来,白沙溪琅琊镇至金华江出口全长15公里的“美丽河湖”创建工作已经完成,白沙溪正逐渐成为集安全、生态、人文、产业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河流,被评为浙江省“美丽河湖”省级样板,为“白沙溪三十六堰”申遗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金华白沙溪三十六堰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设计的灌溉工程,其独特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创新的水利设计:白沙溪三十六堰的堰坝设计非常巧妙,具有高度的引水能力。通过合理的设计,这些堰坝能够有效地将水引入

农田,满足了农业灌溉的需求。 2. 丰富的历史底蕴:白沙溪三十六堰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丰富的历史底蕴。这些古堰的建设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勤劳。 3. 生态环保:白沙溪三十六堰的建设充分考虑了生态环保的需求,通过科学的设计和布局,实现了灌溉和生态保护的双重目标。这些古堰不仅为当地农业提供了重要的水源,同时也为当地的生态环境保护做出了贡献。 4. 文化和旅游价值:白沙溪三十六堰作为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具有极高的文化和旅游价值。这些古堰所在地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都非常丰富,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和旅游。 总之,金华白沙溪三十六堰在灌溉水路上具有独特之处,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智慧和勤劳,也是当地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重要资源。

关于白龙溪和白龙桥的故事传说

关于白龙溪和白龙桥的故事传说 白沙溪流自栖霞括苍尽头,曲曲弯弯绕过了千峰百岭,流经南山,故此又叫南溪,最让人回味无穷的、使人暇想万千的一个美名那就是“白龙溪”。白龙溪水,百里长,白龙溪的传说说不完。 传说在很早很早的古代,白龙溪水流经现今白龙桥一段,此处有一个很深很深的水潭,水潭里面居住着龙王爷的三个儿子,老大黄龙、老二青龙,还有老三小白龙。兄弟三人无忧无虑,和谐相处,不知不觉在此了千百年。有一天,老大黄龙突发奇想,有所醒悟,便唤来了两个弟弟,黄龙对老二青龙说:“如今我俩都长大了,理应走出家门另建家业,再者兄弟长大,此处家小,哪能再容纳我们兄弟仨挤在一个深潭中,所以我建议将此处留给三弟小白龙,我哥俩还是另谋出路,再起炉灶如何?”老二青龙听了觉得大哥说的很有道理,就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从此小白龙就自个儿留在了白龙桥下的水潭中。再说老大、老二远离南山南溪,腾云驾雾,飞遍北山头,最后终于选定了一处称心如意的地方,看那地:“不高不低半山腰,山腰中处藏洞窖,洞中有泉清流出,一支飞瀑落九霄。”兄弟俩连连称道:“好哉妙哉。”从此居留此洞中,这个洞就是浙中有名的风景名胜“双龙洞”。 掉转码头翻过身,再说说这个龙王爷的三儿子小白龙,只身居留白沙溪的深水涧,他两个哥哥的关怀备至,更觉得自己压力在肩,从此,他不再任性,不再贪玩,每日早出晚归,为白沙民众百姓耕云播雨,施福人间,终于换得“白沙溪水镜光清,水面无风似掌平,三十六渠饶灌溉,秋田万倾仰西城”。白沙乡民在小白龙的关爱下,风调雨顺,丰衣足食,过着安详的好日子,人们为了感谢小白龙,纪念小白龙,于是就把小白龙居住的深水潭叫做白龙潭,把流过白龙潭的这条小溪流,叫做白龙溪,把跨过白龙溪的这座桥,叫做白龙桥。 白沙古道古桥古驿站 “策蹇龙游道,西风妒战袍。越山青入眼,回首发频骚”,这是明代开国大将常遇春当年率兵十万进军衢州、九江途中,路经白沙在开化铺小憩时,特意所作《过开化市》中的几句。

浅谈南王埠、对家地与金华水文站年径流量的关系

浅谈南王埠、对家地与金华水文站年径流量的关系 【摘要】本文对金华市水文站直属南王埠、对家地、金华水文站,三站年径流量、年径流深的关系合成所存在的问题探讨,指明今后解决该问题的方向。 【关键词】南王埠;对家地;金华站;年径流量;年径流深 1 概述 1.1 地理位置 金华水文站位于金华市区西郊义乌江、武义江汇合口下游 3.1km,即东径119 °37’北纬29°05’。1997年金华市在金华站上游840m处建成集景观、发电为一体的河盘桥水利枢纽工程,为弥补对水文资料带来的影响。同年市政府出资,省水文总站批准,在水利枢纽工程淹没范围以上分别设立义乌江南王埠水文站(集水面积3246km2;距金华站15.6km)、武义江对家地水文站(集水面积2505km2;距金华站8.4km)。 1.2 三站合成径流 特征值分析。2007年南王埠、对家地、金华站年径流量、径流深分别为14.22亿m3、438.1mm、13.74亿m3、548.5mm和29.97亿m3、503.4mm。根据三站实测径流分析得区间202km2范围产生的径流量为2.01亿m3,相当于径流深995mm,远大于本市各水文站控制流域的径流深。 2 影响三站区间径流的因素 2.1 测验工作检查分析 首先我对代办的南王埠水文站测验工作进行了检查分析,并对水文缆道测流铅魚进行调换。增加测速垂线密度(每5m 1条垂线)和流量测次,但效果不明显也没有存在系统误差,可以排除大的问题。 2.2 梅溪绕过对家地水文站控制断面水量调查 对家地水文站为武义江流域控制站,梅溪为武义江一级支流,在对家地水文站上游汇入武义江。梅溪上游建有安地水库(中型)集水面积162km2,正常蓄水量6000万m3。水库发电尾水,经中干渠至苏孟电厂发电后回归梅溪,在中干渠与梅溪交汇处下游建有一座堰坝---铁堰,坝高1.9m,长115m。堰坝以上集水面积210km2,利用铁堰抬高水位,使梅溪水流入左岸的中干渠,渠首设有闸门,用于控制铁堰上游梅溪水进入中干渠及下游海塘水库的水量大小。湖海塘水库正常蓄水156万m3,主要功能发电,湖海塘电厂装机容量450千瓦机组2台。

金华婺城:治水兴水四重奏

金华婺城:治水兴水四重奏 作者:暂无 来源:《民生周刊》 2017年第16期 毕树军应飞舟 金华婺城区地处浙江之心,三江交汇,素以历史悠久、名人荟萃、文风鼎盛、山清水秀享 誉中外,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婺城自古水系发达,城市依水而生、因水而兴,“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道 出了婺城的豪迈气势。然而,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婺城的水环境付出了沉重代价,江 南水乡也曾为水而尴尬。 婺城区水务局全力弹好治水兴水四重奏:筑牢水安全、驻守水清法、注福水生态、助长水 经济,不仅保护、改善了水环境,同时真正把农业产业特色再激活,努力将新“水业态”打造 成农民就业增收的新增长极。 筑牢水安全 “郭塘溪水满上来了!”6月25日凌晨,在人声鼎沸的白龙桥镇联丰村郭塘溪畔,一个个 焦急、无奈的身影在人群中穿梭。“快,快,快,你们赶紧撤到安全地方去!”在现场,急促、沙哑、铿锵的指挥声,不时从婺城区水务局局长倪玉奎口中传出。 顷刻间,汹涌洪水咆哮而出,冲向下游的雅苏村! 此刻,雅苏村十里堤坝上,早已会聚了由乡镇干部、村干部、区政府部门志愿者组成的 “民兵”,他们与解放军官兵一同在“水深火热”中并肩作战,锻造出“婺城铁军”新传奇, 呈现出一幅军民抗洪波澜壮阔的立体画卷! “不计一切,首先确保群众生命安全;全力以赴,挽救百姓财产损失!”区委书记王健, 区委副书记、区长郭慧强等主要领导坚守一线、坚定指挥。 面对严峻的汛情(今年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二大洪水),婺城区水务局第一时间发现险情、第一时间抢险救灾、第一时间会同全区各相关单位,上下齐心、全力以赴防大汛、抗大洪、抢 大险,实现连续6年“不死人、没伤人、少损失”的目标,防汛抗洪工作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同时,展示了婺城水利人“永做冲锋之舟、永为中流砥柱”的豪迈情怀。 盛夏时节,走进沙金兰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却是“水平如镜、碧波万顷,晨雾缭绕、树林苍翠……满眼的美景让人沉醉”,宛如两粒巨大的明珠镶嵌在涵养生态功能区的沙畈水库、 金兰水库是金华100多万市民的饮用水源,也是金华连续8年获得全国十大宜居城市一张亮丽 的“金名片”。涵养生态功能区面积达2 6 2 . 6 3 平方公里,其中包括库容8555万立方米 的沙畈水库和库容93 9 0万立方米的金兰水库,被称为当今金华市民的“大水缸”。水质一直保持在Ⅱ类以上标准,饮用水水源达标率至今已连续10年保持100%。为保护好全市人民的 “大水缸”,婺城区水务局率先行动,分步实施“源头整治、生态涵养、转型致富”三大工程。 11年难题两个月破解: 95家养殖场、4 9 家锯板厂和4 家采砂场,5 0 5 5头畜禽,3 2 3 4 7平方米厂房栏舍,依法整治,最终归入一个数字——100%的完成率。

从婺州窑文化衰落反思

从婺州窑文化衰落反思 一、婺州窑文化意义的研究 1、婺州窑文化对当地文化的贡献 婺州窑与文化氛围:金华是金衢盆地,虽然瓷土蕴藏丰富,但优质瓷土较少,金衢盆地先祖就地取材,采用粉砂岩烧制原始瓷,使婺州窑产品市场拥有量极大,为解决粉砂岩制瓷器表面较为粗糙,釉面不易光滑,美感不足等缺陷,在西晋时期,金衢盆地先祖首创“化妆土”,不但器皿表面光洁且釉面亮丽。在东汉时期烧造出成熟的青瓷,是我国六大青瓷产区之一,有“在唐以前的瓷业中,婺州窑仅次于越窑”的说法。从青瓷发展为乳浊釉瓷,乳浊釉瓷最早是由婺州窑创烧于唐代早期,是陶瓷工艺史上一个突破。五代时期,贡瓷、外销瓷需求量的增加,刺激当地农业、手工业、制瓷业的发展。婺州窑兴盛过程中,古婺先民不断吸收外地先进烧瓷工艺,其中如南宋时期出现的白底黑花婺州窑产品等。而白底黑花为磁州窑的特色这与南宋政权南移,大量北方移民涌入产生的文化交融有关。从婺州窑瓷器五联罐到堆纹瓶的演变看堆塑艺术的发展,堆塑艺术题材逐步扩大,风格逐渐成熟,艺术技巧成熟多样,体现当地商业发达,科学文化进步,审美日益提高对瓷器生产的影响,同时在堆塑作品中反映地庄园生活、宗教意识、杂技艺术、服饰演变、民俗风俗等装饰图案。这演变过程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民间习俗文化。 2、婺州窑文化对国际文化的作用 婺州窑与世界文化:婺州窑地处钱塘江上游的金衢盆地,河流纵横交错,汇于钱塘江,内河航运靠马金溪。金华铁店窑是钧窑系重要的窑口。铁店窑位于白沙溪东岸,外销主要靠水运。1976年新安沉船中打捞的瓷器中有“钧窑系”瓷器144件,其中三足水盘、注子、花盆三个品种的造型、装饰釉色均为金华铁店窑产品,

五水共治调查报告

关于五水共治在金华开展情况的调查报告 五水共治是推进浙江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之策。五水共治是指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这五项。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抓五水,是 由客观发展规律、特定发展阶段、科学发展目的决定的。水是生产之基,什么样的生 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决定了什么样的水体水质,治水就是抓转型;水是生态之要,气净、土净,必然融入于水净,治水就是抓生态;水是生命之源,老百姓每天洗脸时要用、口渴时要喝、灌溉时要用,治水就是抓民生。可以说,“五水共治”是一举多得 的举措,既扩投资又促转型,既优环境更惠民生。抓治水就是抓改革、抓发展,意义 十分重大,任务迫在眉睫。所以,我们进行了本次社会调查活动,通过对金兰水库、 秋滨污水处理厂的参观以及对社区进行问卷调查,更深刻地认识五水共治的重要性。 一、调查目的: 1.让我们了解家乡供水以及污水处理的现状,了解现在五水共治措施以及成效。 2.让我们知道水污染的危害,了解群众的意见。 3.提高我们深入社会、关心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二、调查时间:2015年8月12日 三、调查地点:金兰水库、秋滨污水处理厂、三江街道 四、调查人员(按姓名拼音字母排序):傅心童、傅亦禛、何炜、舒嘉垚、叶斯杰、应雨卉、周诚皓、朱傲天 五、调查方法:实地考察、专家介绍、问卷调查 六、调查结果: 1、金兰水库 金兰水库位于金华市婺城区琅琊镇境内,钱塘江流域金华江支流 白沙溪中游,距金华市区24km,是一座一灌溉、防洪、城市供水为 主,结合发电等综合利用的中哟啊中型水利工程。水库于1958年4 月动工兴建,1960年9月完成主体工程并投入运营,拦河大坝高 44.6m、长712米,属黏土心墙坝,坝址上游集雨面积274km2,总库 容9124万m2,正常库容6800万m2。 发电:金兰水库管理处建有金兰一级、金兰二级和东畈等3座电站,总装机容量6680kw,利用灌溉水力资源年均课发电1000万kwh。 防洪灌溉:水库灌溉下游农田21万亩,同时承担保护下游人口30万、农田8万亩以及浙赣铁路和杭金永高速公路等防洪任务。 城市供水:98年开始金兰水库每年向金华市区及白沙溪两岸70余万人供应6000多万方生活用水。 由于金兰水库为饮用水源,所以经浙江省人 民政府批准,白沙溪金华市沙畈、金兰水库饮用 水水源保护区范围:起始林场(包括沙畈水库): (东经(E):119°27´28´´,北纬(N):28° 42´20´´),终止金兰水库大坝:(东经(E):

关爱老人的调查报告doc

关爱老人的调查报告 篇一:关于关爱老人的调查报告 关于关爱老人的调查报告 【摘要】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孤单老人处上升趋势,现如今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已成为空巢老人生活的真实写照。空巢老人问题已不仅是个人问题,而是全社会的痛。当越来越多的儿女为了生活四处奔波,顾不上到父母面前嘘寒问暖,当越来越多的父母独守空巢,静静守候远方的儿女如候鸟般归来,有谁知道空巢老人的所思所想?有谁牵挂空巢老人的生活冷 暖?基于此,我们以金华市的沙畈乡的空巢老人为中心,展开了一系列的发放问卷调查、采访笔录以及实地考察相结合的调研活动。目的是为了了解沙畈乡空巢老人的健康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随机抽取沙畈乡常住人口中的≥60岁空巢老人进行调查。结果空巢老人患病率高,患1种以上疾病者占87.1%,患4种以上疾病者占23.63%;干部在老年人群中患病比例最高。结论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文化程度对空巢老人患病影响非常明显,脑力劳动者患病率较高。改善社会支持系统,建立社区老年人健康档案,合理的社区

护理,对空巢老人健康老龄化很有必要。同时希望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能帮助解决空巢老人生活的实际困难,为构建人文和谐探索一条有效途径。 【关键词】沙畈乡;空巢老人;健康状况;调查 空巢老人”的真正定义,指年龄在60岁以上、身边又无子女共同生活的老人,而在农村,许多老人虽和子女同村而居,却也得不到应有的照料和关怀。一:调查背景和目的 沙畈水库位于金华江支流白沙溪上,坝址距金华城区约50公里。沙畈水库是以灌溉、供水为主,结合发电、防洪等综合利用的水利工程。工程建设被省、市领导誉为“一流的速度、一流的质量、一流的低成本”。沙畈水库的建成为金华经济发展和改善城市居民生活用水质量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是造福金华人民的水利工程。那里流淌着金华市区几十万人用的源头活水。白沙溪在群山之间一路欢腾,经过沙畈水库、金兰水库,最终流进千家万户,滋养着我们每一个人。因 为给几十万人口提供饮用水源,沙畈人作出了不少的牺牲。但是如此优越的旅游资源,在这如此世外桃源,原本以为社会经济会走在世界的最前端,但是什么使沙畈村的经济面临着威胁呢?什么又使当地的居民生活质量不断下降呢?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