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专项训练5__现代文阅读(记叙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项训练5现代文阅读(记叙文)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比刹那更短,比时光更长
包利民
有时候,刹那间的一点光一滴暖,都可成为生命中永不消散的感动。
沿着时光的脚步追溯,我看到了最初的那个刹那。
那个时候,刚刚从农村搬进城里,完全不同的世界展现在面前,年少的我便生出许多起起落落的黯淡心绪。
或许是受自卑心理的影响,在学习方面毫无优势的我,开始用偏激的行为来引起别人的注意。
有一次因为和别人打架,我被老师罚站在办公室门口。
当时我心里正愤愤不平,却看见老师教训了我几句后转身开门进屋的刹那间,嘴角扬起一丝笑意。
门关上的瞬间,一句他和别的老师说的话从门缝挤了出来:“这孩子和我小时候特
别像……”
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
老师曾经那么多严厉和语重心长的话语,都不及这无意间的一丝笑意、半句闲话。
许多年以后,再见曾经的老师,他已是垂暮老人,我从没提过这件事。
或许他不知道,正是他当年的微笑和话语,使一个叛逆的少年从此改变。
在另一片海阔天空里,那点滴的感怀与触动,洗亮了所有的黯淡。
短短的一瞬,影响着长长的一生。
或许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着类似的情节,似乎早已被遗忘,却一直在散发着温暖与力量。
就像不经意落在心间的一粒种子,在不知不觉中已长成郁郁葱葱的象征希望和美好的大树。
就像一个朋友所说,一直自闭,一直恐惧,一直防备,这是她从小到大的常态,只因为她是孤儿。
关于家,关于亲情,她只是从书中知道概念,却无法理解其中的意蕴。
就这样一直到高中,她几乎一个朋友都没有。
就算别人善意与她结交,她也是冷漠以对。
那时班上有个女生是城里人,家境也好,对她也总想表示关心,可是她从不予理会,只觉得那是怜悯。
高三时,那个城里女生好些天没来上学,返校后那个城里女生找到她,深深地看着她,第一句话就是:“现在咱们一样了,我也成孤儿了!”
原来,那个城里女生的父母在一场车祸中双双身亡。
朋友说,只那一句,就让她打开了心扉。
并不是真的因为那个城里女生变得和她一样,而是那一刻她看到那个城里女生眼中的真诚和失落,她不想别人和自己一样。
就算是相依为命也好,反
正从那之后,世界在她眼中慢慢地变换了,她知道了那些在亲情之外的弥足珍贵的情感。
对于朋友来说,那个城里女生刹那的目光,穿透了所有成长迷茫的岁月,照亮了她以后所有的路途。
那短短的瞬间,有如一只温暖的手,轻轻地叩开了她心里那扇冷漠的门。
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
想起曾经写过的一件事。
邻家大伯很健谈,可是每年中总有固定的一天终日无言。
后来我们知道了原因,受到了久久的震撼。
原来,他的父母都是聋哑人,有一年冬天,父母带着年幼的他去爷爷家过年。
半路上,汽车忽然出了故障,慢慢地滑向山路下的深谷。
车门无法打开,人们砸开车窗时,车身已经向下倾斜。
大家纷纷挤向车窗向外跳,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
他回头看,父母眼中全是不舍和牵挂,脸上带着微微的笑意。
从此,每一年的那一天,他都会终日无言,来体会父母当年的沉默无声,脑海中全是汽车坠崖那一刻父母的眼神与笑容。
在生命中的每一个那一天,邻家大伯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怀念着那份爱与悲情。
足够了,漫长的岁月中,哪怕有过一个能融入我们生命的刹那,所有的日子便都有了意义。
不管风起雨落、长路长夜,那份感动、那份爱,都会延伸至永远,成为最美的心灵家园。
(有删改)
1.根据全文,概括作者写了哪些“刹那间”的感动。
①“我”年少受罚时,老师无意间的一丝笑意、半句闲话让“我”感动;②朋友在同学告诉她,自己也成为孤儿时,感受到一种真诚和失落;③邻家大伯一生牢记汽车坠崖那一刻父母的眼神与笑容,并用每年当天禁言的方式怀念父母的爱与悲情。
2.文章以“比刹那更短,比时光更长”为题有什么好处?
含蓄地点明文章的主旨,“短”与“长”、“刹那”与“时光”的对比,突出了生命中某些短暂的瞬间带给人的长久的深深的感动;同时,新颖别致,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根据括号内的提示,赏析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那短短的瞬间,有如一只温暖的手,轻轻地叩开了她心里那扇冷漠的门。
(从修辞手法角度赏析)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心中的冷漠喻为一扇门,把瞬间的感动比作叩开冷漠之门的“温暖的手”,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那个城里女生“刹那的目光”带给“我”的朋友
的感动。
(2)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
(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 “护”“挤”“推”运用了一串连续的动作描写,形象地写出了父母宁可牺牲自己,也要不顾一切地帮他脱离险境的情景,表现了父母对他深沉无私的爱。
4.联系前后文,具体说说第三段开头“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理感受?
表现出此刻“我”因为得到老师的同情和理解,内心黯淡、愤愤不平的情绪瞬间消失的喜悦心情。
5.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作答。
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开头,使文章结构完整、严谨。
内容上:表现出了瞬间的感动和爱给人带来的深远的影响,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含意隽永。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最后的午餐
罗凤纨
最后的午餐是在柒校长的宿舍吃的。
筷子未动,柒校长就先倒了满满一海碗酒,说,干!一仰头,咕咚,酒没了。
柒校长不是滴酒不沾,但这么喝还是第一次。
他平时喝酒从来都是点到为止,不允许自己在师生面前有丝毫有损师表的言行和举止。
所以现在他这么一喝,把另外两个老师都吓了一跳,吓了一跳后他们便也跟着放开肚子喝起来。
两三碗酒下肚,平时最反对教师划拳猜码的柒校长带头喊起了码令。
于是,三老师大声猜码,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对学校的事只字不提。
一桶五斤装的米酒见了底。
陈老师和李老师都摇摇晃晃地走了,酒足饭饱的满意写在他们脸上。
陈老师明天就要南下广东去堂弟的工厂出任副经理,李老师因为教龄长、年纪大,三年后就可以领退休金,如今提早去城里的儿子家安度晚年。
他俩是不会难过、失落的。
难过、失落的只有柒校长。
其实柒校长也压根不必难过、失落,他将到另一个学校去担任校长,那个学校靠近他在平原的家,他再也不用每周翻山越岭往返于家和这个坐落在深山老林的学校了。
他如此往返已经有二十几个年头。
柒校长没有理由难过、失落,他却难过、失落得要命,肠胃里的酒肉推搡着他,撕扯着他,火辣辣地灼烧着他。
他摇摇晃晃地走出宿舍,想找一个和他一样难过、失落的人。
初秋的山村,已是凉风习习,好几天没见到火红的太阳了,云朵阴阴郁郁地罩
在山顶懒得动一动。
柒校长最希望开学前下一场暴雨,把学校一个暑假积聚的灰尘都冲刷干净,让孩子们一开学就看到清清爽爽的学校。
他想要叹息却打了个酒嗝,酒气随着秋风弥漫校园。
操场空荡荡的,教室空荡荡的,宿舍空荡荡的。
今天本该是开学的日子。
柒校长绕着操场走着,边走边捡拾地上的枯枝败叶。
醉眼矇眬中,他看到满操场上站满了在做操的学生就像老农看他田地里生机盎然的秧苗,这些秧苗都是柒校长挨家挨户上门移植来的。
邻近五个村庄,没有哪一户人家柒校长不曾踏进过。
秧苗们伸胳膊伸腿在嚓嚓拔节,不久的将来就要开花结果,看得柒校长心花怒放。
一茬又一茬的秧苗开花结果了,柒校长也从一个毛头小伙变成了个半老头。
头发花白稀疏了,额头横了皱纹,深锁的眉骨愈加突兀,犀利的眼光暗淡了,矮墩的身材更加粗短。
一阵秋风迎面拂过,柒校长甩甩头,满操场的秧苗慢慢消隐了,后来剩下八株,现在一株也不剩了。
他干呕了几次,几步踉跄,一屁股坐在旗杆基座上。
他第一次一边唱着国歌,一边缓缓地把国旗升上去的情景仍历历在目,孩子们扯着嗓子跟唱,操场边围了两圈群众,也跟着打拍子齐唱:“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他无力地靠在旗杆上。
“柒校长!你怎么了?你喝醉了吧?”柒校长腾地站立起来,紧紧握住来人的
手:“村长,我没醉,没醉,你看,你看这么好的学校。
”他试图在村长脸上寻找难过和失落。
村长哈哈大笑:“过几天就改做木材加工厂了,已经找到投资的人了。
”柒校长的手无力地垂下去,喃喃地说:“往后孩子们又得走五六个小时去乡里上学了。
”因为这五六个小时,二十几年前,这一带的孩子都不上学。
“现在哪还有几个孩子在这山旮旯哟,家家户户都出去打工了,就剩下两三个孩子,国家总不能为这两三个孩子办一个学校,养几个老师吧?”
这个道理柒校长不是不明白。
他这会儿是真醉了。
(有删改)
6.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柒校长是因为什么而“醉”。
①柒校长因为喝多了酒而醉;②更是为亲手扶植起来的教书育人的学校被撤销,自己却无能为力而感到难过和失落,心情沉重而苦闷。
7.纵观全文,柒校长是个什么样的人?
①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②极富责任感和献身精神;③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8.小说除了柒校长外,还写了陈老师、李老师和村长这三个人物,有何作用?
陈老师、李老师和村长面对学校被撤销,表现出了无所谓的态度,甚至感到高兴。
一方面衬托了柒校长的难过和失落,表现出柒校长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他高度的责任感;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农村教育事业所面临的困境,这并非某个个体能解决的问题,而是需要引起所有人的思考和关注的。
9.从语言运用的角度分别赏析文中两个画线的句子。
第一句: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学校即将被撤销、空无一人的寂寥境况,突出表现了柒校长此刻内心的巨大悲凉与孤独之感。
第二句:运用外貌描写,表现了柒校长多年来外貌的变化,刻画了柒校长苍老悲苦的形象,突出了柒校长为了教育事业而奉献出自己的青春与热血的可贵品质。
10.下面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的理解,说法有误的一项是(A)
A.这篇小说赞美了柒校长在农村教育日益凋敝背景下苦苦支撑的伟大,也批判了陈老师、李老师和村长等人的冷漠、麻木。
B.小说中写升国旗的场景时采用了插叙的方式,写出了柒校长甜蜜的回忆,也衬托出他的难过、失落。
C.小说刻画了一位面对亲手扶植的学校被撤销却无能为力的山村教师的形象,折射出我国农村教育面临的困境。
D.小说题为“最后的午餐”,既隐含了故事发生的背景,也为后文的叙述营造了悲凉的基调。
【解析】A项表述有误,小说对陈老师、李老师和村长仅做出了客观呈现,并未体现出批判之意。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花籽
林清玄
①三年前我退役,背着袋子要北上的时候,爸爸取出一个小罐子,里面是他亲手培育出来的花籽,他小心翼翼地交给我说:“你到台北后,如果有一个花园,就把它种了。
”我便带着这个小罐子和一袋故乡的泥土去了台北。
②我很想马上把它种了。
③可是到了台北后,一直过着租赁房屋的日子,住在小小的公寓中,很难找到一撮土地,更不要说一个花园了。
那罐父亲的花籽便无依地躺在我的袋中,随着我东飘西荡。
每次搬家看见那些花籽,就想起每日清晨在花园中工作的父亲,什么时候才能找到一个花园呢?我总是这样想着。
④最近,我找到一个有花园的房子,又因为工作忙碌,就一直把花籽放在鞋柜子里。
有一天,我拉开鞋柜看到那一罐花籽和那一袋泥土,就把它们撒在了家前的花园里。
⑤那时候已经是严冬了,而且花籽已经放了三年,它到底会不会活呢?我写信告诉爸爸,爸爸写了一封信来说:“只要有土地,花籽就可以活。
”他还附寄来一包肥料。
⑥我每天照料着那一片撒了花籽的土地,浇水、施肥,在凛冽的寒风中,我总是担心着:也许它就会埋在土地里断丧了生机吧!
⑦在冬天来临的第二个月,有一天我开窗的时候,突然发现这罐花籽吐了新芽,那些芽在浓密的花园里,嫩绿到让我吃惊。
是什么力量,让那一罐从台南带来的花籽,在北地的寒风中也能吐露出亮丽的新芽呢?
⑧花籽吐芽的那几日,我常兴奋得无法睡去,总惦念着那些脆弱的花芽,那是什么花呢?我问爸爸,他说:“等它开了花,你就知道了。
”
⑨那个小小花圃中的芽长得非常快,我几乎可以感知到它成长的速度。
每天清晨,我都发现它长大了,然后我便每天像面对一个谜题一样,猜想着那是什么花,
猜想着父亲送我这些花到底是什么用意。
我急于知道那个谜底,就更加体贴那些花。
⑩慢慢地,花长大了,我才知道那是茼蒿。
茼蒿是一种贱菜,在乡下,它最容易生长,价钱也最便宜,而父亲竟把它像礼物一样送给我,那样珍贵,也许父亲是希望我不要忘记自己生长的土地吧!
我舍不得吃这些茼蒿,每天还是按时浇水看顾,茼蒿长大了,我从来没有看
过那么好看的茼蒿,在市场上,茼蒿总是零乱、萎缩的;在我的土地上,茼蒿则是那么美丽而充满生机。
差不多一个月的时间,茼蒿就在寒冷的冬天里开了花,那花,是鲜亮的黄色,在绿色的枝梗上显得格外温暖。
谁能想到,这么平凡的茼蒿花竟是从远地移种来的,几番波折,几番流转,但是它的生命深深地蕴藏着,一旦有了土地,它不但从罐中醒转,还能在冷风中绽放美丽的花朵。
茼蒿花谢了,在花间又结出许多细小的黑色的花籽,它看起来那么小,却又
是那么坚韧。
我把新的花籽收藏在父亲当年赠我花籽的罐中,并挖了一舀泥土——是家乡的泥土和客居的泥土混成的。
或许有一天,我仍要带这花籽和这泥土到别地去流浪;或许有一天,这些源
自故乡根种,然后又在异乡土地结成的花籽,会长在另外的土地上。
人也是一粒平凡的茼蒿的花籽,不管气候如何,不管哪里是落脚的地方,只
要有生机沉埋心中,即使在陌生的土地上,它也会吐芽、开花,并且结出新的花籽。
(有删改) 11.全文围绕“花籽”展开叙述,请认真阅读文章,完成下面的填空。
在花园撒种子→每天精心照料→花籽吐新绿→茼蒿长大结籽→用罐子收藏花籽
12.根据要求品析下面语句。
(1)有一天我开窗的时候,突然
..发现这群花籽吐了新芽,那些芽在浓密的花园里,嫩
绿到让我吃惊
..。
(从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分析)
“突然”写出了花籽吐芽发生得迅速而又出人意料;“吃惊”写出了花籽吐了新芽,嫩绿的程度令“我”感到惊讶。
加点词形象地表现出花籽顽强的生命力让“我”内心受到的强烈震撼。
(2)这么平凡的茼蒿花竟是从远地移种来的,几番波折,几番流转,但是它的生命深深地蕴藏着,一旦有了土地,它不但从罐中醒转,还能在冷风中绽放美丽的花朵。
(从修辞手法角度分析)
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花籽在条件简陋、历经波折的情况下还能发芽的顽强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花籽的由衷赞美之情。
13.第⑤段中的画线句子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从内容上看,这句话写出了“我”担心花籽因遇到严冬并且保存时间过长而难以存活的心理。
从结构上看,为下文写花籽吐芽做了铺垫,赞美了其顽强的生命力。
1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标题“花籽”的理解。
①“花籽”是本文的叙述对象,也是全文的叙事线索,以“花籽”为标题,使文章文题呼应,结构严谨。
②“花籽”象征着不管环境如何,不管多么平凡,只要心中蕴藏生机,终会迎来希望的顽强生命力。
③以“花籽”寄托对故乡、亲人的情思和对故土的眷恋。
15.有的版本在《花籽》这篇文章中,还有下面这个结尾。
你认为有无必要添加这个结尾,请简要说明理由。
我仍然把花籽放在鞋柜里,每日穿鞋时我就能看见它。
我就会想起我的父亲,和他耕作的故乡的土地。
示例一:没必要。
因为没有这个结尾,文章结构依然完整,并且在议论中戛然而止,给人以丰富的想象。
示例二:有必要。
从结构上看,这两句话和开头呼应,使文章结构严谨,浑然一体;从内容上看,这两句话深化中心,升华情感。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我说我
迟子建
①我生来是只“丑小鸭”,因为生于冰天雪地的北极村,所以不惧寒冷。
小时候喜欢犟嘴,挨过母亲的打。
挨打时,我咬紧牙关不哭,以示坚强,气得母亲骂我:“让你学刘胡兰呢?”
②我幼时淘气,爱往山里钻,爱往草滩钻,捉蝴蝶和蝈蝈,捅马蜂窝,钓小鱼,采山货,摘野花,贪吃贪玩。
那时曾有一些问题令我想不明白:树木吃什么东西能生长?
鱼为什么能在水里游?鸟儿为什么能在天空飞?野花如何有姹紫嫣红的颜色?如今看来,这些问题我仍旧没想明白,可见是童心未泯,长进不大。
③父亲是小学校长,在哈尔滨读的中学,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人烟稀少的大兴安岭,他算是秀才了。
他吹拉弹唱样样都行,喜欢喝酒,顶撞上司,清高自负,极其善良。
因为喜欢曹子建的《洛神赋》,就想当然地把我的名字冠以“子建”二字,幸而我还能写点文章,否则迟家若是出了个叫“子建”的农妇,他起的名字就成一个笑话了。
父亲毛笔字写得好,在永安小镇时,每逢春节他都要铺开红纸,饱蘸笔墨书写对联。
他鼓励已上初中的我编写对联,我欣然从命,有一些被他采纳后龙飞凤舞地写在纸上,贴在寒风凛冽的户外。
看到贴着的对联内容是由我胡诌的,我便沾沾自喜了。
那算是我最早的作品,编辑和发表者是父亲,我没有一文的报酬,读者只限于家人和左邻右舍。
④我喜欢小动物,养过一只毛色发灰的野猫,得将它的腿缚在椅子上,否则它就乱窜乱跳,比老虎还要威风。
我还养过狗。
当然,这是些有趣的收养。
最无聊的是养猪养鸡,这些家畜家禽家家户户都养,没什么特点。
尤其是猪,它食量惊人,我放学后不得不出去给它采菜回来烀食,把人累得头晕眼花,目的无非是让猪长膘,之后把它杀掉当成美餐分食,而食物又化成了田地的肥料,这样循环往复地一想,便觉无趣,觉得人是世界上最无聊的动物。
⑤大自然亲切的触摸使我渐渐对文字有了兴趣。
我写作的动力往往来自它给我的感动。
比如满月之夜的月光照着山林,站在户外,看着远山蓝幽幽的剪影,感受着如丝绸般光滑涌动的月光,内心会有一种湿漉漉的感觉,这时候就特别想用文字去表达这种情感。
我爱飞雪,爱细雨,爱红霞漫卷的黄昏,爱冰封的河流,爱漫漫长冬的温存炉火。
直到如今,大自然给了我意外的感动后,我仍会怦然心动,文思如泉涌。
⑥我出身的家庭清贫,但充满暖意;我出生之地文化底蕴不深厚,但大自然积蓄了足够的能量给予我遐想的空间;我的祖父和父亲早逝,亲人的离去让我过早感觉到人世间的沧桑和无常。
我明白一朵云聚了会散,一朵花儿开了会谢,河水总是向前流,春夏秋冬,日月更迭,周而复始。
大自然的四季轮回,我们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让我们明白它们是万古长青的,而人生的四季戛然而止后,我们看不到人的轮回,只能用心灵去体悟、发现和领会。
我渴望着年事已高时能做到“不说人间陈俗
事,声声只赞白莲花”,能够在老眼昏花时达到人生真正的绚烂境界,那将是一种大喜悦、大感动。
⑦对于生活,我觉得庸常的就是美好的。
平常的日子浸润着人世间酸甜苦辣的情感,让你能尽情品咂。
对于文学,我觉得应持有朴素的情感,因为生活是变幻莫测的,朴素的情感能使文学中的生活焕发出某种诗意,能使作家葆有一颗平常心和
永不褪色的童心,而这些
..在我看来都是一个作家最应具备的素质。
(有删改) 16.本文作者主要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我说”了“我”的写作经历和感悟。
17.文章第③段为什么要用较长的篇幅写父亲?
第③段写了父亲的才气对“我”的熏陶、父亲给“我”起的名字中蕴含的期盼、父亲鼓励“我”编写对联。
从三个方面写出了“我”受父亲的影响走上了写作的道路。
18.文章第⑤段画线句作者如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语言生动形象?
将“月光”比喻成“丝绸”,用光滑的丝绸涌动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满月之夜轻柔的月光不断移动照着山林的状态,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怦然心动。
19.请谈谈你对第⑥段“不说人间陈俗事,声声只赞白莲花”的理解。
透过人生百态,感悟人生真谛,从而做到拒绝陈旧庸俗,歌颂人生美好,达到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
20.第⑦段中加点的词语“这些”指代什么?
持有朴素的情感,能使文学中的生活焕发出某种诗意,能葆有一颗平常心和永不褪色的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