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妇科脉学总论笔记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妇科脉学总论笔记
内容提要: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围与特点
一、定义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与方法,认识和研究妇女的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治规律,以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它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

二、范围
1.女性生殖器官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中医妇科学的定义、范围与特点
一、定义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基础理论与方法,认识和研究妇女的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治规律,以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

它是中医临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中医药院校的主干课程之一。

二、范围
1.女性生殖器官解剖、生理、病因病机特点,妇科病的诊断辨证、治法、预防;
2.常见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妇科杂病的诊断、辨证论治与预防;
3.西医妇产科基础理论,现代检查和诊断方法、产科生理;
4.计划生育的基本知识与技能。

三、中医妇科学的学术特点
生殖健康为中心
四、中医妇科学具有特色和优势:
1.理论特色:重视肾、肝、脾、天癸、气血、冲任、胞宫。

2.病种特有:经、带、胎、产、乳,尤其在调经、助孕、安胎方
面有优势和特色。

3.关注母亲健康。

张景岳称“基址”,“求子者必先求母”,保障母子健康。

“母子医学”
第二节中医妇科学的发展史
——10 个历史时期
一、夏、商、周时期——萌芽阶段
1.甲骨文中所载21种病中有“疾育”(妇产科病)
2. “坼剖而产”(剖腹产)——《史记》
3.最早记载不孕不育症,“妇孕不育”,“妇三岁不孕” ——《周易》
4.“种子”和避孕的药物——《诗经》、《山海经》
5.原始的优生观点——《列女传》最早记载“胎教”
《曲礼》“男女同姓,其生不藩”
二、春秋战国时期——奠基时期
1.出现了妇科医生“带下医”
2.《胎产书》最早记载胚胎发育,也是最早以胎产命名的产科专著
3.《黄帝内经》:基础理论(生殖器官解剖、生理、病因病机、诊法、治则);临床病证(经闭、崩、带下、子瘖、死胎、胎病、产后大出血、产后发热、癥瘕、不孕);记载首张妇科药方(四乌贼骨一芦茹丸——通涩兼用、补肾活血、通补奇经,也是妇科病食疗第一方。


三、秦、汉时期——已具雏形
1.《诊藉》最早的妇产科病案(秦)
2.《难经》创命门学说及冲任督带理论
3.《神农本草经》所收365种药物中指明治疗妇产科病有88种,并在紫石英条首见“子宫”之名。

4.仲景《金匮要略》奠定妇科治疗学基础,有经、带、胎、产、杂病分类与辨证论治,首载妇科外治法(阴道纳药及冲洗)。

5.华佗:实施针刺与药物堕胎
6.出现了历史上最早的“女医”:义姁、淳于衍(汉)
四、三国两晋南北朝——脉学与胚胎学
1.晋《脉经》首见“月经”之名和特殊月经(居经、避年、激经),记载妊娠脉、临产脉
2.胎儿逐月发育情况及妊娠各期保健要点北齐徐之才《逐月养胎方》
3.反对早婚早育,提倡晚婚优育南齐《褚氏遗书》:“合男子必当其年……女虽十四而天癸至,必二十而嫁,皆欲阴阳气完实而交合,则交而孕,孕则育,育而为子,坚壮强寿。


五、五代隋唐时期——趋向专科化
1.隋·《诸病源候论》为中医病因病理学巨著,其中37-44卷共8卷是论述妇产科病证的,包括经、带、胎、产、杂病共283种证候。

明确了妊娠为十个阴历左右。

2.唐·《经效产宝》是现存产科最完备的专著。

3.唐·《备急千金要方》列“妇人方”为卷首,为“崇本之义”。

六、两宋时期—独立分科,产科迅速发展
1.世界上最早的独立分科:设置产科和产科教授;
2.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提出“妇人以血为基本”是第一部内容全面的妇产科专著,总结了南宋以前40多种医籍,附以家传验方和自己经验而成。

3.产科专著众多,记载对异常胎位的助产方法。

七、辽夏金元时期——各家学说蜂起
金元四大家对妇产科的观点:
1.刘完素——泻火通经,尤提出根据妇女不同生理阶段分别重视肾、肝、脾的学术观点影响后世。

2.张子和——总结“贵流不贵滞”的理论,善用“汗、吐、下”逐痰以通经,器械牵引助产方法。

3.李杲——升阳泻火,除湿止带;滋阴固气止崩。

4.朱震亨——首次描述子宫形态、真假阴阳人;
提出痰湿致经、带、不孕机理;
提出黄芩、白术为安胎圣药;
创举胎法、皮工疗法、补气血以补瘘法等。

八、明代——肾主生殖理论深化
(一)妇科学术发展,专著较多:
1.薛己《女科撮要》、《校注妇人良方》
2.万全《广嗣纪要》提出“五不女”
3.王肯堂《证治准绳·女科》
4.张介宾《景岳全书·妇人规》-理论最全面,妇科病完备。

现代有罗元恺点注《妇人规》专著。

(二)对命门学说的发挥:
1.赵献可《医贯》、描述命门“水火”见教材第7页第3行
2.张介宾《类经》、李时珍对月经和奇经的认识。

九、清代
妇产科专著:
1.傅山《傅青主女科》影响最大
2.萧赓六《女科经纶》
3.亟斋居士《达生篇》中提出“睡、忍痛、慢临盆”
4.沈尧封《沈氏女科辑要》
5.教科书:吴谦《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
十、现代
第二章女性生殖器官解剖位置及其功能
第一节外生殖器
1.毛际(阴阜):阴毛反映男女性性征及部分疾病特征。

2.阴户:阴道口。

3.玉门(未嫁),龙门(未产),胞门(已产)均指阴道口。

4.功能:保护生殖脏器,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门户;
排出月经、带下、恶露的出口;
合阴阳的出入口;
娩出胎儿的关口。

第二节内生殖器官
一、阴道(首见于《诸病源候论》)
1.位置:
连接子宫与阴户的通道。

与西医解剖学一致。

2.功能:
(1)抵御外邪“自洁”作用;
(2)排出月经的通道;
(3)阴阳交媾的器官;
(4)娩出胎儿、排出恶露的通道;
(5)反映阴液之盛衰及“阴道炎”的病位。

二、胞宫、子宫、胞脉、胞络
1.胞宫:是女子特有生殖器官的概称,包括子宫、输卵管和卵巢等,其功能涵盖内生殖器官的功能。

(出纳精气,通脑髓,联五脏,主司子宫行使其功能)
2.子宫:中医固有之名称,形如合钵,似倒置的梨形,位于小腹正中,盆腔中央,前邻膀胱,后为直肠。

与西医解剖学子宫相同。

功能:(1)主行月经,分泌带液;
(2)孕育胎儿,发动分娩,娩出胎儿及附属物。

特点:定期藏泻,具有周期性、节律性。

《内经》称之“奇恒之府”。

3.胞脉: 隶属于胞宫的血脉。

将阴血下注于胞宫,以维持其正常功能。

《素问》:“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


4.胞络: 胞宫的脉络或网络联络之义,系于肾。

或具有维系子宫位置的作用。

《素问》:“胞络者,系于肾。

”《诸病源候论》:“胞络损伤……则令阴挺出。


第三章女性生殖生理
第一节女性各期生理
《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以“七”为期划分。

现代分期:新生儿期、儿童期、青春期、性成熟期、围绝经期、老年期。

临床可以互相渗透来理解。

第二节女性生理特点
女性的生理特点:
月经生理
带下生理
经、带、胎、产、乳妊娠生理
产育生理
哺乳生理
产生机理:
以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为核心
一、月经生理
定义:月经是指有规律的、周期性的子宫出血,以月为期,经常不变。

(一)生理现象:
初潮:14岁(11-16岁)
绝经:49.5岁(45-55岁)
周期:28-30天(±1周)
经期:3-7天
经量:50-80 ml
经色:暗红
经质:稀稠适中,不凝固,无血块,无臭气
伴随表现:轻微腹胀、腰酸、乳胀,情绪易波动。

特殊月经现象:
并月、居经、避年、暗经、激经
生理性停经:
妊娠期、哺乳期
初潮后1-2年,绝经前1-3年
(二)月经产生的机理
月经的产生,是女子发育到成熟的年龄阶段后,脏腑、天癸、气血、经络协调作用于胞宫的生理现象。

1.脏腑与月经
(1)肾在月经产生的过程中以肾为主导。

肾藏精,主生殖。

是指具有生成、贮藏和施泄精气的作用,发挥其化生月经、主生殖的功能。

肾为天癸之源。

天癸与月经相始终。

肾为冲任之本。

肾为气血之根。

“血之源头在于肾”,“气之根,肾中之真阳也;血之根,肾中之真阴也”。

肾与胞宫相系(通过胞脉、胞络和冲任督脉),胞宫司月经。

肾与脑髓相通,主宰人体的一切生命活动。

肾为五脏阴阳之本。

肾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多位点对月经的产生发挥主导作用。

“经水出诸肾”,“经本于肾”。

(2)肝“妇人以血为基本”,月经以血为用
肝藏血、主疏泄,喜调达,恶抑郁。

在月经的产生中,肝血下注冲任,司血海之定期蓄溢,参与月经周期、经期和经量的调节。

肝经又通过冲任督脉与胞宫相通。

乙癸同源
水能涵木
肝与肾子母之脏
主司开合
互滋互制
(3)脾
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脾主运化,主中气,具统摄血液、固摄子宫之功。

脾胃-互为表里
肾-先后天互生,源泉不竭
(4)心
主血脉,心气有推动血液在经脉内运行,又通过胞脉与胞宫相联。

(5)肺
主气,朝百脉而输精微,参与月经的产生与调节。

又:
肾主作强出伎巧
肝主谋虑
心主神明五脏所主的精神活动对月经产生有一定的作用
脾主思虑
肺主治节
2.天癸与月经
天癸男女皆有,源于先天肾,靠后天脾胃水谷精气的滋养。

天癸是影响人体生长、发育与生殖的一种阴精。

景岳: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长以立,天癸是也,强弱系之。

对女性,天癸随肾气的盛或虚,通过调节冲任、胞宫,主宰月经的潮或止以及司生殖。

3.气血与月经
妇人以血为基本,月经以血为用。

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

气血来源于脏腑。

气血和调,经候如常。

4.经络与月经
循行路线
冲、任、督三脉同起于胞中,一源而三歧。

带脉络胞而过。

功能作用
冲为血海,为十二经之海,广聚脏腑之血。

任主胞胎,为阴脉之海,总司精血津液之阴液。

督脉为阳脉之海,总督一身之阳,属肾络脑,又任督相通,调节一身阴阳脉气的平衡协调。

带脉约束诸经,使经脉气血循行保持常度。

在天癸的作用下,冲任督带各司其职,调节着月经的产生和维持正常状态。

5.胞宫与月经
胞宫受肾、天癸、气血、冲任督带的调节,主司子宫的藏泻。

血海满盈,满而自溢,血溢子宫,月经来潮。

综上所述,脏腑、天癸、气血、冲任督带与胞宫,是月经产生机理的要素和生理基础。

其中肾、天癸、冲任、胞宫是其中心环节,各环节之间互相联系,不可分割,主宰着月经的产生。

【拓展知识】罗元恺在“肾气、天癸、冲任的探讨和对妇科的关系”中首先提出“肾-天癸-冲任-子宫轴”,并认为可与西医“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轴”互相渗透来理解。

学术界基本接受了,但认为以胞宫代替子宫更合适。

本教材用“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

(三)月经周期的调节
2.月经周期中阴阳气血的消长变化
行经期(1~4天):血海由满而溢,血室正开,子宫泻而不藏,经血下泄。

经后期(5~13天):子宫、胞脉相对空虚,阴血不足。

阴长期,子宫藏而不泻,阴长。

经间期(14 ~15天):重阴必阳,在肾中阳气的鼓动下,阴阳转化,阴精化生阳气,出现絪緼之候。

经前期(15 ~28天):阳气渐长,达到“重阳”状态。

阴精与阳气皆充盛,胞宫、胞脉气血满盈。

【拓展知识】 2.月经周期的调节机理(供参考)
天人相应说
肾阴阳转化说
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说
脑-肾-天癸-冲任-胞宫说
总之月经产生与调节是肾、天癸、冲任协调作用于子宫的结果。

λ—肾为主导
λ—天癸为促进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与动力
—冲任聚集脏腑之阴血,血海满盈,下达子宫,子宫藏泄有期,则月经按时来潮。

二、带下生理
(一)带下的生理现象
润泽女子阴户和阴道的黏液。

特点:无色、无臭,质粘而不稠。

初潮后较明显,经前、经间期、妊娠期稍多,绝经后减少。

作用:润泽、充养阴道与阴户,抵御外邪。

(二)带下产生与调节的机理
带下的产生是脏腑、津液、经络协调作用于胞宫的结果。

1.脏腑与带下
肾者水脏,主津液,“盖白带……精之余也。


脾为气血津液生化之源,脾主运化、升清。

2.津液与带下
带下源于津液。

3.经络与带下
任脉为阴脉之海,主一身之阴液。

督脉总督诸阳,主温化阴液。

带脉约束诸经,“带脉通于任督” 。

4.胞宫与带下
景岳:“盖白带出自胞宫。

” 《血证论》:“带脉下系胞宫。


故带下的产生是在肾气、天癸作用和脾气健运下,受任脉所司,督脉温化,带脉约束,布露于胞宫,润泽于阴窍的生理现象。

三、妊娠生理
妊娠:从受孕至分娩的整个过程。

(一)妊娠机理:“男女媾精”
前提:肾气充盛,天癸成熟,冲任二脉功能协调,胞宫、胞脉、
胞络正常。

条件:男精壮,女经调。

时机:“两精相搏”合于“的候”。

(二)妊娠生理现象
停经;
脉滑,尺脉按之不绝;
早孕反应;
乳胀、乳晕着色;
子宫增大,4个月始自觉胎动。

下腹膨隆,孕3个月可于耻-脐间测到宫底……。

四、产育生理
预产期:末次月经(首日)月加9或减3,日加7(阴历加14)。

(一)临产现象:
妊娠足月,胎位下移,释重感;
腰腹阵痛,逐渐加重,小腹重坠,有便意。

鉴别:试胎——月数未足,痛定如常。

弄胎——月数已足,腹痛或作或止,腰不痛。

(二)分娩:胎儿和胎衣从母体阴道娩出的过程。

见红:分娩发动;
离经脉(产妇中指本节有脉搏跳动);
腰腹阵痛,逐渐加重,小腹重坠;
子门渐开;
胞衣破,浆水出;
胎儿娩出;
胎衣出。

新产后与产褥期生理特点
产褥期——分娩结束后的 6 周。

产后一月为小满月,产后三月为大满月。

新产后——分娩后的第一周。

生理特点:多虚多瘀血。

生理现象:
产后 1-2 日内微热、自汗;
子宫缩复,小腹阵痛;
泌乳;
产后 10天内排出血性恶露。

五、哺乳生理
乳汁为气血化生。

顺产后30分钟可在产床开始哺乳,7天内分泌初乳,质较浓稠,营养丰富,适合新生儿所需。

产后哺乳有助于子宫缩复。

哺乳期可停经,或月经量少,周期不规则。

哺乳期10-12月为宜,乳母应保持精神舒畅,营养充足,乳房清洁,按需哺乳。

第四章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
第一节病因
目的要求:
1.掌握寒、热、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2.熟悉怒、思、恐的致病特点。

3.熟悉其他因素的种类。

4.熟悉体质因素在妇科病因学中的地位。

一、寒、热、湿邪
寒——阴邪,收引、凝滞,易伤阳气和阻滞气血。

实寒:风寒、寒湿、饮食生冷
虚寒:阳虚内寒
热——阳邪,性炎上,伤津、耗气、动血。

实热:外热、湿热、热毒、五志化火、饮食辛燥
虚热:阴虚内热
湿——阴邪,性趋下,重浊、黏腻,阻遏气机。

外湿(实):湿邪、湿热、寒湿、湿毒
内湿(虚):脾虚、肾虚
二、七情内伤
怒——伤肝,气滞、气逆
思——伤脾,气结
恐——伤肾,气下
三、生活失度
房劳多产——损伤肾气,邪、瘀内留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影响气血
劳逸失常——损伤气血,影响冲任
跌仆损伤——直接伤冲任或瘀血内阻
嗜烟酗酒、不科学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等均可影响脏腑、气血,导致妇科病。

四、体质因素
体质的形成:先天禀赋,后天影响(环境、气候、生活、饮食等综合因素)。

对发病的影响:易感性、病证类型与体质关系,以及治疗、转归、预后均与体质有关
遗传下一代。

新病因
生活、工作环境中的物理、化学污染对脏腑、气血的影响;对孕妇及胎儿的影响。

地理、气候环境的改变对体质的影响。

免疫因素、生物因素导致妇科病。

五、病理产物致病
瘀血:
原因:邪与血结、气机郁滞、虚损、创伤、血不循经或血溢脉外。

致病:阻滞于冲任、胞宫、胞络、胞脉。

痰湿:
原因:肺、脾、肾气化失常,水湿凝聚。

致病:流注于冲任、脏腑、胞脉、胞络、胞宫。

第二节病机
(重点)
目的要求:
1.掌握脏腑功能失常、气血失调、冲任督带损伤、胞宫、胞脉、胞络受损以及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失调的机理,深刻理解妇科病机特点。

2.熟悉发病过程中病机的转归。

一、脏腑功能失常
1.肾的病机
肾气虚—肾气不足、封藏失职、摄纳无权
肾阴虚—精亏血少、冲任不充、虚热内生、阴虚阳亢
肾阳虚—命门火衰,机能减退、气化失常
肾阴阳俱虚——冲任虚惫,多脏受累
2.肝的病机
肝气郁结—血为气滞,冲任失畅,疏泄失常或肝郁化火,肝郁犯胃。

肝经湿热—湿郁化热,下注任带,湿热蕴结。

血海不宁,肝火挟冲气上逆。

肝阴不足—血海不盈,胞脉失养,或血虚生风。

肝阳上亢—肝阴不足,阴不制阳,甚则肝风内动。

3.脾的病机
脾失健运——气血生化不足、水湿内生、湿聚成痰
脾失统摄——统摄失职,冲任不固
脾虚下陷——冲任不固,举胎无力
4.心的病机
心气虚——胞脉不通,冲任失常
心阴虚——心火偏亢,心肾不交
5.肺的病机
肺气虚——肺气失宣,冲任失调
肺阴虚——阴虚火旺,升降失常
二、气血失调
1.气分病变:
气虚——冲任不固
气陷——下陷失摄
气滞——冲任阻滞
气逆——冲气上逆、肺气上逆、胃气上逆
2.血分病变:
血虚——血海空虚,冲任失养
血瘀——阻滞冲任,蓄积胞中
血热——热扰冲任,迫血妄行
血寒——寒客冲任,气血不畅
气←→血关系
三、冲、任、督、带损伤
1.冲任损伤:冲任不固、冲任不足、冲任失调、冲任血热、冲任寒凝、冲任阻滞
2.督脉虚损:(贯脊属肾)阳虚宫寒或阴阳失调
3.带脉失约:湿邪下注,摄纳无权
四、胞宫、胞脉、胞络受损
1.子宫形体异常:多由先天发育不良和后天损伤子宫
2.子宫藏泻失司:(藏泻有序,能藏能泻)
多由先天肾气不足或多产房劳损伤肾气、子宫
3.子宫闭阻:痰、瘀有形之邪闭塞子宫,导致子宫肌瘤、内膜
息肉、宫腔粘连或痰湿闭塞致经闭、不孕
4.胞脉、胞络是脏腑联系胞宫的脉络,阻滞或失养可致妇科病。

五、肾-天癸-冲任-胞宫失调
往往是严重而复杂妇科病的病机
思考题:
1.七情内伤导致妇科病的特点?
2.生活失度如何导致妇科疾病的产生?
3.试述妇科疾病的常见病因。

4.试述妇产科病机的特点。

5.如何理解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失调?
第五章妇科疾病的诊断与辨证
第一节四诊
目的要求:
在中医诊断学的基础上,掌握四诊在妇科临床上的运用。

一、问诊
1.年龄
2.主诉
主症:
体征:
持续时间:
3.现病史
起因:
发病经过:
伴随症状:
诊疗经过:
目前情况:
4.月经史
初潮:
周期:
经期:
经量:
色:
质:
经前后症状:
末次月经:
绝经年龄:
绝经前后症状:
5.带下
量:
色:
质:
气味:
伴随症状:
6. 婚产史
婚龄:
孕:
产:
流产次数:
分娩:
流产方式:
胚胎或胎儿情况:
配偶状况:
节育或绝育方法、时间:
7.既往史
与现病史相关疾病及诊治情况。

8.个人史
职业:
环境:
嗜好:`
个性:
习惯:
有害物质接触史:
9.家族史
注意了解遗传病:
传染病:
肿瘤:
二、望诊
1.神形(神为形之主,形乃神之舍)神态——反映病之轻重
神志如宫外孕腹腔内大出血
全身状态
形体——反映脏腑虚实
体格发育不孕不育、原发闭经者尤应注意
第二性征
2.面色“气由脏发,色随气华”
反映脏腑气血盛衰、邪气消长
淡、晄白——主气虚或血虚、寒;
萎黄——主血虚;
红——主热;
晦黯、黑斑——主肾虚或肾虚血瘀
眼眶黯——肾虚
粉刺——肝火或湿热
唇口须毛浓密——痰湿壅盛
环唇黯——肾虚冲任亏损或夹瘀滞(冲任环唇)3.舌象
舌质——反映脏腑寒热、虚实,邪气进退
舌苔——反映邪气的性质、深浅,津液之盛衰4.毛发
脱落、枯槁——肾虚、血虚
增多、浓密——痰湿壅盛或肾虚痰湿
5.月经
经量多、色淡、质稀——多气虚;
经量少,色淡黯、质稀——多肾阳虚;
经量少,色淡红、质稀——多血虚;
经量多,色深红、质稠——多血热;
经量少,色鲜红、质稠——多阴虚血热;
经量时多时少,色紫黯有块——多血瘀、气郁6.带下
色白,质稀——脾虚、肾虚;
色黄,质稠——湿热
色赤或五色杂下——热毒
7.恶露
8.堕胎、小产之胎块
9.乳房与乳汁
10.阴户与阴道——形态、颜色、阴毛分布稀疏、浓密
三、闻诊
1.听声音——语言多寡,语音高低,喘息痰鸣,善太息;
2.听胎心音(120-160/分,强弱、快慢)
3.闻气味——经、带、恶露之异味。

产后发热闻恶露极重要。

四、切诊
1.脉诊
经脉——滑利为常
妊娠脉——六脉平和滑利,尺脉按之不绝
临产脉(离经脉)——浮大而滑,尺脉转急,中指本节至末端指侧脉动应指。

产后脉——虚缓平和
第二节辨证要点
一、常用辨证方法
(一)脏腑辨证
肾病
脾病
肝病
(二)气血辨证
气虚证
气滞证
血虚证
血瘀证
血热证
血寒证
二、月经病、带下病、妊娠病、产后病的辨证要点
(一)月经病的辨证要点
月经的周期
经期



伴随症状
(二)带下病的辨证要点
带下的量


气味
阴部伴随症状
(三)妊娠病的辨证要点
孕妇(母)与胎双方
胎病——辨存活与否
(四)产后病的辨证要点:
先审腹痛——恶露
次审大便——津液
再审乳汁饮食——胃气
三、常见证型及全身证候(自学)
第三节辨病与辨证
一、辨病与辨证关系
是中医诊断学的核心
二、辨病与辨证结合
(一)中医辨病与辨证结合(二)中医辨证与西医辨病结合1.辨病基础上分型治疗2.中医理论指导论治西医疾病3.中医辨证与分段治疗
4.结合西医之病因病理辨证论治
思考题:
1.试述问月经史的要点。

2.如何理解妇科病问年龄的重要性?
3.产后辨证的特点是什么?
第六章妇科疾病的治疗
目的要求:
1.掌握妇科常用的内治法及代表方药。

2.掌握妇科常用外治法的临床应用。

3.熟悉妇科血崩证、急腹证、高热证、厥、脱证的病因、主要表现。

4.掌握中医应急处理。

第一节常用内治法
颇有特色与优势,体现了从《内经》发展至今形成的治法4个层次,一线贯穿理、法、方、药4个环节的中医治疗思路。

调补脏腑
调理气血
调治冲任督带
调养胞宫
调控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
一、调补脏腑
(一)滋肾补肾
1.补益肾气——寿胎丸、归肾丸、补肾固冲丸
2.温补肾阳——右归丸、右归饮、温胞饮
温肾健脾——健固汤、内补丸
3.滋肾益阴——左归丸、左归饮、六味地黄丸
滋阴凉血——两地汤
滋养肝肾——杞菊地黄丸、调肝汤、一贯煎
肾阴阳并补——龟鹿二仙膏、二仙汤
阴阳互根,“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二)疏肝养肝
1.疏肝解郁——柴胡疏肝汤、四逆散
疏肝健脾——逍遥散、痛泻要方
2.疏肝清热——丹栀逍遥散、清肝引经汤
3.养血柔肝——养精种玉汤、杞菊地黄丸、一贯煎
平肝潜阳——三甲复脉汤
镇肝熄风——羚角钩藤汤
4.疏肝清热利湿——龙胆泻肝汤、清肝止淋汤
(三)健脾和胃
1.健脾法:
健脾养血——八珍汤、人参养荣丸
健脾除湿——白术散、完带汤
补气摄血——固本止崩汤、安冲汤
健脾升阳——补中益气汤、举元煎
2.和胃法:
和胃降逆——香砂六君子汤、小半夏加茯苓汤
清热降逆——橘皮竹茹汤、苏叶黄连汤
温中降逆——丁香柿蒂汤、干姜人参半夏丸
二、调理气血
(一)理气法
1.理气行滞(与疏肝法同用)
2.调气降逆(与和胃法同用)
3.补气升提(与健脾法同用)
(二)调血法
1.补血养血——四物汤、滋血汤
2.清热凉血——清经散、保阴煎
3.清热解毒——五味消毒饮、银甲丸
4.活血化瘀
活血祛瘀——王清任的逐瘀汤(血府、膈下、少腹)、生化汤
祛瘀消癥——桂枝茯苓丸、大黄螷虫丸
化瘀止血——失笑散
气————血关系;气血同调。

三、温经散寒
祛实寒——良方温经汤
补虚寒——艾附暖宫丸、金匮温经汤
四、利湿除痰
温化水湿——白术散、健固汤
清热利湿——止带方
燥湿化痰——涤痰汤、苍附导痰丸
五、调治冲任督带
1.调补冲任——补肾固冲丸、固冲汤
2.温化冲任——温冲汤、温经汤、艾附暖宫丸
3.清泄冲任——清经散
4.疏通冲任——柴胡疏肝散
5.和胃降冲——小半夏加茯苓汤、安胃饮
6.扶阳温督——右归丸、二仙汤
7.健脾束带——健固汤、完带汤
六、调养胞宫
1.温肾暖宫—艾附暖宫丸、温胞饮
2.补肾育宫—加减苁蓉菟丝子丸、滋肾育胎丸、五子衍宗丸
3.补血益宫—四二五合方
4.补肾固胎—大补元煎、寿胎丸
5.益气举胞—补中益气汤、益气升提汤、升麻汤
6.逐瘀荡胞—桂枝茯苓丸、生化汤、桃红四物汤、脱花煎、
7.泻热清胞—清经散、清热调血汤、清热固经汤
8.散寒温胞—温经汤、少腹逐瘀汤、艾附暖宫丸
七、调控肾-天癸-冲任-胞宫生殖轴
1.中药人工周期疗法
经后期——滋肾阴养精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