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主要话题及代表性观点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主要话题及代表性观点

一、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范式及基本理论的引进与介绍

跨文化传播是一种新的时代语境,研究首先在国外兴起其知识内涵和理论框架涵盖多学科知识。翻译在引进、介绍国外跨文化传播的认识取向、思维框架、主要理论以及基本理念等,为中国跨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提供思想资源。代表性论著有:刘双、于文秀著《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流》,郭镇之主编的《跨越文化障碍:传播的挑战》,麻争旗等翻译的萨默瓦所著的《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等,对跨文化传播的认识论、社会文化背景、跨文化互动的主要方式、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改进等国外的跨文化传播的主要范畴和概念都有广泛涉及,并对国外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视角、方法论、理论模式、学科前沿和现实关切、理论思想源源进行梳理介绍。

二、跨文化新闻传播基本理念的探讨与建构

与传播学的发展轨迹一样,跨文化传播研究也面临着本土化、建立属于自己的理论关切、现实旨趣和学术关怀的课题。一些学者从文化学、哲学、新闻传播学等视角,对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念进行梳理和建构。如单波的《浅议跨文化新闻传播》、麻争旗的《翻译二度编码论——对媒介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之思考》,“认为跨文化传播作为一种精神交往现象,不是县时代特有的景象。”它是文化同协商、沟通、理解的基础上的全球新闻传播,它肯定文化经验的多样性、文化的无边界性以及文化表达方式的无限可更新性。“跨文化新闻传播应建立在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又信守全球新闻自由原则,推行文化间的非垄断化市场原则、传播技术均衡原则、新闻报道平衡原则。”吴予敏《跨文化传播研究与现实关切》,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性质、内涵、目标进行描述,认为“跨文化传播研究是解决显得性导致的文化认同危机、人类文化共同体内部调适文化差距与冲突、达成对话与理解的解决方案。它的目标有:描述特定文化之间传播的性质、揭示文化的异同:基于对文化异同的理解,研究消除人们由于文化屏障造成的传播差异的途径、更好到理解自己的文化,理解文化的创造与分野的过程。”

三、全球化文化经济发展趋势与跨文化传播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存在着单向的不平等的传播扩张。互联网和跨国公司的结合,创造出一个虚拟的“全球化”空间,不仅使全球化超越了民族和国家,而且进一步打破了有关国家、民族、种族、性别等传统的意识形态,带来跨国、或跨文化传播的新问题。一些学者把目光投向全球化文化经济发展带来的文化冲突、融合和互动现象展开研究。如尹鸿与李彬主编的《全球化与大众传媒:冲突·融合·互动》[美]罗伯特·福特纳著,刘利群译《国际传播:全球都市的历史、冲突及控制》、陈卫星主编《国际关系与全球传播、段京肃《跨文化传播中的“逆差“现象》》,刘卫东《全球化:华夏文明传播的新机遇》、刘建明《媒介全球化的价值宝库》、汤清圣《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新闻》、李强《经济全球化与大众传媒的社会影响》,探讨了全球化为中国大众传媒发展带来的发展机遇,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造成的跨文化传播的不平等和文化帝国主义、全球化与传播霸权、西方文化观念与文化产业对中国大众文化及传媒的冲击、国际关系的新格局与传播策略、跨文化交流的国际秩序、全球文化与区域文化国际和地区冲突中的传播活动评估,认为在传

播全球化体系中,存在着严重的文化传播生态的危机,跨文化传播中的“不对称”现象,对文化传播弱国的文化传播主权和文化传播资源构成威胁,给发展中国家造成了文化紧张和被同化或文化殖民的危险。(外国关于“神州号”的报道。传播中的民族中心主义)

四、网络及新技术环境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世纪传播技术变革,深刻地改变着传播的面貌。一些学者关注信息传播新技术,尤

其是网络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等问题。如彭兰的《网络与跨文化传播初探》,郭可《网络媒体在对外传播中的应用及效果研究》,李展《因特网上的跨文化传播》,提出网络时代西方文化传播的霸权性、颠覆性及产生的不公正、不公平;网络新闻传播导致新闻价值标准的全球化;网络加剧了国际新闻传播的不平等,在语言上会造成“新式的殖民主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网络传播上的差距,不仅是经济和技术的鸿沟,也是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的鸿沟;发达国家的全球霸权,网络霸权是传统霸权的扩张与延伸,技术的优势使霸权得到了加强,更造成了不可忽视的文化失衡趋势。

五、跨文化传播与本土文化及民族文化的关系

跨文化传播带来了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的互动关系、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世界性和民族性的关系等深刻的文化和现实问题。学者对跨文化传播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东西方传播观念与模式的异同、民族间的跨文化传播、跨文化传播中的杂交、混血和不对称现象,在跨文化传播境况中如何发展民族文化等进行审视和反思,如张梦新《新世纪跨文化传播对我国本土文化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盛希贵《视觉传播在跨地区文化传播中的独特作用》;胡洁泽《从“与世界接触”到“新闻地区化”,澳大利亚广播电视节目方针的变化,世界广播电视参考》;张国良《上海市民对外来文化的接受态势、使用与满足状况、今后发展趋势》;段京肃的《跨文化传播对中国西部的影响》等。学者们认为:随着跨文化交流的增加,承载外来文化的信息将更多更快地涌入,势必加大对传统媒介特别是大陆主流媒介的冲击。但这并不意味着本土意识自主意识的缺失,中国媒介改革的关键是要把受众争取过来,要以开放的姿态处理还本土文化与他文化的关系,以一种鼓励多元文化、认清外来文化的优劣,凸现本土文化内在活力和人文价值的战略,处理好民族化和国际化的关系,从而在文化观念、机制运作和具体操作层面,确立自己的文化战略。

六、跨文化传播与国家发展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在世界体系的单极化和多极化的矛盾愈加明显的情况下,传播和国家发展的关系问题显得更加重要和敏感,跨文化传播为国家发展带来了新的课题和契机,一些学者注重梳理传播与国家发展研究中的不同研究路径,对发展中国家相应的文化策略和传播观念进行思考,对在跨文化传播中树立中国国际形象、促进在国际事物中的主动地位,跨文化传播与社会变迁的关系,跨文化传播对政治、社会民主的影响,跨文化传播在多元化社会中的整合作用进行审查,如吴予敏《全球化时代的传播与国家发展》、《跨文化传播与国际关系及中国形象的塑造》等。

七、文化传播的文化策略与文化机制

信息全球化给不同国家之间的跨文化传播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和迅速的信息交流渠

道,但是也给各国文化发展带来了新的困惑和难题。一些学者关注中国在更广泛更深刻参与到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的同时,中国文化如何把握机遇,面临新的选择和重构树立正确的文化发展战略应对等问题。如刘双《文化身份与跨文化传播》、夏德勇《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策略——张子扬文化版图说解读》、刘扬体《文化战略眼光中的文化版图——有关跨文化传播中的随想》、杨保军《创制亲近体文本:跨文化传播的重要基础》等,提出建立具有创新精神、开发性和民族性兼备的文化系统无疑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从文化战略角度分析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版图变化,提出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策略,从精神文化、视觉文化、语言符号传播和文化转移的文本角度,从文化心理结构层面研究不同文化的符号意义系统的差异和类同的传播的可能性和可变性,认为跨文化传播文本表达方式与文化解读者的期望、思维方式相一致,解读心理相一致,是跨文化传播的有效机制,文化政策跨国或跨文化传播中我国传播政策的调适。

八、在跨文化传播中如何建设有国际竞争性的新闻传播系统

与其他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面临落后的技术、弱势的语言、相对传统的传播理念和狭窄的传播渠道等困难,全球化对中国陈旧的思维模式、宣传话语等形成了严重挑战,学者对跨文化传播中如何建设有国际竞争性的新闻传播体系,确定全球化时代的传播策略给予关注,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应在信息开发性中进行疏导,推出并强化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传播内容,并建立地区性信息传播联盟,共同合作抵御强势国家的冲击,应积极同西方超级媒介集团在意识形态、资本、设备和技术、传播人才上进行竞争,建立一个开发、有国际竞争力的新闻传播体系,利用跨文化传播中文化差异的影响和作用。文化差异是考察当前跨文化传播面临的种种困境以及跨文化传播各个前沿性课题的重要视角,文化多样化发展对人类历史的延续具有重大意义。

九、不同文化间传播理论、传播系统的比较研究

比较研究一直是跨文化传播中比较活跃的分支,学者关注的话题十分广泛,如不同文化间新闻报道、新闻媒介的比较研究,不同文化间传媒如何相互报道研究,媒介如何解读文化,受众在接受不同文化的信息传播时的选择接受心理分析比较,不同文化间传播道德、新闻价值观等比较研究。如梁熙山《中朝大众传媒相互报道比较研究:以年的报道为例》等。

还有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冲突与文化融合,电视与跨文化传播、跨国公司与跨文化传播、人际交往中的跨文化传播研究、跨文化传播的历史研究、跨文化传播的障碍与文化误读等,也获得了关注和初步的探讨。

结语:中国跨文化传播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以上是中国年跨文化传播学历程中的主要研究话题及观点,问题:

1、对国际传播学界关于跨文化传播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对主要的学派和观点还不

够熟悉、与国际上跨文化传播研究丰富深厚的学术传统的多样的理论模式相

比,仍处于了解学科边界、深化学科内涵的阶段,距真正跨文化传播研究本土

化还有很长的路。

2、停留在宏观研究的层面,在运用社会学、文化人类学、心理学等视角对跨文化

传播进行分析解读的学术自觉上还缺乏清晰的体认和灵活的运用。跨文化传播

在国际上至少有三层研究层面:一是日常生活层面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二是文化心理层面的跨文化传播,三是实际传播过程中的矛盾、冲突和戏剧性变化。

围绕这些研究领域,,用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修辞学以及心理学等视角进行文化机理及社会形态的研究,为西方跨文化传播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丰富的思想资源。

3、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视野较狭窄,话题不丰富,对于多元文化社会中的跨文化

交流障碍、中西媒介不同文化的误读、跨文化传播的道德规范、传播能力、价值追求与品格等涉及较少。

4、研究方法单一。主要运用的方法论有:比较文化学、经验描述、文本分析、文

化人类学、修辞学等。现状是多用定性研究方法,多是理论化的探讨,较少采用实证研究。

应引起重视的主要问题:

一是增进对世界跨文化传播学研究的新情况的了解和把握,对其著作、观点、研究方法和理论模式

二是加强实证研究、文本分析。为研究提供有力的实证依据,量化指标。增加对现象、个案的解读、文献和文本的收集整理等实证研究。

司景新《年代以来的中国大陆跨文化传播研究》(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博士)、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法国波尔多三大组织传播研究中心在武汉大学召开跨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会议论文集·中文卷

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传播的研究

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传播的研究随着全球化的推进,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传播越来越受到重视。这两 个领域的研究对于推动各国之间的交流合作、增进相互了解具有重要 意义。本文将就跨文化传播和国际传播的概念、特点、影响以及研究 方法进行探讨。 一、跨文化传播的概念及特点 跨文化传播是指不同文化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传递。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们之间的交流变得日益频繁,不同文化间的 碰撞和融合也越来越明显。跨文化传播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元性:跨文化传播涉及到多种不同的文化元素,包括语言、宗教、历史、价值观等。在跨文化传播中,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性和多 样性是不可忽视的。 2.相互性:跨文化传播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交流的过程。各个文 化之间的信息传递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不同文化之间的互动促 进了思想的碰撞与创新。 3.冲突性:不同文化之间的价值观、观念和信仰差异较大,因此在 跨文化传播中经常伴随着冲突和争议。这种冲突既是文化之间的竞争,也是文化之间相互适应的过程。 二、国际传播的概念及特点

国际传播是指国与国之间的信息传播和沟通。国际传播主要包括政 府间的传播、国际组织的传播、企业跨国传播等。国际传播的特点主 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权力性:国际传播往往伴随着政治、经济等权力因素的介入。国 家之间通过传播手段来影响他国的舆论、思想、价值观等。 2.标准化:国际传播中,很多国家都追求标准化的传播方式和规则。比如,不同国家之间通常采用英语等国际通用语言进行交流。 3.利益导向:国际传播经常有利益的考量,国家和企业进行传播往 往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国际传播旨在推广自己的价值观,并获取经济、政治等利益。 三、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传播的相互关系 跨文化传播与国际传播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跨文化传播是 国际传播的基础,而国际传播则是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表现形式。两者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跨文化传播是国际传播的基础,它为国际传播提供了内容和素材。 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传递是国际传播的前提和基础。只有了解了不 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和相似之处,国际传播才能更好地进行。 国际传播则是跨文化传播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国际传播推动了各 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和素材的传递,促进了跨文化传播的发展。无论是政府间的传播、企业跨国传播还是国际组织的传播,都为 跨文化传播的开展提供了契机。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主要话题及代表性观点

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主要话题及代表性观点 一、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范式及基本理论的引进与介绍 跨文化传播是一种新的时代语境,研究首先在国外兴起其知识内涵和理论框架涵盖多学科知识。翻译在引进、介绍国外跨文化传播的认识取向、思维框架、主要理论以及基本理念等,为中国跨文化传播理论与实践提供思想资源。代表性论著有:刘双、于文秀著《国际传播与跨文化交流》,郭镇之主编的《跨越文化障碍:传播的挑战》,麻争旗等翻译的萨默瓦所著的《文化模式与传播方式——跨文化交流文集》等,对跨文化传播的认识论、社会文化背景、跨文化互动的主要方式、跨文化传播能力的改进等国外的跨文化传播的主要范畴和概念都有广泛涉及,并对国外跨文化传播的研究视角、方法论、理论模式、学科前沿和现实关切、理论思想源源进行梳理介绍。 二、跨文化新闻传播基本理念的探讨与建构 与传播学的发展轨迹一样,跨文化传播研究也面临着本土化、建立属于自己的理论关切、现实旨趣和学术关怀的课题。一些学者从文化学、哲学、新闻传播学等视角,对跨文化传播的基本理念进行梳理和建构。如单波的《浅议跨文化新闻传播》、麻争旗的《翻译二度编码论——对媒介跨文化传播的理论与实践之思考》,“认为跨文化传播作为一种精神交往现象,不是县时代特有的景象。”它是文化同协商、沟通、理解的基础上的全球新闻传播,它肯定文化经验的多样性、文化的无边界性以及文化表达方式的无限可更新性。“跨文化新闻传播应建立在尊重国家主权的基础上,又信守全球新闻自由原则,推行文化间的非垄断化市场原则、传播技术均衡原则、新闻报道平衡原则。”吴予敏《跨文化传播研究与现实关切》,对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性质、内涵、目标进行描述,认为“跨文化传播研究是解决显得性导致的文化认同危机、人类文化共同体内部调适文化差距与冲突、达成对话与理解的解决方案。它的目标有:描述特定文化之间传播的性质、揭示文化的异同:基于对文化异同的理解,研究消除人们由于文化屏障造成的传播差异的途径、更好到理解自己的文化,理解文化的创造与分野的过程。” 三、全球化文化经济发展趋势与跨文化传播 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存在着单向的不平等的传播扩张。互联网和跨国公司的结合,创造出一个虚拟的“全球化”空间,不仅使全球化超越了民族和国家,而且进一步打破了有关国家、民族、种族、性别等传统的意识形态,带来跨国、或跨文化传播的新问题。一些学者把目光投向全球化文化经济发展带来的文化冲突、融合和互动现象展开研究。如尹鸿与李彬主编的《全球化与大众传媒:冲突·融合·互动》[美]罗伯特·福特纳著,刘利群译《国际传播:全球都市的历史、冲突及控制》、陈卫星主编《国际关系与全球传播、段京肃《跨文化传播中的“逆差“现象》》,刘卫东《全球化:华夏文明传播的新机遇》、刘建明《媒介全球化的价值宝库》、汤清圣《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新闻》、李强《经济全球化与大众传媒的社会影响》,探讨了全球化为中国大众传媒发展带来的发展机遇,资本的大规模跨国运动造成的跨文化传播的不平等和文化帝国主义、全球化与传播霸权、西方文化观念与文化产业对中国大众文化及传媒的冲击、国际关系的新格局与传播策略、跨文化交流的国际秩序、全球文化与区域文化国际和地区冲突中的传播活动评估,认为在传

跨文化传播学

传播学复习题 一、填空 1、传播学的两大阵营包括:批判学派和传统学派。 2、传播学的四位奠基人是:政治学家哈罗德?拉斯韦尔、社会心理学家库尔特?卢因、社会学家保罗?拉扎斯菲尔德和实验心理学家卡尔?霍夫兰。 3、被称为“传播学之父”的学者是威尔伯?施拉姆。 4、传播的四种基本类型包括:自我传播、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 5、人类传播的历史演进可分为六个时代:符号和信号时代、说话和语言时代、文字时代、印刷时代、大众传播时代和网络传播时代。 6、“三论”指的是: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 7、内向传播,或称自我传播、内在传播,是发生在主我和客我之间的信息交流活动。 8、人际传播的动机包括:获得信息、建立与他人的社会协作关系、自我认知和相互认知和满足基于人的社会性的精神和心理需求。 9、大众传播的四种基本社会功能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教育大众、提供娱乐。 10、拉斯韦尔的五W指的是:who(谁)、to whom(对谁说)、says what(说什么)、in which channel(通过什么渠道)、with what effect(产生什么效果)。 11、最早提出“把关人”概念的学者是库尔特?卢因。 12、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来理解媒介:媒介的传播手段、媒介的时效性、媒介的持久性和受众参与媒介的程度。 13、受众的选择性过程包括:选择性接触、选择性注意、选择性理解、选择性记忆。 14、传播效果研究发展历程的四个阶段是:枪弹论、有限效果论、适度效果论、强力效果论。 15、李和李在《宣传的完美艺术》中总结的七种宣传技巧包括:辱骂法、光辉泛化法、转移法、证词法、平民百姓法、洗牌作弊法、乐队花车法。 二、名词解释 1、信息 信息科学认为,信息是物质的普遍属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物质运动形式。信息既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再物质运动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表述它所属的物质系统,在同其他任何物质系统相互作用(或联系)的过程中,以质、能波动的形式所呈现的结构、状态和历史。 2、受众 在大众传播研究中,受众指的是大众传媒的信息接受者或传播对象。受众是一个集合概念,最直观的体现为作为大众传媒信息接受者的社会人群,如书籍、报刊的读者,广播的听众或电影、电视的观众。受众不仅仅是传媒信息的使用者或消费者,他们还是构成社会的基本成员,也是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公共事务的公众。它并不特指社会的某个阶层或群体,而是社会上所有的“一般人”

跨文化传播资料

PART 1 跨文化传播概论 一、跨文化传播学的定义 ●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际交往与互动行为。 ●来自不同语境(context)的个体和群体进行的信息编码和译码过程。 ●来自不同符号(sign)系统的个体与群体的符号交换过程。 二、跨文化传播的历史【五个时代:口文印电数】 ●口语时代 猿人进化时期的呼唤、尖叫以及身体姿态等,用以表明各种意图; 口语传播受到时间和空间的巨大限制,只能在近距离和小范围内进行。“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 ●文字时代 文字的发明与使用是人类进步历程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意义成就之一,拓展了传播的时间和空间维度,人类跨文化传播的时代真正来临; 文字的使用突破了语言在时空上的局限,使其具有规范、便携和能够长期保存等优点,所承载的信息量也由简单变得复杂和繁多; 以文字为核心的信息系统,促进了不同人群之间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印刷时代 印刷术的发明以及印刷品的大量出现,激发了人们的求知欲望,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文化的普及、科学的启蒙和社会的进步。在欧洲,它加速了封建社会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诞生。 ●电子时代 电子传播实现了信息的远距离快速传输,推动了人类知识和经验的加速积累,也使人们跨文化传播的质量和效率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以广播和电视为主的电子媒体,使人类跨文化传播的内容更加丰富,感觉更加直观,依据更加可靠。 ●数字时代 网络技术的运用是人类传播历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颠覆了传统的传播方式、传播观念以及媒介运作。 三、跨文化传播的类型【四个类型:三跨(种族群)一国】 ●跨种族传播(interracial communication) 传播者与受众分属于不同的种族。比如中国人与法国人之间的传播,阿拉伯人与印度人之间的传播等; 但是完全法国化的华裔与法国人之间的传播则不属于跨文化传播。 ●跨族群传播(interethnic communication) 属于同一人种但是分属不同族群的人们之间的传播。如中国人与日本人之间的传播,中国人与韩国人之间的传播。 多民族国家内的跨族群传播。如汉族人与回族人之间的跨文化传播。 ●跨群体传播(intergroup communication) 国家文化或者民族文化通常都不是同质的(homogeneous),一般都有主导文化(dominant culture)与共生文化(co-culture); 主导性文化又称为主流文化,是指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的一系列文化要素。认同并且实践主导性文化的群体被称之为主流文化群体,他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等在整个社会占据主导地位,拥有强大的影响力(如男性文化、美国的白人文化等)。

文化与传播:爱德华霍尔的跨文化传播思想释读-精品文档资料

文化与传播:爱德华霍尔的跨文化传播思想释读 爱德华?霍尔(Edward T. Hall)是美国著名的文化人类学家,被认为是跨文化传播作为学术研究领域的奠基人。20世纪50年代,他曾应邀到美国国务院外事服务所(Foreign Service Institute),为外交官和援外技术人员提供文化培训,这使得他对文化与传播的关系有了深刻的认识和体会,其《无声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一书被公认为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奠基之作。霍尔认为文化是人外化的一种筛子、屏障和桎梏,“无论他生在何方,赋予人特性的是他的文化,包括他的语调、行为、姿态,他处理时间、空间的方式,……”[1]他以一种跨文化的视角,关注他们非语言的、隐蔽的文化传播模式,使我们意识到文化因素对人际行为的影响。文章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着重梳理和阐释霍尔的跨文化传播思想,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化研究以及理解不同文化的人们之间的交往具有启示意义。 一、人的延伸――在人际行为中定位文化 对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学者而言,文化是个极其重要的概念。尽管人类学家泰勒(Edward Tylor)早在1871年就给文化下了定义:“人们作为社会成员所获得的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格和其他能力及习惯的复杂综合。”[2]如今,这个概念看起来仍缺乏明确的界定。霍尔在美国外事服务所工作期间,他发现,学员们对人类学家专注研究的文化问题不感兴趣,

他们认为传统的文化理论在其交流实践中毫无用处,他们需要了解的是如何与不同文化的社会成员进行有效的传播。霍尔摒弃人类学家单一的文化研究,关注不同文化的人之间互动行为。他认为,在某种程度上,人类传播的过程必定要走向表征(symbolization),在涉及交谈手段时(如姿态),文化决定着人们注意某一些事情,忽略另一些事情,因此“文化即传播,传播即文化”。[3]这一路径提供了文化相对主义的方向,文化可以看作知觉和交流的辩证互动,一方面,人作为社会化的个体,他们的交流方式和行为深受其文化身份的影响;另一方面,人又通过各种交流方式创造并推动文化的演变。 在此基础上,霍尔和特雷格(George Trager)通过观察美国人对待时间的方式,提出文化三分法理论:显形文化、隐形文化、技术性文化。他把研究的重点放在人际行为中非语言传播的文化领域,如语调、手势、时间等,试图将这些隐性的文化提升到人们自觉意识的高度。这种思考是他与华盛顿学派精神病学的专家密切合作的结果,也是当时的人们对美国民族文化的傲慢与偏见进行普遍反思的映现。需要说明的是,霍尔所谈及的文化,不是强加于人的抽象的东西,而是有关人本身的东西。他指出,人借助延伸而实现高级的进化,“一切人造物都可被视为我们身体的延伸,或肢体特殊部分的延伸”。[4]霍尔的这个观点影响了麦克卢汉关注不同的媒介对人类感觉中枢的影响。麦克卢汉曾用延伸的概念来阐述人的内化和外化的过程,他认为媒介承载的

最新 基于新媒体下的跨文化传播研究-精品

基于新媒体下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早在现代西方业出现前,跨传播就作为一种精神交往现象而存在了,下面是小编搜集的一篇关于跨文化传播研究的,供大家阅读借鉴。 20世纪中叶,伴随全球化与媒介新技术的普遍应用,卫星技术、网络技术等现代化技术制造出“人体延伸”的景观,使得跨文化传播成为根植于人的物质生活生产与精神交往需要之中的历史现象。总的来看,起源于西方的跨文化传播研究的核心问题是我们与他者如何交流的问题,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误解如何形成的问题以及交流如何跨越性别、国籍、种族、民族、语言与文化的鸿沟问题。这些问题显然不只是意味着纯粹的学术兴趣,而是同殖民主义、种族主义、东方主义、文化霸权主义与文化割据主义、性别主义、全球化与本土化的冲突、群体间语言偏见等人类处境有着极其深刻而广泛的联系。跨文化传播研究的终极关怀是要实现文化融合,从而达致和谐的最高价值理念。 近年来,伴随新媒体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日益明显,跨文化传播研究出现了新的议题,如:探讨不同的价值观、传播模式和不同的语言对在线跨文化交流的支配与排斥作用;数字化世界是如何建立跨越文化边界的体验,建立全球虚拟团队;虚拟化身在网上合作情景中的作用和意义;新媒体与文化全球化之间的关系等。可以说,数字新技术的采用使得世界视域内的跨文化传播研究面临全新的时代背景:全球信息传播技术突飞猛进、电子网络社区形成、全球和区域经济组织与跨国公司的作用在某些方面超过了民族国家、信息技术对冲突的控制能力增强、大规模的移民、急速推进的城市化、网络技术和自然语言的结合、全球文化市场扩张、国际品牌的形象认同等各类现象交替显现,彼此渗透和扩散,共同交织成异彩纷呈、但又令人困惑的跨文化传播图景。笔者采用文献研究方法,试图揭示新媒体与跨文化传播研究中的理论脉络。 一、新媒体的界定、历史发展与权力格局 新媒体特指数字新媒体,它们均采用以数字化形式存储、处理和传播信息的技术,新媒体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间内跨文化传播的基本载体,而且,伴随数字技术的不断革命,新技术的内涵和外在表现形态仍将动态发展。对新闻传播业而言,新技术不仅带来了诸多形态的数字新媒体,更带来了媒体间融合的全新形态。那么,新媒体与文化、传播业、跨文化传播间的历史纠葛从何时开始?又生成了怎样的历史图景呢? 20世纪前半期,伴随复杂系统工程、高科技控制系统的出现,一些学者,如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①开始乐观地将信息理论与传播理论进行结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信息理论的普及使得信号传输过程移植到了拥有社会基础的语义内容交换中,即进入有意义的文化王国里②。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后工业理论被广泛接收,同时,伴随西方社会发展中现代产业内部的工作重组、国际劳动分工的变化以及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利用,文化观念也经历了一次次复杂的修正过程。和经济的精英们越来越意识到信息的战略重要性,更重要的

跨文化传播意识作用影响及认同策略论文

跨文化传播意识作用影响及认同策略论文6篇 第1篇:浅谈动画电影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外的动画电影相继进入我国电影市场,给我国传统的电影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面对这一窘境,有必要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解决,实现动画电影行业的创新与发展,进一步推动动画电影的跨文化传播。 一、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的现状 1.缺乏明确的受众定位。笔者通过长期的研究与实践认为,一部电影能否成功,关键在于受众,因此,实现明确的受众定位非常重要。以《功夫熊猫》这部美国电影为例,其在上映的第一周就成为了票房周末冠军,与此同时,在进入我国市场后,该部电影也深受我国观众的喜爱,取得骄人的成绩。与美国相比,我国动画电影在受众的定位上比较模糊,缺乏明确的定位,在制作动画的过程中,将成人和小孩全部纳入受众范围内,导致影片上映后,成人觉得幼稚,儿童觉得太过深奥,看过之后,不知道讲述了什么内容。 2.忽视了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如果我们仔细的观察、深入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那些深受我们喜爱的外国动画电影大多都是以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作为包装的。无论是《功夫熊猫》还是《花木兰》都充分借鉴了我国传统文化资源。而我国在这方面则还不成熟,忽视了对本土文化的关注,在动画制作上,一味的模仿外国电影,忽视了动画电影的内涵,导致难以走出国门,没有实现创新。 3.动画技术水平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动画电影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人物造型比较粗糙,人物的神态和动作难以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不仅如此,动画电影画面质感较差,缺乏必要的立体感。笔者通过调查与研究发现,现阶段我国动画电影的部分内容太过平面,忽视了动画制作中色彩的应用,略显僵硬,对画面的内容没有给予必要的关注,难以给受众以震撼的效果。 4.缺乏动画制作的创新意识。不论是哪一个行业,只有树立了创新意识,才能够实现进步,实现发展,动画电影也不例外。从题材上来看,我国动画电影主题不突出,缺乏特色,难以给受众呈现梅干。从语言上来说,语句过于冗杂,与时代发展不相契合。从艺术风格角度来看,缺乏文化因素一拖,画面过于老套,与国际社会相脱节。 二、动画电影跨文化传播策略 1.实现对受众的精准定位。笔者认为,动画制作企业有必要对自己的目标受众进行科学合理的定位,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动画制作过程中实现有的放矢。无论是从国内角度,还是从国外的角度来看,动画制作企业都应当明确受众的文化环境和兴趣爱好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详细了解国外受众对动画电影需求的侧重点,并结合我国动画电影受众的喜好划分受众的年龄和职业以及收入水平等等,这样可以使动画电影更具有针对性。

跨文化传播学重点

1.文化的主要特征: (1)。稳定性 特点相同、相似或相近的文化,组成了一个体系,虽然不断吸收新的养分,但整体特色不会轻易改变,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2)。共享性 凡文化都是一个群体或社会里的全体成员共同享有、共同遵守的,如语言、风俗、习惯、社会规范、行为模式以及社会价值观念等,都是该社会全体成员共同承认和遵循的。个别人的怪癖和偏好不为社会承认,不会成为文化。 (3)。流动性 文化一经产生就会被他人模仿,他人可以通过学习获得并传递下去,从而出现文化流动。流动有两种形式:纵向流动和横向流动。纵向流动指人类将文化一代代地流传下去,所以任何一种文化都是日积月累、连续不断的动态过程;同时每一代人在继承中舍弃传统文化中过时的部分,同时增加新的时代内容,因而也是不断扬弃的过程。横向流动指文化在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传播,不同地域、民族之间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各民族社会的发展。 2.传播的基本要素:基本要素:传播者、受传者、讯息、媒介、反馈 3.不同文化应对人际冲突的方法也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划分为如下五种取向: 第一;回避。许多文化认为,冲突是应当尽量回避的,回避冲突的能力是成熟的表现,回避的方式可以是提出别的话题已转换对方的注意,或者干脆保持沉默,避开锋芒。如西班牙人。 第二;调节。这种取向侧重于发现,满足对方的需要而不是突出自己的需要,以避免冲突。如津巴布韦人在发表意见之前,总是希望知道对方想听什么,以避免直接表达意见分歧,并可以依靠对方的想法来调节自己的观点。 第三;竞争。这种取向是把冲突视为生活的必然,将竞争看为一种积极进取的品质,认为其能够有助于实现自己的愿望而不必受对方需要的左右。比较典型的就是希腊和以色列文化,公开辩论,口角争执是希腊人的生方式,以色列人直接鼓励对抗。——很多研究认为,这种取向可能是对二战前犹太人的调节取向的一种反叛。 第四;妥协。这种取向期望以妥协换取折中的结果,以最大程度的满足自己乃至双方的愿望。美国人比较会运用这种方式,即我得到了想要的,同时你也会觉得不是无功而返。而俄罗斯人认为这则是软弱的表现。 第五;合作。这种取向认为,每个人的目标和需要都应该得到尊重和满足,而合作以协商和平等的方式解决冲突的理想方式,因为解决问题的最终结果是实现双赢的目的。 4.社会互动主要包括五个要素: 行动者;社会目标;社会环境;社会规范;社会接触。 5.群体的一致性往往体现为_(从众性_)__________,通常,个体乐于受到所属群体的影响,特别是来自年龄群体、性别群体或民族群体的影响,进而满足从事社会活动的诸多社会和心理需要。 6.库利将自我定义为:——镜中之我。 他人的姿态充当了镜子的作用,从中可以看到并衡量自身;正如他们在社会环境中看待和衡量其他事物一样。只有通过社会互动,人们才能对自己以及与他人的关系有一种明确的认知,进而产生对自己的地位、形象、角色以及与他人关系的判定——这即是认同。 7.人际传播学者莎拉·特伦霍姆等将人际交往中的感知划分为四个步骤:

跨文化传播复习

跨文化传播复习: 1、跨文化传播概念 所谓跨文化传播,就是不同文化之间以及处于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的交往与互动,涉及不同文化背景的社会成员之间发生的信息传播与人际交往活动,以及各种文化要素在全球社会中流动、共享、渗透和迁移的过程。 2、我国跨文化传播学所关注的主要问题。(课件) 3、文化的定义及特征。 文化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文化的特征大致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文化是人类进化过程中衍生和创造的一种代代相传的习得行为,能够促动个体和社会的生存、适应和发展。 第二,文化是特定群体和社会的所有成员共同接受和共享的,往往以民族的形式出现:一个民族使用共同的语言、遵守共同的风俗习惯,其所有成员都会具有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性格。这就是文化的民族性。 第三,文化是稳定的,也是发展变化的。在一般意义上,人类各种文化都具有保持内部稳定的文化结构,包括相对稳定的规范和观念,可以在面临外部文化冲击时通过吸收、变动等机制来保持自身结构的稳定和平衡。同时,文化是一个活性系统,并非存在于真空之中,而是发展变化的。当然,文化表层结构的变化,从速度和质的方面,都远远超过深层结构的变化。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文化的变迁是绵延不绝的。事实上,文化从来都是一个开放、变化、发展的动态结构,既是稳定性与变异性的辩证统一,也是纵向传承与横向吸收的辩证统一。 第四,文化是各种要素组成的一个整合体系(integrated system,体系的各部分在结构上互相联结,功能上互相依存。(爱德华•霍尔就曾利用信息论和系统论的基本思想,按照人类活动的领域把文化分成了十大“信息系统” :互动、联合、生存、两性、领土、时间、学习、消遣、防卫和利用,每个系统既为其他文化系统所反映,自身也反映其他系统。) 4、索绪尔对符号学的基础贡献。(P48) 第一,把语言作为一种表达观念的符号系统来看待。语言符号的意义不是绝对的,而是一个系统的作用。 第二,把语言符号分为能指和所指两个部分。能指是用来表达意思的字、词、句,是符号中具有物质形式的部分;所指则是这些语言要素指向的意义、概念和思想,基本上是比较固定和约定俗成的。 第三,把不同的语言形式分为语言和言语,大致可对应于汉语中的“书面语”和“口头语”。他认为,语言是一个独立的、自足的整体,遵循一定的分类原则;言语是对语言进行的有目的的实际运用,是运用语言的成果。 (19世纪的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是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奠基者,也为现代符号学的诞生作出了基础性贡献。索绪尔的语言学思想集中体现在《普通语言学教程》。该书预言:将有一门专门研究“社会生活中符号生命”的科学出现,“它将告诉我们符号是由什么构成的,是受什么规律支配的。”) 5、文化时间。(P76)(爱德华•霍尔) 文化时间是指人类的社会时间,针对的是不同文化中的人们对于时间的态度以及

跨文化传播与媒体语境研究

跨文化传播与媒体语境研究 一、概述 跨文化传播和媒体语境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概念。跨文化传播指 的是信息、思想、文化等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传递和交流。媒体 语境则是指信息传递的具体场所,比如电视、报纸、互联网等。 因此,跨文化传播和媒体语境的研究涉及到文化差异、语境理解、媒介选择等诸多因素。 二、文化差异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对同一信息可能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反应。例如,中国人习惯用隐晦的方式来表达某些观点,而美国人 则更喜欢直接明了的表达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传递同样的信息,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文化环境做出不同的处理。 文化差异也会影响到媒体选择。比如,在西方文化中,电视广 告和杂志广告是非常常见的广告形式。但在中国文化中,报纸广 告和户外广告的效果更好。这就需要跨文化营销的公司在制定广 告策略时,要考虑到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 三、媒体语境对信息传播的影响 媒体语境也会对信息传达产生影响。例如,一个在微博上发布 的消息,它的影响力可能比同样的消息在报纸上发布产生的影响

力更大。这是因为微博是一种社交媒体,信息传递速度快,传递 范围广,而报纸的传递速度比较慢,传递范围也较窄。 此外,信息的呈现方式也会受到媒体语境的影响。例如,在微 信朋友圈中发布的广告文章,需要采用比较朋友式的语气,而在 报纸上发布的广告文章则需要采用更正式的语气。 四、评估跨文化传播的效果 为了评估跨文化传播的效果,需要考虑到多个因素,包括传播 目的、受众反应、媒介选择等。在这个过程中,研究人员需要运 用各种方法和技术,如人口统计学、调查问卷、焦点小组等,从 不同的角度对跨文化传播的效果进行评估。 五、跨文化传播和媒体语境的应用 跨文化传播和媒体语境的研究对于企业和政府机构等的决策制 定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国际市场上推广产品,需要根据不同 文化之间的差异,制定不同的营销策略,选择不同的媒介和营销 方式。 在政治和文化交流上,跨文化传播和媒体语境的研究同样重要。例如,在国际会议上,演讲者需要根据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背 景做出适当的调整,以取得更大的效果。在国家间进行文化交流时,需要选择合适的媒介和传播方式,以获得更好的效果。 六、结论

网络与新媒体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研究

网络与新媒体的跨文化传播与交流研究 随着互联网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人们的跨文化传播和交流方式也 发生了巨大变化。通过网络和新媒体平台,不同文化、国家和地区的 人们可以方便地互相交流、分享信息和理解各自的文化特色。本文将 探讨网络与新媒体在跨文化传播和交流中的作用,并分析其对文化认 知和多元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网络与新媒体对跨文化传播的影响 1. 提升沟通效率 网络和新媒体的出现极大地缩短了人们之间的时空距离。通过电子 邮件、即时通讯工具、社交媒体等方式,人们可以快速、高效地传递 信息,不再受限于传统的书信、电话等沟通方式。这种高效率的跨文 化传播促使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更加频繁地交流和了解彼此。 2. 打破传统媒体的地理壁垒 传统媒体受制于地域、国境等因素,很难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跨文化 传播。然而,网络和新媒体无视时间和空间限制,通过互联网的覆盖,全球范围内的人们都能轻松获取各种信息。这样的特点使得不同文化 之间的交流更加频繁和紧密,促进了文化的多元交融。 3. 丰富内容形式 网络和新媒体提供了多种多样的传播形式,如文字、图片、音频、 视频等。不同文化的人们可以通过这些形式表达自己的文化特色,使

得文化传播更加丰富多样化。同时,这也提供了更多选择的可能性, 让人们能够主动选择适合自己的内容,并选择性地进行跨文化的交流。 二、网络与新媒体对跨文化交流的影响 1. 促进民众互动 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为民众提供了广泛的参与和互动渠道。通过社 交媒体、博客、在线论坛等平台,人们可以直接参与到跨文化交流中,发表观点、交流经验,甚至参与到文化活动中。这种广泛的互动促进 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相互理解和沟通的深入。 2. 加强文化认知 网络和新媒体为人们提供了更多学习、了解他人文化的机会。通过 在线课程、跨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人们可以主动学习和探索其他文 化的知识,增进对他人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这种文化认知的加强有助 于消除文化偏见、促进文化和谐发展。 3. 平衡全球信息传播 网络与新媒体的普及使得全球的信息传播更加平衡。传统媒体在跨 文化传播时往往存在信息筛选和传播失真的问题,信息流只能由特定 传媒机构掌控。而网络和新媒体的出现,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信息的 传播者,民众可以自主选择、处理和传播信息。通过大众传媒和社交 媒体平台,即使是小众文化也有机会得到广泛传播,实现文化传统的 传承和文化多样性的保护。 结论

从跨文化视角研究文学作品对不同文化的传递与呈现方式

从跨文化视角研究文学作品对不同文化的传递与呈现方式引言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变得愈发频繁和紧密。文学作品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表达形式,不仅承载着作家个体的创造力和思想,也传递着特定文化的价值观和观点。跨文化视角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学作品对不同文化的传递与呈现方式,进而促进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与交流。 第一章文学作品的跨文化传递 1.1 文学作品的意义与价值 文学作品是人类文化的宝库,通过语言符号的表达,传递着作家的思想、情感和体验。它不仅是人类创造力的结晶,也是文化认同、文化差异与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 1.2 文学作品的跨文化传播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文学作品的传播途径和方式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从传统的纸质出版物到电子书籍、网络文学、翻译和影视改编等多种形式,文学作品的传播越来越跨越文化界限。 1.3 跨文化传递的挑战与机遇

文学作品在跨文化传递过程中面临着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理解与接受差异、语言难题、文化冲突等挑战。然而,跨文化传递也为文学作品提供了更广阔的受众和更丰富的表达方式。 第二章文学作品对不同文化的呈现方式 2.1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语言是文学作品的载体,同时也是一种文化符号。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差异和特点影响着文学作品的创作和呈现方式。 2.2 文学作品的主题与情感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面临着不同的历史、社会和生活环境,因此对于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理解与接受也会有所差异。文学作品通过表达不同文化的独特主题和情感,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其他文化。 2.3 文学作品的符号与意象 文学作品使用一系列符号和意象来传达作家的思想和感受。这些符号和意象通常与特定文化和传统紧密相关,通过它们的运用,文学作品能够展示出不同文化的独特魅力与特点。 第三章跨文化研究的意义与方法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电视剧作为一种主要的文化产品,已经成为国际间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中国电视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正逐渐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人们的关注。然而,在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也面临着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本文旨在对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视剧的跨文化传播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其特点、问题和对策。 一、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电视剧的传播特点 1. 跨文化交流的增强 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推进,各国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这促进了中国电视剧走出国门,与其他文化进行交流的机遇。通过电视剧可以传递中国文化的特色和精神,增进各国人民对中国的了解和认同。 2. 现代科技的发展 全球化语境下,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使得中国电视剧跨越地域限制,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方式向全球观众传播。这为中国电视剧的传播提供了新的平台和途径。 二、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视剧的问题 1. 文化差异问题 中西方文化差异悬殊,中国电视剧在与外国观众交流时,可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理解误差。例如中式的幽默、人物情感的表达方式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可能需要进一步解释和引导,以避免误解。 2. 故事题材的选择问题

由于各国观众对故事题材的需求和审美观点不同,中国电视剧在选择内容和题材时需要考虑到不同文化背景的观众的接受能力。这一问题可能需要通过市场研究和调查来解决。 三、解决跨文化传播问题的对策 1. 加强中国电视剧的国际化和现代化 中国电视剧在进行跨文化传播时,应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作品的制作水平和表现方式,以提高观众的观看体验和接受度。同时,也要在创作上更加注重跨文化交流,适应全球观众的需求。 2. 增加多样性与创新性 中国电视剧应尽量反映不同地域、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生活的多样性。通过展现丰富多彩的人物、故事和文化元素,吸引更多的观众,促进文化交流。 3. 引入外国合作者与内容 中国电视剧可以通过与外国音乐、剧作家、导演等合作,引入外国元素,以增加吸引力和可懂性。通过与外国内容的合作,更好地接纳并适应全球观众的需求。 结论 全球化语境下,中国电视剧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面临着跨文化传播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加强国际化与现代化的制作水平、增加多样性与创新性,以及引入外国合作者与内容,中国电视剧有望在全球范围内获得更好的传播效果,推动中国文化的全球传播,促进中西方文化间的交流与融合 四、加强中国电视剧的品质和创新 1. 提高制作水平和表现方式 为了提高观众的观看体验和接受度,中国电视剧需要加强制作

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

全球化语境下的跨文化传播 本文全面详细地解读了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传播,欢迎大家借鉴哦! 摘要:20世纪末,经济的全球化带来了文化的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传播的进程已经势不可挡。东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不能简单地等同于文化殖民或侵略。 关键词:全球化语境跨文化传播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化这一词语风靡世界。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传播呈现出繁荣的景象。到了90年代,这场源自经济领域的全球化浪潮,波及到了社会和文化等领域。经济的一体化与文化的多元化,进一步推动企业走向国际舞台。要想抓住机会,迎接潮流,就必须充分利用文化的杠杆作用,在跨文化传播的冲突与融合中寻求超越。 一、跨文化传播的定义及概况 跨文化传播一词最初是1959年,由美国文化人类学家曼德华霍尔在其作品《无声的语言》中提出的。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到了20世纪后半期,全球文化的交流日益频繁。跨文化传播发展成为一社会行为。跨文化传播的重点内容是跨文化。它主要分为两个方面的内容:一、通过大众传媒媒介的跨文化传播。这是跨文化传播的主要形式。二、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耳濡目染所进行的传播。这种传播形式更容易被人们所接收。 跨文化传播的主体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客体是信息传播与文化活动。即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发生的信息传播与文化交往活动。在各国的发展过程中,跨文化传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与此同时,跨文化传播产生的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首先是对跨文化传播中的全球化概念的理解。不少学者认为,跨文化传播建立在不平等的基础上,它会带来文化侵略、文化殖民、文化帝国。美利坚文化应该受到遏制,它阻碍了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其次,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与跨文化传播的关系成为了讨论的话题。许多人借此打击美利坚文化。其实这是一种狭隘地民族主义文化情结,不利于文化的融合与发展。 二、对跨文化传播的正确认识 跨文化传播为文化的`交流与发展提供了平台。有些把跨文化传播简单地等同于文化殖民与文化侵略,甚至是文化帝国。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首先,对于跨文化传播的研究根源可追溯到欧美国家。跨文化传播的英文单词是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ross 一词似乎有文化比较、侵略的含义。再看其前缀inter- ,就可以消除了凌驾之义气。因此,把跨文化

美剧在我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美剧在我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美剧在我国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引言 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交流方式也在快速变化。跨文化传播作为全球化进程中重要的一部分,已成为广大研究者的热点话题。美剧作为全球最重要的文化输出之一,其在我国的跨文化传播问题备受关注。本文将深入探讨美剧在我国的跨文化传播现象,并解析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美剧在我国的引入和普及 美剧最早在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中国。当时由于技术限制 和文化交流的不畅,美剧的传播范围有限,仅在大城市的一些国有电视台播出。1980年代后期,我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各种外国电视剧开始引入,其中美剧占据较大比例。进入21 世纪后,由于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互联网技术的革新,美剧在我国的传播范围进一步扩大。美剧通过电视台、有线和卫星电视、互联网等多种渠道进入我国家庭,并且受到了广大观众的热烈欢迎。 二、美剧在我国的受众特点 1. 年龄层次广泛:观看美剧的受众年龄层次覆盖范围广泛,从小学生到中老年人都有观看的需求。这是因为美剧内容的多样性和各种题材的覆盖面广。 2. 教育程度较高:观众对美剧的痴迷程度与其教育程度 有一定相关性。随着我国教育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观众能够理解和欣赏美剧的剧情和文化内涵。 3. 受众对原版剧集的需求增加: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观 众开始追求原汁原味的美剧,他们通过互联网获取最新的美剧

资源,并注重原音配音和字幕的品质。 三、美剧在我国的跨文化传播问题 1. 文化差异的存在:美国和中国具有不同的历史、价值 观念、社会习俗等方面的差异。美剧在我国传播过程中,需要解决和克服这些差异带来的文化冲突问题。 2. 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平衡:在跨文化传播中,本土化和 全球化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美剧在我国的传播需要在本土文化和美国原创文化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满足观众的个人需求,也要保持其独特的魅力。 3. 价值观的冲突:美剧所展现的价值观与中国传统价值 观存在冲突。这就需要在跨文化传播中寻找一种平衡,既能够保持美剧的原汁原味,又要考虑观众的接受程度。 四、美剧在我国的影响 1. 文化价值观的影响:美剧的传播给我国观众带来了新 的文化体验和思考方式。观众通过美剧了解到不同的价值观观点,有助于拓宽他们的思维视野和世界观。 2. 语言能力的提升:美剧对于提高观众的英语水平有着 明显的促进作用。观众通过观看美剧,能够接触到地道的英语口语和表达方式,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是非常有益的。 3. 经济带动效应:随着美剧在我国的普及,相关产业也 得以发展。美剧的引入和传播促进了我国的影视产业、旅游业、时尚产业等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增长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五、对策与展望 1. 增加本土化改编剧集的数量:针对美剧在我国传播过 程中的跨文化问题,可以通过改编剧集的方式来解决。制作本土化改编的美剧剧集,能够更好地适应我国观众的口味和文化背景。

参与式文化视野下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以国产游戏《原神》为例

参与式文化视野下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以国产游戏 《原神》为例 参与式文化视野下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以国产游戏《原神》为例 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跨文化传播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领域。文化视野下的跨文化传播研究侧重于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交流、接纳和共享。本文以国产游戏《原神》为例,探讨参与式文化视野下跨文化传播的特点、挑战和机遇。 第一部分:文化视野下的跨文化传播 1.1 跨文化传播的概念和重要性 跨文化传播是指在不同文化之间进行信息和文化交流的过程,其重要性在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共享,带动文化的多元发展。 1.2 参与式文化视野的理论框架 参与式文化视野关注人们在文化交流中的主动参与和创造。它反映了跨文化传播中文化参与者的角色转变,从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参与。 第二部分:国产游戏《原神》跨文化传播的分析 2.1 《原神》的背景介绍 《原神》是中国著名游戏开发公司miHoYo开发的一款开 放世界冒险游戏。其巨大的全球成功使得其成为探讨跨文化传播的理想案例。 2.2 借助参与式文化视野的跨文化传播特点 - 游戏世界的开放性:《原神》创造了一个浩瀚的开放世界,玩家可以自由探索,与不同文化元素互动。

- 多语言支持和本土化:为了满足全球玩家的需求,《原神》支持多种语言,提供本土化的游戏体验。 - 社群互动:《原神》通过社交媒体和游戏内聊天功能,促进玩家之间的交流和分享,跨越了文化和地域的限制。 2.3 挑战与机遇 - 跨文化传播中的文化差异:文化差异可能会导致误解和冲突,跨文化传播需要注重文化敏感性和包容性。 - 文化认同与接纳:跨文化传播需要尊重和接纳不同文化的观点和价值观,促进文化间的平等对话。 - 开放合作的机遇:跨文化传播为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游戏开发者提供了更广阔的市场和合作机会。 第三部分:结论与启示 3.1 跨文化传播的重要性 跨文化传播有助于促进全球文化的多元发展,打破传统文化边界,增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3.2 参与式文化视野的意义 参与式文化视野下的跨文化传播可以带来更广泛的参与和创造,推动文化共享的发展和跨文化价值观的对话。 3.3 《原神》的启示 《原神》充分发挥了参与式文化视野下跨文化传播的特点,通过开放性的游戏世界、多语言支持和社群互动等因素,成功实现了全球范围内的传播。 结语 本文以国产游戏《原神》为例,从参与式文化视野的角度探讨了跨文化传播的特点、挑战和机遇。跨文化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需要注重文化差异的认知和接纳,在全球化进程中促

跨文化传播学理论笔记(1)

跨文化传播学理论笔记(1)

跨文化传播学理论笔记 1、爱德华·霍尔的非语言传播理论 1955年在《科学美国》(Scientific A merican)发表了第一篇跨文化的非语言传播论文,即《举止人类学》(The Anthropology of Manners),通过日常沟通行文来分析文化。扩展此文章思路,形成通俗读物《沉默的语言》(The Silent Language)。他将文化看作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所习得的行为模式、态度和物质的总和”,并认为他从深层持续稳定地控制着人们的行为方式,也掩藏着人们行为方式的很多层面。 分析方法:通过定义文化的基本单位或“元素”(isolate),然后把这些元素联系到生物基础上,这样就能在不 同文化间进行对比,从而建立统一的文化理论。 核心意义:学习理解眼意识层面的交流过程,即理解我们的潜意识文化(unconscious culture),因为“理解和洞见他人心理过程的工作比我们多少人愿意承认的困难得多而且情况也严重得多。”霍尔所揭示的作为文化隐藏之物的无声的语言——声调、手势、表情、时间与空间等,无不蕴藏这跨文化交流过程中的文化心理,尤其是非语言传播的文化无意识特点。 其他著作:《潜藏的层面》(The Hidden Dimension,1966)、《超越文化》(Beyond Culture 1976)、《理解文化差异》(Understanding Cultural Difference: Germans, French and Americans, 1990)等。 归纳出两种奠基性的跨文化传播学思想与方法: 1、将人类学对单一文化的研究扩展为比较文化研究,关注不同文化的人之间如何互动。最具启发的思想是:文 化是人类之间的联系纽带,也是他们与他者互动的方式。(这成为后来文化差异与互动研究的理论来源,如丁允珠的“面子协商”理论) 2、将文化研究从宏观视野转为微观视野转向了微观分析,其中最重要的是界定了文化的“基本讯息系统”(Primary Message Systems),即互动、联合、生存、两性、领土、时间、学习、消遣、防卫、利用,构成了对文化的立体化理解。其空间行为模式(proxemics)把空间当做文化的特殊表现方式,认为来自不同的感官世界中,一种文化中的人根据其文化感知模式而获得的体验会完全不同于其他文化。同时,在文化身份确认笼罩下的人们往往把他者视为他们自己的不可预测的、不可控制的一部分,从而形成交流障碍,为此,必须超越文化,把自己从潜意识中的文化网络中解脱出来。 2、霍夫斯特德的“文化差异的维度” 荷兰学者霍夫斯特德(Greet Hofstede)在20世纪70年代末,进行了一次迄今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文化价值调查研究,调查了66个国家117000位IBM员工的工作价值,形成了1980年出版的《文化的后果》(Culture’s 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 其“洋葱”文化观点: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