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气蓬勃的多元格局1992—2022年的诗歌散文与戏剧创作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气蓬勃的多元格局1992—2022年的诗歌散文与戏剧创

一、个人化写作时代的诗歌创作面貌

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诗歌热潮后,由于时代主题的转换与文学转型,诗歌群体曾产生的轰动效应不复存在,南京青年诗群纷纷解散,个人化写

作成为南京诗歌的根本存在形态。注重对日常生活细节的把握和象征性意

象的呈现,在山川风物之中抒发对历史的沉思与生命的感悟,是此期间南

京诗歌的重要特征。南京诗人与民间诗刊众多,韩东、叶辉、小海、黄梵、育邦、吴晨骏、朱朱、马铃薯兄弟、胡弦、马永波等诗人活泼于诗坛。

《扬子江诗刊》《陌生诗刊》《先锋诗报》《他们》《诗歌通讯》《原样》《缺席》《南京评论》《南方评论》等官方或民间诗刊林立,为诗人提供

了发表阵地。

“他们”诗群虽仍作为一个群体存在于诗坛,韩东在经历过诗歌民间

立场与知识分子立场的论争后,依然坚持诗歌的日常化与批判本质,但诗

坛的关注点却转向对其主要成员的个人风格的理解与阐释。在诗歌立场选

择上,韩东维护“他们”诗群长期以来的立场,依然坚持民间化的写作方式。在艺术追求上,他更注重诗歌的语言美感和本体意味,抓住对事物的

瞬间体验,捕捉对生活的细微感触,呈现自我对世界的理解,文字更洗练,思虑更深广。如《美好的日子》《投递》《雨》《圆玉》等,挖掘生活的

细节并赋予其本体性的意义,在口语化的表达中呈现人生的诗意,并以此

实现对生命的体味和现实的超越。

除“他们”诗群仍保存某种程度的团体性质外,第三代诗歌其他群体

大多解散,团体性的诗歌组织已不多见,诗人的个体化写作成为常态。叶

辉进入了创作的成熟期,其作品于日常化生活细微处发现生命的复杂性与

对个体存在状态的剖析,颇具哲理意味。《山谷中》《慢跑》等诗作在日

常言行中传达某种微妙的思绪,着重表现人物的落寞与自我的精神放逐。

探索人与世界的关系,表达个体对存在意义的追问是南京诗人的根本倾向,这在鲁羊、育邦、代薇等诗人那里也有鲜明的表现。如鲁羊《退缩之诗》、代薇《我没有哭,只是在流泪》、子川《秋歌》。除以内在视角写自我与

存在关系的诗外,南京诗坛还出现了许多从外部视角出发的景物诗、讽喻诗、叙事诗、抒情诗等,丰富了南京诗歌的面貌。

南京诗人致力于对诗歌艺术的创新与探索,寻找形式、语言、结构创

新的多种可能性,形成个人化的艺术风格,如胡弦的凝练奇崛、马永波的

具体聪颖、沙白的典雅淡远、黄梵的内敛深沉、朱朱的质朴冷冽等。如胡

弦《十年灯》《更衣记》等诗将物与人的特殊关系以蒙太奇的手法呈现出来,以物拟人,以物喻世。如马永波的诗集《树篱上的雪》等推动了汉语

诗歌语言的后现代转型。此外,半岛《致思想者》《船》等表达对混乱世

界的批判意识和独立自我的认同。古筝《湿画布》《水街》充满生动、轻

盈的意象,字句简洁而纯洁。

南京诗坛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悼亡诗是独特而持久的存在。作为民族耻

辱的象征,南京大屠杀不断冲击着诗人心灵,引发诗人深沉的思索。关于

这一事件的诗集、诗作层出不穷,如南京作家协会和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

遇难同胞纪念馆合编的诗集《不屈的城墙——祭奠南京大屠杀30多万遇

难同胞》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诗集选编了化铁、丁芒、王德安、叶庆瑞、

冯亦同、蔡克霖等众多诗人的百余首诗歌,从宏观和微观表现民族的苦难、人民的对抗意志和历史的嬗变。其中,化铁《不朽的城墙——南京屠城的63周年》、吴其盛《城市和它的纪念馆》、王德安《庄严的凭吊》、叶

庆瑞《南京城墙》、冯亦同《江东门沉思》等也是其中的优秀作品。可以

说,众多关于南京大屠杀的诗作构成南京悲剧性形象的符号载体,建构起

世人关于南京忧郁、悲情都市的文化想象。

二、题材多样与内容丰富的散文创作

这一时期的南京散文精彩纷呈,题材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家长里短、生老病死、乡土往事、山川河流、古迹风物、家国情怀、历史变迁、社会

批判、生命行思皆在作品中呈现出来。散文家于生活中的某个场景、细节

中发现意义,将转瞬即逝的生命感悟留在纸上。山水游记散文历来是南京

散文的重要组成局部。南京散文家秉承江南士人传统,多寄情自然,各地

风物尤其是南京山水成为其寄怀之处,白鹭洲、雨花台、石头城、鸡鸣寺、秦淮河、文德桥、莫愁湖、玄武湖、紫金山、汤山、栖霞寺、夫子庙、总

统府等地经常出现在作家笔下。作家于游记之中谈古论今,涉及地理、建筑、饮食、风俗等诸多方面,成为其抒发性情的载体,丰富了南京的文化

内涵。此期的游记散文在思维纵深感、文化多元表达等方面更突出。如诸

荣会《风生白下:南京人文笔记》、邓海南《东郊的风韵》、范小青《苏

州小巷》、梁晴《大方巷里的烟火》、储福金《鹭巢与气根》、王干《闲

话南京》、冯亦同《在紫金山星座上》、陈键《江海二题》、王德安《寻

觅在秦淮河边》、魏微《街景与人物》、田琳《走进故宫》、张群《廊棚

下的西塘》、傅长胜《南京二题》、朱金梅《到中山陵去》等文笔洗练,

情感真挚,皆为一时之选。

回忆性散文在这一时期也有突破,许多作家回忆人生经历,描写生活

百态,毕飞宇的《苏北少年“堂吉诃德”》是其中的优秀代表。此书既是

对往事的回忆,也是对记忆的重塑,既朴素庄重,又诙谐幽默,具有纪实

性与虚构性的双重品格。叶兆言回忆起父亲与方之的交往,在《父亲和方

之的友谊》一文中表达了一段悲剧性的往事,由此引起对历史的沉痛思索。

高尔泰《敦煌四题》是其用生命诠释“美与自由”的生动佐证,散文集

《寻找家园》真切回忆了五六十年代的人和事。曹寇的随笔集《生活片》

语言简洁明了,寓意深远,将日常化的事物或场景陌生化,产生奇崛的艺

术效果。此外,郑敏《迎着命中的狂风》、姚永福《阳光行吟》、杨一星《单独飞翔》等也都是艺术手法独特的优秀作品。

文化散文是这一时期南京散文的一大亮点。许多小说家、学者都创作

了许多有历史纵深感和文化温度的散文系列,通过记述具有深厚文化内涵

的文化人物、历史事件、重要公案与城市变迁,抒发自己的文化幽思。叶

兆言的散文集《流浪之夜》《旧影秦淮》《杂花生树》对南京历史尤其是

近代以来的文化变迁多所着墨,颇有叹息之意。《南京人》系列是叶兆言

对南京城市变迁、南京人文化性格进行深刻体察的散文结集,突出了南京

悲情城市的文化气质。而他的随笔集《陈年旧事》那么表现历史变动之中

的文化灵魂人物的戏剧人生。王彬彬《并未远去的背影》也是写民国人物

的旧事,是兼具学术性与趣味性的优秀作品。丁帆的文化随笔集《江南悲歌》《天下美食》等,可见到思想者的精神气质和知识分子的人文情怀。

薛冰在散文创作中成果颇丰,有《淘书随录》《金陵书话》等作品问世。

许志英主编的《学府随笔》、诸荣会《风景旧曾谙》、冰夫《黄昏絮语》、费振钟《黑白江南》等,丰富了南京的文化形象。南京还出现了叶兆言

《动物的意志》和毕飞宇《人类的动物园》等文化寓言性质的散文。学者

编撰的人物传记也颇具特色,匡亚明主编的《中国思想家评传》、冯保善

领衔的“话说文学读本”〔《话说吴敬梓》《话说冯梦龙》等〕、劉俊

《情与美:白先勇传》、余斌《张爱玲传》王振羽《吴梅村传》、孔庆茂《钱钟书传》等视野开阔,见解独到。

三、市场与艺术纠葛中的戏剧及影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