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耕作措施下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保护性耕作生态与经济适应性评价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保护性耕作生态与经济适应性评价黄土高原位于中国北方半干旱地区,是中国地理环境中的重要部分。
由于受到干旱气候和过度人类活动的影响,黄土高原地区土壤贫瘠,生态环境脆弱,面临严重的土壤侵蚀和水资源短缺等问题。
为了保护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和促进可持续发展,保护性耕作成为一种重要的农业生态与经济适应性措施。
本文将对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保护性耕作生态与经济适应性进行评价。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兼顾生态和经济的耕作方式,旨在减少土壤侵蚀和养分流失,改善土壤质量和提高农产品产量。
保护性耕作的核心原则是保护农田土壤,通过采取一系列措施,例如种植秸秆、翻耕和植物覆盖等,来保持土壤的覆盖和保水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和养分流失。
这种耕作方式不仅能够有效维护生态环境,还能够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实现生态与经济的双赢。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实施保护性耕作,可以起到显著的生态效益。
首先,保护性耕作能够减少水土流失,减轻土壤侵蚀。
正常的耕作方式会翻耕土地,使土壤表层暴露在外,易于水和风的侵蚀,导致土壤无法保持养分和水分。
而保护性耕作则通过保持土壤覆盖和减少翻耕,减少了水土流失和侵蚀的风险,有利于土壤的保持和改善。
其次,保护性耕作能够增强土壤的保水能力。
通过保持土壤覆盖层,可以减少水分的蒸发和渗漏,让土壤保持更多的水分,提高土壤的含水量和保水能力。
这对于半干旱区来说尤为重要,可以减轻水资源的短缺问题,提高农作物抗旱能力。
保护性耕作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经济适应性方面也有显著的优势。
首先,通过保护农田土壤,保护性耕作可以延长黄土高原的农田利用年限。
传统的耕作方式会加速土壤退化,导致农田丧失可耕种条件。
而保护性耕作可以延缓土壤退化的速度,延长农田的利用寿命,减少农地流失和开垦新的农田的需求。
其次,保护性耕作可以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通过减少土壤侵蚀和养分的流失,保护性耕作可以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的营养供应和生长环境,从而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不同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物理结构的影响
降低 成本 和能耗 等经济 效益 的研究 。本研究 通过对 黄土 高原旱 作农 田实施 不 同的 保 护性 耕 作措 施 , 查
明土壤 物理结 构 的变 化 , 了解 土 壤 的养 分动 态 变 为 化、 土壤碳 固定 效应 和 土壤 的生 态过 程 提供 科 学依
据。
l 材 料 与 方 法
壑区, 是我 国乃至 全球水 土流失最 严重 的地 区 , 平均
k/ m , Jc 2 日照 时数 24 6 6h 年均 气温 6 41, ℃ 7 . , .' ≥0 2 积温 29 3 5 , 0【积 温 229 1C; 霜期 10 3 . ℃ ≥1 c = 3 .o 无 4
(S 和 N S处 理 可 显著 降低 5 Oc 1 ~3 m土 层 的土 壤 容 重 ; T 理 可显 著 增 大 0— m 表 层 土 壤 孔 隙度 , T) T ~1 m、0 0c N S处 5a
和 N S处 理 可 显著 提 高 5 1 m、0 0a T 0a 1 ~3 m土 层 的土 壤 孔 隙度 ; T N S处 理 可 显 著 降 低 各 层 土 壤 的坚 实度 , 它 其 处 理 对表 层 0 m 无 显著 影 响 , —5c 免耕 无 秸 秆 覆 盖 ( T 处 理 显著 增 加 了 5c 以下 的土 壤 坚 实度 ;T N) m N S处 理 0— n 5cl
关键词 : 护性耕作 ; 土高原 ; 保 黄 免耕 ; 秆覆 盖 秸 中 囤 分类 号 : 15 4 S5 . 3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07 0 ( 0 0 0 .1 20 10 — 1 2 1 )40 9 .5 6
全球气 候变 暖引发世 界学者 采取各 种管理 措施 缓解 大气 c 2 0 温室效应 。而土壤是 陆地生 态系 统 中 最大 而又最 活跃 的碳库 , 同时 又 是 土壤 肥 力最 重 要 的物质基 础u 。不 同的土地 利用和 管理方式 影 响土 J 壤 理化性状 , 而决定 了土 壤质 量 变 化 的方 向和程 进 度 _ 。合 理 的土地 利 用 和 管 理 能 够 改 善 土 壤 的物 2 J 理 、 学和生 物学性 状 , 强土壤对 外界 环境 变化 的 化 增 抵抗力 ; 否则 , 会导致 土壤质 量下 降 , 增加 土壤 侵蚀 , 降低生物 多样性 、 地 生产 力 和 生物 地 球化 学 循 环 土 等【 。大 量研究 表 明 , 3 j 干旱 半 干旱 地 区 土壤 发挥 着
黄土高原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黄土高原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作者:郁鑫王旭东来源:《安徽农业科学》2018年第05期摘要黄土高原属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过去以传统耕作方式为主。
作物秸秆不还田以及对耕地直接进行翻耕,导致耕地表土裸露,因而加快了土壤有机质的矿化速率。
土壤侵蚀、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为此,以保护环境、提高水肥资源高效利用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保护性耕作在该地区逐渐展开。
比较分析深松、免耕、传统翻耕等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作物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域创建合理有效的耕作方式提供理论指导。
关键词耕作方式;土壤性质;作物产量;水肥利用效率;黄土高原中图分类号S3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8)05-0144-03AbstractThe Loess Plateau is an arid and semiarid rainfed agricultural area.In the past,the traditional tillage methods were the main ones.Crop straws were not returned and the arable lands were directly ploughed,which caused the top soil to expose and accelerated the mineraliza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Soil erosion and nutrient loss were increased,and the quality of cultivated land was declined.Therefore,conservation tillage methods have been gradually taken in this region in order to protect the environment,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water and fertilizer use and achiev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e.In this paper,we analyzed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tillage methods such as subsoiling tillage,notillage and conventional tillage on soil physical ,chemical properties and crop yield,and some theoretical guidances were provided to establish reasonable tillage methods.AbstractTillage method;Soil properties;Crop yield;Water and fertilizer use efficiency;Loess Plateau耕作方式影响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进而决定了土壤质量变化的方向和程度[1-2]。
不同耕作方式对黄土高原旱地麦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不同耕作方式对黄土高原旱地麦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赵洪利;李军;贾志宽;王学春;王蕾【期刊名称】《干旱地区农业研究》【年(卷),期】2009(027)003【摘要】通过冬小麦田间试验,研究了免耕、深松、翻耕三种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冬小麦收获时,免耕与其它处理相比,增大了土壤容重、土壤硬度,其土壤干筛法>0.25 mm团聚体含量比深松和翻耕每层平均增加3%和5%,但较冬小麦耕作处理前每层平均下降5%;免耕条件下,湿筛法>0.25 mm团聚体含量比深松和翻耕每层平均增加11%和32%,较冬小麦耕作处理前每层平均下降42%;免耕可增加土壤蓄水量,收获期土壤蓄水量为373.1 mm,较深松和翻耕提高17%和8%;随着降水量的增加,冬小麦收获期水分入渗速率逐渐减少;且不同耕作方式水分入渗速率为免耕>深松>翻耕.【总页数】5页(P17-21)【作者】赵洪利;李军;贾志宽;王学春;王蕾【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712100;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342.1;S152.9【相关文献】1.夏闲期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麦田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 [J], 李慧;代新俊;高志强2.不同轮耕模式对黄土高原旱作麦田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J], 程科;李军;毛红玲3.休闲期耕作方式对旱地麦田土壤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J], 金永贵; 原亚琦; 林文; 卫爱波; 高培芳; 孙敏; 高志强4.耕作方式对旱地麦田土壤蓄水变化特征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J], 闫秋艳;董飞;贾亚琴;李峰;杨峰;鲁晋秀;高丽娟;张建诚;王苗5.耕作方式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渗透性能的影响 [J], 黄高宝;罗珠珠;辛平;张国盛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黄土高原沟壑区果园土壤质量现状评价
黄土高原沟壑区果园土壤质量现状评价摘要以长武北部黄土高原沟壑区为代表,研究了不同果园种植年限下的土壤质量现状,运用偏相关系数法确定权重,结合隶属度函数评价了该地区土壤的综合肥力水平,分析果树种植中土壤质量随着种植年限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黄土沟壑区果园土壤ifi值在0.22~0.70,其中有27%达到了2级土壤质量标准,64%达到了3级土壤质量标准,9%达到了4级土壤质量标准。
随着果树种植年限的增加,在0~20cm耕层,达到2级土壤质量标准的比例大小顺序是5~15年(44%)>5年以下果园(37.5%)=15年以上果园(37.5%),以5~15年果园的土壤质量相对较好,果园0~20cm土层的土壤质量优于20~40cm土层的土壤质量。
关键词果园;土壤质量现状;评价;黄土高原沟壑区中图分类号s158.2;s155.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09)21-0212-03土壤质量作为土壤肥力质量、环境质量和健康质量的综合量度,是土壤维持生产力、环境净化能力以及保障动植物健康能力的集中体现。
人类干扰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土壤质量在时空尺度上变换的方向和程度,由此产生的土壤侵蚀、酸化、养分耗竭、污染和其他自然资源问题已影响了人类的发展[1]。
土壤质量评价是近十几年逐步发展起来的新兴交叉学科,在现行的土壤质量评价方法中采用数学模型评价土壤质量的方法较为普遍,包括指数评价法、模糊评价法和灰色聚类法等,其中模糊数学方法可以通过隶属度描述土壤质量的渐变性和模糊性,使评价结果更加准确可靠[2]。
长武县位于陕西省西北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属于渭北与陇东高原结合部的过渡地带。
海拔高达1 200m,年均降雨量578.5mm,年均气温9.1℃,无霜期171d,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型季风气候,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
土壤为黄盖黏黑垆土,土壤养分含量、地貌特征在黄土高原沟壑区很好的代表性[3]。
20世纪80年代以来,果树面积逐年增加,长武县也由传统的粮食生产基地到目前转化为以水果(苹果)为主,粮食为次的果粮生产基地。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物理质量的影响
7 m) 3 u 单作 是 西部 黄 土高 原地 区 的主要 种植 方式 , 春小 麦 种植 之前 土 壤 一 般进 行 三 耕 两耱 的耕作 措 施 , 获 时作 收 物秸 秆通 常被 全 部移 出农 田 。同时 , 地 区 降水 主要集 中在 7 该 —9月 份 , 期 降水量 一 般 达 到或 超 过年 降 水 量 的 该 6 , 成雨 季 与农 田的休 闲期重 叠 , 与作 物生 长期 严重 错 位 。这 种休 闲 一春小 麦 单作 体 系 、 度耕 作 结 合作 0 造 而 过
第2卷 O
第 4期
草
业
学
报
1— 1 O
Vo . O。 . 1 2 No 4
A CT A PRA T ACU LTU R AE N I SI CA
21 O 1Leabharlann 8月 长 期 保 护 性 耕 作对 黄 土 高原 旱地 土 壤 物 理 质 量 的 影 响
张仁 陟 , 罗珠 珠 , 立 群 , 高 宝 蔡 黄 , 玲 玲 , 军红 李 谢
关 键 词 : 统 耕 作 ;免 耕 ; 秆 还 田 ; 壤 物理 质量 传 秸 土
中 图分 类 号 :1 2 4 ¥ 5 . 文献标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0 45 5 (0 1 0—0 11 10 —7 9 2 1 )40 0—0
土壤 是人 类赖 以生 存 和发 展 的物质 基 础 。随着 经济 的发 展 , 口一资 源 一环 境 间的矛 盾 E趋尖 锐 , 壤质 量 人 l 土 问题 正在 不断 得 到世界 范 围 内的共 同关 注 。土壤 质 量是 土壤 在 生 态 系统 范 围 内 , 持生 态 系统 生 产 力 和动 植 物 维 健 康 而不 发生 土壤 退化 及 其环 境 问题 的能 力[ , 常 包括 土壤 物理 质量 、 1通 ] 化学 质 量和生 物质 量l 。土壤 物理 质 量 2 ] 深 刻影 响着土 壤 的化学 质 量和 生物 质量 , 因此 , 在 土壤 质量 的研 究 中起着 关键 作用 l 。土地利 用方 式及管 理 措 其 2 ]
黄土高原不同耕作措施对耕层土壤水氮及春小麦氮素特征的影响
黄土高原不同耕作措施对耕层土壤水氮及春小麦氮素特征的影响黄土高原不同耕作措施对耕层土壤水氮及春小麦氮素特征的影响黄土高原是中国最大的黄土地区,具有重要的农业发展潜力。
然而,由于长期以来的不合理耕作措施,该地区的土壤水分和氮素含量严重损失,限制了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因此,研究黄土高原不同耕作措施对耕层土壤水氮及春小麦氮素特征的影响,对于改进土壤质量和提高农作物产量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研究人员通过实验田采样和定量分析,探索了黄土高原上几种常见的耕作措施对土壤水氮和春小麦氮素特征的影响。
下面将详细介绍不同耕作措施对土壤水氮含量和春小麦氮素特征的影响。
首先是保留茬棉秸的耕作措施。
这种措施主要是在棉花收割后留下棉秸作为覆盖物,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并降低土壤蒸发。
研究表明,保留茬棉秸能够显著提高耕层土壤水氮含量,并且有助于保持土壤中的氮素供应。
此外,保留茬棉秸也能够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促进土壤氮循环过程。
这对于春小麦生长期间充分利用土壤氮素提供了有利条件,从而提高了春小麦的氮素利用效率和产量。
其次是秸秆还田的耕作措施。
秸秆还田是指将稻、麦等农作物的秸秆还田到田地里,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研究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够显著提高耕层土壤水氮含量,并且有助于改善土壤保水性。
这对于黄土高原地区来说尤为重要,因为该地区土壤水分蒸发速度较快,保水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
此外,秸秆还田还能够提高土壤氮素的有效性,增加春小麦对土壤中氮素的吸收利用。
第三是翻压秸秆的耕作措施。
翻压秸秆是将稻谷割下的秸秆翻入土壤中,在土壤中分解产生有机质和氮素。
研究结果显示,翻压秸秆能够显著提高耕层土壤水氮含量,并且有利于土壤水分的保持。
此外,翻压秸秆还能够增加土壤中的微生物量和土壤酶活性,促进土壤氮素的转化和释放。
这对于改善土壤水氮状况和提高春小麦的氮素利用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黄土高原不同耕作措施对耕层土壤水氮和春小麦氮素特征具有显著影响。
不同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性质的影响
不同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性质的影响蒋云峰;屈明秋;王月;钱瑞雪【摘要】对比分析了免耕、翻耕、深松耕作等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的影响,结果显示免耕秸秆覆盖等保护性耕作措施在改善土壤结构、蓄水保墒、培肥地力、提高土壤生物多样性方面等方面具有显著作用.通过本文望能为保护性耕作在我国的有效开展,营造健康的农田生态系统提供参考.【期刊名称】《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6(037)001【总页数】3页(P144-146)【关键词】传统耕作;保护性耕作;土壤理化性质【作者】蒋云峰;屈明秋;王月;钱瑞雪【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吉林四平136000;吉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吉林四平136000;吉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吉林四平136000;吉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吉林四平136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345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对土壤进行耕作可改变耕层土壤结构,调节土壤水、肥、气、热之间的关系,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生存环境[1].不同耕作方式会对土壤环境产生不同的影响.传统耕作方式,如翻耕、裸露休耕等可快速除去杂草、作物残留等,但会使耕层变薄,地表受损,水分蒸发,导致土壤养分流失,持水保肥能力下降,恢复功能减弱等不良后果[2].近些年来,以保留土壤自我保护机能、营造机能为特点的保护性耕作逐渐兴起,其取消了铧式犁翻耕,在保留地表覆盖物的前提下进行免耕播种[3].保护性耕作在蓄水保墒、培肥地力、防止扬尘、减少侵蚀、保护环境、节本增效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本文通过比较保护性耕作与常规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以期为保护性耕作的有效开展,营造健康的农田生态系统提供参考.土壤水分是植物生长和生存的基础,是土壤物理性质中不可缺少的指标.耕作活动对土壤水分有很大的影响.常年翻耕无作物覆盖,地表裸露,会增加水分蒸发,使土壤水分流失.而免耕秸秆覆盖较传统耕作方式减少了对土壤扰动,土壤持水能力增强,可提高自然降水的利用率[4].有研究表明,在降水量5~25 mm时,免耕水分平均入渗率比翻耕提高1.80倍;30~45 mm时,比翻耕提高1.71倍[5].深松耕作可缓解土壤紧实性,减少地表径流,提高土壤含水量,也利于作物生长[6].土壤容重亦称土壤密度,指田间自然状态下单位容积原状土壤的重量(g·cm-3),是反映土壤紧实程度、孔隙状况等结构性特征的重要指标.土壤容重直接影响土壤肥力、植物根系发育等[7].传统耕作方式不断地翻耕,农用机具频繁使用,特别是重型农用机具的使用,可导致土壤紧实度增强,加大土壤容重.有研究显示免耕土壤容重小于传统翻耕,且土壤容重随免耕年限的增加呈减小的趋势.深松耕也可降低土壤容量,给作物生长提供更好的环境[8].但也有一些研究显示:长期免耕,在0~20 cm耕层土壤容重高于连年翻耕[9].由此可见,耕作方式对土壤容重的影响依土壤类型、生态条件而存在差异.土壤硬度指土壤对外界垂直穿透力的反抗能力,反映土壤孔隙状况及土粒间结持力的大小[10].土壤硬度对土壤水分、养分、通气性、热特性以及作物根系的发育、耕作难易程度等方面存在影响.传统翻耕由于常年频繁翻动土壤,使土壤质地变得疏松,自然降低土壤硬度.相反,免耕则不会连续翻动土壤,硬度增加.土壤孔隙度对土壤水分的传输、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等方面也有重要影响.适当的孔隙度可是土壤保持良好的水、气关系,并增强土壤生物的活性.免耕的土壤硬度虽然很大,但是免耕相对于翻耕,大孔隙减少,中小孔隙增多,提高了土壤表层的总孔隙度,很好地改善了土壤结构.而传统耕作方式,常年翻耕土壤使大孔隙数量增加,中小孔隙减少.土壤pH在土壤肥力方面,尤其是供肥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Gal等的研究表明,耕作可以显著改变土壤的酸碱度[11].常旭虹研究表明,表层免耕土壤pH往往比传统耕作土壤低(尤其30 cm耕层内),影响作物生长[12].兰全美等研究发现,水作及旱作后,免耕土壤pH均低于常规耕作,免耕2年和3年土壤pH分别降低了0.29和0.46个单位,显著低于常规耕作土壤[13].不同的耕作方式对土壤养分,包括养分的多少、养分的有效性的影响大不相同.免耕秸秆覆盖的保护性耕作方式可有效提高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使土壤养分增加.对比翻耕、旋耕等耕作方式,免耕储存了更多的有机碳,并不断积累.而传统翻耕,长时间持续地翻动土壤,使土壤结构不稳定,土壤有机碳的含量下降,土壤养分严重流失.但也有一些研究显示,在土壤粘性较高、排水量较差的区域,免耕并没有有效地提高有机碳含量,其储量与传统耕作差别不大.相比之下,旋耕在这种土壤质地下,土壤有机质储量更高[14].因此,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在不同生态类型区和土壤类型条件下耕作对于土壤养分的影响.土壤微生物在提高土壤养分、肥力方面具有重要影响.土壤微生物数量和种类与耕作方式密切相关,不同耕作方式下其数量存在显著差异.与传统翻耕相比,免耕秸秆覆盖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增多.因为免耕作物秸秆覆盖使土壤温度变化小,湿度增大,土壤有机质增加,为土壤微生物活动创造了良好的生存条件.高云超等研究显示,连续免耕秸秆覆盖可提高0~10 cm土层土壤细菌总数、棒状细菌数、贫营养细菌和放线菌数量[15].陈尚洪等研究表明,秸秆还田能提高土壤活性碳、矿化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16].土壤动物是土壤具有生命力的一部分,是生态系统中物质能量交换的纽带,成为判断土壤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17].不同的耕作方式深刻影响着土壤动物的生存环境.免耕保护了对扰动敏感的土壤动物,少耕则促进了土壤动物繁殖,有利于提高大多数土壤动物类群数量.免耕秸秆还田可为土壤动物提供稳定的栖身之处,有利于土壤动物幼虫的繁衍生长.因此,相对于传统耕作,免耕更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更有利保护土壤动物的数量和多样性.朱强根等在黄淮海平原研究免耕玉米秸秆覆盖对土壤动物多样性的影响显示,土壤动物类群和数量在玉米拔节期免耕要高于翻耕;并且秸秆还田量与土壤动物丰富度成正相关[18].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依靠一定的土壤结构,有机物和营养物质的良性循环,而这又与耕作方式密切相关.传统翻耕历史悠久,应用广泛,在农业生产中占有很重要地位.但常年频繁的翻耕会造成土壤结构破坏,土壤有机质含量大幅度减少,土壤质量下降,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随着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意识的提高,免耕秸秆还田、深松耕作等保护性耕作方式开始受到人们的欢迎.相对传统翻耕,少耕或免耕,可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持水蓄水能力,减少水分蒸发,增加土壤养分的供给,为土壤生物提供稳定的生存环境,维护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在我国保护性耕作方式还不太成熟,需要不断的探索,要结合不同地区实际的经济条件、气候条件,地形条件采用适地适法的耕作方式.农业现在正在走向数字化、绿色化,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精力和财力,加强这方面的研究,也要与其他国家交流经验,共同促进保护性耕作的发展,推进农业进步.【相关文献】[1]孙利军,张仁陟,黄高宝.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地表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干旱地区农业研究,2007,25(6):207~211.[2]丁昆仑.深松耕作对土壤水分物理特性作物生长的影响[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1997,(7):13~16.[3]张海林,高旺盛,陈阜,等.保护性耕作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05,10(1):16~20.[4]李永平,王孟本,史向远,等.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玉米产量的影响[J].山西农业科学,2012,40(7):723~727.[5]Chen Y,Cavers C,Tessier S,et al.Short-term tillage effects on soil cone index and plant development in a poorly drained,heavy clay soil[J].Soil Tillage Res.,2005,82:161~171. [6]Lal R.No-tillage effects on soil properties under different crops in WesternNigeria.Soil.[J].Sci.Am.J,1976,40:762~768.[7]廖萍,黄国勤.红壤旱地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耕作与栽培,2006,(5):31~32.[8]王昌全,魏成明,李廷强,等.不同免耕方式对作物产量和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J].四川农业大学学报,2001,19(2):152~154.[9]刘武仁,郑金玉,罗洋,等.玉米留茬少、免耕对土壤环境的影响[J].玉米科学,2008,16(4):123~126.[10]Yang X-J,Li C-J.Impacts of mechanical compaction on soil properties,growth of crops,soil-borne organisms and environment[J].Scientia AgriculturaSinica,2008,41(7):2008~2015.[11]Gál A,Vyn T J,Michéli E,et al.Soil carbon and nitrogen accumulation with long-term no-till versus moldboard Plowing overestimated with tilled-zone sampling depths[J].Soill and Tillage Research,2007,96:42~51.[12]常旭虹.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效益及应用前景分析[J].耕作与栽培,2004,(1):1~3.[13]兰全美,张锡洲,李廷轩.水旱轮作条件下免耕土壤主要理化特性研究[J].水土保持学报,2009,23(1):145~149.[14]Divito G A,Sainz Rozas H R,Echeverría H E,et al.Long term nitrogen fertilization:Soil property changes in an Argentinean Pampas soil under no tillage[J].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2011,114:117~126.[15]高云超,朱文珊.秸秆覆盖免耕对土壤细菌群落区系的影响[J].生态科学,2000,19(3):27~32.[16]陈尚洪,刘定辉,朱钟麟,等.四川盆地秸秆还田免耕对土壤养分及碳库的影响[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08,6(31):54~56.[17]时雷雷,傅声雷.土壤生物多样性研究:历史、现状与挑战[J].科学通报,2014,59:493~509.[18]朱强根,朱安宁,张佳宝,等.黄淮海平原保护性耕作下玉米季土壤动物多样性[J].应用生态学报,2009,20(10):2417~2423.。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结构特征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粒结构的组成 封育 15 年后袁 草地相对于柠条地袁 显著提高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袁 对于土壤团粒结构产生重 要的影响. 农田和林地相对于荒地提高了土壤黏粒 含量袁增加了大团聚体的含量[7]袁弃耕地土壤容质量 大于多年生草地和天然草地[8]袁农田和荒草地土壤稳 定性小于苜蓿地和林地[9]袁土地利用变化不仅影响土 壤团粒结构组成袁 而且对土壤团聚体有机碳有重要 影响 袁 [10-11] 晋西北黄土高原土地利用形式变化对土
草地相对于柠条地袁显著提高了<0.25 mm 土壤粒级质量分数袁而 10~7 mm 土壤粒级质量分数显著降低.于封育草地
表层土壤 MWD 与 GMD 值显著高于柠条地袁草地表层土壤稳定性较好.盂封育草地土壤分型维数 D 小于柠条地袁封
育草地显著降低土壤分散度袁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分散度相对降低.榆封育草地 R0.25 值低于柠条地袁封育草地
试验于 2017 年 8 月实施袁采取完全随机设计袁选 取地形一致尧植被均一封育草地及柠条样地各 3 块袁每 块样地约 10 hm2.每块样地随机选取 3 个采样点袁每 个采样点通过挖剖面袁从 0~100 cm 土层中袁每 20 cm 取原状土 1 次袁每个样地 3 个采样点同层土壤混合袁 构成一个土壤样品袁共 5 个土层土壤样品袁每个样地 共计 15 个土壤样品袁 试验共计 45 个土壤样品.样 品用塑料盒封装袁带回实验室风干备用.采用干筛 法[9]对土壤样品进行分级渊2017 年 10 月冤袁分级范 围 为>10 mm尧10-7 mm尧7-5 mm尧5-3 mm尧3-2 mm尧2-1 mm尧1-0.5 mm尧0.5-0.25 mm 及<0.25 mm.平均质量直 径渊MWD冤和几何均重直径渊GMD冤使用姚贤良[16]提出 的方法袁分形维数 D 使用杨培岭[17]提出的计算方法.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保护性耕作经济适应性评价
作 , 每个处 理 4次重复 , 4 共 8个 小 区 , 区 面积 4r 小 l r
×2 r 随 机 区组 排 列 。各 个 处理 分别 为 : 统 耕 0r, l 传 作不 覆 盖 ( 、 耕 不 覆 盖 ( T) 免 NT) 传 统 耕 作 结 合 秸 、 秆 还 田 ( S 、 耕 秸 秆 覆 盖 ( S 、 统 耕 作 结 合 T )免 NT ) 传
黄 土 高 原 半 干旱 区保 护 性耕 作 经 济 适 应 性评 价
孙 利 军 ,张 仁 陟 ,蔡 立群
( . 肃农业大学农学院 , 肃 兰州 1甘 甘 707 ; . 3 0 0 2 甘肃 农 业 大 学 资 源 与 环 境 学 院 。 甘肃 兰 州 707 ) 3 0 0
摘 要 : 5种 保 护 性 耕 作 法 与 传 统 耕 作 法连 续 4年 的 田 间对 比试 验 研 究的 基 础 上 , 用农 业经 济 评 价 方 法 。 在 利 对每 一 种 耕 作 方 法 经 济 适 应 性 进 行 评 价 , 果表 明 : 论 是 否计 入 秸 秆 的投 入 , 用保 护 性 耕 作 法 的 免 耕 秸 秆覆 盖 结 不 采
维普资讯
第 2 4卷 第 5期
20 0 6年 9月 来自干 旱 地 区 农 业 研 究
ulu a s a c n t e Ar d At a t r l Re e r h i h i e s
VO . 4 N O. 12 5 Se . 0 pt 2 06
29 3 5 , 1 ℃ 积 温 2 2 9 1 ; 霜 期 1 0 d 3 . ℃ ≥ 0 3 .℃ 无 4 。
多年 平均 降 水 3 0 9mm, 9 . 年蒸 发量 15 1 3 mm, 燥 干 度 2 5 ,0 .3 8 %保 证率 的降水 量 为 3 5mm, 异 系数 6 变
不同农作措施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不同农作措施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不同农作措施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酶活性的影响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该地区的旱地土壤资源十分珍贵。
然而,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农业耕作方式和人为破坏,黄土高原旱地土壤酶活性逐渐减弱,土壤质量下降,给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问题。
因此,为了恢复土壤的健康及提高土壤肥力,需要采取合理的农作措施。
一、耕作方式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1. 秸秆还田秸秆还田是一种常见的农业耕作措施。
研究发现,秸秆还田可以显著提高土壤中的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
这些酶的活性增加,有助于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并提高土壤肥力。
2. 全量翻耕全量翻耕是一种常用的农耕方式,可以将土壤中的有机质充分翻松,提供充足的养分供应。
研究发现,全量翻耕有利于改善土壤中的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养分的释放。
3. 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以保护土壤为基础的耕作方式,包括无耕作、少耕作和轻耕作等。
研究表明,保护性耕作能够显著提高土壤中的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有助于保持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
二、施肥措施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1. 有机肥施用有机肥是一种天然的肥料,具有很好的肥效和改良土壤的作用。
研究发现,有机肥能够显著提高土壤中的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有助于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和养分的提供。
2. 化学肥料施用化学肥料是一种常用的肥料,能够快速提供植物生长所需的养分。
然而,过量的化学肥料施用会对土壤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发现,适量的化学肥料施用可以促进土壤中的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但过量使用会导致土壤酶活性下降。
3. 有机肥与化学肥料配合施用有机肥与化学肥料配合施用可以综合利用两者的优势,促进土壤酶活性的提高。
研究发现,适量配合施用有机肥和化学肥料,可以显著提高土壤中的脲酶、蔗糖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并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
综上所述,黄土高原旱地土壤酶活性的提高对于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改善至关重要。
黄土旱塬区不同覆盖措施对土壤水分及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黄土旱塬区不同覆盖措施对土壤水分及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官情;王俊;宋淑亚;刘文兆【摘要】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覆盖措施对冬小麦农田土壤含水量及小麦生长状况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包括4个处理:作物生育期秸秆覆盖600kg/ha(M600)、秸秆覆盖300 kg/ha(M300)、地膜覆盖(PM)和无覆盖处理(CK).结果表明:覆盖处理下的土壤贮水量均高于不覆盖,M600处理能显著增加土壤含水量(0~1m和0~2m),显著性水平P<0.01,秸秆覆盖量越大,保水效果越好,整个生育期内,0~1m土层土壤平均贮水量M600较CK提高了12%,0~2m土层土壤平均贮水量M600较CK提高了13.6%.其中秸秆覆盖处理能明显增加产量,m300处理的增产效果表观上高于M600处理,但差异不显著,M300处理能明显增加水分利用效率(P<0.05),而地膜覆盖的增产效果不明显.【期刊名称】《地下水》【年(卷),期】2011(033)001【总页数】4页(P21-24)【关键词】旱地;冬小麦;覆盖措施;土壤含水量;产量【作者】官情;王俊;宋淑亚;刘文兆【作者单位】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127;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127;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凌712100;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凌712100;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陕西杨凌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271在干旱半干旱的雨养型农业区,水分是作物产量提高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有限水分资源的高效利用是该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问题[1]。
合理的耕作措施对农田水土保持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科学的耕作措施,可改善土壤结构,充分利用自然降水,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蒸发和径流损失,从而达到蓄水保墒提高水分利用率的目的,另外,还具有增加土壤肥力、节省投入和提高作物产量等效果[2]。
本文以陕西长武县十里铺不同覆盖试验场冬小麦为研究对象,该区农业生产主要依赖于天然降水,降水不足和土壤水分蒸发强烈是导致农田水分供需矛盾的主要因子[2],减少土壤水分蒸发,提高对降水资源的利用率成为旱作农业研究的重要内容。
黄土高原主要土壤持水性能及抗旱性的评价
黄土高原不同农业技术措施的土壤水分效应评价
黄土高原不同农业技术措施的土壤水分效应评价杨开宝;吴发启【期刊名称】《四川农业大学学报》【年(卷),期】2014(032)001【摘要】[目的]为了筛选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保护性农业的最佳技术措施,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探索土壤水分效应的评价方法。
[方法]以位于黄土丘陵沟壑区的陕西省米脂县为代表,选择了免耕休闲、免耕秸秆覆盖、地膜覆盖、组合覆盖和传统耕作5种农业技术措施进行田间试验,对其土壤水分消耗规律、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等进行系统研究,采用TOPSIS法评价不同农业技术措施的综合水分效应。
[结果]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不同农业技术措施综合水分效应的优先顺序为:组合覆盖>免耕秸秆覆盖>地膜覆盖>传统耕作>休闲裸地。
[结论]综合分析认为,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最佳农业技术措施为组合覆盖,采取组合覆盖措施不仅明显提高了土壤水分的利用效率,而且保护土壤水环境,实现土壤水分的可持续利用。
【总页数】7页(P46-52)【作者】杨开宝;吴发启【作者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资源环境学院,陕西杨凌 712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343;P941.74;Q146【相关文献】1.黄土高原旱作麦区休闲期覆盖对土壤水分、根系特性和产量的调控效应研究 [J], 任爱霞;孙敏;王培如;雷妙妙;薛玲珠;高志强2.黄土高原半湿润区旱地一年两熟复种模式土壤水分效应 [J], 李露;杨玲;廖允成;温晓霞3.黄土高原不同降水类型区旱作玉米田土壤干燥化效应与土壤水分承载力模拟研究[J], 王学春;李军;蒋斌;胡伟4.黄土高原区草粮(油)翻耕轮作的土壤水分及作物产量效应 [J], 韩丽娜;丁静;韩清芳;丁瑞霞;聂俊峰;贾志宽;李文静5.黄土高原苜蓿及后茬作物土壤水分\r恢复效应及蒸散特征 [J], 宋丽萍;牛伊宁;罗珠珠;聂军;李腾飞;李玲玲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农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_图文
第 28卷第 2期干旱地区农业研究V ol. 28N o. 2收稿日期 :2009208231基金项目:“ 十一五” 国家 863课题“ 山西半干旱区现代节水农业技术集成基地” (2006AA100220 ;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农田水分生产潜力及适度开发研究”(2006BAD29B01 ;Challenge Program on W ater &F ood “ C onservation agriculture for the dry -land areas of th e Y ellow River Basin ” ; 国家基础性工作专项“ 中国农业气候资源数字化图集编制” 项目作者简介 :刘爽 (1980— , 男 , 湖北荆门人 , 研实员 , 主要从事旱作节水农业和农田生态环境研究。
E 2mail :lscat@ieda. org. cn 。
通讯作者 :严昌荣 , 研究员 , 主要从事旱作节水农业研究。
E 2mail :yancr@ieda. org. cn 。
不同耕作措施对旱地农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刘爽 , 何文清 , 严昌荣 , 刘勤(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 , 农业部旱作节水农业重点开放实验室 , 北京 100081摘要 :通过在山西寿阳地区设置的田间试验 , 分析比较秸秆还田、免耕覆盖、浅旋耕和常规耕作等 4种耕作措施不同时期土壤紧实度、容重、入渗速率、土壤含水量以及土壤温度的变化情况 , 以了解各耕作措施对旱地农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程度。
结果表明 , 秸秆还田措施除引起旱地农田土壤入渗速率显著降低外 , 其他物理特性与常规耕作基本一致 ; 免耕覆盖措施对旱地农田土壤物理特性的影响最大 , 可导致 0~10cm 表层土壤紧实度和容重显著增加 , 土壤入渗速率在播前显著降低 , 但随着生育期推进与其他处理间差异逐渐减小 , , 同时会引起土壤温度显著降低 , 播前较常规耕作平均降低 2. 0℃ ; , 增加土壤入渗速率方面较秸秆还田和免耕覆盖措施要好 , , 10%, 但同时会引起 40~60cm 土层土壤容重增加。
不同耕作措施下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的开题报告
不同耕作措施下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质量综合评价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黄土高原是中国西部地区的一片特殊区域,属于半干旱地区。
旱地耕作是黄土高原地区的主要农业生产活动之一,其土壤质量对于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的维护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多年的人为开垦和不合理的农业耕作方式,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质量普遍较差,严重制约了当地的农业生产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进行旱地土壤质量评价和合理的耕作措施选择是提高黄土高原农业生产能力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必要措施。
二、研究内容和方案本课题将对不同耕作措施下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并对不同耕作措施的效果进行比较分析,为制定合理的农业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 旱地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针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特点和旱地农业生产需要,构建旱地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
2. 不同耕作措施下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质量测定和分析。
采集不同耕作措施下黄土高原旱地的土壤样品,利用常规和先进的土壤分析技术对其进行土壤质量测定和分析。
3. 旱地耕作措施效果比较分析。
通过对不同耕作措施下土壤质量数据的统计和分析,比较不同耕作措施的效果并提出对策建议。
研究方案主要包括:1. 样品采集与处理。
在黄土高原地区选择不同地形、土地利用方式、土地肥力等指标差异较大的地段进行采样,并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得出各因素对土壤质量的影响。
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考虑到旱地生态和资源利用的特点,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包括物理指标、化学指标和生物指标,同时考虑旱地生态系统面临的各种压力因素。
3. 耕作措施的选择与模拟。
在实验区域设置不同的耕作措施(如旋耕、免耕等)进行模拟,根据生产数据决定具体模拟比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
三、研究预期成果与应用价值本研究将为探索黄土高原旱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提供科学依据,同时为该区域的土壤质量保护和生态环境修复提供参考。
本研究的预期成果包括:1. 构建了适合该地区的旱地土壤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该区域土壤质量监测提供了科学指导。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土壤改良和耕作措施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机理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土壤改良和耕作措施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机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土壤改良和耕作措施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机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土壤条件较为恶劣,土壤贫瘠、干旱等限制了农作物的生长和发展。
为了提高玉米的产量和品质,土壤改良和耕作措施成为了关键。
本文将重点探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土壤改良和耕作措施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分析机理。
首先,土壤改良是提高土壤质量和肥力的关键步骤。
半干旱区的土壤贫瘠,土壤质地粘重,水分排水性差。
因此,适当的施用有机肥料、矿物质肥料和微量元素是必不可少的。
有机肥料能够改善土壤结构,增加土壤肥力,并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矿物质肥料和微量元素的施用可以满足玉米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促进植物吸收和利用养分。
此外,还可以通过合理的耕作方式,如深翻耕、茬亩轮作、耕种方式的改变等,改善土壤结构和排水条件。
这些土壤改良措施的实施可以显著提高土壤的肥力和水分利用效率,从而促进玉米的生长和发育。
其次,耕作措施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也十分关键。
在半干旱区,采取合理的种植密度和行距是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因素。
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光能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
而适当的行距可以降低玉米间的竞争,减少水分的蒸发损失。
此外,喷灌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灌水的精度和水分利用率,减少水分浪费。
同时,要做好玉米的病虫害防治工作,合理施用农药,保证玉米的健康生长。
对于玉米品质的影响,土壤改良和耕作措施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首先,土壤改良措施的实施可以显著提高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和养分含量,从而提高玉米的含水量和养分含量,增加玉米的营养价值。
其次,土壤改良可以改善土壤通气性和水分条件,减少积水和氧气不足对玉米品质的不利影响。
在耕作方面,合理的施用农药可以降低玉米受到的病虫害的伤害,从而保证玉米的质量。
此外,合理的灌水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水分的浪费,保证玉米受到足够的水分供应,从而促进玉米的生长和发育,提高玉米的品质。
黄土高原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其耕地质量评价
黄土高原区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其耕地质量评价摸清土壤养分变异规律,划分耕地质量等级,是实施精准农业的重要依据。
本论文以黄土高原区耕地为对象,依据15578个样点的调查化验数据和其它相关数据资料,应用GIS技术和模糊评价方法,对全区耕地土壤的养分状况和耕地质量进行分析评价,取得以下成果:(1)土壤OM含量在1.41~38.24 g/kg,平均值为15.14 g/kg;TN含量在0.03~2.34g/kg,平均值为0.95 g/kg;AP含量在0.51~94.9 mg/kg,平均值为18.46 mg/kg;AK含量在14.00~478.00 mg/kg,平均值为182.3 mg/kg;pH平均值为8.28。
变异系数AP>AK>OM>TN>pH,分别为78.12%、47.27%、43.55%、42.96%和3.74%。
(2)各养分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
OM与TN、AP、AK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其中OM与TN相关性系数最大,达到0.806,pH和OM、TN、AP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70、-0.387、-0.136,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五种养分的Moran’s I和Z值均表现为显著的空间相关性,呈现空间聚集特征,其中pH的空间自相关性大于其它养分。
有效磷和速效钾分维数较高达到1.934和1.944。
(3)研究区的OM面积占比以四级为主,为65.05%;TN三、四级面积占比较大,为32.86%和30.69%;AP 二、三级面积占比较大,为34.34%和45.83%;AK一、二、三级面积分别为35.38%,34.73%、26.05%;pH在8.0-8.5区间内面积占比最大,为64.96%。
(4)黄绵土养分含量低,褐土、黑垆、潮土养分含量较高,灰钙土养分含量一般,黑钙土属于研究区最为肥沃的土壤类型,栗钙土养分稍次于黑钙土,风沙土的平均养分含量很低,属于最贫瘠的土壤。
保护性耕作对西北半干旱黄土高原旱地农田生态系统土壤质量,作物生产力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保护性耕作对西北半干旱黄土高原旱地农田生态系统土壤质量,作物生产力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保护性耕作对西北半干旱黄土高原旱地农田生态系统土壤质量,作物生产力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引言:西北半干旱黄土高原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但其自然条件艰苦,土地脆弱,受到水土流失和沙尘暴等自然灾害的严重威胁。
为了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作物生产力,并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保护性耕作成为一项重要的措施。
本文将探讨保护性耕作对西北半干旱黄土高原旱地农田生态系统土壤质量、作物生产力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一、保护性耕作的概念及基本原理保护性耕作是一种以保护土壤为中心的耕作方式,其基本原理是通过保持地面覆盖(如农作物秸秆覆盖、植被覆盖、覆膜等),减少土壤侵蚀,并通过优化耕作措施(如梳理、翻耕、深翻等)促进土壤增施有机质和养分,提高土壤肥力。
二、保护性耕作对土壤质量的影响1. 土壤保持能力增强:保护性耕作可有效减少水土流失,提高土壤保水保肥能力。
农作物秸秆覆盖可以防止雨滴直接打击土壤表面,减少土壤风蚀和水蚀,增加土壤颗粒稳定性。
2. 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保护性耕作可促进土壤有机质的积累。
覆盖物的分解和作物根系的降解释放出的有机质可以增加土壤含氮量,并通过提供养分和保持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和透水性。
3. 土壤酶活性提高:保护性耕作有利于提高土壤酶活性,促进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的释放。
三、保护性耕作对作物生产力的影响1. 增加作物生物量:保护性耕作可增加土壤肥力和养分利用效率,提高作物生物量。
研究表明,与传统耕作相比,保护性耕作所产生的作物生物量要更高。
2. 提高作物产量:保护性耕作可提高作物产量。
通过增加土壤肥力和改良土壤结构,作物的生长条件得到改善,产量也相应提高。
四、保护性耕作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1. 减少二氧化碳排放:保护性耕作有利于增加土壤有机碳的储存,减少二氧化碳的释放。
由于覆盖物的分解和植物的根系贡献了更多的有机质,耕作层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从而减缓土壤有机质的氧化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耕作措施下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不同耕作措施下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质量综合评价
黄土高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域之一,其旱地土壤质量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及产量具有重要影响。
然而,近年来,由于不合理的耕作措施和过度利用土地资源,导致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质量下降,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因此,探究不同耕作措施对于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质量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对于提高土壤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传统耕作措施下的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质量评价
传统耕作措施主要包括犁耕、滚压耕和深松等,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然而,长期以来的研究发现,传统耕作对土壤质量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传统耕作措施在犁耕过程中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颗粒的聚结,增加土壤的密实度,导致土壤通气性和透水性下降,不利于农作物的根系延伸和生长。
其次,传统的滚压耕作措施会使土壤表面产生结壳现象,影响土壤的透气性和水分渗透性,导致土壤质量下降。
此外,传统的深松耕作措施会使土壤中的有机质下降,影响土壤肥力。
二、保护性耕作措施下的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质量评价
为了改善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质量,保护性耕作措施逐渐被引入农业生产中。
保护性耕作措施主要包括无犁耕、特定耕作技术和有机耕作等。
无犁耕即不使用犁具进行耕作,通过保持植被覆盖,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水土流失,保护土壤结构,提高水分渗透性和肥力。
特定耕作技术包括深沟施肥、精准灌溉和作物间套作等,能够更好地利用土壤水分和养分,减少浪费,提高土壤质量。
有机耕作通过施加有机肥料和生物有机肥料,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三、综合评价结果及对策建议
通过对比分析传统耕作措施和保护性耕作措施在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质量中的影响,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保护性耕作措施更有利于改善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质量,而传统耕作措施会加剧土壤退化。
保护性耕作下的土壤质量更好,有机质含量更高,土壤结构更为稳定。
其次,采用保护性耕作措施可以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水土流失,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最后,应采取一系列措施来促进保护性耕作措施在黄土高原旱地的推广应用。
如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供相应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推广先进的耕作设备和技术,加强农民的环境意识和科学知识教育等。
综上所述,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质量的综合评价是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通过合理选择和推广保护性耕作措施,可有效改善旱地土壤质量,提高农田产能,实现旱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合评价表明,在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质量的改善方面,采取保护性耕作措施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保护性耕作能够提高土壤水分渗透性和肥力,减少土壤退化现象,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
此外,保护性耕作还能够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和水土流失,提高水分利用效率,有助于提高作物产量和质量。
为了促进保护性耕作在黄土高原旱地的推广应用,需要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提供相关的技术指导和培训,推广先进的耕作设备和技术,同时加强农民的环境意识和科学
知识教育。
综上所述,通过合理选择和推广保护性耕作措施,可以有效改善黄土高原旱地土壤质量,提高农田产能,实现旱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