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

下文为大家整理带来的谈谈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小编又与大家见面了,今天为大家带来的内容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希望可以帮你们解决问题!

一个国家的劳动力就业规模是与该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与之相适应的经济结构,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组合形式,与人口总量的变化相关联的。本文从剩余劳动力及其转移的现状出发,探讨了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的原因,综合分析了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水平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影响,通过对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的分析,探讨发展中国家的剩余劳动力流动规律以及针对相应的制约因素提出建议性的政策。

一、相关概念

1、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力是指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人口所具有的劳动能力。农业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农业,是指农作物栽培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狩猎业、野生植物采集野等;狭义农业,是指种植业。我们说的农业劳动力是指广义农业劳动力。

2、农业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是个相对的概念,它随着生产力水平的变化而不断变化。我们说的农业剩余劳动力,主要是指在目前生产力水平下超过生产需求量的农业劳动力。

3、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通常分为两类:一类是产业转移,即由农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另一类是

地区转移,包括某一地区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另一地区转移;由农村向城市郊区农业转移。我们说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针对产业来说,同一行业的地区之间流动,就地区来说是一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但就全国来看,它并不属于行业之间的转移。所以,就全国讲,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指剩余劳动力由农业向其他产业的移动过程。一个剩余劳动者一旦转移到其他行业,就完成了这一任务,不称其为剩余农业劳动力了。

二、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现状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初,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总数达1.5亿以上,2000年底达到1.8亿。这种矛盾短期内还会更为突出:随着农业要素的不断投入,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农业劳动生产率会不断提高,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将不断减少,可耕地有限,而且有进一步减少的趋势,农业就业的余地越来越少;乡镇企业的发展在新的发展时期也遇到了结构性困难,其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的能力明显减弱,乡镇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也明显下降;加入WTO后,短期内我国农产品不仅会面临国际市场的价格压力,使农民收入难以通过农业大幅度提高,而且进口农产品势必导致国内农产品的需求减少,造成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进一步扩大;我国是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基数大,据有关部门预测,未来10年全国农村每年还要新增劳动力600多万。如果从劳动力供给的角度看,随着农业投入的增加和技术含量的进一步提高,以及人力资本素质的逐步攀升,由传统农业本身排斥出的劳动力将会越来越多,2020年预计达到1.9亿人。

当然,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我国作为

一个农业大国,也出现了从事单一农业的劳动力数量的绝对减少,也会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方式。

三、影响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因素

我国农村出现大量劳动力过剩不是一种偶然现象,而是以往长期隐蔽于农村社会各种劳动要素相互交织作用的结果,总体上讲,造成我国农村劳动力过剩主要有我国的二元经济结构、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人口的持续增长以及其他相关因素。

1、我国存在的二元经济结构,城市化发展滞后。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二元经济结构是国民经济结构的基本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农业和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以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逐步拉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纷纷尝试寻找途径走出农村寻找工作。但是,由于人口城市化进程滞后于工业化,第三产业吸纳就业能力有限,使人往哪里去的问题目益突出。

2、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低,劳动力市场体系不完善。我国经济的发展水平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直接影响因素。目前,我国在存在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同时。一些地区却出现了用人紧缺的招工难现象。这主要源于特定时期用工信息的不对称。劳动力市场的中介组织在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上并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与此同时,劳动力市场运行不规范。一些企业在招聘农民工时存在违法违规操作的现象,拖欠工资,在农民工出现工伤时推卸责任,致使农村劳动者的合法权益时常受到侵害;劳动力输出地没有做好农村劳动力的后续保障和管理,使农村劳动力在遇到问题时无法解决,打击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积极性。

3、农村人口增长,劳动力自身素质差。中国的基本国情是人

口基数大,农村人口比重高。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农村人口规模不断扩大,农村劳动力人口规模不断增长,构成的持续性的农村就业压力,也造成了农业劳动力的大量剩余。伴随着农村人口的增长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加。劳动者文化程度集中分布于小学和初中,高中层次、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比重很低,这样给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造成了很大的困难。

4、制度因素制约,非公有制经济吸纳能力较弱。我国实行的是城乡隔离政策,农村户口在就业方面与城镇户口的差别很大,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村劳动力资源的转移。由于信息服务滞后,致使农村劳动力转移途径不畅通,流动机制不健全。对于农民工利益的保护还没有相应健全的法律作为有效的保障,使农村劳动力转移存在困难。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的发展从目前的现实来看,制造业仍是提供就业岗位最多的产业之一。

5、农业本身对劳动力的需求日益下降。改革开放以来,云南省农业劳动力的就业份额一直在下降。这是因为新农业政策的实施激活了农民的经济意识,许多劳动力开始脱离农业向非农产业转移,资本要素加速向农业流入替代了部分劳动。四、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

受我国农业人口众多、二元经济结构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规模不断扩大。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形势严峻、任务艰巨。著名经济学家威廉阿瑟刘易斯(WilliamArthurLewis)在深入研究发展中国家的劳动力流动现象基础上,提出了二元经济条件下的劳动力流动模型。结合我国实际,对刘易斯劳动力流动模型进行分析与再认识具有重要的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