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损害和保护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合集下载

国内外油气层保护技术发展及现状

国内外油气层保护技术发展及现状
以下 四 个 方 面 :
护 油气 层 的意 义 比钻 井 中保 护 油气 层 更 防砂 更 好 的效 果 。 埕 东 油 田确 立 的 大 如
() 来 液 体 与 油 气 层 岩 石矿 物 不 为重 要 、 1外 更有 必要 。开发过 程 中的 油层 保 部 分 出砂 井 以携 砂 生 产 为 主 的 方针 。 在 配 伍 造 成 的损 害 ;( ) 来 液体 与 油 气 护工作是 长 期性 和经 常性 的。 2外 与钻 完井 中 控 制大 量 出砂 的前 提 下 , 部 分 砂 子 随 一 层 流 体 不 配 伍 造 成 的 损 害 ; ( ) 细 现 油 气 层 损 害 比较 , 3 毛 开发 过 程 中的 油 气 层 产 液 采 出。主 要 的 控 砂 措 施 为 : 级 放 逐
象 造 成 的损 害 ;()固相 颗 粒堵塞 引起 的 损 害 有 如 下 特 点 : 4
损 害。
大排 量 . 止 地 层激 动 出砂 ; 用双 单流 防 采
Hale Waihona Puke () 害周 期长 几乎贯 穿 于油 田开 阀 ( 泵 上端 及 泵 上3 0 1损 在 5 m两 处 安 装单流
无 论 哪一 种 损 害 , 层 本 身 的 内在 发 的 全 过 程 : () 害 范 围 宽 。 仅 发 生 阀 ) 储 2 损 不 防止停 机 时 出砂 。 大部 分井 措 施 后效 条 件 均 是 主要 因素 。 开发 过 程 中 衡 状 在 近 井 地带 而 且可 能 涉及 到 油 层 的深 果较 好。 平 态 可能被 破 坏 . 向着另一 平衡 状 态转 化 , 部 () 害更 具 复 杂 性 。 面 设备 多、 3损 地 而 油 气 层本 身又不 能适 应 这 些 外 界 条 件 流 程 长 、 工艺 措 施 种 类 和 入 井 液 体 种 类 的渗 透 率 明显 降低 。因此 . 了解油 气 层 次 损 害 。 要 损 害 机 理 和 损 害 程 度 , 先要 弄 清 油 气 首

浅析煤层气钻井过程中的储层伤害及保护技术

浅析煤层气钻井过程中的储层伤害及保护技术

2018年04月浅析煤层气钻井过程中的储层伤害及保护技术马腾飞(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北京100016)摘要: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煤矿产业要想进一步优化经济利益,就要对钻井过程予以约束,减少其对于储层造成的伤害,建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

本文对煤层气的原理以及基础特征进行了简要分析,并集中阐释了煤层气钻井过程中的储层伤害问题以及保护技术措施,以供参考。

关键词:煤层气;钻井过程;储层伤害;保护技术在煤矿管理工作中,为了全面认知钻井过程中储层受到的伤害问题,就要对可能导致其出现异常的元素进行统筹分析,结合伤害机理建立针对性的处理和管控措施,从而维护煤层管理工作的综合质量。

1煤层气概述1.1成藏原理在对煤层气进行系统化分析的过程中,要对其主要分布区域有明确认知,煤本身属于沉积岩类物质,一半的组成物质是有机物,且页岩的有机物含量在50%以下。

在气体存储的过程中,主要是微孔隙游离气体以及有机质内部吸附的表层气体,因此,多数煤层气体都会被视为吸附气。

需要注意的是,在煤层气存储结构中,割理是正交断层结构,整体方向和煤层保持垂直,能有效为气体的流动提供平台和空间。

在单独的储存层结构中,会出现煤,而气体的产生需要借助岩性进行处理,这就使得煤层气存储时,出现了很多影响天然气地质存量的因素,其中,煤的组成成分、实际煤层的基础厚度以及相应气体的含量等,都成为了影响气体吸附水平的关键。

除此之外,煤层中气体含量的变化范围较大,会和煤成分以及基础性质量等形成函数关系。

气体的组成结构中,甲烷占据多数,其余的包括液态烃以及二氧化碳等。

值得一提的是,在饱和状态下的气体煤,会直接生成相应的气体物质,气体不饱和则不会产生气体,直到储存层压力降低到饱和压力,而这种情况需要借助脱水作用才能完成。

1.2储层特征基础的煤层气储层结构是双孔隙结构,整体结构体系中,基质孔隙以及裂缝孔隙十分关键,且在煤层结构中,微孔和裂隙也会出现发育的情况,其实际水平对于煤层其赋存和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

储层研究现状及前瞻

储层研究现状及前瞻

储层研究现状及前瞻储层是指地下的含油、含气等可供开发利用的岩石层。

储层研究是油气田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现状及前瞻对于提高油气田勘探开发效率、提高油气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将从油气储层特征研究、储层模型构建及预测、储层改造技术、储层工程实践等方面讨论储层研究的现状及未来发展前景。

首先,储层研究的现状主要包括储层特征研究和储层模型构建。

储层特征研究通过物性实验、岩心分析、地震资料解释等手段,对储层的孔隙度、渗透率、饱和度等特征进行分析,为后续的储层模型构建提供基础数据。

储层模型构建主要通过地质建模技术,将不同尺度的地质信息整合为一个完整的三维储层模型,为油气储量预测、生产调整等提供依据。

其次,储层研究的前瞻主要包括储层改造技术和储层工程实践。

储层改造技术包括水驱、聚合物驱、CO2注采等多种方法,通过改变储层内的渗透性和孔隙度分布,提高油气开采效率。

储层工程实践是指通过地质、物理、化学等多学科综合应用,将储层研究结果转化为实践,指导油气田的勘探开发实施,并根据实践中的问题和挑战,不断优化改进储层研究技术和方法。

储层研究的未来发展前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随着油气资源的逐渐枯竭和深水油气开发的迫切需求,储层研究将更加注重对复杂储层的深入研究,例如页岩气、致密油等非常规油气资源储层。

其次,随着技术的进步,储层研究将更加注重多学科综合应用,通过地震资料处理、岩心分析、沉积学、地质力学等方法相结合,提高储层研究的精度和准确度。

再次,随着储层工程实践的不断推进,储层研究将更加注重模型的实用性和应用性,提出更加可行的储层改造方案和生产优化策略,提高储层的经济效益和资源利用率。

总之,储层研究是油气田勘探开发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现状及前瞻对于提高油气田勘探开发效率、提高油气资源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储层特征研究、储层模型构建及预测、储层改造技术、储层工程实践等方面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相信储层研究将在未来取得更加重大的突破和进展。

能源储存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能源储存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能源储存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能源储存技术在当今社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由于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逐渐增加,能源储存技术也面临着挑战和机遇。

因此,开发和改进能源储存技术,已成为当前和未来的研究重点。

本文将介绍能源储存技术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

一、发展现状现代电网的能源储存技术主要由传统的机械能、蓄电池和超级电容器三类储存技术构成。

传统机械能储存技术主要包括水泵蓄能、飞轮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

前两者主要用于短时储存,后者可以用于中长时间储存,但其成本较高。

电化学储能技术是当前最成熟、应用最广泛的能源储存技术。

主要包括铅酸电池、镍氢电池、锂离子电池等。

超级电容器是一种全新的能源储存技术,其能量密度和能量储存容量都远低于电池,但其具有很高的功率密度和长寿命。

二、未来趋势1. 研发新型材料当前,新型储能材料及技术正成为研究热点。

钠离子电池、锂硫电池、锌空气电池等新型电池正在研究与开发之中,这些新型电池的能量密度均高于当前的锂离子电池。

另外,固态电池、纤维电池等新型电池,由于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寿命,也成为未来储能技术的研究方向。

此外,石墨烯、纳米材料等新型材料也受到研究关注。

2. 提高能量密度和容量未来,提高能量密度和容量是能源储存技术的重要发展方向。

高能量密度、高安全性的电池、超级电容器成为研究重点。

在提高储能密度的同时,确保安全性,使储能系统满足高强度、高温度、长寿命以及环保等要求,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3. 提高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可再生能源的利用率也成为储能技术的研究方向之一。

目前,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仍然存在不稳定性,随时可能出现断供情况,因此需要联合储能技术来解决。

未来,联合储能系统的研究将会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投入。

同时,对于储能设施本身,建造低成本、高效能的储能站点,通过云控技术对储能设施进行远程集中管理,减少运维成本,成为目前趋势。

4. 能源互联网的崛起随着能源互联网概念的提出,未来储能技术不仅要满足供能的要求,还必须具备智能化、网络化的功能。

国内外地下储气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国内外地下储气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国内外地下储气库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摘要:地下储气库建设是我国全面部署和实施天然气储备战略的重要举措,在我国天然气储存与利用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

本文分析了国内外地下储气库发展现状,提出了地下储气库发展趋势。

关键词:地下储气库;天然气;库容积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天然气已经成为我国低碳清洁消费模式的主要能源之一。

在天然气安全供应中,地下储气库是重要基础设施,通过建成库容规模超大的地下储气库,能够有效解决城市用气需求问题,提高供气可靠性。

为此,我国要加大地下储气库的研究力度,不断提高地下储气库技术水平。

1国外地下储气库现状1.1美国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发展地下储气库的国家,已建成410多座地下储气库。

在地下储气库建设中,美国利用枯竭气田、废弃油田、含水层、废弃矿坑等进行建设,库容量高达2277×108m³[1]。

美国现有纯气库88座,最高储气压力为1.5MPa??。

随着美国社会发展对天然气需求的快速增长,美国持续开展地下储气库新建项目,并对原有储气库进行扩建,始终保持着储气库数量世界第一的地位。

1.2俄罗斯俄罗斯地下储气库类型多为枯竭气田、油田建设而成,有效库容为950×108m³,其中商品气库容占二分之一以上。

地下储气库的压缩机??额定功率基本都在1000MW以上,在寒冷冬季,俄罗斯的主要城市会通过地下储气库供给天然气,满足城市能源消耗需求。

同时,俄罗斯的地下储气库还要满足天然气出口需求,日供气量占出口总量的20%。

近年来,俄罗斯持续投入资金建设地下储气系统,改造现有地下储气库,进一步扩大库容规模。

1.3法国法国共建成地下储气库11座,总库容170×108m³,储气库类型多为水层储气库,储层深度为1120m,最大的水层储气库有效库容为32×108m³。

为满足法国全年消费天然气的需求,法国在建设含水层储气库的同时,还积极建设盐穴储气库,近年来建成的储气库库容都在100×108m³以上??。

储层保护技术课程设计

储层保护技术课程设计

储层保护技术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理解储层保护技术的基本概念、原理及重要性;2. 掌握储层保护技术的主要方法、措施及适用条件;3. 了解我国储层保护技术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储层保护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提高学生分析储层保护案例、设计储层保护方案的能力;3. 培养学生查阅相关资料、进行小组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关注环境保护,增强储层保护意识;2. 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创新的精神;3. 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合作精神,尊重他人意见,善于倾听与表达。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专业选修课,旨在帮助学生掌握储层保护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地质、石油工程基础知识,对储层保护技术有一定了解,但缺乏系统学习和实践操作经验。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达到上述课程目标,为将来从事相关工作奠定基础。

二、教学内容1. 储层保护技术概述- 储层保护的定义、意义及分类- 国内外储层保护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2. 储层保护原理- 储层损害机理- 储层保护的基本原则3. 储层保护方法与措施- 物理方法:如地层冲洗、解堵等- 化学方法:如酸化解堵、碱化处理等- 生物方法:如微生物修复等- 工程措施:如优化钻井、完井及开采工艺等4. 储层保护案例分析- 国内外典型储层保护案例介绍- 案例分析及启示5. 储层保护方案设计- 储层保护方案设计的基本流程与方法- 储层保护方案的实施与效果评价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储层保护技术概述第二周:储层保护原理第三周:储层保护方法与措施第四周:储层保护案例分析第五周:储层保护方案设计本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相关章节,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旨在帮助学生系统地掌握储层保护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

储层保护

储层保护

一.填空:1.油气层损害的实质:包括绝对渗透率和相对渗透率下降。

2.保护油气层的重要性:①勘探过程中,保护油气层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能否及时发现新的油气层、油.气田和对储量的正确评价;②保护油气层有利于油气井产量及油气田开发经济效益的提高;③油田开发生产各项作业中,搞好保护油气层有利于油气井稳产和增产。

总之,在油气天开发生产的每一项作业中,搞好油气层保护工作将有利于油井稳产和增产,实现少投入多产出,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3.岩心分析是认识油气层地质特征的必要手段,是取得油气层地质资料的一项基础工作。

油气层敏感性评价、损害机理研究、损害的综合诊断、保护油气层技术方案的设计都必须建立在岩心分析的基础之上。

(了解)分析的样品:井下岩芯、钻屑和井壁取芯;主要方法:X衍射、扫描电镜、岩石薄片三大常规常规岩心分析技术;4.岩心分析的内容:储集层敏感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孔隙中敏感性矿物的类型、含量和所处的位置以及储层孔隙大小、形态、孔喉配位状况等。

利用岩心分析技术得出的数据资料,就能描述出储集层孔隙系统中敏感性矿物对储集层敏感性的潜在影响。

5.粘土矿物的结构类型①TO型结构(或1:1型),高岭石属此类。

②TOT型结构(或2:1型),蒙脱石、伊利石属此类。

③TOT·O型结构(或2:1+1型),绿泥石属此类。

(1)高岭石:1:1型的粘土矿物(TO)型(由一片Si-O四面体片(T)和一片Al-O八面体片(O)叠合成一个单元结构层,称为1:1型或TO型)。

晶层间的作用力:范德华引力、氢键力;高岭石是比较稳定的非膨胀性粘土矿物,一般不易水化分散。

在外力作用下,层间会产生分散迁移(速敏),损害储集层渗透率。

(2)蒙脱石;2:1型的粘土矿物(TOT型)(由两片Si-O四面体片夹一片Al(Fe,Mg)-O(OH)八面体片结合成一单个单元结构层。

)晶层间的作用力:范德华引力(相邻两晶层为氧原子面),无氢键力。

蒙脱石是易膨胀性粘土矿物,一般与水接触后易产生水化膨胀和分散运移(水敏),损害储集层渗透率!(3)伊利石是一种不膨胀的粘土矿物6.储层敏感性评价通常包括速敏、水敏、盐敏、碱敏、酸敏、应力敏感、温度敏感等7.相对渗透率下降包括:水锁、贾敏、润湿反转和乳化堵塞8.渗透空间的改变包括:外来固相侵入、水敏性损害、酸敏性损害、碱敏性损害、微粒运移、结垢、细菌堵塞和应力敏感损害9.胶结类型:基底胶结、孔隙胶结、接触胶结10.储层岩石孔隙结构参数与油气层损害的关系在其它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孔喉越大,不匹配的固相颗粒侵入的深度就越深,造成的固相损害程度可能就越大,但滤液造成的水锁、贾敏等损害的可能性较小,孔喉弯曲程度越大,外来固相颗粒侵入越困难,侵入深度小;而地层微粒易在喉道中阻卡,微粒分散或运移的损害潜力增加,喉道越易受到损害孔隙连通性越差,油气层越易受到损害11.孔隙度和渗透率与油气层损害的关系孔隙度和渗透率是从宏观上表述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的基本参数。

碳酸盐岩储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碳酸盐岩储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碳酸盐岩储层是石油和天然气的重要储集岩层之一,其储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技术一直备受关注。

近年来,随着石油勘探开发的深度和范围的不断扩大,碳酸盐岩储层的地质特征、储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技术研究也日益深入。

本文将从深度和广度两个维度,全面评估碳酸盐岩储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并据此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我们将从碳酸盐岩储层的地质特征和储层损害机理入手,深入探讨碳酸盐岩储层的形成、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碳酸盐岩储层由碳酸盐矿物组成,受成岩作用和构造变形影响,具有孔隙度高、渗透性好等特点。

然而,由于地层压力、温度、化学作用等因素的影响,碳酸盐岩储层也容易发生溶蚀、孔隙结垢、胶结物侵袭等损害,降低储层的物性参数,限制了油气的产出。

我们将从碳酸盐岩储层保护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入手,广泛盘点当前国内外碳酸盐岩储层保护技术的应用情况及研究成果。

在现有技术上,人们采用化学防护剂、物理治理技术、微生物修复等多种手段来保护碳酸盐岩储层。

另外,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人们还研究出了纳米技术、智能监测技术等新型保护技术,并尝试在实际油田开发中应用。

接下来,我们将对上述内容进行总结和回顾,深入分析碳酸盐岩储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技术的发展趋势。

可以预见,随着我国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的不断深入,碳酸盐岩储层的保护技术必将实现由传统向现代、由粗放向精细的转变。

我们需要不断加强基础理论研究,深入探索碳酸盐岩储层损害机理,并积极推进新型保护技术的研究与应用,以提高油气田开发的可持续性和经济效益。

我将共享我对碳酸盐岩储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技术的个人观点和理解。

在我看来,碳酸盐岩储层的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应加大研究力度,积极开展技术创新,提高油气资源的综合开采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通过本文深入介绍碳酸盐岩储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技术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我相信读者对此话题会有更深入的了解。

在今后的工作中,希望能够加强碳酸盐岩储层保护技术的研究,为推动我国油气勘探开发事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做出更大的贡献。

低渗透油藏储层伤害机理分析及油层保护配套技术研究

低渗透油藏储层伤害机理分析及油层保护配套技术研究

54一、低渗透油藏储层伤害分析1.固相颗粒堵塞原因。

(1)中低渗区块黏土含量普遍较高,油井在开采过程中,地层中的黏土颗粒及其他机械杂质会随着油气运移而移动,这样在油井的近井地带会发生固体颗粒的堆积使储层发生堵塞,阻碍流体的流动,降低储层渗透率,导致油井产量下降。

(2)由于开发过程中时常采取维护性作业及进攻性措施,不可避免地带入了能污染储层的固体颗粒及机械杂质,这些物质沉积在射孔炮眼周围或随滤液进入储层,在孔喉半径较小的地方沉积引起堵塞,造成地层的有效渗透率下降。

中低渗油藏由于地层孔道相对较小,固相颗粒容易在地层小孔喉处发生堵塞,且一旦发生固相颗粒的堵塞,就会导致固相颗粒越聚越多,将地层孔道堵死,造成地层渗透率急剧下降。

2.有机物沉淀堵塞。

中低渗区块注水系统很不完善,地层能量损失无法得到有效弥补,主要依靠天然能量开采,这样在开采过程中,地层压力就呈现逐渐下降的状态,当地层压力低于饱和压力时,原油发生脱气,原来的流体平衡被破坏,原油中的蜡和胶质、沥青质在近井地带析出,并沉积下来,形成有机物沉积堵塞,降低地层的渗透率。

由于部分中低渗区块黏土含量都比较高,有机物堵塞多伴随黏土堵塞发生,黏土的存在会加剧流体平衡的破坏,导致有机物析出沉淀加剧,同时有机物会吸附在黏土表面,将黏土颗粒间的缝隙完全堵死,两者结合会导致堵塞加剧,最终地层堵塞率在80%以上。

3.水敏。

中低渗区块岩性成分复杂,储层胶结物主要为泥质和钙质,钙泥质含量较高。

储层黏土矿物组合多为蒙脱石、高岭石、伊利石、伊/蒙混层。

通过对岩心取样分析,主要中低渗区块为中水敏。

地层中的黏土矿物由微小的片状或棒状硅铝酸盐矿物组成,主要结构是硅一氧四面体和八面体,结合方式与数量比例不同,使黏土矿物具有不同的水敏特性。

水敏性由强到弱的顺序为:蒙脱石>伊/蒙混层>伊利石>高岭石。

强水敏矿物中的硅、铝常被其他阳离子所取代,造成正电荷不足,负电荷过剩,因而产生了带负电荷的表面,能吸引流体中的极性水分子,矿物的表面水化能撑开晶层,导致黏土矿物的体积膨胀。

储层改造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

储层改造技术现状与发展建议

十一五
十二五
国内储层改造技术水平不断提高,服务能力不断刷新记录
内容 最大作业井深,m 最高施工温度,℃ 最高施工压力,MPa 最高施工排量,m3/min 最深水平井,m 最大注入液量,m3 指标数据 8023 201 136 17.2 6305/7810 46140 对应井号 克深7 牛东1 大北301 威201-H1 塔中×-15H 焦页12-4HF井 所属油田 塔里木油田 华北油田 塔里木油田 西南油气田 塔里木油田 中石化焦石坝
序 装备名称 号 总体情况 国产化情况 引进情况
公司共有压裂泵车 492 台 套,91.07万水马力 243台套,占49.4% 249台套,占50.6% 2000 型 为 主 279 台 套 , 主要厂家:江汉第四石 主要厂家:美国的 1 压裂泵车 2500型58台套,二者合计水 油机械厂和烟台杰瑞股 哈里伯顿、双S公 马力70.3万占总量77.2% 份公司 司和国民油井公司 无3000型压裂泵车 同泵车配套 同泵车配套 基本为美国哈里伯 混砂车、 混砂车122台套 基本为江汉第四石油机 2 顿、双S公司、西 仪表车 仪表车81台套 械厂和烟台杰瑞股份公 方、道威尔和国民 司产品 油井公司 基本为国产 连续混配 主要厂家:四机赛瓦石 3 25台套左右 设备 油钻采设备公司、北京 矿冶研究总院
(一)作用与地位
1.储层改造每前进一步,都促进了勘探开发向新的领域迈进
<1990
储层解堵、提高单井产量,动用1mD以上储量
整体压裂、开发压裂 1991~2005 结合井网、提高采收率,解决注水开发油藏整体改造问题
横截缝
纵向缝
2006年直井多层、水平井多段压裂 细分层段开发、提高动用程度,动用下限降至0.3mD 2011年体积压裂与工厂化 提高改造体积,启动非常规资源开发

低渗油气田储层保护技术研究

低渗油气田储层保护技术研究

低渗油气田储层保护技术研究【摘要】储层的低渗透性是我国油气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这种储层一般会出现单井产能低,经济效益差,生产压差大,储层易受污染等状况。

其中,前三个因素人力无法避免,而对于储层的伤害是人为可以防止的。

“预防”是油气层保护的全部内容,一旦储层受到污染,要想改善或恢复需付出极大代价,有时甚至是无法实现的。

因此,“预防”油气层损害是关键。

本文阐述了储层保护的重要性,结合储层损害的来源,提出储层保护的措施。

【关键词】储层保护岩心分析配伍性敏感性1 储层保护的重要性低渗透储层的孔喉小或连通性差,胶结物含量高,这样它容易受到粘土水化膨胀、乳化堵塞、分散运移、水锁和贾敏效应的损害,而受工作液(钻井液、完井液、射孔液等)固相颗粒侵入影响较小。

保护油气层技术是油气开发过程中一项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技术,油气层保护做得好,则投资的收益就大,反之会导致油气层不能发挥应有的生产能力,大大降低投资的回报率[1]。

根据油田开展油气层保护的经验,开展油气层保护比不进行油气层保护产能普遍提高1~2倍,可见油气层保护之重要性。

保护油气层技术也是一项系统工程,所涉及的专业知识面广,科技含量高,需多方协同努力方可实现。

2 油气层保护的主要内容2.1 岩芯分析岩芯分析实验是油气开发工作的最基础部分,一般包括孔隙度、渗透率、流体饱和度实验,x射线衍射实验,储层敏感性矿物分析等,国外在这方面还应用了ct扫描、核磁共振等技术更深层次地研究油气层损害机理。

2.2 储层敏感性评价包括水敏、速敏、盐敏、酸敏和碱敏性实验。

对于低渗储层,重点是做好水敏性评价。

国内外在这方面现已产生了一系列敏感性评价软件,这些软件不需要室内实验,仅通过岩芯分析结果即可迅速确定储层敏感性,解释结果可靠性较高,例如石油大学自行研制的一套软件,其解释结果与实际实验的符合率可达到80%左右。

2.3 油气层损害机理研究油气层损害机理是指油气层损害产生的原因和伴随损害发生的物理、化学变化过程,其实质就是有效渗透率下降。

储层损害和保护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储层损害和保护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储层损害和保护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1. 研究目标储层损害是指在油气开采过程中,由于操作不当或其他因素导致储层岩石物理性质的改变,从而降低了储层的产能和可采程度。

储层保护技术旨在预防或修复储层损害,保障油气田的可持续开发。

本报告旨在深入研究目前储层损害和保护技术的研究现状,并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

2. 研究方法本次研究采用了文献调研和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首先,通过检索相关学术期刊、会议论文和专利数据库,收集了大量关于储层损害和保护技术的研究成果。

然后,对这些文献进行综合分析,总结出当前主要的研究方向、方法和应用案例。

最后,通过实验验证和数据分析,进一步验证了部分文献中提到的关键技术或观点。

3. 研究发现3.1 储层损害的类型和机理储层损害可分为物理性质改变、化学反应和流体运移三个方面。

其中,物理性质改变包括孔隙度减小、渗透率降低、弹性模量变化等;化学反应主要涉及酸碱侵蚀、矿物溶解沉淀等;流体运移方面主要指油水相互作用导致的剩余油饱和度升高等。

这些损害机制相互交织,对储层产能影响较大。

3.2 储层保护技术的研究方向目前,储层保护技术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向:•防止储层损害:通过合理的生产操作措施,减少或避免对储层的不良影响;•修复受损储层:通过物理、化学或生物手段恢复受损储层的物性;•强化储层保护:利用新材料、新技术提高储层的抗损害能力。

3.3 储层保护技术的研究方法针对不同的储层损害类型和机理,研究人员采用了多种方法来开展储层保护技术的研究,主要包括:•实验室模拟实验:通过制备、处理和测试储层样品,模拟真实油气开采过程中的损害机理和效应;•数值模拟和计算机模型:利用数学模型和计算机仿真技术,对储层损害过程进行建模和预测;•地质工程实践:在实际油气田中进行试验、监测和改良,验证并优化储层保护技术。

3.4 储层保护技术的应用案例目前,储层保护技术已经在许多油气田中得到了应用。

例如,在酸化剧烈蚀损区域,通过注入缓蚀剂来减缓酸侵蚀速率;在高含水期或水驱过程中,通过注入聚合物改善油水分离效果;在地下封堵作业中,使用微生物堵剂来修复渗透率降低的储层等。

酸化过程中的储层伤害与储层保护

酸化过程中的储层伤害与储层保护
酸化过程 中的储层伤害与储层保护
周生武整理
2019.12
目录
一、概述 二、储层的潜在伤害因素 三、酸化作业中油层伤害因素分析 四、酸化作业中油层保护措施
一、概述
油气层伤害是指在钻井、完井、生产、增产及提高 采收率过程中任一作业环节造成的油气流体通道堵塞致使 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保护油气层技术是建立在对油气层伤害机理进行深 刻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优化筛选施工作业方式和参数,优 化筛选入井液体系,避免或者减轻对油气层的伤害。
4、酸敏指酸液进入地层与地层中的酸敏性矿物 成分发生反应,产生沉淀或者释放颗粒而导致渗 透率下降的现象。不同的酸液类型和配方,不同 的反应条件,产生酸敏的程度也层中的碱 敏性矿物成分或者地层流体发生反应生成不 溶性沉淀而造成渗透率下降的现象。
6、敏感性矿物就是指容易在外来因素影响下 导致地层发生敏感性伤害的矿物成分。根据 引发敏感性类型的不同,可以划分为流速敏 感性矿物、水敏矿物、盐敏矿物、酸敏矿物 及碱敏矿物等。粘土矿物是主要的敏感性矿 物。
2、酸液与油层流体不配伍产生酸渣 当酸液与油层流体接触时,主要存在两种伤害机理,
即微乳液的形成以及沥青烯淤泥的沉积。根据原油重质组 分的特性,可将其划分为石蜡质原油或沥青质原油。沥青 质原油中存在大量沥青烯,它们以胶态分散体系的形式存 在,属非晶体。沥青烯胶束以胶溶的高分子量的聚芳烃分 子为核心,并被分子量较低的中性树脂和芳香烃类化合物 所环绕,每个胶束均由多个环圈层组成,5个圈层堆积起来 就形成沥青烯颗粒。人们称酸处理作业中由原油与酸接触 而产生的沥青烯淤泥为酸渣,这种酸渣与自然生成的沥青 烯沉积不同,它是一种胶状的不溶性产物。酸渣一旦产生, 会对油层带来永久性伤害,一般很难加以消除。酸渣的形 成主要原因是使用高浓度酸液、油层中有三价铁离子存在 等。当油层水中含有K+,Na+,Ca2+和Mg2+等离子时,酸液特 别是含氢氟酸的土酸将与这些离子作用产生氟硅酸盐有害 沉淀。

储层损害及治理技术浅析

储层损害及治理技术浅析

解堵措施针对性。近三年,共实施各类解堵措施89井次,有效
率78.6%,初期增加日油能力329.4吨,当年累计增油4.3万吨。
厚号 1 2 3 4 5
水平井钻井汾染 特殊岩性污染 直井钻井柠染 揩施作业痔染 维护及其它淆染
主要治理#*
酸洗(酸化) 酸化
酸化、强排 酸化、酸漫 酸化、酸漫
注工井數 30 口 25 口 17 口 14 口 3口 89 口
有如
90%
m
70. 6% 71.4% 100% 78. 6%
计日增油 213. 5 吨 62. 8 吨 27. 6 吨 20.7 吨
4. 8吨 329.4
蚩年*计增油 2. 78万吨 7883 吨 3958 吨 2787 吨 560吨 4. 3万吨
表4 2014年-2016年XX油区储层损害洽理措施统计表 2.1强化室内评价,科学筛选配方
(1)钻井过程中的储层损害。一是固相侵入,堵塞储层岩 石孔隙及自然裂缝。二是滤液侵入引起储层粘土矿物的水化膨 胀和分散运移,减少储层岩石孔隙半径或堵塞喉道,或是造成 润湿性反转,降低储层渗透性。影响钻井储层损害的因素:压 塞浸泡时间、钻井液的类型和成分、储层的渗透性。
测试井敷
\
\
2013
8
2014
5
技术创新 27
储层报害及诒理技术浅析
◊胜利油田分公司油气井下作业中心冯卫芳
储层损害贯穿于油田开发的各个环节,产生储层损害的原 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在于钻井、完井过程中,因压差 导致入井液中的滤液和固相颗粒大量侵入地层,引起储层岩石 的结构及表面性质等发生改变,从而使井眼附近地带的渗透率 大大下降。储层受到损害,造成油气井的产量下降甚至损失整 个层系,因此一直以来各油田普遍重视储层损害和保护技术。

储能技术的环境影响与安全问题研究

储能技术的环境影响与安全问题研究
电池爆炸
电池内部或外部短路、过充、过 放等原因可能导致电池瞬间产生 大量气体和热量,引起电池爆炸 ,造成严重伤害和财产损失。
电磁辐射与干扰问题
电磁辐射
储能设备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电磁辐射,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产生影响。
电磁干扰
储能设备可能会对周围电子设备产生电磁干扰,影响其正常工作。
05
储能技术环境影响与安全 问题的解决方案与建议
储能技术的重要性
储能技术可以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利用 ,提高电力系统的效率,减少对传统 能源的依赖,对环境保护和能源可持 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目的与方法
研究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对储能技术的环境影响与安全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各种储 能技术的优缺点,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和发展建议。
研究方法
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综述、案例分析和专家访谈等方法,对储能技术的环境影响 与安全问题进行综合研究。
储能技术的环境影响与安全 问题研究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08
目录
• 引言 • 储能技术概述 • 储能技术的环境影响 • 储能技术的安全问题 • 储能技术环境影响与安全问题的解决
方案与建议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01
引言
研究背景与意义
能源危机与环境污染
全球范围内的能源需求持续增长,而 传统能源资源逐渐枯竭,同时环境污 染问题也日益严重,这使得新型储能 技术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
建立完善的储能行业标准,规范 企业的行为,确保产品的质量和 安全性。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02
加强安全监管
03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
加强对储能设施的安全监管,定 期进行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并消 除安全隐患。
建立信息共享平台,促进企业间 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共同解决环 境与安全问题。

低渗透油气藏钻完井储层保护技术现状分析

低渗透油气藏钻完井储层保护技术现状分析

低渗透油气藏钻完井储层保护技术现状分析【摘要】随着中国能源缺口的日益增大,低渗透油气资源目前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接地资源,受到了日益的重视。

但由于低渗透油气储层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质,导致该类油气藏在钻开储层时,储层极易受到污染,影响该类资源的有效开发。

笔者对低渗透油气储层钻完井过程中的伤害机理进行了分析,并总结目前国内外常用的钻完井储层保护技术,主要包括欠平衡钻完井、保护储层钻井液、屏蔽暂堵技术等,对于该类储层的钻完井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关键词】低渗透钻完井储层伤害储层保护1 概述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对油气资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目前常发现常规油气藏的概率越来越小,储量丰富的非常规低渗透油气藏的开发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以天然气为例,我国低渗透天然气的资源量约为12×1012m3,占全国天然气资源量的40%左右,低渗透油气藏已经成为了一种重要非常规能源。

低渗透油气藏的渗透率一般在20×10-3μm2之下,孔隙度一般低于15%。

由于低渗透油气藏的储层物性差,加上粘土矿物发育,钻完井及开发过程中存在不同程度的储层损害,开发这类气藏时一般表现出产量递减快、采出程度低等问题,经济开发难度颇大[1]。

国内外的勘探开发实践证明,重视钻完井及开发作业中的储层保护及改造技术能够给经济开发低渗透砂岩气藏带来生机。

2 低渗透油气藏储层伤害机理分析由于低渗透储层普遍具有低孔隙度、低渗透率、孔隙结构复杂等特点,同时储层粘土矿物发育,因此相比于常规储层,在钻完井过程,储层更易受到伤害。

目前,主要的储层伤害有以下几种形式[2]。

2.1 水锁损害原始含水饱和度和束缚水饱和度之间的差异使得低渗砂岩气藏处于“饥渴”状态,各种流体侵入气层后,引起储层含水饱和度升高,渗透率下降,产生水锁损害。

水锁损害不仅在孔隙性基块发生,还沿裂缝表面形成强水锁损害区域,阻止天然气由基块流向裂缝。

水锁损害一旦发生即难以解除,是制约低渗透气藏高效勘探开发的主要损害类型和瓶颈。

煤岩储层保护技术研究进展

煤岩储层保护技术研究进展
C h e n F e i ,C h i X i a o m i n g , Wa n g Z u w e n , Z h a n g Mi a n , Ha n We n z h e , L i a o L e j u n ( C h a n g q i n g U n d e r g r o u n d T e c h n i c a l S e r v i c e C o m p a n y ,S h a a n x i 7 1 0 0 0 0 )
第l 0卷 第 1期
2 0 1 3年 2月
中国煤层 气
C HI N A C0AL BE D ME T HAN E
Vo L 1 0 No . 1 F e b r u a r y . 2 0 1 3
煤岩储层保护技术研究进展
陈 飞 池 晓明 王祖文 张 冕 韩文哲 廖 乐军
程 ,严 重制 约煤层 气 的开发 效 果 。主要 从 煤层 气钻 井完 井及 压 裂 、排采 三 个方 面 ,介 绍 了损 害发
生 的影响 因素 、过 程机 理 、预 防措施 等研 究进 展 ,指 出 了煤 层 气的 开 发 过程 中外 来 流体 不配 伍 、 煤粉 运移 和压 力变化 等是诱 发储 层损 害的主要 因素 ,如何 保护 煤岩 储层 是煤 层 气经 济、 高效 开发
( 川 庆钻 探长庆井下技术作业公 司,陕西 7 1 0 0 0 0 )
摘 要:中国煤岩储层具有低孔、低渗、裂缝发育但分布不均等特征 ,所以煤岩储层比常规储层 更容 易发 生损 害 。煤岩储 层 的损 害不仅 导 致 煤 层 气采 收 率 下 降 ,且 增 加 开发 成 本 ,延 缓 工程 进
c a u s e o f f o m a r t i o n d a ma g e .T h e p a p e r p o i n t s o u t f a c t o r s s u c h a s i n c o mp a t i b i l i t y o f f o r e i g n l f u i d,mi g r a t i o n o f p u l v e i r z e d c o a l a n d t h e c h a n g e o f p r e s s u r e a r e t h e ma i n c a u s e s o f C BM f o m a r t i o n d a ma g e .I t a l s o i n d i —

碳酸盐岩储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碳酸盐岩储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碳酸盐岩储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技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碳酸盐岩储层是一种常见的油气储层类型,但由于地质条件、油气开采过程及环境因素等影响,碳酸盐岩储层容易出现各种损害,限制了油气开采的效率和产量。

对碳酸盐岩储层损害机理的深入研究以及相应的保护技术的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综述了碳酸盐岩储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技术研究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一、碳酸盐岩储层损害机理1. 孔隙结构变化碳酸盐岩储层中的孔隙结构是影响油气储层有效性的重要因素。

而地层的压实、溶蚀、侵蚀等过程都会导致孔隙结构的变化,影响岩石储层的孔隙连通性和孔隙度,从而影响油气的渗流性能。

2. 酸侵蚀酸侵蚀是碳酸盐岩储层常见的损害机理之一。

在油气开采过程中,注入的酸性液体会与碳酸盐岩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岩石溶解,矿物质溶解产生孔隙连接,使岩石储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岩石的储集性能。

3. 粒子脱落碳酸盐岩储层中的粒子脱落是导致储层损害的重要机理之一。

随着压力变化或渗透流体的侵蚀,碳酸盐岩岩石表面的颗粒会逐渐脱落,导致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的减小,影响油气的储集和渗流。

二、碳酸盐岩储层保护技术1. 化学保护技术化学保护技术是通过注入各种化学剂物质,形成化学反应形成保护膜或填塞剂,改变油气与岩石的作用关系,以减缓或阻止储层的损害过程,提高储层的渗透性和持久性。

2. 物理保护技术物理保护技术主要采用注入微米级润湿剂、表面活性剂等物质,降低岩石孔隙表面张力,改善岩石的润湿性和渗透性,从而减缓或阻止储层的损害过程。

3. 工程保护技术工程保护技术主要包括井筒完井工程、注酸压裂技术、注气填充技术等,通过改善井筒结构和注入相应材料来保护储层,减少储层损害并提高油气的开采效率。

三、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1. 研究现状目前,对碳酸盐岩储层损害机理及保护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系列进展,包括对孔隙结构变化、酸侵蚀、粒子脱落等损害机理的深入理解,以及化学、物理、工程保护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储层保护技术3

储层保护技术3

从钻井、压裂过程中常见的储层损害类型和防治措施,归纳总结国内外在这一领域内保护油(气)层技术的研究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储层损害是指当打开储层时,由于储层内组分或外来组分与储层组分作用发生了物理、化学变化,而导致岩石及内部液体结构的调整并引起储层绝对渗透率降低的过程。

保护技术就是保护储层不受伤害所采用的措施。

作为油气井工程的一个分支,储层损害及保护技术是一个广义概念:不但在钻井,而且在完井、固井、增产压裂或酸化、以及生产等各个环节均存在储层损害和保护问题,其内容涉及到储层损害机理研究、模拟装置研制、评价方法和标准制订及保护技术研究等方面[1]。

1概述国外从50年代开始储层损害的机理研究。

随后的20多年时间里,研究工作却进展缓慢,只见到一些零星的文章报道。

直到70年代,油层保护工作才真正受到重视,开始有针对性地开展保护油层研究工作。

80年代,随着新的测试技术的发展以及对储层损害机理研究的不断加深,开始针对不同储层,应用岩类学、工程学、化学及物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对储层的损害机理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并取得很大的进展。

80年代末到90年代,开始用数学模拟方法进行机理研究并取得重大进展,其间形成的主要技术有以下两方面。

1 .1钻井保护储层所需基础资料的取得技术(l)储层孔隙压力、地应力、地层坍塌和破裂压力的预测和监测技术,可为合理的钻井液密度确定提供依据。

(2)储层岩石矿物的组成结构、储层敏感性矿物、孔喉特征参数、孔渗特性、储层流体性质等分析技术,可为保护储层的钻井液研究提供储层特性资料。

(3)常温和模拟地层条件下的储层敏感性等潜在损害评价技术,可为保护储层的钻井液研究提供敏感性资料。

1 .2 储层损害机理研究技术1.2.1 CT扫描、核磁共振成象、电子能谱、电子探针、冷冻干燥升华等实验分析技术可以研究储层损害的原因、损害位置和损害带的空间分布情况。

1 .2.2统计分析、物理模型、数学模型等理论方法可用这些方法通过计算机研究储层损害规律、预测储层的损害程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储层损害和保护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引言
储层损害是指在油气开采过程中,由于地质、物理、化学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储层性质发生改变,从而影响油气的产出。

储层保护技术则是针对储层损害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旨在保护储层,延长油气田的寿命。

本文将探讨当前储层损害和保护技术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二、储层损害分类
1.地质因素:包括断层、褶皱、岩性变化等;
2.物理因素:包括压力变化、温度变化等;
3.化学因素:包括水溶液作用、酸蚀等。

三、常见的储层保护技术
1.注水:通过向井口注入水来维持油气田内部压力平衡,防止压力过低导致油气无法产出;
2.注聚合物:通过向井口注入聚合物来提高油气田内部黏度,防止流动速度过快导致产量下降;
3.注气:通过向井口注入气体来维持油气田内部压力平衡,防止压力过低导致油气无法产出;
4.注酸:通过向井口注入酸性溶液来溶解储层中的碳酸盐矿物,增加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提高油气产量。

四、当前研究现状
1.储层损害预测技术:利用地震勘探、测井等技术对储层进行预测和评估,以便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2.储层改造技术:通过改变储层物理、化学性质,提高其渗透率和孔隙度,以增加油气产量;
3.智能化技术: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对油气田进行监测和管理,及时发现并解决储层损害问题。

五、未来发展趋势
1.深度开采技术:随着常规油气资源的逐渐枯竭,未来将会加大对深海、深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2.新型保护技术:如利用生物技术改善储层环境,提高油气产量;
3.绿色开发技术:如利用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技术等,实现对油气田的可持续开发。

六、结论
当前,储层损害和保护技术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仍存在
一些问题和挑战。

未来,需要加强对新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实现对
油气田的可持续开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