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理论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理论依据
(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命观及其对生命观教育的启示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深厚的精神力量,被世世
代代的中国人继承和发扬,辉煌的传统文穿越千年尘埃,仍给我们提供丰富的思想养份且为我们所坚守。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了丰富的生命观思想,对当今高校进行生命观教育提供了丰厚的资源。
1、儒家文化中的生命观与生命观教育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文化中的生命观对中国人的影响最
为深刻。儒家文化对人的价值观、伦理观确立的核心是仁、义,仁是对人内心的要求,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义则是做人的气节。儒家思想对仁、义的强调,加上后人对儒家思想中仁、义的片面宣扬,如我们在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看到的生命和义的较量,有观点认为儒家思想是重仁义而轻生死的典范,中国人深受儒家文化影响,这种过度强调“取义” 甚至淡化了对生命的重视。
其实,全面地去看待和解读儒家文化中的生命观,我们发现儒家文化是重
视生命、珍惜生命的,儒家文化不仅强调生命存在的可贵,也关心生命质量,
甚至富含着生命和谐的力量。孔子颇精养生之道,言“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不语,寝不言”这不仅是生活中的礼仪,这表明孔子注重从日常起居入手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因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导致死亡,在孔子看来,生命
健康是他所强调的仁义礼智信的基本保障。儒家文化还蕴含提高生命质量,推
进生命和谐的智慧,如孔子言“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这是一种知
进退,明得失的人生智慧,把人生看做是得而复失,失而复得的过程,提醒世
人不要过分患得患失。再如,对待生命价值,提出“穷则独善其身,达责兼济
天下”认为每个人都有空间,并应当积极地区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在儒家思想中,确实强调仁,但儒家所提倡的仁,不仅是对人与人之间关
系的要求,也是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间一切物关系的界定。仁者爱人,这种爱,是对一切自然生命的爱,是一种向善追求,是一种爱他人,爱他物的情怀。孟子在孔子仁的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仁政,身处乱世之中,反对战争,关注广大
人民的生命。对于如何在生命和仁义中抉择,也并不是如我们所曲解的那样一
味地轻视生命,儒家文化首先强调要爱惜身体,这种爱惜是建立在孝道的基础上,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反对轻生,特别是由于种种如
为名声、利益、权利等放弃生命。儒家所强调的舍生取义,是在特殊情况下,
只有当大义与生命相冲突才能“舍身”。而在当今我国受教育者的德育中,我
们在曲解儒家思想中的“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情况下,也没有在正确的
时机去进行仁义的教育,或者说是片面进行仁义教育。笔者认为,生命观教育
应当在仁义观教育之前进行,学生只有在理解生命的重要性、有了正确的生命
意识、形成基本的生命价值观之后,才能更全面、深刻的理解“杀身成
仁”,“舍身取义”。
2、道家文化中的生命观与生命观教育
与儒家文化中认为仁义是高于生命的存在态度相反的是,道家文化批驳儒
家这种成仁取义的生死观,认为生命要顺从自然不是人性,而仁与义都是出自
于人的本性而非自然,道家坚决反对各种类型的自杀,认为生命本身就是目的,不应当成为赢取道德名利的手段。
道家文化把“自然”看做为最高价值,如《老子》二十五章中所说“人法地,
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家这种自然的生命观核心在于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不能破坏。对待自我生命,不仅反对轻生,还非常注重养生,因
为人只有唯一生命,善待是顺应自然规律现今在社会上流行的各种养生之道,
大多都是源自道家的理论。对待自然生命,反对人凌驾于自然界其他生物之上,认为万物平等,提倡无为,不去影响干涉自然界其他生物的生命,促进人与自
然的和谐。道家这种对生命独到的诠释,对于当今的生命观教育有一定的启迪作用,道家生命观所包含的生命关怀对于当下浮躁、过分追求物质的社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当今社会,科技和经济快速发展,物质的极大丰富,人们越
来越关注外在的东西而忽视生命本身、忽视内心感受,过分关心金钱、权利、
荣誉,过分患得患失,再加之生活的快节奏让我们来不及去思考、很少去思考
生命的真谛,每天疲于奔命,物质生命丰富却幸福感缺失。而道家文化中这种
人法自然、清净淡泊、虚怀若谷的思想犹如潺潺清泉,可以启迪世人重新思考
生命的本质,启发人们珍重自我的生命、关注生命健康,淡化功利心,保持一
颗平常心,回归生命的应然状态,拥有真正意义上的幸福和谐人生。
3、佛教中的生命观与生命观教育
解决生死问题其实是佛教中的首要问题,因为对生命的认识是佛教建立的
基石,传说中佛家的创始者,年少的乔达摩王子目睹了人生必经的生、老、病、死四种痛苦,领略了人生的局限和生命的短暂,毅然放弃了享受荣华富贵的人
生,开始探索解脱生老病死的大道。在儒家的生死视域中,关注生,认为死是
生的终止,看到生命的局限性,因此强调在短暂的人生要实现最大的社会价值,在道家文化中看待生死是一种顺应的态度,佛教则讲究以大智慧看待生死,对
生命的探讨已然是超越生死去寻求生命真谛。佛教的轮回说,认为生死是一个
循环,由会员购整理。在这样生死循环的过程中,个体生命会循环于六道之中,这六道分别是:地狱、饿鬼、畜生、阿修罗、人、天。在这
六道之中,人会因为现世的因而得到后世的果进而进入不同的道,因此要重视
此生,注重心和行为向善的修行,从而达到超越生死。
佛教的这种超越生死的生命学说,引导人们放弃世俗的羁绊和纷扰,以平
常心去看待生活中所遭遇的痛苦,去体验生命的意义和现世的幸福,参悟人生
的真谛。这种富有哲理的禅意的生命伦理思想对于当下人们由于急速膨胀的物
欲而带来的生命迷惘,即是向善、向美的向导,因此佛教中的生命观对于生命观教育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的生命观与生命观教育
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大精深,是站在黑格尔、费尔巴哈等巨人的肩膀上,批
判吸收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创立辩证唯物主义并用唯物辩证的视角去看待社会、人类历史,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在正确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引下,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弊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学说。马
克思主义哲学本质上是从人出发,围绕着人类实践展开的,因此关于人的本质、生命的思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又一个光辉点。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看似简单的一句话蕴含着深刻
的关于人的本质、人的生命属性的思想。人有两种属性,正如恩格斯所说的, 首先人的生命和其他生物的生命无异,都有自然属性,人的生命和其他动物生命一样,都是一种蛋白质的存在方式,都要经历出生、新陈代谢、死亡的生命
历程,由穿搭术提供。都要遵循自然规律,这就打破了人们关于生老病死的困惑。然而人的生命不同于其他生物生命的是,人具有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