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语言与文化

合集下载

浅谈用文化教学去激活语言教学

浅谈用文化教学去激活语言教学

浅谈用文化教学去激活语言教学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学习第二语言。

而语言教学的实践已经证明了一种重要的原则:文化和语言密不可分。

文化是语言的灵魂,是人们共享的感性经验和理性思考,是世界上数以亿计的语言中区分各自的特点的基础。

因此,文化成为促进语言教学的最佳教学方法之一。

本文将探讨如何用文化来激活语言教学。

一、加强教师培训,提高实际运用文化的能力教师是语言教学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

他们的教学效果将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

因此,教师应该在教学中融入文化,让学习变得更加生动有趣,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言和文化之间的联系。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教师们会面临一些挑战,如选择适合的文化素材、如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等。

因此,学校应该提供培训课程来帮助教师掌握如何运用文化来激活语言教学。

二、在语言课程中加入文化元素加入文化元素是很重要的。

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学到不同国家的风俗习惯、美食、节日等,从而了解到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文化差异。

同时也可以从中获取语言知识。

例如,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老师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如莎士比亚、音乐、电影等领域,并引导学生从文化的角度分析语言。

这将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他们学习语言的动机。

三、采用文化交流的方式采用文化交流的方式是将文化和语言融为一体的最好方式之一。

学生可以去到不同的国家,感受不同的文化氛围,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同时,学生也能了解这些国家的文化特色。

另外,在国外留学的学生也可以通过与本地学生进行交流,了解不同的文化,从而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

四、通过文化课程来学习语言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可以学习一些文化课程。

例如,在学习法语时可以学习法国的历史、文化、绘画及音乐等。

这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这个国家,并从中获取更多语言知识。

从长远来看,学习文化也具有更加深远的历史意义。

总之,通过在语言教学中融入文化元素,可以激活语言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从四川方言浅谈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从四川方言浅谈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从四川方言浅谈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四川方言是汉语的一种方言,也是中国汉语方言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中国,每一种方言都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文化背景,四川方言也不例外。

从文化角度讲,方言与文化密不可分。

以四川方言为例,我们来分析四川方言与文化的关系。

首先,在四川方言中,方言形成的过程中反映出一种历史特异性,它是深受汉族文明影响的一种语文,它反映出汉族迁徙历史及其特殊文化思想。

据记载,四川方言常常会改变一些与汉语不太相同的语言结构,以及一些有趣的文化、社会、及经济规律,使四川方言有自己独特的文化符号体系。

其次,语言也促进着文化的传播和发展。

在四川,方言被在日常生活中传播,这不仅有利于传承四川的历史文化,也激发了四川的文化精神,丰富了四川的文化内涵,使四川的独特文化能够得以传承下去。

此外,四川方言也参与到汉语语言体系中,它自身是汉语语言特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深刻地影响了汉语的发展,使汉语更加丰富多彩。

政治上,四川方言的重要性也日益凸显,政府会注重文化和语言的保护,以促进跨文化和跨民族的交流,发挥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

本文认为,四川方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十分紧密的,它们之间的关系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方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和特点,同时也发挥着文化传播和保护的功能,经过多年的发展,四川方言对汉语的影响也逐渐显现出来。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近十年来,学术界和教学界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发表了大量的研究成果,这种关系也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被强调。

为了突出语言与文化的紧密联系,在中学英语教学中,一定要开展以文化为内容的英语教学活动,由此可以深入挖掘中学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首先,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很复杂,语言是表达文化的一种工具,也是传承文化的重要媒介,它的学习不仅是语言能力的获得,更是文化背景的传承。

语言的学习必须以文化素养为重要课题,结合语言学习,教师应该使学生学会更多的社会文化的知识,让学生能够在英语学习中发现有趣的文化事实,增强文化意识和文化熏陶。

其次,文化也是语言学习所必不可少的,英语是一种文化语言,学生在学习英语时,除了要懂得母语文化外,还必须懂得语言所承载的英语文化,有效地掌握用英语表达文化知识。

将文化知识融入英语教学,可以拓展学生对文化的认识,让学生能够根据英语句子,联想到相应的文化背景。

此外,实施文化教学也有助于学生更加理解和掌握语言的知识,提高英语的读、写、说能力,与传统的单纯的语言学习相比,文化教学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和思维创新,引导学生用批判性的思维去解决实际的问题,以及对社会文化的兴趣爱好。

一旦学生得到满足,就会产生持续学习的强烈欲望,进而提高英语学习的效果。

最后,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也体现在学习方法方面,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个性差异,引导他们通过英语来发现不同文化的异同,用不同的方法获取英语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能力。

对学生来说,能够更好地理解英语文化,就要学会思考,探究,理解他们所学到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内涵,努力去传承和发现文化信息,让自己不受文化的限制,学会去欣赏,欣赏不同文化带来的丰富多样性。

从上述内容可以看出,中学中英语文化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意识,从长远看,形成良好的文化认知能力,并为学生未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浅谈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谈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谈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文化语言学研究表明,语言中储存了一个民族所有的社会生活经验,反映了该民族文化的全部特征。

儿童在习得一种民族语言的同时,也在习得该民族的文化。

所以,语言和语言的应用不可能脱离文化而单独存在。

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

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人进行交流,然而仅仅靠掌握语言纯正的发音,大量的词汇和准确无误的语法知识,而不对其文化和习俗做深入的了解就往往会令人啼笑皆非,产生许多误解。

因而语言教学不能仅仅拘泥于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而应在教学的一开始就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尤其在英语语言的初级阶段,让语言和文化既讲形式更重内容。

那么,英语应怎样才能搞好语言和文化的教学呢?语言教学中的文化教学并不是深不可测的难点。

日常口语交际中就存在着众多文化因素,各类教材也提供了大量真实的语言素材,教师可以充分加以利用和发掘。

文化因素存在于最简单的交际活动中,文化教学也应存在于最基本的日常教学中。

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一、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文化背景知识包罗万象,从广义上讲,它包括所学外语国家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文艺、宗教、习俗、礼仪、道德、伦理、心理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狭义上讲,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如: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和形体表情等无声语言,都能够反映出大量的文化背景知识。

我们可以通过结交外国朋友,涉猎各种形式的文学作品,观赏精彩的外国电影录像,欣赏格调高雅的外文歌曲等各种渠道来了解外国文化。

作为一名外语教师,必须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把英语教得意趣横生。

二、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同时并举、紧密结合后者要为前者服务,而不是取而代之。

因此,在进行文化背景知识教学时必须优先考虑外语教学的实践性和交际性原则,做到精讲多练,形象生动。

例如:要学生们知道在街道上或商店里看见外国人就问:"Hello!Where do you come from?What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你从哪里来,你叫什么,你多大了?)"是不礼貌的。

浅谈语言接触与文化同化

浅谈语言接触与文化同化

交流浅谈语言接触与文化同化宗雨辰 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所有成功的文化都带有综合的特点,只有不断与外界保持吸收、交流的状态,文化才能持久更新,而不致走向自我封闭。

”美国经济学家泰勒·考恩在《创造性破坏》中如此叙述,伴随着语言接触现象出现的还有经济、政治与教育的变化,这些都与文化息息相关。

文化同化是指不同文化特质的个体、群体经长时期的接触,其中一方单方面地朝另一方接近融为同质文化的一种文化调整方式。

[1]古往今来有很多大规模的语言接触现象,但是语言接触之后文化的存留结果却大相径庭。

中国古代北魏时期文化汉化过程是逐步加深的,在道武帝、明元帝时期,统治者运用暴力手段挺进中原,迫于时势不可避免地任用汉人参与政事,但又不可避免存在些许顾虑。

在文化接触的过程中,一种文化往往会以非常激烈的方式对新理念作出积极回应[2]。

这种回应也许会是积极的响应,也可能是极端的反对,正如太武帝时期,拓跋鲜卑族与汉族交流逐渐频繁,崔浩企图按照汉世家大族的传统思想去“明辨姓族”[3],却由此惹恼鲜卑氏族的利益而被诛杀。

直到孝文帝时期,统治者定姓族的四大望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优待并任用南士,这已经是主动吸收汉文化的举措。

由此可见,鲜卑族虽然在军事上征服了中原,在文化上却被强大的汉族文化同化,这是外来文化被本土文化同化的典型例子。

外来文化被本土文化同化这种现象在国外同样存在,比如冯骥才在《萨尔茨堡·乐神的摇篮》中描述的麦当劳的大写“M”商标,这是通行于世界的饮食快餐文化标志,但是当它进驻在萨尔茨堡的粮食街上之时,它完全遵从了本土文化,商标不仅缩小了许多倍,还被禁锢在当地极富古典气息的铁艺框架里。

萨尔茨堡民风淳朴,他们深爱着自己的文化,所以即便是大量的游客、商业涌入,他们仍不会在利欲熏心的商品世界里无法自拔,他们保持了本心,仍然悠然自得并引以为傲。

这就是优势文化的强势之处,弱势文化在与优势文化触碰交流的过程中会自然而然地被同化。

浅谈初中英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谈初中英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谈初中英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学习任何一门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而且还要知道和熟识使用该语种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的思想、习惯和行为;更要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它们之间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我们学习应用外语,目的是为了交际,并且是跨文化的交际,故此必然涉及不同的习俗文化、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政治信仰和宗教信仰等。

我们所指的文化,并不单纯是狭义上所指的文学、音乐、美术等,而是广义上所指的:一个社会所具有的独特的信仰、习俗、制度、目标和技术的总模式。

所以在跨文化的交往中,没有这些深入认识,只局限于以自己母语文化中所形成的各种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习俗观和世界观去和外国人进行交往,必然会形成不同文化观念在某个话题或论点方面的冲突和不快。

在初中阶段的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学工作者更多的强调了“听”、“说”、“读”、“写”四大技能的培养;素质教育在教材的安排和教学时间的分配上,忽略了英语文化的进一步的学习、了解和渗透。

同时,我们在语言教学中应尽量多地全方位体现该语言范畴的文化现象、文化特征,虽然对事物的理解受到年龄、职业、信仰、思维等影响,但对于初中学生来说,他们应该可以理解在欧美国家最常用的成语、谚语、格言和典故。

这些内容在教材中安排的并不多,尽管有“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There is a will ,there is a way.”… 等等。

但笔者认为仍然不够。

英语文化中,常用的谚语还很多。

而适合初中学生年龄认识的谚语也很多,如:“Out of sight , out of mind.”“Least said ,sooner mended”“Penny wise ,pound foolish.”等。

浅谈初中英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谈初中英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谈初中英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初中英语语言与文化有着紧密的关系。

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是人们交流的工具,也是传递文化的媒介。

而英语作为一种世界性语言,在全球范围内流行,其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更加显著。

首先,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英语作为一种语言,把表达思想和交流信息的功能赋予了文化传递。

通过英语的使用,人们可以传递和传承自己的文化,使别国人了解自己的文化。

例如,英语中存在大量的词汇和表达方式与英国文化相关,如"tea"、"queen"、"shakespeare"等,这些词汇和表达方式都是英国文化的代表。

通过学习英语,初中生能够了解和体验不同文化的魅力。

其次,语言反映了文化的特点。

每个国家和地区的文化都有其特色和独特的价值观念,而语言正是这些特色文化的反映。

例如,英语中存在许多与习俗和价值观念相关的表达方式,如"merry christmas"、"good luck"、"thank you"等,这些表达方式展示了西方文化中的圣诞节、好运和感激之情。

通过学习英语,初中生可以了解不同文化的特色和习俗,培养跨文化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此外,语言塑造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从而影响文化。

英语国家的人们通常会使用英语思考、表达和交流,这种思维方式与行为方式渗透到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

比如,英语中的礼貌用语和交际方式非常重要,人们注重言辞的尊重与友善,这反映了英语文化中强调的礼仪和文雅。

通过学习英语,初中生可以培养出与他人友好交往的良好品质,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

最后,语言和文化之间是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的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同时文化也塑造了语言的形成和发展。

例如,英语中的词汇和语法结构受到英国文化的影响,它们在漫长的语言发展过程中被赋予了特定的文化内涵。

而随着语言的发展和演变,文化也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浅谈对语言文化学基础概念的理解

浅谈对语言文化学基础概念的理解

浅谈对语言文化学基础概念的理解语言文化学是一门研究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语言与文化的相互作用,探究语言如何传递文化意义,以及文化如何塑造和影响语言。

在语言文化学中,有一些基础概念,如语言,文化,语言交际和语言变异等,下面我将对这些概念进行详细的阐述。

首先,语言是人类最主要的交流工具,它是符号系统,通过声音或符号表达思想和观念。

语言是人类的共有财产,它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的特点。

普遍性表现在语言是人类生活的必需品,几乎所有文化都有自己的语言。

而多样性则体现在不同地区和社群的语言有所差异,有时差异小到只是语音、词汇层面的变化,有时差异大到完全是不同的语言。

文化是指一个社群共有的信仰、价值观、习俗等的总和。

它包括语言、宗教、艺术、道德规范等各个方面。

文化以传统方式传递给后代,并通过社会互动、共享体验等方式塑造个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

文化可以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前者指的是物质产品和技术,后者则包括习俗、价值观等。

在语言文化学中,语言交际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它是指个体或社会通过语言进行信息传递、交流和理解的过程。

语言交际涉及到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多个层面,同时也包括非语言的因素,如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

语言交际是人类社会的基本活动之一,通过语言交际,个体可以参与社会活动,获取信息,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情感。

总之,语言文化学是研究语言与文化之间相互影响关系的学科。

通过研究语言和文化的基础概念,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语言如何传递文化意义,以及文化如何塑造和影响语言。

在全球化背景下,语言文化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可以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

浅谈对文化语言学的认识

浅谈对文化语言学的认识

浅谈对文化语言学的认识文化语言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在它的形式与意义、起源与发展、静态结构与动态演变等方面都会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受到文化的影响与制约。

文化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内涵,以及民族文化对语言的存在形式和演变怎样产生影响的一个语言学分支学科,它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出现以来产生了广泛影响,受到不少学者的关注,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通俗地讲,语言像一面镜子反映着民族的全部文化,又像一个窗口揭示着该文化的一切内容。

而文化又是语言赖以生存的根基,是语言新陈代谢的生命源泉。

仅语言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在它的形式与意义、起源与发展、化静态结构与动态演变等方面都会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受到文化的影响与制约。

文化语言学,顾名思义,是研究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的学科。

关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古今中外的学者都对其做过论述。

在国外,较早进行这方面研究的是威廉·冯·洪堡特,他是第一个从系统的纯语言学的角度对文化学——语言学做创造性的阐述的德国科学家,他在著名论文《论爪哇岛上的卡维语》的导论《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对人类情神发展的影响》中,首次提出了语文言结构与人类精神的互相影响,最有创造性地论述了语言是一个科民族的世界观的观点。

美国语言学家萨丕尔说过一句名言:“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并且,语言不能离文化而存在。

所谓文化就是社会遗传下来的习惯和信仰的总和,由它可以决定我们的生活组织。

”这句名言体现他十分强调语言的文化意义。

波兰裔英籍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在调查非洲语言的过程中发现,要研究―文一种语言,必须与调查它的社会文化结合起来。

在我国,研究文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古已有之。

在汉代以后一直到清代,在大量经性籍注疏中早就有许多研究词义和古代文化关系的内容。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有罗常培的专著《语言与文化》问世,该书虽然篇幅较短,但书中在六个方面,即从语词的语源和变迁看过去文化的遗迹,从造词心理看民族的文化程度,从借字看文化的接触,从地名看民族迁徙的踪迹,从姓氏和别号看民族来源和宗教信仰,从亲属称谓看婚姻制度,详细地阐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谈语言及文化中的委婉语和禁忌语

浅谈语言及文化中的委婉语和禁忌语

浅谈语言及文化中的委婉语和禁忌语1000字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委婉语和禁忌语是很重要的文化现象和特殊语言形式。

委婉语是指在交流中用一些较为委婉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意见或情感,起到掩盖或缓和冲突、调节关系、化解尴尬等作用。

而禁忌语则是一些在文化中具有敏感性、避讳性的词汇或语言表达方式,必须避开使用。

本文将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委婉语的形式与功能、禁忌语背后的文化秘密等几个方面浅谈委婉语和禁忌语。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性和文化性。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语言,反映了该地方的文化内涵、历史背景和社会习惯等。

委婉语和禁忌语也是这种文化内涵和社会习惯的体现。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委婉语和禁忌语的形式和用法也不尽相同。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很多委婉语形式是通过使用比喻、暗示、留白等方式表达出来的,而在西方文化中,一些直白、明确的表达反而更受欢迎。

同样的,禁忌语也具有文化特点,有一些词汇在不同文化中是很常见的,而在某些文化中却是禁忌不可触碰的,不同的禁忌语对应着不同的禁忌观念和文化情感。

委婉语具有丰富的形式和功能,包括婉转开头、委婉转述、圆场辞、反问、谢绝、道歉等等。

委婉语不仅可以在语言上进行掩盖和减弱,更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调节关系、化解冲突。

例如在职场或商务场合中,为了避免直接拒绝对方的要求或提议,委婉语可以让交流双方更以和为贵,协商出更合适的解决方案。

在文学作品中,委婉语也经常被用于描述情感,增加作品的文学价值。

禁忌语在不同的文化中也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一些禁忌语在某个文化中是很普遍的,而在另一个文化中是不可接受的。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四”这个数字和“死”谐音,因此成为了禁忌语,不希望在某些场合中被提及。

在西方文化中,一些带有侮辱含义的词汇也是禁忌语,不可轻易使用。

禁忌语的存在使得交流双方都要格外谨慎,避免使用敏感的词汇或语言方式,以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或误解。

在使用委婉语和禁忌语时,除考虑其文化特点外,还需要注意使用时的场合、语气、语境、受众等方面。

浅谈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浅谈文化与语言的关系

浅谈文化与语言的关系赵亚丽(辽宁省调兵山市中等技术专业学校)【摘要】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在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了解不同的文化背景,重视和尊重文化背景方面的种种差异,就会避免误解,有效的开展对外交往活动。

【关键词】文化;语言;跨文化交际所谓“文化”,在英文中为“culture”一词,有耕作、文化的意思;在汉语中“文化”广义说来是指人类社会历史时间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来说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这是《辞海》中对“文化”一词的注释。

而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文化是形形色色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

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

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问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

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择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

美国已故的语言学教授萨皮尔说:“语言的背后是有东西的。

并且,语言不能离文化而存在。

”①柏默也说:“语言的历史和文化的历史是相辅而行的,它们可以互相协助和启发。

”②对于语言我们也许并不陌生,但一旦问起到底什么是文化就会有很多人摇头了?①Edward Sapir,Language,p。

221。

②L。

R。

Palmer, An Introduction to Modern Linguisrics,p。

151。

语言与文化的这种关系体现在英语教学的实践中,就是我们常常遇到这样的问题:学生们在阅读英语文章时,对于一些既没有生字又无语法障碍的句子却不知所云,百思不得其义。

浅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谈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摘要:语言是一个用于人类交际、具有任意性的语音符号系统。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整个生活方式,包括信仰的模式、风俗、目标、机构、技术与及打上人类社区生活烙印的语言。

语言与文化本质上彼此依赖,在整个历史中一起演变,他们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可以在文明的兴起。

书写和人类交际的发展中得到证实,甚至可以记过某些特殊的例子来论证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关键词:语言文化相互依赖关系Abstract: a language is used in human communication, have a facultative speech sign system. Culture is a national of the whole way of life, including the mode, customs and beliefs, organization, technology and target and a human community life the language of the brand. Language and culture essence depend on each other, in the whole history of evolution together, they mutual dependence in the rise of civilization can be. Writing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confirmed, can even give a demerit some specific examples to demon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Key words: language culture mutually dependent relationship从一个词来看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学到一个新词,除了它在字典中的意义之外,同样的词在不同人之中可能激起不同的联想,以dragon 一词为例,龙在汉民族的心目中是神圣的字眼,他曾是帝王的代用词,象征着极高的权威,也用来比喻俊杰之士,如诸葛亮被称为卧龙,龙是权威、才华、吉祥的象征。

浅谈中国文化——语言文字

浅谈中国文化——语言文字
组长:张祖铭 组员:林爱义、纪江乐、李祥、李宇、 刘天浩、苏玮琦、史会荣、黄舒媚、 林锦华、黄灿、蒋文龙、李品杰。 时间:2015年5月25日
13级机械3班
“文化”,是中国语 言系统中古已有之的词汇。 “文”的本义,指各 色交错的纹理。《说文解 子》称:“文,错画也, 象交问。”“化”,本义 为改易、生成、造化。 “化”指实物形态或性质 的改变,并由此引申为教 行迁善之义。“文”与 “化”并联使用,较早见 于战国。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 的现实存在,具有与人 类本身同样古老的历史。 而文字语言都是人类文 化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 方面。只有人类有真正 的语言,语言文字是人 类文化的重要特征。语 言文字既是人类文化的 载体,同来,中 国就是一个多民族、 多语种的国家。环 宇是跨明祖跨地区 的国家通用语。汉 语有悠久的历史。 语言随着时代的发 展而演变的,语言 的各要素——词汇、 语音、语法,在不 同的历史时期都有 不同程度的变化。
中国人的语言观念:概括 地说可以包括两个方面,一方 面是对语言这一文化事象的看 法,如对语言的崇拜、对语言 与社会的关系的讨论等;另一 方面是对语言交际能力的不断 追求,如对规范语言的追求, 对言辞技巧的不断探索等。
字形避讳:有缺笔、拆字、删字。
字义避讳:用同义字、近义字代替 讳字。字音避讳:同音、近音代替。 文字产生的条件是:一个是语言的 产生,一个是人类已具有制造工具的能 力。
汉语汉字是文化的重要文化事象, 是中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又是中国 文化中其他文化的主要载体,它记录了 中国文化中其他文化项的主要载体,它 记录了中国文化的代码,是中国文化产 播的媒介,对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了很 大的促进作用。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系 统,意义和声音是语言的两个属性。 世界文字大都起源于图画文字,声 音和表意文字发展的两大趋势。汉 字和其他古老的文字一样,都经过 图文文字到表意文字的阶段。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

浅谈中英交际中的文化差异中英交际的文化差异主要体现在语言、礼仪、思维、价值观等方面。

这些差异对于跨国交流和合作尤其重要,因为文化差异经常导致误解和互相不理解。

以下是几个比较显著的例子:一、语言差异语言是文化的载体之一,中英语言所用的语音、词汇和语法体系差异甚大,有时以至于会产生令人难以想象的误解。

例如,“面子”、“吃亏”、“讨价还价”等中文习惯用语在英语中没有直接的对应词,英语中的“face”和“lose face”也远没有中文“面子”这个词那么丰富和复杂的文化内涵。

英语中的口吃现象(stammer)在中国人的思维中常常被理解成“傻”,而实际上这只是一种语音障碍。

二、礼仪差异中英交际的礼仪差异也很明显。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讲究的是恭敬和尊敬,例如在面对长辈或上司的时候,一般会拜候并行礼以示尊重。

但在英国人看来,过于谨敬会显得过分,可能会被认为是不自然和虚伪。

相反,英国人习惯于在面对陌生人时保持一定的距离和独立,这在中国人看来可能显得冷淡和不友善。

三、思维差异中英交际中的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异。

西方文化强调个人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强调个人价值,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强调集体的利益和稳定,更注重人际关系。

这些价值观的差异可能导致文化冲突和误解。

例如,一个英语母语者可能在和他的中国同事交流时,会觉得这位同事太不主动、不坦率和不直白,而中国同事也可能觉得英国同事太粗鲁、太鲁莽、太无礼。

四、价值观差异中英文化最大的差异之一就是价值观的差异。

在中文文化中,婚姻家庭的重要性往往超越了个人的选择和幸福,而在英国的文化审美中,个人的幸福和选择更为重要。

具体体现在婚姻上的差异是,中国有“老来伴,少言妻”的传统,即年老之人可以有伴而年轻之人则可以由父母安排相亲,而在英国则强调自由恋爱和重视异性的私人空间。

这种价值观的差异可能导致中英交往中的误解和矛盾,比如父母安排的相亲对于英国人来说可能是一件令人不适的事情,而过早的结婚对于中国人来说可能是一件必须的事情。

浅谈汉语语言的文化内涵

浅谈汉语语言的文化内涵

浅谈汉语语言的文化内涵汉语,是指我国朝代传统的文字,汉字是用来表达这门语言的最重要的表示形式。

汉语语言文化是我国古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持久和发展最成功的语言文化之一。

它的文化内涵深深的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观念、仪式实践和日常生活方式。

汉语语言是以语文为核心的文学文化,以传统汉语为底蕴,以汉字传播,以统一语言及其术语为特征,体现着我国自古以来的文化精髓。

它反映了漫长的历史文化积淀,融汇了丰富的字句色彩,体现了诗词散文的境界乃至思想的多样性和发展,既冲击着人们的感官,又熔铸着人们的智力。

汉语语言建构了不同族裔、不同朝代、不同社会之间有效而纯正的沟通渠道,赋予遗传神话和端庄传统,以及千古经典之士大夫学者和普罗大众,彼此以建立和发展完善的共同意象,表达国家文化独特性和多样性之观念。

这构成了汉语语言因为它所潜藏的睿智智慧而拥有的优良文化内涵。

汉语语言的文化内涵也表现在中华传统价值观的发展进程中:以礼仪、关怀、家庭感情及社会伦理观念为轴线,完善一套民族性的行为准则,加强自身的团结感和对生活的追求,以至对道义的客观追求;把每一个独立语言文字中所蕴藉的文化内涵,汇集至历史、科技文明和宗教信仰等范畴,以此来创造和发展出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风采。

汉语语言的文化内涵不仅表现在文字和文学方面,在广泛细微的生活细节中也能看到其艺术性和多样性,它展现了中国文化古老而又现代的历史,将语言及其意义实践化,表达式丰富多彩,揭示出人类意识的深刻透彻,产生了自己独有的艺术表现形式,它将中国文化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高潮。

从古至今,汉语语言的文化内涵以其独特的语意美、历史性与多样性,为中国文化提供了一种强大的深度,中华文化不仅是语言间的连接,更是心灵与知识的桥梁,它不仅源于精神世界,也注入了精神文化的灵性,使文化成为古久当代的精义。

中国文化和华文深深地融入到民族文化历史之中,它被认为是一种伟大的文明宝藏,也是中华民族的精神之枝带来的宝贵的财富。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浅谈中学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概念,它们构成了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的关系也被认为是直接而密切的。

在中学英语教学中,老师和学生都需要深入理解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

中学英语课程特别重视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这不仅体现在中学教材中,而且体现在教学过程当中。

比如,学生可以从教材中学习英语文化,比如英语国家的历史,传统,礼仪,以及与日常生活和传统礼节有关的话题。

老师可以通过举例介绍英语国家的文化,通过辩论,讨论和其他活动让学生探索英语文化,这有助于学生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增进了跨文化交流的理解能力。

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也体现在中学英语教学中,当学生学习英语语法和词汇时,可以在文化背景下加以解释和巩固。

学生可以根据英语文化的特点在掌握正确语言形式的同时,也能了解其背后的文化知识。

这将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英语的文化意义,能够更好地运用语言表达英语文化,更加流利地交流。

此外,学习者也可以从语言中了解文化,英语在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每个文化都有其特色,甚至有一定的宗教色彩,词汇中也包含了文化上的特征,也可以用来构建文化知识。

比如,英语中可以体现文化特色的短语,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比如“No worries”思是“别担心”,这是澳大利亚的文化,学习者在学习的同时可以理解澳大利亚文化的特点。

通过学习英语文化,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他们正在学习的语言,同时也可以学习到跨文化交流的礼仪和习俗,从而更好地参与国际交流。

综上所述,中学英语教学中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是不可或缺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反过来文化也是语言学习过程中探索性学习的重要基础,教师要努力让学生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能够学习文化,让学生形成一句“语文兼修,言语文明”的正确态度。

只有这样,学生们才能够以更好的态度参与国际交流,拓展国际视野,为社会所用。

浅谈语言与文化

浅谈语言与文化

浅谈语言与文化经过将近八周的对《跨文化交际》的学习,我对语言与文化的认知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与此同时,通过老师精彩的讲演,各个生动的希腊神话、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西方的造词逻辑等等都一一真实而生动地在我的面前被揭开了面纱,这让我体会颇深。

下面,我想粗略地谈谈本人对语言与文化的理解,希望能够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

语言作为文化的体现形式之一,对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历程,其一直未丢失的“华夏之语言”是其文化缔结并不断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一种文化的兴衰又切实关乎到这一文化下的语言的存亡,一种文化的性质内涵也同样决定了在此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的表现方式。

文化与语言的交相影响的关系自语言与文化并存时便存在了的,而且这种关系也将伴着语言和文化的发展愈发地明显起来。

另外,从文化的范畴来谈的话,语言与大文化的关系是从属关系,与小文化的关系是并列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

如果把文化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总体概念来看,则语言属于人类总体文化,即大文化的范畴。

但它在总体文化中的地位比较特殊,与总体文化中的其它成分(即)小文化的关系是相对应的。

因此可以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也是使人与文化融合一体的媒介。

它随着人类的形成而形成,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

从小文化角度来看,语言和文化是同步发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

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丰富的发展。

有了语言,人类就有了文化。

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反过来影响了人类,促使人类走向更大的进步。

人类的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语言,它与人类社会、人类的文化有着许多密切的关系。

语言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从文化与语言的相互理解上来看: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个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语言与文化经过将近八周的对《跨文化交际》的学习,我对语言与文化的认知有了进一步的提升。

与此同时,通过老师精彩的讲演,各个生动的希腊神话、东西方思维方式的差异、西方的造词逻辑等等都一一真实而生动地在我的面前被揭开了面纱,这让我体会颇深。

下面,我想粗略地谈谈本人对语言与文化的理解,希望能够与大家交流一下。

一、语言与文化的关系语言与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

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

语言作为文化的体现形式之一,对文化的传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回望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历程,其一直未丢失的“华夏之语言”是其文化缔结并不断延续和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一种文化的兴衰又切实关乎到这一文化下的语言的存亡,一种文化的性质内涵也同样决定了在此文化背景下的语言的表现方式。

文化与语言的交相影响的关系自语言与文化并存时便存在了的,而且这种关系也将伴着语言和文化的发展愈发地明显起来。

另外,从文化的范畴来谈的话,语言与大文化的关系是从属关系,与小文化的关系是并列关系。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

如果把文化作为一个包罗万象的总体概念来看,则语言属于人类总体文化,即大文化的范畴。

但它在总体文化中的地位比较特殊,与总体文化中的其它成分(即)小文化的关系是相对应的。

因此可以认为语言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与人交际的工具,也是使人与文化融合一体的媒介。

它随着人类的形成而形成,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变化而变化。

从小文化角度来看,语言和文化是同步发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

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丰富的发展。

有了语言,人类就有了文化。

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反过来影响了人类,促使人类走向更大的进步。

人类的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语言,它与人类社会、人类的文化有着许多密切的关系。

语言在人类的一切活动中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人类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一个部分。

从文化与语言的相互理解上来看:一方面,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另一个方面,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

可以说,语言反映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语言与文化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理解语言必须了解文化,理解文化必须了解语言。

二、中西方文化差异背景下的语言差异由于文化上的差异,谈一个严肃的问题时,由于一句话说得不得体,可以使听者发笑,甚至捧腹大笑;一句毫无恶意的话可以使对方不快或气愤;由于文化上的差异,在国外演讲的人经常发现听众对他讲的某个笑话毫无反应,面无表情,鸦雀无声;然而,在国内,同一个笑话会使听众笑得前仰后合。

诸如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下面,我将就英语国家的人(或以英语为本族语的人,以美国人为代表)与中国人之间的文化差异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讲述一下不同的文化下催生出怎样不同的语言差异。

1、语言差异与文化差异(1)在一种语言里有些词在另一语言里没有对应词。

汉语中有个谚语;“夏练三伏,冬练三九”。

激励人们坚持锻炼身体。

“三伏”和“三九”在英语里是什么呢?一个年轻翻泽对几个加拿大人说 three fu和 three nine。

听的人当然莫名其妙。

他只要说 In summer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 days;In 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 coldest weather就可以了。

汉语中“干部”这个词译成英语时往往用cadre。

但是英语中的 cadre与汉语中的“干部”不同。

而且 cadre不是常用词,许多讲英语的人都不知道它是什么意思。

即使认识它的人,在说到它时,发音也不一样——有三四种读法。

因此有人建议用official(官员;行政人员;高级职员人functionary(机关工作人员;官员),administrator(行政官员)等代替cadre,但这些词没有一个与汉语中的“干部”完全相同。

同样,汉语中没有表达 cowboy 和hippie(或hippy)的意思的对应词。

这两个词是美国社会特有的产物。

cowboy与美国早期开发西部地区有关,关于他们的传说总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和传奇色彩。

在汉语中译为“牧童”或“牛仔”,反映不出这些意义。

汉语中把 hippie音译成“希比士”或“希比派”也没反映出60年代那些中国人觉得行为古怪的美国青年的特点。

译成“嬉皮士”可能稍好一些,不过这个词也会造成误解,因为那批青年并不都是“嬉皮笑脸”的人,其中有不少人对待社会问题很严肃,对社会怀有某种不满情绪,尽管他们的生活方式与众不同:往往蓄长发,身穿奇装异服,甚至行为颓废,染上吸毒恶习,等等。

这就要在词典上或译文中加解释性说明了。

日常生活中的用语也有类似现象。

多数英美人从来投有睡过中国的“炕”(kang,a heatable bricked),没有吃过“冰糖葫芦”,(candied haws on a stick),也没有用过中国的“秤”(steelyard)。

大部分中国人没有住过美国的 motel(专为开汽车的游客开设的、有停车场的旅馆),没有吃过 hamburger(牛肉饼;汉堡牛排;汉堡包),也不需要在上班时由time clock,(出勤记录钟)证明他们是否按时上班。

类似这样的英语词在汉语中都找不到对应词,连词义相近的词也没有,因为根本没有这种概念。

这种情况十分普遍,无需在此多说。

(2)在两种语言里,某些词语表面上似乎指同一事物或概念,其实指的是两回事。

有些懂一点英语的中国人介绍自己的爱人时用lover一词,外国人对此颇为惊讶(因为lover表示信夫或情妇的意思)。

外国人不理解,一向在这类问题上谨慎小心的中国人,为何公开声明自己有 lover呢?应该记住,相当于汉语中“爱人”这个词的英语词就是:husband(丈夫)或wife(妻子);frience(未婚夫)或fiancee(未婚妻)。

中国人问别人的“籍贯”时,可能指place of birth 或where a person is from(本人的出生地或来自某地),也往往指where a person’s parents or ancestors came from originally(父母或祖先来自何地)。

有时候两个地方是相同的,但也常常不同。

在英语中没有与“籍贯”对应的词。

Place of birth 只表示本人出生的地方,与祖先的任何情况无关。

这种差别有时会造成混乱,填写身份证、个人履历表、护照等时尤其如此。

下面再举一些英汉两种语言中“貌合神主”的词语的例子。

high school ≠高等学校 high school 是美国的中学。

英国的中学叫 secondary school,service station≠服务站 service station 是给汽车加油及进行简单维修的地方。

busboy ≠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或司机 busboy 与公共汽车没有任何关系,它指的是在餐馆中收拾的碗碟,擦桌子的杂工。

(美国英语)goldbrick ≠金锭 goldbrick 不是用以称赞人的词,它是美国英语中的俚语,指逃避工作的人,尤其是爱偷懒的士兵、懒汉。

(3)某些事物或概念在一种语言里只有一两种表达方式,而在另一语言里则有多种表达方式,即在另一种语言里,这种事物或概念有更细微的区别。

一般地说,表示同一概念的词越多,词义就区分得越细。

如汉语中只有“骆驼”一个词,它相当于英语中的camel,可细分为dromedary(单峰骆驼)和Bactrian camel (双峰骆驼)。

但据说,阿拉伯语中有400多个词来表示“骆驼”,因为骆驼曾是大多数阿拉伯人的重要交通工具。

这400多个词可以区分骆驼的年龄、性别、品种、大小等,甚至还可以区分骆驼能否驮重物。

据说最少有一个词指怀了孕的骆驼。

在用汉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表示亲属的词语常常在彼此理解对方的意思方面会造成很大困难,因为不是所有的称呼都可以找到令人满意的对应词。

英语中Linda's brother married Michael's sister 这句话就和很难译成汉语,因为不知道brother 是指Linda 的哥哥还是弟弟;sister是指Michael 的姐姐还是妹妹。

在汉语中,则有许多称呼来指各种具体的关系。

(4)某些词的基本意义大致相同,但派生意义的区别可能很大。

首先,idealist和materialist这两个英语词常常被人误解。

如果没有具体的上下文,前者通常译作“唯心主义者”,后者通常译作“唯物主义者”。

在哲学著作中,这种译法可能是对的。

不过,这两个词常常用来表示完全不同的意思。

请看下面在实际对话中引出的一段:“She has always been an idealist.So you can understand why she turned down a good Job offer to work among refugee immigrants and low-income groups after she got her degree in social sindies.”(“她一向追求自己的理想。

因此,可以理解,她得到社会学学位之后,拒绝了一项很不错的工作,却到达难来美国的移民中和低收入的阶层中去工作。

”显然,这段话中的“她”是致力于实现自己的理想的人,不是一味追求高新工作、追求金钱或物质享受的人。

可以把“她”叫做“理想主义者”或“追求理想的人”,但不是“唯心主义者”。

根据实际情况,也可以说“她”是个脱离实际的“不现实的人”,因为英语中的idealist这个词也有这种涵义。

2、日常谈话中的文化差别(1)打招呼和告别。

汉语中的“上哪儿去啊?”和“到哪儿去啦?”这样打招呼的话直译成英语就是Where are you going?和 Where have you been?用这两句英语来打招呼,大部分讲英语的人听了会不高兴,他们的反应很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2)各种称呼。

中国人称呼别人时,有时称此人当时所担任的职务,前面加上他的姓,如“黄局长”、“林经理”、“马校长”之类。

但是,很少听到讲英语的人称别人为Bureau Director smith(史密斯局长),Manager Jackson 杰克逊经理),Principal Morris(莫里斯校长)。

只有少数职业或职务可用于称呼。

如医生或有博士学位的人称 Doctor;有权主持法庭审判的人可称Judge——。

州长和市长可称Governor——和 Mayor——,但往往只称Governor或Mayor,省去其名;Professor一词也有类似用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