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从神曲看但丁思想的双重性
简述《神曲》在思想和艺术上的两重性
简述《神曲》在思想和艺术上的两重性但丁是人文主义的先驱者,中世纪最伟大的作家,其创作反映了中世纪向文艺复兴运动过渡时期的时代特征。
恩格斯高度评价了但丁及其创作的意义,指出:“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
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正因如此,作为新旧交替时代诗人的但丁,他的《神曲》在思想内容和艺术上具有二重性,具体表现为:(1)思想内容上的二重性《神曲》既有鲜明的进步倾向性,又明显地打上了中世纪神*学思想的烙印。
其思想内容上的二重性主要表现为:①在世界观方面,但丁根据基D教来世主义,把现世生活看成来世永生的准备;另一方面,他又表现出对现世的强烈兴趣,热情歌颂积极进取的精神。
②在政治主张方面,但丁一方面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理想,渴望和平统一,无情批判封建暴*君、叛*徒、M国贼和党*派纷争;另一方面又把希望寄托在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亨利七世身上,强调民族出路在于节欲苦修和道德净化。
③在对待宗*教态度上,他一方面揭露教*会的黑暗,表达了对依仗权势、为非作歹的教*皇的仇恨,并把他们统统打入地Y之中,给予严厉的惩罚;但是另一方面他毕竟是一位虔诚的教*徒,歌颂了宗*教信*仰对灵魂的指引作用,将宗*教神*学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
④在对待人的理智和感情问题上,但丁一方面严厉地批判了中世纪的蒙昧主义,热情赞美人的才能、智慧和自由意志,反对宗*教禁Y主义,肯定世俗的感情和爱情追求;另一方面,又从宗*教观点出发,把勇于探索、具有进取精神的奥德修斯当作一个异*教徒罚入地Y的候判所,把彼此相爱的保罗和弗朗齐丝卡,以及殉情自S的狄多、希腊的海伦和帕里斯等作为放纵情Y者打入地Y。
(2)艺术上的二重性在艺术上,《神曲》保留着中世纪文学作品的神秘象征特色,又折射出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文学的光芒,具体表现为:①不同性质的文学特质的融合《神曲》是新旧时代交替时期不同性质的文学的融合,体现了中世纪文学的主观幻想与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文学的真实冷峻的奇妙结合。
但丁论文提纲
《神曲》研究————关于神曲的内容两重性与现实意义研究内容摘要:但丁的代表作《神曲》,其内容博大精深,它深刻的揭露了中世纪的社会现实,阐述了诗人自己的政治、宗教和爱情理想等方面的观点。
但在分析其现实财富的同时,不可忽略的是其在内容上以及艺术手法上显现出的明显的两重性。
本文主要对其内容上的两重性进行分析,这种两重性主要表现在政治观上、宗教观上、爱情观上以及理性追求上。
并且这篇史诗不仅对当时的社会具有深刻的启迪作用,对现在的我们一样启示颇多。
文中还对拜读后的感想作了解读,略陈管见。
关键词:但丁《神曲》两重性现实意义第一部分:开篇引入论文的研究内容意大利诗人但丁的代表作《神曲》能够在文学史上取得如此显著的地位,取决于它深刻的思想内容、严整的写作形式以及创造性的艺术表现手法等方面的突出表现。
本文对《神曲》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方面,这篇史诗在思想内容上的的两重性;另一方面,字里行间带给现在的我们的启示。
第二部分:神曲内容上的两重性(分为四个部分)1、在政治上一方面通过诗句广泛的反映了黑暗的社会现实,抨击了封建主的暴虐无能与党派之争等动乱现实,另一方面又把统一祖国的希望寄托在贤明君王身上。
将皇帝看成拯救意大利的救星,反映了市民阶层的软弱性和妥协性。
加之举例论证。
2、在宗教方面但丁揭发教会和僧侣的败绩恶行,反对中世纪的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对企图主宰基督教世界的教会和对垄断中世纪全部文化的宗教神学,给予了异常严厉的揭露和批判。
但又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宗教,他主张信仰上帝,认为只有上帝才能使他“完整”,而且“游历三界”本身就是神学的世界观。
3、体现在他对世俗生活的双重态度。
一方面,他从中世纪诗人的立场出发,表现了占统治地位的禁欲主义和神秘主义的陈旧思想;另一方面也表现出了后来人文主义思想家们肯定世俗生活相类似的思想感情。
他肯定世俗爱情,高度赞扬历史现实中著名的情侣们坚定信念,用往直前的追求爱情自有的精神,他极度同情这些饱受磨难的情侣们,歌颂了世俗之爱。
2014年大学生外国文学史考试古希腊文学重点
一、古希腊文学【两希文明】:古希腊罗马的神话艺术和文艺理论,以及因古希伯莱文学影响而产生的中世纪基督教文学。
【西方文学】:以古希腊罗马文学为源头,渗透基督教意识,具有哥特人精神气质的文学。
(古希腊罗马文学偏重:现实、理性;早期基督教文学偏重:感情、理想、心灵。
)【古希腊文学发展的四个阶段】:1,公元前12—前8世纪的希腊文学,被称为“荷马时代”或“英雄时代”氏族社会瓦解并向奴隶社会过渡;2,公元前8—前16世纪的希腊文学,被称为“抒情时代”奴隶社会早期;3,公元前6世纪末—前4世纪初的希腊文学,史称“古典时期”奴隶制繁荣时期;4,公元前4—前2世纪中叶的希腊文学史称“希腊化时期”奴隶社会末期,抒情诗起源于民歌,分为双管歌和琴歌,琴歌分独唱与合唱,用龟壳琴伴奏。
【萨福】是古希腊最著名的女诗人,被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称为“第十位文艺女神。
【伊索寓言】有:农夫和蛇、龟兔赛跑、狼和小羊、狮子与野驴(新喜剧代表作家:米南德,旧喜剧代表作家:阿里斯托芬)【雅典的文艺理论家】:柏拉图(《理想国》、《文艺对话录》)、亚里士多德(诗学),也是两位哲学家。
《诗学》是西方美学和现实主义文艺理论的奠基之作。
【古希腊神话内容】:神的故事、英雄传说。
【奥林波斯神统十二主神】:1、众神之主、雷电之神:宙斯;2、神后:赫拉;3、太阳神:阿波罗;4、智慧女神:雅典娜;5、爱与美女神:阿芙洛狄忒;6、战神:阿瑞斯;7、农神:得墨忒尔;8、月亮女神:阿尔忒弥斯;9海神:波塞冬;10冥神:哈台斯;11、火神:赫准斯托芬;12神使:赫尔墨斯。
【古希腊神话特点】:1、神人同形同性,2、内容完整、自成体系,3、表现着浓郁的人本主义色彩,4、具有浓郁的命运观念,5、想象丰富、形象生动、故事优美、富于艺术魅力。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奥德修纪》)被誉为欧洲叙事诗的典范。
【荷马史诗】:古代希腊流传至今的最早文字写成的文学作品是两部史诗——《伊利昂纪》、《奥德修纪》。
《神曲》思想双重性
《神曲》思想双重性------------------------------------------作者xxxx------------------------------------------日期xxxx《神曲》的主题思想是在新旧交替的时代,个人和人类需从迷惘和错误中经过磨练,到达真理和至善的境地。
它是作者从政治上、道德上探索意大利民族统一的寓言性总结,表现了强烈的爱国精神和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
但丁在《神曲》中表现出来的思想上的两重性。
但丁生于中世纪后期,新时代的萌芽已在崇尚古代文学的时尚中长出。
一方面是10个世纪的基督文化的渗透和培育,使但丁在总体上不可能全部超出旧时代的框架;另一方面则是古希腊罗马的知识和智慧,在人性层面形成启蒙。
但丁在《神曲》中既矛盾又统一地表现出其世界观的两重性。
从两个引导者的身份来看,维吉尔是异教徒,代表着新时代古代文化复兴的方向,但但丁一方面按照基督教的价值观,将他们放在地狱第一圈,等候判决;另一方面,却又让他作为自己的导师,引导自己游历地狱和炼狱,走出迷津,贝亚。
本是人间女子,是但丁的世俗之爱,而且由于这种爱的不可得而使但丁痛苦万分,《神曲》中的她却被但丁变成圣母,通体发光,导引着他们的感情由人间走向天堂,变为圣爱,使他们的灵魂得以达到至善完美的境界。
因此,维吉尔和贝丽亚特齐成为但丁思想中新旧两个方面融合的最好载体。
具体到三界中居住者的选择与安排,也不同程度地表现了但丁矛盾心理,如他一方面同情一对恋人的不幸,另一方面又按照教会的道德标准将他们作为淫罪犯放在地狱受罚等。
而在整体上,但丁是作为一个人借助理性的力量反思、清理自己的灵魂,以期达到光明之境,却又将这种过程嵌在基督教的框架中,本身即表示了新旧交替时期的矛盾情境。
因此恩格斯评价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一,异端:1、其次表现在对待宗教的二重态度上。
一方面主张信仰上帝,为天主、圣徒、苦行僧唱颂歌,另一方面对现实中的教会罪恶做了全面的揭发与批判。
论《神曲》思想艺术的二重性
论《神曲》思想艺术的二重性人们通常用恩格斯所说的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来高度评价但丁,而且立足点往往是“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因为这意味着他对中世纪的反叛,对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贡献,因而,但丁的“伟大”实际上主要体现在“人文主义的先驱”上。
我觉得,这样理解但丁当然不无道理,但却不见得全面而准确。
诚然,但丁可被称为人文主义的先驱———“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因为,他的创作中表现了人文主义的思想倾向。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他同时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而且,从延续的历史的辩证眼光看,这“新时代”与“旧时代”并未断裂,它只能是新旧转换过程中的一种社会形态。
“新时代”本身包含着旧时代的成分,而不是刚萌生的新文化因素所能全部代表的。
因此,这位“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其思想的基本构架是旧时代的,他只能站在旧时代的文化土壤上前瞻新时代的曙光。
(一)中世纪宗教禁欲主义的伦理道德观念宗教主义的束缚中世纪教会的陈腐观念,在《神曲》中首先通过作品的立意和布局体现出来。
《神曲》分为《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分。
通过作品,我们了解到:中世纪基督教会为愚弄、欺骗人民、麻痹人民的斗志,达到为封建统治服务的目的。
作为一个中世纪的诗人,但丁也不例外,他一生深受宗教教条、主义影响,其思想的变化,也就自然地流露在作品里,尤其是《神曲》最为突出。
他让地狱中地各样灵魂忍受着各种各样的刑罚和痛苦,炼狱中的灵魂用各种各样的方法洗涤自己身上的罪行,天堂里的灵魂则幸福地沐浴在上帝的爱光之中等等。
通过以上的种种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但丁作为中世纪的一位诗人,其观点大多数是从宗教主义的道德观出发,充分展示了当时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念,宗教主义对人性的束缚。
但丁认为,只有彻底解脱肉体情欲,灵魂才能进入天堂沐浴上帝的爱护之光。
这种观念,正是中世纪宗教所倡导的“现世是罪恶与悲哀的幽谷”的禁欲思想,同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神曲》可以说是禁欲主义的形象化,是中世纪宗教神学的强烈体现。
由神曲看但丁宗教观的复杂性[整理]
由《神曲》看但丁的宗教观的复杂性【摘要】:但丁处于思想上由封建神学向人文主义过度的初期,其宗教观亦表现出了这一鲜明的时代特色。
而其宗教观主要体现在《神曲》中。
此文通过对《神曲》内容的研读及当时相关的社会背景的考察来详细解读但丁具有“基督教人文主义”特色的宗教观。
【关键词】:《神曲》、二重性、人文主义恩格斯评价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作为文艺复兴的开创人之一,但丁的宗教观是当时时代潮流的体现,透露出资本主义萌芽的思想特点。
而《神曲》是体现但丁思想尤其是其关于宗教的思想的主要作品。
总之,但丁的宗教观承前继后,体现着其所处时代的鲜明特色。
一、写作背景及其宗教观形成的原因但丁生活在14世纪的意大利(但是当时的意大利还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是由很多小邦国、公国、候国还有教皇国等组成的),那个时候还是中世纪(所谓中世纪就是指的欧洲从西罗马帝国灭亡以后的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的萌芽),意大利因为地处于地中海,交通便利,所以海运经济特别发达,因此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也就产生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思想,即“文艺复兴”。
当时佛罗伦萨政界分为两派,一派是效忠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齐伯林派,另一派是效忠教皇的盖尔非派,1266年后,由于教皇势力强盛,盖尔非派取得胜利,将齐伯林派放逐。
盖尔非派掌权后1294年当选的教皇卜尼法斯八世想控制佛罗伦萨,一部分富裕市民希望城市的独立,不愿意受制于教皇,分化成“白党”,另一部分没落户,希望借助教皇的势力翻身,成为“黑党”。
两派重新争斗,但丁的家族原来属于盖尔非派,但丁热烈主张独立自由,因此成为白党的中坚,并被选为最高权利机关执行委员会的六位委员之一。
1301年教皇特派法国国王的兄弟瓦鲁瓦的卡罗(Carlo di Valois)去佛罗伦萨“调节和平”,白党怀疑此行另有目的,派出以但丁为团长的代表团去说服教皇收回成命,但没有结果,果然卡罗到佛罗伦萨后立即组织黑党屠杀反对派,控制佛罗伦萨,并宣布放逐但丁,一但他回城,任何佛罗伦萨士兵都可以处决烧死他,从此但丁再也没有能回到家乡。
从神圣观照世俗——对但丁《神曲》“两重性”的另一种理解
从神圣观照世俗——对但丁《神曲》“两重性”的另⼀种理解2002年3⽉四川外语学院学报Mar.+2002第】8卷第2期JournalofSichusrlInternationalStudiesUniversityV01.18No.2从神圣观照世俗——对但丁《神曲》“两重性”的另⼀种理解蒋承勇(台州学院中⽂系.浙江临海317000)提要:但丁作为“中世纪最后⼀位诗⼈”,对旧时代县有总结性意义,⽽且他是站在旧时代那“神圣”的基督教⽂化⼟壤上前瞻新时代的曙光的。
他倡导⼈⽂主义,但⼜不⼀味地予J:{肯定,⽽是以基督教⽂化中具有⼈⽂性的合理因素,去规范与评判世俗⽣活和⼈⽀主义的个性⾃由乃⾄⼈欲放纵。
因此,作为“新时代最初⼀位诗^”、⼈⽂主义的先驱,但丁是伟⼤的,⽽作为”从神圣观照世俗”的“最后⼀位诗⼈”,也是伟⼤的。
美键词:但丁;《神曲》;⼈⽂主义;两重性中图分类号:L561.072⽂献标识码:A⽂童编号:1003—3831(2002)m⼀0007—03Observingandmirroringsecularityfromdivinity:AnotherinterpretationofthedualityofDante’SDivineComedyJIA.NGChesg-yvng舢瞬ract:A8“thelastpoetoftheMi&neA胖.”DanteAid出eliisof8mnmarysi甜6c删totheoldera;moreover,stsndlngontheE;mundofthe“divine”㈣舯cuhureoft}leoldem.hefore蛸thedawnofthe地wem.Heinitiateshumamsm,buthcdoesnotaffmnithllmlly;instead,llett3e8thereasomblehumanefactors硝出IlgiIltheChristianculturetostandardizeandjud舻timin—d/v/dualfrMdomandevenhumandesiresfori圳萨Im."1]mr商orc,Danteisgreat∞“c}lcfirstpoetoftheMiddleAges”∞d8fore—n/linerofhumanism,ar,dheisalso“thebstpoet”who“observesandmirrorsdivinity鼬seeuhrity”Keywords:Dante;D/vineComedy;humanism;d出廿⼈们涵常⽤恩格斯所说的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位诗⼈,新时代最初⼀位诗⼈”来⾼度评价但丁,⽽且⽴⾜点往往是“新时代最初⼀位诗⼈”,因为这意眯着他对中世纪的反叛。
但丁神曲的深度解读
但丁神曲的深度解读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但丁神曲的深度解读)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但丁神曲的深度解读的全部内容。
但丁《神曲》的深度解读□刘建军(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神曲》是但丁在文艺复兴之前写作的一个非常著名的作品。
按照恩格斯的话说,但丁是“旧时代最后一个诗人,新时代最初一个诗人”。
这个作品也表现出了鲜明的双重性特点。
作品的故事其实非常简单。
就是但丁做了一个梦:他人生的中途在一个黑暗的森林里迷了路。
看到一个小山的山顶有一抹阳光,想爬到山顶上去,但是前面出来了三个野兽,一狼、一豹、一狮挡住了去路。
就在他往前走不了、后退也不能的时候,一个人来到他面前,这就是古罗马伟大的诗人———维吉尔.在维吉尔带领下,他游历了地狱、炼狱.然后他的女友贝亚特丽采就领着他游历了天堂.地狱、炼狱、天堂基本都是九层.在九层天上是天府,天府又被称为“幸福的玫瑰”。
在这里但丁抬头往上看,看到了三位一体的“上帝"。
首先,但丁讲述这样一个故事目的就是告诉当时的人如何得救的问题。
人怎么样才能得救?但丁提出了一个得救方式———这就是精神得救.整个作品其实是一个寓言.我们知道,人得救的途径大约有两个:一个是采用现实的办法,比如通过劳动挣得财富,通过斗争获得地位以及其他的一些现实的方式等。
我们可以把这种方式称为“现实得救的方式”。
还有一种就是精神得救、灵魂得救的方式.在整个中世纪里,基督教鼓吹的是人的精神纯洁。
他们认为现实生活没有意义,没有价值,有价值的是人的精神生活。
从公元4世纪奥古斯丁的时代开始,人们就已经开始把精神得救当成了主要的选择.整个中世纪基督教的文化,或者说的基督教文明,其实就是一个主张精神得救,灵魂得救的文明.如果说古希腊强调的是人的现实生活,强调的是满足人的现实欲望的话,那么整个中世纪更强调的是人的精神的得救。
《神曲》艺术的双重性
《神曲》艺术的双重性
刘建军
【期刊名称】《现代中文学刊》
【年(卷),期】1994(000)002
【摘要】意大利著名诗作《神曲》,是诗人但丁·阿里盖利(1265-1321)的代表作。
这部产生在历史转型时期的伟大作品,不仅在内容上新旧思想杂糅,既表现了中世纪封建的落后意识,同时又第一次透露出新时代的思想曙光。
就其在艺术表现上,由于但丁所处时代的过渡性质和作家世界观上的矛盾,也显示出了明显的双重性。
首先,但丁在《神曲》中,将中世纪宗教文学所盛行的象征、梦幻等艺术表现手法,同反映现
【总页数】2页(P17-18)
【作者】刘建军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546.072
【相关文献】
1.《神曲》中贝亚德象征意义的双重性 [J], 丁璞
2.文学艺术中的造型艺术奇葩——论《神曲》造型艺术的移植借用 [J], 魏军
3.文学艺术中的造型艺术奇葩——论《神曲》造型艺术的移植借用 [J], 魏军
4.中世纪的葬歌新时代的序曲——试论《神曲》思想艺术的双重性 [J], 朱贺坤
5.试论《离骚》和《神曲》在艺术特色上的异同 [J], 温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浅谈但丁《神曲》中超越思想的二重性
浅谈但丁《神曲》中超越思想的二重性但丁的《神曲》是世界文学量级极高的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部高度审美的艺术品,更是一个超越思想的存在。
但丁通过构建一个超越自我与现实的精神空间,完成了意识体验的转换,并以此来试图超越人性的局限性,探寻生命的意义,以及关于神、魔、人的存在本质与关系,融入了二重性思想,这是《神曲》的独特之处之一。
首先,超越思想的第一重性在于文本中的描述是构建在固定且平衡的三重天结构之上的。
这个结构象征着天堂、炼狱和地狱三个不同的世界,每一个世界又由多个分层组成。
每个分层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地理空间上的距离,更是代表不同的心灵状态与情感体验。
最上面的天堂层代表着对神性的完美理解与统一,而最下面的地狱层则代表着身体的境况,以及我们对自我、环境与他人的感知。
而中间的炼狱层代表的则是达到神性的过程,以及“天使”与“恶魔”之间的暗示,并试图抵消这些力量,帮助人们超越这些力量,满足灵魂的渴望。
其次,超越思想的第二重性呈现在让读者明白,在这个三重天结构内所描述的是现实中发生的事情。
这种现实与想像之间的二重性质体现了人们始终无法确定真实的存在本质,无论是灵魂、上帝、魔鬼还是地球上的人都无法了解到“超自然的”存在。
但是,但丁却尝试通过文字形式去描述这种存在,从而让读者感受到对于真实存在的探究,以及生命的意义。
但是,这个探究过程在《神曲》中却不是道德化的,而是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的,因此其二重性质在思想层面上有了显著体现。
最后,超越思想的第三重性在于描述不再是一个单独的主体在表达了。
换而言之,但丁在构建《神曲》的呼唤,同时也体现了一个社会性的关系,以及社会生活中的集体意识。
但丁认为,一个主体的存在是不完整的,需要建立在群体交流与传承中。
因此,当我们通过文章去了解到这个结构时,我们需要共享文学、文化与互联网信息的影响,而不是以单一的文本为主。
因此,但丁《神曲》所体现的超越思想的二重性,不仅仅局限于表述的层面,而是将正常的描述与非常规的思考方式融合在一起。
浅谈但丁《神曲》中超越思想的二重性
浅谈但丁《神曲》中超越思想的二重性《神曲》是利用天主教合法的外衣,从古希腊文明中汲取“人学”营养,来否定天主教的以神为本的。
对于这种解读,是缺乏一定历史眼光的。
这不仅无法理解“基督教在塑造西方文化的传统和价值方面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无法理解路德、加尔文的宗教改革推动人文主义思想和资产阶级精神生成的历史意义,更无法理解天主教思想作为西方人普遍的文化心态和人生信条的原因。
天主教一直存在着两种倾向:一种是进步倾向,“在强调上帝权威的同时,更强调的是从人出发,即通过肯定人所独有的理性和信仰的能力,通过肯定人自身固有的追求至高精神的行为,来实现地上的天国与神学天国的沟通和和谐关系的达成。
”另一种则是落后乃至反动倾向,“强调人绝对遵守神的戒律和信条,通过克制自己的欲求来获得神的天国拯救。
”前者的思想模式主要体现在中世纪伟大的宗教文化学者、进步的神学思想家以及中世纪伟大的神学科学家的神学著述中,反映着真正的历史文化精神的发展历程;后者主要体现在現世的封建教会和反动的僧侣们为维护自己的反动统治对人们的思想欲求加以控制的企图上,是赤裸裸的禁欲主义和蒙昧主义。
”综上,二重性之于神学思想和人文精神,都具有不可分割性。
我们需要认识到《神曲》宗教超越主题不能脱离天主教的基本内容,只不过是“天主教其表,神学进步精神其里”。
也就是说,《神曲》的心路历程不仅循着天主教神学境界的轨迹,而且也体现天主教的进步精神。
这就是在神的前提下肯定人,神的背后是大写的“人”。
正如但丁在《飨宴》里说:“人的高贵,就其许许多多成果而言,超过了天使的高贵,虽然天使的高贵,就其统一性而言,是更神圣的。
”但丁不仅是一位伟大的诗人,也是一位伟大的天主教神学家;不仅是一位文学创新家,也是一位宗教改革家。
他总是站在天主教的进步立场上,用卓越的艺术家的眼光来审视和批判社会现实的,用精湛的艺术之笔来描绘和探讨人生、理性、历史、文化等诸多问题。
他的个人人生就在一种二重性环境成长起来,因而作品也不断表露出这种现象。
(完整word版)《神曲》的思想内涵和意义
《神曲》的思想内涵和意义主题:⏹映照现实,启迪人心,让世人经历考验,摆脱迷误,臻于善和真,使意大利走出苦难,拨乱反正,寻得政治上、道德上复兴的道路.但丁及其作品《神曲》的意义、价值和影响。
思想内涵:1、《神曲》是一部充满隐喻性、象征性、同时又洋溢着鲜明的现实性,倾向性的作品。
但丁创作该作品的意图有两个:首先,歌颂他终生爱恋的贝雅特丽采;其次,试图创作一部作品,把个人的遭遇和祖国以及人类的命运联系起来,把书写个人迷途知返、悔过自新的过程和给意大利人民指出政治上、道德上复兴之路的历史使命联系起来.即其思想内涵是映照现实启迪人心,让世人经历考验,摆脱迷误,臻于善和直,使意大利走出苦难,拨乱反正,寻得政治上、道德上复兴之路。
2、具有鲜明的政治倾向性.深刻描绘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对企图主宰基督教世界的教会,对垄断中世纪全部文化的宗教神学,给予严厉揭露和批判。
3、暴露了教会僧侣颠倒善恶,犯罪造孽的种种败行劣迹,痛斥教皇、主教、教士“日夜在那里用基督的名义做着买卖”,干着买卖圣职、敲诈勒索、荒淫无度、迫害基督徒等丑恶的行为,“使世界陷入悲惨的境地”;他们沉湎于金钱的淫秽污臭,“到处断绝上帝赐给人民的面包”,树立了导致人民“走上邪路"的坏榜样.4、但丁热情歌颂现实生活的意义,认为现实生活自有本身的价值。
赞颂理性和自由意志,召唤对现实和斗争的兴趣,追求荣誉的思想,这是但丁作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的特征之一。
——以人为本,重视现实生活价值。
5、表露了反对中世纪的蒙昧文化,提倡文化,尊重知识的新思路.称颂人的才能和智慧,对于教会排斥和否定的古典文化,推崇备至.他在诗中把荷马奉为“诗人之王”,亚里士多德是“哲学家的大师"。
6、对新兴市民阶层的贪图私利,追逐金钱等,对正在形成中的资本主义关系的罪恶,也有清晰而深刻的认识,并予以严厉的遣责。
⏹第六,意大利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变化和精神道德情况,在《神曲》中也获得了真切、广泛的描绘。
但丁《神曲》.docx作品赏析
但丁《神曲》.docx作品赏析1、从横向结构看(1)地狱:地狱展现了人性之各种各样的恶,以及行恶者的灾难(惩罚),体现了天国审判和人间审判的完美结合(一方面但丁以上帝的名义进行宣判;另一方面但丁又是按照自己的善恶标准,对人世间的一切恶人进行审判)但丁将教会与教会中许多神职人员打入地狱第八层,让一切危害国家残害人民的暴君贪官剥削者等在地狱中受苦,体现出诗人刚直不阿的品格与勇敢无畏的叛逆精神(2)炼狱:炼狱是通往个人完美的痛苦道路,象征人的磨难和自新的过程。
但丁对炼狱的描述体现了赎罪意识与升华意识的融合(一方面强调人的灵魂改造是一个痛苦的过程,要靠自我苦修,另一方面提出要靠人自身的努力来改造人性的思想)(3)天堂:天堂展现了人性之间各种各样的美德,以及操守美德者的幸福。
但丁对天堂的描绘既有宗教神秘色彩,也闪现着现实的光辉(一方面反映美、善、爱与上帝一体的观念,另一方面寄寓了作为一位政治家的政治理想)2、从纵向结构看《神曲》是写但丁在罗马诗人维吉尔与恋人贝雅特丽齐的引导下,游历地狱、炼狱和天堂的过程。
在这里,但丁向我们勾勒了一个在基督教文化背景中个人精神得救的崭新模式:即由被动性和途径的外在性,转为主动性和个体性。
天堂之路=人智+爱,维吉尔象征“人智”,贝雅特丽齐象征“信仰和爱”但丁十分敬佩维吉尔;“爱”有多重含义:个人的情爱、宗教式的爱、博大之爱3、结论(1)《神曲》虽写亡灵的“境遇”,但总的着眼点却在现实人生,其基本主题是弃恶从善。
但丁要为拯救意大利,拯救人类指明途径。
但丁在《致斯加拉达亲王书》中谈到了创作《神曲》的目的:“全书的目的就是要使生活在这一世界的人们摆脱悲惨的境地,把他们引导到幸福的境地。
”(从个体角度在道德方面探索意大利和人类的出路)(2)《神曲》对两希文化的合流作了一次杰出的尝试,体现了希伯莱文化(天堂地狱说)和希腊文化(人智与爱)的融合。
但丁是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神曲》是中世纪社会生活和文化知识的百科全书。
但丁与神曲读后感
但丁与神曲读后感但丁与神曲读后感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店铺整理的但丁与神曲读后感,欢迎阅读与收藏。
但丁与神曲读后感1一、概括:序曲,人生迷途在一个黑暗森林,山顶光亮象征理想希望,遇到豹(淫欲)狮(强暴)狼(贪婪),维吉尔是仁智的象征,用理性知识消除恐惧。
分地狱炼狱天堂三章。
二、思想性:满隐喻和象征性,鲜明的现实性和倾向性,采用中世纪特有的幻游方式,内容映进现实,让世人历经苦难摆脱迷途,寻求政治道德的解脱。
1、借助中世纪处置谋杀犯的酷刑,宣告正义必将战胜邪恶,教会干涉世俗终将消失,表达了新兴市民阶级必将摆脱中世纪束缚与宗教神学桎梏的需求。
2、歌颂现实生活,鼓励人们在现实中遵循理性,3、赞扬理性和自由意志,召唤对现实的斗争兴趣,以人为本,重现实生活价值。
4、反对中世纪蒙昧主义,提供文化尊重知识,歌颂人的才能与智慧。
5、局限性:歌颂现实生活为来世永生的准备,揭发教会又不完全反对神学。
三、艺术特色:1、多层次色彩的形象描写,表达诗人精辟抽象的哲学神学观,又赋予巨大的真实性,使人如临其境;2、多姿多彩的鲜活人物刻画,高度写实的艺术形象,有象征性和寓言性,个性鲜明;3、写人绘景时,采用源自日常生活的自然界的通俗比喻,产生不寻常的效果;4、隔行押韵连锁循环,民间流行的格律三韵句;5、用俗语写作,促进意大利语言的统一。
四、主题:从字面上,讲人死后的灵魂状态;从寓言上,表达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从道德上,讲堕落人们的道德拯救;从神秘上,讲人类如何超越现实困境走向完善之旅的思考。
是一部人类精神向圣爱其实的灵魂之旅之作。
五、寓言性质1、亡灵预言书:讲述彼岸的亡灵故事,让人行善。
2、人生寓言:森林篇是彼岸的折射,个人叙述森林经历,表达对现实生存的思考,人的原欲导致的命运多舛。
3、摆脱迷途的方式:用知识和理性可以避免人犯错,外在性的只能灭原欲,人要从宗教信仰达到内心至美。
《神曲》所表现出来的思想的矛盾性,两重性
激情是安娜性格的一个突出特点。她充满旺盛的生命力,渴望爱情,但她的爱情长期遭受压抑。认识渥伦斯基,唤起她的爱欲和激情。火车站的相遇,作者特意描写安娜眼睛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
安娜的悲剧原因是复杂的,是两种生命态度的冲突、性格与社会环境的冲突、男性与女性的冲突、情感与理性的冲突等一系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冲突的必然结果。
2,都要求妇女人格的独立,追求个性解放。
二人都是不满足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和自己的附属地位而选择离家出走。
不同之处:1,二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阶层不同 安娜:深处庞大的封建的俄罗斯社会,是一个过着寄生生活的贵族妇女。
娜拉:呼吁自由资本主义高度发展的北欧,是一个小资产阶级妇女,是一个自食其力的劳动者,
2,二人选择出走的原因不同
作为普通劳动者:淳朴善良、勇敢刚毅、坦率真诚、酷爱自由、追求真理、热爱乡土
作为哥萨克中农:摇摆不定、彷徨无措、保守、偏狭、粗野、残忍、缺乏政治头脑
葛利高里有两大追求,都是以悲剧收场:
一是爱情与婚姻,爱情错位,恪守封建伦理规范与追求爱情的自然天性之间的冲突。
两次回到妻子娜塔莉娅(道德美与深沉含蓄的爱)身边,三次投入情人婀克西妮亚(性感美与热烈奔放的爱)怀抱。
3,两个人接受的思潮不同
安娜接受的是个性解放和爱情至上的思潮,娜拉接受的是个性解放和妇女平等的思想。
于连和拉斯蒂涅形象比较
首先,他们的人生追求不同。
拉斯蒂涅的个人奋斗动机更多在于对上流社会奢华生活的向往,对物欲与虚荣心的满足。于连的个人奋斗动机则侧重于实现自身的价值,渴望靠才能创造一番伟业。拉斯蒂涅出身于外省破落小贵族。生活的贫穷与家庭的义务,使他“对于权位的欲望与出人头地的志愿增加了十倍”。最终,对金钱、权势的崇拜成了拉斯蒂涅追求的人生目标。
探讨但丁的双重二元论
探讨但丁的双重二元论但丁是意大利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诗人,他的《神曲》被誉为世界文学的珍品之一。
作为一个文学巨匠,但丁在他的作品中表达了许多哲学观念。
其中一个最重要的观念是“双重二元论”。
双重二元论是一个哲学观念,认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是由两个相互独立的形式组成的。
在但丁的作品中,这个观念被运用到了许多不同的方面,包括宗教信仰、人类本性、以及道德伦理等方面。
首先,但丁的双重二元论可以在他对宗教信仰的描述中得到体现。
在《神曲》中,但丁通过描述地狱、炼狱和天堂,表现了他对神的信仰和他对道德价值观的认识。
在他的眼中,人类的灵魂可以通过磨难和苦难的炼狱之旅得到救赎,并进入天堂成为神的仆人。
这种双重二元论的信仰观念,认为精神世界和物质世界都是有存在价值的,他们的存在不仅是平行的,而且是相互联系的。
其次,但丁的双重二元论还可以在他对人类本性的描述中看到。
在《神曲》中,但丁不仅描绘了地狱中的罪恶和堕落,还描述了人类在炼狱和天堂中为了救赎而付出的艰辛和痛苦。
这种对人类的描绘,并不是单纯的黑白分明,而是呈现出了人类伦理的双重二元性,人类既有堕落和罪恶的本性,也有拯救和救赎的可能性。
最后,但丁的双重二元论也可以在他对道德伦理的探讨中发现。
在《神曲》中,但丁描写了许多不同的罪犯和罪行,这些罪犯和罪行代表了不同的道德标准和价值观。
但丁认为,道德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在不同的时代和文化中有所不同。
这种双重二元论的道德观念,认为道德标准和价值观既有相对的一面,也有绝对的一面。
总之,但丁的双重二元论观念是一个非常丰富的哲学体系,它涉及到宗教信仰、人类本性、以及道德伦理等多个方面。
但丁的《神曲》通过描述地狱、炼狱和天堂,展示了一个双重二元世界观,认为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都是有意义的存在。
这种思想观念,为我们解答了许多哲学上的难题,同时也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和世界的本质。
浅析《神曲》主题的隐性意义_显性意义
浅析《神曲》主题的隐性意义_显性意义论文导读::神曲》是意大利诗人但丁的代表作。
神曲》的主题可归结为双重意义:一为显性意义。
为隐性意义。
《神曲》是意大利诗人但丁的代表作,它确立了欧洲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
诗人采用了中世纪流行的梦幻文学形式,描写了一个幻游地狱、炼狱、天堂三界的故事。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它都是敬而远之的,原因在于大量象征和比喻的运用,以及典故的层出不穷。
虽然读懂《神曲》的主题绝非易事,但我们可以从某些层面入手,做些探讨。
但丁在《致斯加拉亲王书》中说:我这部作品的意义不是简单的,反之,可以说是多义的,就是说,含有多种意义。
第一种意义是照文字上的意义;第二种意义是照文字所表示的事物的意义。
第一种可以称为字义的意义,第二种可以称为讽喻或神秘的意义。
由此,《神曲》的主题可归结为双重意义:一为显性意义,即字义上的意义:表现人死后灵魂的归属,带有浓郁的基督教色彩;一为隐性意义,即事物的意义:表现一种以人的自由意志为出发点的是非、功过的赏罚评判,表现了人的存在意义与人的自由意志的存在与选择。
我们可以把《神曲》主题的第二重意义即隐性意义作如下理解:一、天国审判与人间审判相结合《神曲》依靠上帝权威,进行人间审判,以人间审判填充上帝观念的空虚。
如《地狱》篇中的候判所,表现了人与上帝的矛盾中,诗人的取舍。
在地狱第七层的第八圈中,教皇尼古拉三世在遭受着酷刑头嵌在石洞里,整个人被倒栽葱地竖立起来显性意义,脚底板上还点着火,火烫得脚底板不停地颤抖。
值得一提的是,尼古拉三世错把但丁当做教皇普尼菲斯八世而向他发出了召唤。
对已经去世的教皇和还健在的教皇做出如此的审判,体现了诗人人化的判别标准。
这种标准与基督教的要求几乎是对立的。
二、禁欲意识与升华意识的结合禁欲意识与升华意识,二者一抑一扬,相辅相成。
禁欲主义是基督教思想的核心思想。
教会主张,肉体完全服从于人的精神,而人的精神应该无条件地服从于神,人应该摒弃自我的欲念,把神的旨意作为一切的行为标准。
但丁神曲主要思想从《神曲》看但丁的文论思想
但丁神曲主要思想从《神曲》看但丁的文论思想从《神曲》看但丁的文论思想摘要:但丁的《神曲》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作品之一,他因此被誉为“旧时代最后一个诗人,新时代最初一个诗人”。
他所提出的“俗语观”和“四义说”,在《神曲》中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推动意大利乃至世界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本文试从《神曲》着眼对其所体现的文论思想进行简要分析。
关键词:但丁;《神曲》;俗语观;四义说。
《神曲》是但丁在文艺复兴之前写作的一个非常著名的作品,也对后世文学影响极大。
他在创作中对俗语的应用,使他成为意大利民族语言之父。
他对四义说即:字面义、譬喻义、道德义、寓言义的运用,使得他的作品万古长青。
俗语观与四义说究竟如何?又怎样在作品中体现?但丁的《神曲》为我们的困惑做出了最好的解答。
一、俗语观作为意人利文艺复兴的先驱和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奠基者, 但丁不但身体力行, 在文学实践中运用俗语创作, 以自由语言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怀和思想, 写下了《新生》、《神曲》这样垂为后世典范的作品, 而比在理论上大力倡导俗语, 要求在俗语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统一的意大利语。
但丁的“论俗语”为意大利民族语言建立提供了可行的方案, 同时为意大利民族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但丁的俗语观主要体现在其作品《论俗语》中,该书用拉丁文撰写,目的在引起知识界对于民族语言的注意。
这是最早一部关于意大利语及其文体和诗律的著作。
书中阐明了俗语的优越性和形成标准意大利语的必要性,对于解决意大利的民族语言和文学用语问题起过重大的作用。
从这本书可以看出但丁用意大利语写作《神曲》的理论根据。
但丁提出统一语言的必要, 主张对各地方的语言进行“筛选”。
经过筛选和提炼的语言是“属于意大利一切城市而又不专属于其中任何一个城市的那种语言, 意大利一切城市的方言都以此来计量、权衡和比较”(4).。
俗语在意大利的概念, 但丁这样指出:“所谓俗语, 就是孩提在起初解语之时从周围的人们听惯而且熟习的那种语言, 简而言之, 俗语乃是我们不凭任何规律, 从模仿乳母而学来的那种语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作为承前启后的但丁, 思想是矛盾的、复杂的, 他思想的复杂性体现在《神曲》之中, 本文试图通过分析《神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去透视但丁的思想性格。
关键词: 神秘色彩象征总结政治倾向凡读过《神曲》的人都知道, 但丁·阿利盖里是意大利中世纪最伟大的诗人。
他的文学创作标志着中世纪文学向近代文学的过渡。
但丁自幼聪明好学, 在18岁时就开始写诗, 他的作品《神曲》是其一生中写作时间最长、规模最大的一部杰作。
他竭尽全力、呕心沥血, 直到逝世前才完成。
该作品是他一生思想和艺术探索的结晶, 也是整个中世纪欧洲文学的总结性作品。
但丁出生在佛罗伦萨的一个没落的骑士家庭, 他对绘画、音乐、哲学、历史、天文、地理、政治等各门学科都很有研究, 是他那个时代多才多艺、学识渊博的学者。
他9岁时, 被小姑娘贝阿特丽采的美丽所倾倒, 他将贝阿特丽采看作是拯救他灵魂的天使, 所以在《神曲》中, 但丁将象征着神学和信仰的贝阿特丽采比喻为圣女, 拯救迷途中的但丁, 使但丁能幸福地进入天堂见到上帝。
但丁曾因为是白党被判终身流放, 长期的流放生活使但丁广泛地接触到意大利社会, 扩大了视野, 丰富了人生阅历, 熟悉了社会的各阶层, 加深了对社会政治问题的认识, 看到各城邦之间的纠纷给意大利所带来的灾难, 看到了罗马教廷的黑暗和腐败, 他认识到只有团结和统一才是意大利的出路。
流放生活给他创作《神曲》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翻开《神曲》, 认真阅读后不难发现, 《神曲》运用了中世纪梦幻文学的表现形式, 在构思和内容方面都受基督教的影响。
诗中有许多繁琐的经院哲学的知识和难解的隐喻和象征, 具有神秘色彩, 这些都是它作为一部中世纪的作品所具有的特征。
但我们又不能把其视之为一部宗教文学, 它是但丁从政治、哲学和道德的角度探索意大利和全人类出路的寓言性的总结, 在许多方面都存在着两重性, 存在着新与旧的矛盾。
如何从《神曲》看但丁思想的双重性? 我们可以从其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两方面去分析。
一、从思想内容看但丁思想的双重性 1.《神曲》在走向天堂的神学框架中包含的主题是为了给人类指出一条通向光明的道路, 也是意图为意大利人民寻找一条摆脱苦难的道路。
但丁生前在给友人的信中曾说过写作《神曲》的目的是“要使生活在这一世界的人们摆脱悲惨的遭遇, 把他们引领到幸福的境地”。
整部诗篇是一个寓言: 人生中途迷路, 游历地狱、炼狱、天堂后最终见到上帝的过程, 象征着人类经过迷惘和错误, 经过苦难和考验, 最终走向光明与至善的历程。
在寻求人类精神发展道路的探索过程中, 虽然但丁认为神学和信仰高于理性的哲学, 并强调了苦修、节欲和道德净化等基督教观念, 但他追求的理想却是现实的。
而且, 对这种理想的追求, 逐渐由狭隘走向广阔, 由最初寻求城邦的统一到意大利的统一, 直至对整个人类未来道路的探索。
在真理的追索过程中, 他又抱着积极乐观的态度, 长诗光明的结局表现了诗人对意大利和人类的未来的美好祝愿。
2.《神曲》以梦幻故事的形式反映了现实的社会生活, 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
《神曲》以梦游三界的形式, 表达了诗人对家乡佛罗伦萨陷入党争的痛恨, 他指责了两派纷争、同室操戈给人民带来的无尽痛苦。
诗中大部分描写是来自现实生活的所见所闻, 抨击了党争、贪官污吏、高利贷者、宗教迫害等, 极其广泛地反映了中世纪晚期意大利的社会现实。
特别是《地狱》篇, 描写灵魂在地狱里煎熬, 反映的其实是人世间的生活。
在《神曲》这首长诗中, 但丁鲜明地表达了他的政治倾向。
对于各时代的人, 但丁都根据自己的政治观点, 对他们作出评价。
他厌恶在政治斗争中态度暧昧的骑墙派, 在地狱的第一层里, 他就将骑墙派的灵魂放在那里, 并让他们受着风吹和大黄蜂的刺蜇。
他渴望意大利的统一, 即使在地狱里, 他也没忘记和鬼魂讨论祖国统一的问题。
对那些热心于党派纷争的人, 他痛加斥责。
而对为国家和民族作过好事或维护国家统一的人则予以赞扬。
基柏林党的法利那太生前是但丁的政敌, 但由于他曾使佛罗伦萨免除了一次浩劫, 但丁称他为“高贵的灵魂”。
但丁充满同情地描写了乌哥利诺祖孙被活活饿死的悲惨情景, 令人不忍卒读。
这些描写揭示了党争的残酷。
但丁主张政教分离, 反对教皇干涉世俗的政治斗争, 对教皇破坏意大利统一深恶痛绝。
他对那些披着宗教的外衣欺骗和欺凌民众的教会人士进行了愤怒的揭露, 在地狱里痛骂已故的教皇尼古拉三世, 在《天堂》第27篇里, 借第一任教皇圣彼得的嘴谴责了历任教皇。
这虽然是从纯洁宗教的角度出发, 但客观上与人民的反教会情绪是一致的。
3.《神曲》是中世纪文化的总结, 又有人文主义思想的萌芽。
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 其一, 长诗整体框架上笼罩着宗教神学的世界观和道德观, 它的主题指示人类摆脱迷惘和错误, 也是以天堂为最后归宿。
但在具体的描写中, 长诗却表现出诗人对现世生活的极大热情, 走向天堂的过程也是依靠个人道德完善, 抛开了教会、从《神曲》看但丁思想的双重性(河源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河源517000)刘育根○文学语言学研究1122007年第34期周刊考试教皇的媒介已是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的先声。
其二, 对教会僧侣特别是教皇的激烈抨击是长诗重要的内容, 地狱里大量的教会僧侣受着刑罚, 当时的教皇朋尼法斯八世还活着, 但丁已经将他的灵魂打入地狱, 让他和他的前任一起遭受火刑的惩罚。
然而但丁并不反对宗教, 并虔信神学。
其三, 长诗贯穿着但丁对意大利复兴和统一的热切盼望, 但他憧憬的祖国统一不过是复兴罗马帝国, 并寄希望于神圣罗马皇帝。
其四, 长诗表现出诗人对知识的崇敬和对中世纪蒙昧主义的反叛, 主张尊重理性, 提倡追求真理, 肯定人的才能和智慧, 把古代异教徒放进地狱, 也将尤利西斯作为奸谋者安排在地狱里。
作为一部“百科全书”性质的著作, 它所总结的也基本是中世纪文化知识。
其五, 但丁对追求爱情自由的情侣保罗和弗兰采斯加表示了同情, 但还是把他们放在寒风狱里受着鞭打, 将古往今来犯色戒的灵魂都打入地狱, 甚至连贪吃的灵魂也未能逃过, 表现了作者比较坚定的禁欲主义态度。
二、从艺术特点上看但丁思想的双重性在艺术方面, 《神曲》表现出对中世纪文学的继承和新文学因素相结合的过渡性特点。
长诗处处可见中世纪文学的手法, 诗歌结构极其严谨完整。
全诗分为三部分, 每一部分的诗行大致相同。
三界的内部结构也精心安排, 地狱九层, 炼狱加上内外层也是九层, 天堂九重, 加上天府又成为“十”这个整数。
诗句运用了民歌的“三韵句”。
在神学中, “三”代表“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 “十”代表完美。
诗的梦幻故事的文学形式, 大量的象征、寓意等, 都是中世纪文学的流行手法。
序曲中就有无比丰富的象征意象: 黑暗的森林, 象征意大利的社会现实, 在森林中的迷路象征人类的迷惘; 三头猛兽, 象征着阻挠人类到达光明世界的邪恶力量; 维吉尔、贝阿特丽采对但丁的引领, 象征人类必须在理性和哲学的引导下, 经受苦难和考验, 经过道德的净化, 再经过神学和信仰的引领, 走出迷惘, 到达理想的境界。
另一方面, 长诗又有新的文学因素, 即文艺复兴时期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萌芽。
地狱、炼狱、天堂出自神学观念, 却以具体的描写反映了现实社会生活; 灵魂所居的虚幻的世界富有现实感, 通过具体的描写, 使人可以感受到地狱的阴森恐怖、炼狱的宁静平和、天堂的光明幸福; 长诗描写了各种类型的人物, 刻画出人物的鲜明个性, 形象栩栩如生; 来自生活的形象生动的比喻, 使诗歌富有生活气息。
《神曲》用意大利民族语言写成, 对于促进意大利民族语言的统一和民族文学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它是一部反映时代精神生活的文学作品, 从某种意义上, 可以说是近代文学的先声, 后世许多诗人、画家、音乐家都从中汲取创作营养。
从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我们可以看出, 进步与保守、新与旧杂于其中, 反映了但丁在新旧交替时期思想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参考文献: [1] 金紫千.简明文学手册.内蒙古: 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84.7. [2] 陈应祥, 傅希春.外国文学.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重印). [3]金元浦, 孟昭毅, 张良村.外国文学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摘要: 民办高校教师忠诚度缺失问题由来已久。
本文认为, 忠诚是相互的, 要教师对学校忠诚, 学校首先必须对教师忠诚。
倡导民主管理, 真诚沟通, 建立有认同感的校园文化, 为教师创设舒适的工作环境是学校对教师忠诚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 民办高校教师忠诚度缺失以市场经济规律运作的中国民办高等教育要在21世纪激烈的高教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培养教师对学校忠诚, 与学校共创辉煌是学校成功的关键。
密歇根大学著名的人力资源管理专家Dave Ulrich认为, 一个企业的人力资源水平取决于员工能力和员工投入程度两方面的因素, 即人力资源=能力水平×投入程度, 而投入程度是由忠诚度决定的。
这条规则同样适用于教育领域。
因此, 如何培养教师忠诚, 提高教师的奉献精神是民办高校管理者应当思考并努力解决的问题。
一、目前现状“忠诚”两字, 出自儒家学说, 经过长期历史的磨砺和熏陶, 剔除其封建“忠君”意识的糟粕, “忠诚”的观念体现一种中华民族群体特有的价值取向, 成为一种较稳定的民族心理特质与人格品质, 渗透于中国人民的心底深层。
教师忠诚是指教师对学校的认同和竭尽全力的态度和行为。
具体表现在意识上和学校价值观及政策等保持一致; 在行动上尽其所能为学校做贡献, 时刻维护学校集体的利益。
然而, 近年来,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民办高校教师忠诚度不尽如人意。
教师不忠诚于学校, “脚踏两只船”; 不忠诚于教学, 工作例行公事, “做一天和尚, 撞一天钟”。
教师队伍流动性越来越频繁, 频率远远大于公办学校。
从全国各地的人才招聘市场的招聘资讯就不难发现, 民办院校招聘师资人才的广告屡屡出现, 这一方面是因为学校的事业有了大的发展而教师数量不够; 另一方面, 更主要的是学校现有教师不能信守职业承诺毁约跳槽导致学校正常教学工作难以为继, 而不得不经常招兵买马。
教师不忠诚, 限制了民办高校的长远发展, 给学校和学生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有两点尤为值得一提。
其一, 造成学校管理成本空前加大。
教师不忠诚使学校某些工作出现瘫痪而且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增加教师流失的置换成本。
从用人成本的角度分析, 学校引进一位教师要花费不少成本, 包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 优秀教师的流失会使学校付出更大成本。
据美国管理学会(AMA)的报告, 替换一名雇员的成本至少相当于其全年薪酬的30%, 对于紧缺的岗位, 此成本相当于雇员全年薪酬的115倍甚至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