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判断方法
crbsi诊断标准
crbsi诊断标准
CRBSI(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一种常见但严重的医院获得性感染,
它会给患者带来严重的健康风险。
因此,准确的诊断标准对于及时治疗和预防CRBSI至关重要。
本文将介绍CRBSI的诊断标准,帮助临床医生更好地识别和处
理这一疾病。
首先,CRBSI的诊断需要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资料。
患者可能
出现发热、寒战、低血压等全身症状,以及导管插入部位的红肿、渗液等局部表现。
实验室检查方面,血培养是最为重要的指标,阳性结果可以直接支持CRBSI的诊断。
此外,影像学检查如超声心动图、CT等也有助于发现导管周围的感染征象。
其次,CRBSI的诊断标准还包括导管抽取物培养的结果。
在疑似CRBSI的患
者中,应及时采集导管抽取物进行培养,阳性结果可以进一步确诊。
需要注意的是,导管抽取物培养的时机和方法对于诊断的准确性有着重要影响,临床医生应当严格按照规范操作。
最后,CRBSI的诊断还需要排除其他可能的感染源。
有时候,患者的症状可能
并非由中心静脉导管引起,而是由其他部位的感染所致。
因此,在诊断CRBSI时,需要排除其他潜在的感染源,以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总之,CRBSI的诊断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诊断过程,需要临床医生充分运用临
床经验和各种检查手段。
只有准确诊断,才能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降低患者的病情风险。
希望本文对于CRBSI的诊断有所帮助,也希望临床医生能够加强对CRBSI的认识和诊断能力,为患者的健康保驾护航。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临床实践标准
目录
•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概述 •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诊断 •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 •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治疗 •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案例分析 • 未来研究方向与展望
01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entral 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LABSI)是指患者在留置中心静 脉导管期间或在拔除导管48小时内发生的原发性、且与其他 部位感染无关的血流感染。
最大无菌屏障
在置管过程中,应采取最大无菌屏障 措施,包括穿戴手术衣、口罩、帽子 、手套和脚套等。
置管过程中的预防措施
01
02
03
严格消毒皮肤
在置管前,应对穿刺部位 皮肤进行严格的消毒,确 保无菌状态。
无菌操作
确保所有使用的导管、敷 料和其他物品都经过灭菌 处理,并在有效期内使用 。
规范操作流程
医务人员应熟练掌握置管 操作流程,期复查等。
抗菌药物的选择与使用
经验性治疗
针对性治疗
在未获得病原学诊断结果之前,可根据患 者情况、感染部位和可能的病原体,选择 适当的抗菌药物进行治疗。
根据病原学诊断结果,选择敏感、有效的 抗菌药物进行治疗,确保治疗效果。
联合用药
用药途径和剂量
对于严重、复杂的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 感染,可考虑联合用药以提高治疗效果。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案 例分析
典型案例介绍
患者基本信息
年龄、性别、基础疾病、住院时间等。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情况
置管部位、置管时间、导管类型等。
医院感染的中心性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首先确认患者有中心性静脉导管留置史,然后根据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 进行诊断。临床表现包括寒战、高热、白细胞计数升高、血培养阳性等;实验 室检查包括导管血和外周血培养、导管尖端细菌培养等。
实验室诊断方法
80%
血培养
采集导管血和外周血进行培养, 以检测是否存在病原微生物。
100%
导管尖端细菌培养
03
中心性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预防策略与措施
01
02
03
04
严格掌握置管适应症
仅在必要时使用中心静脉导管 ,尽量选择其他替代方案。
置管人员的培训
确保置管人员经过专业培训, 掌握正确的置管技术和操作规 范。
置管环境消毒
保持置管环境清洁卫生,定期 进行空气消毒。
导管材料的选择
选用高品质、具有抗菌性能的 导管材料。
06
中心性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研究进展与展 望
研究现状与成果
中心性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医院感染 的重要类型之一,近年来受到广泛关注。
国内外研究者针对CRBSI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诊断 与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
已有研究证实,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定期更换敷料 、使用抗菌药物等措施可以有效降低CRBSI的发生率 。
导管置换
在特殊情况下,如导管功 能正常且感染得到控制, 可以考虑进行导管置换。
其他治疗措施
支持治疗
给予患者充足的营养、水和电解质, 维持身体正常代谢和内环境稳定。
对症治疗
免疫调节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可以考虑 使用免疫调节剂或生物制剂进行治疗 。
针对患者的症状和体征,采取相应的 对症治疗措施,如降温、止痛等。
血标本、导管相关感染
血培养标本的采集与运送(一)采集指征1.寒战、体温超过38℃或低体温,怀疑血流感染时。
2.以下情况时应抽血做细菌和真菌培养:医院内肺炎;留置中心静脉导管超过48h;感染性内膜炎;骨髓炎;有严重基础疾病、免疫缺陷伴全身感染症状;临床医生怀疑有血流感染可能的其他情况。
(二)采集方法1.皮肤消毒程序:用消毒液从穿刺点向外画圈消毒,至消毒区域直径达5cm 以上,待消毒液挥发干燥后(常需30s以上)穿刺采血。
2.采血部位:通常为肘静脉,疑为细菌心内膜炎时以肘动脉或股动脉采血为宜。
3.采血量:以培养基与血液之比为10:1为宜。
成人每次每培养瓶采血8~l0ml,婴幼儿每次每培养瓶采血2ml。
对于成人患者,应该同时分别在2个部位各采集1套(每套含1个需氧瓶和1个厌氧瓶)血标本,以帮助提高检出率和排出污染情况。
4.培养瓶接种:成人用注射器无菌穿刺取血后,排尽针头内空气,直接注入血培养瓶,勿换针头(如果行第二次穿刺或用头皮针取血时,应换针头),先注于厌氧培养瓶,然后注入需氧培养瓶,轻轻混匀以防血液凝固。
推荐采用负压血培养瓶,减少污染环节。
(三)标本运送所有标本采集后都应立即送往实验室,最好在2h内。
如果不能及时送检,宜置于室温环境。
血培养瓶送到检验科前,不应暂存于冰箱内。
(四)注意事项:1.采血时机:尽可能在抗菌药物使用前或在停用抗菌药物24小时后采集;最好在寒战和发热初期采血。
2.采血次数及间隔:对需马上做抗菌治疗的急性发热性疾病(如脑膜炎、细菌性肺炎)或需紧急手术的患者,应立即从两臂分别取2套标本。
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在24h内取血3次,每次间隔不少于30min;必要时次日再做血培养2次。
对发热原因不明者2次抽血间隔60min;必要时于24~48小时后再抽血2次。
3.不能在静滴抗菌药物的静脉处采血;不应从留置静脉或动脉导管取血。
血管导管相关感染标本采集二、血管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定义带有血管内导管或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内导管外,无其它明确的感染源。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北京积水潭医院李静血管内导管类型置入血管类型:周围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动脉导管。
留置时间:临时或短期导管,长期导管。
穿刺部位:周围静脉导管,经外周中心静脉导管,锁骨下静脉导管,股静脉导管,颈静脉导管。
导管是否存在皮下隧道:皮下隧道式导管和非皮下隧道式导管。
导管长度:长导管,中长导管,短导管。
导管相关感染的概念出口部位感染:指出口部位2cm内的红斑硬结和触痛,导管出口部位的渗出液培养出微生物,可伴有其他感染征象和症状,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隧道感染:指导管出口位置,沿导管隧道的触痛,红斑或者大于2cm的硬结,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皮下囊感染:指完全植入血管内装置皮内囊内有感染性积液,常有表面皮肤组织触痛,红斑和硬结,自发的破裂或引流,表面皮肤的坏死,可伴或不伴有血行感染。
导管相关血行感染(CRBSI):指留置血管内装置的患者出现菌血症,经外周外周静脉抽取血液培养至少一次结果阳性,同时伴有感染的临床表现,且除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行感染源。
导管相关感染仅限于导管感染导致的血性感染,能够排除其他部位感染,且导管尖端培养与血培养为同一致病菌。
发病机制微生物引起导管感染的方式有:1.皮肤表面的细菌在穿刺时或之后,通过皮下致导管皮内段至导管尖端的细菌定植,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
2.另一感染灶的微生物通过血行播散到导管,在导管上粘附定植,引起CRBSI。
3.微生物污染导管接口和内腔,导致管腔内细菌繁殖,引起感染,其中,前两种属于腔外途径,第三种为腔内途径。
常见病原菌1.革兰阳性菌(最主要):表皮葡萄球菌感染主要是由于皮肤污染引起,约占CRBSI的30%。
金黄色葡萄球菌:曾经是CRBSI最常见的病原菌,目前约占院内血行感染的13.4%。
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的发生率也在增加。
2.革兰阴性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放射性土壤杆菌也有报道。
绿脓杆菌和阴沟菌在大面积烧伤患者中比较多见。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院感染,也被称为医疗相关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保健过程中,出现并非原有病情的感染。
这类感染对患者的康复和健康产生了不利影响,因此准确诊断与及时采取措施十分重要。
为了帮助医务人员准确诊断医院感染,制定并执行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是必要的。
一、概述医院感染诊断标准是在医学实践和科学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患者相关信息的收集以及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验结果的分析,判断患者是否存在医院感染的一套准则。
准确诊断医院感染对于优化治疗方案、控制和预防感染的蔓延具有重要意义。
二、常见医院感染诊断标准1. 中心血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医院感染,通常发生在中心静脉导管插管后48小时内。
根据以下标准,可以初步判断是否存在血流感染:- 可疑病例的临床表现:发热、寒战等全身炎症反应;- 正常情况下无菌标志的血液培养结果显示有细菌生长;- 排除其他不良反应、药物副作用等非感染因素。
2. 高度可疑院内肺炎(VAP)高度可疑院内肺炎是指患者在机械通气48小时内,出现以下诊断标准之一:- 收集到无菌样本进行呼吸道定植标准技术进行培养,培养结果显示多种细菌,其中至少一种为病原菌;- 患者出现新的或进行性加重的呼吸困难、支气管分泌物的变化以及肺部体征变化。
3. 腹腔感染诊断腹腔感染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之一:- 经过腹腔手术治疗后,出现体征异常和症状,如腹痛、腹肌紧张等;- 腹部影像学显示脓肿、积液等异常结果。
4. 尿道导尿相关性尿路感染(CAUTI)尿道导尿相关性尿路感染的诊断需要满足下列条件:- 无尿道感染症状出现前的48小时,或尿道感染症状出现后的48小时内,标本检测发现尿液培养结果为细菌生长,且尿液培养结果与尿道感染相关。
5. 外科手术切口感染(SSI)外科手术切口感染是指术后切口处发生的感染,其诊断分为3个等级:- Ⅰ级:术后红肿、切口分泌物增多,但无感染症状;- Ⅱ级:术后疼痛、红肿、切口分泌物增多,伴有发热、白细胞增多等感染症状;- Ⅲ级:术后疼痛明显,具有全身性感染症状,包括切口处坏死等严重症状。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有统计表明, 在 ICU 中, 中心静脉插管较未插管者引发血液感 染高出 20~ 30 倍
• 入院诊疗:肺癌全身多发转移。 • 入院后因病情加重,肺部感染,急性呼吸衰竭转入 icu后连续气
管切开,机械通气。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32/52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11.04体温 升高原因: 病毒性? 细菌性? 癌性发烧?
33/52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感染部位: 肺部? 尿路? 中心静脉? 局部? 全身?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27/52
病例1
• 应**,女,女性,80岁。因“发觉肺癌多发转移一月”应家眷要 求转来我院肿瘤内科治疗。体检:意识清楚,脉搏70次/分,呼吸 22次/分,血压135/78mmHg,言语流利切题,四肢活动无殊。心 肺听诊无殊,腹平软,右侧膝部、左侧后背部局部隆起,压痛显 著,表皮无殊。.3.24日我院CT、超声检验、ECT等提醒“肺癌全身 多发转移”。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15/52
CRBSI危险原因
病原微生物特征
➢金黄色葡萄球菌能够黏附到导管内壁宿主纤维蛋白表面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较其它病原微生物更易黏附到聚合物表面 ➢一些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能够产生Slime,抵抗宿主防卫机制和
保护细菌不被抗生素破坏(BIOFILM) ➢一些真菌可能在含糖液体存在时也产生类似Slime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导管相关性血型感染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一、概念: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简称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诊断标准1、临床诊断①、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排出, 或有弥散性红斑( 蜂窝组织炎的表现);②、沿导管的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散性红斑并除理化因素所致③、经血管介入性操作, 发热体温> 38度 , 局部有压痛,无其他原因可解释。
2、病原学诊断导管尖端培养和/或血液培养分离出有意义的病原微生物。
3、诊断现状像血栓性静脉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感染性血栓一样, CRBSI大多数的临床表现是非特异、延迟出现的。
三、影响因素1、皮肤来源约有50%的CRBSI来自皮肤, 皮肤表面的菌落能够从插管部位沿导管外表面移动,形成导管皮内段乃至远端的定居, 最终引起感染。
2、接头污染导管接头处受到污染后, 细菌沿着导管内壁扩散, 引起腔内定植3、血源性感染患者体内其他部位感染灶的病原菌或真菌入血随着血流到达导管末端定植。
4、输液感染四、预防要点1、管理要求a.医疗机构应当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b.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c.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质量。
d.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措施。
e.医疗机构应当逐步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RBSI)定义预防与控制管理规程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RBSI)定义感染前48小时内使用过中心静脉导管的患者有感染的临床表现(如发热、寒战和(或)低血压等),血培养至少可获得1个阳性的结果,(>15CFU/导管尖段5cm)或导管定量培养阳性(>103CFU/导管段),并且与外周静脉血中分离出的病原菌种类和抗菌谱相同,除血管内导管外,无其他明确的血液感染源。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RBSI)预防与控制管理规程根据卫生部发布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卫办医政【2010】187号)要求制定本制度,本制度适用于临床系统。
(一)导管置管时预防要点(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巾(单);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有内向外一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在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个人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导管置管后预防要点(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诊断与预防培训--院感办 - 副本
–年龄>65y
–留置深静脉
–寒战
–收缩压低于90mmHg
–白细胞计数>1.8万/mm3
–肌酐> 2.0 mg/d L
四、CRBSI 诊断 国家及省市相关要求
2009年“以病人为中心,以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为主题” 的医院管理年活动方案 六项单病种质量管理改进评价指标-肺炎 病原学诊断:在首次抗菌药物治疗前,采集血、痰 培养;住院24小时以内,采集血、痰培养。
二、CRBSI发生机制—易感因素
2.导管
(3)置管部位 对于中心静脉导管(CVC),股静脉部位的风险 高于其他部位。 对于外周静脉导管,下肢>上肢,手腕或上臂> 手部。
二、CRBSI发生机制—易感因素
3.操作过程
因素
风险
导管插入原因
急救>自选
导管插入操作者技术 普通操作者>专门培训者
皮肤消毒剂
75%乙醇、10%碘伏> 2%洗必泰
一般使用透明、半透性聚安酯敷贴或纱布等材料。 对于高热、出汗较多的病人或导管置管处血液渗出较多者
,宜首选纱布。 对于成年病人,至少1周更换1次敷料,纱布则需2d更换1
次。敷料潮湿、松动或受到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四)敷料的选择与更换
覆膜含洗必泰及更换时间的影响
对于短期CVC置管,至少每7天更换透明敷料。除非在儿科患者导管 脱出的风险超过更换敷料的益处(ⅠB类)
随后对各100名护士分别使用三种预填充冲洗器与手工配液冲 洗器相比较的研究显示预充式冲洗器的冲洗液与手工配液冲洗 器的冲洗液比较,细菌检测率低:0% vs. 2%。
结论证明:预充式导管冲洗器可减少静脉输注液体的微生物污 染以及继发菌血症的发生。
四、CRBSI 诊断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常见的导管相关感染
导管定植
对5cm导管尖端进行半定量培养时菌落计数超过15cfu 对5cm导管尖端进行定量肉汤培养时菌落计数超过102cfu 可以判断导管尖端存在病原菌定植。
常见的导管相关感染
静脉炎
导管周围沿血管走向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
常见的导管相关感染
识别穿刺点(外部)感染的症状和体征 压痛 穿刺点周围见直径2cm内的红斑 穿刺点周围见直径2cm内的硬结 穿刺点有分泌物并发现微生物 不伴或伴血培养阳性
常见的导管相关感染
识别穿刺点感染的症状和体征
常见的导管相关感染
识别隧道感染的症状和体征 沿插管方向皮下潜行出现压痛、红、硬结,范围在2cm以上,伴或不伴血培养阳性。
常见的导管相关感染
识别装置感染的症状和体征 完全置入皮下的静脉装置出现炎性 液体,常有表面皮肤压痛、红、硬结、装置自发性破裂、溢液或表面皮肤坏死,伴或不伴血培养阳性。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临床实践标准
Click to add your text
CRBSI的预防
CRBSI的危险因素
CRBSI的定义
CRBSI的诊断标准
主要内容
CRBSI的干预措施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单击此处添加标题
01
02
定义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 ):
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细菌培养
取细菌培养标本前
获得并审核医嘱 通过两种独立方式识别患者身份,不包括患者的房号和床号 向患者解释操作过程 评估患者 洗手 戴手套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液感染(CR-BSI)监测标准操作流程
阴性:报
病程记录,
阳性:报告
医院感染监控专职 人员每天安排时间 到 ICU 收集数据, 同时观察与感染有 关的因素
1、每天由医院感染监
控专职人员记录数据
并对数据进行整理
H
2、统计中心静脉导管 使用率及其相关血液
感染率,并与科室进
行交流,给予合理建
议
拔除导管 2 个外周静脉
脉 1 份;中心
2、血培养瓶口消毒:碘
血、导管尖端
静脉血 1 份
伏消毒一遍,待干(60S)
5cm 或整根
3、抽血部位皮肤消毒:
碘伏,待干(60S)
4、采血量:每瓶 10ml
E
送化验室,室温放置不超过 12h
实验室 提供培 养结果
F
临床医师根据微生物学监测结果判断是否为 CR-BSI
实施部门 单元 节点 A
B C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液感染(CR-BSI)监测标准操作流程
感染管理科 临床科室
检验科
流程编号:3 感染管理科
A
B
C
住进
ICU 有 中心静 脉插管 患者
1、住进 ICU 超过 48h,转出 ICU48h 内 2、发热,体温≥38℃,寒颤或低血压,<1 岁的患 者体温<37℃ 3、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渗出物、弥漫性红斑 4、沿导管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红斑(排除理化 因素)
管床护士每 4h 观察穿刺部位, 若发现以上疑似情情况
通知医院感染监控专职人员和主管医生,提示医生填写 申请单,ICU 护士填写 ICU 患者日志
在患者寒颤或发热时采血
医师首先判断导管是否仍有保留的必要性。按导管保留 与否分别采用不同的送检方法
D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监测规范及操作手册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监测规范及操作手册筛选指征:在ICU 病房内携带中心静脉导管超过48小时,出现原因不明的发烧或低血压的患者,儿童患者出现低体温者.处置方法:临床医护人员送检微生物学标本。
感控人员填写《ICU—CRBSI病人目标监测日常记录表》送检方法:临床医生首先判断导管是否仍有保留的必要性。
按导管保留与否分别采用不同的送检方法。
1、保留情况:采取至少2套血培养,其中至少一套来自外周静脉,并做好标记,另外的一套则从导管中心或VAP隔膜无菌采获,两个来源的采血时间必须接近(不>5分钟),各自做好标记。
2、不保留情况:从独立的外周静脉无菌采集2套血培养。
无菌状态下取出导管并剪下5cm导管尖端或近心端交付实验室进行Maki 半定量平板滚动培养或者定量培养(following Vortex或超声降解).采血方法:1。
消毒:①采血者用速干乙醇消毒液洗手②75%的乙醇消毒培养瓶的橡胶塞,待干60秒.③用安尔碘(络合碘)消毒皮肤待干60秒钟才能进行穿刺。
2。
两个部位采血时间接近(不〉5分钟)。
3.每瓶采血10mL,尽量保证两套血培养采血达40mL,提高阳性检出率。
4。
采血后,血培养瓶应尽快送至微生物实验室。
采血后的血培养瓶室温放置不能超过12小时。
实验室工作流程:①血培养孵育时间5天。
②第4天早晨进行早期阴性报告③报告内容:血培养第四天,阴性.注:如无阳性,不再重复阴性报告④阳性标本进行早期涂片、镜检,早期阳性报告,转种,进一步鉴定、药敏试验,报告最终鉴定药敏结果。
诊断标准1。
保留导管者结果解释:如果两套血培养阳性且为同种菌:(1)如缺乏其它感染证据,提示可能为CRBSI;(2)来自导管的血培养报阳时间比来自外周静脉的早120分钟:提示为CRBSI(报阳时间差异小于120分钟,但耐药谱一致,同时缺乏其它感染证据,也可能提示为CRBSI);(3)来自导管血培养的细菌数量为至少5倍于外周静脉血培养,如果缺乏其它感染证据,提示可能为CRBSI(用于手工定量血培养系统) 如果仅是来自导管的血培养为阳性:不能确定为CRBSI,可能为定植菌或采集血标本时污染如果仅是来自外周静脉的血培养为阳性:不能确定为CRBSI;但如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念珠菌,在缺乏其它感染证据则提示可能为CRBSI如果一套或多套血培养阳性,且导管末梢培养阳性,根据鉴定和药敏谱提示两种培养为同种菌:提示可能为CRBSI如果一套或多套血培养阳性,而导管末梢培养阴性:如培养为金葡菌或念珠菌且缺乏其它感染的证据则提示可能为CRBSI,确认可能要求额外的血培养阳性结果且是同种菌如果血培养为阴性而导管末梢培养为阳性:提示为导管定植菌,不是CRBSI流程图:监测数据的分析:备注:1、对参与项目监测ICU科室的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掌握美国CDC 的CRBSI定义标准。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诊断依据有哪些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诊断依据有哪些中心静脉导管在医疗领域中广泛应用,为患者提供了重要的治疗途径。
然而,与之相伴的是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风险。
准确诊断这类感染至关重要,它不仅关系到患者的治疗效果,还影响着患者的康复进程和生命安全。
那么,诊断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依据都有哪些呢?首先,临床症状是重要的诊断依据之一。
患者可能会出现发热,体温通常高于 38℃。
发热是身体对感染的一种常见反应,也是提示可能存在感染的重要信号。
除了发热,患者还可能感到寒战、乏力,这是由于身体在抵抗感染时消耗了大量能量。
局部症状也不容忽视,比如导管插入部位周围的皮肤发红、肿胀、疼痛,甚至有脓性分泌物渗出。
其次,实验室检查在诊断中起着关键作用。
血常规是常见的检查项目,白细胞计数升高,特别是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往往提示存在感染。
C 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的检测也具有重要意义。
CRP 是一种急性时相反应蛋白,在感染发生后会迅速升高;PCT 对细菌感染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血培养是诊断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金标准”。
通过从患者的外周静脉抽取血液进行培养,如果培养出病原微生物,尤其是与导管尖端培养出的微生物相同,则可以明确诊断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但需要注意的是,血培养的结果可能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得出,而且在采集血液样本时,需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以避免污染导致假阳性结果。
导管尖端的培养也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在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医生会拔出导管,并对导管尖端进行半定量或定量培养。
如果培养结果显示有病原微生物生长,且达到一定的阈值,就可以支持感染的诊断。
另外,影像学检查也能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例如,超声检查可以发现导管周围组织的脓肿形成,或者血管内的血栓等异常情况。
除了上述的客观检查依据,患者的病史和导管的使用情况也需要综合考虑。
比如,导管的留置时间过长,超过了推荐的使用期限,会增加感染的风险。
患者的基础疾病,如免疫功能低下、糖尿病等,也会使感染更容易发生。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判断方法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判断方法
根据导管是否仍有保留的必要性有两种采取方法,保留导管:外周静脉血1份,中心静脉血1份;拔除导管:2个不同部位的外周静脉血、导管尖端5cm或整根。
①如果两套血培养阳性且为同一种细菌:(1)如果缺乏其它感染证据,提示可能为CR-BSI;(2)来自导管的血培养报阳时间比外周静脉血培养早120分钟,提示为CR-BSI(如果报阳差异时间小于120分钟,但耐药谱一致,同时缺乏其它感染证据,也可能提示为CR-BSI);(3)来自导管血培养的细菌数量为至少5倍于外周静脉血培养,如果缺乏其它感染证据,提示可能为CR-BSI(此方法适用于手工定量血培养系统)。
②如果仅是来自导管的血培养为阳性:不能确定为CR-BSI,可能为定植菌或采集血标本时污染。
③如果仅是来自外周静脉的血培养为阳性:不能确定为CR-BSI;但如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假丝酵母菌属,在缺乏其它感染证据则提示可能为CR-BSI。
④如果两套血培养为阴性:不是CR-BSI。
①如果一套或多套血培养阳性,且导管尖端培养或导管定量培养为阳性,根据鉴定结果和药敏谱两种培养为同一种细菌,提示可能为CR-BSI。
②如果一套或多套血培养阳性,而导管尖端培养或导管定量培养为阴性:如培养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假丝酵母菌属且缺乏其它感染的证据则提示可能为CR-BSI,确认可能要求额外的血培养阳性结果且是同一种细菌。
③如果血培养为阴性而导管尖端培养为阳性,提示为导管定植菌,不是CR-BSI。
④如果两套血培养为阴性和导管尖端培养/导管定量培养均为阴性,则不是CR-BSI。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诊断与预防剖析
呼吸IC创U 伤ICU
0.4349 17.12965
6.81
呼吸ICU
0.56 0.80
9
2021/3/10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
在我国存在大量漏诊!如何诊断
2021/3/10
10
血培养送检指征 国际标准
• 下列三项中的一项
–怀疑亚急性心内膜炎 –体温>39.4℃ –留置深静脉
• 下列项目中的2项以上
2021/3/10 卫生保健机构环境感染控制指南2003·CDC&HICPA39C
尽量使用锁骨下静脉
2021/3/10
40
(二)中心静脉导管(CVC)
1.在选择置管部位前,须权衡降低感染并发症和增 加机械损伤并发症(如气胸、刺入锁骨下动脉、 锁骨下静脉裂伤、锁骨下静脉狭窄、血胸、血栓 形成、空气栓塞,置管错位)的风险。(ⅠA)
–体温为38.3-39.3℃, –年龄>65y –寒战 –收缩压低于90mmHg –白细胞计数>1.8万/mm3 –肌酐> 2.0 mg/d L
Nathan IS, Richard EW, Sharon BW,et al.WHO NEEDS A BLOOD CULTURE? A PROSPECTIVELY DERIVED AND VALIDATED PREDICTION RULE.The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2008, 35(3):255–264
42% of 12 nurses contaminated gloves with MRSA by touching objects in room of patients with MRSA in wound or urine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的判断方法
根据导管是否仍有保留的必要性有两种采取方法,保留导管:外周静脉血1份,中心静脉血1份;拔除导管:2个不同部位的外周静脉血、导管尖端5cm或整根。
①如果两套血培养阳性且为同一种细菌:(1)如果缺乏其它感染证据,提示可能为CR-BSI;(2)来自导管的血培养报阳时间比外周静脉血培养早120分钟,提示为CR-BSI(如果报阳差异时间小于120分钟,但耐药谱一致,同时缺乏其它感染证据,也可能提示为CR-BSI);(3)来自导管血培养的细菌数量为至少5倍于外周静脉血培养,如果缺乏其它感染证据,提示可能为CR-BSI(此方法适用于手工定量血培养系统)。
②如果仅是来自导管的血培养为阳性:不能确定为CR-BSI,可能为定植菌或采集血标本时污染。
③如果仅是来自外周静脉的血培养为阳性:不能确定为CR-BSI;但如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假丝酵母菌属,在缺乏其它感染证据则提示可能为CR-BSI。
④如果两套血培养为阴性:不是CR-BSI。
①如果一套或多套血培养阳性,且导管尖端培养或导管定量培养为阳性,根据鉴定结果和药敏谱两种培养为同一种细菌,提示可能为CR-BSI。
②如果一套或多套血培养阳性,而导管尖端培养或导管定量培养为阴性:如培养结果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假丝酵母菌属且缺乏其它感染的证据则提示可能为CR-BSI,确认可能要求额外的血培养阳性结果且是同一种细菌。
③如果血培养为阴性而导管尖端培养为阳性,提示为导管定植菌,不是CR-BSI。
④如果两套血培养为阴性和导管尖端培养/导管定量培养均为阴性,则不是CR-BS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