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直肠癌转移机制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肝转移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肝转移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7eb36b776eeaeaad1f3307e.png)
性 肿 瘤 的 侵 袭 和 转 移 [ 6 ] 遥 金 宁 等 发 现 MMP9 在 CRC 组 织 中 的 表 达 明 显 高 于 正 常 肠 黏 膜 袁 MMP9 高 表 达 患 者 的 预 后 较 MMP9 低 表 达 患 者 差 [ 7 ] 遥 刘 进 忠 等 也 证 明 CRC 组 织 MMP9 随 肿 瘤 浸 润 深 度 及 淋 巴 转 移 而 增 加 [ 8] 袁 提 示 MMP9 的 水 平 可 作 为 CRC 病 情 发 展 的 指 标 遥 Tutton MG 发 现 袁 手 术 后 CRC 患 者 和 腺 瘤 性 息 肉 的 患 者 MMP2 尧 MMP9 含 量 显 著 降 低 袁 进 一 步 证 实 了 MMP2 尧 MMP9 与 CRC 的 发 展 密 切 相 关 [ 9 ] 遥
Advances in molecular mechanism of liver metastases of colorectal cancer NI Qing - wei TANG Hong - qiang LENG Xin - ying ZHOU Yue - han
( Guilin Medical University , Guilin Guangxi 541100 , China ) 揖Abstract铱Colorectal cancer is one of the common malignant tumors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 which often occurs in liver metastasis , with poor prognosis . In recent years , liver metastasis of colorectal cancer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spot in this area .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involved in liver metastasis of colorectal cancer . 揖Key words铱Colorectal cancer ; Liver metastasis ; Molecular mechanism ; Review
血小板在结直肠癌血行转移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血小板在结直肠癌血行转移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69a379d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e1.png)
血小板在结直肠癌血行转移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杨修丁,朱跃坤,朴大勋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哈尔滨150001摘要:血小板是巨核细胞于骨髓中成熟后脱落下的小块无核细胞质,而癌细胞可以诱导血小板活化。
血行转移是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血小板在此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促进癌细胞转移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包括增强癌细胞免疫抵抗,促使癌细胞与血管壁结合,促使癌细胞经血管壁外渗,促进肿瘤血管生成。
关键词:结直肠癌;血小板;血行转移doi:10.3969/j.issn.1002-266X.2020.28.026中图分类号:R735.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66X(2020)284094-04近年来,结直肠癌发病率和病死率逐渐增高,已成为全球第四大致命癌症[]。
结直肠癌早期不易被发现,有60%~70%的患者确诊时已到了中晚期。
血行转移是中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⑵。
结直肠癌的血行转移是多种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在此过程中血小板扮演重要角色。
血小板是巨核细胞于骨髓中成熟后脱落下的小块无核细胞质,主要参与血栓形成和生理性止血,有研究表明其在肿瘤转移中也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探究血小结直血行中的,于为床提供新的治疗方向。
本文对血小板在结直肠癌血行转移中的作用机制进行综述。
11.1血小板的结构血小板膜为双分子层脂膜,多种糖蛋白镶嵌在双分子层脂膜上,如P选择素、糖蛋白I b-K-V复合物、糖蛋白P、C型凝集素样受体2,还有不同的整联蛋白。
双分子层脂膜上的糖蛋白主要参与血小板黏附,整联蛋白则参与血小板与内皮细胞以及血小板与细胞外基质间的相互识别和黏附⑷。
血小板内存在两种重要颗粒:a-颗粒和致密颗粒。
a-颗粒中含有凝血因子、黏附分子、生长因子、促血管生成因子等,分别参与血液凝固、血小板黏附、细胞分裂、血管生成过程⑹。
致密颗粒中含有小分子物质,如Ca2+、5-F色胺、腺\吟核$三磷酸(ATP)、腺\吟核$二磷酸(ADP)等。
microRNA在结直肠癌转移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
![microRNA在结直肠癌转移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423e4b3af111f18583d05a91.png)
胞 间质化 、 血管 生成 及 细 胞 内信 号 转 导 等方 面 进 行
阐述 , 对 近 年 mi R NA 在 C R C转 移 各 通 路 中 的 作 用 与 机 制 的研 究 进 展 进 行 综 述 。
9 8
复 且学 报 ( 医学 版 ) 2 0 I 3年 1月 , 4 0 ( 1 )
mi c r o R NA ( mi R NA) 是一 组 长 度 1 9到 2 2核
上凋 亡 受 体 ( F AS I , TRA I l , TN F R) 与配体结 合 ,
激 活下 游 c a s p a s e 8 , 引 发“ 瀑 布 反应 ” 导致凋亡。内
结 果 加 以 支 持 。 本 文 通 过 mi R NA 在 凋 亡 、 上 皮 细
mi R 2 9 b , mi R2 9 c , 通 过作 用 于 C DC 4 2及 p 8 5 a对
P 5 3起 到 正 向 调 节 作 用 , 促 P 5 3水 平 升 高 起 到 促 进 对 于 恶 变 细 胞 的 凋 亡 诱 导 ] 。
族 蛋 白 的 调 解 下 释 放 线 粒 体 蛋 白T P C R 的发 展 , 关
于 mi R NA 与 肿 瘤 发 生 发 展 的 研 究 正 成 为 科 研 热 点, 以 乳 腺 癌 为 代 表 的 肿 瘤 学 研 究 已 证 明 mi RNA 参 与 多种 肿 瘤 转移 过 程 中某 些 关键 步 骤 的调 节¨ 2 j 。
mi R N A 合 成 流 程 mi R NA 在 基 因 组 D NA 上
T a z a wa等 胡 报道 C R C细胞 受 mi R 3 4 a 转染 后诱 导细
结直肠癌远处转移途径的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远处转移途径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6b19b5b3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84.png)
㊃综述㊃d o i:10.3969/j.i s s n.1671-8348.2023.24.025结直肠癌远处转移途径的研究进展*马骏1,2,何臻一1,2,李攀1,2综述,王彤敏1,2ә审校(1.昆明理工大学医学院,昆明650504;2.昆明理工大学附属医院/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普外二科,昆明650034)[摘要]转移是癌细胞从原发病灶向周围组织和远处器官扩散的过程,远处转移是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㊂了解恶性肿瘤的侵扰㊁转移发生机制,对遏制肿瘤的发展有重要意义㊂肿瘤远处转移主要经淋巴管系统和血液循环系统的途径,最终导致癌细胞在远处器官的侵袭和增殖㊂传统观点认为,来源于上皮组织的癌细胞首先会转移至引流区淋巴结,经淋巴管系统扩散导致远处转移㊂然而近年实验结果和临床数据提示,来源于上皮组织的结直肠癌存在不经过淋巴结转移而导致远处转移这一重要途径㊂本文就结直肠癌远处转移途径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治疗提供新思路㊂[关键词]结直肠癌;远处转移;淋巴结转移;淋巴结血管;血行转移;综述[中图法分类号] R656.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671-8348(2023)24-3813-05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f d i s t a n t m e t a s t a s i s p a t h w a y o f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MA J u n1,2,H E Z h e n y i1,2,L I P a n1,2,WA N G T o n g m i n1,2ә(1.S c h o o l o f M e d i c i n e,K u n m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K u n m i n g,Y u n n a n650504,C h i n a;2.T h e S e c o n d D e p a r t m e n t o f G e n e r a l S u r g e r y,t h e A f f i l i a t e d H o s p i t a l o fK u n m i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t h e F i r s t P e o p l e sH o s p i t a l o f Y u n n a n P r o v i n c i a l,K u n m i n g,Y u n n a n650034,C h i n a)[A b s t r a c t] M e t a s t a s i s i s t h e p r o c e s s b y w h i c h c a n c e r c e l l s s p r e a d f r o m t h e p r i m a r y l e s i o n t o s u r r o u n d-i n g t i s s u e s a n d d i s t a n t o r g a n s.D i s t a n t m e t a s t a s i s i s o n e o f t h e m a j o r c a u s e s o f d e a t h i n p a t i e n t s.U n d e r s t a n d-i n g t h e m e c h a n i s m o f i n v a s i o n a n d m e t a s t a s i s o f m a l i g n a n t t u m o r s i s o f g r e a t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f o r p r e v e n t i n g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u m o r s.T h e d i s t a n t m e t a s t a s i s o f t u m o r i s m a i n l y t h r o u g h l y m p h a t i c s y s t e m a n d b l o o d c i r c u-l a t i o n s y s t e m,a n d e v e n t u a l l y l e a d s t o t h e i n v a s i o n a n d p r o l i f e r a t i o n o f c a n c e r c e l l s i n d i s t a n t o r g a n s.T h e t r a d i-t i o n a l v i e w i s t h a t c a n c e r c e l l s o r i g i n a t i n g f r o m e p i t h e l i a l t i s s u e w i l l f i r s t m e t a s t a s i z e t o t h e l y m p h n o d e s i n t h e d r a i n a g e a r e a a n d s p r e a d t h r o u g h t h e l y m p h a t i c s y s t e m l e a d i n g t o d i s t a n t m e t a s t a s i s.H o w e v e r,r e c e n t e x p e r i-m e n t a l r e s u l t s a n d c l i n i c a l d a t a s u g g e s t t h a t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d e r i v e d f r o m e p i t h e l i a l t i s s u e m a y l e a d t o d i s t a n t m e t a s t a s i s w i t h o u t l y m p h n o d e m e t a s t a s i s.T h i s a r t i c l e r e v i e w e d t h e r e s e a r c h p r o g r e s s o f d i s t a n t m e t a s t a s i s p a t h w a y o f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i n o r d e r t o p r o v i d e n e w i d e a s f o r t r e a t m e n t.[K e y w o r d s]c o l o r e c t a l c a r c i n o m a;d i s t a n t m e t a s t a s i s;l y m p h a t i c m e t a s t a s i s;l y m p h n o d e b l o o d v e s s e l s;h e m a t o g e n o u s m e t a s t a s i s;r e v i e w传统病理学认为,来源于上皮组织的癌(c a r c i n o-m a)主要经淋巴结转移进行远处转移,而来源于间叶组织的肉瘤(s a r c o m a)主要经血行转移进行远处转移㊂关于结直肠癌的远处转移起因,主流观点认为淋巴结转移是导致远处转移的关键,其主要途径是原发肿瘤的癌细胞侵袭原发灶引流区淋巴管进而侵入淋巴管系统,并进一步侵入血管,经血行转移扩散至远处器官,这是T NM分期系统的基础,也是结直肠癌根治术必须清扫引流区淋巴结的基本原理[1-2]㊂然而临床数据发现,清扫结直肠癌引流区淋巴结并不总能提高患者生存率[3-6],甚至部分患者淋巴结病理检查呈阴性,仍可发生远处转移[1,7-8]㊂这提示结直肠癌可不经过淋巴结而直接转移至远处器官㊂结直肠癌原发灶和转移灶测序研究也提示结直肠癌存在不经淋3183重庆医学2023年12月第52卷第24期*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81160370,81760292);云南省科技厅-昆明医科大学应用基础研究联合专项[2011F B219,2018F E001(-128)]㊂作者简介:马骏(1995-),住院医师,硕士,主要从事肿瘤免疫研究㊂ә通信作者,E-m a i l:t o n g m i n420@163.c o m㊂巴结的远处转移途径㊂本文就有关结直肠癌转移途径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㊂1肿瘤转移的发病机制肿瘤的发展是达尔文式的进化过程㊂不同突变的肿瘤克隆细胞需通过免疫逃逸和克服微环境障碍等机制成功存活,使得驱动突变在细胞群体中不断积累㊂这将产生不同突变共存互补的多亚克隆病灶,使病灶获得更强的生长优势和侵扰性[9-11]㊂肿瘤发展的晚期阶段就是转移克隆不受控生长㊂2癌症转移途径恶性肿瘤转移机制:(1)细胞黏附分子使肿瘤细胞之间的黏附力减小;(2)癌细胞与基底膜紧密附着;(3)癌细胞外基底膜降解;(4)癌细胞以阿米巴运动通过被溶解的基底膜缺损处游出㊂转移潜力大的亚克隆上述能力更强㊂2.1肿瘤侵入淋巴管系统的机制随着肿瘤的进展,肿瘤细胞相较于周围正常细胞可分泌更多的生长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 E G F)-C和V E G F-D,局部诱导肿瘤组织引流区生成更多且更宽大的淋巴管[12-16]㊂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是癌细胞通过引流区淋巴管内皮细胞的开放和对引流区淋巴管管壁的浸润破坏,侵入淋巴管腔,进而汇入淋巴结,最后经过淋巴管系统进入血液循环㊂传统观点认为结直肠癌的淋巴结转移路径是由原发灶的解剖位置开始,经淋巴管系统由远心端至近心端的方向发展[15,17]㊂临床上据此将结直肠癌引流区淋巴结分为 肠旁组淋巴结 中间组淋巴结 中央组淋巴结 3组㊂2.2肿瘤侵入血液循环的机制肿瘤的增殖和转移依赖于新生血管的形成[18-20]㊂相较于淋巴管管壁,血管管壁结构具有连续的基底膜及紧密连接的内皮细胞,这使肿瘤细胞更难以侵入血液循环[21-23]㊂血行转移大致步骤是癌细胞增殖且分泌生长因子,促进周围血管的生成,侵扰并穿过细胞外基膜和血管基底膜,最后进入血液循环[24-27]㊂2.3结直肠癌可能存在其他的转移途径回顾性研究提示40%~63%的结直肠癌转移患者未发生淋巴结转移,提示结直肠癌可不经过淋巴结而导致远处转移[28-30]㊂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器官是肝脏㊁肺脏,转移路径分别是经门脉系统转移和经腹部淋巴管流入胸部静脉转移㊂而据研究统计,在60%的结直肠癌患者中,肝脏是主要或唯一转移器官,肺脏转移临床上相对少见㊂此外,临床中常发现淋巴结阴性患者出现同时性肝转移等远处转移[31]㊂而传统观点认为结直肠癌主要转移途径是淋巴管系统转移,这与上述统计结果相矛盾[11,32]㊂2.3.1新的肿瘤转移途径模型近来流行的单克隆播种转移理论受到了严重挑战,已有多个研究组对肿瘤的转移途径进行了深入探究,出现新证据支持多克隆播种转移[33-34]㊂N A X-E R O V A等[35]通过追踪单个高度变异的D N A区域确定亚克隆的起源,分析原发结直肠癌病例中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进展关系㊂其研究发现35%的病例中远处转移与淋巴结转移共同来自原发灶某一亚克隆,65%的病例中远处转移并非与淋巴结转移共同来自原发灶某一亚克隆,提示结直肠癌可不经过淋巴结转移而导致远处转移,且此过程可经原发灶和远处器官之间的血源性通路传播㊂由此MA R K OW I-T Z[32]根据N A X E R O V A的研究提出假说,存在两种导致机体共存远处转移和局部淋巴结转移的可能: (1)原发肿瘤经淋巴结转移再扩散至远处器官;(2)原发肿瘤分别直接转移至远处器官和区域淋巴结㊂由此提出原发肿瘤亚克隆转移模型:(1)原发灶亚克隆可经淋巴结转移进而导致远处转移;(2)原发肿瘤的某一亚克隆可分别直接转移至淋巴结和远处器官;(3)原发肿瘤中不同的亚克隆可分别直接转移至淋巴结和远处器官[32],见图1㊂目前结直肠癌80%的转移复发可在术后24个月内发现,该模型适用于结直肠癌短期内多发转移的情况[32]㊂目前已有多个研究组通过相关方法再次佐证该结果[11,36]㊂a:原发灶某一亚克隆经淋巴结转移导致肝脏转移;b:原发灶某一亚克隆分别经两个不同的途径直接转移至淋巴结和肝脏;c:原发灶内多个亚克隆分别经不同途径转移至淋巴结和肝脏㊂图1结直肠癌转移模型为进一步明确肿瘤的转移途径,P E R E I R A等[37]利用光转化检测追踪细胞的方法进行小鼠模型实验,发现在肿瘤细胞扩散到引流区淋巴结之前,血液中就可检测到光转化循环肿瘤细胞㊂再次实验预先切除小鼠区域淋巴结,接种肿瘤细胞,定期切除原发肿瘤后仍检测到循环肿瘤细胞和肺部转移灶㊂为了证实淋巴结转移与淋巴结血管的联系,P E R E I R A等[37]使用活体多光子显微镜,实验发现淋巴结中的肿瘤细胞向淋巴结血管定向迁移,并在淋巴结血管内移动㊂B R OWN等[38]进一步行小鼠模型实验,预先结扎传出淋巴管,将相应的淋巴结接种肿瘤细胞,定期仍可检测到肺部转移灶㊂上述研究进一步提示:(1)原发肿4183重庆医学2023年12月第52卷第24期瘤可通过淋巴结转移进而转移至远处器官,也可不经淋巴结而直接扩散入血管,进而转移至远处器官;(2)肿瘤细胞可通过侵入淋巴结血管,进而转移至血液循环,此路径可作为肿瘤细胞早期进入血液循环的通道㊂而传统观点认为淋巴管系统内的肿瘤细胞需经传出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㊂2.3.2 重建结直肠癌亚克隆转移路线为了避免因多个不同亚克隆出现在同一转移灶或同一亚克隆出现在不同转移灶,导致难以分析转移途径的情况,多个研究组通过综合分析肿瘤亚克隆的方法,进行肿瘤原发灶和转移灶的测序研究,重建肿瘤细胞转移路径[39-40]㊂根据上述新的测序方法,Z H A N G 等[41]对10例结直肠癌患者进行研究,将肿瘤转移网络分为5个层次:原发肿瘤㊁肠旁淋巴结㊁中间组淋巴结㊁中央组淋巴结和肝转移㊂传统观念肿瘤转移途径即 原发肿瘤ң肠旁淋巴结ң中间组淋巴结ң中央组淋巴结ң肝转移㊂研究进一步发现3种转移途径:层次间顺序转移(即传统观念)㊁层次间跨越转移(癌细胞跳过某个或某些层次转移)㊁同层次内转移(癌细胞在同一层次内转移),见图2㊂这初步证实了MA R K OW I T Z 提出的转移模型,且发现转移路径以层次间顺序转移为主㊂目前多项研究挑战传统观念肿瘤转移途径,进一步佐证了新的肿瘤跳跃转移模型[42-43]㊂V A N WY K 等[44]通过医学数据库收集资料,研究提示血管浸润为结直肠癌远处转移的重要危险因素,甚至造成淋巴结阴性的结直肠癌发生远处转移㊂张成海等[45]收集分析了140例淋巴结阴性的结直肠癌肝转移且不合并其他恶性肿瘤的病例,提示脉管浸润是淋巴结阴性伴同时性肝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10)㊂其认为远处转移的基本途径是经过血液转移至肝脏㊂主要由解剖学特点造成,结直肠癌可侵犯浸润脉管,经门脉系统转移至肝脏,此过程的发生甚至可早于淋巴管系统转移㊂黑色箭头:层次间顺序转移;蓝色箭头:层次间跨越转移;紫色箭头:同层次内转移;粉色箭头:经血液循环和淋巴结血管转移㊂图2 机体共存多种肿瘤转移途径示意图3 小 结尽管目前医疗手术水平已经提升,原发病灶和引流区淋巴结已可以完全切除,仍有不少淋巴结阴性的结直肠癌病例出现术后远处转移㊂多项研究提示结直肠癌细胞存在除传统转移模式之外的多种转移模式:(1)不经过淋巴结而直接远处转移;(2)在淋巴管系统中不完全按肠旁组淋巴结㊁中间组淋巴结㊁中央组淋巴结㊁更近端淋巴结的进阶顺序进展扩散,可跳过某一组或某些组淋巴结而转移;(3)可通过侵入淋巴结血管导致早期进入血液循环㊂作者认为结直肠癌的转移途径可总结为层次间顺序转移㊁层次间跨越转移及同层次内转移㊂因此,对于术后病理检查提示有脉管浸润或淋巴结血管浸润的患者,即使淋巴结阴性也应警惕结直肠癌的肝转移风险㊂结直肠癌转移机制的新发现将有助于为治疗提供新的思路㊂参考文献[1]Z H A N G X ,HU Y ,D E N G K ,e t a l .D e v e l o p i n gp r o g n o s t i c n o m o g r a m s t o p r e d i c t o v e r a l l s u r -v i v a l a n d c a n c e r -s p e c i f i c s u r v i v a l i n s yn c h r o -n o u s m u l t i p l e p r i m a r y c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b a s e d o n t h e S E E R d a t a b a s e [J ].J C a n c e r R e s C l i nO n c o l ,2023,149(15):14057-14070.[2]S L E E MA N J ,S C HM I D A ,T H I E L E W.T u m o rl y m p h a t i c s [J ].S e m i n C a n c e r B i o l ,2009,19(5):285-297.[3]S L E E MA N J P ,N A Z A R E N K O I ,T H I E L E W.D o a l l r o a d s l e a d t o R o m e R o u t e s t o m e t a s t a -s i s d e v e l o pm e n t [J ].I n t J C a n c e r ,2011,128(11):2511-2526.[4]Z HO U Y Y ,Z H A N G Q W ,HU A N G J ,e t a l .A d d i t i o n a l l y m p h a d e n e c t o m y m i gh t n o t i m -pr o v e s u r v i v a l o f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r e s e c t a b l e m e t a -s t a t i c c o l o r e c t a l a d e n o c a r c i n o m a o f T 4s t a ge ,pr o x i m a l l o c a t i o n ,p o o r /u n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i o n ,o r N 3/N 4s t a g e s :a l a r g e p o p u l a t i o n -b a s e d s t u d y[J ].J C a n c e r ,2018,9(14):2428-2435.[5]P I N D A K D ,P A V L E N D O V A J ,T OMA S M ,e ta l .S e l e c t i v e v e r s u s r o u t i n e l y m p h a d e n e c t o m yi n t h e t r e a t m e n t o f l i v e r m e t a s t a s i s f r o m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a r e t r o s p e c t i v e c o h o r t s t u d y [J ].B M C S u r g,2017,17(1):34.[6]B R A D A T S C H A ,K O R N P R A T P ,B A C H E R H ,e t a l .T h e v a l u e of l y m ph n o d e d i s s e c t i o n i n t h e s u r g e r y of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l i v e r m e t a s t a s e s 5183重庆医学2023年12月第52卷第24期[J].A n t i c a n c e r R e s,2016,36(6):2993-2997.[7]吕强声,徐美荣,方庆安,等.淋巴结转移阴性结直肠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多因素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05,12(5):395-397.[8]刘世宇,温世春.淋巴结转移阴性结直肠癌的预后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9,6(9):40-41.[9]G I E S S L E R K M,K L E I N H E I N Z K,HU E B S C-HMA N N D,e t a l.G e n e t i c s u b c l o n e a r c h i t e c t u r e o f t u m o r c l o n e-i n i t i a t i n g c e l l s i n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J].J E x p M e d,2017,214(7):2073-2088. [10]D E A N G E L I S M L,F R A N C E S C A N G E L I F,Z E-U N E R A,e t a l.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s t e mc e l l s:a n o v e r v i e w o f e v o l v i n g m e t h od s a n dc o n c e p t s[J].C a n c e r s(B a s e l),2021,13(23):5910.[11]P U C C I N I A,S E E B E R A,X I U J,e t a l.M o l e c u-l a r d i f f e r e n c e s b e t w e e n l y m p h n o d e s a n d d i s-t a n t m e t a s t a s e s c o m p a r e d w i t h p r i m a r i e s i n c o l o r-e c t a l c a n c e r p a t i e n t s[J].N P J P r e c i s O n c o l,2021,5(1):95.[12]马晶,李益民,聂春生,等.大鼠原发性结肠癌淋巴管的形态结构[J].解剖科学进展,2004,10(1):30-33,36.[13]C A S L E Y-S M I T H J R.A r e t h e i n i t i a l l y m p h a t-i c s n o r m a l l y p u l l e d o p e n b y t h e a n c h o r i n g f i l a-m e n t s[J].L y m p h o l o g y,1980,13(3):120-129.[14]W E R N E R J A,S C HÜN K E M,R U D E R T H,e ta l.D e s c r i p t i o n a n d c l i n i c a l i m p o r t a n c e o f t h e l y m p h a t i c s o f t h e v o c a l f o l d[J].O t o l a r y n g o l H e a dN e c k S u r g,1990,102(1):13-19. [15]R E Z Z O L A S,S I GMU N D E C,H A L I N C,e t a l.T h e l y m p h a t i c v a s c u l a t u r e:a n a c t i v e a n d d y-n a m i c p l a y e r i n c a n c e r p r o g r e s s i o n[J].M e d R e sR e v,2022,42(1):576-614.[16]L I C Y,B R OWN S,M E H R A R A B J,e t a l.L y m p h a t i c s i n t u m o r p r o g r e s s i o n a n d i mm u n o-m o d u l a t i o n[J].I n t J M o l S c i,2022,23(4): 2127.[17]G I L L O T L,B A U D I N L,R O U A U D L,e t a l.T h ep r e-m e t a s t a t i c n i c h e i n l y m p h n o d e s:f o r m a t i o na n d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J].C e l l M o l L i f e S c i,2021,78(16):5987-6002.[18]A U Y E U N G K K,K O J K.A n g i o g e n e s i s a n do x i d a t i v e s t r e s s i n m e t a s t a t i c t u m o r p r o g r e s-s i o n:p a t h o g e n e s i s a n d n o v e l t h e r a p e u t i c a p-p r o a c h o f c o l o n c a n c e r[J].C u r r P h a r m D e s,2017,23(27):3952-3961.[19]F O L KMA N J.T u m o r a n g i o g e n e s i s:t h e r a p e u t i ci m p l i c a t i o n s[J].N E n g l J M e d,1971,285(21): 1182-1186.[20]A N D R I O L O L,C A MM I S O T T O V,S P A G N O L I A,e t a l.O v e r v i e w of a ng i o g e n e s i s a n d o x i d a t i v e s t r e s s i n c a n c e r[J].W o r l d J M e t a a n a l,2023,11(6):253-265.[21]H A N M,S U N H,Z H O U Q,e t a l.E f f e c t s o f R N Am e t h y l a t i o n o n t u m o r a n g i o g e n e s i s a n d c a n c e rp r o g r e s s i o n[J].M o l C a n c e r,2023,22(1):198.[22]Y A O X,Z E N G Y.T u m o u r a s s o c i a t e d e n d o t h e-l i a l c e l l s:o r i g i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d r o l e i n m e-t a s t a s i s a n d a n t i-a n g i o g e n i c r e s i s t a n c e[J].F r o n tP h y s i o l,2023,14:1199225.[23]F E N G Y,L U O S,F A N D,e t a l.T h e r o l e o f v a s c u-l a r e n d o t h e l i a l c e l l s i n t u m o r m e t a s t a s i s[J].A c-t a H i s t o c h e m,2023,125(6):152070.[24]C A O Y,O R E I L L Y M S,MA R S H A L L B,e ta l.E x p r e s s i o n o f a n g i o s t a t i n c D N A i n a m u r i n e f ib r o s a rc o m a s u p p r e s s e s p r i m a r y t u m o r g r o w t ha n d p r o d u c e s l o n g-t e r m d o r m a n c y o f m e t a s t a-s e s[J].J C l i n I n v e s t,1998,101(5):1055-1063.[25]Z H A N G L,C H E N Q R,M I X S O N A J.A n t i a n-g i o g e n i c g e n e t h e r a p y i n c a n c e r[J].C u r r G e-n o m i c s,2000,1(2):117-133.[26]C H E N Q R,Z H A N G L,G A S P E R W,e t a l.T a r g e-t i n g t u m o r a n g i o g e n e s i s w i t h g e n e t h e r a p y[J].M o l G e n e t M e t a b,2001,74(1/2):120-127.[27]T U G U E S S,K O C H S,G U A L A N D I L,e t a l.V a s c u l a r e n d o t h e l i a l g r o w t h f a c t o r s a n d r e c e p-t o r s:a n t i-a n g i o g e n i c t h e r a p y i n t h e t r e a t m e n to f c a n c e r[J].M o l A s p e c t s M e d,2011,32(2):88-111.[28]N A G T E G A A L I D,S C HMO L L H J.C o l o r e c t a lc a n c e r:w h a t i s t h e r o l e o f l y m p h n ode m e t a s t a-s e s i n t h e p r o g r e s s i o n of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J].N a t R e v G a s t r o e n t e r o l H e p a t o l,2017,14(11):633-634.[29]V A N G E S T E L Y R,D E H I N G H I H,V A NH E-R K-S U K E L M P,e t a l.P a t t e r n s o f m e t a-c h r o n o u s m e t a s t a s e s a f t e r c u r a t i v e t r e a t m e n to f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J].C a n c e r E p i d e m i o l,2014,38(4):448-454.[30]WR I G H T F C,L AW C H,L A S T L D,e t a l.B a r r i e r s t o o p t i m a l a s s e s s m e n t o f l y m p h n o d e s6183重庆医学2023年12月第52卷第24期i n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s p e c i m e n s[J].A m J C l i nP a t h o l,2004,121(5):663-670.[31]R AM S E R M,WA R S C H K OW R,V I E H L C T,e t a l.T h e s i m u l t a n e o u s p r e s e n c e of i s o l a t e d t u m o u r c e l l s a n d b o n e m a r r o w m i c r o-m e t a s-t a s e s i n s t ag eⅠa n dⅡc o l o n c a n c e r-ch a l l e n g-i n g t h e t h e o r y o f a c h r o n o l o g i c a l p a t h w a y o f t u m o u r c e l l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J].W o r l d J S u r g, 2022,46(3):680-689.[32]MA R K OW I T Z S D.C a n c e r b y p a s s e s t h e l y m p hn o d e s[J].S c i e n c e,2017,357(6346):35-36.[33]T A L MA D G E J E,F I D L E R I J.A A C R c e n t e n-n i a l s e r i e s:t h e b i o l o g y o f c a n c e r m e t a s t a s i s:h i s t o r i c a l p e r s p e c t i v e[J].C a n c e r R e s,2010,70(14):5649-5669.[34]F I D L E R I.T h e p a t h o g e n e s i s o f c a n c e r m e t a s t a-s i s-t h e s e e d a n d s o i l h y p o t h e s i s r e v i s i t e d[J].N a t R e v C a n c e r,2003,3(6):453-458. [35]N A X E R O V A K,R E I T E R J G,B R A C H T E LE,e t a l.O r i g i n s o f l y m p h a t i c a n d d i s t a n t m e-t a s t a s e s i n h u m a n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J].S c i-e n c e,2017,357(6346):55-60.[36]W E I Q,Y E Z,Z HO N G X,e t a l.M u l t i r e g i o nw h o l e-e x o m e s e q u e n c i n g o f m a t c h e d p r i m a r ya n d m e t a s t a t i c t u m o r s r e v e a l e d g e n o m i c h e t e r-o g e n e i t y a n d s u g g e s t e d p o l y c l o n a l s e e d i n g i n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 m e t a s t a s i s[J].A n n O n c o l,2017,28(9):2135-2141.[37]P E R E I R A E R,K E D R I N D,S E A N O G,e t a l.L y m p h n o d e m e t a s t a s e s c a n i n v a d e l o c a l b l o o dv e s s e l s,e x i t t h e n o d e,a n d c o l o n i z e d i s t a n t o r-g a n s i n m i c e[J].S c i e n c e,2018,359(6382): 1403-1407.[38]B R OWN M,A S S E N F P,L E I T H N E R A,e t a l.L y m p h n o d e b l o o d v e s s e l s p r o v i d e e x i t r o u t e sf o r m e t a s t a t i c t u m o r c e l l d i s s e m i n a t i o n i n m i c e[J].S c i e n c e,2018,359(6382):1408-1411. [39]R E I T E R J G,MA K O HO N-MO O R E A P,G E-R O L D J M,e t a l.R e c o n s t r u c t i n g m e t a s t a t i c s e e d i n g p a t t e r n s o f h u m a n c a n c e r s[J].N a tC o mm u n,2017,8:14114.[40]E L-K E B I R M,S A T A S G,R A P H A E L B J.I n-f e r r i ng p a r s i m o n i o u s m i g r a t i o nhi s t o r i e s f o rm e t a s t a t i c c a n c e r s[J].N a t G e n e t,2018,50(5): 718-726.[41]Z H A N G C,Z H A N G L,X U T,e t a l.M a p p i n gt h e s p r e a d i n g r o u t e s o f l y m p h a t i c m e t a s t a s e s i nh u m a n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J].N a t C o mm u n,2020,11(1):1993.[42]B A O F,Z H A O L Y,B A L D E A I,e t a l.P r o g-n o s t i c i m p a c t o f l y m p h n o d e s k i p m e t a s t a s i s i ns t a g eⅢ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J].C o l o r e c t a l D i s, 2016,18(9):322-329.[43]S O N G B,WA N G L,C H E N Y,e t a l.T h e s i g n i f-i c a n c e o f s k i p l y m p h n o d e m e t a s t a s i s i n c o l o r-e c t a l c a n c e r[J].A n t i c a n c e r R e s,2023,43(9): 4169-4177.[44]V A N WY K H C,R O X B U R G H C S,HO R G A NP G,e t a l.T h e d e t e c t i o n a n d r o l e o f l y m p h a t i ca n db l o o d v e s s e l i n v a s i o n i n p r e d ic t i n g s u r v i v a l i n p a t i e n t s w i t h n ode n e g a t i v e o p e r a b l e p r i m a r y c o l o r e c t a l c a n c e r[J].C r i t R e v O n c o l H e m a t o l,2014,90(1):77-90.[45]张成海,苏向前,崔明,等.淋巴结阴性结肠癌伴同时性肝转移患者的临床病理因素分析[J].中国肿瘤临床,2016,43(5):183-187.(收稿日期:2023-04-22修回日期:2023-09-29)(编辑:冯甜)7183重庆医学2023年12月第52卷第24期。
结直肠癌临床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临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36caf745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424c842.png)
M1
任何N
任何T
Ⅳ期
M0
N2
任何T
M0
N1
任何T
Ⅲ期
M0
N0
T4
M0
N0
T3
Ⅱ期
M0
N0
T2
M0
N0
T1
Ⅰ期
M0
N0
Tis
0期
TNM分期(UICC,1997)
术前分期
TNM分期和Dukes分期的比较
发病率与死亡率
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全世界每年以2%速度上升 中国上海每年以4.2%速度上升
发病率与死亡率
15.5%
1990比1985年增加
14.3%
18.4%
1985比1980年增加
>10万
78.3万
1990年
9.12万
67.75万
1985年
7.98万
57.21万
结直肠癌临床研究进展
临床流行病学 术前分期 外科治疗 辅助治疗
内容提要
临床流行病学
发病率与死亡率 发病趋势老龄化 性别构成改变 发病部位趋向近侧大肠 遗传与大肠癌 多原发大肠癌 大肠癌与糖尿病 大肠癌与吸烟
发病率与死亡率
全世界结肠癌平均发病率
直肠癌平均发病率
男: 16.6 / 10万 女:14.7 / 10万
多原发大肠癌
大肠癌与糖尿病
大肠癌高发区糖尿病也高发 —— 病因相似 上海 大肠癌病人糖尿病检出率 17.6% (胃癌伴糖尿病 6.3%)
大肠癌与吸烟
吸烟的前20年与大肠小腺瘤有关 20年以上与大肠大腺瘤有关 妇女吸烟与结肠癌关系——诱发时间35年
结肠癌增加显著,直肠癌也增加
小分子cw19调控结直肠癌进展的机制研究 青年基金
![小分子cw19调控结直肠癌进展的机制研究 青年基金](https://img.taocdn.com/s3/m/4f457a4f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55.png)
小分子cw19调控结直肠癌进展的机制研究青年基金1. 引言1.1 概述结直肠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
尽管目前已经有多种治疗手段可用于结直肠癌的治疗,但仍然存在许多挑战,因此寻找新的治疗策略是非常重要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小分子化合物在肿瘤治疗中具有潜力。
其中,cw19小分子被发现能够通过调控特定信号通路来抑制结直肠癌的生长和进展。
本文将综述cw19小分子作为一种潜在的抗癌药物,并探讨其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机制和应用前景。
1.2 研究背景结直肠癌是大肠内皮细胞发生恶性转化形成的一种恶性肿瘤。
据统计数据显示,每年全球约有100万人被诊断为结直肠癌,并导致超过50万人死亡。
虽然早期诊断和规范化治疗已经显著提高了结直肠癌的生存率,但仍然有大量的患者面临着治疗失败和复发的困扰。
目前,化疗和放疗是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主要手段。
然而,这些治疗方法常常伴随着很多副作用,并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因此,寻找新的药物靶点和治疗策略成为当今结直肠癌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1.3 研究意义cw19小分子被发现对结直肠癌具有显著的生长抑制作用。
其通过调控特定信号通路参与了细胞增殖、凋亡、侵袭和转移等关键过程,从而抑制了结直肠癌的进展。
本研究旨在深入探讨cw19小分子调控结直肠癌生长进程中所涉及的机制。
通过揭示其对结直肠癌相关信号通路及靶基因的调节作用,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对结直肠癌细胞功能和行为的影响。
此外,该研究还将进一步探讨cw19小分子作为潜在抗癌药物的应用前景,为结直肠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总之,本研究对于揭示cw19小分子调控结直肠癌进展机制、推动相关治疗方法的开发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临床应用价值。
2. cw19小分子的作用机制2.1 cw19小分子介绍:cw19是一种具有潜在抗肿瘤活性的小分子化合物。
它被广泛应用于多种癌症治疗的研究中,包括结直肠癌。
cw19小分子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和有效性,并且对结直肠癌细胞显示出显著的生长抑制作用。
结直肠癌肝转移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肝转移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29fdc5f2284ac850ad02428b.png)
结直肠癌肝转移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作者:倪庆威唐宏强冷欣颖周越菡来源:《科技视界》2018年第27期【摘要】结直肠癌是胃肠道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常发生肝脏转移,故预后较差。
近年来,肝转移已成为结直肠癌研究的重要领域。
本文对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相关分子机制做简要概述。
【关键词】结直肠癌;肝转移癌;分子机制;综述中图分类号: R735.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2457(2018)27-0225-003DOI:10.19694/ki.issn2095-2457.2018.27.104【Abstract】Colorectal cancer is one of the common malignant tumors of the gastrointestinal tract, which often occurs in liver metastasis, with poor prognosis. In recent years, liver metastasis of colorectal cancer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research spot in this area. This article provides a brief overview of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involved in liver metastasis of colorectal cancer.【Key words】Colorectal cancer;Liver metastasis;Molecular mechanism;Review结直肠癌(Colorectal Cancer, CRC)是人类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全球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于第三位和第四位[1]。
在结直肠癌的初诊患者中,20%-25%合并CRC肝转移[2]。
80%-90% CRC会转移至肝脏,且50%CRC仅转移至肝脏[3]。
结直肠癌实验研究进展与前景
![结直肠癌实验研究进展与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6eb68b90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22.png)
靶向治疗是利用针对特定肿瘤细胞分子的药物进行治疗的方法,已逐渐应用于 结直肠癌的治疗。
02
免疫治疗是利用免疫系统激活药物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杀伤肿瘤细胞的方法,在 结直肠癌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03
靶向治疗与免疫治疗的副作用包括皮肤反应、疲劳、高血压等,患者需根据医 生建议进行治疗。
治疗效果评估与优化
临床试验进展
新型药物
01
开展针对结直肠癌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免疫治疗药物等新型药
物的研发和临床试验,以提供更有效的治疗选择。
联合治疗
02
开展不同治疗策略的联合应用,如手术、放疗、化疗、免疫治
疗等,以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率。
个体化治疗
03
开展基于基因检测和分子分型的个体化治疗试验,以实现根据
患者特点和病情制定最合适的治疗方案。
通过分析大量的医疗图像数据,人工智能可以辅助 医生进行早期诊断,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
在治疗方面,人工智能可以帮助医生制定个性化 的治疗方案,预测患者的预后,并提供最佳的剂
量调整建议。
社会心理因素对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及干预措施
除了生物学因素外,社会心理因素也对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 产生重要影响。例如,患者的心理健康、社会支持和生活质 量都与疾病的进展和预后密切相关。
新药研发与治疗策略
新药研发
积极开展针对结直肠癌的新药研发,包括小分子抑制剂、抗体药物、细胞疗法等,以满足 临床治疗需求。
免疫治疗
利用免疫治疗技术,如免疫检查点抑制剂、肿瘤疫苗等,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统来攻击肿 瘤细胞。
基因治疗
开展针对结直肠癌的基因治疗研究,包括基因敲除、基因修饰等,以从根本上解决肿瘤的 发生和发展问题。
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腹膜转移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98609d4aaea998fcd220e55.png)
困难等一系列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症状,而且常常提示预后不良。过去所采用的手术及化疗、放疗方案等并未
达到满意的疗效,国际上新的研究结果及治疗经验已证实细胞减灭术(CRS)联合腹腔热灌注化疗(HIPEC)对于
doi:
近年来,随着生态环境及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
改变,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不断上升。结直肠癌是
全球范围内发病率及病死率极高的恶性肿瘤之
一。据报道,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仅
次于肺癌及乳腺癌位居第 3,病死率仅次于肺癌位
居第 2;在中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均位
居第 5,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健康与安全 [1]。腹
若病灶分布广泛,可考虑行 PET-CT 检查 [22] 。目前
临床最常采用腹膜癌指数(peritoneal carcinomatosis index,PCI)分期系统对结直肠癌腹膜转移肿瘤
负荷进行标准化评估 [23]。PCI 评分系统将腹部分
为 9 个区域,将小肠进一步分为 4 个区域,每个区
域按肿瘤大小评分为 0~3 分,最大可能分值为 39
具有诸多优势,诊断性腹腔镜检查、腹腔游离癌细
胞检查、腹腔积液或腹腔灌洗液检查也是诊断腹
膜转移的重要方法,但灵敏度较低,诊断性腹腔镜
检查结合腹腔游离癌细胞检查可提高灵敏度。
2.2 评分
2006 年米兰会议的一份共识指出:确诊为结
直肠癌腹膜转移的患者需完善全面的结肠镜检
查、使用最大剂量对比剂的胸腹盆增强 CT 检查,
embryonic antigen,CEA)≥10 ng/ml 是 结 直 肠 癌 术
后发生腹腔种植转移的高危因素 [9] 。另有研究表
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50ffa34323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d0.png)
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进展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结直肠癌的临床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为患者的治疗和预后带来了新的希望。
一、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研究结直肠癌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多个基因的突变、表观遗传改变、肠道微生物群的失调以及环境因素等。
目前的研究表明,APC基因、KRAS 基因、TP53 基因等的突变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
此外,DNA 甲基化、组蛋白修饰等表观遗传改变也能够影响基因的表达,促进肿瘤的形成。
肠道微生物群与结直肠癌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关注,某些肠道细菌的代谢产物可能具有致癌性,而另一些则可能具有保护作用。
二、结直肠癌的早期诊断早期诊断是提高结直肠癌患者生存率的关键。
目前,常用的筛查方法包括粪便隐血试验、结肠镜检查、乙状结肠镜检查等。
粪便隐血试验简便易行,但特异性较低。
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直肠癌的金标准,不仅可以直接观察肠道黏膜的病变,还可以进行活检和治疗。
近年来,基于血液的肿瘤标志物检测、粪便 DNA 检测等新技术也逐渐应用于临床。
例如,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 19-9(CA19-9)等肿瘤标志物在结直肠癌的诊断和监测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粪便 DNA 检测能够检测出肿瘤细胞释放到粪便中的 DNA 突变,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三、结直肠癌的治疗方法1、手术治疗手术仍然是结直肠癌治疗的主要手段。
对于早期结直肠癌患者,根治性手术可以达到治愈的效果。
随着微创手术技术的发展,腹腔镜手术和机器人手术在结直肠癌治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对于晚期结直肠癌患者,姑息性手术可以缓解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2、化疗化疗在结直肠癌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常用的化疗药物包括氟尿嘧啶、奥沙利铂、伊立替康等。
化疗可以用于术前新辅助治疗,缩小肿瘤体积,提高手术切除率;也可以用于术后辅助治疗,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还可以用于晚期结直肠癌的姑息治疗,控制肿瘤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结直肠癌肝转移相关高危因素的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肝转移相关高危因素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70d8680680203d8ce2f24f6.png)
关系。因此 , 没有可靠 生物标 志物 的前提 下, 何 结合其 在 如
他 临床 病 理 特 征 对 结 直 肠 癌 肝 转 移 提 早 预 警 就 显 得 尤 为 重 要 。本 文就 结 直 肠 癌 肝 转 移 相 关 高 危 因 素 研 究 进 展 作 一
可 作 为 预后 的 重 要 诊 断 因 素 。 C A 是 临床 上 唯 一 一 个 推 荐 E
D C基 因的 m N C R A表 达在 大肠 癌 的晚期要 重 于早 期 , 有 伴 肝 转移时, 其表达缺失频率更 高。K T A O等 对伴肝转移 的
大 肠 癌 患 者 的 D C基 因缺 失 和 K —rs 因 突 变 的 对 比 研 C i a基
・
14 3 6・
广东医学
21 0 2年 5月 第 3 3卷第 9期
G a g o gMe ia J u n l u n d n dcl o r a Ma . 0 2, o.3 ,N .9 y 2 1 V1 3 o
结 直 肠 癌 肝 转 移 相 关 高 危 因素 的研究 进展
刘 建 ,罗时敏 ,曹杰
究 中发 现 , C D C基 因 的 杂 合 性 缺 失 ( O 可 作 为判 断 潜 在 L H)
肝转移的可靠指标 。O K WA等 对 5 OA 5例 结直肠 癌肝 转
移 灶 的 检 查 发 现 肝 脏 转移 癌 中 D C基 因 的 杂 合 性 缺 失或 重 C
用 于 结 直 肠 癌 患 者 诊 断及 预 后 判 断 的分 子 标 志物 J尽 管 该 ,
综 述。
的一 致 性 高 达 9 . % 。 N S 等 最 近 的 实 验 报 告 显 示 64 AH K—rs 因是 肝 切 除 术 后 预 后 较 差 的 独 立 因素 。 a基 1 5 D C ( e t o ncn e) 因 . C dl e i cl acr 基 edn o D C基 因 定位 于 C 人 染 色体 lq 1 3 是 目前 发 现 的 最 长 的 人 肿 瘤 抑 制 基 因 。 87. ,
2021年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治疗的研究进展(全文)
![2021年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治疗的研究进展(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b7c2cd38551810a6f424869a.png)
2021年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治疗的研究进展(全文)摘要结直肠癌患者在全病程中发生肝转移的概率达40%~50%,肝转移是影响结直肠癌患者长期预后的重要不利因素。
手术切除肝转移灶是唯一可能达到近似根治效果的治疗选择。
对于判断为不可切除的肝转移灶,经过综合治疗,使肿瘤缩小,进而将初始不可切除病灶转化为可切除病灶,称为转化治疗。
转化治疗可分为以化疗±靶向为主的系统治疗及局部治疗。
本文重点综述近年来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治疗相关研究成果:(1)梳理肝转移癌手术可切除性评估标准;(2)探讨疗效评估、手术时机及肿瘤侧性对转化治疗方案选择的影响等临床问题;(3)总结转化治疗方案新进展,包括经典双药方案、三药联合的加强方案、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多种局部疗法以及门静脉栓塞/两步肝切除、联合肝脏分割和门静脉结扎的分步肝切除术在转化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本综述通过分析结直肠癌肝转移转化治疗现有问题,以期为结直肠癌肝转移的临床治疗发展提供参考。
结直肠癌发生同时性肝转移的概率约为25%,而全病程中最终发生肝转移的比例则高达40%~50%[1,2]。
目前观点认为,对于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liver metastases,CRLM)患者,完整的手术切除肝转移灶是唯一可能达到近似根治效果的治疗选择。
转化后切除的患者预后与初始切除者近乎一致。
因此,转化治疗的概念应运而生。
转化治疗是一种通过对适合患者进行术前系统或局部治疗,使肿瘤缩小,进而将初始不可切除病灶转化为可手术切除病灶的治疗方法[3]。
多项研究表明,患者对于术前化疗药物的应答率与转化切除率成显著正相关[4]。
因此,针对患者转移特点,个体化地选择高应答率的治疗方案可提高转化治疗成功率。
经典双药化疗、三药联合加强化疗、联用靶向药物的研究成果使转化切除率不断提高。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ICI)、肝动脉灌注化疗(hepatic arterial infusion,HAI)、经动脉化疗栓塞(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选择性内放射疗法(selective internal radiotherapy,SIRT)以及门静脉栓塞(portal vein embolization,PVE)以及联合肝脏分割和门静脉结扎的分步肝切除(associating liver partition and portal vein ligation for staged hepatectomy,ALPPS)在转化治疗中的应用也积累了初步的研究证据,有望在转化治疗领域贡献独特的力量。
结直肠癌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e1c4c09b3b3567ec112d8a50.png)
结直肠癌研究进展摘要:结直肠癌在恶性肿瘤发病率排名第三位,近40 年来,中国的结直肠癌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早期患者虽可经手术治愈,但仍有一半的结直肠癌患者会发生局部复发,甚至远处转移。
在精准医学的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靶向药物出现,研究证明药物治疗能延长患者生存并改善生活质量,新一代药物可使中位生存期延长到20个月,但是还是有一些患者对各类靶向药物不敏感。
本文将对对结直肠癌的病理,现有的药物治疗手段,以及预后和未来展望进行分析和综述。
关键词:结直肠癌;病理;药物治疗;预后一、结直肠癌病理1、结直肠癌发病原因结直肠癌多见于中、老年人,但近年来青年人发病率亦有增多的趋势,结肠癌解剖位置多发生在近端结肠,可能与其组织来源及遗传因素有关。
此外,许多基因因素也与结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如近端结肠微生物不稳定性与肿瘤的发生,高蛋白饮食增加了远端肿块的机会,而高脂饮食则增加了近端结肠癌的可能。
2、临床表现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腹痛、腹胀、便血或黏液血便、排便习惯改变、腹部肿块、腹泻以及肛门坠胀, 同时伴有食欲减退、消瘦、乏力、贫血等全身症状。
结直肠癌的主要症状是排便习惯和粪便性质的改变。
2.1中、青年结直肠癌中、青年结直肠癌患者以腹痛、便血为首发症状,病程短,进展迅速,其原因可能是青年患者肿瘤生长迅速、侵袭性强, 易压迫并侵犯神经, 或阻塞肠腔导致梗阻, 因而主要表现为腹痛。
2.2老年结直肠癌老年结直肠癌具有病程长、疾病发展缓慢等特点,首发症状以便血和排便习惯改变为主,而疼痛较少,根据确诊时伴随疾病来看,老年结直肠癌患者伴随高血压、心脏病、肺功能障碍、糖尿病等比例明显高于中、青年结直肠癌患者。
二、目前的药物治疗手段1.氟尿嘧啶类1.1 5-FU:该药单独使用有效率为20%,具有严重胃肠道反应、且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该药与CF联用是目前晚期结直肠癌的最基础治疗方案。
1.2 卡培他滨:卡培他滨是5-FU的前体,疗效与5-FU持续滴注相近;毒副作用与5-FU相似,但手足综合征更为突出。
结直肠癌实验研究进展与前景
![结直肠癌实验研究进展与前景](https://img.taocdn.com/s3/m/c65e5afa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c9.png)
结直肠癌实验研究进展与前景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癌症,也是一种致死率较高的疾病。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科学家们在结直肠癌的实验研究中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同时,未来研究的方向也逐渐明朗化。
本文将介绍结直肠癌实验研究的进展与前景。
1. 分子机制的研究分子机制的研究是理解结直肠癌发生和发展的基础。
科学家们正在关注哪些基因和分子与结直肠癌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通过这些研究,人们了解到结直肠癌发生的分子机制是多种多样的,包括基因变异、激素调节、免疫逃逸等等。
建立更完整的基因组数据库将有助于更全面地了解结直肠癌发生的分子机制。
2. 新型治疗方案的探索针对常规的放疗和化疗无法有效治疗结直肠癌的患者,科学家们正在探索新型的治疗方案。
例如,免疫治疗通过增强患者的免疫系统,来加强机体对抗癌细胞的能力。
实验表明,某些免疫治疗药物对小部分结直肠癌患者的有效率达到了50%以上。
另一种新型治疗方案是靶向治疗。
靶向治疗药物会针对特定的异常基因或蛋白质进行作用,从而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和扩张。
现在已有多个针对结直肠癌的靶向药物,例如抗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药物和EGFR(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抑制剂,这些药物可以大大缓解复发和转移性结直肠癌患者的症状。
3. 基因治疗的研究基因治疗是指将正常或有价值的基因导入患者体内,从而抑制或代替癌细胞相关的异常基因或基因表达。
正在研究基因治疗方案的科学家们,认为使用这种方式治疗结直肠癌的效率和安全性都极高。
目前,基因治疗在许多实验室开始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4. 检测技术的发展对于结直肠癌,基于肠道镜检查的筛查和早期诊断已经成为日常医疗服务的一部分。
然而,新兴的组学和遗传学技术不仅可以更快速、更准确地检测肿瘤,同时可以检测患者的个人基因组或代谢组,为患者制定更具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供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机会。
综上所述,结直肠癌实验研究已经或正在取得重大进展。
从分子机制到新型治疗方案,从基因治疗到高效检测,所有这些都为结直肠癌的治愈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PRL-3与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
![PRL-3与结直肠癌的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c101ff4ecf84b9d528ea7a1b.png)
结直肠癌相关的PRL-3生物信号通路研究摘要促肝细胞再生磷酸酶-3(Phosphatase of regenerating liver 3,PRL-3)是现已发现与结直肠癌转移相关的少数特异性表达分子之一,属于蛋白质酪氨酸磷酸酶家族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PTP)成员。
在应用基因表达系列分析(SAGE)技术分析结直肠癌肝转移基因表达谱时发现,PRL-3基因在大多数结直肠癌的转移标本中的转录水平均明显增加,而该基因在正常结直肠上皮或者非转移性原发结直肠癌中极少表达或不表达。
本文从PRL-3与晚期结直肠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出发,对 PRL-3在结直肠癌转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并对其作为肿瘤治疗和药物作用靶点的可能性进行展望。
关键词肝细胞再生磷酸酶-3;癌症转移;结直肠癌结直肠癌 (colorectal carcinoma,CR)是一种常见、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恶性肿瘤。
结直肠癌的致病原因尚不明确,主要有饮食因素,并与癌前疾病及其他疾病有明显的关系。
研究表明,亚洲许多国家在近十几年里,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增加了2到4倍,己呈明显上升的趋势[1,2]。
结直肠癌死亡率高,主要与其转移有关,临床上有一半以上的结直肠癌患者在行根治性手术前已出现了微转移,它是结直肠癌术后转移和复发的直接原因。
目前,尚未发现一个单独的、负责肿瘤转移的基因。
有些基因,如上皮钙粘素(E-eadherin)和组织金属蛋白酶抑制物(TIMPs)基因,其产物有抑制肿瘤转移的作用,可视为转移抑制基因。
粘附分子CD44可能与血性播散有关。
在结肠癌,变异型CD44(如V6)高表达提示高转移潜能。
在结直肠癌转移过程中的不同阶段存在多种基因/蛋白质的改变,它们与细胞的功能调节有关。
这些分子大多同时也参与正常细胞功能的调节。
在结直肠癌转移过程中特异性表达的基因则数目很少。
PPL-3(Phosphatase of regenerating liver-3,PRL-3)是现已发现与结直肠癌转移相关的少数特异性表达分子之[3]。
最新: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研究
![最新: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f1b217b6804d2b160a4ec081.png)
最新:结直肠癌肝转移的研究摘要肝脏是晚期结直肠癌患者最常见的转移部位,一旦出现肝转移,患者预后极差。
早期诊断结肠癌肝转移(CRLM)对于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
手术切除原发病灶及转移病灶是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转化治疗、介入治疗以及多学科团队治疗也为CRLM治疗提供了更多思路。
长链非编码RNA、肿瘤干细胞以及磷脂酰肌醇-3-激酶/蛋白激酶B信号通路揭示了CRLM的机制。
本文主要对CRLM诊断和监测、治疗以及主要机制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结直肠癌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结直肠癌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第三位,死亡率居第二位。
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远处转移部位,肝转移也是导致结直肠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
Kuipers等研究表明,约50%的结直肠癌患者发生肝转移,其中,25%的患者在初诊时或者原发病灶根治性切除术后6个月内发生肝转移(同时性肝转移),25%的患者原发病灶根治性切除术后6个月后发生肝转移(异时性肝转移)。
一旦出现肝转移,患者预后较差,如未干预转移病灶,患者自然病程仅5~10个月,5年生存率几乎为0。
因此,探讨结直肠癌肝转移(colorectal cancer liver metastases,CRLM)诊断与治疗,尤其是转移病灶治疗的新方法,以及结直肠癌远处转移机制,对CRLM患者生存获益有重要意义。
一、CRLM的诊断和监测目前,结直肠癌的术前诊断方法包括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癌胚抗原、糖类抗原19-9等肿瘤标志物,影像学检查包括肝脏B超、肝脏特异性增强MRI、结直肠镜等,金标准依然是病理活检。
近年来,不断有新的术前诊断方法出现。
Fuksiewicz等研究中,血清几丁质酶-3样蛋白1水平升高与多种癌症的发病和转移相关。
Song等研究则进一步证明,血清几丁质酶可作为预测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和转移的指标,其术前预测转移的能力优于癌胚抗原,高几丁质酶水平联合TNM分期中的N1-3分期可作为术前判断结直肠癌患者转移的指标。
结直肠癌肝脏转移标志物研究进展
![结直肠癌肝脏转移标志物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7af1142aa5e9856a561260de.png)
发部位脱落侵袭远方 组 织 。多种 不 同 的蛋 白水 解酶 降解
不 同的细胞 外基质成 分释放或 激活多种蛋 白水解酶 , 根据其 催化底物的不 同, 蛋 白水解 酶可以分为基质金属蛋 白酶 、 富 含 半胱氨 酸的酸性 分泌蛋 白、 丝氨酸蛋 白酶及天 冬氨酸蛋 白酶 类等 ; ( 2 ) 调控血 管生 成类 因子 为肿瘤 侵袭 、 转移创 造条 件 。 血管生成 在肿瘤侵袭 转移 中有 重要作用 , 肿瘤 失控 性快速增 殖需要 大量的营养物 质支持 , 而大量 营养物质供应 需要有 相 应 的运输 通道 , 因此肿瘤组 织 中新生 血管是肿瘤 可持续性 长 的基础 。同时 , 新 生血管形 成引发 的细胞粘 附系统 崩溃使 癌细胞脱 离原发组 织也是始 动侵袭转移 的关键 , 肿瘤组织诱 导新生 的血管相 比于正常 血管基底膜薄且 极易断裂 , 肿瘤 细 胞很容 易进入其 中并移动 到靶器官形成转 移灶 , 因此调控 血
学 检 查
中图分类号 : R 7 3 5 . 3+ 5 ; R 7 3 5 . 3+ 7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6 — 1 7 0 3 ( 2 0 1 3 ) 叭一 0 0 5 6 — 0 4
d o i : 1 0 . 1 1 7 4 8 / b j my . i s s n . 1 0 0 6— 1 7 0 3 . 2 0 1 3 . O 1 . 0 2 0
最常见的 、 预 后 最 差 的转 移 形 式 。 约 1 5 % ~ 3 5 % 的 结 直 肠 癌
屏障。肿瘤细胞发生转移 必须降解 细胞外 基质 , 肿瘤 细胞通
过其表 面的受体与 细胞外基质成 分相结合 , 降解肿 瘤细胞周 围 的基质形 成可供肿 瘤细胞通 过的移动通 道 , 肿瘤 细胞 自原
人结直肠癌侵袭及转移机制研究进展
![人结直肠癌侵袭及转移机制研究进展](https://img.taocdn.com/s3/m/185a2652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74.png)
人结直肠癌侵袭及转移机制研究进展
彭芳;周志姣;朱建思
【期刊名称】《医学临床研究》
【年(卷),期】2006(023)008
【摘要】结直肠癌是人类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居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第二位,近年来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
侵袭、转移是恶性肿瘤最重要也是最本质的生物学特征,是恶性肿瘤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深入理解结直肠癌侵袭和转移分子生物学机制可以加深对结直肠癌侵袭转移调控机制的理解和认识,同时也为结直肠癌侵袭转移的早期诊断和发现治疗靶标提供理论基础。
【总页数】3页(P1273-1275)
【作者】彭芳;周志姣;朱建思
【作者单位】南华大学肿瘤研究所,湖南,衡阳,421001;南华大学肿瘤研究所,湖南,衡阳,421001;南华大学肿瘤研究所,湖南,衡阳,42100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75
【相关文献】
1.长链非编码RNA调控结直肠癌侵袭与转移机制的研究进展 [J], 靖琳;任建琳;季青;陈文婷;刘宣;管宇;侯风刚;李琦
2.RAS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EGFR抑制剂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RAS野生型转移性结直肠癌EGFR抑制剂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J], 俞悦;周爱萍
3.结直肠癌侵袭转移机制研究进展 [J], 颜歌;杜祥
4.CTHRC1增强结直肠癌细胞侵袭能力促进结直肠癌转移的机制研究 [J], 谭非;徐星;高品;苏向前
5.受体相互作用蛋白2基因对结直肠癌肿瘤细胞侵袭及转移的作用机制研究 [J], 李艳;徐智媛;程宇;杨晋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 Journal of China Prescription Drug Vol.17 No.1·综述·结直肠癌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一类实体恶性肿瘤,近年来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结直肠癌的发病有年轻化趋势[1],且由于缺乏早期诊断与高效的筛查方法,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发展至晚期或局部晚期,预后较差。
随着各种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化疗药物、靶向药物的研制,对结直肠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有了较大的改善,但从远期生存率来看,大多数患者的生存率并没有得到提高[2]。
导致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结直肠癌患者在实施根治性手术前病灶就已经发生了微转移[3]。
因此结直肠癌防治的关键在于控制肿瘤的转移。
现阶段临床上对于结直肠癌转移的机制了解比较少,使得防治肿瘤侵袭以及转移的相关措施受到限制。
因此本次研究主要对结直肠癌转移的机制进行一简要综述,以期为临床结直肠癌的诊疗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分析结直肠癌转移的相关分子研究现阶段临床上对于结直肠癌转移的相关分子研究结果比较多,有报道称,目前已经有数百种基因和结直肠癌转移的调控过程有关,而且参与的基因数目还在不断的升高[4-5]。
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因芯片、蛋白质组学技术等技术的更新,全基因(蛋白质)组水平表达谱的变化可以根据基因(蛋白)进行研究。
通过强有力的筛选,发现疾病的发生原因和许多新的基因也息息相关,同时对已知基因的未知功能有了新的注释[6-7]。
而且还对基因(蛋白)表达和肿瘤转移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相关学者的研究资料显示[8],多次对肝转移灶内肠癌肿瘤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建立了高转移潜能的细胞亚系M5,将其和亲本细胞比较,这种细胞的成瘤能力以及自发转移、腹膜种植转移能力都显著的增强,成为了结直肠癌转移研究的理想状态。
临床上筛选肿瘤转移相关蛋白的比较强有力的工具就是蛋白质组学策略,结直肠癌发生的不同阶段,蛋白质表达谱可以全面的对疾病的进展情况提供有利的线索。
而且近年来临床上的大量研究证实发现,乳腺癌、卵巢癌、膀胱癌、肝癌等都会受到蛋白质表达谱的调控。
2 结直肠癌转移和微RNAs的关系微RNAs属于一组长度19-22核苷酸的非编码序列RNAs,和细胞分化、细胞的周期调节、应激过程、凋亡等许多重要的程序表达调控都有关系。
微RNAs调控和整个生物生命活动的各种生物学过程都有联系,同时还影响了恶性肿瘤的发生、转移、进展[9]。
单个的微RNAs可以对数百个基因的表达进行调节,同时还可以利用碱基的不完全配对与特定目标mRNA进行结合,转录后水平对靶mRNA的降解以及抑制翻译过程的发挥负调控基因表达过程具有促进作用,使得生物学的功能充分的发挥。
所以由于调节靶点的差异,微RNAs存在于不同肿瘤的整个过程的特异性都比较强大。
而且有大量的研究证实结直肠癌转移的关键在于微RNAs。
miR-133a对结直肠癌细胞的侵袭性表型具有抑制作用,导致了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的信号通路发生失活的现象,降低了体内成瘤的能力以及转移能力,在靶点处直接发生作用,使得结直肠癌转移的相关蛋白LASP1、靶向LASP1mRNA的3,UTR区域的LASP1表达发生抑制的现象[10-11]。
一般情况下,癌变过程中表观遗传学改变就会发生,DNA甲基化机制会使miR-133a的表达出现下调的现象,同时甲基化和结直肠癌的演变过程息息相关,从而使得LASP1的表达发生失调的现象,使得结直肠癌发生了转移。
有研究资料显示,结直肠癌中出现了miR-212杂合性丢失的现象,而且高甲基化状态对其表达水平产生了抑制,对于侵袭性以及预后效果不佳的患者中进行下调的效果比较显著。
MiR-212对细胞的侵袭、迁移能力以及体内肝、肺的转移能力具有抑制作用。
同时还会对癌基因进行调控,肿瘤转移过程中的关键环节是抑癌基因的直接调控。
3 结直肠癌转移和EMT的关系EMT(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临床上的主要特征就是上皮表型缺失以及间质表型获得,生物学家将其用于胚胎发育过程中某些特定部位的上皮细胞所发生的形态学改变的描述中[12-13]。
同时胚胎的形成、发育、肿瘤的侵袭转移都和基本的生理病理现象有关,而且细胞的表皮不仅发生变化,也影响了细胞标志物。
芯片筛选出的结直肠癌转移的相关基因就是FMNL2,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能力比较强,同时也和淋巴结转移息息相关。
FMNL2对直肠癌细胞体外增殖具有促进作用,并且促进了运动、侵袭能力,这种情况的主要相关机制比较复杂,其中包括[14]:①FMNL2和LPA诱导活化RhoA/ROCK信号通络都有参与,同时还对下游效应分子例如P-MLC、p-LIM1以及p-cofilin也发生活化作用,对肌动蛋白丝的装配以及稳定肌动蛋白丝的结构具有调控作用,反过来FMNL2本身就可以活化RhoA的下游效应分子,和RhoA之间形成正反馈通络,增强和扩大了信号调控细胞效应例如肿瘤细胞的运动和侵袭;②FMNL2的表达和EMT的标志物息息相关,将FMNL2敲除会使得细胞向上的皮样发生形态转化,同时E-cadherin、α-catenin等的表达会不断的上调,并且vimentin、snail、slug的表达会出现下调的现象,使得转化生长因子-β的诱导对EMT以及细胞癌的侵袭能力发生抑制,这种过程的实施主要是借助MAPK/MEK信号通路进行介导的。
因此结直肠癌细胞才发生了侵袭和转移的现象。
4 肿瘤微环境以及结直肠癌转移的关系肿瘤的微环境主要是指肿瘤细胞产生以及生活的内部环境,不仅有肿瘤本身,还和周围的成纤维细胞、免疫、炎症细胞等有关,并且其中还包括附近区域内的细胞间质、微血管、浸润在其中的生物分子等。
一般情况下肿瘤代谢的旺盛、生长速度的加快、繁殖能力增强等都是能量需求的表现,肿瘤本身体积的不断增大,肿瘤的组织供血就会欠缺,使得微环境发生缺氧的现象。
临床上大多数恶性肿瘤都存在这种现象,由于缺氧的区域经常会出现坏死的现象,使得肿瘤扩散和转移的现象更加容易发生。
现阶段临床上公认的一种缺氧诱导因子(HIF-1α)在肿结直肠癌转移机制研究进展赵国刚(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普外科,天津 300450)【摘要】结直肠癌在我国的发病率比较高,在全球各种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中位居第三位,而导致患者发生死亡的主要原因就是癌变发生侵袭和转移。
肿瘤转移的步骤比较多,而且也是多阶段性的,牵扯的基因也比较多,其过程比较复杂,例如肿瘤在原发部位发生了脱离,和周围的基质相互融合,肿瘤细胞进入循环系统以及淋巴系统,在内皮细胞壁处粘附,逐渐的外延至血管或者更大的面积,发生了血管增生的现象,最终导致了新的转移灶的形成。
因此本次研究针对结直肠癌转移的相关基因、微RNAs、上皮-间质转化、肿瘤干细胞、肿瘤的微循环等问题进行一简要综述。
【关键词】结直肠癌;转移;相关机制;研究进展34中国处方药 第17卷 第1期·综述·瘤组织中的表达状态比较高,同时肿瘤的侵袭、转移、血管生成都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15]。
肿瘤的微环境内具有比较复杂的成分,而且调控因子比较多,其中包括核因子-kB、诱生型一氧化氮合酶、环氧化酶-2、肿瘤坏死因子-α、信号转导以及转录激活因子3等,这些是微环境和肿瘤细胞之间联系的关键靶点。
临床上有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肿瘤炎症微环境对肿瘤的发生、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而且肿瘤微环境中白细胞MerTK 信号通路对急性炎症促进创伤愈合具有抑制作用,对抗肿瘤免疫反应进行刺激,使得免疫治疗效果显著提高。
结直肠癌转移的过程比较复杂,诸多的细胞内调控网络、细胞外因素等都会对其造成影响,对结直肠癌转移的确切分子机制应该全面的了解。
现阶段临床研究的重点就是何种有效的阻碍策略转化在临床上进行应用才能使晚期结直肠癌患者的诊疗效果提高。
参考文献[1] Siegel RL, Miller KD, Jemal A. Cancer statistics, 2018. CA Cancer J Clin, 2018,68(1):7-30.[2] Chen W. Cancer statistics: updated cancer burden in China. Chin J Cancer Res, 2015,27(1):1-12.[3] Boysen AK, Spindler KL, Høyer M, et al. Metastasis directed therapy for liver and lung metastases from colorectal cancer - a population based study. Int J Cancer, 2018,143(12):3218-3226.[4] Xu J, Zhou J, Dai H, et al. CHIP functions as an oncogene by promoting colorectal cancer metastasis via activation of MAPK and AKT signaling and suppression of E-cadherin. J Transl Med, 2018,16(1):169.[5] Shan Y, Ma J, Pan Y, et al. LncRNA SNHG7 sponges miR-216b to promote proliferation and liver metastasis of colorectal cancer through upregulating GALNT1. Cell Death Dis, 2018,9(7):722.[6] Bian Z, Zhang J, Li M, et al. LncRNA-FEZF1-AS1 promotes tumor proliferation and metastasis in colorectal cancer by regulating PKM2 signaling. Clin Cancer Res, 2018,24(19):4808-4819.[7] Li Q, Li Y, Li J, et al. FBW7 suppresses metastasis of colorectal cancer by inhibiting HIF1α/CEACAM5 functional axis. Int J Biol Sci,2018,14(7):726-735.[8] Amawi H, Hussein NA, Ashby CR, et al. Bax/Tubulin/Epitheli-al-Mesenchymal Pathways Determine the Efficacy of Silybin Analog HM015k in Colorectal Cancer Cell Growth and Metastasis. Front Pharmacol, 2018,9:520.[9] Chang CC,Lin CC,Wang CH,et al. miR-211 regulates the expression of RRM2 in tumoral metastasis and recurrence in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with a k-ras gene mutation. Oncol Lett, 2018,15(5):8107-8117.[10] Chen WS, Leung CM, Pan HW, et al. Silencing of miR-1-1 and miR-133a-2 cluster expression by DNA hypermethylation in colorectal cancer. Oncol Rep, 2012,28(3):1069-1076.[11] Dong Y, Zhao J, Wu CW, et al. Tumor suppressor functions of miR-133a in colorectal cancer. Mol Cancer Res, 2013,11(9):1051-1060.[12]王雅娟, 胡洁, 赵海燕, 等. Tiam1与大肠癌细胞EMT的关系.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2009,(32):3337-3341.[13]蔡灿锋,唐超明,曾军,等. GLUD1调控EMT促进结直肠癌细胞侵袭迁移的实验研究. 岭南现代临床外科, 2015,(4):456-460.[14]罗皓,李靖宇,朱震威,等. 结直肠癌中RhoC、PRL-3与FMNL2的表达及其意义. 热带医学杂志, 2013,(3):271-273,378.[15] Peng Y, Chen Y, Zhang X, et al. Tumoral cavitation in colorectal cancer patients with unresectable lung metastasis treated with bevacizumab and chemotherapy. J Cancer Res Clin Oncol, 2018,144(7):1339-1346.CT扫描技术的进一步研究发展和人们对于健康日益的重视使得周围型小肺癌诊断的准确率以及检出率有了很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