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教教材”和“用教材教”语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
“教教材”和“用教材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材观。“教”教材,考虑的出发点是传授,是强调如何把书本知识传递给学生,是以知识为本位的;用教材“教”,立足点是放在学习对象身上,注重教学行为与学习行为的同步相谐,注重知识传授中的能力培养。前者是教书,后者是教人。
那么,如何驾驭教材,赋教材以活力,使教材丰满起来,充满灵性,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发展呢?本学期,我们对阅读教学如何“用教材教”作f初步的实践与探讨。
一、用教材思辨,促进学生智慧的发展
知识是伴随着人类的生命活动,逐步建构和不断动态生成的。因此,语文课上我们要真正教给学生的不是静态的知识,而是鲜活的智慧!作为教师,我们可以把教材改造成为具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引领学生去感受、去发现、去思辨,让学生的激情、智慧在此燃烧,在此生成。
《半截蜡烛》是苏教版第十册的一篇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学生易读懂。如果还将理解教材内容作为这篇课文的教学目标的话,这对于学生知识潜能的开发、挖掘就是一种滞后的做法。那么,如何凭借教材去改造、创造,挖掘教材中潜藏着的可以丰富学生情感体验、发展学生智慧的探究学习点呢?且看本课第二课时的基本推进板块。
板块一,复习导入。谁能说说这是怎样的半截蜡烛?
板块二,朗读感悟。
(1)一天晚上,这半截蜡烛却被德军点燃了,成了屋内所有人关注的焦点。当时,伯诺德夫人一家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他们分别用什么理由保护这半截蜡烛的呢?请学生仔细读3—7自然段,划出有关句子。交流。
(2)母子三人是在什么情况下,提出这些理由的?有了这些理由,他们又是怎么做的呢?引导学生入情地朗读,读出当时的情境和气氛。
板块三,激趣思辨。大家有没有从母子三人当时的理由和做法中发现了什么? (1)引导学生发现母子三人的共同点,如很爱国,他们当时的心情都很紧张,都想方设法保护蜡烛中的情报……
(2)同时,还要引导学生深人思考:为什么最终还是小女儿成功了呢?请学生再仔细读课文,进行比较,交流发现。
语文学习是一个体验、生成的过程。以上教例中学生认识的提升、智慧的增长均在交流、辩论、碰撞中得以生成,丝毫没有“要学生学”、“要学生记”的痕迹。特别是最后一个板块,通过母子三人提出的理由与做法进行比较,从多角度去辨析,去发现,互相启发,发展了学生的思维,促进了学生智慧的发展,还使学生领悟到了为人处世的方法,从课堂上提升了学生的生活质量。
二、将教材重组,引导学生亲历、探究
在语文教材中,有一些说理文或常识文,阐述较清晰,道理揭示较直白,学生也很容易读懂。这类课文的教学如果仍纠缠在内容的理解或道理的感悟上的话,那么对学生的发展意义不大。像这一类课文的教学,我们就可以改变教材的呈现方式,重组教材,将“说理”或“结论”部分隐去,变“告诉式”为引导学生饶有兴趣地去读、去发现,从而产生自己的感悟,生成属于自己的东西。这样更适应学生知识体系的建构,这比让学生明白并记住书上的结论要丰富、有价值得多。
苏教版第七册中的《春联》是一篇介绍春联的通俗小品文,课文描写了春联给新春带来的喜庆气氛,介绍了春联的内容和形式特点。整篇教材的呈现方式是“直白式”、“告诉式”的。如果教学只指向教材内容,从书上寻找现成的答案,这必然对学生的发展价值不大。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整个教学过程分为找春联——贴春联——读春联——说春联——拼春联这几个板块进行。首先,学生从教材中寻找到五幅春联,进行张贴,这一环节变原本的枯燥讲解为趣味的动手实践。在动手张贴中让学生发现问题,并且联系生活经验,评评改改,在轻松愉快中较好地掌握了贴春联的方法。接着,让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春联,反复练读、揣摩,感悟到了春联的两大特点,一是读起来抑扬顿挫、和谐动听,二是讲究对仗。这些知识是学生在自主、合作、
探究的学习活动中生成的,这远比照搬照读书中的结论来得真切而有价值!然后,让学生凭借想象,描绘自己喜爱的春联。这一环节改理性的逐词逐句翻译为感性的描绘,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加深了对春联的理解,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之后的趣味拼春联,更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巩固了所学的知识,而且思维能力、想象能力、语言能力都得到了训练。整个教学流程环环紧扣,教师有重点地选取教材中的部分内容,创设综合化、生活化的语文实践活动板块,使学生在亲历、探究中认识春联,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学生的收获远比单纯地读悟教材要丰富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