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大知名报刊的策划套路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今天的“策划”让媒体如此尴尬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曾被众多家长当作金科玉律教导他们上小学的孩子,与此相类似,许多媒体人士在探讨媒体竞争的策略时,也众口一词地说“策划、策划”,大有“做了策划,走遍天下也不怕”的意味。情况果真如此吗?非也,太多的泛滥的所谓“策划”使受众望之欲逃。

策划本无错,报人泛滥之。大约是从1996年起,中国新闻界开始引入策划的理念,并在理论界展开了一场关于“新闻策划”的大讨论。那时,善做专题策划的《新周刊》刚创刊不久,锐气十足,其精彩的策划让读者倍感新鲜,一时间,好评如潮,也给众多报刊做了一个很好的榜样和示范。于是乎,各大小报刊开始慢慢地边学边练地尝试着搞起了策划。

随着网络的普及,资料搜索等技术上的障碍被扫除,策划从精英阶层坠入民间,开始在报刊上泛滥。其中,尤以1999年末的迎接新世纪策划最为滥俗,当时,几乎无报不策划,无不是几十版、上百版,整个是图书馆大搬家。太多的低水平重复终于使所谓的策划沦为“鸡肋”,被读者厌弃。

高潮过后,报人激情渐消,策划也是有一搭没一搭,时有时无。有时,即使搞策划也是难以引起读者的兴奋,读者已进入阅读疲倦状态,产生了对策划的“抗体”。

受众之所以对策划不再感兴趣,是因为策划有了“规律性”,策划有了套路,受众甚至可以在不看报纸之前就能预见策划的内容。原本高级的智力活动竟然沦为可以机械复制的模本,对国内传媒业的繁荣也是一大讽刺。笔者将国内媒体的策划分为四种套路并作一解析,意在引起媒体人士的警觉,唤起传媒创新的紧迫感。

■《新周刊》式策划:盘点式精品战略成也策划,衰也策划。

《新周刊》被称为国内的期刊教父,其专题策划的确对国内报刊策划的发展起了启蒙的作用。正是凭着其精到的专题策划,《新周刊》在创刊的很短时间里成为报刊中的一个名牌,策划成为其主要卖点。

代表作:年度大盘点、我是广告我怕谁

内容构成:“×大”等总结式盘点+最“××”式断语+×城市调查+图片

内容举例:

1. 1998年度大盘点

1998八大惊人之语

1998九大另类“中国特色”

1998十大汉子

1998十大宠爱

1998十大惊艳

1998十大疯狂

1998五大折腾

1998十城市十大热门话题

1998非常之最(共27项)

2.我是广告我怕谁(1999年第6 期)

广告叫卖新生活

两个中国人的一天:要么睡觉,要么看广告

1979-1999年度广告榜

20年广告之最

令人叫绝的广告创意

莫名其妙的广告创意

比流行歌还流行的广告歌

百姓嘴边的广告语

1993--1998台湾“广告流行语金句”(摘自台湾一杂志)

最有人缘的广告明星

最没人气的广告明星

看广告就是看女人?

广告“煽”起来的时尚

广告“旺”起来的品牌

十大广告关键人物

五大广告悲剧人物

贾玉斌:中国会做广告了(《新周刊》直接访问中国广告协会)

20年广告大闪回

香港:总有广告在身边

广告这东西(七城市调查)(以上共20部分内容,近40页的篇幅几乎占整本刊物容量的一半)

套路解析:读《新周刊》,时常有一种逛精品店的感觉,时尚的设计、精美的图片包装起了一个新潮前卫的店面,让人不由自主地想进去看个究竟。但进得店来,细挑细拣一番,就会发现其实质性的内容也是一般,只是装潢上有新意而已。

《新周刊》的一大特色是“胆大敢说”,对一些领域,它敢于做出总结性的评点,最“**”不绝于口,可谓初生牛犊不怕虎。这在传统办刊人的眼里,是万万不可的。

《新周刊》的一大法宝是“数数”,什么“十大”、“五大”是其惯用语,这种不完全归纳法的确给内容梳理提供了一个新的抓手,醒目易记。

《新周刊》的专题操作思路给人的感觉好像互联网上的搜索引擎,输入一个关键词,然后尽可能多地找到所有与此有关的内容,再加以个性化整合归纳,就可端上版面。由于各部分的标准侧重不同,所以,一个专题里有些部分给人以重复的感觉,如“我是广告我怕谁”专题中,“20年广告之最”和“20年广告大闪回”、“比流行歌还流行的广告歌”和“百姓嘴边的广告语”、“1993--1998台湾‘广告流行语金句’”有重复嫌疑。

经历过几年的策划之后,如今的《新周刊》已倍感选题的艰难,很多能做的题目已做完了,有时只好再重来一次,如关于北京的专题至少有两期(“不一样的北京”和“回到北京”),关于户口的专题也有两期(1998年11月“户口里的中国人”和2001年的“狗日的户口”),关于城市的专题也有两期(“城市败笔”和“城市复兴”)。他们终于借创刊5 周年之机尝试着突破自己,告别“路径依赖”,探寻新的着力点。

优点:新鲜、刺激

缺点:易流于模式化

■北青报式策划:信息全提供

与《新周刊》不同,北青报的成功得益于早期扎实的做新闻功夫而不是策划,笔者至今仍很清楚地记得1996年时北青报的“新闻周刊”,其拳头栏目是“新闻竞标”,由社外作者投稿竞标打擂,作者写什么就上什么,几乎没有专题策划的影子。那时,互联网还未兴起,一般作者写大文章很难,所以,当时北青报“新闻竞标”上的一些“大文章”很吸引读者。其后,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策划风的盛行,北青报开始有了自己的大的专题策划。

代表作:1

节日专刊(2001年9月20日,共20版)

本报答谢读者海陆空大行动

不出远门尝新鲜

四海漫游情报站

自驾逍遥走四方之北京周边

自驾逍遥走四方之外地

俱乐部户外总动员

七天休整身与心

休闲二十一条军规

重阳登高石景山

吃购玩逛马前炮……

2.七一纪念特刊(系列形式)

献给党的80个祝福(80个人的心声)

80年80问

80年80人

套路解析:在专题策划方面,北青报是后来者,由于其开本大版面多,形成了量大报厚的风格。

北青报的专题策划中有着很重的《新周刊》的影子,这在2000年10 月2日的“奥运大盘点”中最为明显,完全照搬了“×大”的模式,搞了“十大新闻”、“十大突破”、“十大感动”、“十大表情”等共11个“十大”。还有“80年80×”式的数数,单纯地凑数实在让读者生疑,难道真有“80×”这么多?难道只有“80×”这么多?客观的事实全为这主观的定数服了务。

倒是“节日特刊”这类策划更好地体现了北青报自身的特色,那就是全方位大容量的信息服务,关于国庆节期间的方方面面的信息资讯应有尽有,实现了新闻纸即信息纸的价值回归。

北青报专题策划的最大特点是“大”,大版面、大标题、大图片,每版只有一个大的重磅标题,这个标题有时甚至占一半的篇幅,然后再加上少量的文字。所以,北青报虽动辄几十版,但阅读起来却很快,不会占用读者太多的时间,感觉就是走马观花,很有古人一日看尽长安花的感觉。

优点:信息量大、实用性强

缺点:深度不够,只顾跑马圈地忘了深入开发

■南方周末式策划:横向挖掘

如果说北青报式策划是红酒兑水,那么南方周末式策划则是高度白酒,量少而劲大。就版面来说,南方周末式策划一般不超过10版,但内容密度大,有深度,有翻不动的感觉,往往读完全文要用一两个小时。

代表作:1

WTO与中国(2001年10月11日共5个版的篇幅)

入世考政府(开篇,署名文章)

中国入世谈判代表访谈(记者专访)

法学专家访谈(记者专访)

独家采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相关课题报告负责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