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

合集下载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年10月真题

03708《中国近现代史纲要》20年10月真题

2020年10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真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1840年鸦片战争前,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地主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B、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C、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的矛盾D、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答案】C【解析】中国封建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2.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最主要的是()。

A、政治侵略B、军事侵略C、经济掠夺D、文化渗透【答案】B【解析】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的是进行军事侵略.3.1895年,日本迫使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是()。

A、南京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马关条约【答案】D【解析】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割去中国台湾全岛及所有附属各岛屿和澎湖列岛。

4.中国近代上,人民群众第一次大规模反侵略斗争是()。

A、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B、太平天国抗击洋枪队的斗争C、台湾人民的抗日斗争D、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斗争【答案】A【解析】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显示了中国人民不甘屈服和敢于斗争的英雄气概。

5.1853年,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是()。

A、原道觉世训B、十款天条C、天朝田亩制度D、资政新篇【答案】C【解析】颁布于1853年冬,《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它实际上是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6.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是()。

A、长沙战役B、北伐受挫C、天京事变D、安庆失守【答案】C【解析】天京事变严重地削弱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成为太平天国由盛转衰的分水岭。

7.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

A、师夷长技以制夷B、中学为体,西学为用C、物竞天择,适者生存D、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答案】B【解析】对洋务派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比较完整表述的是冯桂芬。

解放后中国经济大事件

解放后中国经济大事件

“文革”时期搞的这种社会主义,难道就是我们千百万共产党人流血牺牲所
?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如此体现的吗?按照这样 的社会主义继续发展下去,社会主义还有吸引力、号召力、凝聚力吗?人民能 答应吗?中国还有希望吗? 怎样才能体现列宁讲的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什么叫优越性?不劳动、不读书叫 优越性吗?人民生活水平不是改善而是后退叫优越性吗?如果这叫社会主义
பைடு நூலகம்
1月1日 人民日报发表新年献词,农业夺取好收成,工业生产上升。 1月2日 国家计委提出进口43亿美元国外设备的方案。 2月13日 新华社报道,1972年是解放以来电力发电站装机最多的一年。 3月7日 新华社报道,我国发展组合机床取得显著成就。 3月20日 部分企业和县社试办出口工业品专厂、专车间、出口农副土特产生产基地。 4月10日 决定建设邯邢钢铁、煤炭基地。 4月15日 春季广交会开幕,与我国发展贸易的国家和地区达140多个。 5月4日 中国倭国共同投资施工建设中日海底电缆。 6月18日 国际大米价格上升,中国增加出口100万吨大米换回小麦。 6月28日 我国成功进行了一次氢弹试验。 7月16日 成立计划生育领导小组。 8月1日 新华社报道,夏粮丰收,这是建国以来第二个大丰收年。 8月5日 全国环保会议召开,制定《关于保护和改善环境的若干规定》 8月16日 新华社报道,我国水田农业机械化取得新进展。 8月26日 新华社报道,我国电子工业迅速发展。 8月27日 我国第一台百万次集成电路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9月3日 我国第一台天文测时、测纬光电等高仪研制成功。 9月12日 新华社报道,全国钻井进尺和建设投产的油井生产能力创历史同期最高纪录。 9月26日 国务院重申对外贸易的重要原则。 9月30日 新华社消息,我国化肥产量比1965年增加一倍以上。 10月15日秋季广交会开幕,与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贸易往来。 10月25日西藏发现几十种有色金属、稀有金属和非金属矿产。 11月1日 新华社报道,几十座大中型水电站建成投产,小型水电站5万多个,遍及全国。 11月8日 西藏军区在海拔3800米高寒地区大规模种植冬小麦丰收。这是西藏历史上农业发展的重要 变革。 11月13日国务院转批环境保护若干规定。 12月20日新华社报道,中国航空线80多条,连接全国70多个城市,于100多个外国航空公司建立业 务往来。 12月22日新华社报道,5年来,800多万知识青年上山下乡。 12月26日新华社报道,同我国有贸易关系的国家和地区增加到150多个,其中50多个国家同我国签 订了贸易协议。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

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时间

十九大报告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定位,正式提出“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
1、第一阶段,从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2、第二个阶段,从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纪中叶,在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上,再奋斗十五年,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在此之前,党的十三大提出“三步走”发展战略的表述是“到下个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两者相比,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两个阶段”的发展目标将“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由21世纪中叶调整为二〇三五年。

扩展资料: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步骤:
1、改变传统的发展战略,探索在世界和平的国际条件下如何去发展世界社会主义;
2、在和平与发展成为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条件下,社会主义国家在自身加速发展的同时,还要与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协作,以迎头赶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
3、社会主义在全世界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渐进过程,不能急于求成;
4、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任务是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搞好本国建设,不断增强社会主义制度的吸引力。

第3讲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第3讲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第13讲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1978---今)
时间断限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年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 放时期,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线 索 特 征
政 治
(1)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并取得巨 大成就。如提倡“依法治国”,实行基层民主选举 等 (2)祖国统一问题上,“一国两制”得以成功运用。港 澳顺利回归,两岸关系取得重大突破 (3)新时期的外交政策主要表现为不结盟;外交成就突 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A
)
D.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
解析:计划经济开始转向市场经济在20世纪80年代也已经开始, 不是1992年,故排除D。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主题深化1】
时间
1950— 1952
建国以来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原因 结果
废除封建土地所有 制,建立农民土地 私有制 农业合作社
课前线索必读
主干知识导学
核心考向突破
高考命题猜想
(2)城市经济体制的改革(1984年)
原因: 中心 ①农村改革的推动 ②计划经济使企业失去活力 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自主权
目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内容
①管理: 高度集中管理——政企分开
②所有制: 单一公有制——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并存
③分配: 平均主义——按劳分配为主,多重分配方式并存
C.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D.和平与发展的世界形势观
答案
C
视角2 利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新时期经济体制的变化 【典例2】 (2014·浙江文综,19)20世纪80年代,农村改革的 突破性进展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学者敏锐地看到 “公社体制改革后,农工分了手,农业经营承包到户”; 企业家感慨“现在不同了,我得考虑如何增强企业活力”。 这表明 ①人民公社体制逐步废除 ②企业生产经营自主权扩大 ③现代企业制度开始试点 ④非公有制经济开始起主导作用 A.①② B.②③

2023年中考历史热点中国式现代化教学课件【可修改文字】

2023年中考历史热点中国式现代化教学课件【可修改文字】
文艺复兴大大解放了人们的思想;科学的发 展不仅深化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也促进人们 对社会的思考。
伏尔泰 孟德斯鸠
卢梭
启蒙运动
2.时间、地点:17、18世纪,以法国为中心,波及欧洲其他国家。 18世纪后半期,启蒙运动在法国达到顶峰。
3.核心思想:理性主义(强调独立思考和自主精神,运用科学的方 法解释自然和社会中的问题,反对权威和迷信。直接批判专制主义、 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 4.性质: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对世界)③世界开始连成一个整体,世界的观念逐步被确立起来,有助于世 界市场逐渐形成。 (对殖民地)④欧洲文化传到殖民地,对殖民地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消极影响
欧洲殖民者开始走上殖民扩张的道路,掠夺大量财富,造成亚非拉国家和 地区的贫穷落后,给殖民地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早期的殖民扩张(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以《权利法案》为基础,英国确立了议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地位,逐渐形成了君主立宪制。 从此,分歧可以在议会中协商解决,避免了不必要的暴力和内战。
特点: 复杂性 曲折性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
根本原因: 封建专制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原因

思想原因: 启蒙运动为法国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论准备
化基础。
②打破神学的束缚,提倡科学理性,促进自然科学的发展。
文艺复兴
人文精神内涵的丰富和演变
阶段特征 时期
内容发展
探究人应该过怎样的世俗生活? 强调以人为中心,提倡追求自由幸 复兴 文艺复兴 福生活,鼓吹个性解放。
发展 成熟
宗教改革 探究人应该过怎样的宗教生活?因信称义,否定教皇的权威,打破了 (不作要求)教会的精神枷锁,使人们获得了精神上的自由和灵魂得救的自主权。

中国现代史

中国现代史

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
如何理解“求同存异”的方针? (1)提出背景: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以及与会国之间因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不同而产生矛盾和分歧。 (2)“同”:共同的遭遇,即都曾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共 同的任务,即都面临着发展民族经济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任务; “共同的愿望”,即都要求加强团结与合作,维护世界和平, 反对侵略战争。“异”:指与会国家的社会制度、意识形态、 宗教信仰、生活习俗都存在差异。 “求同存异”就是要超越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差异,为了共 同的利益加强团结与合作。 (3)影响:“求同存异”的方针推动了万隆会议的圆满成功, 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间的联系,开拓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和 首次提出:1953年周恩来会见印度代表团时 平 提出: 再次发展:1954年周恩来访问印度、缅甸时 共 最终完善:1955年亚非国际(万隆)会议上 处 五 后期修正(完善) 项 内容: 原 如何理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中相互之间的关系? 则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其中,领土完整是主权国家存在的物质基础。 平等互利是各国经济、贸易关系的基本出发点,同时也是 国家间处理相互关系的政治基础。 影响: 和平共处是目标,前四项原则是基础和前提条件。

建国初期的民主政治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背景、新中国成立、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中国历史上的其他国家政权有哪些本质区别?
主权、政权
(2)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建立
三大基本政治制度
1.内容
2.确立过程 3.确立意义
《共同纲领》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比较 项目 背景不 同 不 制定主 同 体不同 点 《共同纲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特点:
经验教训:

新中国“小康社会”的四次历史性飞跃

新中国“小康社会”的四次历史性飞跃

063当代思潮新中国“小康社会”的四次历史性飞跃中国人自古以来的梦想就是过上“小康”生活。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不断摸索,从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12月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第一次正式提出“小康”目标。

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提出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部署,其中第二步就是到20世纪末使全国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达到小康。

再到十五大提出了“建设小康社会”历史新任务,从此我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时期。

十六大报告提出了从2000年实现总体小康的基础上再过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做出具体的战略部署。

再到十九大提出解决人民温饱和人民总体生活水平达到小康的两个战略目标已经提前实现,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

新中国小康社会四次历史性飞跃的时期划分“小康”一词最早出自《诗·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意思是“老百姓的生活太苦了,也该稍稍得到安乐了”。

表达何元利(中共宣汉县委党校 四川成都 610000)摘 要: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在1979年12月第一次正式提出“小康”目标至今,我国小康社会建设进程经历了从“小康”目标的提出,再从“温饱”到“小康”转变,然后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转变,该文站在这个角度,梳理了从“小康”目标的提出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四次历史性飞跃,应当继续总结发扬小康社会建设成功经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动力来自于发展,用“全面”来引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关键词:小康社会;总体小康;全面小康了奴隶社会中的人们向往美好安定生活。

《礼记》对“小康”一词讲的更详细,是指一种古代自然经济条件下介于温饱和富裕之间的生活状态,是作为理想社会最高形态的大同社会的初级形式。

[1]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康社会”历史演进概括地来说,经历了由“达到小康水平”(或者说“小康之家”“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再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次转变。

10下编综述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年至今)

10下编综述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49年至今)
下编
从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
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49年至今)
综述

辉煌的历史征程
共和国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50多年的历史, 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进行经济建设、政 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并取得辉煌 成就的历史。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不断发 展并取得丰硕成果的历史。
(三)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实施

“在执行过程中一再‘加速’、 ‘加快’,以致几年的时间,就 完成了过渡,‘一化’的任务没 有完成,‘三改’的工作也做得 很粗‛。 “一化三改‛中的三大改造是加 速完成的,只用了三年多的时间, 社会主义改造在1956年底就完成 了。
——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推荐阅读:
1、薄一波:《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上卷,人民 出版社1997年版。 2、R.麦克法考尔、费正清主编:《剑桥中华人民共和 国史——革命的中国的兴起(1949—1965)》,社会 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3、中共中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1981年6月)
第九章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政治报告(1997年9月)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国的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 范围的基本胜利。结束了中国近代以来长期的政 治衰败、国家分裂和社会动乱的局面。 建立了中国近代以来第一个能够独立地行使国家 主权的现代民族国家的政权。 使国家真正获得了自主进行经济建设、社会发展 和实现现代化的基本前提。 新的问题是如何建设一个新社会,如何实现现代 化——国家的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

宏伟蓝图: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宏伟蓝图: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宏伟蓝图: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安徽省委党校科社部汪兴福内容提要:“小康社会”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上承“温饱”,下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历史时期,是邓小平“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三步的前20年,大致可分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不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而且坚定地要求: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准确把握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转变,对于凝聚人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自信,对于分阶段在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关键词:现代化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准确判断重要战略机遇期内涵和条件的变化,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赢得主动,赢得优势,赢得未来,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

从“建设”到“建成”,一字之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倒计时”,开启了实施具有竣工性质行动纲领的新阶段。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小康社会”谋划具有竣工性质的行动纲领,既需要民族特色,更需要国际视野。

“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迈向现代化的重要阶段,也是在世界现代化的潮流中逐步实现的。

因此,考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有世界现代化与中国现代化两大坐标,自然,“现代化”或“现代性”也就成为解剖小康社会的主要理论范式。

我国现代化研究的开创者罗荣渠先生认为:广义而言,现代化作为一个世界性的历史过程,是指人类社会从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一场急剧变革,这一变革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它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引起深刻的相应变化;狭义而言,现代化又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其中包括可利用的传统因素),通过有计划地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中国的现代化历程

近代化也叫现代化,以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化为主要标志,其核心是工业化,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必经阶段。

罗荣渠认为:“广义的现代化主要是指工业革命以来现代生产力导致社会生产方式的大变革,引起世界经济加速发展和社会适应性的大趋势;具体来说,这是以现代化工业、科学和技术革命为动力,实现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化工业社会的大转变,使工业文明渗透到经济、政治、文化、思想各个领域并引起社会组织和社会行为深刻变化的过程"。

一般认为。

现代化主要表现为经济领域的工业化和市场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和法制化、思想文化领域的理性化和科学化等。

在中国近代,近代化也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就是要实现社会的转型,即从中世纪社会转化为近代社会。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产力从手工操作向机器生产的变化;二是生产方式由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的变化:三是政治体制由封建专制向资本主义民主共和的变化。

在世界现代化潮流中,中国作为一个具有古老文化传统的东方国家,在西方近代文明的直接冲击下,与西方近代文明相汇合,并在本民族文化精神的支配下,以自己特有的方式走上了独具特色的近代化发展道路。

中国在现代化过程中,一直贯穿着两大考点:一是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二是繁荣富强和持续发展。

“近代化"这个概念虽然是中学历史教材中的一个新名词,但从近几年高考命题来看,却是一个屡考屡新的永恒命题。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既是当今社会的热点,又是历史教学的重点,而且其内容广泛,涉及诸多领域。

可以说,中国近代现代史,就是中国近代化历程的发展史,在历年的高考中均以不同形式出现。

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且正在向纵深方向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也仍在进行,因此,近代化问题仍然是历史考试的焦点问题之一,2006年高考极有可能涉及。

除基本史实外,考查近代化的经验教训.从中概括出它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启示,可能性比较大。

江苏省常熟市2024_2025学年高一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

江苏省常熟市2024_2025学年高一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

江苏省常熟市2024-2025学年高一政治上学期期中试题留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Ⅰ卷(客观题)和第Ⅱ卷(主观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2.请将第Ⅰ卷答案填涂在答题卷上的相应位置,第Ⅱ卷答案书写在答题卷的规定区域内,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客观题共52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2分,共计52分。

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在原始社会,人们的劳动产品非常有限,只能够维持人们生存的须要。

假如不实行平均安排,就会有一部分人被饿死,这不利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类就不行能繁衍生存下来。

从生产关系看,原始社会劳动产品实行平均安排的干脆缘由是()A.生产力发展水平低B.人们建立了同等互助的关系C.生产资料共同占有D.生产力发展不均衡2.关于生产力和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对其内在关系分析正确的是()A.生产力发展→阶级产生→国家产生→私有制产生B.生产力发展→私有制产生→阶级产生→国家产生C.私有制产生→阶级产生→国家产生→生产力发展D.阶级产生→国家产生→私有制产生→生产力发展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冲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冲突,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冲突,这一基本冲突在资本主义社会()①从阶级关系看,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②表现为非对抗性冲突,可以通过经济的不断发展加以解决③是一切冲突和冲突的总根源,确定着资本主义的命运④会导致社会生产的肯定过剩,社会两极分化越来越严峻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4.某校同学在探究“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的课题中,收集到如下事务。

其中对应正确的是()①空想社会主义的形成——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基础②资本主义三大工人运动——科学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③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科学社会主义的诞生④十月革命的成功——科学社会主义从理论到现实的飞跃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5.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汲取了德国古典哲学的合理成分,彻底摆脱了唯心主义思想的束缚,创立了唯物史观。

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发展战略

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发展战略

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发展战略作者:张洪范来源:《中学政史地·初中》2010年第08期【专题简析】本专题包括的知识点主要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及相关知识,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基本国策、发展战略。

本专题一直是近年来各地中考的必考点,涉及题型多样化,命题者往往会选取与之相关的文字、图表、漫画等作为背景材料,要求学生结合材料再现课本重要观点,考查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概括、创新的能力。

因此,在复习本专题时,同学们必须在系统掌握课本基础知识的基础上,用课本中的观点、原理去分析、解决实际问题。

【考试要求】1.知道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及特点,把握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

2.既要看到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又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在学习时要结合一些具体的时事材料(如我国在科技创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国民受教育程度等方面与发达国家存在差距的材料)来理解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

3.本专题涉及的基本国策与发展战略都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持续性的、重大的热点问题。

学生要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所学理论知识解释当前的时政热点,并能简要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法。

【考点分析】考点1: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含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是社会主义不发达阶段。

第一,就社会性质而言,我国已经是社会主义社会;第二,就发展程度而言,我国的社会主义处于初级阶段。

这种不发达表现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的各个方面。

(2)特点:从总体上看,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科学技术水平、民族文化素质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具体制度还不完善,我国的社会主义仍处于初级阶段。

(3)时间: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到基本实现现代化(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至少需要100年的时间。

(4)社会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这个主要矛盾贯穿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主要精神

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主要精神
十个思考:
一是如何引导家长和学生正确对待出国?如何吸引优秀留学生回国?如何吸引更多外国学生来华留学?
二是怎样处理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在提高教育普及率的同时,怎样把工作重点转到提高质量上来?怎样提高教育贡献力和贡献率?
三是怎样统筹城乡教育协调发展,如何培养新型农民,推进农业现代化?
四是4%投入实现后,怎样把钱管好用好,更多地用于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
2012年五大成就
教育改革稳步推进 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工作报告指出,过去几年的教育工作,党中央、国务院给予了高度肯定。十八大报告指出,教育改革稳步推进,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城乡免费义务教育全面实现。回顾教育规划纲要颁布以来,特别是去年的工作,教育在各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成绩。
一、教育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二、教育公平取得显著进展。
报告指出,做好2013年教育工作,要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把立德树人作为根本任务,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重点内容,把转变作风作为重要保证,加快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着力促进公平公正,着力提高质量效益,着力维护和谐稳定,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提 要
总体要求: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保证。
根本任务:立德树人。
重点内容:教师队伍建设。
重要保证:转变作风。
两个全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三个加快:加快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加快转变教育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
三个着力:着力促进公平公正,着力提高质量效益,着力维护和谐稳定。

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与评估_宋林飞

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与评估_宋林飞

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与评估宋林飞摘要本文通过国际现代化实践与经验的比较分析,参照中等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结合我国国情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界定了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内涵,科学合理地选择了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及其目标值,并对当前全国与各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程度进行了评估,认为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程度总体水平还不高,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方式。

今后我国应更加注重现代化的全面协调推进,把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现代化的核心任务。

关键词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评估中图分类号C9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8263(2012)01-0001-08作者简介宋林飞: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教授、南京大学博导,中国社会学会会长南京210013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全面建设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新阶段,部分有条件的地区迈入加快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

通过国际现代化实践与经验的比较分析,参照中等发达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结合我国国情与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科学合理选择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及其目标值,对于推进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的引导作用。

一、我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内涵的界定现代化是一个不断发展与进步的世界性潮流,是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历史性变迁。

当今世界,发展中国家与地区加快了现代化的步伐,发达国家也在寻求经济社会更好的发展。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人的百年梦想,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在具体规划与组织实践的奋斗目标。

党的十三大明确而系统地阐述了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第一步,从1981年到1990年实现国民生产总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第二步,从1991年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一)“中等发达国家”的标准邓小平同志提出“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时,说明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①。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

二、正确理解小康社会
(一)所处的阶段 是实现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 启下的发展阶段。 温饱——小康(总体小康)—(全面 小康)—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现代化)
(二)总体小康与全面小康的区别
1、总体小康的基本标准 (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2500元(按1980年 的价格和汇率计算,2500元相当于900 美元); (2)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 (3)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 (4)城镇住房人均使用面积12平方米;
3、要正确理解全面小康社会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时代 内涵 2、中国未来达到小康社会的发展能力 不容置疑 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正确处理的 重大关系

小康社会住房18字标准内涵
到2020年,住房从满足生存需要, 实现向舒适型的转变,基本做到: “户均一套房、人均一间房、 功能配套、设备齐全”。
西部
中国西部地区包括陕西、甘肃、青海、 宁夏、新疆、四川、重庆、云南、贵州、 西藏、广西、内蒙西部等十二个省、自 治区和直辖市。其土地面积540万平方公 里,占全国国土面积的56%;目前有人口 约2.87亿,占全国人口总数的22.998%。 几乎囊括了56个民族
西部大开发战略


西部大开发与美国的西进运动比较 你认为我国西部开发的瓶颈是什么?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 发展战略
第一节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 略的目标和步骤
发展始终是我国现代化战略的 主题
发展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 务
现代化战略的目标和步骤

战略目标: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 主义现代化国家
战略步骤:“三步走”战略 特点:1、坚持了雄心壮志与实事求是的统一 2、坚持了经济发展与主体价值实现的统一 3、注重了社会全面协调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构成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

邓小平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之作,是最基础的重要组成部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承上启下的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创新成果。

它们既相互贯通又层层递进,体现了新时期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科学性体系、阶级性成果和发展性要求的内在统一二、邓小平理论的精髓、基本理论问题及形成条件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基本理论问题: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党的领导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国统一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本质和发展规律。

形成条件: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心底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1)理论渊源: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2)历史依据: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和总结(3)实践基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4)时代背景:当代国际局势的新发展三、“三个代表”的内容及贯彻“三个代表”的关键及本质内容: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飞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具体内容为: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思想;关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思想;关于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思想;关于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战略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思想;关于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思想;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关于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思想;关于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的思想;关于巩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的思想;等等。

广东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必须把握的三个时间节点

广东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必须把握的三个时间节点

广东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必须把握的三个时间节点作者:赵才勇来源:《探求》 2017年第4期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广东寄以厚望。

在广东奋力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批示,高瞻远瞩地提出广东要在加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上走在前列。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重托、不辱排头兵的使命,必须根据党的历史方位的巨大变化,准确把握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个关键时间节点。

一、第一个时间节点:2035 年初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到遵义会议召开一百年(2035 年)时,也就是中国共产党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问题一百年时,朝着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国家迈出重要的一大步,国家发展程度①达到发达国家第三档次——低度富裕型国家的水平,成为世界上初级发达国家,初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党的历史方位的第一次巨大变化:以遵义会议的召开为标志,中国共产党从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共产国际决议和苏联经验神圣化的幼稚的党,成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独立自主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成熟的党。

1935 年1 月,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攻克贵州遵义后,中共中央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

会议集中讨论和纠正了军事上的错误,从组织上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一次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会议。

遵义会议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关头保存下来,为胜利完成长征奠定基础,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从此,开始形成了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

正如习近平同志指出的,“独立自主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立党立国的重要原则。

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和经济文化落后的东方大国进行革命和建设的国情与使命,决定了我们只能走自己的路。

[资料]新编中国现代史及世界现代史大事年表

[资料]新编中国现代史及世界现代史大事年表

2.中国现代史大事年表(一)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1949-1956年)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建国后的头三年,肃清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建立了各地各级的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企业并把它们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统一了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稳定了物价,完成了新解放区土地制度的改革,镇压了反革命,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运动,开展了打退资产阶级进攻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五反”运动。

对旧中国的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进行了很有成效的改造。

在胜利完成繁重的社会改革任务和进行伟大的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战争的同时,迅速恢复了在旧中国遭到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全国工农业生产1952年底已经达到历史的最高水平。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党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取得的胜利是辉煌的。

政治:1.追歼残敌,剿匪作战,和平解放西藏,使全国领土基本解放2.抗美援朝,保家卫国3.镇压反革命运动4."三反""五反"运动经济:1.没收官僚资本,建立国营经济2.稳定物价,统一财经3.合理调整工商业4.政府领导人民恢复和发展生产5.土地改革(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政治:1.中共八大2.反右派斗争严重扩大化,"反右倾"斗争经济:1."大跃进"2.人民公社(三)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年)导火线走向结束:四五运动奠定群众基础文革期间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损失达5000亿元,但社会还是有缓慢发展“徘徊”:党中央主要领导人继续犯“左”的错误,指导思想没有改变,经济建设急于求成“前进”:教科文事业面貌一新,国民经济较快恢复,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各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
进入21世纪的知识经济时代,中国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已经不适宜采用传统工业化时代的现代化标准,而应当不失时机地提高现代化的目标函数,增加实现现代化的难度,始终瞄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不断逼近这个水平并最终于2050年进入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行列。

在一些地区和城市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规划中,由于对现代化的内涵认知缺乏更深层次的挖掘,加上简单地应用即使在传统工业时代也不算优秀的指标(如英克尔斯标准),因此出现了一些矛盾的提法,如“先实现现代化,以后再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事实上没有把中国实现现代化的二元特征,在新的目标要求下完整地统一起来,也没有认识到现代化目标已经随着人类的整体发展产生了质的飞跃。

在我们所规定的“相对现代化目标函数”中,以可操作的方式,将我国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动态性差距,作为实现现代化的任务;将此种差距的缩小与弥合,作为中国各地区实现现代化的相对能力比较,并在未来的时间内先后抵达这个目标,最终作为一个国家整体将在2050年实现在这个阶段的现代化目标。

我们根据以下三种事实去构建中国各地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时间表:
其一,应用在2000年中国与世界中等发达国家在8个方面的对比分析,获得了按差距大小的排序,由此作为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目标依据”。

其二,应用中国科学院所拟定的3组8项35个指标,从中国现代化进程所处的“时代重叠”(工业时代与信息时代)、“目标重叠”(传统工业时代的目标与信息时代目标)、“过程重叠”(在工业化进程中叠加信息化进程)等二元性特征中,分析各地区的优势,并进行排序,作为度量可能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能力依据”。

其三,应用三类倒U形曲线的现代化进程宏观判据及相应的五项辅助判据,对每一个地区进行定量的动态监测,从中发现可以率先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依据”。

通过以上三种分析(即目标依据、能力依据、过程依据)并对其结果进行归纳和统一对比,依照附录7所提供的基础算法规则,我们获得了在中国率先实现现代化的地区排序及各自到达现代化目标的时间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