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风筝教案(教案文本)

合集下载

小学三年级语文《风筝》原文及教学设计

小学三年级语文《风筝》原文及教学设计

【导语】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案的设想和计划。

⼀般包括教学⽬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以下是⽆忧考整理的⼩学三年级语⽂《风筝》原⽂及教学设计相关资料,希望帮助到您。

【篇⼀】⼩学三年级语⽂《风筝》原⽂ 在我童年的梦⾥,飞得的就是风筝。

草地上,我们扯着线跑着;天空中,风筝迎着风飞着。

那些在天空中飞着的,都是我们理想的翅膀啊!每个⼈的理想不⼀样,每个⼈扎出来的风筝也不⼀样。

你看,那样⼦像⽔兵帽,后⾯还飘着两根飘带的风筝就是我的,因为我想长⼤后当海军。

此刻,我似乎看见了⽆边的⼤海和翻滚的波浪……那个飞机风筝是⼩强的,他很想当飞⾏员。

他把⾃⼰最威武的⼀张照⽚贴在风筝飞机驾驶舱的位置上。

瞧哇,⼀只美丽的⼤蝴蝶,翅膀⼀扇⼀扇的,正在空中翩翩起舞,那⼀定是薇薇的巧⼿做的,她想和爸爸⼀样,当个昆⾍学家。

还有,那⽡⽚风筝是未来的建筑⼤师⼩明的;那双体花瓶风筝是双胞胎姐妹兰兰和红红的。

所有的风筝中,要数⼩⾳乐家根⼦的最棒了,那是⼀个⼤竖琴。

说实话,我见了他的风筝后才知道竖琴是什么样⼦的。

那风筝上挂的两排风铃可真好听:“得啷啷,得啷啷!”把带着鸽哨的鸽⼦都引来了。

最有意思的风筝要算芳芳的了。

因为直到现在她还没有决定长⼤⼲什么,所以只好照⾃⼰的模样做了个风筝,让“她”到天上去好好想想吧。

哈,风筝的后脑勺上还拖了⼀条长长的辫⼦,真好玩! 我⼀边放线⼀边跑着,⼿⾥的线越放越长,风筝也带着我们的理想越飞越⾼,越飞越远。

【篇⼆】⼩学三年级语⽂《风筝》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篇散⽂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于⼉童的意义,有鲁迅的⾃省精神,有鲁迅对⼩兄弟⾝受“虐杀”却⽆怨恨的深沉感慨。

学习⽬标: ①知识与能⼒⽬标:整体感知课⽂内容,多⾓度有创意地理解课⽂,体会感情⾊彩复杂的句⼦的含义,进⾏探究性学习。

②过程与⽅法⽬标:⾃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式。

《风筝》教案范文

《风筝》教案范文

《风筝》教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风筝》。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3)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能够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尊重,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风筝》。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3)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寓意和深层含义。

(2)运用课文中的句式和表达方式进行写作。

三、教学方法:1. 情景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的情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体验课文内容。

2. 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探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3. 朗读与默读:通过朗读和默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4. 写作训练: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技巧和表达能力。

四、教学准备:1. 课文《风筝》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3. 生字词卡片。

4. 写作练习纸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多媒体展示风筝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风筝的文化内涵。

(2)简介风筝的起源和发展,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风筝》,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通过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的含义。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内容,探讨文章的主题和结构。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生字词,强调重点字的读音和写法。

(2)解析课文中的寓意和深层含义,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

小学《风筝》教案设计

小学《风筝》教案设计

小学《风筝》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风筝的起源、历史、种类和制作方法。

(2)学会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3)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采用情景再现、问题引导、多媒体展示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意识,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3)通过课外阅读和实践活动,巩固课堂所学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

3.情感态度目标:(1)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亲手制作风筝,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1)通过学习课文,了解风筝的起源、历史、种类和制作方法。

(2)学会运用正确的阅读方法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

2.教学难点:(1)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提高学生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2)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鼓励他们亲手制作风筝,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听一首风筝相关的歌曲。

(2)教师展示一些风筝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品味,激发学生对于风筝的兴趣和想象力。

(3)导入问题:大家知道风筝是什么吗?你们见过风筝吗?你们知道风筝有什么形状?2.听课文并回答问题(1)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学生跟读课文。

(2)师生共同解答问题:风筝的发明人是谁?风筝最早是用来做什么的?风筝有哪些种类?3.课文深度阅读讲解(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再现风筝的起源并理解它的作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难点词汇的意义。

(2)学生反复读课文,检查理解。

4.词汇扩展与拓展(1)利用多媒体展示风筝的种类和形状,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并理解词汇。

(2)学生讨论和整理相关的词汇,如"Lantern kite"、"Sailing kites"等。

三年级语文上册 10《风筝》教案 人教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 10《风筝》教案 人教版

---------------------------------------------------------------最新资料推荐------------------------------------------------------ 三年级语文上册10《风筝》教案人教版风筝学习目标:1.会认 5 个生字,会写 12 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3.练习查阅课外资料,初步培养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几个孩子放风筝的情景,点击后,画面出现清代诗人高鼎的诗《村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2.PPT 课件:(1)本课要求会认及会写的生字词。

(2)宋代寇准的诗《纸鸢》:碧落秋方静,腾空力尚微。

清风如可托,终共白云飞。

(3)明朝徐渭的诗《风鸢图》:柳条搓线絮搓绵,搓够千寻放纸鸢。

消得春风多少力,带将儿女上青天。

3.借助课后资料袋的内容,引导学生课前查阅有关风筝的1 / 11资料。

课时安排:2 课时一、激趣导入 1.出示课件,创设情境。

2.观察说话,导入新课:谁能把看到的画面向大家说一说?(根据回答板书课题:风筝) 3.联系生活,请放过风筝的同学谈谈放风筝的情景、感受以及风筝的来源。

4.交流资料,展示查阅能力。

教师也一起展示自己查找的资料,简介古代风筝的七个名称:纸鸢、风鸢、风鹞、鹞子、纸鹞、纸鸦、纸鸱。

二、初读感知,了解文章大意 1.自由读课文,先读得正确、流利,再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围绕着风筝给我们介绍了哪些事情?聪明的小朋友读书的时候会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情景。

2.根据学生的自由述说,相机反馈,并总结概括出下列内容:(1)童年时候放风筝是件很快乐的事情。

(2)课文分写了几个小伙伴在一起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事情。

三、朗读感悟,体会心情的变化(一)整体感悟。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风筝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风筝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风筝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1.3了解风筝的制作过程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2.1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表达和合作能力。

2.2学会通过查找资料,了解风筝的历史和文化。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3.2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2.教学难点2.1了解风筝的制作过程和特点。

2.2理解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

三、教学过程1.导入1.1教师出示风筝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风筝的特点。

1.2学生分享自己对风筝的了解。

2.朗读课文2.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指导停顿和语气。

3.学习生字词3.1教师出示生字词,让学生认读并组内交流。

3.2学生上台展示生字词,其他同学纠正或补充。

4.理解课文内容4.1教师提问,引导学生回答课文中的问题。

4.2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

5.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修辞手法5.1教师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比喻和拟人句子。

5.2学生讨论并解释这些句子的含义。

6.学习风筝的制作过程和特点6.1教师介绍风筝的制作过程,学生认真听讲。

7.拓展活动7.1学生查找资料,了解风筝的历史和文化。

7.2学生分享自己的成果,大家共同交流。

8.课堂小结8.2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和感受。

四、作业布置1.家庭作业1.1朗读课文,熟记生字词。

1.2家长签字确认。

2.课后作业2.1查找资料,了解风筝的历史和文化。

2.2写一篇关于风筝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学生的参与度较高,课堂气氛活跃。

2.学生对风筝的制作过程和特点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3.部分学生在朗读课文时,发音还需加强。

4.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有待提高。

六、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

《风筝》三年级语文教案

《风筝》三年级语文教案

《风筝》三年级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能够讲述课文中的故事,表达对风筝的喜爱。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了解风筝的制作过程。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传承民间艺术。

培养学生合作、分享、创新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风筝的制作过程及特点。

2.教学难点:对课文中的抽象词语进行解释。

引导学生将课文内容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风筝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自己对风筝的了解。

二、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纠正发音。

3.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情感。

三、学习生字词1.教师出示生字词卡片,学生跟读。

2.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3.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四、分析课文内容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如对比、拟人等。

3.学生讨论课文中所表达的对风筝的喜爱之情。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教师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二、制作风筝1.教师出示风筝材料,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制作风筝的步骤。

2.学生分组讨论,制定制作风筝的计划。

3.教师指导学生制作风筝,注意安全事项。

三、展示风筝1.学生展示制作的风筝,讲述制作过程。

2.教师组织学生互评,给予鼓励和建议。

2.学生提出关于风筝的问题,教师解答。

3.教师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的风筝,了解风筝的历史和文化。

五、课后作业1.抄写生字词,巩固记忆。

2.画一画自己喜欢的风筝,并附上简要介绍。

3.家长协助孩子了解风筝的历史和文化,分享给同学。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课文内容,学会生字词,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同时,通过制作风筝,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意识,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风筝》教案1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随文学习生字“筝”“翩”,了解课文的内容。

2、学习“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感悟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3、理解重点语句,揣摩__的表达效果,学习作者是怎样表达__思想感情的。

教学重点:抓住文本特点,通过放飞风筝这一特写镜头的学习,感悟体会刘老师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和师生之间的深厚情意。

教学难点:揣摩__的表达效果,学习“体会__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准备:学生: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谈话导入。

介绍作者苏叔阳,回忆他的心灵独白。

2、板书课题,指导生字“筝”的读音和写法。

【设计意图:贴近学生生活的谈话,引发学生情感,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教师在田字格中板书规范的“筝”字,感受汉字的美,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二)把握特点,理清文脉。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__特点。

2、梳理__脉络,理清课文中讲了刘老师的哪几件事。

引导概括四件事(师相机板书)笑谈残腿、上历史课、倾听发言、放飞风筝3、引导学生根据板书提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4、出示单元训练重点,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设计意图:依据单元训练重点,引导学生了解文本特点,明确学习任务,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三)体会情感,梳理方法。

1、引言导入,出示自学提示。

(课件出示)2、学生按自学提示自主学习,教师巡视辅导。

3、抓典型事例中的重点语句,品词析句,梳理“体会__思想感情”的方法。

重点句段一:“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但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上蓝天的欢乐。

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举着风筝。

他喊声:“起!”便不断拉动手中的线,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扶摇直上。

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的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

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看风筝的同学们说笑。

小学三年级上册《风筝》语文教案

小学三年级上册《风筝》语文教案

小学三年级上册《风筝》语文教案小学三年级上册《风筝》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认识“依、歇、丧”等5个生字。

会写“精、希、却”等12个生字。

能读写“精心、希望、依然”等13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能模仿作者心理描写的方法,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4、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教学重点1、“村”、“丧”的字形,“磨”、“坊”的读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

2、能较为具体地写出自己不断变化的心情。

课前准备1、寻找一篇细致描写放风筝的文字片段,有条件地可制作相关的多媒体课件。

2、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

第一课时一、唤起情感,导入学习1、唤起情感:童年的生活都是五彩缤纷的,既有欢声笑语,也有滴滴泪水。

你觉得童年最大的快乐是什么?和大家交流分享一下,好吗?2、导入学习: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童年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走进他们中间,分享他们的快乐吧!板书并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2、把自己喜欢的读给同桌听听,请同桌评出读得好的,给予表扬。

(师巡视,了解学情)3、感知内容: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根据学生的回答归纳板书: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

(要注意引导学生从复杂到简单一步一步的归纳,切忌敷衍。

)三、读中悟情,以情促读1、以读代讲学习第1自然段,请学生朗读,其他同学听、评。

教师注意指导“最大的快乐就是做风筝,放风筝。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本段,边读边把自己读懂的和不懂的勾下来、写下来。

(估计学情:学生能读懂做风筝所用的材料是什么?他们做完风筝后的心情。

对于“憧憬”、“依然”二词,学生可能不大明白。

)(2)学生汇报。

学生在说用什么做风筝时,教师可让孩子结合自身经历及收集的资料谈谈看法。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

(人教新课标)三年级语文上册《风筝》教案

《风筝》教学设计+反思 +再设计一、教材分析:1、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

写了一件“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

2、作者用自然的笔触,描述了“我们”由做风筝时的憧憬、希望、快活;“我们”放风筝时的快活的喊叫、拼命的奔跑到大惊失色、千呼万唤;以及“我们”找风筝时的垂头丧气、继续寻找这种心理细节上的变化,层层紧扣是刻画地维妙维肖。

3、文章共 8个小节,可以划分成:( 1 )我们童年最大的快乐是做风筝,放风筝。

( 2 )做风筝。

(3~4)放风筝。

(5~8)找风筝。

4、本篇文章有 5个生字:依、歇、丧、磨、坊;12个我要会写的字:精(精心)、希(希望)、却(却不是)、依(依然)、拼(拼命)、命(拼命)、奔(奔跑)、村(村里)、抖(抖动)、丧(垂头丧气)、磨(磨坊)。

5、课后有 3道习题; 1道选做题;一个资料袋(课外拓展风筝的由来)。

二、教学重点 :① 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② 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难点: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写具体的。

三、第 1课时(一)教学目标:1、会认 5个生字:依、歇、丧、磨、坊;会正确书写12个生字并用课文里的词语组词:精(精心)、希(希望)、却(却不是)、依(依然)、拼(拼命)、命(拼命)、奔(奔跑)、村(村里)、抖(抖动)、丧(垂头丧气)、磨(磨坊)。

2、初读课文,把文章读正确、读通顺。

3、会联系上下文理解:精心、憧憬(会查字典理解)、希望、依然(会联系上下文理解)、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难理解的词语。

并感受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会初步归纳文章的叙述顺序:做风筝(2);放风筝(3-4);找风筝(5-8)。

并初步体会孩子由“高兴——非常高兴——伤心”的心情变化。

(二)教学过程Ⅰ 提问导入1、提示语:① 同学们,你们放过风筝吗?愿不愿意介绍一下是怎么放的,放上去了没有,玩得开心吗?② 指名答。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风筝》精品教案

新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风筝》精品教案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风筝》教案【学习目标】1、流利地朗读课文,自学生字,能联系上下文体会字词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3、举办一次小小风筝展览会。

【学习重难点】1、体会感悟“我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不同心情,能读出“我们”的情感变化。

2、乐意通过上网或查阅书刊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

【学习准备】教师:搜集有关风筝的文字资料和图片,放风筝的片断,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一、古诗导入师:板书(憧憬)孩子通过工具书认识该词语,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与童年有关的故事,这个词就贯穿了全文。

孩子们,看大屏,这是什么?(边说边播放有风筝的课件)今天我们来学习这篇课文,题目就是风筝。

(板书:风筝)读轻声,筝是竹字头,这说明风筝是用竹子和纸做的。

师:风筝有悠久的历史,古代很多文人墨客就写过有关风筝的诗篇,一起欣赏一下吧。

说不定你早会背了。

(课件展示)古诗村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好像没有风筝两个字嘛!引导学生说出纸鸢就是风筝的意思。

师:谈谈你们对风筝的认识好吗?(相机提示:知道我国著名的风筝之都在哪吗?风筝有多久的历史?)。

(对课外知识丰富的同学及时表扬。

)师:刚才我们见识了古人眼中的放风筝情景,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看看这篇《风筝》,走进他们的风筝世界。

二、初读课文(一)学生个人读请你认真读课文,待会我们一起来谈谈感受。

遇到不认识的字查查字典,问问老师或同学,把课文读通顺,看看课文到底写了什么。

行间巡视,回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写下学生难理解的词语。

憧憬倏等(相机指导)师:畅所欲言吧,谈谈自己的感受,体会,甚至是对词语的理解,疑问都行。

过渡:对于每篇课文,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理解,大家应该大胆地说说自己的看法,我们请几位同学读一读课文,这个幸运的机会会降临到谁的头上呢?竖起耳朵听听,老师随时点到你的名字噢!(二)分自然段读认真思考:这篇课文围绕风筝主要讲了什么?抽生读。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风筝》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风筝》教案

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风筝》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

1.3了解风筝的制作过程和特点。

2.过程与方法2.1通过观察图片,激发学生对风筝的兴趣。

2.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3.1培养学生对传统民间文化的兴趣。

3.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3.风筝制作过程的掌握。

三、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的运用。

2.学生对风筝制作过程的深入理解。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导入新课(1)教师出示风筝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风筝的特点。

2.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意思。

(2)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和情感的表达。

3.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主拼读生字词,组内交流记忆方法。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和示范。

4.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注意把握课文大意。

(2)教师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回答。

第二课时1.巩固生字词(1)学生默写生字词,教师检查并指导。

(2)学生用生字词造句,教师点评并指导。

2.分析课文(1)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比喻句和拟人句。

(2)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展示和讲解。

3.学习风筝制作过程(1)教师简要介绍风筝的制作过程。

(2)学生分组讨论,尝试用课文中的方法制作风筝。

(1)学生分享制作风筝的感受和经验。

五、课后作业1.抄写生字词,每个写5遍。

2.家长协助孩子制作一个简单的风筝,并拍照分享到班级群。

3.家长协助孩子了解风筝的历史和文化,下周分享给同学们。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掌握了生字词,理解了课文内容,了解了风筝的制作过程。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充分的发言机会,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创新能力。

《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

《风筝》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鲁迅的生平及作品。

2. 学习本文人物描写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文章的主题。

2. 难点: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用多媒体展示一些风筝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整体感知:学生自读课文,注意字音和断句。

3. 深入研读:
- 讲解文章的主要内容,包括鲁迅和弟弟放风筝的过程。

- 分析文章中描写人物的方法。

- 让学生讨论文章的主题。

4. 拓展延伸:让学生分享自己放风筝的经历。

5. 课堂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文章的主题。

6. 布置作业:让学生写一篇关于自己放风筝的经历的短文。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中,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理解,能够理解文章的主题。

但在拓展延伸环节,学生的分享不够积极,需要教师进一步引导。

《风筝》教学设计(通用6篇)

《风筝》教学设计(通用6篇)

《风筝》教学设计(通用6篇)《风筝》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训练阅读能力,能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

2、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理解__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在阅读中,明辨是非,追求真、善、美。

教学重点、难点1,教学重点: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训练阅读能力、写作能力、说话能力。

2、教学难点:结合个人人生经验及阅读体验,体会作者自我解剖的精神,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思路这篇散文中有鲁迅的兄弟之情,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因此对于__的主题,可以从多角度去审视。

本课计划从封建教育的角度去理解,从自我解剖的角度去理解。

现代语文教育特别需要提倡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也特别需要注意尊重和珍视学生独特的情感体验和独创性的理解。

人们常说:“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那么教师也要从文本中走出,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

所以本课由一首风筝诗导入,检查旧知,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提出疑问,从众多疑问中选出本课研究的重点:此文是如何表达出一种深沉的悲哀感情的?然后从人事景物的角度进行解读,再进行心理测试,对学生进行完善人格教育。

小结时要归纳出描写人物的方法,感受鲁迅先生文学作品的艺术风格,未尾进行说话训练,把听说读写结合起来,最后在抒情的音乐声中结束新课。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二、浏览课文,整体感知1、检查学生掌握词语的情况。

2、联系全文谈谈读后的感受。

三、研读课文,走进悲剧事件学生讨论,明确本课学习方向。

1、态度对比,奠定悲剧背景曾经发生的那么粗暴的事一-一哥哥撕毁弟弟的风筝,这是一种偶然的行为吗?为什么?出示第三段的内容:但我是向来不爱放风筝的,不但不爱,并且嫌恶它,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小学三年级语文《风筝》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风筝》教案

小学三年级语文《风筝》教案【教材分析】是鲁迅诸多优秀回忆性散文中的一篇。

写了他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

笔触细腻,情感凄婉,适合于用声情并茂的朗读,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

所体现出来的亲情带有很深的时代烙印,要通过社会背景的探究加以把握。

作者严厉的自责精神充塞在字里行间,这更是文章的动人之处。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品味语句,理解重点词句的语境意义。

2、能力目标:感受文中通过误解和冲突所体现出的兄弟间深厚的亲情。

3、德育目标:学习鲁迅严于自省、知错就改的可贵精神。

【教学过程】一、设境导入:在大屏幕上展示“放风筝”的图片,用直观的画面和欢快的旋律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谈谈放风筝的感受。

为课文学习设置情景,营造氛围。

二、作者简介三、背景简介四、出示目标五、听读课文,整体感知1、写“我”回忆了有关“风筝”的什么故事?(听读要求:找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段)(1)生听读后解答(2)师总结六、研读课文(一),寻找误解和冲突1、在文中找出描写弟弟对风筝入迷情状的句子,思考:这些句子在文中有何作用?生读句子后做答2、“我”对风筝是一种什么态度?“我”为什么认为小孩玩风筝是没出息的?(1)生答(2)师总结3、找出“我”毁坏风筝的动词,体会这些动词的作用。

(1)生答(2)师总结4、面对我的行为,弟弟是怎样的反应?七、研读课文(二),自我反省感受亲情1、是什么原因让“我”闪电般苏醒过来了?2、对早年的过错,鲁迅先生弥补的方法有哪些?他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2、“我”想讨弟弟的宽恕,但弟弟却什么也不记得了,为什么“我”不觉得宽松反而觉得沉重?(1)生交流(2)师总结八、合作探究1、看见风筝本是令人快乐的,但在第一自然段中,为什么说“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就感到惊异和悲哀”?(1)生交流(2)师总结2、文中所说的“精神虐杀的这一幕”具体指什么?你能从“精神虐杀的这一幕”看出什么样的社会意味?(1)生分小组讨论(2)师总结九、品味语句,渗透感情生自由找出自己认为用的贴切的词语或精彩的语句加以品味。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组风筝风筝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组风筝风筝教案人教新课标版

三年级语文上册第三组《风筝》教案(人教新课标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风筝的基本知识,如风筝的起源、种类和制作方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对风筝的兴趣。

(2)引导学生通过课文找出描述风筝的句子,并进行品味分析。

(3)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制作属于自己的风筝。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提高学生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学会生字词。

难点:品味课文描述风筝的句子,掌握风筝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风筝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风筝。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风筝的了解。

2. 学习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讲解生字词,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教师引导学生找出描述风筝的句子,并进行品味分析。

3. 知识拓展:(1)教师介绍风筝的起源、种类和制作方法。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风筝的了解。

4. 小组活动:(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制作属于自己的风筝。

(2)学生展示自己的风筝,并分享制作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四、作业布置: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观察生活中的风筝,并结合课文知识,写一篇关于风筝的短文。

2. 课堂作业:(1)完成课后练习题。

(2)绘制一幅自己喜欢的风筝图案。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展示、讨论、小组活动等方式,激发了学生对风筝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了课文。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他们的疑问,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使他们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六、教学评价:1. 课文朗读:检查学生是否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生字词掌握:测试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看他们是否能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语文教案 )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案设计 / 精品文档 / 文字可改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风筝教案
(教案文本)
Chinese is known as the "Mother of Encyclopedias", which is the best interpretation of it, so
learning Chinese is very important.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风筝教案(教案文
本)
一、教材简说
这篇精读课文是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的情景。

文章语言朴实,多于白描而极少雕饰,笔调亲切、温馨、自然。

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放风筝时的伤心;同时还体现了孩子们对幸福和希望的憧憬。

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如临其境,如见其景,如可触摸。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依照做风筝、放风筝和找风筝的次序把事件的过程交代得一清二楚。

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孩子们心情的变化是随着事件的发展而自然变化的。

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编排意图有以下几点:1.读懂课文内容,感受秋天里做风筝、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并引出秋天童年趣事的话题,为语文园地里的口语交际训练“秋天里的快乐”作一些铺垫;2.体会作者是怎样把“我们”快乐和伤心的心情写具体的。

3.积累课文中生动的词语。

教学时,重点引导学生体会在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中,伙伴们的心情起伏变化,并找出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

难点是在引导理解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的同时,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孩子们的心情的变化写具体的。

二、学习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

正确读写“精心、希望、依然、飞舞、拼命、奔跑、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寻找、垂头丧气、磨坊、继续”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和句子,体会秋天里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4.引导学生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三、教学建议
1.课前可布置学生做如下准备:搜集一些和风筝有关的资料。

如有条件,可去放一次风筝。

2.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有5个,其中“丧”是平舌音,“坊”是后鼻音,不要读错。

要求会写的生字有10个,教学时要抓住难点。

可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认写,然后有选择地对一些字做重点指导。

如,“村”与“材”在字形上的区别,“丧”字下面没有一撇,“磨、坊”两个字在本课都是多音字,读“m、fng”。

3.在指导阅读课文之前,可让学生读读“资料袋”中的有关风筝的内容或交流自己搜集到的有关风筝的资料,让放过风筝的学生谈谈放风筝的经过和心情。

这对学生进入学习情境会有所帮助。

在学生初读课文,知道大意后,可帮助学生理清课文叙述层次:即整个事情是按照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过程写的。

文中有一个泡泡,“我查词典知道了‘使憬’的意思”,提示了理解词语意思的
一种重要的方法。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注意,除了查字典辞书外,还可以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词语的意思,如理解“依然”这个词时,就可以引导学生从孩子们开始做风筝时心中是充满憧憬和希望,虽然最后做出来的风筝什么也不像,但是,他们还是很快乐,这样就理解了“依然”的意思。

有些词语的意思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解释如下,供参考。

憧憬:向往。

如:我们心中充满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凌空:高高地在天空中或高升到天空中。

大惊失色:形容非常吃惊,脸色都变了。

倏地:极快地,迅速地。

如:倏地闪过一个人影。

垂头丧气: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样子。

童心童趣是这篇课文的鲜明特色,也是需要重点引导学生细心感受的内容。

课文开门见山点明,做风筝和放风筝是“我们”这些孩子“最大的快乐”。

风筝显然给童年的“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乐趣,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些乐趣可以从文中孩子们的心情变化看出来,这些心情变化是通过具体事例及一些动作、神态的描写来表现的。

如,做风筝时是“心中充满了憧憬和希望”“快活”;放风筝的时候,“我们快活地喊叫着,在田野里拼命地奔跑”;线断以后,我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找风筝时,我们都“哭”了,“垂头丧气”。

教学时,可让学生找出描写孩子们心情的词语和句子,然后引导学生体会那些词语和句子的意思及蕴含在其中的感情,感受童真童趣。

放风筝是一种有益的游戏,游戏对孩子来说,就是快乐,就是幸福,就是美好憧憬。

所以丢失了风筝,才使孩子们伤心地哭了。

课文最后一句话意味深长,孩子们之所以这样苦苦寻找丢失的风筝,是因为在风筝的身上,寄托着他们的快乐,寄托着他们的幸福,寄托着他们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要引导学生联系全文理解这句话。

4.课文虽然以记事为主,但感情色彩很浓。

要把指导有感情的朗读作为本课的一个教学重点。

可以用范读、指名读、齐读等方式,让学生把文中小伙伴们的心情变化读出来。

让学生在朗读中再次走人那种情境中,感受童年的乐趣。

5.本课提供了多种拓展学习的可能。

“选做题”要求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描写心情的词语。

可采用多种形式进行交流,使学生
在交流中,互相启发,互相补充,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有条件的班级,可以举行一次放风筝比赛。

文章结尾也可用来扩展语文训练,比如,可以引导学生想象并说一下,我们向那房子跑去后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最后找到了“我们”的“幸福鸟”了吗。

可在这填写你的名称
YOU CAN FILL IN THE NAME Here。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