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黏膜保护在慢性胃疾病中的应用指南共识解读
慢性胃炎及上皮性肿瘤胃黏膜活检病理诊断共识PPT课件
10
4.萎缩:萎缩指胃固有腺减少,分为两种类型:(1)化生性萎
缩:胃固有腺被肠上皮化生腺体或被假幽门化生腺体替代;(2) 非化生性萎缩:胃固有腺被纤维或纤维肌性组织替代,或炎性细 胞浸润引起固有腺数量减少。萎缩程度以胃固有腺减少各1/3来计 算。 轻度:固有腺体数减少不超过原有腺体的1/3;
中度:固有腺体数减少介于原有腺体的1/3~2/3之间;
重度:固有腺体数减少超过2/3,仅残留少数腺体,甚至完全消失.
局限于胃小凹区域的肠上皮化生不能计入萎缩。黏膜层出现淋巴滤泡的区域不用于 评估萎缩程度,应观察其周围区域的腺体情况来决定。所有原因引起黏膜损伤的病 理过程都可造成腺体数量减少,如活检取自溃疡边缘,腺体减少不一定代表萎缩性 胃炎。标本过浅未达黏膜肌层者可参考黏膜层腺体大小和密度以及间质反应情况推 测是否萎缩,同时加上取材过浅的评注,提醒临床医师仅供参考。
慢性胃炎及上皮性肿瘤胃
黏膜活检病理诊断共识
内镜科
1
一、关于内窥镜下活检的建议
1.常规胃黏膜活检:建议取5块活检
2块取自距幽门2~3cm的胃窦处(1块取自胃小弯远端,另1 块取自胃大弯远端) 2块取自距贲门8cm处的胃体(1块取自胃小弯,1块取自胃 大弯) 1块取自胃角。取自不同部位的标本应该分开放置,并将部 位标记清楚。
11
5.肠上皮化生:
轻度:肠上皮化生区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1/3以下;
中度:肠上皮化生区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的1/3~2/3; 重度:肠上皮化生区占腺体和表面上皮总面积的2/3以上。
AB-PAS染色或免疫组织化学CD10、MUC2对不明显肠上皮化生的诊断很有帮助。 以AB-PAS黏液染色区分肠上皮化生亚型预测胃癌发生危险性的价值仍有争议。
2020年最新中国慢性胃炎专家共识意见
主讲人:xxx
背景
自2012年1月在上海召开的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制定 了《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以来,国际上出台了 《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意见》
欧洲Mastricht-5共识和我国第五次全国Hp感染处理共 识意见
慢性胃炎与胃癌的关系以及根除Hp的作用 慢性胃炎内镜和病理诊断手段的进步
8.基于内镜和病理诊断可将慢性胃炎分萎缩性和非萎缩 性两大类。胃黏膜萎缩可分成单纯性萎缩和化生性萎缩,胃黏膜腺体
有肠化生者属于化生性萎缩。
9.基于胃炎分布可将慢性胃炎分为胃窦为主胃炎、胃体 为主胃炎和全胃炎三大类。
临床表现
1.慢性胃炎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有无消化不良症状及其 严重程度与慢性胃炎的分类、内镜下表现、胃黏膜组织 病理学分级均无明显相关性。在前述的一项纳入8892例慢性胃炎
3.证实Hp阳性的慢性胃炎,无论有无症状和并发症,均应 行Hp根除治疗,除非有抗衡因素存在。抗衡因素包括患者伴存
某些疾病(胃食管反流病、哮喘、炎症性肠病等)、社区再感染率高、卫 生资源优先度安排等。
4.Hp胃炎治疗采用我国第五次Hp感染处理共识推荐的铋 剂四联Hp根除方案。
治疗
5.Hp根除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应常规行Hp复查,评估根除 治疗的效果;最佳的非侵入性评估方法是尿素呼气试验 (13C/14C);评估应在治疗完成后不少于4周进行。
背景
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主办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暨上海市
消化疾病研究所承办 2017年全国慢性胃炎诊治共识会议于2017年7月1日在
上海召开 75位来自全国各地的消化病学专家 共识意见共包含48项陈述(条款)
目录
从药物经济学角度看胃黏膜保护剂的临床应用
从药物经济学角度看胃黏膜保护剂的临床应用张伟立;徐军伟;崔丽;许智娟【摘要】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significance of introducing pharmaceutical economic analysis to reduce the cost of medical care, andto promote rational use of drugs. Methods:Indications, compliance, cost and security of Ecabet Sodium Granules were analyzed and compared with other gastric ulcer drugs. Conclusion:It is important to apply pharmaceutical economics evaluation to optimize the therapeutic schedule, therefore to guide rational drug use, to control drug cost, and to reduce the patient's economic burden.%目的:研究药物经济学的引入对降低医疗成本、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的重要性。
方法:分析比较依卡倍特钠颗粒与其他治疗胃溃疡药物的适应症、依从性、经济性和安全性。
结论:应用药物经济学的评价方法,对优化治疗方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控制药品费用,减轻病人的经济负担,有重要作用和意义。
【期刊名称】《中国医疗保险》【年(卷),期】2014(000)012【总页数】3页(P58-60)【关键词】胃溃疡;胃炎;胃黏膜保护剂;药物经济学【作者】张伟立;徐军伟;崔丽;许智娟【作者单位】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药剂科郑州 450006;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药剂科郑州 450006;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药剂科郑州 450006;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药剂科郑州 450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F840.684;C913.7在深化医改的大背景下,降低医疗成本已成为医疗、医药和医保等各方的共识。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解读萧树东
胃黏膜萎缩种类
胃黏膜萎缩
化生性萎缩,应用黏液染色 (AB/PAS\HID/AB)划分为
小肠型 大肠型
非化生性萎缩
相关概念 ➢ 化生性萎缩:胃固有腺体被肠化或假幽门腺体替代 ➢ 非化生性萎缩:胃固有腺体被纤维组织或纤维肌组织替代 或炎性细胞浸润所致
➢ 小肠型化生:完全型肠化亚型,与胃癌无明显关系 ➢ 大肠型化生:肠化与胃癌发生有关,检出率与活检块数相
血清学检查在萎缩性胃炎中的应用
n
PG Ⅰ(μg/l)
PGR
正常组
77
123.99±32.25
10.09±1.89
胃溃疡组
58
78.88±17.99
5.38±1.98
球溃组
90
103.17±21.42
6.78±1.58
萎缩性胃炎组 92
58.63±25.35*
4.36±2.57*
胃癌组 PG Ⅰ、P1G41R在各组28的.7测4±定11值.5(5*Mean±S1D.6)6±1.01*
部位诊断具有一定意义
萎缩性胃炎组PGⅠ和PGR水平均明显低于正常组和溃疡组(P<0.
萎缩性胃体炎患者由的固于有膜缺内乏有大内量淋因巴子细胞,、浆因细而胞浸影润,响而到胃体维发展生为素萎缩B时1,2固的有膜吸内收慢性,炎症发细展胞消下退,去黏便膜肌出更为肥厚
大多数患者(约70%)为无症状的慢性胃炎,固有膜的炎性细胞逐渐消退
下检测血清PGⅠ和P自GⅡ身免疫性胃炎是指慢性炎症和萎缩性病变限于胃体、胃底的泌 不立同即程 复度查萎胃缩镜性和胃病酸炎理的,黏随必访要膜时时以间手术及治疗血或清内镜中下局出部现治疗自身抗体 其特征是无酸、无内因子分泌 因此,胃黏膜不同部位的病变和严重程度可由PGⅠ、PGⅡ和PGR的变化反映出来,检测血清中PG的含量及PGR的变化对胃部病变及
新型黏膜保护剂聚普瑞锌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共识与指南·新型黏膜保护剂聚普瑞锌临床应用专家共识*中华消化心身联盟摘要胃黏膜损伤的类型和修复结局是备受关注的临床热点问题。
以促进胃黏膜结构和功能修复为主要治疗目的,或兼有对抗黏膜表面损伤因子、改善黏膜防御机制作用的药物统称为胃黏膜保护剂。
聚普瑞锌作为新一代黏膜保护剂,在化学成分、药代动力学、作用机制等方面与其他同类药物存在明显差异,在临床使用的适应证、潜在不良反应等方面亦有其独特性。
该药在中国大陆地区新近准入,在临床合理应用方面尚缺乏我国专家共识意见。
中华消化心身联盟组织国内关注消化道黏膜修复临床问题的有关专家,基于国内外研究进展和临床应用经验,就应用黏膜保护剂的必要性、胃黏膜保护剂的个体化选择应用要点,以及聚普瑞锌的药代动力学特点、作用机制和临床应用达成共识意见,为聚普瑞锌在消化道黏膜保护中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胃黏膜损伤;黏膜保护剂;聚普瑞锌;消化性溃疡;幽门螺杆菌Expert Consensus on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A Novel Mucosal Protective Agent -Polaprezinc Chinese DigestivePsychosomatic UnionCorrespondence to:CHEN Shengliang,Division of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Renji Hospital,School of Medicine,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Shanghai (200001),Email:****************AbstractGastric mucosal injury and its healing outcome are hot clinical issues.Gastric mucosal protective agent isa kind of drugs which can promote the repair of gastric mucosal structure and function,or can resist the mucosal surfacedamage factors,and improve the defense mechanism of gastric mucosa.As a new generation of mucosal protective agent,polaprezinc i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from other similar medicines in chemical composition,pharmacokinetics and mechanisms of action,as well as indications and potential adverse reactions.Due to its new access in China′s mainland,there is still lack of consensus among Chinese experts on its rational clinical application.The Chinese Digestive Psychosomatic Union organized experts to reach a consensus on the necessity of the use of mucosal protective agents,the principles for the individualized selection of gastric protective agents,and the pharmacokinetics,mechanism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polaprezinc on the basis of systematic review of research progress and clinical experience.The consensusprovides a significant reference for the rational use of polaprezinc in gastrointestinal mucosal protection.Key wordsGastric Mucosal Injury;Mucosal Protective Agents;Polaprezinc;Peptic Ulcer;Helicobacter pyloriDOI :10.3969/j.issn.1008⁃7125.2023.02.004*本文通信作者:陈胜良,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消化内科(200001),Email:****************一、共识制定背景和方法在社会加速发展和生活方式变革(如精神应激、饮食行为变化等)的背景下,胃肠黏膜改变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要点汇总
161.《中国微生态调节剂临床应用专家共识(2020版)》要点肠道是人体最大和最重要的微生态系统,是激活和维持肠道生理功能的关键因素,同时与感染、肝病、消化道疾病、肿瘤、糖尿病、肥胖、自闭症、阿尔茨海默病、高血压的发生发展等密切相关,肠道微生态为各类相关疾病,甚至是肿瘤免疫治疗提供诊断工具与治疗策略。
高通量宏基因测序技术应用研究发现,肠道内可能栖息着种类更多的细菌,其总生物量接近于1013~1014菌落形成单位(CFU),总重量超过1.5kg,这些细菌给每个人平均约增加了60万个基因。
正常情况下,人体选择性地让某些微生物定植于肠道,幷为其提供适宜的栖息环境和营养;而这些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在人体内发挥生物屏障功能,参与免疫系统成熟和免疫应答的调节,并对机体内多种生理代谢起着重要作用。
人体肠道内有益菌种种类和数量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出人体的健康状态。
当机体受到年龄、环境、饮食、疾病及用药等因素影响时,就会引起肠道微生态失衡,又称为肠道菌群失衡。
近年来,微生态调节剂在调节肠道微生态,改善各种疾病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1幽门螺杆菌(Hp)相关性胃炎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
研究发现,一些益生菌可以通过调节胃内菌群,产生抗Hp物质,调节免疫系统、抑制炎症通路、竞争黏膜粘附、增强胃黏膜屏障机制来抑制Hp生长。
由于单用益生菌进行抗Hp治疗的根除率较低,目前益生菌主要被推荐用于Hp根除的辅助治疗。
2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和代谢性疾病研究表明,肠道益生菌辅助治疗NAFLD可改善肝脏酶谱和血脂,减轻胰岛素抵抗和炎症水平。
宏基因组分析提示,T2DM的发生发展也与肠道菌群失调有关。
肠道菌群失调也会加重T2DM患者的肥胖、β细胞功能障碍、代谢性内毒素血症和全身炎症。
益生菌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的平衡,改善肥胖及代谢相关的指标缓解全身慢性炎症反应。
3肝硬化肝硬化有诸多并发症,如内毒素血症、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肝癌等。
中成药治疗慢性胃炎临床应用指南2020
中成药治疗慢性胃炎临床应用指南慢性胃炎(chronic gastritis,CG)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 我国CG 患病率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居于首位,其对患者的影响主要包括:(1)CG 的消化不良症状对患者造成的生活质量影响;(2)CG 胃黏膜糜烂、黏膜内出血及胆汁反流等所导致的临床不适;(3)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胃癌前疾病或肠化生、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发展成胃癌的恐惧;(4)伴有焦虑或抑郁状态及其造成的躯体不适。
其相对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在上腹痛、上腹饱胀、嗳气等消化不良症状方面,可以替代西医治疗;(2)对于相关中医证候的改善方面,中成药有着独特的作用;(3)对萎缩、肠化生、异型增生方面,中成药长期治疗对病情有益;(4)对于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中成药具有辅助治疗作用。
GRADE 证据质量分级与定义证据分级代码说明:高质量 A 未来研究几乎不可能改变现有疗效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中等质量 B 未来研究可能对现有疗效评估有重要影响,可能改变评价结果的可信度低质量 C 未来研究很有可能对现有疗效评估有重要影响,改变评价结果可信度的可能性大临床问题1 中成药单独应用与西药相比是否能改善CG 患者的胃黏膜糜烂、黏膜内出血等镜下表现?1.1 推荐意见1延胡胃安胶囊:可单独用于CG 伴糜烂的治疗,同时改善上腹部胀满、上腹部胀痛、嗳气、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症状。
(2C)安全性:上述推荐意见的安全性证据尚不充分,临床医生在使用时需注意观察患者实际用药安全性。
1.2 推荐意见2三九胃泰颗粒:可单独用于CG 伴胃黏膜红斑、糜烂、黏膜内出血和胆汁反流的治疗。
(2B)使用条件:在症状方面,以反流、上腹部疼痛、堵闷为特点,上腹部怕凉者慎用。
安全性:可能的不良反应有胃痛、肝功能损伤、白细胞计数下降、烧心、皮疹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2%。
2 临床问题2 中成药单独应用与西药相比是否能改善CG 患者胆汁反流?推荐意见:对CG 伴胆汁反流的治疗目前尚缺乏可靠的证据证明有效的药物。
2020《中国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要点
2020《中国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要点2020《中国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要点2020年11月,由国家消化系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牵头,联合发布了《中国胃黏膜癌前状态和癌前病变的处理策略专家共识,2020年》。
今天,我就这个最新的共识,用最通俗的语言给大家解读一下,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什么是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癌前疾病是临床概念,癌前病变是病理概念,都代表着一种癌前期的状态,都有可能发展为癌。
癌前疾病是指,与胃癌相关的胃良性疾病,但有发生胃癌的危险性,如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胃溃疡、胃息肉、手术后胃肥厚性的胃炎、恶性贫血等。
癌前病变是指已经证实与胃癌发生密切相关的病理变化,即异型增生,又称上皮内瘤变;1、萎缩与肠化(CAG)胃黏膜萎缩是指胃腔固有腺体减少,胃黏膜变薄,胃小凹变浅。
胃黏膜萎缩包括生理性萎缩和病理性萎缩,其中病理性萎缩又包括非化生性萎缩和化生性萎缩两种类型。
肠上皮化生是指胃粘膜上皮细胞被肠型上皮细胞所代替,即胃粘膜中出现类似小肠或大肠粘膜的上皮细胞,它是胃粘膜损伤的一种指标。
进展为胃腺癌最常见的胃黏膜状态是胃黏膜萎缩和肠化生,统称为CAG。
2、异型增生和上皮内瘤变(GIN)又称不典型增生、非典型增生,是指胃黏膜的结构和上皮偏离了正常状态,形态学上表现为细胞的异型性和腺体结构的紊乱。
是正常胃粘膜转化为胃癌之前的最后一个步骤,是重要的癌前病变。
分为轻、中、重3类;其中轻中度的异型增生称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重度异型增生称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HGIN)。
3、CAG和GIN都有癌变的可能根据肠型胃癌的Correa模式,发展路径为:正常胃黏膜→慢性炎症→萎缩性胃炎→肠化生→IN→胃癌胃黏膜萎缩、肠化生和GIN均有发生胃癌的风险。
但癌变几率不同,萎缩性胃炎、肠化、异型增生的风险依次增高。
胃黏膜萎缩范围与胃癌的发生风险存在相关性,但一般经过异型增生阶段。
2020NCCN胃癌诊疗指南中文版v2护理课件
2020nccn胃癌诊疗指南中文版v2的更新内容
病理学诊断
强调了病理学诊断在胃癌诊疗中 的重要性,并更新了病理学诊断
的相关标准。
治疗策略
针对不同分期的胃癌,提出了更为 具体的治疗策略和建议。
随访和监测
对胃癌患者的随访和监测方案进行 了更新和完善。
nccn指南的解读和使用方法
解读
需要深入理解nccn指南中的各项建议和策略,结合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 的治疗方案。
2020nccn胃癌诊疗指南中文版v2护理课件
目录 CONTENTS
• 胃癌概述 • 胃癌的症状和诊断 • 胃癌的nccn指南解读 • 胃癌的治疗和护理 • 胃癌的预防和健康教育 • 未来展望和研究方向
01
胃癌概述
胃癌的定义
01
02
03
胃癌
是一种起源于胃黏膜上皮 的恶性肿瘤,是常见的消 化道肿瘤之一。
临床试验和研究的进展
新药研发
01
积极开展新药研发,探索新的治疗手段和药物,提高治疗效果
。
临床试验
02
加强临床试验的开展和研究,为胃癌治疗提供更多有效的治疗
方案和策略。
国际合作与交流
03
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引进国际先进的治疗理念和技术,推动
胃癌诊疗水平的提高。
。
提高健康意识
倡导健康生活方式,鼓励人们关 注自身健康状况,及时就医。
提供心理支持
针对胃癌患者和家属提供心理支 持,帮助他们面对和克服治疗过
程中的困难。
提高胃癌的公众认知度
媒体宣传
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等媒体宣传胃癌的预防和 早期发现知识。
社区活动
组织胃癌防治宣传活动,提高社区居民的胃癌防 治意识。
指南(共识)解读|从2020年国内外主要指南更新变化解读胃肠间质瘤精准诊治
指南(共识)解读|从2020年国内外主要指南更新变化解读胃肠间质瘤精准诊治从2020年国内外主要指南更新变化解读胃肠间质瘤精准诊治汪明,曹晖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21,41(2):125-129摘要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在GIST中取得成功是精准医学时代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里程碑。
2020年,国内外各学术组织围绕GIST的诊疗实践相继发布或更新了各种诊疗指南与专家共识。
其中在指南层面,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发布我国首部GIST诊疗指南《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2020》,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也对NCCN指南GIST部分内容作出重要更新,二者更新均由最新循证医学证据更新所驱动,将对我国GIST精准诊疗实践产生重要影响。
基金项目:2017年上海市领军人才项目作者单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上海200127通信作者:曹晖,E-mail:**********************胃肠间质瘤(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以伊马替尼为代表的的酪氨酸激酶受体抑制剂(TKI)在GIST中的成功应用已成为精准医学时代分子靶向药物治疗的里程碑性事件。
作为一种主要由KIT或PDGFRA基因功能获得性突变驱动的消化道黏膜下肿瘤,GIST的病理学诊断、影像学诊断、外科干预和药物治疗都有一定的特殊性和专业性;各种机制导致的伊马替尼耐药给GIST的临床治疗提出巨大挑战,后线靶向药物的相继问世又给晚期GIST病人的治疗选择带来新希望。
我国从事GIST临床诊疗的医务工作者需要紧跟国际和国内学术前沿并掌握最新诊疗进展,结合临床实践更好地开展GIST诊疗事业。
2020年,《胃肠间质瘤全程化管理中国专家共识(2020版)》[1]发布。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GIST专委会在之前各版中国GIST诊疗共识的基础上,首次发布了CSCO《胃肠间质瘤诊疗指南2020》(以下简称“C-G指南”)[2];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首次将GIST相关内容从《软组织肉瘤指南》中独立,发布了首部《NCCN胃肠间质瘤诊疗实践指南》(以下简称“N-G指南”)[3]。
2020慢性胃炎胃溃疡治疗与胃黏膜保护(全文)
2020慢性胃炎胃溃疡治疗与胃黏膜保护(全文)导语:近年来,胃黏膜保护及修复在胃疾病的治疗中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在2019年慢性胃炎基层指南中指出,增加黏膜防御能力,促进损伤黏膜愈合是治疗基础。
消化内科门诊常见的与胃黏膜损伤相关的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在治疗的过程中,胃黏膜的损伤修复是其中的基础治疗,胃黏膜保护剂是基本,把这个基本治疗作为“1”,其余的N种作用机制不同的药物与胃黏膜保护剂联合应用可充分发挥临床效果,“1+N”便组成了临床治疗中可以依据患者不同情况自由组合的治疗方案。
针对“1+N方案”已经开展了相关的病理研究以及临床试验。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1+N方案”,看看到底这种方案对于慢性胃炎、胃溃疡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一、胃黏膜修复到底有多重要?研究发现,慢性胃炎导致的长时间黏膜组织损伤是导致胃癌的罪魁祸首。
在胃癌发生的Correa模型中,Hp感染引发的胃黏膜炎症,在没有足够治疗干预的情况下,将逐步进展至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最终导致胃腺癌[1]。
一项回顾性研究对某院消化内镜中心2001~2011年共234例萎缩性胃炎患者在0.5年、1年、2年、5年、10年进行随访,分析异型增生的发生率。
结果发现,病程为10年以上的萎缩性胃炎患者,异型增生发生率高达40%以上[2](研究结果如图1)。
说明在黏膜损伤且无治疗干预的情况下,随着年限的增长,癌变的概率明显增高。
图1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随访时间延长异型增生发生率升高在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诊疗指南中,对于两者的治疗目标均涉及了需要改善胃黏膜组织学,也均提及了应用胃黏膜保护剂[3]。
二、以黏膜保护为基础的“1+N方案”具体有哪些组合,获益如何?黏膜组织的修复是治疗消化相关疾病的基础,一方面可以改善胃黏膜炎症反应,另一方面则会修复黏膜组织,将胃黏膜保护剂作为其中的基础“1”,联合其他N多种可以缓解症状的药物则更有利于胃黏膜的修复及胃疾病的治疗。
胃肠道黏膜保护临床专家共识(2021年)
胃肠道黏膜保护临床专家共识(2021年)胃肠道黏膜屏障与防护【陈述1】胃肠道是人体最大的黏膜屏障,是立体网络防护结构,包括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和生物屏障,也包括内分泌和神经系统。
证据等级:Ⅰ;推荐等级:A;陈述同意率:100.0%【陈述2】胃黏膜屏障和保护主要与"黏液-碳酸氢盐-磷脂"屏障、上皮细胞间连接和胃液成分有关。
证据等级:Ⅰ;推荐等级:A;陈述同意率:100.0%【陈述3】黏液和肠上皮细胞的特殊结构是肠黏膜屏障的主要特点证据等级:Ⅱ;推荐等级:A;陈述同意率:93.8%【陈述4】胃肠激素通过多种机制参与胃肠道黏膜屏障维护。
证据等级:Ⅱ;推荐等级:B;陈述同意率:100.0%【陈述5】缺血-再灌注损伤(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是胃肠道黏膜屏障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
证据等级:Ⅰ;推荐等级:A;陈述同意率:100.0%【陈述6】黏膜免疫稳态在胃肠黏膜防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证据等级:Ⅰ;推荐等级:A;陈述同意率:96.9%【陈述7】胃肠道干细胞参与消化道黏膜上皮更新与修复。
证据等级:Ⅲ;推荐等级:B;陈述同意率:100.0%【陈述8】肠道菌群在胃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和维护中发挥重要作用。
证据等级:Ⅱ;推荐等级:B;陈述同意率:100.0%【陈述9】亚洲人群胃酸最大分泌量低于西方人群,在消化性溃疡等酸相关性黏膜损伤的发病机制中,黏膜防御和修复功能受损为主要病因。
证据等级:Ⅱ;推荐等级:B;陈述同意率:100.0%胃肠道黏膜损伤与相关疾病【陈述10】胃肠道黏膜损伤可由理化、感染、应激、心理等多种因素导致。
证据等级:Ⅱ;推荐等级:B;陈述同意率:100.0%【陈述11】药物,尤其是NSAID、抗血小板药物、糖皮质激素和化学治疗药物,可通过各种局部或全身、直接或间接作用引起全消化道黏膜损伤,包括小肠和结肠黏膜。
证据等级:Ⅱ;推荐等级:B;陈述同意率:100.0%【陈述12】长期禁食或依靠肠外营养者,可因肠黏膜缺少食物和消化道激素刺激,造成肠绒毛萎缩和黏膜更新修复能力降低,损害肠黏膜屏障。
2020年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
2020年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作者: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 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 消化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专家组一、概述(一)定义慢性胃炎(c h ro ni c gastritis)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或萎缩性病变。
本质是胃黏膜上皮反复受到损害使黏膜发生改变,最终导致不可逆的胃固有腺体的萎缩,甚至消失。
该病易反复发作,不同程度地影响患者生命质量。
(二)流行病学慢性胃炎是基层消化内科门诊最常见的疾病,大多数慢性胃炎患者缺乏典型临床表现,因此在自然人群中的确切患病率难以获得。
慢性胃炎发病率在不同国家与地区之间存在较大差异,其发病率与幽门螺杆菌(Hel i cobac t er pylo r i, Hp)感染的流行病学重叠[lJ,并随年龄增长而增加[2]。
(三)分类1.基千病因分类:分为Hp胃炎和非Hp胃炎。
病因分类有助千慢性胃炎的治疗 。
2. 基千内镜和病理诊断分类:分为萎缩性和非萎缩性两大类。
3. 基千胃炎分布分类:分为胃窦为主胃炎、胃体为主胃炎和全胃炎三大类。
胃体为主尤其伴有胃黏膜萎缩者,发生胃癌的风险增加;胃窦为主者胃酸分泌增多,发生消化性溃疡的风险增加。
4.特殊类型胃炎的分类:包括化学性、放射性、淋巴细胞性、肉芽肿性、嗜酸细胞性以及其他感染性疾病所致。
二、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病因、诱因或危险因素1.H p感染:是慢性胃炎最主要的原因。
2.饮食和环境因素:进食过冷、过热以及粗糙、刺激性食物等不良饮食习惯。
3.自身免疫:自身免疫性胃炎在北欧多见,我国少有报道。
4.其他因素:胆汁反流、抗血小板药物、非笛体消炎药(NSAIDs)等药物、酒精等外在因素也是慢性胃炎相对常见的病因。
其他感染性、嗜酸性粒细胞性、淋巴细胞性、肉芽肿性胃炎和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累及所致的胃炎比较少见。
(二)发病机制1.H p感染:H p具有鞭毛,能在胃内穿过黏液层移向胃黏膜,其释放尿素酶分解尿素产生氨、分泌空泡毒素A等物质而引起细胞损害;细胞毒素相关基因蛋白能引起强烈的炎症反应;其菌体胞壁还可作为抗原诱导免疫反应。
2020黏膜保护在慢性胃疾病中的应用指南共识解读
2020黏膜保护在慢性胃疾病中的应用指南共识解读导语:老百姓口中的“慢性胃病”反反复复,是门诊消化科患者就诊的一个主要原因。
“慢性胃病”结合患者所说的症状及辅助检查的结果来看,最常见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
这两种疾病也是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作为一名消化科医生,如何在患者尚无症状或症状较轻时做到“缓则治本”,从长远的角度治疗从而减少患者症状的反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以下主要从指南及共识的解读来进一步探索黏膜保护在慢性胃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一指南共识推荐的胃黏膜保护剂的应用近年来,关于慢性胃疾病无论是慢性胃炎还是胃溃疡,都强调了胃黏膜保护剂的重要作用。
如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指出,药物治疗方面应根据患者的病因、类型及临床表现进行个体化治疗。
增加黏膜防御能力,促进损伤黏膜愈合是治疗基础。
胃黏膜保护剂是慢性胃炎治疗的基础,如硫糖铝、铝碳酸镁、替普瑞酮、瑞巴派特片等[1]。
指南强调了胃黏膜保护剂在慢性胃炎药物治疗中发挥的重要基础治疗作用。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也指出慢性胃炎的治疗目的是去除病因、缓解症状和改善胃黏膜组织学。
有胃黏膜糜烂和(或)以上腹痛和上腹烧灼感等症状为主者,可根据病情或症状严重程度选用胃黏膜保护剂、抗酸剂、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PPI)。
胃黏膜保护剂如吉法酯、替普瑞酮、铝碳酸镁制剂、瑞巴派特、硫糖铝、依卡倍特、聚普瑞锌等可改善胃黏膜屏障,促进胃黏膜糜烂愈合[2]。
当糜烂进一步加重导致胃黏膜出现溃疡病变时,胃黏膜保护剂也能发挥积极作用。
如在消化性溃疡诊断与治疗规范(2016年,西安)中指出,联合应用胃黏膜保护剂可提高消化性溃疡的愈合质量,有助于减少溃疡的复发。
对于老年人消化性溃疡、难治性溃疡、巨大溃疡和复发性溃疡,建议在抑酸、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的同时,联合应用胃黏膜保护剂。
胃黏膜保护剂可增加前列腺素合成、清除并抑制自由基、增加胃黏膜血流等作用,对非甾体抗炎药(NSAID)所致溃疡有一定的治疗作用[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黏膜保护在慢性胃疾病中的应用指南共识解读
导语:
老百姓口中的“慢性胃病”反反复复,是门诊消化科患者就诊的一个主要原因。
“慢性胃病”结合患者所说的症状及辅助检查的结果来看,最常见于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
这两种疾病也是比较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
作为一名消化科医生,如何在患者尚无症状或症状较轻时做到“缓则治本”,从长远的角度治疗从而减少患者症状的反复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以下主要从指南及共识的解读来进一步探索黏膜保护在慢性胃疾病中的重要作用。
一
指南共识推荐的胃黏膜保护剂的应用
近年来,关于慢性胃疾病无论是慢性胃炎还是胃溃疡,都强调了胃黏膜保护剂的重要作用。
如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指出,药物治疗方面应根据患者的病因、类型及临床表现进行个体化治疗。
增加黏膜防御能力,促进损伤黏膜愈合是治疗基础。
胃黏膜保护剂是慢性胃炎治疗的基础,如硫糖铝、铝碳酸镁、替普瑞酮、瑞巴派特片等[1]。
指南强调了胃黏膜保护剂在慢性胃炎药物治疗中发挥的重要基础治疗作用。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也指出慢性胃炎的治疗目的是去除病因、缓解症状和改善胃黏膜组织学。
有
胃黏膜糜烂和(或)以上腹痛和上腹烧灼感等症状为主者,可根据病情或症状严重程度选用胃黏膜保护剂、抗酸剂、H2受体拮抗剂或质子泵抑制剂(PPI)。
胃黏膜保护剂如吉法酯、替普瑞酮、铝碳酸镁制剂、瑞巴派特、硫糖铝、依卡倍特、聚普瑞锌等可改善胃黏膜屏障,促进胃黏膜糜烂愈合[2]。
当糜烂进一步加重导致胃黏膜出现溃疡病变时,胃黏膜保护剂也能发挥积极作用。
如在消化性溃疡诊断与治疗规范(2016年,西安)中指出,联合应用胃黏膜保护剂可提高消化性溃疡的愈合质量,有助于减少溃疡的复发。
对于老年人消化性溃疡、难治性溃疡、巨大溃疡和复发性溃疡,建议在抑酸、抗幽门螺杆菌治疗的同时,联合应用胃黏膜保护剂。
胃黏膜保护剂可增加前列腺素合成、清除并抑制自由基、增加胃黏膜血流等作用,对非甾体抗炎药(NSAID)所致溃疡有一定的治疗作用[3]。
为什么近年来指南反复强调胃黏膜保护剂的作用呢?甚至在2019年慢性胃炎基层指南中提出了“以胃黏膜保护剂作为基础治疗”的观点。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了解一下胃黏膜保护剂在慢性胃疾病中作为基础治疗的机理。
二
黏膜损伤是慢性胃炎、胃溃疡的共同病理基础
人体胃黏膜经常暴露在多种损伤因子中,包括内源性因子[如胃酸、胃蛋白酶等]和外源性因子(如某些药物、酒精、幽门螺杆菌等)。
当损伤因子和防御因子(如黏液黏膜屏障、黏膜血流、前列腺素、碳酸氢盐分泌及细胞更新等)之间的“博弈”失衡,就会导致胃黏膜病变,如我们常说的慢性胃炎和胃溃疡等。
Stephen T等的观点认为,黏膜损伤主要包括诱发、信号生成及上调、信号扩增及溃疡形成等步骤[4]。
在诱发阶段,损伤因子可能通过引起细胞中DNA断裂,产生活性氧(ROS)或通过在黏膜内的多个细胞中激活酶或转录因子而直接引发黏膜炎。
转录因子响应ROS,导致基因上调,包括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介素(IL-1)和IL-6基因,导致组织损伤和黏膜下层细胞的凋亡和基底上皮细胞的原发性损伤。
在信使信号生成及上调阶段,催化神经酰胺合成的酶直接通过损伤因子激活,或通过ROS和TNF间接激活。
神经酰胺途径为黏膜下和基底上皮细胞的凋亡提供了另一种途径。
此外,纤连蛋白的降解导致巨噬细胞活化和随后的基质金属蛋白酶(MMP)介导的组织损伤,并产生额外的TNF。
在信号扩增阶段,在前面一系列正反馈调节的作用下,通过对转录因子、神经酰胺和胱天蛋白酶途径的作用来放大和延长组织损伤。
因此,发生基因上调并导致有害细胞因子产生的增加,主要集中在黏膜下层和基底上皮。
溃疡期是与黏膜炎最一致的时期。
在前面的阶段引起基底上皮干细胞的损伤和死亡导致黏膜萎缩性变化,最终导致黏膜细胞的退化和破裂,可表现为溃疡形成。
因此,胃黏膜损伤是一个长期持续的过程,损伤因子反复刺激胃黏膜导致的结果,溃疡比炎症损伤对黏膜的损害深度更进一步,两者关系如图1。
因此,无论是慢性胃炎、胃溃疡还是其他,其共同的病理基础均为胃黏膜的损伤。
图1 不同类型胃疾病胃黏膜损害深度
三
去除病因及黏膜保护的协同作用
在以上部分,我们了解了胃黏膜损伤的机制,有利于在治疗的过程中更好地指导用药。
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年,上海)指出慢性胃炎的治疗应尽可能针对病因,遵循个体化原则。
治疗的目的是去除病因、缓解症状和改善胃黏膜炎性反应。
慢性胃炎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指出慢性胃炎治疗的目标是去除病因、缓解症状、改善胃
黏膜组织学、提高生命质量、预防复发和并发症。
临床上对于胃黏膜病变的治疗,除了去除各种胃黏膜损伤因子外,合理使用胃黏膜保护剂,促进黏膜修复也十分重要。
因此,2019年慢性胃炎基层指南指出了“增加黏膜防御能力,促进损伤黏膜愈合是治疗基础”。
结合指南共识意见,去除病因主要包括根除幽门螺杆菌、减少或停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如NSAIDs等)。
黏膜保护主要体现在合理使用胃黏膜保护剂。
临床上胃黏膜保护剂种类繁多,合理正确地使用胃黏膜保护剂有利于促进胃黏膜的修复。
胃黏膜修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近年来有专家提出了以黏膜保护作为胃黏膜疾病基础治疗的观点,即“1+n”疗法,其中的“1”即指黏膜保护剂。
黏膜保护剂是一类具有保护和增强黏膜防御机能的药物。
它的作用不仅在于保护胃肠道黏膜屏障,还具有细胞保护作用,并能促进黏液分泌,增强黏液屏障作用。
这类药物进入胃肠道后可迅速与黏膜结合,尤其是与受损黏膜相结合后形成薄膜,覆盖在黏膜表面,使之不再受到各种有害物质(消化液、药物等)的侵袭,起隔离作用。
黏膜保护剂还可促使消化道黏膜细胞分泌黏液等保护性物质,有促进黏膜修复的作用。
常用的黏膜保护药中,胶体铋、铝碳酸镁等为外源性黏膜保护剂,不进入血,仅作用于局部中和胃酸;而替普瑞酮、吉法酯等为内源性黏膜保护剂,可以进入血中,发挥全身作用,对外防御胃酸侵蚀,对内修复黏膜损伤。
内源性黏膜保护剂替普瑞酮通过促进胃黏液中重碳酸盐、糖蛋白和磷脂等防御因子的分泌,前列腺素的合成,改善胃黏膜血流,促进溃疡愈合。
而且不良反应少,长期使用安全性高。
裘力锋等[6]的研究证明替普瑞酮单独或联合叶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1年后,定标活检下胃黏膜组织病理学评分均有显著改善。
郭海佳[7]通过奥美拉唑与替普瑞酮联用,与奥美拉唑单用比较,可明显提高胃良性溃疡的治愈率,减少复发率,且安全性高,不良反应少。
小结:
对于胃疾病,无论是慢性胃炎的治疗还是消化性溃疡的治疗,都与胃黏膜的损伤息息相关,因此离不开胃黏膜保护剂的合理使用。
正如2019年慢性胃炎基层指南提出的,胃黏膜保护剂是慢性胃炎治疗的基础。
从机制上来说,胃黏膜保护剂有利于促进胃黏膜修复、促进溃疡愈合。
因此,对于有症状的患者或有胃黏膜损伤等慢性胃疾病患者,“缓则治本”,可使用胃黏膜保护剂作为基础治疗,“1+n”,从“1”开始,以“1”为基,保护“胃”来。
期待胃黏膜保护剂在临床上得到更广泛地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