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伤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感染的治疗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耐受性强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它以其特殊的生物学特征和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而成为医学和生物学研究的热点。
本文将介绍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征,并探讨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
铜绿假单胞菌具有以下几个生物学特征:1. 形态学:铜绿假单胞菌是革兰氏阴性菌,呈细长的短杆状,染色后呈现鲜艳的青绿色。
2. 脂多糖:铜绿假单胞菌细胞外层的脂多糖是其重要的结构成分,它帮助维持菌体的结构和完整性,并参与细胞对宿主免疫系统的操控。
3. 因子定型:铜绿假单胞菌产生多种黏附因子,如菌胶素、黏附蛋白等,这些因子使其能够黏附于人体组织和生物体表面,进一步导致感染。
4. 生长环境需求:铜绿假单胞菌对氧气的需求较高,它是一种好氧菌。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可生长于各种温度和湿度条件下,广泛分布于水土中。
铜绿假单胞菌的存在对人类健康有着重要的影响:1. 医院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获得性感染的常见致病菌之一。
它能在各种医疗设备和设施表面形成生物膜,并感染住院患者,特别是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
这些感染通常难以治疗,导致严重的并发症,甚至死亡。
2. 慢性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是囊性纤维化等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最常见的细菌感染致病菌之一。
长期存在于呼吸道内,通过生成黏稠的胞外黏附物和抵抗宿主免疫系统,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反复发作,并加重患者的病情。
3. 外伤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还可引起外伤感染,如烧伤部位继发感染、手术切口感染等。
由于这些感染通常难以治愈,可能导致造成组织坏死、败血症和全身感染等严重并发症。
4. 多重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较高,且容易通过基因水平的水平的水平传递耐药基因。
这使得铜绿假单胞菌对于治疗来说越来越具有挑战性,限制了感染的有效控制。
为了有效防控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和减轻其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我们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健康教育和预防:提高公众对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认知,宣传个人卫生习惯的重要性,并鼓励及时就医,特别是对于免疫功能低下或患有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
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感染中的耐药性与控制对策
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感染中的耐药性与控制对策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细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尤其在水、土壤和人类体内。
它在医院中是一种重要的病原体,引起各种感染,包括肺部感染、尿路感染、血流感染和创伤感染等。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是其致病能力和传染性加强的主要原因之一。
1.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多种耐药机制,这使得它对抗一般的治疗手段。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耐药机制:a. β-内酰胺酶(β-lactamase)产生:铜绿假单胞菌的β-内酰胺酶能够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降低这些抗生素的效力。
b. 药物外排泵: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多种外排泵机制,这些泵能将抗生素从菌体内排出,减少药物的浓度,降低了抗生素的疗效。
c. 生物膜形成:铜绿假单胞菌能够形成生物膜,这种膜能够保护细菌免受抗生素的侵害,使得细菌更难被杀灭。
2. 控制对策为了控制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感染中的耐药性,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对策:a. 合理使用抗生素:在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时,医生应严格遵循抗生素使用指南,根据细菌的敏感性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并严格控制使用抗生素的剂量和疗程,避免滥用和不必要的使用。
b. 加强医疗设施的感染控制:对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患者,医院应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包括合理的手卫生、严格的消毒措施和单独隔离感染者,以减少传播风险。
此外,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
c. 发展新型抗菌药物:由于传统抗菌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疗效下降,我们需要不断开发新的抗菌药物,尤其是对多重耐药菌株具有活性的药物。
此外,应鼓励研究开发新型抗菌剂,如噬菌体治疗和抗菌多肽等。
d. 促进多学科合作:耐药性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各个领域的专家共同努力。
医生、微生物学家、药剂师、护士和病人等各方应加强合作,制定更有效的耐药性监测和防控策略。
e. 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公众应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对感染预防和抗生素合理使用的认识,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使用和滥用,减少细菌耐药性的发展。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特征和致病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特征和致病机制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土壤、水体和植被中。
它是一种耐药性强、致病力高的病原菌,对于免疫系统弱化或存在其他疾病的患者尤其危险。
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特征和致病机制对于有效预防与治疗相关感染至关重要。
一、生物特征1. 形态特征:铜绿假单胞菌为革兰氏阴性细菌,呈杆状,长约2-3微米,宽约0.5微米。
2. 色素产生:铜绿假单胞菌因其产生的溶菌素C、蓝绿色色素(花色素)而得名。
这种色素能赋予菌落或培养基翠绿色。
3. 抗生素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在临床常见感染中常表现出对多种抗生素的抵抗力,如青霉素、氨基糖苷类和喹诺酮类等。
这使得感染治疗变得困难,对于免疫功能较差或慢性疾病患者产生威胁。
4. 生长环境:铜绿假单胞菌能够在各种环境中生存,尤其是能够在湿度较高的地方长期存在。
这使得其在医院等医疗环境中常被人们发现。
二、致病机制1. 粘附与入侵: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多种因子来帮助其粘附于宿主的细胞表面,并克服宿主的防御机制。
其外膜上的纤毛、毛细毛和胶囊等结构帮助菌株将菌体粘附在患者组织表面。
同时,它可以利用其外毒素、蛋白酶和氧自由基产生等机制进行细胞内入侵。
2. 毒力产物:铜绿假单胞菌产生多种外毒素来危害宿主细胞。
其中,外毒素A (Exotoxin A)是一种重要的毒力因子,能引起宿主细胞周期的紊乱,并导致细胞凋亡。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的细胞外酶、蛋白酶和硒依赖性外毒素等,也对宿主有害。
3. 生物膜的形成:铜绿假单胞菌常在创伤或导管等局部形成生物膜。
生物膜可保护菌株免受宿主免疫系统和抗生素的攻击,增加菌株的生存能力。
此外,生物膜破裂后脱落的细菌团块可进一步传播感染。
4. 产生超氧化物:铜绿假单胞菌的代谢产物中常含有超氧化物(ROS)。
它们不仅可作为菌株毒力因子,还参与免疫系统的调节,诱导宿主产生炎症反应。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抗菌治疗的影响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形成机制及其对抗菌治疗的影响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耐药性细菌,它具有多种耐药机制,严重影响了抗菌治疗的效果。
本文将深入探讨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形成机制,并分析该耐药性对抗菌治疗的影响。
一、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形成机制1. 药物外排泵系统: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多种药物外排泵系统,如MexAB-OprM、MexCD-OprJ和MexEF-OprN等。
这些药物外排泵系统能有效地将抗生素从细胞内外排出,降低药物在细胞内的浓度,从而减少细胞所受到的药物压力。
2. 胞内酶的产生:铜绿假单胞菌能够产生β-内酰胺酶,这种酶能够有效地降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等。
这种酶的产生使得抗生素在细胞内无法发挥其抗菌作用,导致细菌耐药。
3. 创建生物膜:铜绿假单胞菌具有生物膜形成的能力,生物膜提供了一种保护层,阻碍抗生素的进入,使得细菌在生物膜内相对于抗生素更加耐受。
此外,生物膜还能够促进细菌间的基因传递,进一步增加耐药性。
4. 固定多样的耐药基因:铜绿假单胞菌具有丰富的基因库,其中包括多种耐药基因。
这些耐药基因通过水平基因转移的方式在菌群内传递,使得菌群中的细菌获得了耐药性。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能够在适应抗生素选择压力的过程中产生新的耐药基因,进一步增加了其耐药性。
二、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对抗菌治疗的影响1. 临床治疗效果下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形成导致了常用抗菌药物对其的治疗效果下降。
当患者感染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时,抗菌药物可能无法有效杀灭菌株,从而延长感染时间,增加治疗难度和费用。
2. 增加治疗失败风险: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增加使得治疗失败的风险增加。
耐药性细菌在抗菌药物的压力下存活,可能发展出新的耐药基因,使其逐渐耐药多种抗菌药物。
这使得以往有效的抗菌治疗方案无法应用于与该菌株感染的患者,导致治疗失败。
3. 交叉感染的风险增加: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增加使得在医疗机构内交叉感染的风险增加。
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机制的研究进展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它可以引起各种感染疾病,特别是对于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的患者而言,其致病性更强。
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机制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了解该菌种的生物学特性和致病原理,从而帮助发展新型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以下是铜绿假单胞菌致病机制研究的一些进展。
1. 黏附和侵入机制铜绿假单胞菌能通过鞭毛、胞外多聚物等因子在宿主上黏附并侵入细胞,其侵入机制与凝冻酶、胞外蛋白酶等多种分子因子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此外,它还能通过细菌表面上的外膜囊泡(OMVs)向宿主释放大量的毒力因子。
2. 毒力因子的分泌铜绿假单胞菌通过分泌多种外毒素,如细菌溶解素、外膜蛋白酶等来造成宿主细胞的损伤和溶解。
其中,热变性蛋白酶(Elastase)是其主要的外毒素之一,它可破坏宿主的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导致组织坏死和细胞死亡。
3. 生物膜的形成铜绿假单胞菌能够形成生物膜,这是一种由菌体聚集形成的粘稠物质,能够保护细菌免受抗生素和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
研究发现,生物膜中的菌体能够相互交流和合作,形成复杂的群体结构,增加了抗药性和致病性。
4. 毒力调控系统铜绿假单胞菌有多种复杂的毒力调控系统,如系统共同调控因子(virulence-associated gene regulators,VgrG)、配体依赖性转录激活因子等,这些调控因子能够调节菌体的致病性和适应性,使得该菌种在宿主体内能够更好地存活和繁殖。
5. 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具有高度的耐药性,这是其致病机制研究中一项非常重要的问题。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该菌种的耐药性主要与多重耐药泵和耐药基因的表达调控有关。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具有突变和水平转移等机制,使得其耐药基因能够迅速传播和适应不同的环境。
总之,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研究是一个复杂而重要的课题。
随着各项研究的进行,对该菌种和宿主相互作用的理解将不断深化,科学家们将不断寻找更好地预防和治疗该菌种感染的方法。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研究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研究进展孟菲;黎书长;杨武宁;刘伟;银慧慧;韦晓洁;姜源明;赵武;覃振华【摘要】The opportunistic pathoge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is a gram-negative bacteria which can form biofilms.In this review,we summarized the biology mechanism of biofilms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including Pseudomonas aeruginosa adhesion,extracellular polysaccharide Psl and Pel,alginate participated in the biofilm maturation,and quorum sensing systems regulated the formation of biofilm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and the drug target on biofilm.The bacterial biofilms protected the bacteria from unsuitable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Through researching the structure and the pathogenesi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and its resistance molecular mechanisms,we could adjust or regulate the expression of biofilm-associated factors,optimize the anti-infection treatment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条件致病菌铜绿假单胞菌(PA)是一种能形成生物膜的革兰氏阴性菌,作者综述了PA生物膜形成的生物学机制,包括菌体黏附、胞外多糖Psl和Pel、藻朊酸盐等参与细菌生物膜成熟的过程及群体感应系统调节相关因子表达,从而调控细菌形成生物膜应对不良环境.此外还概括了将生物膜作为靶点开发的药物等生物膜相关的研究进展.生物膜是菌体逃避有害刺激的护盾,研究其结构、形成及致病机理,了解PA产生耐药性的分子机制,对于通过调节生物膜形成或调控生物膜相关因子的表达进而优化PA的抗感染治疗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期刊名称】《中国畜牧兽医》【年(卷),期】2016(043)011【总页数】6页(P2976-2981)【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群体感应系统【作者】孟菲;黎书长;杨武宁;刘伟;银慧慧;韦晓洁;姜源明;赵武;覃振华【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兽医研究所,广西动物疫病病原生物学与诊断重点实验室,南宁 530001;广西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南宁 530004;广西壮族自治区兽药监察所,南宁 530001;广西壮族自治区兽药监察所,南宁 530001;广西壮族自治区兽医研究所,广西动物疫病病原生物学与诊断重点实验室,南宁 530001;广西壮族自治区兽医研究所,广西动物疫病病原生物学与诊断重点实验室,南宁 530001;广西壮族自治区兽医研究所,广西动物疫病病原生物学与诊断重点实验室,南宁 530001;广西壮族自治区兽医研究所,广西动物疫病病原生物学与诊断重点实验室,南宁 530001;广西壮族自治区兽医研究所,广西动物疫病病原生物学与诊断重点实验室,南宁530001;广西壮族自治区兽医研究所,广西动物疫病病原生物学与诊断重点实验室,南宁 530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378.99+1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又称绿脓杆菌,是一种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条件致病菌。
抗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药物研究进展
[13] Furiga A, Lajoie B, et al. Impairment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Biofilm Resistance to Antibiotics by Combining the
Drugs with a New Quorum-Sensing Inhibitor[J].Antimicrob Agents
Pseudomonas Aeruginosa Lectins As Targets for Novel Antibacterials
凝集素抑制剂
[2]A.V. Grishin, M.S.Krivozubov, et al. Pseudomonas Aeruginosa L1e9ctins As Targets for Novel Antibacterials[J].Acta Naturae, 2015,7 (25):28-41.
(quorum sensing system,QS system)
11
[5]饶敏,魏维,等. 铜绿假单胞菌的群体感应系统与其致病及耐药机制[J]. 世界临床药物,2011,32(6):337-341+351.
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6]曾莉莉,史道华,等. 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系统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J]. 中国抗生素杂志,2014,39(9):70112-705+714.
Impairment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 Biofilm Resistance to Antibiotics by Combining the Drugs with a New Quorum-Sensing Inhibitor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人体感染的关系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与人体感染的关系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极高的耐药性和致病性。
它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以及各种生物体表面,并且可以在植物和动物体内寄生。
铜绿假单胞菌在人体中引起的感染常常与免疫系统低下、机械损伤以及长期医院住院等因素相关。
以下将详细介绍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性以及与人体感染的关系。
1. 生物学特性: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非发酵型革兰氏阴性杆菌,具有曲菌鞭毛和胞外多糖囊膜。
它能够利用多种有机物作为碳源,并且对许多抗生素具有驰援机制,使其具有极高的耐药性。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可以在低氧和高温环境下生存并繁殖,适应性强。
2. 与人体感染的关系:铜绿假单胞菌是医院感染的常见致病菌之一。
它可以引起多种感染,包括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创伤感染等。
以下是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相关的主要内容:a. 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并引起肺炎。
特别是对于机械通气、使用呼吸机的患者,感染的风险更高。
研究表明,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外毒素和胞外酶能够破坏呼吸道上皮细胞,并激发宿主炎症反应,导致严重的肺部病变和呼吸衰竭。
b. 尿路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可以通过尿液进入人体,并引起尿路感染。
这种感染常见于长期导尿的患者,尤其是尿道留置导尿管的患者。
一旦感染发生,会导致尿液变浑浊、发热、尿急、排尿不适等症状。
严重的尿路感染还可能导致肾盂肾炎和输尿管结石等并发症。
c. 创伤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可以通过皮肤创口进入人体,并在创伤部位引起感染。
这种感染主要发生在烧伤、手术切口、皮肤溃疡等创伤部位。
铜绿假单胞菌的黏附能力和胞外多糖囊膜的存在使得其能够在创伤部位形成生物膜,抵抗宿主的清除机制,导致创伤感染难以治愈。
3. 防治措施及研究进展:由于铜绿假单胞菌的极高耐药性,使得其感染的治疗相当具有挑战性。
预防和控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a. 医院感染控制:医疗机构应加强洁净操作,提高空气质量,加强医疗器械的消毒。
铜绿假单胞菌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
铜绿假单胞菌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广泛分布于土壤、水体以及人体的多种环境中。
它是一种典型的致病菌,可引起多种感染如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和创伤感染,尤其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表现出严重的致病性。
铜绿假单胞菌的研究一直处于科学界的关注对象,近年来取得了许多重要的进展。
本文将重点就铜绿假单胞菌的研究进展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探讨。
1. 耐药性与耐药机制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高度耐药性是临床治疗的主要挑战之一。
耐药性的形成机制多样复杂,包括产生β内酰胺酶、药物外排泵等多种机制。
研究人员通过分析耐药菌株基因组和转录组,探索耐药菌株中耐药基因的表达调控方式,为耐药性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2. 生物膜形成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形成生物膜的能力,这是其致病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生物膜能够提供菌体对外部环境的保护,使得细菌在抗生素和宿主免疫系统的攻击下更加耐受。
研究生物膜形成的机制,有助于寻找新的抗菌靶点并研发新的抗菌药物。
3. 毒力因子研究铜绿假单胞菌产生多种毒力因子,包括外毒素、内毒素和溶解酶等。
这些毒力因子对宿主细胞和免疫系统的破坏作用至关重要。
研究毒力因子的功能和作用机制,对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性和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4. 宿主与宿主免疫反应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过程受宿主的免疫反应调控。
研究宿主免疫系统如何应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感染,以及如何调节炎症反应的平衡,对于开发新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一些研究已经揭示了T细胞、巨噬细胞和炎症因子在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中的作用,为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未来发展方向:1. 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广泛应用: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研究人员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遗传变异和耐药机制,有助于抑制其耐药性的发展。
2. 手性药物的研发:铜绿假单胞菌对于手性药物的耐受性与其表面的膜组分有关。
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现状及耐药性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现状及耐药性分析目的:对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现状及耐药性进行分析,为临床上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选取从2012年3月到2014年3月住院患者的112株铜绿假单胞菌标本,并对其进行培养及鉴定,药敏试验采用MIC法。
结果:在ICU病区,铜绿假单胞菌检查率最高,有41株,占36.61%;其次为内科病区,有35株,占31.25%;外科病区检出21株,占18.75%;其他科室检出18株,占13.39%。
在112株铜绿假单胞菌中,有73株来自痰液标本,占65.18%;有16株来自分泌物以及脓液标本,占14.29%;有12株来自尿液标本,占10.71%;有10株来自胸腹腔积液标本,占8.93%;有1株来自血液标本,占0.89%。
耐药性较高的抗菌药物有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曲松、氯霉素、米诺环素、复方新诺明和头孢唑肟等。
年龄、住院时间≥2周、营养不良、长期应用免疫抑制剂/激素、肿瘤、气管插管、广谱抗生素的使用等与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相关(P <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而性别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目前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现状以及耐药性十分严重,在临床中医生应该给予高度重视,严格进行消毒操作,以药敏实验结果为指导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预防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的发生。
标签: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能在黏膜、皮肤、胃肠道以及呼吸道定植,在人体的免疫功能降低时,便会侵袭人体引发感染,是医院感染常见的病原菌之一[1]。
近年来,由于广谱抗生素、激素和免疫抑制剂的使用,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加,甚至出现了大量的多药耐药菌株[2]。
由其所引发的感染性疾病具有迁延性以及难治性等特点,为临床治疗带来困难,其高病死率、高耐药性、高分离率对医院感染的控制提出挑战[3]。
本文主要对铜绿假单胞菌医院感染现状及耐药性进行分析,为医生的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选取从2012年3月到2014年3月住院患者的112株铜绿假单胞菌标本,并对其进行鉴定以及培养,具体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选取从2012年3月到2014年3月住院患者感染性标本中分离出来的112株铜绿假单胞菌。
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药物研发与应用现状分析
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药物研发与应用现状分析引言: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阴性细菌,它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并是人类医院获得性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由于其强生物膜形成能力、多重耐药性和毒力因子的丰富性,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往往具有挑战性。
本文将对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药物研发与应用现状进行分析。
一、药物研发进展:1. 抗菌药物的研发:近年来,针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药物研发取得了一些进展。
其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仍然是首选药物,例如头孢菌素、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等。
然而,铜绿假单胞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产生相对容易,而且广泛存在多重耐药现象,导致这些药物的疗效逐渐降低。
另外,还有一些新药物在研发过程中显示出一定的抗铜绿假单胞菌活性,如喹诺酮类抗生素、环丙沙星等。
然而,这些新药物的研发进展较慢,临床应用尚待进一步验证。
2. 抗生素联合用药的研究:由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广泛存在,研究人员开始探索采用抗生素联合用药的策略来增加治疗的有效性。
目前,有一些研究证明了某些抗生素联合用药能够显著提高抗菌活性,例如三联药物方案(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和泛昔洛韦)等。
这一领域的研究仍在进行中,以寻找更有效的联合用药策略。
二、药物应用现状:1. 临床治疗实践:目前,对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治疗,临床医生常常需要在耐药性、病原体菌株特性、患者病情等多个方面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用药方案。
对于严重感染或多重耐药的患者,常常采用合适的联合用药方案进行治疗。
2. 防控措施的应用:除了药物治疗外,防止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发生与蔓延也是至关重要的。
临床上常常采取严格的隔离措施,并加强医疗机构的手卫生和环境清洁。
此外,及时的感染监测与管控也是降低感染风险的重要手段。
三、面临的挑战与展望:1. 多重耐药性问题: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蔓延是抗菌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
当前,抗菌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中仍存在一些挑战,如耐药菌株的产生和传播,药物使用不当等。
临床应用哌拉西林-舒巴坦治疗创伤后细菌感染的疗效探讨
临床应用哌拉西林-舒巴坦治疗创伤后细菌感染的疗效探讨发表时间:2018-03-29T14:20:26.577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4月第10期作者:吉旭[导读] 研究哌拉西林-舒巴坦治疗细菌性感染的临床效果。
(四川省女子监狱医院四川成都 641402)【摘要】目的:研究哌拉西林-舒巴坦治疗细菌性感染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2015年9月—2017年9月本院细菌性感染患者80例,依据治疗用药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分别接受哌拉西林-舒巴坦治疗、哌拉西林治疗,比较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总有效率、细菌清除有效率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哌拉西林-舒巴坦治疗细菌性感染能够获得比哌拉西林更好效果,安全性高、具有推广价值。
【关键词】细菌性感染;哌拉西林-舒巴坦;治疗【中图分类号】R4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0-0168-01创伤后细菌性感染具体是指患者在遭受创伤后出现的感染,也包括需要接受手术治疗一类感染性疾病。
造成细菌性感染的病原菌非常复杂,临床多选择广谱抗生素治疗,但是由于抗生素使用逐渐普遍,导致逐渐严重的耐药性[1]。
本研究具体分析新型复方制剂哌拉西林-舒巴坦治疗细菌性感染的临床效果。
1.资料及方法1.1 基础资料选取2015年9月—2017年9月我院收治的80例创伤后细菌感染患者参与本次研究,均为女性。
所有患者符合外科感染学和细菌性感染诊断标准。
依据治疗用药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40例,观察组平均年龄(30.28±6.36)岁;对照组平均年龄(30.59±6.14)岁。
患者经检查均无肝肾功能损害、无青霉素、头孢菌素、β-内酞胺类抗生素及其他药物过敏史,无妊娠期、哺乳期女性。
两组各项基本资料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方法对照组选择哌拉西林(氧哌嗪青霉素)(批号:98060075,齐鲁制药厂生产,规格:每支1g)注射剂治疗,每次4g哌拉西林溶于100ml 生理盐水中静脉滴,30min内输注完,间隔12h治疗一次,持续治疗5~10天。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
2019 年第 6 卷第 58 期2019 Vol.6 No.58197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研究进展庞 余1,刘向群2(1.常州武进市人民医院呼吸科,江苏 常州 213100; 2.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徐州市立医院呼吸科,江苏 徐州 221000)【摘要】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革兰阴性杆菌,也是临床感染最常见的非发酵菌,是医院获得性感染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其耐药率逐年升高,引起的感染病死率高,治疗困难,铜绿假单胞菌其耐药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如产生灭活酶、膜通透性下降、靶位改变、整合子及生物膜形成。
既往对产生灭活酶,膜通透性下降,靶位改变均研究较多,现认为生物膜也是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就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及调控、耐药机制等展开综述。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生物膜【中图分类号】R37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58.197.02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 )是一种革兰阴性杆菌,也是临床感染最常见的非发酵菌,是医院获得性感染重要的条件致病菌,具有易定植、易变异和多耐药的特点,其耐药率逐年升高,由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ultidrug-resistan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MDR-PA )引起的感染病死率高,治疗困难,比例高达12.7%[1-2]。
铜绿假单胞菌其耐药机制涉及多个方面,如产生灭活酶、膜通透性下降、靶位改变、整合子及生物膜形成。
既往对产生灭活酶,膜通透性下降,靶位改变均研究较多,现认为生物膜也是铜绿假单胞菌多重耐药的重要因素之一,且与上述几种耐药机制均有密切关联[3]。
本文就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及调控、耐药机制等展开综述。
1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及调控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及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及其对临床治疗的影响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及其对临床治疗的影响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革兰阴性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
它是一种致病菌,可以引起多种感染,尤其是对免疫系统抵抗力较弱的人群,如免疫系统受损的患者、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等,其感染程度常为严重。
然而,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表现出高度耐药性,这给临床治疗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机制主要包括基因突变、菌膜代谢障碍、外源性抗性基因的传递和生物膜的形成等。
首先,基因突变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产生的一个重要机制。
菌体内的基因可以发生突变,从而改变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
例如,有研究发现铜绿假单胞菌的某些突变体可以产生类似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酶,使其能够降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从而耐药。
其次,菌膜代谢障碍也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重要机制之一。
菌膜是细菌的外层保护层,可以阻止抗生素的进入。
铜绿假单胞菌可以改变菌膜的脂质组成,使其更为不透水和紧密,从而降低抗生素的渗透性,增加耐药性。
另外,外源性抗性基因的传递也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的重要机制之一。
铜绿假单胞菌具有高度的基因可塑性和遗传转移性,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的方式获得其他菌株的耐药基因。
这些耐药基因可以使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形成也与其耐药性密切相关。
生物膜是一种由菌体分泌的胶样物质组成的黏附层,可以在附着于生物表面的过程中提供额外的保护。
生物膜内的细菌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化学相互作用和物理隔离来保护自己,使其更难被抗生素杀灭。
铜绿假单胞菌形成的生物膜可以使其更难被抗生素杀灭,从而增加耐药性。
铜绿假单胞菌对临床治疗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由于它对多种抗生素展现出耐药性,临床上对其感染的治疗是非常困难的。
尽管有一些抗生素在体外对铜绿假单胞菌有效,但在临床上的应用却不尽如人意。
此外,由于铜绿假单胞菌常与其他细菌形成混合感染,临床上的治疗策略也更加复杂。
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及抗菌策略
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及抗菌策略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它可以引起各种感染疾病,尤其是在免疫功能较弱的患者中更为严重。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以及寻找有效的抗菌策略对于治疗和预防相关疾病具有重要意义。
一、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1. 黏附和入侵:铜绿假单胞菌通过产生一种称为“外膜包膜”的物质,使得其能够黏附在生物体的组织表面,从而进一步进入宿主细胞内。
此外,其能够产生底物酶和毒素,导致宿主细胞的损伤和破坏。
2. 毒力因子:铜绿假单胞菌通过产生多种毒力因子来引起感染。
其中包括外毒素、内毒素、生物膜以及一些细胞酶。
这些毒力因子对宿主细胞的凋亡、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3. 多重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是世界上最主要的多重耐药致病菌之一。
其产生的β-内酰胺类酶能够分解常见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和头孢菌素类,从而导致抗生素治疗的失败。
此外,该菌对多种抗生素存在耐药性,使得感染难以治愈。
二、抗菌策略对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治疗,抗菌策略是一个至关重要的方面。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抗菌策略:1. 抗生素疗法: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进行治疗是首要的策略。
然而,由于该菌的多重耐药性,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往往是一项挑战。
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可选择有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包括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及喷替芬等。
2. 抗生素联合用药:由于铜绿假单胞菌的抗药性,单一抗生素治疗常常无法达到理想的效果。
抗生素联合用药可增强治疗效果,且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
然而,联合用药需要谨慎,并在严密监测下进行,以避免不必要的药物副作用和相互作用。
3. 免疫疗法: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常发生在免疫功能较弱的人群中。
因此,增强宿主免疫功能是另一重要的策略。
免疫疗法包括增加营养摄入、合理运动、补充免疫相关物质等。
此外,疫苗接种也可以提供针对该菌的被动免疫保护。
4. 生物膜干预:铜绿假单胞菌在感染过程中常形成生物膜,增加其抵抗抗生素的能力。
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研究
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研究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对于免疫功能较差的人群,如免疫抑制患者和长期住院的患者来说,感染铜绿假单胞菌可能带来严重的健康问题。
因此,研究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与该菌有关的感染具有重要意义。
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是多方面的,包括黏附、侵入、生物膜形成、产生外毒素以及激活炎症反应等。
首先,铜绿假单胞菌通过表面细菌附着素(adhesins)与宿主细胞发生黏附,这是感染的起始过程。
黏附后,细菌通过类型三分泌系统注入毒力因子,进一步侵入宿主细胞。
研究表明,铜绿假单胞菌具有一系列的蛋白质和酶类因子,能够帮助其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清除,从而实现持续性感染。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能够形成生物膜,这是一种由黏多糖和细菌细胞聚集而成的保护结构。
生物膜能够保护细菌免受抗生素和宿主免疫细胞的攻击,使得感染更加难以清除。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形成主要依赖于信号分子的调控,如环化二胞• Guanosine(c-di-GMP)的水平。
该信号分子在低水平下细菌呈自由游走状态,而高水平会促使细菌形成生物膜。
因此,阻断c-di-GMP通路可能是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潜在策略。
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外毒素也是其致病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
外毒素可以分为细胞外酶、肝素桥接纤维素和烷基喹啉等。
这些外毒素能够破坏宿主组织、抑制宿主免疫反应以及导致细胞死亡,从而增加感染的严重程度。
特别是烷基喹啉,它是一种强有力的溶解剂,可以破坏细胞膜,导致宿主细胞的死亡,从而为细菌的侵入提供更多的营养和生存空间。
最后,铜绿假单胞菌感染还能够激活宿主的炎症反应。
感染后,宿主细胞会释放细胞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等,诱导炎症细胞的聚集和炎症反应的发生。
炎症反应不仅能够杀灭细菌,还可以吸引更多的免疫细胞到达感染部位,参与清除感染。
然而,过度的炎症反应也可能导致宿主组织的损害,从而对宿主产生更多的伤害。
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特点及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
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特点及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病原微生物,致病力强,对多种抗生素表现出高度耐药性,成为医疗界的严重难题。
下面将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特点及抗菌药物耐药性进行详细分析。
一、铜绿假单胞菌的病原特点1. 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力强:铜绿假单胞菌常引起医院获得性感染,尤其是在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中,如烧伤、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等。
其产生的外毒素、内毒素、黏附性因子等致病因子可导致组织细胞溶解、炎症反应和免疫损伤。
2. 铜绿假单胞菌的多重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表现出对多种抗生素的耐药性,包括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氟哌酸类、头孢菌素类等广谱抗生素。
这种多重耐药性的形成主要归因于其固有的耐药基因、膜透性下降、产生毒素降解药物等多种机制。
3.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形成能力:铜绿假单胞菌能够形成坚固的生物膜,将菌体包裹在其中,增加了对抗菌药物的抵抗力。
生物膜还能提供细菌之间的结构支持,提高了菌群的稳定性和拓展能力。
4. 铜绿假单胞菌的产生的外毒素:铜绿假单胞菌产生的外毒素主要有溶血素、蛋白酶、内毒素A和外毒素S等,这些外毒素具有破坏红细胞、细胞膜和细胞质的作用,导致组织细胞损伤、免疫失调和炎症反应等。
二、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1. 青霉素类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产生β-内酰胺酶,能降解青霉素类药物,使其失去抗菌活性。
此外,青霉素类药物对铜绿假单胞菌的穿透能力有限,导致其治疗效果较差。
2. 氨基糖苷类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产生氨基糖苷酶,能降解氨基糖苷类药物,减弱其抗菌活性。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通过改变药物的靶点结构,降低药物与靶点的结合能力,进一步提高了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性。
3. 喹诺酮类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通过突变或水解酶的产生,使得喹诺酮类药物的作用靶点DNA-酶复合物发生变化,降低了药物与其结合的亲和性,从而产生耐药性。
4. 头孢菌素类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产生β-内酰胺酶,能迅速降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使其失去抗菌活性。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及治疗技术研究新进展
[基金项目] 滨州医学院科研计划与科研启动基金项目(BY2020KYQD39)。
▲通讯作者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及治疗技术研究新进展张昊亭 高福泉▲ 张 斌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山东滨州 256603[摘要] 铜绿假单胞菌(PA)是最常见的条件致病菌之一,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
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大量应用,导致多重耐药菌株的出现,从而使治疗更加棘手。
研究发现,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容易诱发PA 的感染,随着临床耐药PA 检出率的增加及抗生素的治疗效果减弱,部分患者的生活质量及预后受到很大影响。
PA 的感染难以控制的原因是复杂的耐药机制,其中包括生物膜的形成、孔蛋白的介导作用、外排泵以及抗菌灭活酶的产生等。
由于抗生素的应用不能有效控制PA 的感染,所以针对耐药机制在药物治疗方面进行研究,其中包括外排泵抑制剂、抗生素佐剂、相关灭活酶抑制剂、外膜透化剂。
此外,噬菌体疗法、中药疗法、一氧化氮疗法及纳米技术等特殊治疗也展现出良好的治疗效果,疫苗领域及增强自身免疫力也是未来预防PA 感染的重要研究方向。
因此,研究PA 的耐药机制及治疗技术对PA 感染的预防和治疗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治疗技术;噬菌体疗法;中药疗法;纳米技术[中图分类号] R378.9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616(2024)08-0053-05DOI:10.20116/j.issn2095-0616.2024.08.13New progress in research on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s andtreatment techniques of Pseudomonas aeruginosaZHANG Haoting GAO Fuquan ZHANG BinDepartment of Respiratory and Critical Care Medicine,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Hospital, Shandong, Binzhou 256603, China[Abstract] 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opportunistic pathogens, which seriously endangers human health. With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broad-spectrum antibiotics, the emergence of multi-drug resistant strains has made the treatment more challenging. Research has found that people with low immunity are prone to inducing PA infection. As the detection rate of clinically resistant PA increases and the therapeutic effect of antibiotics weakens, the quality of life and prognosis of some patients are greatly affected. The reason why PA infection is difficult to control is the complex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s, including the formation of biofilms, the mediation of pore proteins, efflux pumps, and the production of antibacterial inactive enzymes. Due to the inability of antibiotics to effectively control PA infection,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on its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s in drug therapy, including efflux pump inhibitors, antibiotic adjuvants, related inactive enzyme inhibitors, and outer membrane permeabilizers. In addition, special treatments such as phage therap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nitric oxide therapy, and nanotechnology have also shown good therapeutic effects. The field of vaccines and enhancing one’s immunity are also important research directions for preventing PA infection in the future. Therefore, studying the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s and treatment techniques of PA has profound significance for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PA infection.[Key words] Pseudomonas aeruginosa ; Drug resistance mechanism; Treatment technique; Phage therap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rapy; Nanotechnology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PA)又称绿脓杆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革兰氏阴性杆菌,常见于许多环境中,特别是暴露于人类活动的土壤和水中[1]。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征及致病机制探究
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征及致病机制探究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是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并且可以在人体内引发多种感染,对于免疫功能较弱的人士尤为危险。
本文将讨论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学特征及其致病机制。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可以长期存活在水、土壤和植物表面等多种环境中。
它具有强大的环境适应性和耐受性,可以在低温、高温、酸碱性环境以及高盐浓度下生存。
铜绿假单胞菌的细胞形态呈杆状,有鞭毛和纤毛,使其具有游动能力。
此外,该菌可以分泌黏多糖,形成黏附性生物膜,有助于在宿主组织表面形成感染病灶。
铜绿假单胞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其细胞壁主要由脂多糖(LPS)和外膜蛋白组成。
这些结构使得铜绿假单胞菌具有强烈的免疫刺激性和毒力。
其中,LPS可以引发宿主的免疫反应,诱导炎症反应,进一步导致组织损伤。
铜绿假单胞菌还通过分泌多种蛋白酶、外毒素和溶血素等分子来破坏宿主组织,进一步促进感染的发展。
此外,该菌还能够形成生物膜,提高其在宿主组织上的附着性和侵袭性。
铜绿假单胞菌的致病机制主要涉及其能力对宿主免疫系统的逃逸和抵抗。
该菌具有多种抗药性,包括多重耐药性和内生性耐药性。
多重耐药性使得医院内感染的铜绿假单胞菌尤其棘手,因为常用的抗生素对其无效,增加了治疗的难度。
此外,该菌通过抑制宿主免疫细胞的功能,降低其杀菌效率,进一步助长了感染的进展。
铜绿假单胞菌在感染过程中,常常形成生物膜。
这种生物膜不仅能够提供菌体的保护屏障,还能使其更难受到宿主的免疫系统的攻击和抵抗抗生素的杀伤。
此外,生物膜内的菌体相互之间形成协作,增强了耐药性传递和传播。
对于宿主组织,生物膜具有良好的黏附性,有助于铜绿假单胞菌形成感染病灶。
此外,铜绿假单胞菌还可以通过水平基因转移来获取抗药性基因,并迅速在人群中传播。
这一特性使得铜绿假单胞菌变得难以治疗,并且在医疗机构中形成了严重的抗生素耐药问题。
综上所述,铜绿假单胞菌作为一种常见的致病菌,具有广泛的环境适应性和丰富的毒力机制。
皮肤创伤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感染的治疗效果研究
皮肤创伤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感染的治疗效果研究刘华之;侯良【摘要】Pseudomons aeruginosa infection is common after trauma and hard for treatment. The study about Pseudomons aeruginosa, in recent years, found that it has obvious effect on drug resistence to injury and the treatment after infection is very dififcult in the biological membrane. So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eliminate the bioiflm in antimicrobial therapy. This paper reviewed the deifnition, from Pseudomons aeruginosa bioiflm characteristics andcurrent treatment progress, and provide new methods for the treatment of traumatic infection.%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在创伤后常见,且治疗效果不佳,近年来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不断研究,发现在其生物膜形成后,对药物有明显的抵抗作用,对于伤后感染来说治疗显得很棘手,因此如何消除生物膜在抗菌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就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定义、特性及目前治疗进展方面进行综述,进而为创伤后感染的治疗提供新方法。
【期刊名称】《当代医学》【年(卷),期】2016(022)016【总页数】2页(P7-8)【关键词】创伤;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及其特性;治疗进展【作者】刘华之;侯良【作者单位】江西 341000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江西 341000 赣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正文语种】中文铜绿假单胞菌原名绿脓杆菌,革兰阴性杆菌,是院内最严重的条件致病菌之一[1],致病因子包括:TypeⅢ分泌系统、鞭毛、菌毛、脂多糖等,其耐药性包括产生抗菌活性酶、改变抗菌药物作用靶点、外通透性改变、主动泵出系统及生物膜形成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伤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感染的治疗进展摘要: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在创伤后常见,且治疗效果不佳,近年来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不断研究,发现在其生物膜形成后,对药物有明显的抵抗作用,对于伤后感染来说治疗显得很棘手,因此如何消除生物膜在抗菌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就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定义、特性及目前治疗进展方面进行综述,进而为创伤后感染的治疗提供新方法。
关键词:创伤;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及其特性;治疗进展Abstract:Pseudomons aeruginosa infection is common after trauma and hard for treatment.The study about Pseudomons aeruginosa,in recent years,found that it has obvious effect on drug resistence to injury and the treatment after infection is very difficult in the biological membrane.so it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to eliminate the biofilm in antimicrobial therapy.This paper reviewed the definition,from Pseudomons aeruginosa biofilm characteristics andcurrent treatment progress,and provide new methods for the treatment of traumatic infection.Key words:Trauma;Pseudomons aeruginosa;Biologicalmembrane and properties;Progress of treatment 1创伤后铜绿假单胞菌的特性及其生物膜的临床意义铜绿假单胞菌原名绿脓杆菌,革兰阴性杆菌,是院内最严重的条件致病菌之一[1],致病因子包括:TypeⅢ分泌系统、鞭毛、菌毛、脂多糖等,其耐药性包括产生抗菌活性酶、改变抗菌药物作用靶点、外通透性改变、主动泵出系统及生物膜形成等。
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是细菌代谢产物形成于细菌表面的一层胶状粘液层,成分是以藻酸盐为主的糖蛋白复合物。
创伤后患者免疫力低下容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进而形成生物膜,很多骨科医生在无生物活性假体表现发现有生物膜的存在。
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包括:浮细菌的初始黏附;细菌的表面锚定;细菌繁殖;聚成微小菌落;形成复杂蘑菇状成熟生物膜;生物膜内细菌的分离。
其形成受到粘附素、基因、群体感知信号系统[2,3]等的影响。
2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治疗进展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感染的治疗与其形成多细胞结构有关,针对其特性,目前治疗生物膜感染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物理清除、化学清除、药物控制、生物学控制、细菌群体感应抑制剂(Quorum-sensing inhibitor,QSI)、光动力治疗(PDT)。
2.1物理清除目前常用的物理方法包括:机械清除、超声波,电击等。
外科常见的创伤后创口的持续清洗,大剂量灌注冲洗及二次翻修等传统方式。
朱秀菊[5]等发现经超声干预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中细菌死亡率增加和生物膜空间结构被破坏。
此外刘立婷[6]等研究发现低频超声联合环丙沙星对PAO1菌株BF有很好的杀菌作用,且能破坏其结构。
Ensing[7]等发现超声可增强庆大霉素对骨水泥表面生物膜的抗菌作用。
另外,Rabinnovitch[8]等人将细菌生物膜放入6v 电压环路中,结果发现生物膜中菌体有明显减少。
2.2化学清除细菌生物膜的清楚机制各不相同,有的是影响其形成有的是促进其菌体发散。
在我国传统中医学中中药对细菌生物膜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席清平[9]等就报道中药五倍子能抑制口腔抗菌斑生物膜的形成,黄晓敏[10]等也实验苦参水和环丙沙星联合应用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及杀菌效果。
临床上的左氧氟沙星能有效抑制生物膜的形成,另外骨科中的假体表面活性剂、金属离子、人体免疫球蛋白等都能抑制或者破坏细菌生物膜形成。
2.3药物(抗生素)控制关于抗生素治疗细菌的研究已经很多很成熟,既往认为喹诺酮对生物膜清楚作用很强,揣国帅[11]等发现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对其产生耐药。
NALCA 等[12]发现阿奇霉素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
Mitsuya等[13]研究发现大环内酯类抗生素抑制甘露糖鸟苷酸脱氢酶进而抑制藻酸盐的合成有关。
李俊娟等[14]提出亚抑菌浓度的头孢他啶和环丙沙星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
2.4生物学控制上世纪东欧一些国家发现T4菌体能杀死细菌[15],进而破坏细菌生物膜结构,能分泌多糖解聚体的噬菌体能降解敏感菌株生物膜进而更有效进行细菌裂解。
另外O'Toole实验室还发现了2种以捕食细菌为生的寄生性细菌能控制和减少细菌生物膜[16]。
在严格掌握安全性的情况下,这种特异性强、效率高的生物清除法,很可能成为治疗细菌生物膜感染一种有效的手段。
2.5细菌群体感应抑制剂群体感应是细菌之间的一种特殊信号传导系统,对细菌生物膜的形成及毒力因子的表达很重要,是一类很好的药物靶点。
如卤代呋喃酮化合物,RNAIII 抑制肽,大蒜提取物等。
2010年Lu[17]等证实氨溴索能有效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Qs系统,从而减少生物膜的形成,减少Qs以来的毒力因子的产生,有助于临床上对囊性纤维化患者的治疗。
此外生物膜的扩散也成为其治疗的一个重要靶点。
2.6光动力治疗PDT是利用光激活光敏剂产生光化学效应抑制病原微生物的一种新型疗法,其基本原理为:光敏剂在适当的波长光照下从低能量基态激发到高能量三线态进而对目标微生物产生杀灭作用。
它可以有效的治疗细菌性疾病而不产生耐药性,因其在抑菌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而受到国内外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Lee[18]等发现氨基酮戊酸介导的光动力在240J/cm2激光能量下能清除体外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
吴苏敏[19]等运用钌化合物介导的光动力在体外对铜绿假单胞菌浮游菌和生物被膜内细菌都具有很好的杀伤作用,其不仅可以使生物被膜内细菌失去活性,还可以破坏其结构,具有清除作用。
3展望生物膜相关的感染疾病防治是临床尚未解决的问题之一,随着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分子结构、信号系统等的进一步研究,其致病机制和耐药机制愈加明晰。
在生物膜的治疗方面会有更好的靶向性新药物研制出来且光动力在生物膜的清除也发挥巨大的作用,随着光动力研究的进一步成熟,在清除创伤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感染上,将会有更大的突破。
相信随着细菌生物膜研究的逐渐深入,将会涌现更多治疗方式,创伤后铜绿假单胞菌细菌生物膜的感染不再可怕,治疗起来也不再棘手。
参考文献:[1]段邵军,陈维红.大环内酯类及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10):1285-1287.[2]IRIE Y,PARSEK M R.Quorum sensing and microbial biofilms[J].Curr Top Microbiol Immunol,2008,322:67-84.[3]Yi-Hu Dong,t al.Ouenching guorum-sensing-dependent bacterial infection by an N-acyl homoserinelactonase[J].Nature,2001.11:8l3-817.[4]PATRIQUINGM,BANINE,GIL MOUR C,et al,Influence of quorum sensing and iron on twitching motility and biofilm formation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a[J].J Bacteriol,2008,190(2):662-671.[5]朱秀菊,余加林.高强度聚焦超声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J].中国超生医学杂志,2011,27(2):97.[6]刘立婷.低频超声联合环丙沙星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杀菌作用及其结构的影响[J].中国超生医学杂志,2011,27(7):577-580.[7]Ensing GT,Roeder BL.Effect of pulsed ultrasound in combination with gentamicinon bacterial viability in biofilms on bone cements in vivo[J].J Appl M icrobio,2005,33:443-448.[8]Rabinovitch C,Stew art PS.Removal and inactivation of Staphy-lococcus epidemid is biofilms by electrolysis[J].Appl Environ Microbiol,2006,9.6364-6366.[9]席清平.五倍子在人工口腔中抗菌生物膜作用的研究[J].牙体牙髓牙周病学杂志,2004,14(3):148-151.[10]黄晓敏.苦参与黄丙沙星合用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J].韶关学院学报,2006,27(3):60-63.[11]揣国帅.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对喹诺酮类抗生素耐药作用研究[J].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12,9(7):672-674.[12]NALCA Y,JANSCH I,BREDENBRUCH F,et al.Quorum sensing antagonistic activities of azithromycin in Pseudomonas aeruginos PAO1:a global approach[J].Antimicrob Agents Chemather,2006,5(5):168-1688.[13]Mitsuya Y,Kawai S,Kobayashi H,et al.Influence of macrolides on g uanosine diphospho-D-mannose dehydrogenase activity in Pseudomonas biofilm[J].J Infect Chemother,2000,6(1):45.[14]李俊娟,王强.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与亚抑菌浓度抗菌药物的相关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24).[15]Doolittle MM,Cooney JJ,Cal dwell DE Lyticin fection of escherichia coli biofilms by bacteri ophage T4[J].Can JM icrobio,l 1995,1:12-18.[16]Kadouri D,O'Toole GA Susceptibility of biofilms to Bdel lovibrio bacteri ovoru sattack[J].App l Environ Microbiol,2005,7:4044-4051.[17]Ln Q h,Jang X,et al.Ambroxol interferes with Pseudomonas aeruginosasensing[J].Int J Antimicrob Agents,2010,36(3):11-2l5.[18]Lee CF,Lee CJ,Chen CT,et al.delta-Aminolaevulinic acid mediated photodynamic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 on pseudomonas aeruginosa planktonic and biofilm cultures[J].JPhotochem photobiol B,2004,75(1-2):21-25.[19]吴苏敏.光动力对铜绿假单胞菌PAO1浮游菌与生物被膜的体外清除作用[J].中国激光杂志,2014(02).编辑/申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