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特征及扶贫开发对策分析

合集下载

云贵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分析

云贵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分析

云贵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分析随着我国扶贫工作的不断推进,教育精准扶贫成为了当前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而作为我国贫困地区的重要代表之一,云南和贵州的教育扶贫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由于地域和人口等各种原因的限制,这两个省份的教育扶贫工作仍然面临一些困难和挑战。

本文将对云贵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对策建议,以期为这一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一、云贵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现状分析1. 教育资源不均衡云贵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城乡之间、地区之间、学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一方面,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聚集在一些知名学校,而农村地区和一些偏远地区的学校往往条件艰苦,教学资源匮乏,甚至严重不足。

由于地理位置和气候等因素,一些地处高海拔、山区、盆地的地区,交通条件差,教育资源更加贫乏。

2. 教师队伍师资不足云贵贫困地区教育的师资力量相对不足,部分学校一些课程可能无法安排合格的教师授课,进而影响学生获得良好的教育质量。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年轻教师相对较少,而且缺乏一些优秀的骨干教师。

3. 学生家庭经济状况差云贵贫困地区的家庭普遍经济状况较差,一些学生在家长经济条件的制约下,无法获得足够的教育资源,学生数量辍学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

4. 教育投入不足云贵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明显低于国家平均水平,这一方面严重制约了教育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直接影响了贫困地区学生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

二、云贵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对策分析1. 增加教育资源投入政府需要加大对云贵贫困地区教育的投入力度,特别是要加大对基础教育的资金投入。

通过加大对学校建设、教育设施、教育设备等方面的投入,改善学校的教学条件,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2. 提高教师队伍师资水平建立完善的师资培训体系,通过加强教师岗前培训、定期教师进修培训、引进一些优秀的教师等方式,提高云贵贫困地区教师的教学水平。

加大对年轻教师的引进和培养力度,提高年轻教师的比例。

贫困村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贫困村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贫困村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困问题一直是我国面临的重要社会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贫困问题,我国政府一直致力于开展扶贫工作,其中产业扶贫是其中的重要一环。

在实际的扶贫工作中,贫困村产业扶贫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何对这些问题进行解决,使产业扶贫能够取得更好的效果,一直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将就贫困村产业扶贫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一、问题分析1.资源匮乏贫困村的资源条件通常较为匮乏,特别是一些偏远山区、贫困地区,缺乏便捷的交通运输条件和优质的土地资源,这使得产业扶贫的选址和产业发展面临着较大的挑战。

缺乏资源的情况下,如何找到适合的产业进行发展,成为了产业扶贫工作的一大难题。

2.缺乏技术支持在一些贫困村,由于教育水平低、科技创新意识薄弱,缺乏技术支持成为了产业扶贫的一大难题。

许多贫困户缺乏技术创新能力,对新产业、新技术的接受能力较差,导致了产业扶贫难以取得理想的效果。

3.市场需求匹配问题一些产业扶贫项目在开展之初未能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盲目引进农业、种植业、养殖业等项目,使得产业推广效果不明显,甚至造成了资源浪费。

4.缺乏资金支持产业扶贫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然而在一些贫困村,由于经济水平较低,很难有足够的资金投入到产业扶贫项目中,导致了产业扶贫的滞后。

5.产业扶贫项目短期效果不明显一些贫困村开展了产业扶贫项目,但由于种种原因,短期内难以看到明显的效果,导致了产业扶贫埋下了隐患,使得村民对产业扶贫失去了信心。

二、解决对策1.资源整合针对资源匮乏的问题,政府和相关部门可以通过资源整合的方式,帮助贫困村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

可以通过整合当地的资源,引进外来的优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帮助贫困村拓展产业发展的空间。

2.技术培训对于技术支持不足的问题,政府可以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技术培训投入,帮助农民学习并掌握新的技术知识,提高其对新产业、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增强其自我发展的能力。

包容性增长对贵州省连片特困区扶贫工作的协调与突破

包容性增长对贵州省连片特困区扶贫工作的协调与突破

包容性增长对贵州省连片特困区扶贫工作的协调与突破【摘要】为打开贵州省扶贫工作的新局面,针对贵州省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三大连片特困区现状和特点,分析得出权利贫困是制约贵州省贫困问题的瓶颈。

在加强经济增长的条件下,包容性增长通过倡导和保证机会平等使增长成果广泛惠及所有民众。

该理念对贵州省连片特困区扶贫工作的协调与突破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包容性增长;连片特困区;扶贫《2012年贵州省统计年鉴》显示,贵州省2011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206元,为全国平均水平的60.9%,还有农村贫困人口1521万人,占贵州省农村人口的66%[1]。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把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等十四个连片特殊贫困地区作为全国新一轮扶贫攻坚的主战场和决战区,不仅涵盖了贵州省原有的贫困地区,体现出扶贫工作的持续性,而且从全国贫困工作的整体性和关联性出发,体现出包容性增长理念对扶贫工作的协调与突破。

一、贵州省连片特困区的贫困现状和主要特点(一)贵州省连片特贫区的现状贵州省连片特困区呈现出以贵阳市为圆心、以武陵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和乌蒙山区的扇形环状分布的特征。

武陵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和乌蒙山区三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贫困地区共覆盖65个县级行政区,占全省县级单位总数的73.9%。

2010年贵州省全面小康实现程度为62.4%,比全国低18个百分点,小康进程与全国大体相差10年左右[2]。

(二)贵州省连片特困区的特点1.被欠发达省域环抱,整体贫困严重贵州省地处我国西南山区的腹心地带,在湖南、广西、云南以及四川、重庆的环抱之中,高原山地居多。

武陵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和乌蒙山区是我国最贫穷的十四个连片特困区的中面积较大、距离最近的三大连片区。

西南地区受历史原因造成长期远离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山多地少,交通不便,人口稀少,经济社会发展迟滞。

贵州省连片贫困区域国土面积13.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78.4%。

“喀斯特贫困”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喀斯特贫困”的原因与对策分析

“喀斯特贫困”的原因与对策分析“喀斯特贫困”的原因与对策分析摘要:由于喀斯特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农民群众的闭锁心理和的思想观念、以及历史因素的影响,造成了贵州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喀斯特贫困”,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立的进度和效果,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予以解决。

关键词:民族聚居区;喀斯特贫困;原因;对策贵州的经济开展滞后且不平衡,尤其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农村经济更加。

究其原因,除了历史因素、农民群众中存在的闭锁心理和思想观念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外,区域地理环境的劣势是影响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原因。

贵州是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喀斯特地表有两个突出特征,一是山高林密,坡度陡峭,岩多土少。

二是生态系统极为脆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极易造成植被破坏,使植被退化造成水土流失而出现石漠化。

喀斯特地质地貌严重影响了农村经济增长和农民增收,和其他影响因素一起造成了民族聚居区的“喀斯特贫困”,影响了新农村建立的进度和效果。

因此必须了解造成“喀斯特贫困”的原因,寻找有效的解决措施和方法,帮助农民尽快摆脱贫困,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

一、“喀斯特贫困”的原因(一)客观原因喀斯特地区特殊的地质地貌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劣,是造成“喀斯特贫困”的主要原因。

1、土地瘠薄,机械化生产程度低。

喀斯特地区岩多土少,坡度陡峭,道路崎岖,机械化生产实现程度低甚至完全无法实现,农民只能采用牛耕马驮锄头挖等传统耕作方式,一些缺乏牛、马等生产资料的特困户只能靠人工操作,还有一些农民甚至采用刀耕火种的原始耕作方式。

土地瘠薄和机械化生产程度低成了农村经济开展的主要障碍,在贵州的喀斯特腹地——瑶山和麻山地区这种状况尤其严重,农民也最贫困,全省大多数地区都是省级或国家级贫困地区。

2、水土流失、石漠化现象严重。

喀斯特地质生态很脆弱,过度降水是造成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的原因之一,但主要是人为破坏植被造成的。

长期以来过度强调粮食生产而毁林开荒、不合理的耕作方式、滥砍乱伐、过度采伐森林和不合理采石采矿等“短期行为”是造成石漠化的罪魁祸首。

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区开发式扶贫的模式与长效机制

滇桂黔石漠化集中连片特困区开发式扶贫的模式与长效机制

De e o m e t o i n e v r y Re uc i n M o l a s i g Efe t M e h n s v lp n — r e t d Po e t d to de nd La tn f c c a im
i nc nta e K a s s r i c to t e ePo e t e so n n Gua n Co e r td r tDe e tf a in Ex r m v r y Ar a fYu na i n-
fr p v r n l dn h u n r b l y o au a n i n n ,h r h l i g e vr n n ,w a n u t a o n a in o o e t i c u i g t e v l ea i t f t r l vr me t a s i n n i me t e k i d sr l u d t y i n e o v o i f o a d i a in l n u t a tu t r ,h g e i n l d v lp n o t n o u ain p e s r .F n ly t e s g e t n n t a d s ls cu e i h r go a e eo me tc s a d p p lt r su e i al u g s o s r o i i r r o h i
we e p tfr r o e eo r u o wa d f rd v lpme — re td po e t e u to d l n de sa i o c n r td k r td s ri c to nto n e v ry r d cin mo es a d i a n c n e tae a s e e t ain i i f p v ry a e s i he r s e t fp v ry a lv ain me h n s ,t e c n e ta d k y fedso o e t r l fd v lp o e t r a n t e p c so o e t l it c a im e o h o t n n e l fp v ry—e i e eo — i e me t a o e oi y,s fg a d s p o tn a ur s n ,f v r d p lc a e u r u p ri g me s e . Ke y wor : c re tp v ry st a in,d v l p n — re td po e t e cin mo e ,e te o e y i o c n ds u n o e t iu t o e eo me to n e v ryr du to d l xr mep v r n c n e — i t

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及对策研究

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及对策研究

贵州省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原因及对策研究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多山的省份,气候多变,资源分布不均。

贵州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平衡的现象。

本文将从地理位置、资源分布、政策导向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贵州省区域经济不平衡的原因,并提出对策。

一、地理位置不利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边陲,地形多山,交通不便,这使得贵州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受到一定的制约。

许多地区交通不便,导致资源无法快速流通,产业无法完全发展。

贵州省地处西南边陲,边远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这使得贵州省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对策: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交通条件,提高区域内资源、信息、人流动性。

同时加强边远地区的对外开放,吸引更多的外部资源和资金进入,推动经济发展。

二、资源分布不均贵州省自然资源分布不均,东部地区的自然条件相对优越,西部地区的资源较为贫乏,这使得贵州省的区域经济发展带来了不平衡的现象。

东部地区利用其丰富的资源优势,迅速发展,而西部地区由于资源的匮乏,相对滞后。

对策:加大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保护好西部地区的自然资源,实施资源整合与转移政策,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和配置,增加资源的整体供给。

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力度,引导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向西部地区倾斜,激发其发展潜力。

三、政策导向不当贵州省的一些政策导向不当,也是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一些地区由于政策扶持的不足,面临着经济发展的困境,而另一些地区由于政策扶持的过多,可能导致产业过度集中,资源浪费。

对策:合理制定区域经济政策,推动地方政府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的力度,着力打破区域经济发展的壁垒,促进区域内的产业互补和资源共享。

政策上要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提高其发展能力和竞争力。

四、人才流失贵州省的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还与人才流失密切相关。

由于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迅速,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向东部地区流动,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条件的相对滞后,人才流失严重,造成人才资源不均衡分布,使得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

六盘水市贫困问题分析

六盘水市贫困问题分析

六盘水市贫困问题分析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是一个以煤炭资源为主要优势的城市。

与煤炭资源富集的贫困问题也成为了六盘水市的一个突出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贫困问题已成为制约六盘水市经济发展的瓶颈之一。

本文将对六盘水市的贫困问题进行分析,探究其成因,提出解决方案。

一、六盘水市贫困问题的现状六盘水市是一个煤炭资源丰富的城市,但同时也是一个贫困地区。

贫困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贫困人口众多。

据统计,六盘水市有大量的农村贫困人口,占比较高。

特别是一些偏远的山区和深度贫困地区,贫困程度较为严重。

2. 贫困户家庭条件差。

贫困户的生活条件普遍较差,居住环境不佳,缺乏基本生活设施,饮食不均衡,健康状况较差。

3. 教育水平低。

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学校条件较差,缺乏师资和教学设施,导致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教育的机会有限,教育水平普遍较低。

4. 就业困难。

六盘水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就业机会相对较少,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的就业困难问题突出。

二、造成六盘水市贫困问题的原因1. 地理因素。

六盘水市地理环境复杂,山区多、水资源相对缺乏,交通不便利,这些地理因素制约了当地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导致贫困问题的存在。

2. 经济结构单一。

六盘水市以煤炭资源为主要优势产业,经济结构相对单一,一旦煤炭市场行情不好,对当地经济造成较大冲击,也增加了当地贫困问题的难度。

3. 政策问题。

在政策上,对于贫困地区的扶贫政策存在一定的滞后和不足,导致贫困地区的发展得不到应有的支持和帮助。

4. 教育资源不均衡。

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匮乏,学校条件较差,教育质量有限,导致贫困地区的孩子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继而影响了他们的未来发展。

三、解决六盘水市贫困问题的对策1. 优化产业结构。

六盘水市应该加大对非煤产业的扶持力度,发展多元化产业,提高农产品加工业的水平,拓宽就业渠道,增加贫困地区农民的收入来源。

2.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投入,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水平,提高教育和医疗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

贵州国家级贫困县

贵州国家级贫困县

贵州国家级贫困县1. 简介本文档将介绍贵州省内的国家级贫困县情况。

贵州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一个省份,也是贫困程度较高的省份之一。

本文将重点介绍贵州省内的国家级贫困县,包括其背景、当前贫困状况,以及相关减贫政策和举措。

2. 贵州贫困县概述贵州省是我国贫困程度相对较高的省份之一,其中包括一些被列为国家级贫困县的地区。

国家级贫困县是指在我国扶贫开发工作中,被国家定为特别贫困、深度贫困的县份。

这些县份的贫困程度较高,经济发展较为困难。

目前,贵州省内有多个国家级贫困县,其中包括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等地区。

3. 贵州国家级贫困县背景3.1 贫困县区域划分贵州国家级贫困县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等地区。

这些地区相对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资源相对匮乏。

由于历史原因、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不完善等因素,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贫困问题严重。

3.2 贫困原因分析贵州国家级贫困县的贫困原因较为复杂。

主要原因包括:经济结构单一、资源开发不足、交通不便、基础设施薄弱、教育水平低、医疗资源不足等。

这些原因导致了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受限,人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贫困问题相对突出。

4. 贵州国家级贫困县贫困状况分析4.1 经济发展状况贵州国家级贫困县的经济发展状况较为薄弱。

由于地理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等因素,这些地区的产业发展缺乏竞争力,经济增长缓慢。

同时,这些地区的农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农民收入普遍较低,农村贫困问题突出。

4.2 教育水平和就业状况贵州国家级贫困县的教育水平相对较低。

由于基础设施条件不足、师资力量不足等原因,这些地区的学校和教育资源相对缺乏。

教育水平低导致了人才培养和就业机会较少,人民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4.3 医疗和社会保障状况贵州国家级贫困县的医疗和社会保障状况相对不完善。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医疗资源相对不足,医疗服务水平也相对较低。

同时,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福利保障能力较弱,人民生活水平普遍较低。

浅析贵州省贫困问题

浅析贵州省贫困问题

浅析贵州省贫困问题摘要:贵州是我国贫困问题较为突出的省份之一,贫困成因复杂,贫困程度深。

本文从贫困问题现状出发,从自然因素、社会和人口因素以及产业结构的角度对贫困原因进行分析,进而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贵州;贫困;扶贫;产业结构一、贵州省贫困现状分析贵州省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面积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

对贵州农村贫困现状的表现和特点进行总结和分析,有助于准确把握贵州省贫困问题,深入剖析其产生的原因。

贵州农村的贫困现状与全国相比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一)贫困覆盖面积大,贫困程度深“十二五”期间,贵州省扶贫开发任务的县(区、市)有83个,占全省县级总数的94.3%。

扶贫开发范围具体包括50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33个有扶贫开发任务的县(区、市),涉及到除了贵阳市以外的8个市、州、地区。

其中,50县占全省县数比例为58.6%,国土面积占66%,耕地面积占59.4%,人口占52.1%,是全国农村贫困面积最大的省份之一;2011年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规模达到1149万人,贫困发生率为33.4%,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所占比重最高的省份;50县农民人均纯收入3897元,仅相当于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的55.85%。

50县中最高收入县(独山县)与最低收入县(望谟县)之间的农民人均纯收入绝对差距是1256元,贫困人口收入水平低,差距大。

(二)致贫返贫成因复杂,扶贫难度大贵州省95%左右的贫困人口集中分布在地处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石漠化区三大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的66个县(区、市)。

这些地区的贫困问题与石漠化问题、民族地区发展问题相互交织,区域自然和地理环境相对恶劣、农村公共服务滞后、农业基础条件薄弱、农村贫困人口自身素质较差,自我发展能力较弱、扶贫投入水平低且与需求矛盾大、致贫因素复杂,并且因灾、因病或因市场风险的返贫压力大。

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制约了贵州省扶贫开发的进程,扶贫工作难度增大。

武陵山连片特困区贵州片区扶贫工作绩效及问题研究

武陵山连片特困区贵州片区扶贫工作绩效及问题研究

武陵山连片特困区贵州片区扶贫工作绩效及问题研究摘要:跟踪了解武陵山连片特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先行先试以来贵州片区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找准该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瓶颈制约和突出矛盾,对于及时为区域发展和扶贫攻坚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上指导意义重大。

关键词:武陵山连片特困区贵州片区;扶贫;问题自国家实施扶贫开发战略,特别是“武陵山连片特困地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实施以来,贵州片区扶贫工作成效显著,但同时暴露出了大量新问题、涌现出来一批新情况。

一、武陵山连片特困区贵州省片区基本情况及其近十年的扶贫成果武陵山连片特困区贵州境内主要包括铜仁市的碧江区、江口县、石阡县、思南县、德江县、沿河土家族自治县、松桃苗族自治县、玉屏侗族自治县、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万山区和遵义市的正安县、凤冈县、湄潭县、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县、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余庆县等16个县(区),国土总面积30884.30平方公里。

2010年末,贵州片区内年末常住总人口497.79万人,占全省年末常住总人口3479.0万人的14.3%;其中乡村人口数373.68万人,农村贫困人口75.14万人。

贵州片区从2001年以来,通过加强规划引导和政策扶持,推进整体连片扶贫开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取得了明显的阶段性成果。

2010年武陵山连片特困区贵州片区内地区生产总值437.82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4602.16亿元的9.5%,三产结构比例调整为32.7∶24.5∶42.8。

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71.6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8795元。

其它扶贫成果数据见表1。

二、武陵山连片特困区贵州片区扶贫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一)资金投入缺口大,资金使用成效率低1.财政扶贫资金总量不足武陵山连片特困区贵州片区贫困人口居基数大,住地相对分散,自然条件恶劣,虽然多年以来的扶贫开发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形势依然很严峻。

尽管财政扶贫资金逐年增加,但由于扶贫事业盘口巨大,加之地方配套兜底困难,财政扶贫资金杯水车薪,严重不足,并且这种现象在今后若干年的扶贫开发进程中将长期存在。

连片特困地区的特征及扶贫开发的对策分析

连片特困地区的特征及扶贫开发的对策分析

消除 贫 困是人类 的共 同任 务 , 也 是 中 国经 济社 会发 展 面临 的大问题 。 中国自 1 9 8 6 年 开始 的 以政 府发展 援助 为主 导 的大规模 开发式扶 贫 , 极大地 缓解 了农 村贫 困 。 虽 然, 目前 我 国 的 G D P总量 已跃 居 世 界第 二 位 , 但作 为 一 个发 展 中的大 国 ,我 国仍将 在很 长时 期 内处于 社会 主义 的初级 阶段 , 面 临着 经济 社会发 展 总体水 平不 高 、 区域 发
随着对 扶贫 开发 实践 的探讨 与 理论 分析 ,发现 一些 贫 困 地 区是 由多 种相 同致 贫 因素所 引发 , 并 呈 现 出地理 位置 的相对 集 中连片迹 象 ; 在 扶贫 开发实 践 中 , 部分 省市 区 的 “ 贫 困地方 连片综 合整 治 ” 模 式效果 的较 好 。 因而 , 连 片特 困地 区扶贫逐 渐成 为一 种新 的扶贫 规划 和 资源分 配 的组
按照“ 集 中连片 、 突出重点 、 全 国统筹 、 区划 完整 ” 的原则 , 以2 0 0 7 — 2 0 0 9 年3 年 的人 均 县域 国 内生产 总值 、人均 县 域财 政一 般预算 收 入 、县 域农 民人均 纯 收入等 与贫 困程
2 0 1 0 年, 国家在《 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 2 0 1 1 - 2 0 2 0年) 》
第2 0 1 3 年第 1 2 期 ( 总第 4 3 6期 )
商 业 经 济
S HA NGY E J I NG J I
No . 1 2。 2 01 3
To t a l No . 43 6
【 文章编号】 1 0 0 9 — 6 0 4 3 ( 2 0 1 3 ) 1 2 — 0 0 0 5 — 0 2

贵州少数民族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社会动员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贵州少数民族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社会动员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贵州少数民族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社会动员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贵州是中国的少数民族地区之一,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群体。

然而,由于地理条件、经济基础薄弱等原因,贵州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一直处于特困状态。

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贵州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并积极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其中。

本文将对贵州少数民族连片特困地区扶贫攻坚社会动员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进行探讨。

历史进程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贵州省开始重视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

当时,贵州省政府通过加大投资,改善基础设施,提高农民收入等途径,努力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状况。

在21世纪初,贵州省政府进一步深化了扶贫工作,把扶贫攻坚作为重要任务来抓。

特别是针对少数民族连片特困地区,贵州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如农村道路和基础设施建设、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教育和职业培训等,以改变当地的贫困状况。

随着时间的推移,贵州省政府不断完善扶贫政策,并加强与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的合作,形成了一种全社会参与的扶贫模式。

这一模式在贵州少数民族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攻坚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基本经验多元参与贵州省政府鼓励和支持各个社会力量积极参与贵州少数民族连片特困地区的扶贫工作。

不仅政府部门发挥自身优势,还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多个主体参与其中。

这种多元参与的模式极大地丰富了扶贫工作的资源和方式,提高了工作效率。

教育与培训贵州省政府注重教育和培训在扶贫工作中的作用。

通过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投入,提高当地居民的教育程度,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同时,贵州省政府还鼓励社会组织和企业提供职业培训,帮助当地居民提升技能,为脱贫提供更好的支持。

农业产业化贵州省注重发展农业产业化,特别是针对少数民族连片特困地区。

通过推动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贵州省政府积极引导企业参与农业产业化,并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为当地居民发展农业产业提供更好的平台和机遇。

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贵州省政府注重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的结合。

贵州贫困调研报告

贵州贫困调研报告

贵州贫困调研报告贵州贫困调研报告一、引言贵州位于中国西南地区,是经济欠发达的省份之一。

由于地理环境复杂,资源相对匮乏,加之历史上的经济落后,贵州的贫困问题一直是该省面临的重大挑战。

为了更好地了解贫困问题的现状和原因,本报告对贵州省的贫困情况进行了调研分析。

二、贫困人口的分布根据调研结果显示,贫困人口主要集中在贵州省的农村地区。

农村贫困人口占贵州贫困人口的90%以上。

贫困村主要分布在大山深处和山区河谷地带。

在这些地区,山高地僻,土地贫瘠,交通条件差,缺乏资源,农民收入来源单一,生活困难。

此外,某些少数民族地区也存在较高的贫困率。

例如,苗族、侗族等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率普遍超过40%。

三、贫困原因贫困的根本原因既有经济结构的制约,也有政策层面的问题。

首先,由于贵州地处山区,土地资源有限,农业基础薄弱。

农民收入主要依靠农业,但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农民的产量和收入都相对较低。

其次,交通不便也是导致贫困的原因之一。

山区交通条件差,使得农产品无法有效运输,影响了农民的收入。

此外,贵州地区也存在教育水平较低、技术含量低的问题,造成了就业困难和劳动力流失。

政策层面的问题也是造成贫困的原因之一。

虽然中央政府对贵州的贫困问题给予了一定的关注和支持,但在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上存在着诸多不足。

例如,一些扶贫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着腐败现象,导致资金无法真正惠及到贫困人口。

此外,某些政策的设计过于简单粗暴,没有综合考虑当地的实际情况和需求,使得扶贫效果大打折扣。

四、扶贫措施针对贵州贫困问题,我们提出以下扶贫措施:1.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贵州省应加大对农业产业化的支持力度,引导农民发展高效、高附加值的农业产业,提升农民的收入水平。

2.加强教育和技术培训。

培养贫困地区的人才,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增加就业机会,减少贫困人口。

3.改善基础设施。

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改善交通和通信条件,提升地区发展的整体水平。

4.优化扶贫政策。

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状况与脱贫路径分析

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状况与脱贫路径分析

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状况与脱贫路径分析作者:夏龙龙来源:《价值工程》2018年第33期摘要:贵州省属于2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省份之一,同时也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贫困问题最为复杂、少数民族贫困人口数量最多的省份之一。

本文以六枝、水城、西秀、普安、金沙、播州和印江七个县的1061户贫困户为研究对象,基于人地关系理论,从贫困县、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三个不同尺度对农村贫困现状进行分析。

分析发现,贵州省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多、收入低、贫困程度深;农村贫困人口受教育程度低,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农村医疗卫生水平低,社会保障机制体制不健全;同时,因病致贫目前是农村贫困人口贫困的主要因素。

因此,建议农村地区实施精准扶贫战略和“五个一批”脱贫措施;继续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科技投入;继续提高医疗卫生水平,完善社会保障机制体制。

Abstract: Guizhou province is one of the 22 key provinces in national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development work, and it is also one of the provinces with the largest number of impoverished population, the most complicated poverty problem and the largest number of impoverished population of ethnic minorities. In this paper, 1,061 poor households in the seven counties of Liuzhi, Shuicheng, Xixiu, Puan, Jinsha, Bozhou and Yinjiang were studied. Based on the theory of human-land relation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rural poverty was analyzed from three different scales: poor county, poor village and poor population. The analysis found that Guizhou has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poor, a low income and a deep poverty level; Rural poor people suffer from low education level and lack of impetus for their own development; Rural medical and health level is low, social security mechanism system is not perfect; At the same time, poverty caused by disease is now the main factor of poverty of rural poor population. Therefore, it is suggested to implement th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strategy and "five one one batch" measures to alleviate poverty in rural areas. We will continue to increase industrial restructuring and investment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e will continue to improve medical and health care and improve the social security system.关键词:贫困人口;人地关系;精准扶贫;脱贫Key words: poverty stricken population;human-land relations;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out of poverty中图分类号:F32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33-0075-050 引言贫困是当今世界普遍面临的问题之一,不仅阻碍经济发展而且对区域的环境保护、社会稳定均会产生负面效应[1]。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贵州农村开发式扶贫路径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贵州农村开发式扶贫路径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贵州农村开发式扶贫路径研究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贵州省的农村扶贫工作变得更加重要。

同时,贵州省扶贫工作的特殊性也需要农村开发式扶贫路径的探讨和研究。

本文将从贵州省的扶贫现状、乡村振兴战略的特点和贵州农村开发式扶贫的路径三个方面进行研究。

一、贵州省的扶贫现状贵州省位于中国西南部,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省份之一。

目前,贵州省的贫困人口约占全省人口的10%,其中大部分是农村贫困人口。

贫困地区集中在山区、高寒地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

截至2019年底,贵州省贫困人口已经全部脱贫,贫困县退出贫困。

但是,贵州省的贫困地区与相对富裕地区之间的差距依然较大,贫困人口易返贫风险较高。

二、乡村振兴战略的特点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政府推出的一项重要决策,旨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农业农村现代化;二是农村产业和农民收入增长;三是人居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改善。

乡村振兴战略的特点是以农业农村为主,打造多业态的乡村经济,让城乡之间的发展更为平衡。

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产业升级转型,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农村。

另外,乡村振兴战略还重视发展农业文化旅游,提升农民收入和乡村环境。

贵州农村开发式扶贫是指以扶贫为主要目标,发展农村特色产业,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改善乡村环境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路径。

具体做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一)发展特色农业产业贵州省自然资源丰富,农村资源禀赋优势明显。

因此,开发特色农业产业是促进贵州农村发展的重中之重。

贵州省通过实行“公司+合作社+农民”的模式,成立农业公司,在农民中招募会员,希望通过市场资本运作,实现贵州农村的产业振兴。

同时,选取当地特色农产品,努力把它们变成行业领域的“大品牌”。

(二)培育新型经营主体贵州省在落实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过程中,注重推进乡村产业发展,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这些新型经营主体主要包括,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

农民合作社已成为贵州省特别重要的组织形式。

贵州省三大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制度调查研究

贵州省三大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制度调查研究

贵州省从 2 0 0 5年到 2 0 1 0年每年作为专项奖金 的财政扶贫 资金就有 5 0 0 0 万元 ,连 片特 困地 区每年完 成劳动 力转移培训 任务 1 0万人 。2 0 1 0 年参加培训的人数达到 6 0万 、 4 8 万人 参与转 移 ,1 9 2万贫 困人 口解 决 了温饱 、脱贫致富问题。 2 .4产业化扶 贫制度 绩效 在连片特困地区 ,由于在连片特困地 区工业很难带动 经济发展 ,促 进贫困地区脱 贫致富的关键措施是农业产业化 ,只能依靠农业产 业化带 动贫困地区扶贫致富。 当前连片特困地区产业 扶贫模式 大致分 为以下几种类型 : 第一 ,发展特色农 业。以滇黔桂 石漠化 区的晴隆县为 例,该 县是贫 困与石 漠化的典 型 , 从2 0 0 6年到 2 0 1 1 年,实现 了从 2 0 0 6 只波尔山羊种 羊起步到存栏 羊 4 2 万只 的光荣成绩 ,1 .2 8 万农户参与养殖 ,脱贫致富 的人群 已达到 7 5 % ,养羊 的人均收 入达到 5 2 9 6元 ,农业 总产值 中畜 牧 业的比重由 2 0 0 1 年的3 l %提高到 2 0 1 1 年 的5 0 %。 第二, 大力 扶植龙 头产业 。“ 十一 五” 以来 ,贵州省 大力扶 持中药 材 产业 ,累积 投入各项扶贫基金 3 亿多元 ,中药材种植 面积多达 1 2 0万 亩。中药材产业 覆盖 了 2 0 0多个乡镇 ,从中收益的农 民接 近 7万多。大 力扶持 中药材 的种植 和加工 工业 ,最终 建成 了一批 中药 材龙 头产业 基
平。
3 2 1 4 . 9 4 6 8 5 2 . 2 1 3 8 5 8 2 8 5 1 9 6 6 7 . 6 1 0 1 4 . 0 5
1 2 0 L 7 2 7 5 5 . 6 8

云贵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分析

云贵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分析

云贵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分析
云贵贫困地区是指云南、贵州两省的贫困地区。

这些地区的经济落后,教育水平也相
应较低,成为贫困困扰的原因之一。

针对这种情况,政府采取了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旨在
为贫困地区提供更多的教育资源,提高其教育水平,打破贫困循环。

本文将对云贵贫困地
区教育精准扶贫现状及对策进行分析。

首先,云贵贫困地区教育水平较低的现状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教育资源匮乏。

这些地
区从基础设施到教师都存在着缺乏和不足的情况。

同时,由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很多
学生没有参加高质量的教育活动的机会。

缺少足够的教育资源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业成果,进一步加剧了贫困问题。

因此,应将教育资源的补给作为教育精准扶贫政策的优先要务。

其次,应在教育质量上下功夫。

不仅仅是提供足够的教育资源,还应确保教育的质量。

教育的高质量不仅能够输出优良的人才,更重要的是能够让贫困家庭的孩子更好地融入社会,在日后更好、更快地脱贫。

因此,应注重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更好地培育和引领年轻人走向社会。

再者,应增加贫困地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补助。

学习和生活补助不仅能够减轻孩子们
在经济上的负担,还能够帮助他们集中精力学习,提高学业成绩。

这部分钱应以对生活水
平存在较大影响的项目为要点,比如食宿、治病等。

总之,教育精准扶贫政策是实现贫困地区儿童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

云贵贫困地区应
优先考虑教育资源的补给、提高教育质量和增加贫困地区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补助等对策以
促进教育领域的合理发展,从而推动贫困地区的脱贫治理。

贵州 扶贫 情况汇报

贵州 扶贫 情况汇报

贵州扶贫情况汇报贵州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山地、少平原的省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贫困地区。

近年来,随着国家扶贫政策的不断实施,贵州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下面我将就贵州扶贫情况进行汇报。

首先,贵州的扶贫政策得到了充分的落实。

省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包括产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等多方面的工作。

通过政策的引导和支持,贫困地区的产业得到了发展,农民的增收效果明显,教育和医疗条件也得到了改善。

其次,贵州的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

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是扶贫工作的重要一环。

近年来,贵州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量的公路、桥梁、水库等设施的建设改善了贫困地区的交通和水利状况,有效地改善了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再次,贵州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

贵州是一个山清水秀的省份,但长期以来,由于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合理,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近年来,贵州加大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生态扶贫工作,通过植树造林、水土保持等措施,有效地改善了贫困地区的生态环境,提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

最后,贵州的扶贫工作还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一方面,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还存在不足,部分地区的交通、水利等设施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产业扶贫的可持续性还需要加强,一些贫困地区的产业发展仍面临一定的困难。

总的来说,贵州的扶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加大对贵州扶贫工作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产业扶贫的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贫困地区的脱贫致富目标。

希望通过我们的不懈努力,能够让更多的贫困地区居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六盘水市贫困问题分析

六盘水市贫困问题分析

六盘水市贫困问题分析六盘水市位于贵州省西部,是一个多民族的地区,有着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

六盘水市也面临着严重的贫困问题。

贫困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现象,它不仅仅局限在经济层面,还包括教育、医疗、就业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将对六盘水市的贫困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一、经济贫困六盘水市的经济贫困主要表现在农村地区。

由于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的限制,六盘水市的农民很难从事高附加值的农业生产活动。

土地贫瘠和气候条件不利使得农产品的种植和养殖难以取得良好的收益。

传统的种植和养殖方式也导致了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有限,使得农民很难增加收入。

在城市地区,由于产业结构单一,很多劳动力只能从事低技能、低收入的工作,导致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低下。

解决经济贫困问题的途径:1. 发展特色产业针对六盘水市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特点,可以发展特色产业,如茶叶、中药材、果品等。

通过开发特色产业,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2. 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加强农业技术的培训,推广先进的种植和养殖技术,提高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增加农民的收入。

3. 鼓励农村转移就业通过政府引导和扶持,鼓励农村劳动力到城市就业,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

鼓励城市企业到农村投资,带动当地经济发展。

二、教育贫困教育是解决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但在六盘水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了教育的贫困化。

在农村地区,学校设施陈旧,教师素质较低,教育资源匮乏,导致了农村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有限。

在城市地区,由于家庭经济条件差,很多家庭无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导致了城市贫困学生的增加。

解决教育贫困问题的途径:1. 加大对教育资源的投入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资源的投入,改善学校设施,提高教师素质,提高农村学生接受教育的机会。

2. 建立贫困家庭教育资助体系政府可以建立贫困家庭教育资助体系,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进行资助,确保他们接受良好的教育。

3. 开展教育宣传和普及政府、学校和社会组织可以开展教育宣传和普及活动,提高农村和城市居民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从而提高教育的普及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贵州三大连片特困地区相关指标信息表
占全省县区比例 17.05% 11.36% 45.45% 人均GDP (元/人)
8795 8768 13380
所辖区县数
】5
10 40
国土面积 (平方公里)
31430.6l 32443.77 86700
国土面积占 全省比例 17.48% 18.41% 49% 国定扶贫开发
国定扶贫重点县空间分布的高度重合是贵州新时 期扶贫开发的一个重要特征。由于连片特困地区 的划分主要考虑两类指标,一是以农民人均纯收 入、人均财政收入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类 指标;一是以贫困地区在地域上的连通性以及贫 困分布的范围性等空间类指标。[21在充分考虑上 述两类指标的基础上将同属于一类问题、具备共 同特性的贫困地区划分为同一片区。而扶贫开发 工作重点县则是保持国家扶贫重点县总数592不 变,由各省(区、市)根据实际情况,按“出一进一” 的原则进行调整的结果,不考虑这些扶贫开发重 点县的空间分布。上述分析进一步表明,贵州贫 困问题主要集中于连片特困地区,片区扶贫应该 成为全省扶贫开发的重中之重,将连片特困区的 脱贫问题解决好了,国定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 脱贫问题也就得到相应的解决。 (二)生态环境脆弱与生存条件恶劣并存。贵 州三大连片特困地区范围内山高坡陡,岩溶地貌显 著,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低,石漠化蔓延,抗
单位的农村贫困发生率。本文结合贵州三大片区内 不同县域的农村贫困发生率数据,以不同县域的农 村贫困人I:I数为权重,按照加权平均的方法测算出 贵州三大片区的贫困发生率分别为:13.27%(武陵山 片区)、13.58%(乌蒙山片区)、15.31%(滇黔桂石漠 化片区)。③测算结果表明,贵州三大连片特困地区 的贫困程度十分严重。 (四)地处省际交接,远离区域中心。从地域上 看,贵州三大连片特困区大多地理位置偏远,处于 省际交接地带。如武陵山片区与重庆、湖南接壤, 乌蒙山片区与四川、云南相邻,滇黔桂石漠化片区 与广西、云南、湖南交界。地处省际交接地带的贵 州连片特困地区一般都远离区域经济的中心城市, 加之包括交通、水利等重要基础设施的历史欠账 多,连片特困区一般处于省际交通网络、信息网络、 物流网络、营销网络的末梢,受中心城市的辐射带 动十分有限。[4]其中,交通基础设施严重滞后是制 约贵州三大片区脱贫致富的重要原因之一。限于 篇幅,本文主要列举贵阳经由铁路和公路两种方式 到达其余8个地市州的交通用时(见表2)。由表2 可知,除安顺、都匀、遵义距离贵阳的交通距离低于 200公里以外,其余其他城市距离贵阳的交通距离 都在200公里以上,最远的是铜仁距离贵阳近400 公里,铜仁、毕节、兴义三城市与贵阳之间还没有直 达火车。加之贵阳作为一个相对弱势的省会城市, 其人口总量偏少,经济总量偏小,产业发展低端,工 业化进程滞后,生产要素相对匮乏,技术研发落后, 无法对连片特困区的经济发展形成有效带动,片区 与区域中心贵阳之间的“塌陷效应”十分明显。
士,主要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
万方数据
第12期
贵州连片特困地区贫困特征及扶贫开发对策分析
93
包括15个县,少数民族自治县6个,国家级扶贫开 发工作重点县10个。2011年,该片区有乡村人口 348.86万人,城镇化率29.9%,人口密度161人/ 平方公里;①乌蒙山片区(贵州)包括10个县,少数 民族自治县1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6 个。按照2300元的新扶贫标准,该片区有农村扶 贫对象276.12万人,占农村户籍人口的34.2%,高 出全国21.5个百分点;②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贵州) 包括40个县,其中,除三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外,还 包括3个少数民族自治县,33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 作重点县。2011年该片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
表2以夤阳为中心翻省内其他地市州的交通距离及用时
到达城市 距离(公里) 铜仁 毕节 六盘水 遵义 兴义 安顺 都匀 凯里
97 161 249 155
铁路
用时 距离(公里)
391.2 213.2
公路 用时 5小时20分 3小时30分 3小时40分 l小时40分 5小时 1小时 2小时30分 2小时40分
无直达火车
无直达火车 3小时 3小时
265 143.8 359.2
无直达火车
1小时30分 2小时

84.6 168.7 204.2
188
2小时30分
数据来源:中国电子地图和中国列车时刻表查询系统。
①数据来源:《贵州省石漠化状况公报}(2012). ⑦数据来源:《贵州统计年鉴}(2011). ③数据来源:根据《贵州统计年鉴(2012)》相关统计指标计算得来。
①数据来源:武陵山片区(贵州省)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15年),2012.
⑦数据来源:乌蒙山片区(贵州省)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15年),2012.
③数据来源:滇桂黔石漠化片区(贵州省)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15年),2013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第12期
贵州连片特圉地区贫困特征及扶贫开发对策分析
95
三、贵州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对策分析
(一)甄别生存条件恶劣区块,积极推进生态移 民工程。贵州连片特困区内喀斯特地形显著,石漠 化严重地区的人口分布和土地资源时空分布极不 均衡,从而形成了土地分布与人口负荷倒挂,使得 土地资源与人口分布没有形成优化配置。其中有 相当一部分贫困人口生活在生态环境脆弱、生存条 件恶劣、生产要素匮乏的深山区、石山区和石漠化 严重地区,这些地区根本不具备基本生活条件。加 之农户在该类地区的居住分散,生产生活都得不到 保障,完善生产生活类基础设施投资巨大,规模效 应和范围效应得不到有效发挥,在此环境下更谈不 上脱贫致富。因此,为改善连片特困区内农户生存 发展环境,实现农户稳定脱贫与生计可持续发展, 必须把那些严重性缺水、土地资源匮乏、基础设施 落后、生态环境脆弱的深山区、石山区、石漠化区的 片区贫困农户,有计划、有步骤、分批次地转移安置 到水土资源富裕,产业覆盖面广,配套设施齐全的 中小城镇中来,并注重在生态移民过程中与实施工 业化、城镇化战略的有机结合。 (二)加快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增强区域中心辐射 能力。区域经济本质上是以纵横交通为动脉构成,以 资源合理配置为发展主线的通道经济。交通运输网络 则是区域中心向外实现经济辐射的主要渠道、重点轴 线以及辐射路径。贵州三大连片特困区位于省际交接 带,处于全省交通骨干网络结构的末端,三大连片特困 区与周边相邻区域经济中心通达程度很低,缺乏有效 联通,骨干的基础设施网络特别是交通运输网络尚未 形成,使得三大片区周边区域中心(如武汉城市圈、长 株潭城市群、成渝城乡综改试验区、云南开放桥头堡、 贵阳国家级循环经济试验区)的产业链分工未能有效 覆盖连片特困区范畴,无法对贵州境内三大片区形成 有效的经济辐射,阻碍了相邻区域经济中心与三大连 片特困区之间合理的生产要素流动,影响了资源要素 在片区范围内的优化配置。因此,十二五期间,贵州应 该加快完善以铁路、公路、航空、水路为主体的现代交 通综合网络体系,大力推进片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积 极构建三大片区与周边区域经济中心特别是与贵阳之 间的快速通道,提高贵阳作为区域中心的辐射带动能 力,引导连片特困区积极参与省内及周边区域中心的 产业分工协作。 (三)整合片区特色资源优势,有效提升产业扶 贫效果。对于贵州连片特困地区而言,特色产业是 比较优势突出、覆盖区域广泛、带动能力较强、竞争 优势明显以及促进农民增收的最有效载体。通过
总288期第12期 2 0 1 3年12月
贵州社会科学
Guizhou Social Sciences
V01.288,No.12 December.2 0 1 3
贵州连片特困地区贫困
特征及扶贫开发对策分析




(贵州大学,贵州
贵阳550004)

要:连片特困地区是我国新时期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贵州连片特困地区的贫困问题集民族问题、
一、贵州三大连片特困地区概况
贵州是一个不沿海、不沿江、不沿边,没有平原 支撑的喀斯特山地省区,其境内横跨的武夷山、乌 蒙山、滇黔桂石漠化三大连片特困地区,集贫困山 区、民族地区、革命老区于一体,覆盖贵州全省 84.89%的国土面积,是全国连片特困区所占国土 面积最高的省份。三大片区中,武陵山片区(贵州)
常住人口 (万人)
497.79
726.69 1334.91
常住人口占 全省比例
14.30% 20.90,6 38.50%
人均GDP
占全省比例
66% 66% 82%
重点县数
10 6 33片区
数据来源:根据国务院公布的全国连片特困地区分县名单以及‘贵州统计年鉴(2012)》计算得来。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西部和边疆项目“西南喀斯特地区农业旱灾脆弱性综合评价及其减灾机制研 究”(10ⅪCZH007);贵州大学人文社科专项项目“西南连片特困民族地区致贫成因与差异化扶贫机制研究”(ZX201346) 作者简介:汪霞,贵州大学科技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应用经济学;汪磊,贵州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经济学博
94
贵州社会科学
总第288期
干扰能力弱,已经恢复的林草植被生态稳定性差, 轻微的人为干扰和自然灾害即可造成逆转。目前 岩溶裸露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1.92%,是全国石 漠化面积最大、类型最多、程度最深、危害最重的省 份。①生态监测表明,由于近年贵州相继发生雪凝 灾害、特大干旱以及常态性的泥石流等自然灾害, 导致19.78万公顷潜在石漠化土地恶化为石漠化 土地。在全省46个典型的喀斯特县份中,有31个 县属于强度脆弱或极强脆弱,11个县属于中等脆 弱,只有4个县属于轻度脆弱。[3]另一方面,贵州山 地和丘陵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90%以上,九成以上 的贫困人口长期居住在深山区、石山区、边远山区 以及高寒山区,贫困人口呈“大分散,小集中,插花 型”分布。片区内农户基本生产生活得不到保障, 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贫困人口生活条件极为艰 苦,生存环境十分恶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