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知识点1
初二八年级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
第四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第二课隋唐:开放革新的时代Day1第三框:民族和睦与对外交流一.唐朝的民族关系1.民族政策唐太宗开明的民族政策——对少数民族一视同仁。
2.民族政策的影响:(1)民族关系比较融洽,各族人民拥戴唐太宗为“天可汗”(2)有利于边疆地区的稳定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3.唐朝与吐蕃的关系(1)吐蕃:7世纪初,西藏地区的吐蕃兴起,松赞干布统一吐蕃后(2)唐蕃联姻唐朝公主入藏文成公主入藏:7世纪初,松赞干布几次派人到长安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公主在吐蕃生活了近40年影响:对加强唐蕃友好和发展吐蕃经济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金城公主入藏:8世纪初,唐朝又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
影响:吐蕃和唐朝已经“和同为一家”了。
此后一百多年里,双方使节往来频繁,唐蕃关系日益密切。
4.唐朝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唐朝中央与其他少数民族的联系也很密切。
唐朝前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800多个府、州、县:在今新疆地区设立北庭、安西都护府;在今东北地区设立渤海都督府等5.唐朝疆域:东到大海、西达安西、葱岭等广大地区、北抵蒙古高原、南及南海,国家空前繁盛。
二.唐朝的对外关系1.对外政策:唐朝采取开放的对外政策,积极同世界各国交往。
2.对外政策的影响:当时唐朝是亚洲最强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疆域辽阔、文明程度很高的大国,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3.唐朝与天竺的交流--玄奘西游(1)时间:唐太宗在位时(公元前629年)(2)原因:玄奘在研习佛教经典时,感到众说纷纭,无法解答,于是产生了去天竺求法的念头(3)概况:天竺在地理范围上大致相当于今天的印度半岛。
玄奘历经艰难到达那里,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佛学最高学府那烂陀寺游学,成为著名的佛学大师。
玄奘在天竺游历了17年。
贞观后期,他携带大量佛学经典回到长安,受到唐太宗的热烈欢迎。
玄奘精通梵文、汉文,翻译了许多佛经。
第四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
洛阳
融合的高潮
2)汉化措施
说汉语
穿汉服
改汉姓
通汉婚
融合的高潮
影响: 学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 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使 采用汉族的官制和律令治理国家 以孝治国 传统的汉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汉 化 措 施
社会生活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想一想:如何评价孝文帝?
事迹
作用
地位
②北方人口南迁:带去了充足的劳动力和先进 的生产技术。
最主要原因 ③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④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
2.江南地区经济发展的表现:
农业方面:(1)修建水利工程,开垦大量良田
(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洞庭湖流域) (2)水稻栽培技术有了提高。(开始使用粪肥) (3)江南开始种植小麦 (4)广泛利用水力加工谷物。 水 磨 龙骨翻车 模 型 水 碓duì一、源自壁之战群雄割据孙权
三顾茅庐
名 成 八 阵 图 。
功 盖 三 分 国 ,
官渡之战后形势图
曹操
刘备
曹操
刘备
赤壁
之战
孙 刘 联 军
孙权
曹操
刘备
孙 刘 联 军
孙权
赤壁之战
时间
公元208年
曹操和孙刘联军 以少胜多 曹操失败
交战双方
战争特点 结果 作用
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
三、三国鼎立
220年,曹丕 自称皇帝, 国号魏,定 都洛阳。 魏
融合的表现
根据课本内容及上述图片,理解“民族融合”的含义 民族融合是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 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 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 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种进步的历史现象。
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 “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 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第四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单元测试卷一、单选题(本大题共30小题;满分60分)1.三国鼎立的局面是东汉末年以来军阀混战的结果,也是从分裂割据走向逐步统一的过渡。
下列关于三国史实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魏国——220年——曹操——洛阳②魏国——220年——曹丕——洛阳③蜀国——221年——刘备——成都④蜀国——221年——诸葛亮——成都⑤吴国——222年——孙权——建业⑥吴国——222年——孙策——南京A. ①③⑤B. ②③⑤C. ②③⑥D. ②④⑤2.赤壁之战和官渡之战的相点有()①都发生在三国鼎立时期②都有孙权参加③都采用了火攻④都是以少胜多⑤都是军阀之间的斗争A. ①②⑤B. ②③④C. ①②④D. ③④⑤3.东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而北方经济发展缓慢。
导致这一变化的客观因素是()A. 江南生产工具和生产经验比北方强B. 南方人比北方人勤劳C. 北方社会动荡,南方相对安定D. 先秦以来,南方的自然条件优于北方4.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稻米之外,还有各类北方面食。
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B. 面食的营养价值高C. 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D. 南方人口增多5.下列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的是()A. 黄河流域的统一B. 北方政权的更迭C. 少数民族封建化D. 北方民族大融合6.某班四位同学在为“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而争论,下列观点中你认为正确的是()A. 恢复北方农业生产B. 加速和促进北方民族的封建化进程C. 接受汉族先进文化D. 巩固鲜卑贵族对黄河流域人民的统治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的科技文化在很多领域取得了领先于世界的成就,其原因有()①各族人民的大融合②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江南的开发③以秦汉文化为基础④外来宗教文化的传播A. ①②B. ①②③④C. ①②③D. ②③8.王羲之的书法“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在他的作品中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的是()A. 《兰亭序》B. 《女史箴图》C. 《水经注》D. 《洛神赋图》9.唐代诗人李商隐诗云:“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第一课三国两晋南北
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第四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文明高度发展第一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教案人教版一.学情分析我校八年级学生整体素质还好,通过这种课题导学可以培养他们自学的能力和提升他们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学习、答疑的整体能力。
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东晋南朝政局,朝代的更替。
了解淝水之战的基本概况,知道淝水之战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影响(对于江南地区的影响)。
初步了解我国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理解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依据标题设问――带着问题自主学习――伙伴互助、交流分享――回归标题、梳理知识――拓展提升。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知道从东汉末年到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是南迁的北方劳动人民与南方人民共同辛勤开发的结果,人民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以激发学生热爱劳动、爱人民的思想感情。
江南地区的开发主要是因为先进生产技术的传入,由此进一步认识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在社会进步进程中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三.学时重点从东汉末年到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四.学时难点从东汉末年到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五.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教学板块设计及教学过程:教学版块思路设计问题创设与展开创设思想及理念(1)导入板块歌曲导入:课前2分钟播放《江南STYLE》片断。
鸟叔的一曲《江南STYLE》红遍全球,也让全世界知道了韩国。
首都首尔汉江以南有个叫“江南区”的地方。
韩国地理上有江南,中国人文地理其实也有“江南”一词。
你知道中国的“江南”主要在什么区域吗?今天的江南地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占重要地位。
那么,古时的江南的经济发展状况又是如何呢?本节课就来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江南地区的开发情况。
1.促进初步互动,消除防御心理,营造积极安全的心理氛围。
2.吸引注意力,引发学生兴趣,切入教学主题。
3.江南地区学生较为熟悉,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
复习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
• 王安石变法 的历史背景 是什么?
澶渊之盟
西夏钱币
• 帮小明手绘简易图示说明北宋和南宋 时期少数民族政权的分布情况。
• “江淮赋税,国用根本” ——杜牧《樊川文 集》 • “国家根本,仰给东南” ——范祖禹《宋史》 全国的经济 • “国家根本,全赖于东南” ——黄公度《知 重心完成南 稼翁集》 移 • “东南今为国家根本之地”——张守《毗邻 集》 • “(东南)足以裕国”——范祖禹《宋史》 • “苏湖熟,天下足”
2、如图,随着社会的发展,城市逐渐成为社会的中心。阅 读图片,回答问题:
(l)仔细观察图一、图二,从图中分别可提取哪些信息?
(2)图一、图二分别是中外美术作品生动地展现了人类社 会哪一历史阶段城市发展的风貌?突出反映了古代城市的 发展与哪些经济活动密切相关? (3)历史信息的载体与流传方式是多样的。除美术作品外, 学习历史时还有哪些了解历史的途径?
复习: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 之二
1、 年,赵匡胤发动 建立宋朝, 定都 。 2、赵匡胤采取了 的策略,士人受到 社会普遍尊重。 3、北宋时期,中国境内还有几个少数民族政 权,主要是 在北部建立的 和 在 西北建立的 。12世纪初, 首领阿骨 打建立 。
4、北宋与辽的和议。历史上称为 。 5、1127年,赵构称帝,定都 ,史称 。 6、南宋时, 是抗金名将,取得 。 7、1206年, 贵族推举铁木真为大汗,建 立 。1271年, 建立元朝,定都 。 8、元朝疆域空前辽阔,建立 制度管理, 设 加强西藏管理。 9、 时,全国经济重心完成了从黄河流域 到长江流域的转移。 10、宋元的科技成族奏曰:“汉人无 补于国,可悉空其地以为牧场。” ——《元 史》 材料二 世祖即位之初……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 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颁《农桑辑要》 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抑末……中统元年(1260年) 命各路宣抚司择通晓农事者,充随处劝农官……巡 行郡邑,察举勤惰。——《元史﹒食货志﹒农桑》 材料三(元朝)“北逾阴山,西及流沙,东尽辽左,南 越海表” 。——《元史﹒地理志》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蒙古贵族什么观点?从材料二看, 元朝统治者采纳了这种观点吗? (2)材料二反映了忽必烈怎样的执政举措?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问题?根据所学知识,为巩固 统一,忽必烈又采取了哪些措施?
第四单元 农耕文明---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 知识点归类
二、东周(春秋战国):p72
1、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建立 东周,都城洛邑,东周时期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年 -公元前476年)和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 年)时期。 2、春秋时期开始使用铁农具和牛耕技术,大大促进 了生产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各方面的变革。 3、春秋五霸:p73一种说法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 公、秦穆公、楚庄王;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 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 4、春秋五霸中最先称霸的是齐桓公,他任用管仲为 相进行改革(根本原因),同时打出“尊王攘夷” 的旗号,并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正式承认了齐 桓公的霸主地位。
韩非 子 孙武 孙膑 主张“法治”,强化 中央集权和君主权力 《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 祸之所伏 视人之知已、百战不殆 事备而后动
三、秦朝一统:P78
1、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六国建立统一的中央集 权大帝国——秦朝,定都咸阳。 2、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有:P79——81(1)政治上:建 立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①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 总揽一切大权 ②在中央设太尉、丞相、御史大夫 ③地方推行郡县制。(2)经济上:大修驰道,排除 路障,统一车轨。统一货币和度量衡,货币采用圆 形方孔钱。(3)文化上:统一文字,以小篆为标准 文字,后演变为隶书。(4)思想上:采纳李斯的建 议,进行焚书坑儒。(5)军事上:修筑长城(西起 临洮,东到辽东)北拒匈奴;开凿灵渠(连接长江 和珠江两大水系),南统越族。
第四单元
农耕文明---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
一、西周:P70
1、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 定都镐,史称西周。 2、周朝改革了商朝的制度,发展并完善了古代礼乐文 明,礼乐文明包括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分封制 是周王将土地、人口封赐给亲属、功臣等。宗法制是分 封制的基础,它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 权力的制度。相传周朝的礼乐制度是周公制定的,周朝 通过礼乐制度来规范贵族的身份地位。 3、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溥天之 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反映了当时 西周的分封制。
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文明高度发展
•城镇和城市
交通要道附近-贸易集市-城镇 大都会:东京、临安 中等城市:苏州、泉州 工商业市镇、草市
六、社会生活与文化
1、宋代的社会阶层
•统治阶层:皇室、官僚和地主 •被统治阶层:农民(自耕农和半自耕农、佃户)、工商业者
2、宋元的社会生活
•日常生活变化 •传统节日的活动 •文化娱乐场所——“瓦子”
北宋与辽的关系
• 北宋几次北伐,均告失败,转而采取消极防御的对策
• 澶渊之盟 宋真宗在有利形势下接受
议和。双方商定:辽退兵,宋辽各守疆界, 北宋每年送给辽银和绢 对于“澶渊之盟”,历来有不同的认识。 在你看来,“澶渊之盟”是一个怎样的盟 约 “澶渊之盟”的订立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
担,对北宋来说是屈辱的盟约;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宋辽 实力的均衡,盟约的签订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 双方的经济、文化都得到了发展
党项文化与中原文化的交融
• 在生产领域,西夏的冶铁、印刷、制瓷、毛纺织等手工 业均相当发达。竖式风箱鼓风技术 • 西夏诸帝十分重视儒学,广建学校,翻译儒家经书。仁 宗在位时,下诏尊孔子为“文宣帝” • 西夏也仿效中原王朝开设科举;用汉文铸造钱币;模仿 汉字结构,创造西夏文字。
三、南宋与金的和战 1、关于女真族
3、宋元的文化
•宋词
苏轼、李清照、辛弃疾 •元曲(杂剧) 马致远、关汉卿
七、影响深远的宋元科技 1、火药
•宋元时期,火药被广泛地应用于战争
•当时的火药武器主要有 突火枪、火箭、火炮 震天雷 火铳 •13-14世纪,火药和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
2、活字印刷术
•北宋时期,平民毕升 发明活字印刷术
2、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
② 手工业
2019年秋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历史与社会课件:第4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 综合探究 (共17张PPT)
2.《清明上河图》生动地记录了中国 12 世纪北宋城市生 活的面貌,以下关于当时社会生活描述错误的是 ( B )
A.北宋都城东京人口超 100 万,商业繁荣 B.北宋百姓热爱生活,穿红着绿,骑马坐轿游玩的人 在大街上络绎不绝 C.大街上闻不到汽车尾气味,却有一丝驴粪牛粪的气息 D.夜市兴隆
• 3.宋朝,商业繁荣,市民阶层兴起,大都市突破了原来的坊市制度,
• C.绘画艺术有了新突破 D.宋代绘画技巧成熟
• 2.关于北宋都市生活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
D
• A.坊市相互交错 B.商业经济繁荣
• C.市民阶层扩大 D.严格实行宵禁
• 3.单( 田芳)是我国著名的评书表演艺术家,这种传统表演形式开始于C
• A.东晋 B.北魏
• C.北宋 D.元朝
• 4.【湖北宜昌中考】由宋代张择端创作,描绘了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 和繁华景象,可作为研究宋代市民生活重要史料的长卷风俗画是 D ()
()
B
能力提升
• 5.画家张择端创作的《清明上河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其历史
价值在于
()
C
• A.画幅长达五米,人物众多 • B.反映了元代大都城市生活的繁荣景象 • C.生动再现了宋代的都市生活 • D.是研究唐代海外贸易的重要资料
• 6.《东京梦华录》记载,东京城州桥夜市每天热闹非凡,买卖交易直
• (1)材料反映了北宋东京怎样的经济景象?分析这一景象出现的主要原 因。
• 景象:商业繁荣。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 (2)材料中的经济景象对市民的娱乐生活有何影响?举一例说明。
• 经济的繁荣促进了市民娱乐生活的发展,如出现了专门的娱乐场所 “瓦子”。
综合提升
基础过关
八年级上历史第四单元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复习提纲
八年级上第四单元延绵不绝的中华文明复习提纲一、中国古代的朝代更替顺序。
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和统一的趋势。
(1)远古: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河姆渡人——半坡人——黄帝炎帝——尧舜禹(2)朝代更替:夏(公元前2070年)——商——西周——东周(春秋战国时期)、——秦(公元前221)——、西汉(跨公元前后的朝代)——东汉、——三国时期、西晋、东晋、南北朝(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隋、唐、——五代十国、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南宋与金对峙时期——元、明、清(3)朝代特点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特点:大动荡、大变革、大解放、大发展)秦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汉唐盛世:汉朝唐朝是我国古代最强盛的两个朝代,经济发展,政治稳定,文化繁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裂、民族融合宋元时期:农牧文化交融,传统科技发达,中外交流频繁,城市商业发达,文学艺术发达①三大分裂时期:A、春秋战国时期(特点:大动荡、大变革、大解放、大发展)B、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特点:政权分裂、民族融合)C、五代十国、北宋与辽西夏并立,南宋与金对峙时期(特点:多个民族政权并立,农牧文化交融)②四大统一时期:秦汉时期西晋时期隋唐时期元、明、清时期③九大统一王朝:秦、西汉、东汉、西晋、隋、唐、元、明、清(短暂统一:秦、西晋、隋)④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北魏(鲜卑族)、辽(契丹族)、西夏(党项族)、金(女真族)、元(蒙古族)、清(满族)⑤少数民族建立统一全国的王朝:元、清(4)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A、中国历史具有连续性的趋势。
(是世界上唯一连续五千多年,从未中断过的文明)B、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主流。
(统一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心愿,合则利,分则害。
)二、中国朝代更替(一)、夏朝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 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 启破坏禅让制,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二)、商朝:甲骨文: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是商王贵族占卜的内容,称为“甲骨文”,是一种象形文字。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doc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第四单元农耕文明时代(下)——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第一课从封邦建国到一统天下1、西周分封制的目的、受封者、受封者的权利、受封者的义务、作用。
①目的(原因):为了有效的管理广大被征服的地区,镇抚各地原有的邦国,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②受封者:亲属(王室)、功臣、先代的贵族③受封者的权利:从周王手中获得土地、人口等;掌握封国内的军政大权④受封者的义务:服从国王命令、交纳贡品、守卫疆土,管理地方事物,保卫周王室,定期朝见天子等⑤积极作用:确立了周王室的权威,扩大了周朝控制的区域,巩固了奴隶制国家政权。
消极作用:诸侯王权利和土地的扩大会威胁周王,为后来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争霸埋下了祸根。
2、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书p70这首诗反映了西周时期,全天下的土地和百姓都归周天子管辖。
3周朝时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和权利是怎么决定的?p71社会地位和权力是由宗法制为基础的等级制度决定的。
等级越高,社会地位就越高,权力也越大。
西周社会和现代社会有什么根本差异?西周社会强调社会等级,现代社会强调平等和奋斗精神。
4、孔子为什么如此重视礼乐制度?孔子重视尊卑等级,而礼乐制度恰恰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工具。
5、礼乐制度的作用(评价):答:①礼乐制度一方面起到了维护统治、稳定秩序的作用;②一方面压抑了人的个性和创造性。
、述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的关系答:分封制和宗法制是紧密联系的。
分封制是按照宗法制的原则进行的;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它是根据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决定继承权力的制度。
分封制和宗法制使得周王确立了权威,扩大了周朝控制的疆域,同时也密切了周王室和诸侯之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联系,使周迅速发展成为幅员广阔,对周边民族影响比较大的国家。
礼乐制度是宗法等级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具体表现。
分封制、宗法制和礼乐制度都是统治阶级用来维护社会秩序,巩固其统治的工具。
第四单元 农耕文明时代(下)──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复习课件(15张PPT)
•
15、总不能流血就喊痛,怕黑就开灯,想念就联系,疲惫就放空,被孤立就讨好,脆弱就想家,不要被现在而蒙蔽双眼,终究是要长大,最漆黑的那段路终要自己走完。
•
5、从来不跌倒不算光彩,每次跌倒后能再站起来,才是最大的荣耀。
•
6、这个世界到处充满着不公平,我们能做的不仅仅是接受,还要试着做一些反抗。
•
7、一个最困苦、最卑贱、最为命运所屈辱的人,只要还抱有希望,便无所怨惧。
第四单元 教材结构解析
礼乐文明的确立
礼乐制
宗法制 史时代
分封制
维护秩序巩固统治
生产力发展 周王室衰微
变 革
管仲改革 商鞅变法
春秋五霸
争 霸
战国七雄
社会的动荡与变革
文士阶层的出现
百家争鸣
儒 家 道 家 墨 家 法 家Fra bibliotek兵 家促进了思想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秦朝统一 政治 经济 统 一 货 币
统 一 度 量 衡
文化
军事
修 筑 长 城
交通
三 郡 公 县 制 制
统 一 文 字
焚 书 坑 儒
大 修 驰 道
开 凿 灵 渠
中央集权
新的大一统
削 弱 诸 侯
加 强 监 察
独 尊 儒 术
和 亲 政 策
反 击 匈 奴
出 使 西 域
政治
思想
外交
巩固统治 扩大疆域
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政权分立 魏 蜀 吴 民族融合
西 北
中 原
南 方
西晋 东晋
南北朝
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帝国新政
新型的人际关系
君臣关系 君民关系
(人镜) (水舟)
新型的政治制度
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复习提纲
第四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复习提纲第一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一、三国鼎立与西晋统一1.公元25年,刘秀称帝,建立东汉2.官渡之战:(①时间:200年②人物:曹操和袁绍)(袁军战败原因:袁绍刚愎自用,失于谋略。
不肯听人建议。
曹军取胜原因:“挟天子以令诸侯’取得政治上的优势,曹操精于谋略,善于用人,善于采纳别人的建议,以诚待人,能宽容人。
)(意义: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3.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对”。
4.赤壁之战:(①时间:208年②人物:曹操的大军和刘备、孙权联军)(曹军战败之因: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意义: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基础)5.如何理解三国鼎立这种历史现象:从统一与分裂的角度来看,三国鼎立是一种退步。
因为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国家分裂会加剧地方矛盾,对社会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不利影响。
从大规模分裂和局部统一角度来看,三国鼎立是历史的进步,因为东汉末年十几个割据势力,东汉实际上一个分裂的国家,三国中的魏国实际上是消灭了北方割据势力实现北方地区统一的基础建立的,蜀、吴也如此,这样的局部统一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7.三国统治者都注意发展生产:魏国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产得到了明显恢复和发展;蜀国丝织业兴旺,蜀锦非常有名;吴国造船业发达,曾到达夷洲(今台湾),加强了内地与台湾的联系。
二、东晋南朝政局与江南地区的开发1.317年,司马睿在建康重建政权,史称东晋。
东晋立国离不开士族的支持,其中琅邪王氏贡献最大。
2.淝水之战:(①时间:383年②交战双方:东晋和前秦苻坚)(意义:为江南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相对安定的环境)3.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与之后的齐、梁、陈总称为南朝。
4.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许多人逃往到江南地区,给江南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南地区得到了开发,为经济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础。
5.江南经济的表现。
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 第二课
第四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第二课汉唐盛世1.前209年,秦末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爆发,它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
2.前202年,刘邦(汉高祖)建立汉朝,都城长安(今西安),史称西汉。
3.汉文帝、景帝时期,提倡节俭,以德化民,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史称“文景之治”。
4.汉景帝时,采纳晁错的“削藩“建议引发“七国之乱”。
5.汉武帝之后,汉朝和匈奴之间出现了“和亲”和互市的局面。
6.汉元帝时,王昭君和亲,匈奴呼韩邪单于归附汉朝,“汉与匈奴为一家”。
7.在汉代,人们把玉门关、关阳以西,包括今天新疆以及更远的地区成为西域。
8.前138年,为了联络大月氏共同夹击匈奴(目的),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大大加强了汉朝和西亚、欧洲之间的贸易往来。
9.张骞通西域后,西域的良种马、石榴、核桃、乐器、歌舞传入中原,汉族的铸铁、开渠、凿井等技术和丝绸、漆器、金属工具等也传到了西域。
10.前60年,西汉政府(汉宣帝统治时期)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管辖天山南北的西域事物,从此西域(新疆)正式归属西汉版图。
11.汉武帝的政绩(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或西汉的新大一统局面是怎样形成的?)1)政治上:①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大大削弱了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②加强监察制度,加强皇帝权威,实现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2)思想上:①采取儒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统一思想;②大力推行儒学教育,长安设立太学,地方上设立官学,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3)军事(疆域治理或民族关系)上:开疆拓土①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基本解除了汉朝北部边患;在河西走廊陆续设郡,把长城延伸到敦煌以西的地区;②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沟通了西汉和西域的联系。
③加强对南方经营:在云贵川等地建立郡县,派官员修建往西南地区的道路,加强了内地同西南少数民族的联系。
总之,汉武帝是西汉时期一位有作为的皇帝,在他统治时期,汉王朝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思想上实现了大一统,进入了鼎盛时期。
2018-2019学年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 第四单元 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多元一体”格局与
从《清明上河图》看北宋都市生活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北宋都市生活的特点,了解《清明上河图》的价值,初步掌握看图探史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观察与探究,学生能够认识到传递历史信息有多种方式,还原历史需要艺术作品、文物和文献记载的相互印证。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北宋城市发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2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大多热衷于将自己的观点表述出来与大家共享,敢于言谈,对于探究活动这样的课,更是乐于参与其中。
但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的同学,这样的课更显得他们寡言少语,在课堂中,注意积极发言同学的同时应多给这些沉默寡言的同学鼓励,让他们敢说、有话可说,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3重点难点1.重点:感受北宋城市商业街的街景和市民日常生活状态,知道宋代都市生活的特点。
2.难点:初步掌握看图探史的方法,树立民族自豪感。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旅游倡议,激情导入师:五一节快要来临了,同学们有没有想好这个小长假要怎么过呢?今天我来带领大家一起去提前过个小长假。
展示PPT图片——森林师:我们此行的目的地就是森林公园。
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想必我们是十分累了,今天我们就去“天然氧吧”好好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好好放松一下我们的身心。
活动2【讲授】(二)穿越时空,身临其境1、展示视频1——《村郊》师:咦,同学们看,前面有一行人,我们去看看他们在干什么。
师:不好了,我发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我们好像穿越了,看他们的服饰和我们不一样。
哎,算了算了,既来之则安之,我们还是先去看看吧。
结合材料思考:驼队运的是什么东西?准备运往哪里?为什么运这些东西?【提示】东京地处黄淮平原地区,周边无山,缺少可用作燃料的薪柴。
《宋史·食货志》中就记载“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由京西、陕西、河东运薪炭至京师……炭以秤计一百万。
”过渡:哦,原来他们是要运煤去市里啊,那我们就跟着他们去市里走一走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单元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二)1
班级姓名
第一课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分立与民族汇聚
1. (战争)
(1)背景:东汉末年,出现了众多割据军阀,其中曹操和袁绍的实力最强。
(2)经过:200年,曹军与袁军在官渡激战,袁军大败。
(3)影响:为曹操逐渐统一长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区奠定基础。
2. (战争)
(1)概况:208年,曹操与孙刘联军在赤壁展开决战,孙刘联军大败曹军。
(2)影响:奠定了的基础。
3.三国鼎立
220年,废汉献帝,自称皇帝,国号,定
都;221年,称帝,国号,史称,定
都;222年,称王,国号,定都(今
南京),三国鼎立局面形成。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历史的倒退?
答:一方面,三国鼎立导致了其后三百多年大分裂局面的出现,是历史的退步。
另一方面,三国鼎立结束了东汉末年众多割据势力混战的局面,为后来的统一奠定了基础,是历史的进步。
4.西晋的兴衰
(1)建立及统一:265年,废魏帝,建立晋朝。
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2)灭亡:316年,灭亡。
5.东晋和南朝政局
(1)东晋的建立:317年,司马睿重建政权,定都,史称。
(2):383年,前秦军队与东晋军队在淝水对峙,前秦大败,北方地区重新陷入割据混战状态。
特点:。
6.江南地区的开发★
(1)原因:大量北民南迁,带来了和先进的;南方社会环境比较;南方自然条件;南北方人民的。
(2)表现:农业(太湖流域、鄱阳湖流域、洞庭湖流域、粪肥)、手工业(灌钢法、青瓷)得到显著发展。
(3)影响:为中国古代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7.北魏的建立与统一北方
(1)建立:十六国后期,族中的拓跋部建立北魏,定都平城。
(2)发展:439年,统一了黄河流域。
8.北魏孝文帝改革
(1)迁都:494年,孝文帝迁都。
(2)改革内容:①禁止在朝廷上使用鲜卑语,统一使用;②官员和家属必须穿;③改鲜卑姓为;④鼓励鲜卑贵族与联姻;
⑤采用官制、律令;⑥学习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
(3)意义:适应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的步伐。
9.科技艺术成就
(1)南朝:圆周率精确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比欧洲早一千年。
(2)北朝:《》,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农书。
(3)东晋:“书圣”,《》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他的书法“,。
”
(4)东晋:擅长人物画,代表作《》、《》。
(5)石窟艺术:石窟、石窟
(6)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呈现出以为主体、多元文化的特点。
第二课隋唐:开放革新时代
1.隋朝的兴亡
隋朝。
589年,隋灭,统一全国。
(2)隋朝大运河:
①目的: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对
全国的统治。
②概况:一个中心:A;两个端点:
B、C;四条河段:a、b、c、d;五大水
系:①、②、③、④、⑤。
③隋朝大运河评价:大运河的开通成为南北通的大动脉,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也有利于国家统一,但当时开凿大运河劳民伤财,给劳动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
2.唐朝的建立
618年,在建立唐朝。
3. “贞观之治”
(1)原因:
①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正确处理关系。
“水能载舟,亦能覆舟”
②唐太宗重视农业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③唐太宗,。
”房谋杜断”、魏征
④沿袭和完善了隋朝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⑤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沿袭和完善隋朝的。
【完善制度:A.三省六部制:职权:负责替皇帝起草诏令,负责对诏令的内容进行审核,下辖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负责政令的执行。
进步:提高了行政效率,各有分工,互相合作,互相牵制,改善并加强了中央集权。
B.科举制度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进步之处: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官员,强调以作为选官的标准,是一种相对公平的选拔制度,为读书人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为社会发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
(2)表现: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逐渐增强,史称“贞观之治”。
4. 开元盛世
(1)总体表现:唐玄宗统治前期,励精图治,任用贤能,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2)具体表现:
①农业生产:粮食总产量持续增加;开始广泛使用和;
②手工业发达:丝织技巧高超;陶瓷制造技术进步。
③商业繁荣:唐代的大都市有长安、洛阳、扬州和成都等。
规划
有如棋盘,十分整齐,坊和市界限严格。
5.唐朝灭亡
经过“”,唐朝由盛转衰。
907年,节度使朱全忠夺取政权,建立后梁,唐朝灭亡。
6.唐朝的民族关系
唐太宗采取、的民族政策,各族人民称唐太宗为“”。
(1)唐朝与吐蕃的关系:
①入藏:7世纪初,西藏地区的吐蕃兴起,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的松赞干布。
作用:文成公主入藏对加强唐蕃友好和发展吐蕃经济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②8世纪初,嫁到吐蕃,唐蕃关系日益密切。
“和同为一家”。
(2)唐朝与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唐前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设立了八百多个、、。
在新疆设立和。
7.唐朝的对外交往
(1)概况:唐朝采取的对外政策,积极同世界各国交往。
(2)西游:
①唐太宗时期,高僧玄奘历经艰难到达,遍访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那烂陀寺游学。
②成就:写成《》,是研究中亚、印度半岛等地历史和佛学的重要典籍。
(3)东渡:唐玄宗时期,鉴真东渡日本,传播了佛教,还将盛唐医药、建筑等知识介绍到日本。
8.唐朝的科技文化与时代风尚
(1)约7世纪时,中国人在世界上最早发明了,对人类文化的保存、传播和发展起到了重大作用。
(2)炼丹家在炼制丹药时偶然发明了。
,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上。
(3)唐代是我国古代发展的黄金时代,唐诗内容丰富、风格多样。
代表人物有“诗仙”、“诗圣”等。
(4)唐代社会经济繁荣,社会生活丰富多彩,体现出和的特点。
(具体表现:①一些少数民族的食品如胡饼,成为普遍流行的名食;②唐人爱穿少数民族的服饰,连妇女也穿胡服,并以穿男装、戎装为时尚;③唐代流行的游戏,从波斯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④大量来自中亚、西亚的移民进入中原地区,他们的日常生活逐渐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