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会计目标探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第·3期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iYuan Urban Vocational college期

总第128期

M ar2012

[摘要]会计目标是会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会计工作具有现实指导意义。文章通过了解具有代表性学说的观点,分析影响会计目标的主要因素,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以明确我国的会计目标。

[关键词]会计目标;受托责任;决策有用;综合效益

[中图分类号]F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046(2012)3-0088-02

我国会计目标探讨

梁利红

(晋中职业技术学院,山西晋中030600)

会计目标作为会计理论研究的逻辑起点,关系到会

计基本理论框架的构建以及会计实务的拓展,是我国会计政策与实务中的一个急切问题。明确会计目标,对于指导会计工作发展的方向、组织和检查会计工作都将产生重大影响。

一、会计目标的概述

简单地说,会计目标是指在一定环境、一定时期会计工作所期望达到的目的和境地。在不同历史阶段,受会计环境因素的影响,特别是面对会计主体的不同,会计目标会所有不同。

(一)会计目标的特性

1.会计目标具有主观性。会计目标是人们预期会计运行系统所要达到的目的,反映出人的一种主观愿望,体现了主观性。

2.会计目标具有相对性。会计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是和社会经济环境相联系的,脱离具体的社会经济环境谈会计目标是不现实的。根据客观环境的变化,了解会计目标的发展变化是必需的。

3.会计目标具有多元化性。会计作为一种经济信息系统,已被大多数人所论证,它与所处的环境发生关系,作用于不同的会计主体、不同的会计信息使用者,人们既需了解其共性,又需要了解其差异,体现了会计目标的多元化特性。

(二)会计目标的构成

1.会计目标的主体。会计目标的主体包括提供会计信息者和使用会计信息者两个方面。

2.会计目标的客体。会计目标的客体指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会计信息所提出的具体要求。

3.会计目标的实现方式。会计目标的实现方式是强调会计信息以什么方式提供及其用途如何。

二、会计目标的主要学术观点

(一)主流观点

会计目标的研究一直是中外会计理论界的热点问题。具有代表性的流派观点有两种,即“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受托责任观”的主要观点表明:会计目标就是资源的受托者向资源的提供者报告资源的受托责任履行情况,以如实反映历史信息为主,注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而“决策有用观”的主要观点是:会计目标是向信息使用者提供有助于合理决策的有用信息,强调会计的相关性和有用性。

上述两种观点都依存了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分离来对会计目标进行阐述,都含有会计目标是“会计信息需求”这样一个理论。其中,受托责任观重视的是委托者和受托者的关系,强调信息的可靠性;决策有用观重视的是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不但向资源委托者,而且还向包括债权人、政府等和企业有密切关系的信息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更为强调信息的相关性。这两种观点都是从所处的会计环境进行阐述,是与其环境相适应的,从这个角度来说,它们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如果从整个会计环境的发展历程来考察,两种理论就都显示出一定的局限性。

(二)我国会计目标的内容

我国在会计目标方面到底应该采用哪一种会计目标理论,是受托责任观还是决策有用观,是可靠性为主还是相关性为主,也成为我国会计理论界争论的焦点。1992年我国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对会计目标定位不甚明确,有学者认为准则第十一条“会计信息应当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的需要。”可视为会计目标。从该描述内容可以看出:一是过于强调“符合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要求”,把“满足国家宏观经济管理的需要”单独列出并放在突出位置,却没有突出满足投资者或信贷需要,这明显地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不符合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以及市场经济的需要。二是目标过于笼统,对实践缺乏指导意义。仅仅提到“满足有关各方了解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需要”,对企业具体应提供什么信息、信息的用途等并未作出详细的规定。三是目标涵盖面过宽,容易造成认识上的混乱。不难看出,该准则中所述的会计目标是由当时的宏观政策来决定的,重在受托责任的目标观点。

2006年我国新颁布的《企业会计准则——

—基本准则》对我国会计目标进行了定位,将会计目标定义为:“向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会计报告的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这一表述相对于旧准则而言,在会计目标上作了调整,不再从国家的笼统角度出发,而是注重从我国实际国情以及企业现实角度出发,更为重视市场的自然发展。并就IASC的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将我国的会计目标定义为决策有用观与受托责任观并存的双重目标,体现了一种“融合”的思想。

三、影响我国会计目标的因素

(一)会计本质的决定性

88··

参考文献:[1]马建威,谢萍,徐德健.论中国会计目标的定位[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2]石玉彪.论会计目标[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3]李端生.会计目标若干理论问题的思考[J].会计之友

(下旬刊),2006,(9).

[4]吴联生.会计目标:信息需求论[J].财会通讯,2001,(8).[5]袁韶华.构建我国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体系的思考[J].现代经济信息,2009,(16).

对会计本质的不同认识是形成不同会计目标观点

的因素之一。会计本质是会计本身固有的,

具有相对客观稳定性特征,是会计理论研究的起点。会计目标的性

质和内容都受限于会计本质。

我国对会计本质的认识主要源于“管理活动论”和“信息系统论”。“管理活动论”以阎达五、杨纪婉教授为代表,该理论认为,会计是属于管理范畴的,会计的本质就是一种管理活动,它以提高经济效益作为会计目标。而以葛家澍教授为代表的“信息系统论”则认为,会计本身是一个信息系统,不直接履行管理职能,但为管理提供服务,认为会计目标是

提供经济活动所需要的信息。

这两种观点是从不同角度来回答同一问题,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矛盾。于是,吴水澎教授在这两种观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将两种理论合为一种理论的观点,他指出:会计既是一个信息系统,同时又是一种管理活动。会计目标不仅仅为了提供会计信息,而是与更多的其他工作相联系,为提高经济效益而做好会计工作。该观点对会计工作的范围作了更为全面的表述和涵盖。相对应会计本质,现代会计的构成包括财务会计和管理会计两大分支,会计的职能在传统职能的基础上得以扩展,会计的作用也不再局限于对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有关信息作客观性描述,而是充分利用财务信息和其他信息,对经济前景进行科学分析、预测、判断,并把信息与特有知识、方法相结合,从而确定最优方案以供决策,更好地做到控制现在、规划未来,经济效益稳步提高。所以,在会计理论研究中必须明确会计本质和会计目标之间的关系。

(二)会计环境的决定性

明确会计目标受制于所处的会计环境,离开会计环

境确定会计目标是不切合实际的。

所谓会计环境是指存在于会计系统外部的,对会计的产生与发展起决定作用的,影响会计理论与会计实务的客观因素,具体包括经

济、

政治、法律、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因素。它们对会计目标产生着不同层次和不同程度的影响。处于不同历史展时期,会计环境不同,会计目标也因此而不同,进而导致的会计信息也有很大差异。如“受托责任观”和“决策

有用观”

都是以两权分离为其外部环境,但受托责任学派所认定的两权分离,是所有者和经营者双方都十分明确,没有模糊、缺位的现象。“决策有用观”认定的两权分离,是建立在资本市场基础之上的,委托双方关系变得不甚清晰,投资者和债权人在参考受托责任履行情况的同时,更关注于资本市场存在的平均风险和报酬水平,以此分析对所投资企业可能带来的风险与报酬。对他们而言,更注重会计信息对其经济决策的帮助作用。所以这两种观点所描述的会计目标都是特定会计信息

使用者基于某种环境条件对会计信具有的特定需求。

由此可知,处于不同国家,置身于千差万别的会计环境中,面对各种各样的会计信息使用者及其信息需求的有别,会计目标定位会出现差异。只有对所处的会计环境进行分析,才能发现信息使用者,了解他们的需求以及需求是否得到兼顾和满足,从而恰当地定位会计目标。

当然,会计信息系统作为一个开放系统,它具有动态性,随着会计环境的变化,积极主动地进行必要的动态变革,以适应环境对它的影响,这是符合客观规律的,体现出会计信息系统与外部会计环境之间是互动的关系。

四、明确我国会计目标

(一)明确我国会计目标应把握的原则1.结合我国具体的社会经济环境,制定相应的会计目标。一定时期的会计目标和相应的会计实践,必然要适应该时期的总体经济环境。将会计系统与会计面临的客观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以确保会计目标理论和现实

的可行性。

2.把握重要性的原则,确立会计目标。在定位我国会计目标时,既要考虑与国际惯例接轨,又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的,并尽量满足各方使用者对会计信息的需要,把构建更完善的会计理论体系与践行该理论的会计实际结合起来。

3.考虑会计目标具有前瞻性。我们在进行会计理论研究时,应具有长远的目光,考虑会计目标未来的生命力,使其既能满足当前现实的需求,又能顾及到可预见的未来对它的需求,从而确立会计模式的运行方向。

(二)了解会计目标的体系结构一般来说,我们把会计目标分为两个层次,即基本会计目标和具体会计目标。会计基本目标是根本目标,在会计目标体系中居于统驭地位,起导向作用,是具体

目标抽象出的共性特质。

会计具体目标在会计目标体系中处于基础地位,是在基本目标制约下于特定环境中的具体体现,是基本目标的具体化,也是从事会计实践活动所应达到的具体要求。

我们对会计目标的认识往往开始于具体目标,通过各种具体形式的表现,可以挖掘其相同的特性,这种共性就是基本会计目标,它是由会计的本质所决定的,即应当充分发挥会计的经济管理职能,以实现经济效益和

社会效益的高度统一和持续提高。由此,

我国现阶段会计基本目标的定位也应该是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最佳结合。另一方面,具体目标是随环境因素、会计主体等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它直接体现会计在这一历史环境下所具有的职能,是与该环境下的某一具体会计信息使用者相适合的,鉴于此,可将我国会计的具体目标定位于提供与该时期条件相符合的经济责任信息和社会责任信息。

(三)关于综合效益目标

会计作为经济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效益紧密相关。效益在传统意义上通常指经济效益,随着经济发展和人类认识的日益深化,效益已发展为既包括经济效益又包含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在内的统一体。在社会发展的今天,如果仍将经济效益作为会计工作唯一的追求和

目标,而不能履行其应有的社会责任,将加剧经济、

社会与环境之间的不平衡、不协调发展。我们必须明白,以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为协调的多元化“综合效益”已成为现代会计的选择。考虑到会计与可持续发展战略之间的内在关系,将该综合效益的提高作为我国的基本目标,不仅体现了会计目标的多元性内涵,也说明了未来会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对于和谐社会的建立起

积极推动作用。因此,

该观点在我国会计理论界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8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