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阅读 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解题技巧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解题技巧](https://img.taocdn.com/s3/m/a51933d7a1c7aa00b52acb7a.png)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考点解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现代文阅读的必考内容,《语文新课程标准》在阅读的阶段目标中,要求7-9年级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基于这个目标,近几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都出现了词语考查类试题。
词语是文章语言最基本的构成材料,根据语境理解词语含义是阅读的基础,也是辨别阅读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因此,联系上下文的语言环境,迅速而准确地理解词语含义,就成了考查考生阅读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
“重要词语”指的是与文章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
一般来说,中考试题对词语含义的考查,往往不是词典中所解释的意思,而是它在文中的指代义、语境义或隐含义。
知识梳理理解词语的含义,需联系词语所处的具体语言环境。
透过词语的表面义,深刻体味其内涵:理解词语的比喻义需寻找本体释义,理解代词义需寻找上句释义,理解词语的引申义、临时义、隐含义、概括义,则需要从整体阅读出发,结合作者的感情、观点、文章主题,从所在的句、段、上下文中去找对应的阐释句进行释义。
“重要词语的含义”包括这些词语的基本义、比喻义和语境义。
把握词语的基本义要从分析词语的来源、词类、结构入手,对概念的理解,要准确判断概念的本质属性。
理解与确认词语的比喻义要从分析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入手,寻找比喻的本体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分析词语的语境义,要注意从整体阅读理解的角度出发,将词语放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去分析,在明确词语所在语句的句意、所在段落的含义、所在语段前后关系的基础上理解词语。
技法点拨正确理解常用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理解和分析一篇文章的基础,也是近年来中考语文试题阅读理解的常见考题。
那么,怎样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呢?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从词语构成的词素来分析推断词义。
例句:鲁迅洞察一切,与反动派进行着不懈的斗争。
例句中“洞察”一词,不能望文生义地理解成“洞中察看”,首先要分析理解构成该词语的词素:洞,透彻、深入;察,观察、察看。
中考语文所有词语大全及解释
![中考语文所有词语大全及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e81e3620622192e453610661ed9ad51f01d548a.png)
1. 触目伤怀:看到家庭败落的情况心里感到悲伤。
2. 情郁于中:感情聚积因心里不得发泄。
3. 人迹罕至:少有人来。
罕,希少。
4. 人声鼎沸:人声喧闹的意思。
5. 花枝招展:比喻姿态优美。
6. 死不瞑目:形容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7. 稍纵即逝:形容时间过得很快。
8. 忍俊不禁:忍不住笑。
9. 枕戈待旦:形容时刻警惕敌人,准备作战。
10. 无足挂齿:不值得一提。
11. 相濡以沫:比喻同处困境,互相救助。
12. 拈轻怕重:接受工作时拣轻松的,害怕繁重的。
13. 精益求精:好了还要求更好。
益,更。
14. 见异思迁:看到别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
指不安心工作,事业心不强。
15. 销声匿迹:消失声音,藏起形迹。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5ed7a8cb650e52ea54189869.png)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领悟词语含义的能力。
所谓“文中”二字告诉考生应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并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所谓“重要词语”,是指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一般说来,以下词语是文中的重要词语: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3、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4、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5、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6、比喻、借代等特殊的词语;7、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等。
一、使考生能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词语的临时义;二、使考生能把握词语的关涉对象,准确推断词语的指代义;三、使考生能熟练掌握理顺段落层次关系,把握段落语脉,准确推断词义或表达效果;四、使考生能分析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准确理解词语的修辞义。
教学方法:通过教师例题讲解,总结解题方法和规律,讲练结合,并进行思维拓展,针对该考点进行相应训练。
教学思路:常见题型→考点例析(答题指津、答题范式、参考答案→思维拓展→考点训练→教参答案●常见题型1.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作用。
或“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
”或体会加点词语“××”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2.加点的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或结合文意,谈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3.把句子中的“××”改成“××”好不好?为什么?或“加点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4.联系全文(上下文,体会(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或分析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深刻(深层含义。
或直接要求回答某词有什么含义?或根据语境,写出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5.结合全文的主题,本文中的“××”词象征什么?6.段中写“××”词语的用意是什么?7.对“××”词语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8.对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赏析。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现代文学类文本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df9d0e1d6edb6f1aff001fbb.png)
他是竹,是植物中的另类。其实,名利、金钱、权势,如 同阳光雨露的垂爱,蜜蜂花蝶的青睐,他不是不想要,可是, 要弯下腰,要费心机——要将每一条根都变成利爪,团结土壤, 虚伪地赞美越来越污浊的空气;要与昆虫讲和,与风霜妥协; 对苍蝇漠视,对强加在身上的种种不公委曲求全,才能安身立 命,才有飞黄腾达的可能。 可是,他的节生来就是直的,他不能弯腰;他的心生来就 是空的,他不愿费尽心机。 真是空的吗? 不。那一节节空里,早已成就一个美妙的小 宇宙——有与生俱来的一些坚持,有人生一世、草木一秋的豁 达智慧,有对土地的感恩,有和另一棵竹的爱,与笋的亲,与 周围无数青光绿影的促膝长谈、开怀畅饮,有鸟儿偶尔驻足的 呢喃,有清风明月的和唱……笑忘功名利禄、荒芜繁杂的每一 秒时光都格外静谧而美好。 那一节节空里,是永远的满盈。 ——《淡竹》
反而 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黄州,反而为他营造出 了创作‚二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一个失意文 人,被安排去挂职当一名‚武官‛,真是阴差阳错。 然而,文赤壁的全部意蕴,又恰恰全部产生在一连串的阴 差阳错之间。古时,此山有峭壁插入江中,形如象鼻,山体为 红色花岗岩,故名‚赤鼻矶‛。苏东坡是四川人,想必他初来 乍到,竟将湖北口音‚赤鼻‛错听为‚赤壁‛。落难中的苏东 坡‚孤舟出没烟波里‛,游饮江上,身临赤壁,伤感而怀古, 触景而生情。面对万古东流、惊涛拍岸的浩浩长江,他心中也 被满腔的不白、不公、不平,掀起阵阵巨大的感情波澜。他遥 想当年赤壁之战时,时势何等风起云涌,一时多少豪杰,‚而 今安在哉‛?于是,‚苏子愀然‛,扣舷而歌,‚大江东去,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情起波涛中,句出骇浪间,一吟成 杰作,一叹成绝唱。 —— 《文赤壁》 第6自然段中,作者说:‚苏东坡获罪入狱,旋被朝廷发配来 黄州,这反而为他营造出了创作‘二赤’名篇的主观情绪和客 观环境。‛请根据文意说明‚主观情绪‛和‚客观环境‛的具
中考现代文阅读-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中考现代文阅读-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1cc1c29b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1d.png)
中考现代文阅读-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现代文阅读: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词语在语境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
能否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准确含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项最基本的内容。
其考查方面主要有:解释重点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临时义;理解文中词语的修辞效果和表达作用;掌握指示代词在文中的指代范围和内容,这样的词一般是代词或者是基本概念;区别多义词的义项,常常是通过若干个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选择和使用来考查。
对于以上这些类型的试题,我们应该怎么去应对呢?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文章和词语所在段落的大意或宗旨。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是文章阅读的一个重要的原则,必须清楚任何语言片断都是由特定的语言环境的,任何问题都是有语言背景的。
其次,平日研究中对同义词或近义词在表达范围、意义轻重、感情色彩等方面的区别加强识记和积累。
第三,注意说明、议论语言的逻辑性和严密性特征,感受修辞手法在意义蕴藉方面的效果。
第四,答案的语言表达切勿不顾文意,离题万里,力求做到表述要准确、全面、简洁。
特别要注意范围程度等方面的题型。
例1:盘龙类在头部背面有一块很大的骨,用以支持颔骨,在兽孔类中,这块骨头已缩小了,而四角龙的这块骨要较兽孔类大,又较盘龙类稍小。
更为重要的是,四角龙的头角上有个骨架,穿越颞孔的咀嚼肌像兽孔类那样直接依附其上,而不像盘龙类那样由肌腱相接。
文中“直接依附其上”的“其”字指代的是头角上的骨架。
本题考查对指示代测对象的理解。
例2:早晨,阳光以一种最明亮、最透彻的语言和树叶攀谈,绿色的叶子,立即兴奋地颤抖,通体透亮,像是一页页黄金锻打的箔片,在枝头。
而___微笑着与草地上的鲜花对语,花朵便立即昂起头来,那些蜷缩在一起的忧郁的花瓣,也迅即展开,像一个个恭听教诲的耳朵(摘自___的《阳光,是一种语言》)。
请从本段画线的句子中找出3个运用拟人手法的词语,说明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1) “树叶攀谈”:表现出树叶与阳光之间的互动,增强了场景的生动感和形象感。
中考语文复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pp(18张)
![中考语文复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pp(18张)](https://img.taocdn.com/s3/m/3ff786336c175f0e7cd13799.png)
考点例析
(三)理顺段落层次关系、把握段落语脉,准确推断 词义或表达效果(作用) 例1. 文章最后一段“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 长的田野……”联系第4段所写内容看,这句话“让 人心安”一词在内容表达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
照应前面的内容,更加突出了作者在目睹 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大片田野(土地)时喜 悦、欣慰等内心感受;结构上前后呼应, 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知识网络
文中的重要词语: 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 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 3.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 4.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 5.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 6.比喻、借代等特殊的词语; 7.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等。
常见题型
1.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作用)。或“结合 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或体会加点词语“××” 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2.加点的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或结合文意,谈谈你对加 点词语“××”的理解。 3.把句子中的“××”改成“××”好不好?为什么?或“加 点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 4.联系全文(上下文),体会(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或 分析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深刻(深层)含义。或直接要求 回答某词有什么含义?或根据语境,写出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5.结合全文的主题,本文中的“××”词象征什么? 6.段中写“××”词语的用意是什么? 7.对“××”词语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 8.对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赏析。
考点例析 (一)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词语临时义 例1理解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2分)
(1)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跟好 望角长得一模一样!”
“诡秘”原指(行动态度等)隐秘不易 捉摸。这里指老人的笑中含有深意,隐藏 着他的人生的秘密,让人不解而好奇。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方法策略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方法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dfd67a8e51e79b89680226bd.png)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考点解析版A能力要求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现代文阅读的一个基本要求,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要求考生在整体阅读、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分析把握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的、具体的含义,即词语的情境义。
B命题透视从近年各地中考语文试题看,本考点多以主观题形式进行考查,所选材料多是记叙文、议论文、散文、小小说以及自然科学短文,重点考查的词语主要包括:能体现作者立场观点、写作意图,表现作者感情倾向,反映深层含义的词语;起总领、照应或过渡作用的词语;反复出现或概括性极强的词语;有特殊指代义的词语等。
考查的内容是:理解词语的深层含义;分析词语的表达作用及效果;体会蕴涵在词语中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明确代词和具有临时指代作用的词语的指代义等。
C试题精选一、(2007年重庆中考试题)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
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梓里的念头。
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对象。
家人嗔怪他的愚昧,既是捐助,何必把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
”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
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
家人面面相觑: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钞。
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xxx。
落款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
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第二讲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教师用
![第二讲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教师用](https://img.taocdn.com/s3/m/9e44ae6487c24028905fc325.png)
第二讲初中语文阅读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教师用“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领悟词语含义的能力。
所谓“文中”二字告诉考生应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并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所谓“重要词语”,是指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一般说来,以下词语是文中的重要词语: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3、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4、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5、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6、比喻、借代等特殊的词语;7、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等。
一、使考生能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词语的临时义;二、使考生能把握词语的关涉对象,准确推断词语的指代义;三、使考生能熟练掌握理顺段落层次关系,把握段落语脉,准确推断词义或表达效果;四、使考生能分析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准确理解词语的修辞义。
教学方法:通过教师例题讲解,总结解题方法和规律,讲练结合,并进行思维拓展,针对该考点进行相应训练。
教学思路:常见题型→考点例析(答题指津、答题范式、参考答案)→思维拓展→考点训练→教参答案●常见题型1、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作用)。
或“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
”或体会加点词语“”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2、加点的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或结合文意,谈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3、把句子中的“”改成“”好不好?为什么?或“加点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4、联系全文(上下文),体会(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或分析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深刻(深层)含义。
或直接要求回答某词有什么含义?或根据语境,写出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5、结合全文的主题,本文中的“”词象征什么?6、段中写“”词语的用意是什么?7、对“”词语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8、对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赏析。
二、考点例析(一)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词语临时义例1(xx年重庆市初中毕业卷)好望角连俊超①老人划着船向岸边驶来。
中考阅读指导之现代文阅读之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中考阅读指导之现代文阅读之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1f25af09b307e87101f69655.png)
现代文阅读之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技法指津】一、解释内涵“文中重要词语”指在文本的具体语境上下词或上下句中对理解语句、段意,领会思想感情和主旨起着重要作用的词语。
在考试中考查的是词语在文中的语境义,而不是词典义。
重要词语一般包括以下内容:(1)文本中出现的新概念(自然科学类)。
(2)代词或指代性词语。
(3)对文章结构起关联,照应作用的词语。
(4)文学作品中的多义词语和点睛词语等。
二、答题思路在词典义的基础上,我们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推断、确定词语在文本中的含义;要有整体观念,做到“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其实“语境”可以分为“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两种。
“内部语境”指语言性语境,包括上下词、上下句、上下段等。
句子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与上句和下句总有着紧密的联系,其意义往往会在上下句中得到解释和延伸。
而作为句子的组成元素——词语,其意义会在上下词或上下句这些地方或多或少或隐或显地透露出来。
而“外部语境”则指非语言因素,诸如文章涉及的时间、地点、场合、话题和作者的身份、地位、生活经验、语言风格、方言基础、心理背景、文化背景等。
在理解任何一个词语时,这两种语境都会起作用。
三、技法点拨1.根据上文语句,确定代词的指代内容。
代词不同于其他词语,它的指代功能决定了它的所在位置。
它一般会与所指代的事物、人物出现在同一语段或句群里,而且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
所以我们必须着眼于上句或上文寻找答案。
代词指代内容有近距离指代(近指),也有远距离指代(远指),还有单纯因素指代和综合因素指代。
对复杂的指代性词语,还应特别注意其前后指代是否一致,范围是否统一等。
如果不甚清楚的话,可以将答案代入原文中看看词语的内涵和外延是否与原来一致。
2.借用说明方法,准确理解新概念。
(1)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科技说明文经常运用下定义、作诠释等方法来说明事物,介绍事物的内涵和外延,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
现代文阅读之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
![现代文阅读之理解重点词语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687ca60b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c0.png)
理解 B
01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义
Hale Waihona Puke 现代文阅读之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一般地说, 所谓“重要词语”指以下词语:
体现作者意图、立场观点的词语;
01
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
02
反映深层次含义的含蓄的词语;
03
作者反复强调的词语;
04
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
05
文中“直接依附其上”的“其”指代的是: 。
例3: 更为重要的是四角龙的头角上有个骨架,穿越颞(niè)孔的咀嚼肌像兽孔那样直接依附其上,而不像盘龙那样由肌腱相接。
参考答案:头角上的骨架
巩固加深练习: 但我们当下有些报刊,连那时的文化品格也不如了。其一是过于看中时尚,娱乐要摩登,明星要刺激,迎合大众的猎奇心来寻找话题。二呢,炒作公众人物,将平凡的公众形象神秘化和庸俗化。细看近几年一些媒体(包括文学批评界)的热门话题,有许多走时尚的路子,惟独与民众的生活远了。我在《媒体炒作下的文艺批评》一文中,谈到了这一点。有时想想,作为报人,我们多少有些责任的。 文中的“这一点”指的是
有修辞的词语;
06
有特殊指代义的词;
07
概括性极强的词语;
08
多义词语
09
指代义:指一篇文章中某些词语中指代具体内容或含义,包括代词的指代义和非代词的指代义两种。
指代词意义的理解
1.代词的指代义:
如“这”“这个”“这些”是近指; “那…”“那个…”“那些”是远指; “某”“某类”是不定指等等。 “他”“她”“它”人(物)称代词
简单的外形,朴实的品格
参考答案
答:“开门”的含意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2分) “关门”的含意是:意味着一个结束。(2分)
理解语段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理解语段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90a4898c28ea81c758f5787c.png)
(一)语段中重要词语地理解、考点精析:理解词语在文中地含义是阅读地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地含义,是高水平阅读地一项重要标志,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地一项重要内容.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这里地“文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地作用而言地.所谓“词语地含义”,不是指一般地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地语言环境中地临时地、具体地、附加地、动态地、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地新地含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本考点地考查内容主要有:()把握词语地语境义;()理解词语在文中地表达作用;()把握代词和具有临时指代作用地词语地含义;()理解蕴涵在词语中地作者地特殊感情等等.、解题思路与技巧:、结合语境,认真推敲现代文测试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地词语含义.这种理解不是孤立静止地理解,而是对语言做活地理解分析.我们知道,同样地词在不同地语言环境中,意义往往是不同地.因此,只有结合语境,认真推敲,才能揣摩出词语地确切意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遇到代词,从上查找代词地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地事物、人物之后,因此代词指代内容地落实在本句中是找不到答案地.代词地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因此我们解题时,必须从上句开始寻找,而且应当由近及远地去找.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由近及远,查找释句有些词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所以作者往往在提出之后,对他们进行解释,而这些解释往往就是我们所要寻找地答案.这些阐释性地句子往往在抽象词语之后,因此我们在解题时必须从下句中去找答案,由近及远地去找.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理解语段中句子地含义、考点精析:所谓重要地句子,是就其在文章中地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地.它们之所以重要,或者是不同层次地中心句,或者是结构上地领起句、总结句和重要地过渡句,或者是表达上有特色地句子.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地含义,包括三层意思:首先是理解句子地表层意义,也即字面意义.一般说来,句子地字面意义理解起来并不困难.其次是理解句子地含义,即在一定地语境中句子地临时意义,这是中考考查地重要内容.第三,是理解句子地句外意义,也即“言外之意”,这也是中考常考地内容.、解题思路与技巧:如何理解句子地含义:、问语句、语段地作用时要从两方面考虑:一从结构上,常起过渡、总领或总结作用;二从内容上,常有开篇点题,设伏笔、作铺垫、深化中心、画龙点眼、点明主旨等作用.、问语句含义地要从文章主旨中心去分析,表述要准确、通顺.()结合修辞分析.对含有修辞格语句地理解应从修辞本身地特点出发,如比喻地形象性,反语地讽刺性等.含有比喻修辞地句子往往是试题考查地重点.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准确把握语句地感情因素,是理解文学作品中有关语句地关键.文学作品往往以情动人,有很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这些必须借助于感情地线索去深刻领会.()根据文章本身所提供地信息对文章做出分析.这是理解文章语句最基本、最常用地方法.在这里首先要准确判断句子在文中或语段中地位置,理清是否为起始句、收束句、过渡句,中心句、关键句等.其次要根据上下文地内容联系来确定语句地基本内容或含义.同时还应抓住作者地基本行文思路,把握文章脉络,从整体联系中去理解文章语句地含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联系文章写作背景及写作意图把握文章主旨.对有些语句地理解不能只看文章语句地表面含义,还必须结合上下文,联系作者写作地时代背景,了解作者写作文章地基本意图,这样才能更好地去把握文章地主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从文章整体内容出发,对各种分析去进行综合把握,并进一步审察所做地各项分析地正确性,则是必不可少地一个环节.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形象地体验文学作品地形象是广义地,既包括具体人物,也包括典型环境下地人物群体或事物、景物,甚至于是一种意象,一种精神地象征.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把握人物形象.可以从如下方面入手:. 从文学作品地时代背景和创作动机入手,这些必然会在人物形象上有所反映和折射.. 从描写人物地方法入手.描写人物可以从正面入手亦可以侧面烘托,正面描写包括肖像、行动、语言、心理.其次,可从这些描写揣摩人物地身份、性格特点.描写人物地方法有外貌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既有概括介绍,也有具体描绘;既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我们要认识这些方法及其作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从人物活动地特殊环境入手.这些往往能衬托人物形象或反映人物地某些特征.环境描写,有社会环境描写,主要作用是揭示时代背景,这些描写能表现出人物性格地时代根源;还有自然环境描写,主要内容有地点、时间、季节、气候及景物,主要作用是表现人物地身份、地位、行动、心情,渲染气氛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从情节发展入手.情节都是人为设置地,设置情节地目地即是在动态地发展过程中集中矛盾焦点,表现人物性格.因此分析人物形象也不应忽视情节发展过程中人物地表现与变化.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二)理解散文,尤其是抒情散文中地形象和事物、景物地象征意义.文学作品中地“形象”可以是人,也可指现实生活中地各种现象加以艺术概括所创造出来地生活图景.如朱自清笔下地“春天”,《爱莲说》地“莲花”等.理解事物、景物地象征意义对把握文章主旨大有裨益.如《兰草》(中考阅读材料)中地“兰花”,就象征具有顽强拼搏精神地抗灾英雄(人民群众),而文章主旨正是歌颂这些英雄地. 阅读时要注意把握形象地象征意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文学作品技巧地品析文学作品德表达技巧主要包括:一、表达方式:如记叙、说明、描写(包括环境<自然、社会>、人物<语言、行动、外貌、心理>两大类、六小类)、议论、抒情;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记叙文中地描写可分两大类:一是人物描写,包括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等,以此突出人物地性格特征或表现人物地思想情感;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一是环境描写,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地描写.描写有正面也有侧面描写,描写有地结合各种修辞手法作生动、形象地描写以突出强调描写地对象,有地则是运用白描,使文字朴实、简练、干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记叙文中地抒情有直接抒情,有间接抒情.直接抒情是在记叙地基础上直接抒发自己对事物地思想感情.间接抒情包括借景抒情,寄情于人、事、物,在叙述描写地字里行间自然渗透作者地感情.阅读时要注意接受感染和美地熏陶.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记叙文中恰当地穿插议论往往点明主旨,起到画龙点睛地作用,或者深化主题,使文章地感情升华,尤其是文章末尾地议论.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段与段之间用上一两句议论,能起到承上启下地妙用.二、记叙顺序:倒叙、顺叙、插叙.三、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衬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四、选材剪裁:如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详略是否得当等;五、行文地结构:如开头和结尾、烘托铺垫、前后呼应、伏笔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承上启下、起承转合等;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六、写作手法地赏析地现成话:,小中见大:本文从我们所熟知地……入题,抓住……地……特点,让我们从平常小事中领悟到深刻地生活道理.(或从平常小事中体现出了崇高地思想境界;或从平常小事中表现出美好地精神品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对比:本文巧用对比,把……和……巧妙地呈现在读者眼前,让读者很自然地从对比中感觉到……地变化(或说优劣好坏),从而鲜明地表现出…….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象征:本文运用象征地写作手法,抓住了……与……相似地特点,通过对……准确地描写刻画,更好地达到了表现……地目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巧合:本文巧妙地运用了巧合,……,既在读者地意料之外,却又在生活地情理之中,很好地表现了主题,令人读后不免颔首称许.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抑扬:本文运用了抑扬之法,作者地本意是……,而先……,令读者更全面深刻地认识……,使所表现地对象更丰满,更鲜明.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衬托:本文运用了衬托之法,用……地……衬托……地……,使作者对自己地表现对象地表达意图更明确地呈现在读者面前,增强了文章地表现力.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烘托:本文大量运用环境烘托,把表现对象地……心理,放在一个……地环境里,更好地表现了人物地内心世界,增强了文章地表现力.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托物言志: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托物言志地写法,作者紧紧抓住……地……地特点,精心刻画,从而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地理想(或人生观或生活态度或精神品质).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卒章显志:本文运用了卒章显志地写作手法,层层铺叙,直到最后才突然揭开谜底,……,令人有恍然大悟之感,然后又转入深深地思考. 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悬念:本文巧妙地运用了悬念地写作手法,先把……抛给读者而又并不说明原因,层层设疑,紧紧地抓住读者地阅读兴趣,更好地达到了表达自己主题地目地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对联常识.要求同学们必须掌握对联地基本常识.对联地要求是字数相等,句式一致,词性相对,结构相应,平仄相对,内容相关.、字数相等.对联可长可短.不管长短,上下联地字数必须相等,上联(出句)是多少字,下联(对句)也应当是多少字.如果字数不相等,除特殊情况外,便不成为对联.、句式一致.句式指地是句子节奏形式.上下联相对地句子,节奏形式应当相同.比如:“学问藏今古;文明播东西”,上下联都是“二一二”式.稍长地对联,半联不只一句,上下联句子字数和节奏形式都必须一致.、词性相对.对仗要求,原则上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以此类推. 、结构相应.上下联对应地词或短语,最好是并列短语对并列短语,偏正短语对偏正短语,依次类推.例如:“祖国江山好;大地气象新”中,上联“祖国江山”是偏正结构作主语,下联即以“大地气象”偏正结构作主语来对.、平仄相对(要求不是太严,所以这里就不讲了).汉字有四个声调,普通话四声,是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前二者是平声,后二者是仄声.这是我们必须了解地今平仄.对联关于平仄地格律,最重要地是,上联末尾字必须是仄声,下联末尾字必须是平声.、内容相关.对联地上下联,内容要密切关联,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表达一个主题.而不能风马牛不相及,或者彼此孤立,各自为政;也不能一轻一重,相差悬殊,那样,内容地关联就不密切了.个人收集整理勿做商业用途。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f66ba42233d4b14e842468d6.png)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一、考点解读考试手册针对阅读提出六种三个层次的才能,即认读、理解的才能,分析、综合的才能,鉴赏、评价的才能。
其中认读、理解的才能的第一个要求就是“能读懂文章的内容,能结合语言环境理解词句的意义。
今天我们来谈谈如何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是阅读的根底,所以在语文试卷中几乎是必出的考点。
所谓“重要词语〞,从命题者的角度而言,一是这个词语在文中有重要作用,二是通过这个词语可以检测出考生的理解程度。
理解“重要的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一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语境义〔多义词在语境中确实切义;词语的隐含义、引申义;词语在语境中的特定义、临时义〕;二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指代的内容、对象或范围〕;三是理解词语在文中的修辞义。
〔修辞型、指代型、挑选概括型〕二、方法指要1、联络上下文词语大都有几个义项,孤立地看,这些义项都是抽象、概括的,在词典上可以查得到的。
记住这些义项有必要,但远远不够,因为词语进入文章后,就立即与周围的词、句、段乃至篇发生联络并受到制约,这时词义就变抽象为详细,变多义为单义,只有根据词语出现的语境,联络上下文仔细分析,才能确定其含义。
【例1】世界报业协会在2003年度总结报告中说,在全球报业表现低迷的形势下,中国报纸发行量却增长了8.5%,从1997年到2002年5年累计增长30.3%。
〔2004秋〕1.第一自然段中的“低迷〞指____________。
(2分) 参考答案:世界各地报业普遍不景气在词典里“低迷〞有这样几个义项:1.神志模糊,昏昏沉沉。
2.迷离,迷蒙。
3.低回凄迷。
指情感。
这三个义项,与题中每一个选项都不同。
文中的:“低迷〞显然有其特定的含义,那么特定的含义是什么呢?只有结合上下文才能确定。
关键就在“中国报纸发行量却增长了8.5%〞这一句上。
【例2】①假山实在算不得一件好看的东西。
乱石块堆叠起来,高上下低,凹凹凸凸,□□说天下决没有这样的山,□说阳光照在上面,明一块,暗一块,支离破碎,看去总觉得不顺眼。
理解语段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理解语段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0e1aa7cd951ea76e58fafab069dc5022abea4649.png)
理解语段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一)语段中重要词语的理解1、考点精析: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是阅读的基础,能在上下文语境中迅速地领悟词语的含义,是高水平阅读的一项重要标志,也是中考现代文阅读考查的一项重要内容。
这里的“文中〃二字,一是指理解词语要有全局观念,从整体上把握全文;二是指要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所谓''重要词语〃,是就词语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
所谓''词语的含义〃,不是指一般的词典义,而是这个词语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的临时的、具体的、附加的、动态的、不同于词典义又与词典义有着某种内在联系的新的含义。
本考点的考查内容主要有:(1)把握词语的语境义;(2)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3)把握代词和具有临时指代作用的词语的含义;(4)理解蕴涵在词语中的作者的特殊感情等等。
2、解题思路与技巧:1、结合语境,认真推敲现代文测试非常强调理解动态语言环境中的词语含义。
这种理解不是孤立静止的理解,而是对语言做活的理解分析。
我们知道,同样的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往往是不同的。
因此,只有结合语境,认真推敲,才能揣摩出词语的确切意义。
2、遇到代词,从上查找代词的出现,往往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代词指代内容的落实在本句中是找不到答案的。
代词的指代对象一般在上句或上文,因此我们解题时,必须从上句开始寻找,而且应当由近及远地去找。
3、由近及远,查找释句有些词语比较抽象,较难理解,所以作者往往在提出之后,对他们进行解释,而这些解释往往就是我们所要寻找的答案。
这些阐释性的句子往往在抽象词语之后,因此我们在解题时必须从下句中去找答案,由近及远地去找。
(二)、理解语段中句子的含义A、考点精析:所谓重要的句子,是就其在文章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它们之所以重要,或者是不同层次的中心句,或者是结构上的领起句、总结句和重要的过渡句,或者是表达上有特色的句子。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包括三层意思:首先是理解句子的表层意义,也即字面意义。
(全)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
![(全)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22de54c7af1ffc4fff47ac96.png)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专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考点内涵阐述】词语是知识信息的基本载体。
现代文阅读中,理解词义主要考查在上下文语境中词语含义的领悟,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理解同一词语在文中不同的指代意义。
它主要包括:1.能正确筛选多义词在文中的义项;2.能辨析文中的同义词、近义词的细微差别;3.能把握词语在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含义。
4.能够把握指代词和临时具有指代作用的词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5.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具体说,就是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这个词好在哪里,不用行不行,从而了解词语在文本中的作用。
【解题技法点拨】一、词语辨析技法同(近)义词的辨析,可从下述角度切入:1.从相异的语素分析。
如“废除、解除、破除”三个动词,重点是区分“废”“解”“破”三个相异的语素:废是废止不用的意思;解是去掉消除的意思;破是打破揭穿的意思。
2.从词义的轻重程度上辨析。
如“蔑视”比“轻视”意义要重一些。
“批判”比“批评”要重一些。
“监禁”比“拘留”更重一些。
3.从感情色彩上辨析词义的不同。
如“团结、结合、勾结”,“鼓舞、鼓动、煽动”,这两组词语中,第一个是褒义词,第二个是中性词,第三个词是贬义词。
4.从词义指称的事物范围大小来辨析。
如“边疆和边境”都指远离内地靠近国境的区域。
但“疆”比“境”的范围要大。
5.从语法特点上辨析。
(1)从词性上辨析。
如“英勇和英雄”,一个是形容词,一个是名词。
(2)从构词方法上辨析。
如“比赛和决赛”,一个是并列式,一个是偏正式。
(3)从担任句子成分上辨析。
“必须和必需”。
一个是能愿动词,作状语,一个是动词,作谓语。
二、词意解释技法解释词义常用的方法有:1.语素分析法。
先单个解释字的含义,然后组合起来理解整个词的含义。
2.同义换言法。
是以词解词的方法,即用浅显的概念去理解与之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较深奥的同一概念。
3.词义辨识法。
一个词的本义运用较少,更多的时候是其引申义,那么解答时,需辨清是比喻、借代或是以其他形式形成的语境义,认清来源才能做出正确的解释。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37cd9e09c281e53a5802ffb4.png)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一、考点内涵阐述:词语是知识信息的基本载体,现代文阅读中,理解词义主要考察考生对语境中词语含义的领悟,即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字面意义和隐含意义,理解同一词语在文中不同的指代意义。
它主要包括:1、能正确筛选多义词在文中的义项;2、能辨析文中的同义词,近义词的细微差别;3、能把握词语在特定语境中临时具有的含义;4 、能够把握指代词和临时具有指代作用的词在文中指代的具体内容;5、能够理解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具体说,就是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这个词好在哪里,不用行不行,从而了解词语在文中的作用。
二、解题技法点拨:品味和推敲重要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首先要通读全文,整体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理解文章的情境,领会文章的主旨。
在此基础上,我们才能结合语境,正确解题。
具体方法如下:1 、字词含义辨析。
具体的语言环境决定了词语的含义,这个含义有时是词语的基本义,有时是引申义,有时是比喻义,有时还可能是临时义。
因此要准确理解某个词语在文中的特定含义,必须坚持“词不离句”的原则,根据上下文去推断词语的含义。
需要指出的是,比喻义不同于比喻句,比喻义是词的一种已经固定下来的意义,比喻句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应用的,是临时的。
2、语言归类与词语互换,实际上是考察考生对同义词,近义词的掌握情况。
做题时,我们可以从词的感情色彩(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上,语体色彩(口头语,书面语)上,及词的用法上,词的搭配习惯上加以辨析。
一般情况下,带有喜爱,赞许意味时用褒义词;带有憎恶,贬斥意味时用贬义词。
口语词平实朴素,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富有生活气息;书面语庄重典雅,严谨准确。
3、回答词语的指代义,首先要找出指代词在文中的位置,然后采用瞻前顾后的方法明确词语所指。
指代内容一般出现在上文。
因此,我们重在“瞻前”,适当“顾后”。
一般来说,指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就在指代词所出现处不远的地方。
找到指代的内容后,将其代入原文,检查与原文是否一致。
中考语文 阅读题 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
![中考语文 阅读题 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https://img.taocdn.com/s3/m/a11f8e3e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c1.png)
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一、解释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
1.拆字组词法。
先解释构成该词的各语素的含义,然后组合起来理解整个词的含义。
【经典范例】生命的一抹(节选)少年时那种登高山、穷幽谷的劲儿,到现在还是兴趣不减。
而且,只要有一片静美的天地,我也能欣赏上老半天。
每天走过的小径,常年招展的椰影,一片明丽的阳光,一刻恬淡的宁静,一朵飞花,一叶新绿……这些都散发着沁人的香味,在平淡中自有醇厚的情趣在。
少年时,我喜欢攀登历史的雕像,去倾听巨人心灵的跃动。
现在,我觉得一声寒夜的叫卖,一句村野的俚语,都给我不少的认识。
生活于尘俗里,我常发现许多事物每一天都有新的意义,有时在绝对的静寂中,往往有和谐的天籁洋洋盈耳。
说是现实也好幻想也好,我总觉得这缤纷的世界,永远在启示我,充实我,美化我。
可是,美是什么?年轻时我说不出来,现在更不会说。
美是真理,美是永恒。
但是,真理像一种金色的蜥蜴,有时会改变颜色,而永恒是玄妙的,有时和刹那没有分别,这些都是我无法了解的问题。
不过,我愿我的生命,如同那蓝天中的一缕云,尽管是那么淡淡的、淡淡的一抹,于我已经足够。
问题:请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解释“这些都散发着沁人的香味,在平淡中自有醇厚的情趣在”一句中加点的词语“醇厚”的意思。
【解题思路】这是一个并列词语,依据上下文具体语境,拆字组词,醇为醇香、醇正的意思;厚为浓厚的意思。
合并组合即可得到答案。
“醇正浓郁”。
参考答案:“醇香浓厚”、2.词义替换法。
就是用浅显的词语去解释与之意义相同或相近的较深奥词语的含义。
例如:奇异———奇特。
【经典范例】荔枝(节选)那一晚,正巧有位老师带着几个学生突然到我家做客,望着桌上这两盘水果有些奇怪。
也是,一盘沙果伤痕累累,一盘荔枝玲珑剔透,对比过于鲜明。
说实话,自尊心与虚荣心齐头并进,我觉得自己仿佛是那盘丑小鸭般的沙果,真恨不得变戏法一样把它一下子变走。
母亲端上茶来,笑吟吟顺手把沙果端走,那般不经意,然后回过头来对客人说:“快尝尝荔枝吧!”……说得那般自然、妥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参评教案初中中考语文阅读考点复习教案之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贵州省赤水市第八中学李明泉教学课时:三课时教材版本:适合初中各版本章节: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分析:“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是中考现代文阅读中的一个重要考点,考查考生根据上下文语境领悟词语含义的能力。
所谓“文中”二字告诉考生应从整体上感知全文,并根据具体语境来把握词义。
所谓“重要词语”,是指词语在文中的地位和作用相比较而言的。
一般说来,以下词语是文中的重要词语:1、体现作者立场观点的词语;2、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词语;3、反映深层次含义的词语;4、反映具体语言环境的词语;5、对文章结构起照应连接作用的词语;6、比喻、借代等特殊的词语;7、根据语境随情而作别种义项的词语等。
教学目标:一、使考生能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词语的临时义;二、使考生能把握词语的关涉对象,准确推断词语的指代义;三、使考生能熟练掌握理顺段落层次关系,把握段落语脉,准确推断词义或表达效果;四、使考生能分析比喻、拟人、借代等修辞,准确理解词语的修辞义。
教学方法:通过教师例题讲解,总结解题方法和规律,讲练结合,并进行思维拓展,针对该考点进行相应训练。
教学思路:常见题型→考点例析(答题指津、答题范式、参考答案)→思维拓展→考点训练→教参答案●常见题型1.体会加点词语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或作用)。
或“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
”或体会加点词语“××”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2.加点的词语在文中具体指什么?或结合文意,谈谈你对加点词语“××”的理解。
3.把句子中的“××”改成“××”好不好?为什么?或“加点词语能否互换?为什么?”4.联系全文(上下文),体会(理解)加点词语的含义。
或分析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深刻(深层)含义。
或直接要求回答某词有什么含义?或根据语境,写出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5.结合全文的主题,本文中的“××”词象征什么?6.段中写“××”词语的用意是什么?7.对“××”词语的理解哪一项最恰当?8.对句子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进行赏析。
二、考点例析(一)根据语言环境,准确理解词语临时义例1(2010年重庆市初中毕业卷)14.理解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2分)(1)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答题指津方法:分析“本义”,看语境,推因语境产生的临时义理解这类词语的含义,首先要理解词语的本义(即词语的原意)。
词语的语景义总是在词语本意的基础上,通过引申、形容、比喻等产生出来的,因此,理解了词语,也就可以借助具体的语境来推断其临时义了。
其次要分析语境义。
通过分析语境的意义,便于理解词语的临时义。
第三要整体去感知。
词语置于特定语句或语境,通常与作品的整体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相一致,因此,分析词语的临时义,可以根据文章的上下文,把握文章的整体内容,根据文章的思想倾向来推断这个词语的具体含义。
“诡秘”本指“诡秘”原指(行动态度等)隐秘不易捉摸,但这里却有了临时的含义,我们联系上下文来分析:老人说这话是在“老人问:‘岸边像什么?’”“我愣住了”时,说的,后面的段落重要写老人介绍自己的人生的秘密:A.小时在一本地图册是看到“好望角”的名称,就有长大后去“好望角”看看的欲望;B.“连小学都没读完”就发生日本的侵华战争,自己的愿意不能实现;C.他参军抗日,走遍大江南北,“那本地图册一直揣在怀里”,在一次战斗中,地图册和肚子上被打了一个洞;D.儿子“恰好到非洲工作。
那次他差点就把我接过去看好望角了”;E.发现“河岸跟地图册上画的一模一样”。
心想“这不就是好望角吗?我盼了一辈子好望角,竟在家门口找到它了。
”从以上这些我们可以看出这“好望角”包含着老人丰富的人生经历。
我们联系这些来分析,不难推断,这时“诡秘”的临时含义。
●答题范式:“××”一词原指…… (本义) ,这里指…… (语境义) ,起到了……的作用。
注意:把握文中的关键词语,对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分析人物性格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 “诡秘”原指(行动态度等)隐秘不易捉摸。
这里指老人的笑中含有深意,隐藏着他的人生的秘密,让人不解而好奇。
例2(2009年山东省德州卷)23.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4分)①只须花少许钱,就能买到季节的容颜和气味,以及秋来的诗兴,何乐不为?②看到我这种顾客不选大反选小,简直颠覆了她用专业知识归纳出来的金科玉律。
●答题指津方法:分析“本义”,看语境,推因语境产生的临时义“容颜”原指人的容貌和脸色,但在语境中却不在具有这个意义,而具有临时的意义。
我们可结合此句的前一句子来理解分析:“至于橘子是因为它初上市,皮还青青的,闻起来香味却极辛烈,令人想起千年前的老苏写给朋友的诗:‘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就很容易得出这里用来形容季节的颜色。
同样,“金科玉律”一词出可用相同方法分析。
我们看这句的上下文后会发现,紧挨此句是“她的年纪看起来不算小,从事这一行想必也有些岁月了,阅人大概也不在少数”,把两句结合起来就可看出这里指老板娘多年卖水果所积累的经验,而不在指“不能变更的信条”这个本义了。
●答题范式:〝××〞一词原指……,这里指……,起到了……的作用注意:在具体答题中,写出了本义和语境中的临时义后,最好答上起什么作用,但有的省市对此要求不高,不写出也会判正确。
①原指人的容貌和脸色,这里用来形容季节的颜色。
②原指不能变更的信条,这里指老板娘多年卖水果所积累的经验。
评分:每小题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例3(2008年贵州遵义卷)9.第②段与第⑥段中分别写“我”、“父亲”夸孩子“懂事”的用意是什么?( 3 分)答题指津方法:由“本义”结合语境,领会作者思想感情“懂事”一词,本义指了解别人的意图或一般事理。
文中也用的是此义,但题干要求是回答“分别写‘我’、‘父亲’夸孩子‘懂事’的用意是什么?”答题方法就与前面两例题有细微区别。
相同的是也要结合语境,不同的是应主要揣摩作者这样写的意图。
通读全文,我们知道此文是通过写小孩知道父亲节送礼物给“我”这个父亲,而“我”自己也同样是自己父亲的儿子,却忘记给父亲送礼物,表现了“我”的惭愧、内疚及自责。
这样,我们就会得知文中我”、“父亲”夸孩子“懂事”的用意是反衬“我”作为父亲的孩子的不懂事。
答题范式:“××”一词是……的意思,这里的用意(作用)是……。
注意:有的省市不答出词的意思,只要求答出用意即可得分。
参考答案: 反复夸孩子“懂事”,反衬“我”作为孩子的不懂事。
二、把握词语关涉对象,准确推断词语指代义例1(2010年浙江省湖州卷)相关语段:“时间一天天过去,花生在孩子们的照看下发了芽,长出了绿叶。
那一小包花生竟变成一大片绿油油的花生地。
一天,镇长从这里经过,看到了这番景象,心想:……”8.阅读第⑥段,按要求答题。
( 3 分)(1)加点词语“这番景象”指什么?方法:看位置,先往前找,如果找不到才往后找。
这类题型是“理解重要词语的含义”中最简单的一种题型。
当看到题干“这番景象”中有一个“这”字,我们立即就可考虑:“这”是表示近指的代词,它所指代的内容通常就是在“这”所在的句子或“这”字所在句子的前面,并且不会隔得太远。
我们往前找相关语句或语段,按上述方法,一下就可初步断定答案是“花生在孩子们的照看下发了芽,长出了绿叶。
那一小包花生竟变成一大片绿油油的花生地。
”再把“这番景象”替换成自己认为是答案的内容进行检验,如果通顺,符合语境,就证明做正确了。
反之,就可能做错。
●答题范式:“××”词指代……(语境义)。
●参考答案:花生在孩子们的照看下发了芽,长出了绿叶。
那一小包花生竟变成一大片绿油油的花生地。
例2.(2010年四川乐山卷)相关语段:(4)在个人主义时代,最先受到挑战的并不是单位首长,而是家庭的家长。
没有多少人觉得在家庭生活中,家长角色有多么重要,除非家庭危机出现。
(5)通常,家长就是无限的“支付宝”。
(6)家长就是免费的“家政工”。
(7)家长就是全天候的“出气筒”。
(8)……没有人愿意扮演这样的角色,更无人乐意接受一个整天板着面孔管束着一家老小吃喝拉撒睡的传统家长。
16. 联系文章回答第8段中加点词“这样”指代的具体内容。
(4分)●答题指津方法:看题干是考查指代的具体内容,且有“这样”一词,我们就应这样思考:“这样”同例1题中的“这”相同,同样是表示近指的指示代词,并且考查题型相同,只是出题方式略有变化,既然这样,那么,我们就可完全采用上述方法分析。
先看“这样”一词前面的文字,结合语境寻找代词指代的内容,如果没有再在该词语的后面语句找。
我们一看便会很快发现,恰当的内容应是在第5、6、7段中。
与例1不同的是这一题我们不能完全摘录语句,需要略作删减才是最正确的答案。
删减到什么程度最佳,要看你所指代的内容替换“这样”二字是否最佳。
此题容易做错,有的考生做题慌张,会误认为“全天候的‘出气筒’”符合要求,立即就以此为答案,就漏掉了前面还有适合的内容。
●答题范式:“××”指代……(语境义)●参考答案: 无限的“支付宝”、免费的“家政工”、全天候的“出气筒”等。
(必须答完整才能得4分)三、理顺段落层次关系、把握段落语脉,准确推断词义或表达效果(作用)有的词语在文中的跨度大,仅仅依靠当句或前后句所述的内容还不能准确判断其意思,这就需要理顺段落层次关系、把握段落语脉来作具体分析,方能得出正确答案。
例1. (2010年山东省临沂卷)相关语段(第4段):一望无际的玉米亭亭玉立,茎并着茎,根须在地下交错,叶与叶互相摩挲着絮絮私语,它们还化作一道道的绿浪、把风和自己的芬芳推到更远的地方。
在一条飞速延展的高速公路两边,我的视野里始终都是这让人心安的景象。
相关语段(最后一段):我们到达了淮阳——穿过了大片属于淮阳的田野。
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古老的,经历了七灾八难仍然在默默奉献的田野。
还未被加工区、开发区、新城镇分割得七零八落的田野。
13. 文章最后一段“让人心安的田野,庄稼茁壮生长的田野……”联系第4段所写内容看,这句话“让人心安”一词在内容表达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4分)内容:结构:●答题指津方法:解答此题可分三步走。
第一、过审题关。
题干已非常明确告诉了考生的阅读范围、做题方法、分析的内容等,这就给考生指明了解答途径。
阅读范围是在最后一段和第4段;做题方法是文章最后一段联系第4 段;分析的内容是这句话“让人心安”一词在内容表达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