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方法

合集下载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演进及当代境遇——一种政治哲学的研究视角

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历史演进及当代境遇——一种政治哲学的研究视角

将西方市 民社会 的相关理论工具性地运 用于实
践 。在 哲学 意义 上 , 民社 会 理 论也 经 历 了 自马 市
对此, 洛克、 黑格尔 、 托马斯 ・ 潘恩等都对市民社
会作 了深入 分析 。洛克 和黑格 尔 的市 民社 会概念
克思以来的历史演变。马克思在经济基础与上层 建筑相互关系的基础上 , 论证 了资产 阶级 国家与
为无产阶级革命 寻找 到阶级基础。市民社会在 当代的发展 , 主要是其本 身融入与 国家的互动关 系中, 尤其是 如何在 民主
政 治的社会 中运行 , 这是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 时代价值 的重要体现 。
关键词 : 马克思 ; 资产 阶级社会 ; 生产 关 系; 市民社会 ; 民主化 中图分类号 :1 B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 号:0 1 7 3 2 1 )2— 0 7— 5 10 — 3 X(0 0 0 0 2 0

意义上主要呈现出两种倾向: 一是将西方市民社 会的概念作为蓝本 , 运用于中国的政治实践 , 通过
西 方市 民社 会 研 究 来 建 构 起 中 国 的市 民 社 会 理 论; 二是 以 中国的历史 经验 和现实 状况 为出发 点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马克思市 民社会理论及 其发展
在 欧洲 , 民社 会 专 指从 中世 纪封 建 社 会 政 市 治 性支 配下 获 得 解 放 的 近代 市 民 阶 层 之 间 的 关 系 , 认 为 是 一 个 脱 离 国家 与 脱 离 政 治 的 领 域 。 被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 ( 社会科 学版 ) Ju a f uzo om l n esy( oil cec ) orl o i uN r a U i ri Sc ine n G h v t aS

论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的形成

论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的形成

论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的形成——思想历程与研究方法的考察邓宏炎【专题名称】政治学【专题号】D0【复印期号】2000年02期【原文出处】《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武汉)1999年06期第42~51页【作者简介】邓宏炎(1968—),男,湖北松滋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编辑,硕士,主要从事哲学及编辑学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湖北武汉430079【内容提要】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的形成是一个科学发现的过程,这个过程从《莱茵报》时期到1843年10月,包括经验假设、理论论证和经验确证三个阶段。

在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的形成中,理论知识与经验知识相互交织,逻辑方法与实证方法被同时运用,但文章着重论述了经验知识的重大作用,并强调指出在这一理论形成中马克思运用了实证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马克思/黑格尔/市民社会/国家/逻辑方法/实证方法一在青年马克思的思想发展过程中,《莱茵报》时期到1843年10月是相对独立的一个阶段。

拉宾在他的《马克思的青年时代》一书中,将青年马克思思想发展分为三个主要阶段,《莱茵报》时期到1843年10月就是作为第二阶段出现的①(p18)。

马克思在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为《莱茵报》撰稿,在该报从事编辑工作,后来又担任主编,为该报撰写了一系列文章。

因为《莱茵报》被查封而退出该报后,着手批判黑格尔法哲学,并在这一过程中研究欧洲主要国家近25个世纪的历史和马基雅弗利、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著作,写下了未完成的《黑格尔法哲学批判》手稿和《克罗茨纳赫笔记》。

笔者认为,马克思思想发展中这一阶段的主题就是创立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理论。

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的形成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认识环节,决不是马克思单纯运用费尔巴哈的“颠倒法”对黑格尔国家决定市民社会观念的简单的、逻辑的否定。

作为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决定性起点的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理论的形成,实际上是一项科学发现,它的形成轨迹完全符合科学发现的逻辑,就像自然科学上的任何一项真正的科学发现一样,它也决不仅仅是抽象思辨的产物。

西方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

西方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
⑧国家作为政治社会与市民社会的统一体 , ” 文明。 有着极强
葛兰西沿着这一思维路径 , 运用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中 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辩证的分析方法 , 加上自己对于黑格尔 对现实社会问题进行重新思考 , 提出了上层建 思想的发挥, “一个可以被称为 ‘市民社会 ’ , 筑包含两个层面的思想 , 即 即通常称为民间的社会组织集合体 , 另一个则是政治社会或 ‘领导 ’ 国家。一方面, 这两个层面在统治集团通过社会执行 ‘直接统治 ’ 职能时是一致的 , 另一方面, 统治集团的 或指挥
他们以独特的视 典作家的市民社会思想有很大程度的不同 , 角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市民社会理论的当代转型 。 一、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 “市民社会” 是葛兰西哲学体系中一个核心范畴 , 他的市 民社会思想是在他的国家学说中进行阐发的 。 在葛兰西看 来, 当代资产阶级国家的政治统治已经不再像以前那样主要 靠强制力量来维持 , 而是主要通过取得市民社会文化领导权 来实现, 因而只有从经济的批判转向政治和文化的批判才能
172① ” 个精神和智识来自活 。基于对所处时代的资产阶级以及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 化的深刻认识 , 葛兰西指出, 无产阶级的运动必须注意到市 民社会领导权或文化领域领导权在革命中的重大作用 。 在 他看来, 西方社会的革命不能走俄国的老路 。因为, 在俄国, 国家就是一切 , 市民社会处于初生而未形成的状态 。 所以, 他坚决反对把国家职能仅仅简单地等同于强制性机器 , 也反 , “必须把国家 对将国家职能仅仅规约为暴力职能 。 他指出 ‘教育者’ , 看成是 因为他致力于建立新型的文明或新水平的
② 。而且 , “资产阶级作为一种处于不断运动中的有机体 线”
而确立起来, 他们能够吸收整个社会而把它提高到自己的文 ‘教育 化和经济水平 。因此国家的作用有所改变 : 国家成了

中国市民社会理论研究述评

中国市民社会理论研究述评
第3 1卷 第 9期
20 11年 9 月




学 报
Vo . 1 No 9 13 , . S p 2 1 e .0 1
J u n lo a n n i e st o r a fXin i g Un v r i y
文章 编 号 :0 6— 3 2 2 1 )9— 0 1— 2 10 5 4 ( 0 1 0 0 0 0
目前“ 二分法 ” 在我国学术界普 遍认 同的一种理解 , 二
社会 的分 野 , 寻求社会 透过 民主参 与 、 社会 运 动、 自治结 社 以及舆论 影响而对 国家政治决策进行 参与和影 响”。而我 国大 陆学 者一般都认可将 “ il oiy 译作 “ 民社会 ” C iSc t” v e 市 , 这也是 当前最流行 的译 名 , 来源 于马 克思 主义 经典著 作 它 中的经典译 名 , 是一个倾 向于价值 中立 的淡政治化概念 。 有关 “ iiSce ” Cv oi y 的三种 译 法 的微 妙 区别 给 我们 提 l t 供 了三点启示 。第 一 , 三种译名 从根 本上 说都 表现 了市 民
会 ” “ 民社会 ” 民间社会” 、公 和“ 。
类是二分法 , 主要是 以邓 正来为代表 。他 把社 会划
分为政治社会和公 民社会 。邓正来认为 , 中国公 民社会乃 “ 是指社会成员按照契 约性规则 , 自愿 为前提 和 以 自治为 以 基础进行经济活动 、 会活动的私域 , 社 以及进行议 政参政活 动的非官方公域 ” “ , 中国公 民社会是 由独立 自主 的个 人 、 群体 、 团和利益集 团构成的”。另一类 是三分法 , 社 其主要 是以何增科 、 可平等为代 表。按照公共领域 、 人领域 和 俞 私 介于二者之 间 的第 三领域 的划 分方法 , 何增科认 为 , 公 民 “

市民社会与国家理论

市民社会与国家理论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理论摘要: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最早由黑格尔提出。

他在他在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明确将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相区分开来。

将市民社会看作是私人利益的体系,认为个人是市民活动的基础,也重视在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的作用,认为市民社会依附于国家。

而马克思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理论是对黑格尔相关理论的批判和继承。

马克思认为是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而不是政治国家决定市民社会。

本文将通过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概念进行分析,辩证分析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以及其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结构性关系。

(一)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

马克思指出:“家庭和市民社会本身把自己变成国家。

它们才是原动力。

可是在黑格尔看来却刚好相反,它们是由现实的理念产生的,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

它们是国家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早期所确立的这一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它确立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基本关系,是理解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马克思坚决反对国家决定社会的观点,他通过艰苦的理论探索而建立了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观,从而为科学的研究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关系奠定了唯一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

(二)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二元化。

社会总体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政治和经济的二元化,其实质也是社会和国家的二元化。

从社会发展的总过程来看,国家和社会的二元化是国家把权利(经济权利)逐步还给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从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来看,政治和经济相对分开,是政治和经济充分发展的前提。

(三)社会与国家的重新统一。

国家与社会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质性内容,是从过程和结果的辩证关系中,揭示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政治的必要性,同时又揭示了国家自行消亡的历史趋势。

因此,马克思关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的理论,构成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基础。

三.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理论研究对中国的现实意义市民社会研究于本世纪九十年代在中国学界展开以来,取得了一些严肃而认真的研究成果。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解读及其当代价值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解读及其当代价值

239《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解读及其当代价值《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解读及其当代价值胡晓敏(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济南 250300)摘要:市民社会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重要的基本范畴之一,它构建起了整个唯物史观的理论基石。

本文主要从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二重规定、马克思对未来市民社会的设想及其研究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在当代的价值三个方面对《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理论进行解读,以期对建设中国特色市民社会具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德意志意识形态 马克思 市民社会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8)11-0239-02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对市民社会的理解是建立在彻底的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是马克思唯物理论成熟的标志之一,研究马克思对于市民社会的理论,对当代社会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关于市民社会的二重性解读马克思对市民社会的规定主要集中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第一部分《费尔巴哈》中。

在《费尔巴哈》中对市民社会的表述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1)市民社会贯穿人类整个历史。

“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就是市民社会”。

[1]在这里,市民社会被理解为交往形式或者生产关系。

马克思在这一层面上理解的市民社会是相对于政治而言的狭义的市民社会,是伴随着人类整个社会的发展而言的。

在这层意义上,不可以把市民社会简单和资本主义画上等号,因为资本主义社会也只不过是市民社会渊源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个缩影,一个暂时的形态而已。

而市民社会则是永恒的,存在于整个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之中。

马克思提出市民社会这一层含义实质上是针对于黑格尔所认为市民社会是“绝对精神”产物而提出的批判性成果。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的涵义是站在唯物主义的高度出发来阐述现实的社会生产发展的过程,把市民社会看作推动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因素的基础,也是马克思告别黑格尔的思辨的哲学,走向独立的唯物主义的标志。

_论美国的民主_的研究方法_以实证主义为视角

_论美国的民主_的研究方法_以实证主义为视角

商业文化·法学之窗 2007年7月176《论美国的民主》的研究方法——以实证主义为视角王伟娟(华东师范大学法政学院,上海,200062)摘 要:托克维尔继承了自休谟以来的实证主义传统,以社会为起点阐释民主,在政治思想史第一个以世俗原因为视角考量民主的生成条件,架构出民主生成的理论模D=F(n+l+c)。

当然,我们也应对托克维尔的理论进行恰当的评价和审慎的反思。

关键词:托克维尔 研究方法 实证主义 民主生成的理论模型 中图分类号:D0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07)07—0176—02一、引言研究方法是认识主、客体连接的中介,是真理自在和自为的内在规定性体现,是科学发展的桥梁和灵魂。

政治学是一门解释和预测的科学,自古就有一种科学的情结,其发展和研究方法的运用密切相关。

1833年法国伟大的思想家托克维尔对新生的美国民主社会进行了近9个月的访问考察,并于1835年出版《论美国的民主》的上卷,这是历史上第一部对美国的社会制度进行全方位哲学思考的专著。

在这部巨著中,托克维尔探讨了民主的特性,总结了民主制度的善与恶,评价了美国民主及其弊端,是对新政治哲学的最好表达,使其成为“19世纪的孟德斯鸠”。

密尓说:“托克维尔将牛顿和培根的方法运用于社会和政府的研究,是我们这个时代最伟大的政治科学家,《论美国民主》一书的出版是划时代的。

”〔1〕伟大的理论创造既来自伟大的时代,也同样需要科学的方法加以指导,本文拟以实证主义为视角,以美国民主生成的理论模型为依托,来考察托克维尔《论美国的民主》的研究方法,共同探讨政治学的研究方法及应用。

二、托克维尔与实证主义托克维尔预言:一个全新的社会,要有一门全新的政治科学。

政治科学是社会科学中的一门具体科学,政治学家在建构具体的政治学理论体系时,必须借助于一定的哲学方法,这些方法构成了理论家的方法论。

美国政治学家克吕格在定义“科学”的现代定义时,认为“它是达到两种解放的努力,既从自然的感官经验中解放出来又从研究者实际所处之群体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2〕(p115)对于第一个解放,实际上就是处理好人与事实之间的关系,要做到客观;第二个解放,实际上就是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要做到“独立”。

政治学 国家与市民社会

政治学 国家与市民社会

中国发展研究的检视
——兼论中国市民社会研究
问题的设定
1、为什么中国论者在研究中国发展问题是采取上述倾向? 2、为什么中国论者在上述取向下运用西方理论及概念研究中 国问题时会发生上述问题?
为什么是这些问式?
1、被西方的光芒所震慑。 2、向现代社会转型诉求西方。 ——“示范—接受” 启发意义 1、中国论者采用的那种框架,不是他们所说的那种西方观念。 2、在研究问题时无助于分析整个思想框架。
市民社会不存在?
西方传统: 1、中世纪社会观——社会不等于政治组织; 2、基督教社会——教会是一个独立社会; 3、法律观念——主体性权利、采邑; 4、自治市、二元君主制„„
反君主专制
洛克 社会先于政府。社会契约。市民社会是公众社会生活的一种方
式。 “洛克学派”:1、(市民)社会是一个经济实体。2、公共意见 推动政府尊重社会。

市民社会——生活空间的制度层面——包括所有制度和交往形式 权力、货币成为牢固确立的中介: 权力 货币 组织行政管理 协调经济关系 在生活空间中制度化 公域 私域 系统 生活空间 政治子系统(国家) 公域 经济子系统 私域
采用以经验为根据,对上述融合的形式或反分化形式都开放的 模型。 自上而下的政治化趋势和自下而上的社团主义对社会整合的威 胁确实存在,但市民社会的制度化资源和文化资源给他们以潜在的 回击,语言文化基础也没有破坏。
梯泡特圆丘丑闻:机构和它们的交易合法性只能依据他们与市民余 式的准则体系的关系来确定。
政策上的对立
对政策的理解受民主和非民主准则体系的影响。
美国市民语式的当代形式
——上述语式继续支配美国社会 尼克松——约翰逊 伊朗门——梯泡特圆丘丑闻
结论
相互争论的群体之间的意见分歧不能简单地解释为不同亚文化 和价值系列的自然结果,一部分是个人层次和群体层次上的按准则 体系概括事件时表现出来的一个特点。政治合法性和政治行动关键 取决于将意外事件和人物对照符号化的事件和人物并对号入座—— 为理解市民社会中市民资格、包容和排除问题提供帮助。 要理解美国政治,就必须理解美国市民社会的文化以及理解这 种政治文化的最佳方式,就是理解它的符号性准则体系。

我国市民社会理论研究评述——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为起始

我国市民社会理论研究评述——以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为起始
种体制下 , 为与 国家 构成一种平衡 机制 的社 会 , 作 被强大有 力和无所不 在 的国家行 政力量 所吞 噬 。就 我 国改 革很大程度上 就是将 国家的部分权力 还给社会 , 即在原来 的行 政政治 体制 之外 , 新建 构一个 重 带有一定 自主意义 的社会 。这 一社会 的重构 过程 , 八 十年代 的各种 改革 策略 和解 释模式 中并 没有 在
实践 导向, 因此对于市民社会概念 的上述两个 方面的区别 , 在研究 中缺乏足够 的、 自觉地认识 。
第 一方 面 , 为一种策 略设计 的市 民社会概念 , 其发生学 上我们必须追 溯到上 世纪七 十 年代末 作 在 开始 的中国的现代化 改革 。这场 变革 的社 会历 史 背景是 以计 划经 济 为基础 的全 能性 国家 体制 , 在这
是否能够在 中国的当代语境 中加 以建构 ; 其二是作为西方话 语谱系 中的解 释模 式 , 否能够用来 理解二 是 十世纪 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和现实 。应该说 , 这两个方面是有 明显区别 的, 前者是社会 建构方面 的一种策 略设计 , 而后者则是知识方 面的一种理念预设 。尽管 这样 , 由于市 民社会概念在 引进 中国时具 有强烈 的

个清 晰 的概念 和地位 。即使 作为 国家的一种对应 物 , 也通常是个 人 , 而不 是社 会 。在 八十年 代普遍
流行 的 国家与个人 二元对立 的模式 中, 会这 一维 度并 不存 在 。还 有 , 社 自从 五 四运 动 以来 , 们 已经 我 习惯 了将“ 社会” 同于“ 等 国家 ” 的一 种思 维模 式 , 以,社 会” 所 “ 在话语 谱 系中 的“ 不在 场” 意味 着八 十 ,
识 。
关键词 : 民社会; 国; 践导 向; 市 中 实 阶段 转 型 中 图分 类 号 : O 文 献 标 识 码 : D A 文 章 编 号 :0 84 0 2 0 )20 8 —3 10 —1 X(0 60 —0 20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的市民社会理论探析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的市民社会理论探析

马克思在《论犹太人问题》中的市民社会理论探析作者:宁译锐胡皓月来源:《学理论·下》2015年第02期摘要:《论犹太人问题》主要是针对青年黑格尔派的代表人物布鲁诺·鲍威尔所作,是马克思研究市民社会理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文献。

在这篇文章中,“市民社会”是马克思进行宗教批判、分析政治解放、人的解放时所使用的一个概念,主要是在论述宗教解放、政治解放的过程中从宗教解放与政治解放的关系、政治解放的进步性与局限性、犹太人的世俗生活这三方面对市民社会理论加以探析和研究。

关键词:《论犹太人问题》;市民社会;政治解放中图分类号:B0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6-0032-02一、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简析在马克思的早期著作中,“市民社会”这一术语有双重含义:广义上是指社会每一历史阶段决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经济制度;狭义上是指资本主义社会及其物质关系。

相对于黑格尔,马克思是在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和高度来看待市民社会,从而提出家庭和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并逐渐从直接的物质生产关系中理解市民社会。

从研究视角上看,马克思首先对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从哲学方面进行了批判,主要代表著作有《黑格尔法哲学批判》《论犹太人问题》《导言》。

接着他转向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剖析市民社会,如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通过对异化劳动的分析揭示了市民社会内部的经济运动,深层推进了对市民社会的认识,把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进一步提高到物质生产决定政治生活、精神生活和社会的高度;在《神分圣家族》中开始采用“生产方式”这一表述,认识到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决定作用;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则明确指出市民社会是指“在过去一切历史阶段上受生产力制约同时又制约生产力的交往形式”[1]87,即生产方式的总和。

虽然现在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被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所代替,市民社会也被简化为“生产关系”或“经济基础”,但市民社会仍是一个具有独立价值的概念,市民社会理论仍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4·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总结&思考题

4·现代西方社会学理论-总结&思考题

一、孔德的实证主义社会学(4学时)(一)实证主义社会学的提出孔德认为,整个宇宙现象按其性质可具体分为五类,与此相应地,他将科学也划分为五种:天文学,研究天文现象;物理学,研究物理现象;化学,研究化学现象;生物学,研究生物现象;最后,社会学,研究社会现象。

前四种科学在他之前已经有了专门研究,成为独立的学问,惟有关于社会现象的研究,尚未进入实证阶段,成为真正的科学。

孔德把这门科学最初命名为“物理社会学”,后来改名为社会学。

(二)社会秩序论孔德把社会学定义为研究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的科学。

他将社会学的基本内容划分为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两个部分。

社会静力学是研究各种社会的基本秩序及某个特定整体的各个机构之间的相互关系。

它是从社会的横断面,静态地考察人类社会的结构和制度,寻找确立维护人类社会的共存和秩序的原则。

孔德的社会静力学是“重建社会秩序”的宏观构想。

它包括两个部分:人性结构和社会性结构。

孔德试图借助对人的本性的解释去了解社会历史,并人性中找到社会秩序的根基,找到维持人类社会秩序的价值原则和道德力量。

孔德认为,宗教缔造社会秩序。

语言、所有制和社会组织(社会劳动分工)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也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

(三)社会变迁论孔德实证社会学的另一部分内容是社会动力学。

社会动力学是从社会纵的方面,动态地研究社会的变迁与进化。

智力发展三阶段的理论是孔德社会动力学的基本内容。

孔德根据他的人类智力发展的根本规律,将人类社会变迁与进步的历史进程分为三个阶段:军事阶段、过度阶段、工业阶段。

智力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除此之外死亡、人口、种族、气候、道德价值的精神和政治活动等对社会的进化都有影响作用。

【思考题】1、孔德的科学分类与社会学的关系是什么?2、为什么孔德把社会学分作社会静力学和社会动力学?3、如何评价孔德在社会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二、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2学时)(一)社会进化论斯宾塞认为宇宙间一切都在进化,上至天体的形成,下至物种、人种的起源,从无机界到有机界,从自然领域到人类社会,均受进化规律的支配。

市民社会批判:马克思理论研究的新视阈

市民社会批判:马克思理论研究的新视阈
民” 会 ( 密将 其 称为 商 业社 会 ) 社 斯 的批 判 。马 克 思 首 先肯 定 了市 民社 会 实 现 了人 与 人之 间 的交 往 , 但 他 同时又 指 出市 民社会 导致 了交 往异 化 。 由于私 有 者 需要 的满 足要 以换 得 他 人 的产 品 为前 提 , 导致 这
结果 已经 由视 阈所 决定 。要 重新 理解 和 把握 马克 思 的文本 , 就需 要 从 根 本 上 实 现 视 阈 的转 换 。市 民 这 社会 批 判理 论具 有 与历史 唯 物 主义不 同的话语 系统 和 功能 , 够为 我们 提 供 马克 思 理 论 研 究 的新 视 角 能
提供 了有 利视 角 。他们 没有 陷 人市 民社 会 的拜物 教
略或 是 不够 重视 的 命 题 与 范 畴 , 现 对 马 克 思 理论 实
研究 的深入 发展 。


市 民社 会批 判 的 内涵及特 点
“ 们彼 此 把 自己的产 品看 作 一个 人 支 配 另 一个 人 我 而 且也 支 配 自己 的权 力 , 这就 是说 , 们 的产 品顽强 我 地不 服从 我 们 自己 , 它似 乎是 我们 的财 产 , 事 实上 但 我 们是 它 的财产 , 们 自己被 排 斥 于 真 正 的财 产 之 我 外, 因为 我们 的财 产 排斥他 人 ” … 增 。商 品成 为交
号 : 1 Z 0l 1 C X 0)
自2 0世 纪 9 0年 代 以来 , 界 出于对 马克 思 哲 学
学 是被 边 缘 化 还 是 自我 放 逐 的 理 论 自觉 , 出 了 提 “ 近 马克 思 ” “ 走 、 回到 马克 思 ” “ 进 马 克 思 ” 口 、走 的
政治 国家 相对 的独 立 地位 。然 而经 济 的发展 没有 实

什么是市民社会

什么是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公民社会)是当前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

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对下面问题还是感到迷惑不解:到底什么是“市民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的雏形何时出现?中国市民社会究竟何时兴起?市民社会是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而成为社会热点话题的。

但是,对于市民社会到底何指,还需要做些梳理。

市民社会的“市”也是市场的“市”,两者有着天然的联系。

市民起于市场,依托于市场,但不限于市场。

所以,市民社会与市场有关,但具有比市场更丰富的内涵。

按照经典的说法,市民社会由三个要素组成。

一个是依托市场通过自愿交换,获得独立生活来源,从而获得经济上自主的个人。

不依赖他人为生或不依附于其他人,具有自主选择的机会和能力,可以自行决定自己如何生存,这样的个人构成了市民社会的基础。

在这层意义上,市民社会也可以看作个人能够自主的社会。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市场上站住了脚,开始感受到自己安排生活的独立性和自主性,这是市民社会概念流行的“物质条件”。

市民社会的第二个要素,是完整的法律体系及其对个人合法权利的有效保护。

如果没有制度保护,经济意义上独立自主的个人,以及其独立的基础和自主的条件,都可能因为遭受侵犯而被剥夺,使独立自主成为镜花水月。

个人追求自身利益的努力和结果,能否得到制度化的实现和维护,而不会因为其他人格化力量的干预而付诸东流,取决于公共生活秩序的有效运作及其维护者的持续存在。

只有具备了严格的法治和健全的法制,个人才有可能自由争取利益并始终拥有争取到的利益。

有效的法治将市民转化为公民,保护市民的个人私产,这成为公共秩序的内在要求和显著标志。

随着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各种有利于保护公民权利、规范行政权力的立法渐成体系。

法制的健全和法治的明确,成为中国社会进步的亮点。

新近通过的《物权法》,就是一部关于公民权利界定及其维护的法律,其中对公民合法私有财产的确认和保护,就是市民社会第二个要素的重要体现。

尽管个人因为得到法律保护而获得一定的“公共”属性,但是,人们不可能仅仅以抽象的公共身份加入社会生活,也不可能仅仅依靠市场和法律来满足自己所有的生活需求。

社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

社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

社会融合理论研究综述黄匡时;嘎日达【期刊名称】《新视野》【年(卷),期】2010(000)006【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社会融合"概念逐渐取代"平等"概念成为社会政策实践和研究中的核心概念之一.社会融合理论可以划分为一个基础和三个层次.一个基础,即社会融合的基础理论,包括脆弱群体理论、社会分化理论、社会距离理论和社会排斥理论.三个层次,即社会融合理论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理论:一是社会融合的宏大叙事,这部分起源于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和马克思的社会共产思想,后被帕森斯、洛克伍德、哈贝马斯和吉登斯等演化为社会整合理论;二是社会融合的族群模式,这是社会融合概念较早使用的研究领域,主要用来研究外来群体与流入地当地居民之间的社会关系,包括克雷夫科尔的熔炉论、帕克的族群关系循环论和戈登的同化过程理论以及多元化模式;三是社会融合的心理建构,主要从微观个体的心理层面研究社会融入和社会接纳,包括社会认同理论、自我认同理论和社会接纳理论.【总页数】3页(P86-88)【作者】黄匡时;嘎日达【作者单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北京市,100871;中共北京市委党校社会学教研部,北京市,10004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D267;D638【相关文献】1.市民社会理论的三大流变及核心议题——西方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综述 [J], 陈朋2.理论研究综述应力求客观准确——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若干问题研究综述与刘建武先生商榷 [J], 鲁法芹;周慧如3.职业如何发挥社会融合的功能——德国"职业融合"在职业教育学与职业社会学理论的历史演进与实践反思 [J], 徐纯;连晓庆4.产业组织理论与资本结构理论融合研究综述 [J], 葛红玲;熊晶5.社会文化理论框架下的内化理论研究综述 [J], 秦丽莉;何艳华;欧阳西贝;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解读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解读

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解读马克思在对前人研究成果批判继承的基础上尤其是对黑格尔理论的批判继承中创造性的发展了市民社会理论。

马克思摒弃了黑格尔的那种从绝对精神与伦理精神角度出发阐述市民社会缘起的方法,并对黑格尔所认为的政治国家高于市民社会的论断进行了批判。

马克思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出发,认为市民社会既是一个社会阶段,同时也是以私人交往关系为主的一个与政治国家相对的私人领域,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市民社会也将与国家一道消亡。

标签:市民社会;生产关系;政府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主张发展中国的市民社会或公民社会,他们对市民社会理论的阐述与建构可谓卷帙浩繁。

当下,诸多国家在解决大国善治的进程中也越来越认识到一个强大的市民社会对于实现良善治理的重要作用,在参照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开展一系列改革措施。

然而丰富的理论体系建构必须以对基础概念的充分理解作为其根基支撑,许多学者对市民社会的概念不置可否却大谈市民社会理论。

正是基于此,本文意在通过对马克思市民社会的概念及理论解读,进一步认识市民社会的内涵及理论体系。

市民社会,英语为civil society,德文为Bürgerliche Gesellschaft,这一概念在近几个世纪越来越受到西方学者的关注,在引入到中国后,也引起了国内学者们极大的研究兴趣。

早在两千多年前亚里士多德与柏拉图的著述中就可发现市民社会的影子,只不过当时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高度融合,并未显现出真实的面目。

当时的古希腊由于所有公民都可以通过直接参与加入到政治生活中,所以天生的带着“政治性”的烙印,那时的市民社会主要指的是与野蛮社会相对的人类文明状态。

据说,“‘市民社会’一词在14世纪开始就为欧洲人采用,其含义则是西塞罗在公元1世纪便提出的。

它不仅指单个国家,而且指业已发达到出现城市的文明政治共同体的生活状况”。

西欧中世纪之前,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并未替代传统的农业生产经济模式,并且其并未发展壮大,政治国家掩盖了市民社会的发展需求,因此市民社会不被人们重视,它也从未摆脱政治国家的压制获得自由,政治国家以无所不包的势态将政治权力的触角伸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浅析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

浅析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

浅析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1. 引言1.1 引言葛兰西是20世纪德国著名社会学家,他的市民社会理论为我们理解社会发展和政治变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参考。

通过对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社会结构和社会变迁的规律,为建设现代化社会提供有益的借鉴。

本文将从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出发,探讨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区别、市民社会的自我组织特点、市民社会对民主政治的影响以及市民社会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旨在为我们深入理解市民社会作出一定的贡献。

2. 正文2.1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概述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主要强调市民社会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他认为市民社会是介于家庭和政府之间的一个独立领域,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规范的特点。

在市民社会中,个人可以通过参与各种社会组织和活动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诉求,发挥自己的社会角色。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还关注市民社会与现代化进程的关系。

他认为市民社会是现代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推动社会变革和发展的作用。

通过自我组织和自我管理,市民社会可以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变化和挑战,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作出贡献。

市民社会的发展不仅可以促进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还可以提升社会的文明程度和生活质量。

2.2 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区别市民社会与政治社会的区别在于其组织形式和运作方式。

市民社会是由民间个体、团体和组织自发形成的社会网络,其成员通过自愿参与和合作来实现共同利益和目标。

市民社会的组织形式多样化,包括各种社会团体、非政府组织、志愿者团体等,其运作方式以自组织、自主和自愿为特点。

市民社会的目的在于促进社会民主化和建立公共领域,强调个体的自治和自由。

相比之下,政治社会则是由政府和政治组织主导的社会结构,其权力和资源控制集中在政府机构和官员手中。

政治社会的组织形式相对集中和垂直,决策权和资源分配由政府来决定,参与者通常是被动的接受者。

政治社会的运作方式以权力、控制和官僚主义为特点,缺乏市民参与和监督机制。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市民社会”理论——从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谈起

《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市民社会”理论——从马克思对黑格尔市民社会理论的批判谈起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是通过单个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需要和契约关系,通过法律制度对 人身和财产权利的保护,通过维护他们的特殊利益和公共利益的外部秩序而建立起来的。是 一个市场交往体系和自我保障机制。在这个体系中,市民社会否定了家庭这一伦理实体,“家 庭已涣散为多数”,从而使人的特殊性获得了解放,并使特殊性成为了市民社会的支配原则。 人是自由的独立的,不再受家庭中人的依赖关系的束缚,而是受制于个人间的相互需要,并 在彼此相互需要间获得普遍性。虽然黑格尔通过否定家庭解放了特殊性,并让人们在彼此需 要之间获得了自由意志的普遍性,但市民社会中彼此间的利益冲突仍然无法在其内部有效解 决。因此,在黑格尔看来,只有靠外部力量,才能使市民社会的走出这个困境,这个外部力 量就是国家。在这里,个人成为公民,公民之间的关系靠法律这种理性关系进行调整。“在 国家中人与人之间自在自为的联合才能真正实现,伦理精神才能够达到‘实质的普遍性’”。 ⑨黑格尔的市民社会从市场经济本身出发揭示了现代社会的本质,并由对市场经济社会中人 与人关系的抽象和概括从而确立了市民社会的现代观念。
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包含了三个部分:抽象的法,道德和伦理。对于伦理,他认 为“善和主观意志的这一具体同一以及两者的真理就是伦理”③,“主观的善和客观的、自在 自为地存在着的善的统一就是伦理”④。他把伦理看成是一个精神的,活生生的,有机的世 界,它有着自己生长发展的过程,并将其生长发展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家庭,市民社会和国 家。家庭是直接的或自然的伦理精神,“是以爱为其规定”⑤的。 “在家庭中人们的情绪就 是意识到自己是在这种统一中,即自在自为地存在实质中的个体,从而使自己在其中不是一
[关键词] 马克思 德意志意识形态 市民社会 黑格尔 唯物史观
市民社会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一个重要的概念,市民社会理论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 组成、国家建构方面的深刻洞见。在对前人批判和继承的基础上,马克思和恩格斯重新分析 了市民社会的本质,把市民社会纳入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使其成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大 厦的一部分。纵观马克思一生的思想历程,从最早对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批判到后来的 《资本论》的写作,他对市民社会问题的思考贯穿始终,即使具体说法前后发生过变化,但 其站在唯物史观角度的基本立场是一致的,本文从其早期的《德意志意识形态》入手,分析 马恩在继承和批判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基础上对市民社会的理解,试图讨论马恩早期的市 民社会理论。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和国家理论.kdh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和国家理论.kdh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和国家理论邹闰华李小辉(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湖南长沙 410081)[摘要]黑格尔以现代社会主义的权利和自由如何同客观的社会秩序相和谐为理论核心。

以主体的自由和权利为出发点,结合市民社会由于各种特殊利益之间的互动形式的市场自发秩序的脆弱性,而提出了系统的市民社会和国家理论,这一理论已经成为社会的政治理论的研究热点,并对现代国家社会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市民社会;伦理国家;主体自由一黑格尔所处的时代,正是传统社会结构解体和新的资本主义社会结构形成的时期,与这一历史变化相适应,传统的亚里斯多德的政治哲学在向现代自然法理论转变。

传统的政治理论没有区分国家与社会、政治权力结构与社会经济结构。

资本主义社会通过商品交换已经形成了同政治统治秩序相分离的、相对自主的经济领域,同时,国家受传统政治秩序的宗教和道德束缚,形成以形式法和官化为特征的现代国家。

黑格尔是最早强调市民社会和国家的人。

早在耶拿时期,黑格尔就意识到市民社会问题的重要性。

在《自然法的科学模式》(1802年),已开始把市民社会理解为财产和权利系统。

市民社会能通过劳动交换形成了一个掊离人们的伦理生活背景,以利益的相互依赖性为基础的物质系统。

正是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命名他意识到不可能在现代市民社会基础上重建希腊城邦社会。

在《法哲学原理》中,黑格尔提出了系统的市民社会和国家理论。

这一理论已经成为当代社会政治理论研究的热点。

~~~~~~~~~~~~~~~~~~~~~~~~~~~~~~~~~~~~~~~~~~~~~~~~~~~~~~~~~~~~~~~~~~~~~~~~~~~~~~~~~~~~~~~~~~~~~~~~~~~~~~~~~~~~~~已被割去三郡,不构成危险;淮南王从小无母,随吕太后长大,与吕太后关系一向较为亲近;代王则“愿守代边”,不为吕太后疑,因而,此三人终得以保全。

可见,吕太后王诸吕、诛刘姓王并非仅为了自己个人的私欲,而是为了维护汉王朝的长治久安,为了社会的安定。

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开题报告

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开题报告

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研究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哈贝马斯是德国哲学家,被誉为当代欧洲最具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

他在20世纪后期提出了市民社会理论,对西方现代民主政治体制的构建、人类文明进程等方面作出了深刻解释。

具体而言,他强调了市民社会的作用、市民社会与现代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市民社会的构建问题。

因此,本文选取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相关内容进行深入解读。

二、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究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市民社会的概念内涵、市民社会的功能和意义、市民社会与现代国家的互动关系、市民社会的构建方式等方面,以期为了解市民社会的本质以及推动其建设提供思路和参考。

三、研究方法本文主要运用文献研究法,以哈贝马斯的原著、相关论文为主要数据来源,通过系统梳理和比较、分析等方式,对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进行深入研究。

四、预期结果通过研究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将对理解市民社会的本质、现代国家和市民社会的互动关系以及市民社会的构建方式等方面作出深入的认识,以期为推动我国市民社会建设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五、论文结构第一章:绪论介绍选题背景、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预期结果。

第二章: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概述全面介绍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包括概念内涵、发展历程等。

第三章:市民社会的作用和意义探讨市民社会在社会和政治领域中所起的作用和意义,并就此进行分析和解读。

第四章:市民社会与现代国家的互动关系分析和探究市民社会与现代国家的互动关系,探讨市民社会对国家治理的作用,并对政治参与的相关问题做出相应的理论思考。

第五章:市民社会的构建方式结合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对市民社会的构建方式进行探讨,并提出可行建议。

第六章:结论对本文所做的研究进行概括、总结,为现代民主政治体制的建设提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一、市民社会理念(idea of civil society)于近一、二十年间的复兴与拓深,几近形成一股可以被称之为全球性的“市民社会思潮”。

当然,所要复兴者并不是同一的市民社会概念:他们或援用洛克的社会先于国家因而国家受制于其对社会的承诺的观点,或诉诸孟德斯鸠以及承继了孟氏的托克维尔的分立自治及相互制衡的观点(即指社会由其政治社会予以界定,但作为政治社会的强大的君主制须受制于法治,而法治则需按分权原则独立的“中间机构”来加以捍卫的观点),或采用将洛克和孟德斯鸠的观点融入其思想的黑格尔的观点(即认为体现个殊性的市民社会独立于国家,但在伦理上并不自足,从而需要代表普遍利益的国家对其加以救济的观点),或引证马克思将黑格尔观点头足倒置而形成的基础(市民社会)决定上层建筑(含国家和意识形态)的观点,以及主要接受黑格尔观点并对马克思“市民社会-国家”框架进行修正并在“基础-上层建筑”这一基本命题之外的上层建筑内部提出一个关键的次位命题即“市民社会-国家”关系的观点,或依据哈贝马斯那种凭藉非马克思思想资源但却对市民社会做出民主阐释的新马克思主义观点,等等不一而论。

这种情况的发生,一是因为市民社会思想发展之脉络在历史上太过庞杂且缺乏系统的市民社会理论以及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市民社会理论所标示的侧重点的差异,二是因为当下的论者或行动者往往都是根据一己的目的而择取其所需要的理论资源的。

然而,毋庸置疑的是,当下所要复兴的市民社会理念,套用查尔斯?泰勒的话说,“并不是那个使用了数个世纪的、与‘政治社会’具有相同含义的古老概念,而是体现在黑格尔哲学之中的一个比较性概念。

此一意义上的市民社会与国家相对,并部分独立于国家。

它包括了那些不能与国家相混淆或者不能为国家所淹没的社会生活领域”。

驱动市民社会理念于当下复兴的一个较为深久的原因,在我看来,主要是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之交初显并于二十世纪中叶炽盛的形形色色的“国家主义”,这在现实世界中表证为国家以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向度对市民社会的渗透或侵吞。

为对此种猖獗的“国家主义”做出回应,人们开始诉诸市民社会理念,试图对国家与社会间极度的紧张做出检讨、批判和调整,以求透过对市民社会的重塑和捍卫来重构国家与社会间应有的良性关系。

例如,约翰?基恩力图通过捍卫市民社会与国家间的界分来推进欧洲社会主义的民主化;Michael Walzer 建议用市民社会的理念来统摄社会主义的、资本主义的和民族主义的理想;Daniel Bell 甚至呼吁在美国复兴市民社会,以此作为抵御日益扩张的国家科层制。

然而,促使市民社会理念复兴运动的更为直接的导因,乃是东欧及前苏联等国家为摆脱集权式统治而进行社会转型的过程;雅克?拉尼克(Jacqaes Rupnik) 就曾将1968年至1978年间波兰的政治发展概括为“修正主义的终结与市民社会的再生,”或者说,乃是依凭市民社会理念展开自下而上的努力斗争的结果;爱德华?希尔斯则认为,这是市民社会观念浮现的结果,因为集权式国家在消解市民社会的同时却无力根除市民社会的观念,“正如魔鬼的观念在企图限制并剥夺魔鬼一切权力的神学中得以保存一样。

”此处需要强调指出的是,实际上所有西方的思潮流派都视东欧诸国及前苏联的“社会转型”为西方价值、理念和制度的胜利;这一判断的深层预设,就市民社会而言,乃是指立基于西方经验或观念的市民社会而型构出的国家与社会关系模式是那种可以跨越空间、超越文化或传统的具有普世效度(universal validity) 的结构性框架。

正是基于这一预设,市民社会就被认为不仅仅是一种可以用来对抗或抵御暴政、集权式统治的必要的手段,而且还是一种应被视为当然的目的。

这种将市民社会不仅视为手段而且还设定为目的的观点,其要害在于市民社会理念的运用不会因“后共产主义”的到来而终止,相反将在由此向真正民主自由的市民社会的迈进过程中持续得到使用。

市民社会理念凭藉诸种摆脱集权式统治的运动以及种种“新社会运动”(new social movements)而得以复兴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市民社会话语”以后,便在另一个向度(dimension) 上依据这种知识自身所具有的相对自主的逻辑,或者说在某种意义上脱离其直接赖以的成因而逐渐形成种种新的理论研究的努力。

这在理论研究领域中具体表现为相对独立的知识范式的建构。

哈贝马斯从“新马”的立场出发对资产阶级“公共领域”(public shpere) 的结构进行了重新解释,亚历山大从文化理论的角度对市民社会话语做出了个案性分析,马修从帕森斯社会学的理论出发但根据其自己对它的修正而提出了新的“社会团结或凝聚性”理论,而泰勒则从社团自治或民主主义的立场出发对黑格尔式市民社会观做出了重构等等,无疑都是知识范式建构方面的典范,但这些努力还很难说是市民社会系统理论的建构;真正在这方面做出贡献的是英国学者约翰?基恩于1988年出版的Democracy and Civil Society和美国学者科恩与阿雷托于1992年出版的Civil Society and Political Theory .仅如科恩和阿雷托在其书的导言中所宣称的,“尽管市民社会‘话语’不断扩散,市民社会概念本身亦不断增多,但迄今为止还没有人发展出一系统的市民社会理论(theory) ,而本书便是要开始建构此一系统理论的努力。

然而,系统理论的建构,却不能直接出自于行动者的自我理解,但行动者则很可能需要那种对行动的种种可能性和局限性做出的较远距离且较富批判力的检视所产生的结果。

此类理论须与相关的理论论争的发展具有内在勾连。

”当然,由于研究者在建构理论时的取向不同,同时又由于市民社会理念本身所具有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人们在形成诸种新理论的过程中表现出了不尽相同的意图,仅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理论就可以概括出两种意图:哈氏试图从社会与历史的角度出发将实际历史经验归类为若干公共领域模式,并认为资产阶级公共领域只是其中一种类型;但是,哈氏又是道德与政治哲学家,所以他的另一个意图在于对当代政治的批判,因此他所谓的资产阶级公共领域便又构成了他据以批判当代社会的一个抽象判准。

二、中国学界,包括西方汉学界、中国大陆和台湾知识界,乃是在八十年代下半叶开始引入市民社会理念的。

然而,三地的学者之所以援用市民社会理念,其原因除了受东欧和前苏联国家摆脱集权式统治的某种成功“示范”以及受西方市民社会话语的影响以外,在我看来,还有着他们各自的原因。

这些原因与三地的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紧密勾连,正是在不尽相同的环境之中,三地的论者形成了他们彼此不同的问题结构以及他们各自的取向或诉求,从而也就相应地表现为他们对市民社会的不同理解。

众所周知,五、六十年代主导西方汉学家(这里尤指美国汉学界)的历史解释模式主要是源自西方现代化理论(最为典型的是马克斯?韦伯的中华帝国静止观)的“传统”中国与“现代”西方的对立模式;此种模式认为中国在同西方接触之前是停滞的,或仅在“传统范围”内发生变化。

正是在这种模式的基础上派生出了以费正清为首的哈佛学派所主张的“西方冲击-中国回应”模式,其内在理路表现为:既然中国内部不具有发生变化的动力,那么这种动力就只能是来自外部。

然而,此一模式由于受到全球革命热潮的影响而在六十年代以后不断遭到质疑,遂形成中国近现代史解释的新模式,即所谓“革命”模式。

在“革命”模式的影响下,不仅近代中国史是围绕革命史这个中心来撰写的,甚至那些并非专门研究革命问题的论著也以革命成就为标准,据此解释和评价其他历史问题。

毋庸置疑,在绝大多数的论著中,革命是依其成就而被正面评价的。

因为“革命论”认为,所谓“西方冲击”只是在为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当时美国侵略越南的行为做辩护;而从另一方面来看,“革命给中国引进了一种新型政治,使远比此前为多的人们得以参与政治,……它将人们从过去的被压迫状态中解放出来,并使他们摆脱了传统的思想奴役。

革命使中国摆脱了帝国主义,并转变为一个现代主权国家。

革命还清除了或由历史形成的,或由近代帝国主义导致的种种发展障碍,解决了发展问题。

”然而,此一欲求替代“西方冲击-中国回应”观的“革命”历史解释模式,却又于八十年代在一个路向上因受全球性的对革命的否定思潮以及中国内部对“文化大革命”进行否定的因素的影响而开始遭到质疑,并在另一个向度上因社会史的拓深研究而受到挑战。

在后一类研究中,近年来逐渐形成了“早期现代”(early modern)的概念,持这一观念的学者不仅否定了“革命”模式而且也动摇了“停滞的中华帝国”的模式。

采取此一取向的学者中最具影响的便是那些转而接受市民社会的理念,更准确地说是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的概念的论者,他们试图建构起对中国历史经验做重新解释的“公共领域/市民社会”范式:例如,Mary Rankin 通过对晚清浙江的公共领域的精英能动主义的分析,罗威廉通过对晚清汉口地区商人的区别于“祖籍认同”(native idendity)的“本地认同”(locational idendity) 而形成的市民社会的探究,以及David Strand通过对民国时期北京种种作为参与政治的新领域的“非国家活动”的研究等等;这些研究大体上都倾向于认为,在清代,随着地方士绅或地方精英(local elits) 日益卷入公共事务以及市民社会团体的逐渐扩张,各种地方势力业已呈现出某种独立于国家而维护社会的自主性,这种趋势到了民初更显明确,日具实力的各种社会组织在公共领域中不断声张其地方或成员的利益。

这种观点以一个社会具有自身的发展逻辑为其出发点,认为明清乃至民初的中国发展了大规模的商品化,而这种商品化必定引发经济的、社会的和政治的种种变化。

只是这种变化的趋势后来因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对抗这种侵略的革命而被打断了。

美国汉学家援用市民社会/公共领域的理念对中国的研究,虽说不乏对当代中国改革进程中的社会自主性拓展的关照,然而一如上述,其间最为突出的贡献则是由一些颇有见地的汉学史家在重新解释清末民初中国史的区域研究领域中做出的。

他们在运用“市民社会/公共领域”模式研究中国史的过程中,最重要的关怀相对来讲并不在于中国将如何发展,而在于描述中国在历史上是如何发展的以及解释中国在历史上为什么会如此发展及其结果。

〔19〕这种关怀本身的规定性,导使他们在内在的取向上更倾向于将其侧重点放在回答应当如何描述和解释中国史的问题上,因此他们的讨论在很大程度上就表现为对历史解释模式的论辩〔20〕;极具反讽的是,原本被以为更为有效地用来解释历史的模式,却在模式与模式之间的论辩中反过来要用被这种模式重新组合的历史去证明它的有效性;这可以说是对中国历史采取了一种几近非历史的态度,亦即将理论模式与历史的紧密勾连解脱〔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