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育种学 第3章 稻田生态环境与水稻种植区划分

合集下载

世界主要水稻生产系统分类及特征--福州科技网

世界主要水稻生产系统分类及特征--福州科技网

世界主要水稻生产系统分类及特征--福州科技网世界主要水稻生产系统分类及特征水稻生态系统的划分是水稻生产和科学研究的一项基础工作。

世界各国的自然生态环境、种植习惯、社会经济条件和水稻生产状况都有很大差异,不同研究机构或团体对于水稻生态系统的划分也各不相同。

一、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的四大水稻生产系统1.灌溉水稻生态系统(irrigated rice ecosystem) 灌溉水稻生长在筑堤的田中,一般可以保证一年一季或多季作物生长的灌溉所需,根据降雨量的不同分为灌溉雨季和灌溉旱季。

世界上大约有7 900万hm2水稻是在需要灌溉条件下生长的,平均产量为3-9t/hm2。

虽然灌溉水稻仅占水稻播种面积的50%左右,但它提供了世界水稻供应总量的75%以上。

灌溉水稻生态系统主要在半湿润气候的亚热带地区(印度、缅甸、泰国)和湿润气候的热带的大部分地区(孟加拉国、柬埔寨、老挝)。

根据目前各个国家和地区的水稻单产平均水平,灌溉水稻系统可以划分为3个等级:高产地区(单产>5t/hm2)、中等产量地区(单产在4-5t/hm2)和低产地区(单产<4t/hm2)。

亚洲的中国、埃及、日本、印度尼西亚、越南、韩国和塞内加尔河流域的灌溉系统、以及西非代表了灌溉水稻的高产地区,中等产量地区则包括孟加拉国、印度的西北部和南部、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斯里兰卡和泰国,而柬埔寨、印度东部、马达加斯加、尼泊尔和巴基斯坦则属于低产地区。

除了基本的产量限制因素,比如光照、气温、水的利用、氮、磷及相关的作物管理因素外,在中、低产量地区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有:(1)薄弱的生产投入管理措施;(2)由于杂草、虫害、疾病等造成的损失;(3)地质上不充分的陆相层、缺乏平整、灌溉用水不足;(4)排水不当造成土地盐碱化的上升。

高产地区也存在一些与此相同的限制因素,但高产地区面临的主要问题是:(1)在一些国家,平原地区平均产量约6t/hm2; (2)由于虫害导致产量不稳定;(3)在集约化的种植条件下,持续保持高产的难度很大;(4)过分的投入使得环境恶化。

作物栽培学基础

作物栽培学基础

机械直播稻
(一) 水直播稻栽培技术
水直播稻的稻田采用水耙、水整,在田
面保持水层或泥浆的情况下进行播种。
1.整地
整地要精细,田面高差不超过3cm。无论 秋、春耕都要适时耙平碎土。对大面积机耕 稻田,要根据地势高低隔成小块田,田四周 开排水沟,再用小型机具整平。
杂交中稻
(等行) 1.8-2 13.3 23.3-26.7 4-6
杂交中稻
宽 26.7-34
(宽窄行)
窄 16.7
3. 抛秧要求
在大田平整不硬、上糊下松的条件下, 分块定量,先抛2/3,留1/3点抛补稀。秧 苗要抛高抛足抛匀。抛后及时清理操作行。
栽插密度比插秧减小30%左右。
机械抛秧
机抛秧的返青期
(二)水稻产量构成因素
水稻产量是由单位面积内的有效穗 数,每穗平均颖花数,结实率和粒重四 个因素所构成。千粒重的变化不大(多数 品种在24—27g的范围内)。
反应产量水平的可靠指标主要决定 于每亩总实粒数(单位面积有效穗×每穗 颖花数×结实率)。
若亩产500kg,实粒数在2000万粒以上
高产田的穗粒结构可以归纳为三类:
(2) 催芽
催芽的方法有普通催芽,蒸气温室催芽,温 床催芽,地窖催芽,草囤催芽等。各种催芽技术 都要求做到:
快— 3天内催好芽, 齐— 发芽率在90%以上; 匀— 种芽均匀一致, 壮—芽根比例适当,颜色鲜白,气味纯正。
催芽可分三个阶段:
高温破胸(露白)阶段
时间 谷种上堆或进温室至种胚突破谷 壳露白。 操作 浸好的谷种在45-50℃热水浸泡 10-15分钟后上堆或进温室,谷温保持在 38-40℃之间,经10-15小时,破胸率可达 90%以上。
有效分蘖终止期应排水晒田,抑制无 效分蘖。

水稻种植结构与关键栽培技术分析

水稻种植结构与关键栽培技术分析

水稻种植结构与关键栽培技术分析水稻作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世界前列。

水稻的种植结构与关键栽培技术直接影响着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对水稻种植结构与关键栽培技术进行分析,以期为水稻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和指导。

一、水稻种植结构分析1. 不同地区的水稻种植结构水稻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和珠江流域地区,我国水稻种植结构呈现出北方稻、南方稻和混播稻三种类型,其中北方稻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北的地区,南方稻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以南的地区,混播稻则分布在北方稻和南方稻的过渡地带。

2. 不同类型水稻的种植特点北方稻适合早熟、冷稻、干稻、播种和挂秧,主要特点是耐寒、矮秆、耐短日照以及不抽节;南方稻适合晚熟、热稻、水稻、插秧、育秧;混播稻则是北方稻和南方稻的综合特点,对温度要求适中。

二、水稻关键栽培技术分析1. 地力水平的提高土地的地力水平直接影响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因此合理施肥、测土配方是提高地力水平的重要手段。

要根据土壤性质、水稻品种、不同生长期等因素来确定施肥的具体方法和时机。

2. 水稻品种的选择水稻品种的选择直接关系到产量和品质。

不同地区,应选择适合本地湿润气候的早熟或中熟品种,以保证稳定高产。

要根据不同地区的耕作习惯和机械化水平来选择适应性好的水稻品种。

3. 合理的田间管理田间管理是影响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关键环节之一。

包括水稻的覆盖、除草、灌溉、排水、梗脱等管理措施。

合理的田间管理可以保证水稻充足的光照和养分,从而提高产量和品质。

4. 病虫害的防治病虫害是水稻生产中的常见问题,影响着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合理的病虫害防治措施是关键。

定期喷洒农药,合理的轮作和间作,选择抗病虫害的水稻品种等都是提高产量和品质的重要手段。

5. 稻田生态环境的调控稻田的生态环境是直接关系到水稻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

如通过稻田生态系统的优化调控,对水稻生长有利的气候条件和土壤养分等环境因素进行合理调节,可以提高水稻的产量和品质。

水稻多品种农业气候区划

水稻多品种农业气候区划

水稻多品种农业气候区划引言在农业生产中,气候因素是农作物生长和发育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而水稻作为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受气候的影响尤为明显。

为了实现高产高效的水稻种植,进行水稻多品种农业气候区划是非常重要的。

水稻的基本生态特征水稻的生态特征主要包括对温度、降水和光照的适应性。

温度适应性水稻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强,适宜生长的温度范围较广。

一般来说,水稻的生长温度范围在15摄氏度至40摄氏度之间,最适生长温度为25摄氏度至35摄氏度。

降水适应性水稻对降水的要求较高,一般来说,水稻的生长需要适宜的降水量和分布。

水稻生长期间,水分充足有利于水稻的生长发育,过多或过少的降水都会对水稻产量产生不利影响。

光照适应性光照是水稻生长所必需的外部条件之一。

水稻需要充足的光照才能进行光合作用,从而正常生长。

一般来说,水稻对光照的要求较高,在生长季节中,每天需要至少10小时以上的日照。

水稻多品种农业气候区划的意义进行水稻多品种农业气候区划对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深入了解气候特征通过对水稻多品种农业气候区划的研究,可以深入了解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为制定合理的种植措施提供基础数据。

不同品种的水稻对气候的适应性不同,了解气候特征可以选择适宜的品种进行种植。

指导种植布局水稻多品种农业气候区划可以指导种植布局,有助于合理安排不同品种的种植面积和种植时间。

通过合理的种植布局,可以降低风险,提高产量和品质。

提高生产效益水稻多品种农业气候区划可以为农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合理调控农业生产结构,提高生产效益。

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选择合适的品种进行种植,可以降低成本,提高产量,增强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水稻多品种农业气候区划的实现方法基于气候数据的统计分析水稻多品种农业气候区划可以通过统计分析气象数据来实现。

首先,需要搜集不同地区的气象数据,包括温度、降水和光照等指标。

然后,通过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比较,找出不同品种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适应性,从而确定不同地区的水稻品种适宜性。

水稻的生态类型

水稻的生态类型

水稻的生态类型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它在许多国家都是主要的粮食来源。

水稻的生态类型可以分为三类:浅水稻、深水稻和旱地稻。

一、浅水稻浅水稻是生长在淹没的田地上,通常淹没在15-50厘米的水中。

这种生态类型适合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如东南亚和南亚。

浅水稻需要大量的阳光和温暖的气候,以及湿润土壤。

1.1 生长环境浅水稻需要大量的阳光和温暖的气候来生长。

它们需要每天至少8小时以上的阳光,并且温度要在20℃以上才能正常生长。

湿润土壤也是浅水稻生长所必需的条件。

1.2 特点浅水稻有很多特点,其中最明显的是它们需要淹没在15-50厘米左右的水中才能正常生长。

它们也需要大量的肥料和灌溉来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

1.3 适应性由于浅水稻需要大量阳光和温暖的气候,所以它们只能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生长。

由于浅水稻需要淹没在水中才能生长,因此只有那些土壤湿润的地区才适合种植浅水稻。

二、深水稻深水稻是一种生长在深水中的品种,通常需要淹没在50-100厘米的水中。

这种生态类型适合于非洲和南美洲等地区。

深水稻需要大量的阳光和温暖的气候,以及湿润土壤。

2.1 生长环境与浅水稻不同,深水稻需要更深的水来生长。

它们通常需要淹没在50-100厘米左右的水中才能正常生长。

它们也需要大量的阳光和温暖的气候来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

2.2 特点与其他品种相比,深水稻有很多特点。

最明显的是它们需要更深的水才能正常生长,并且通常比其他品种更高大。

它们也需要大量肥料和灌溉来保持良好的生长状态。

2.3 适应性由于深水稻需要更深的水来生长,因此只有那些土壤湿润的地区才适合种植深水稻。

由于它们需要大量阳光和温暖的气候来生长,所以只有在非洲和南美洲等地区才适合种植深水稻。

三、旱地稻旱地稻是一种在干燥条件下生长的品种,在不需要灌溉的情况下也能生长良好。

这种生态类型适合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如印度和中国北方。

3.1 生长环境与其他品种不同,旱地稻可以在干燥条件下生长,并且通常不需要灌溉。

作物栽培学

作物栽培学

水稻栽培一、水稻区划1、华南双季稻区:主要包括:广东、广西、福建、海南,品种以籼稻为主。

2、华东单双季稻区:主要包括:江苏、上海、浙江、安徽中南部、江西、湖南、湖北、四川。

3、西南单季稻区:主要包括:湖南西部、贵州大部、云南中北部;青海、西藏,水稻垂直分部带差异明显,低海拔为籼稻、高海拔为粳稻。

4、东北单季稻区:主要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山西,品种以粳稻为主。

5、东北早熟单季稻区:主要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东部,品种以粳稻为主。

6、西北干旱区单季稻区:主要包括:新疆、宁夏、甘肃西北部、内蒙古西部,品种以早熟籼稻为主。

二、水稻的生长期1、营养生长阶段:(1)发芽期(2)幼苗期(3)分蘖期(4)拔节期2、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并进阶段:(1)孕穗期(2)抽穗期(3)扬花期3、生殖生长阶段:(1)乳熟期(2)蜡熟期(4)完熟期根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区、市)农业生产经营户的抽样调查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全面统计,2016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单位面积产量、粮食总产量如下:一、全国粮食播种面积113028.2千公顷(169542.3万亩),比2015年减少314.7千公顷(472.1万亩),减少0.3%。

其中谷物[1]播种面积94370.8千公顷(141556.2万亩),比2015年减少1265.1千公顷(1897.7万亩),减少1.3%。

二、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5452.1公斤/公顷(363.5公斤/亩),比2015年减少30.7公斤/公顷(2.0公斤/亩),减少0.6%。

其中谷物单位面积产量5988.8公斤/公顷(399.3公斤/亩),比2015年增加4.8公斤/公顷(0.3公斤/亩),增长0.1%。

三、全国粮食总产量61623.9万吨(12324.8亿斤),比2015年减少520.1万吨(104.0亿斤),减少0.8%。

其中谷物产量56516.5万吨(11303.3亿斤),比2015年减少711.5万吨(142.3亿斤),减少1.2%。

水稻育种学第3节-2011年农学农艺教种子专业

水稻育种学第3节-2011年农学农艺教种子专业

接种后,在26-28℃下,用 薄膜覆盖保湿24小时。然 后移至室外,在20-30℃下 保持高湿,培养7天,进行 病情鉴定。
4) 病情鉴定 一般在接种后7天左右进行病情鉴定。
苗瘟和叶瘟抗性分级标准
级别 R 抗性类型 抗病 症状 叶片上未见斑病或产生针头状或稍在 褐点 叶片上产生圆形病斑,中间灰白色, 边缘黄褐色,病斑大小在两叶之间, 病斑直径在3mm以内 叶片上产生典型梭形病斑,中间灰白 色,边缘黄褐色,病斑超过两条叶脉 间的宽度
(二)抗病性鉴定
以稻瘟病苗期人工鉴定方法为例说明。
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上的主要病害之 一。它是一种真菌病害,分布范围及广, 遍及世界及我国各个稻区,流行速度极 快,对水稻的危害极大。根据稻瘟病发生 的时期和部位,可分为苗瘟、叶瘟、节 瘟、颈瘟和粒瘟。以叶瘟发生最早,在秧 苗时期就可以发生,并可以进行鉴定。
3.疣粒野生稻
本种为 陆生的 宿根性 植物, 有地下 茎,颖 面有不 规则的 疣粒突 起。
野 生 稻 植 物 学 特 性 比 较
二、栽培稻的起源、演化和亚种生态分类
(一)栽培稻的起源
普通栽培稻起源于普通野生稻(Oryza rufipogon) 非洲栽培稻起源于长药(雄)野生稻(Oryza longistaminata)
稻属植物分类研究简史
时间 1753 1894 1922 1931 1985 1989 2001 作者 Linnaeus Baillion N. Prodoehl A. Roschevicz R.I. 分类结果 建立稻属 稻属分为4组5种 稻属增至16种 稻属分为4组19种+2变型
稻属分为22种 张德慈 Vaughan D.A. 稻属分为4个复合体22种 卢宝荣拔400-600m的地区,喜温与水生;部分类 型可在深水中随水生长,但最适于浅水层。分布北 限28°14′N。

中国水稻稻区划分

中国水稻稻区划分

中国水稻稻区划分一、引言水稻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中国水稻种植广泛,根据不同的气候和土壤条件,将中国划分为不同的水稻稻区。

这种稻区划分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调控水稻种植,提高产量和质量。

本文将详细介绍中国水稻稻区划分的几个主要方面。

二、气候条件划分根据气候条件的不同,中国水稻稻区可以分为北方稻区、南方稻区和西南稻区三个主要区域。

1. 北方稻区:北方稻区位于我国的长江以北地区,其特点是气温较低,冬季寒冷,夏季炎热。

这种气候条件适合早稻和中稻的种植,主要种植的品种有东北稻种、华北稻种等。

2. 南方稻区:南方稻区位于我国的长江以南地区,其特点是温暖湿润,四季分明。

这种气候条件适合中稻和晚稻的种植,主要种植的品种有江南稻种、粤西稻种等。

3. 西南稻区:西南稻区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其特点是气温适中,雨量充沛。

这种气候条件适合中稻和晚稻的种植,主要种植的品种有云南稻种、贵州稻种等。

三、土壤条件划分根据土壤条件的不同,中国水稻稻区可以分为酸性土壤稻区、碱性土壤稻区和中性土壤稻区三个主要区域。

1. 酸性土壤稻区:酸性土壤稻区位于我国的南方地区,其特点是土壤酸性较高,PH值低。

这种土壤条件适合中稻和晚稻的种植,主要种植的品种有鄂南稻种、闽南稻种等。

2. 碱性土壤稻区:碱性土壤稻区位于我国的北方地区,其特点是土壤碱性较高,PH值高。

这种土壤条件适合早稻和中稻的种植,主要种植的品种有黑龙江稻种、内蒙古稻种等。

3. 中性土壤稻区:中性土壤稻区位于我国的东部地区,其特点是土壤PH值接近中性。

这种土壤条件适合中稻和晚稻的种植,主要种植的品种有江苏稻种、浙江稻种等。

四、水稻种植技术划分根据不同的水稻种植技术,中国水稻稻区可以分为传统稻区和现代稻区两个主要区域。

1. 传统稻区:传统稻区主要采用传统的种植方式和管理方法,如秧田直播和旱田栽培。

这种种植技术适合南方稻区和中性土壤稻区,主要种植的品种有传统稻种、地方稻种等。

水稻的生态区划分

水稻的生态区划分

水稻的生态区划分一.生态区划分根据中国稻作在地域分布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而划分的稻区。

以地区生态条件、种植制度和稻种类型三者结合的方法,将全国划分为6个稻作带。

70年代以来,根据稻作生产和研究工作的进展,在原有6个稻作带的基础上,把原依行政区域分带改为按自然生态和经济技术条件的地域特点分区,修正了各区的分界线和命名,并充实了一些生态描述。

华南湿热双季稻作区位于南岭以南,包括云南省西南部,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中、南部,福建省东南部,台湾省以及南海省等地。

本区稻田约占全国稻田面积的17%,稻谷产量约占全国稻谷总产的16%,均居全国第二位。

本区属热带和南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高温多湿。

稻作期间日平均气温22~26℃,日较差5.4~8.1℃,>10℃的积温6500~8000℃。

稻作生长季达260天以上,山区比同纬度平原短5~10天。

早稻安全播种期:2月中旬至3月中旬;海南省南部可在12月播种,全年都能种稻,是中国水稻育种加代的重要基地;丘陵山地随海拔每增高100米,播种期推迟3~7天。

晚稻安全齐穗期:9月下旬至10月底;丘陵山地随海拔每增高100米,提早2~5天。

稻作期间总日照时数1400~2000小时,日照百分率40~60%,且由南向北递减;光合辐射总量40~50千卡/平方厘米,由南向北,自东到西递减,海南省为全国最高值。

稻作季节雨量充沛,总降水量1100~1600毫米,但时空分布不匀,丘陵台地有明显春、秋干早。

土壤多为冲积土、砖红壤、赤红壤等发育而成的水稻土。

种植制度以双季稻为主,占稻田面积80%以上。

海南省南部的陵水、崖县有少量三季稻和冬稻种植。

稻田复种轮作方式多样,有以双季稻与冬作物夏种的一年三熟制;有休闲田种植双季稻;有单季稻与甘薯、大豆、花生、甘蔗、黄麻等旱作物,复种的一年两熟制;有稻作与旱作实行年间轮换的水早轮作制。

稻作品种以釉稻为主,山区和台湾省有粳稻种植。

本区常有早稻播种和开花期间的低温阴雨,晚稻出穗、灌浆期的”寒露风”,春、秋干旱,夏季台风暴雨以及交替出现的病虫危害等。

水稻育种学 第3章 稻田生态环境与水稻种植区划分

水稻育种学 第3章 稻田生态环境与水稻种植区划分
➢ 旱稻(陆稻):大多数种植在连绵起伏的山地中,有的实行轮作和
休耕,产量比较低。有些旱稻种植地有辅助灌溉条件,这样可获得 较高的产量。
3.3 水稻光温反应特点及其应用
➢ 水稻的“三性” ➢ 早、中、晚稻的“三性”特点 ➢ 水稻“三性”在生产上的应用
水稻的“三性”
➢ 水稻对光照、温度等生态环境的反应特点可概
弱,早、中、晚稻均对温度敏感。
早、中、晚稻的“三性”特点
➢ 早稻是由基本型晚稻演变而来的对日照长度不敏感的变异类型。 ➢ 早稻品种一般具有基本营养生长性较小、感光性较弱、感温性
较强的特点。
➢ 早稻生育期的长短主要由生长期间温度高低所决定。在水稻可
正常生长发育的温度范围内,温度愈高,生育期愈短;温度愈 低,生育期愈长。
品种
二九南2号 矮南早1号 二九青 矮南早39号 广陆矮4号 平均 IR8 农垦57 京引15 桂花黄 平均 沪选19 嘉农482 苏粳2号 农虎6号 农垦58 宇红1号 平均
播种到抽穗的天数
可消营养
可消营养生长期
常温、自然日照1 高温、短日照2 生长期 为高温所缩短3 为短日照所缩短4
61
44
17
乏对灌排水的控制,在水稻季节遇到干旱和洪涝时,产量会降低。
➢ 深水稻:种植在易涝和易淹水的低地。这种水稻品种能随水深度提
高,茎快速伸长,使顶部叶片露出水面,植株长度可达2~5米。根 据这种水稻生长环境不同,有深水水稻、漂浮水稻和潮汐水稻。深 水水稻品种可适应深水环境,当洪水来临时,大多数品种还可以每 天伸长2~3厘米。漂浮水稻品种在淹没情况下的伸长非常快。
播种期
始穗期 播始历期 始穗期日照长度
(月/日) (月/日) 5月15日 8月6日 5月15日 8月8日

中国水稻种植区划

中国水稻种植区划

中国水稻种植区划水稻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2000年,水稻播种面积29962千公顷,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7.6%,稻谷产量18791万吨,占粮食产量的40.7%。

中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古老的国家,稻作历史约有七千年,是世界栽培稻起源地之一。

一、水稻的分区水稻属喜温好湿的短日照作物。

影响水稻分布和分区的主要生态因子:①热量资源一般≥10℃积温2000-4500℃的地方适于种一季稻,4500 -7000℃的地方适于种两季稻,5300℃是双季稻的安全界限,7000 ℃以上的地方可以种三季稻;②水分影响水稻布局,体现在“以水定稻”的原则;③日照时数影响水稻品种分布和生产能力;④海拔高度的变化,通过气温变化影响水稻的分布;⑤良好的水稻土壤应具有较高的保水、保肥能力,又应具有一定的渗透性,酸碱度接近中性。

全国稻区可划分为6个稻作区和16个亚区。

Ⅰ.华南双季稻稻作区位于南岭以南,我国最南部。

包括闽、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

包括194 个县(市)(暂不包括台湾省)。

水稻面积占全国的17.6%。

Ⅰ1.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东起福建的长乐县和台湾省,西迄云南的广南县,南至广东的吴川县,包括131个县(市)。

年≥10 ℃积温6500-8000℃,大部分地方无明显的冬季特征。

水稻生长期日照时数1200-1500小时,降水量1000-2000毫米。

籼稻安全生育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2℃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12-253天;粳稻(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0℃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35-273天。

稻田主要分布在江河平原和丘陵谷地,适合双季稻生长。

常年双季稻占水稻面积的94%左右。

稻田实行以双季稻为主的一年多熟制,品种以籼稻为主。

主要病虫害是稻瘟病和三化螟。

今后,应充分发挥安全生育期长的优势,防避台风、秋雨危害;选用抗逆、优质、高产品种;提倡稻草过腹还田、增施钾肥;发展冬季豆类、蔬菜作物和双季稻轮作制。

水稻种植区划

水稻种植区划

水稻种植区划水稻当苗龄在为20∼25天时移植到周围有堤的水深为5∼10公分(2∼4吋)的稻田内,在生长季节一直浸在水中。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水稻种植区划,一起来看看。

水稻种植区划Ⅰ.华南双季稻稻作区位于南岭以南,我国最南部.包括闽, 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包括194 个县(市)(暂不包括台湾省).水稻面积占全国的17.6%.Ⅰ1.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东起福建的长乐县和台湾省,西迄云南的广南县,南至广东的吴川县,包括131个县(市).年≥10 ℃积温6500-8000℃,大部分地方无明显的冬季特征. 水稻生长期日照时数1200-1500小时,降水量1000-2000毫米. 籼稻安全生育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2℃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12-253天; 粳稻(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0℃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35-273天.稻田主要分布在江河平原和丘陵谷地,适合双季稻生长. 常年双季稻占水稻面积的94%左右. 稻田实行以双季稻为主的一年多熟制,品种以籼稻为主.主要病虫害是稻瘟病和三化螟.今后, 应充分发挥安全生育期长的优势,防避台风,秋雨危害;选用抗逆,优质,高产品种; 提倡稻草过腹还田,增施钾肥;发展冬季豆类,蔬菜作物和双季稻轮作制.Ⅰ2.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亚区北界东起麻栗坡县,经马关,开远至盈江县, 包括滇南41个县(市).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最南部的低热河谷接近热带气候特征.年≥10℃积温5800-7000 ℃. 生长季日照时数1000-1300小时,降水量700-1600毫米.安全生育期:籼稻180 天以上,粳稻235天以上.稻田主要分布在河谷地带,种植高度上限为海拔1800 -2400米.多数地方一年只种一季稻.白叶枯病, 二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今后,要改善灌溉条件,增加复种,改良土壤,改变轮歇粗耕习惯.Ⅰ3.琼雷台地平原双季稻多熟亚区包括海南省和雷州半岛,共22个县(市).年≥10℃积温8000-9300℃,水稻生长季达300天,其南部可达365天,一年能种三季稻.生长季内日照1400-1800小时,降水800 -1600毫米.籼稻安全生育期253天以上,粳稻273天以上. 台风影响最大,土地生产力较低.双季稻占稻田面积的68%,多为三熟制, 以籼稻为主.主要病虫害有稻瘟病,三化螟等.今后,要改善水肥条件,增加复种, 扩大冬作,发挥增产潜力.Ⅱ.华中双季稻稻作区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 南接南岭,北毗秦岭,淮河.包括苏,沪,浙,皖,赣,湘,鄂,川8 省(市)的全部或大部和陕,豫两省南部,是我国最大的稻作区, 占全国水稻面积的67%.Ⅱ1.长江中下游平原双单季稻亚区位于年≥5300 ℃等值线以北,淮河以南,鄂西山地以东至东海之滨.包括苏,浙,皖,沪,湘,鄂, 豫的235个县(市).年≥10℃积温4500-5500℃, 大部分地区种稻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粳稻安全生育期159-170天,粳稻170-185天. 生长季降水700-1300毫米,日照1300-1500小时.春季低温多雨, 早稻易烂秧死苗,但秋季温,光条件好,生产水平高.双季稻仍占2/5-2/3, 长江以南部分平原高达80%以上.一般实行"早籼晚粳"复种.稻瘟病, 稻蓟马等是主要病虫害.今后,要种好双季稻,扩大杂交稻, 并对超高产品种下功夫,合理复种轮作,多途径培肥土壤.Ⅱ2.川陕盆地单季稻两熟亚区以四川盆地和陕南川道平原为主体,包括川,陕,豫, 鄂,甘5省的194个县(市).年≥10℃积温4500-6000℃,籼稻安全生育期156-198天,粳稻166-203天,生长季降水800- 1600毫米,日照7000-1000小时.盆地春温回升早于东部两亚区,秋温下降快.春旱阻碍双季稻扩展,目前已下降到3%以下, 是全国冬水田最多地区,占稻田的41%.以籼稻为主,少量粳稻分布在山区. 病虫害主要有稻瘟病和稻飞虱.今后,要创造条件扩种双季稻,丘陵地区增加蓄水能力, 改造冬水田,扩种绿肥.Ⅱ3.江南丘陵平原双季稻亚区年≥10℃积温5300℃线以南, 南岭以北,湘鄂西山地东坡至东海之滨,共294个县(市). 年≥ 10 ℃积温5300-6500℃,籼稻安全生育期176-212天,粳稻206-220天. 双季稻占稻田的66%.生长季降水900-1500毫米,日照1200-1400小时, 春夏温暖有利于水稻生长,但"梅雨"后接伏旱,造成早稻高温逼熟, 晚稻栽插困难.稻田主要在滨湖平原和丘陵谷地.平原多为冬作物--双季稻三熟,丘陵多为冬闲田--双季稻两熟,均以籼稻为主,扩种了双季杂交稻. 稻瘟病,三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水稻单产比其它两亚区低15%.今后, 有条件的地区可发展"迟配迟"形式的双季稻,开发低丘红黄壤, 改造中低产田.Ⅲ.西南高原单双季稻稻作区地处云贵和青藏高原,共391 个县(市).水稻面积占全国的8%.Ⅲ1.黔东湘西高原山地单双季稻亚区包括黔中,东,湘西, 鄂西南,川东南的94个县(市).气候四季不甚分明.年≥ 10 ℃积温 3500-5500℃.籼稻安全生育期158-178天,粳稻178-184天.生长季日照800-1100小时,降水800-1400毫米.北部常有春旱接伏旱,影响插秧,抽穗,灌浆.大部分为一熟中稻或晚稻,多以油菜--稻两熟为主. 水稻垂直分布,海拔高地种粳稻,海拔低地种籼稻.稻瘟病, 二化螟等为主要病虫害.粮食自给率低,30-50%县缺粮靠外调.今后,仍需强调增产稻谷,它是脱贫的基础.低热川道谷地应积极发展双季稻.Ⅲ2.滇川高原岭谷单季稻两熟亚区包抱滇中北,川西南,桂西北和黔中西部的162个县(市).区内大小"坝子"星罗棋布, 垂直差异明显.年≥10℃积温3500-8000℃,籼稻安全生育期158-189天,粳稻 178-187天;生长季日照1100-1500小时,降水530-1000毫米,冬春旱季长,限制了水稻复种.以蚕豆(小麦)--水稻两熟为主,冬水田占稻田1/3以上.稻田最高高度为海拔2710米,也是世界稻田最高限. 多为抗寒的中粳或早中粳类型.稻瘟病,三化螟等为害较重.今后,在海拔1500 米以下河谷地带积极发展双季稻,在1200-2000 米的谷地发展杂交稻为主的中籼稻并开发优质稻. Ⅲ3.青藏高寒河谷单季稻亚区适种水稻区域极小, 稻田分布在有限的海拔低的河谷地带,其中云南的中旬,德钦和西藏东部的芒康, 墨脱等7县,有水稻.由于生产条件差,水稻单产低而不稳,但有增产潜力.我国北方稻区稻作面积常年只有3千万亩,约占全国水稻播种面积的6%,以下仅作概括性的介绍.Ⅳ.华北单季稻稻作区位于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 关中平原以东,包括京,津,冀,鲁,豫和晋,陕,苏,皖的部分地区,共457个县(市).水稻面积仅占全国3%.本区有两个亚区:Ⅳ1.华北北部平原中早熟亚区.Ⅳ2.黄淮平原丘陵中晚熟亚区.≥10℃积温3500-4500℃.水稻安全生育期约130-140天.生长期间日照1200-1600小时,降水400-800毫米.冬春干旱, 夏秋雨多而集中.北部海河,京津稻区多为一季中熟粳稻, 黄淮区多为麦稻两熟,多为籼稻.稻瘟病,二化螟等为害较重.今后,要发展节水种稻技术,对稻田实行综合治理.Ⅴ.东北早熟单季稻稻作区位于辽东半岛和长城以北, 大兴安岭以东,包括黑,吉全部和辽宁大部及内蒙古东北部,共184个县(旗,市).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3%.本区有两个亚区:Ⅴ1.黑吉平原河谷特早熟亚区;Ⅴ2. 辽河沿海平原早熟亚区.≥10℃积温少于3500℃,北部地区常出现低温冷害. 水稻安全生育期约100-120天.生长期间日照1000-1300小时,降水300-600 毫米.近几年来,水稻扩展很快.品种为特早熟或中,迟熟早粳. 稻瘟病和稻潜叶蝇等危害较多.今后,要加快三江平原建设,继续扩大水田, 完善寒地稻作新技术体系,推广节水种稻技术.Ⅵ.西北干燥区单季稻稻作区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 祁连山与青藏高原以北.银川平原,河套平原, 天山南北盆地的边缘地带是主要稻区.水稻面积仅占全国的0.5%.本区有三个亚区:Ⅵ1.北疆盆地早熟亚区;Ⅵ2.南疆盆地中熟亚区;Ⅵ3.甘宁晋蒙高原早中熟亚区.≥10℃积温2000-5400℃. 水稻安全生育期100-120天.生长期间日照1400-1600小时,降水30-350毫米. 种稻完全依靠灌溉.基本为一年一熟的早,中熟耐旱粳稻,产量较高. 稻瘟病和水蝇蛆为害较重.旱,沙,碱是三大障碍.要推行节水种稻技术, 增施农家肥料,改造中低产田.水稻种植技术整地:种稻之前,必须先将稻田的土壤翻过,使其松软,这个过程分为粗耕、细耕和盖平三个期间。

水稻种植区划

水稻种植区划

水稻种植区划根据水稻种植区域自然生态因素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中国稻区可以划分为6个稻作区和16个稻作亚区。

南方3个稻作区的水稻播种面积占全国总播种面积的93.6%,稻作区内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差异,可分为9个亚区;北方3个稻作区虽然仅占全国播种面积的6%左右,但稻作区跨度很大,包括7个明显不同的稻作亚区。

1.华南双季稻稻作区本区位于南岭以南,为我国最南部,包括广东、广西、福建、云南4省(自治区)的南部和台湾、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

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稻田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和山间盆地。

稻作常年种植面积约510万公顷,占全国稻作总面积的17%。

本区水热资源丰富,稻作生长季260-365天,≥10°C的积温5800-9300°C,日照时数1000-1800小时;稻作期降雨量700-2000mm,稻作土壤多为红壤和黄壤。

种植制度是以双季籼稻为主的一年多熟制,实行与甘蔗、花生、薯类、豆类等作物当年或隔年的水旱轮作。

部分地区热带气候特征明显,实行双季稻与甘薯、大豆等旱作物轮作。

稻作复种指数较高。

本区分3个亚区: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滇南河谷盆地单季稻亚区,琼雷台地平原双季稻多熟亚区。

2.华中双单季稻稻作区本区东起东海之滨,西至成都平原西缘,南接南岭山脉,北毗秦岭、淮河。

包括江苏、上海、浙江、安徽、湖南、湖北、四川、重庆省(市)的全部或大部,以及陕西、河南两省的南部。

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

稻作常年种植面积约1830万公顷,占全国稻作面积的61%。

本区属亚热带温暖湿润季风气候,稻作生长季210-260天,≥10℃的积温4500-6500℃,日照时数700-1500小时,稻作期降雨量700-1600mm。

稻作土壤在平原地区多为冲积土、沉积土和鳝血土,在丘陵山地多为红壤、黄壤和棕壤。

本区双、单季稻并存,籼、粳、糯稻均有,杂交籼稻占本区稻作面积的55%以上。

在20世纪60-80年代,本区双季稻占全国稻作面积的45%以上,其中,浙江、江西、湖南省的双季稻占稻作面积的80%-90%。

水稻稻作区的划分

水稻稻作区的划分

国家审定品种同一适宜生态区(水稻*2016)一、华南早籼类型区该区包括广东省(粤北稻作区除外)、广西桂南、海南省、福建省南部的双季稻区。

本类型区品种全生育期125天左右。

二、华南感光晚籼类型区该区包括广东省(粤北稻作区除外)、广西桂南、海南省、福建省南部的双季稻区。

本类型区品种全生育期115天左右。

三、长江上游中籼迟熟类型区该区包括四川省平坝丘陵稻区、贵州省(武陵山区除外)、云南省的中低海拔籼稻区,重庆市(武陵山区除外)海拔800米以下地区、陕西省南部稻区。

本类型区品种全生育期155天左右。

四、长江中下游双季早籼早中熟类型区该区包括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浙江省的双季稻区。

本类型区品种全生育期110天左右。

五、长江中下游双季早籼迟熟类型区该区包括江西省中南部、湖南省中南部、广西桂北、福建省北部、浙江省中南部的双季稻区。

本类型区品种全生育期113天左右。

六、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类型区该区包括湖北省(武陵山区除外)、湖南省(武陵山区除外)、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浙江省中稻区、福建省北部稻区、河南省南部稻区。

本类型区品种全生育期135天左右。

七、长江中下游双季晚籼早熟类型区该区包括江西省、湖南省、湖北省、安徽省、浙江省的双季稻区。

本类型区品种全生育期115天左右。

八、长江中下游双季晚籼中迟熟类型区该区包括江西省中南部、湖南省中南部、广西桂中北、广东省粤北稻作区、福建省中北部、浙江省中南部的双季稻区。

本类型区品种全生育期118天左右。

九、长江中下游单季晚粳类型区该区包括浙江省、上海市、江苏省南部、安徽省沿江、湖北省沿江的粳稻区。

本类型区品种全生育期150天左右。

十、武陵山区中籼类型区该区包括湖北省西南部、重庆市东南部、贵州省铜仁地区、湖南省湘西自治州和张家界市的800米以下武陵山区稻区。

本类型区品种全生育期150天左右。

十一、华北中粳中熟类型区(黄淮海粳稻)该区包括江苏省淮北稻区、安徽省沿淮和淮北稻区、河南省沿黄及沿淮稻区、山东省鲁南稻区。

中国水稻种植分布

中国水稻种植分布

5.方茴说:"那时候我们不说爱,爱是多么遥远、多么沉重的字眼啊。

我们只说喜欢,就算喜欢也是偷偷摸摸的。

"6.方茴说:"我觉得之所以说相见不如怀念,是因为相见只能让人在现实面前无奈地哀悼伤痛,而怀念却可以把已经注定的谎言变成童话。

"7.在村头有一截巨大的雷击木,直径十几米,此时主干上唯一的柳条已经在朝霞中掩去了莹光,变得普普通通了。

中国水稻种植区划水稻是中国的主要粮食作物,2000年,水稻播种面积29962千公顷,占粮食播种面积的27.6%,稻谷产量18791万吨,占粮食产量的40.7%。

中国是世界上种植水稻最古老的国家,稻作历史约有七千年,是世界栽培稻起源地之一。

一、水稻的分区水稻属喜温好湿的短日照作物。

影响水稻分布和分区的主要生态因子:①热量资源一般≥10℃积温2000-4500℃的地方适于种一季稻,4500 -7000℃的地方适于种两季稻,5300℃是双季稻的安全界限,7000 ℃以上的地方可以种三季稻;②水分影响水稻布局,体现在“以水定稻”的原则;③日照时数影响水稻品种分布和生产能力;④海拔高度的变化,通过气温变化影响水稻的分布;⑤良好的水稻土壤应具有较高的保水、保肥能力,又应具有一定的渗透性,酸碱度接近中性。

全国稻区可划分为6个稻作区和16个亚区。

Ⅰ.华南双季稻稻作区位于南岭以南,我国最南部。

包括闽、粤、桂、滇的南部以及台湾省、海南省和南海诸岛全部。

包括194 个县(市)(暂不包括台湾省)。

水稻面积占全国的17.6%。

Ⅰ1.闽粤桂台平原丘陵双季稻亚区东起福建的长乐县和台湾省,西迄云南的广南县,南至广东的吴川县,包括131个县(市)。

年≥10 ℃积温6500-8000℃,大部分地方无明显的冬季特征。

水稻生长期日照时数1200-1500小时,降水量1000-2000毫米。

籼稻安全生育期(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2℃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12-253天;粳稻(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始现期至≥20℃终现期的间隔天数,下同)235-273天。

水稻⒊区位条件

水稻⒊区位条件
沿海 • D.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及时反馈
• 2.关于水稻种植业的叙述,正 确的是( )
• A.是一种技术密集型的农 业
• B.全分布在东亚季风区 • C.比其他农业生产类型生产过程
复杂 • D.单产量一般比小麦低
读图,回答问题:
• (1)写出水稻主要分布区的名称: • A、__________ B、_______ C、__________。
第三章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 域类型
地理组 郭玲
季风水田农业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 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 ⒈主要分布:
第二节 以种植业为主的 农业地域类型
一、季风水田农业 ⒈主要分布:
亚洲东部、东南部及南部 季风区 ⒉主要粮食作物:水稻 ⒊区位条件 :
水稻习性
• 水稻是好暖喜湿的短日照作 物,播种期日均温需要稳定 在10--20℃以上,齐穗期的 候温要求高于20---22℃。单、 双季稻要求年降水量分别在 750毫米和1500毫米以上。
(2)本地区人口稠密,_________丰富,为发展 水稻种植业提供了有利条件。_____________是 本地区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
(3)亚洲水稻生产单产量高但商品率低的原因 主要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
• a.小农经营(经营方式) • b.单产高,商品率低(自给—
商品农业)
• c.机械化和科技水平低 • d.水利工程量大
发展措施:
科技投入、提高机械化水平、 政策的支持
及时反馈
• 1、水稻喜高温多雨,其生 产绝大部分分布在( )
• A.热带和亚热带季风区 • B.南美洲热带雨林区 • C.美国东南部和巴西东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饱和光强一般在3~5万勒克斯左右,分蘖期为6万 勒克斯左右,孕穗期可达8万勒克斯以上。
➢ 国际水稻研究所对50个水稻品种在6万勒克斯光强下
测定,其光合率为34.5~62.1毫克/分米2。
➢ 同化量因品种、叶龄、含氮量、叶片厚度而异。在
光饱和状态下,水稻上部第一、二叶光合率和光饱 和点明显高于第三、四叶。
17
0
65
43
22
22
0
67
45
22
22
0
70
44
26
25
1
79
51
28
28
0
68.4
45.4
23
22.8
0.2

110
76
34
11
23
102
53
49
30
19
105
46
59
35
24
111
39
72
38
34
107
53.5
53.5
28.5
25
109
44
65
34
31
112
46
66
38
28
120
43
77
32
45
3.2 栽培稻的几种生态类型
A 灌溉稻; B 天水稻(雨灌稻 ); C 深水稻; D 旱稻
➢ 灌溉稻:生长在有田堤的稻田中,有灌溉条件,可以保证一年一季
或多季水稻的灌溉。灌溉水稻占全球水稻播种面积的50%左右,占 中国水稻播种面积的90%以上,在4种类型中产量最高。
➢ 天水稻(雨灌稻) :生长在有田堤的田中,但没有排灌设施,缺
➢ 抽穗开花期适宜温度为25~32℃(杂交稻25~30℃),连续3天
日最高气温高于35 ℃,结实率降低;连续3天平均气温低于20℃ (粳稻)或2~3天低于22℃(籼稻),易形成空壳和瘪谷。
水稻不同生育期的最低温度、最高温度和最适温度
生育时期 种子萌发期 幼苗生长期 移栽期 分蘖期 幼穗分化期 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 抽穗开花期 灌浆结实期
第三章 稻田生态环境与水稻种植区划分
主要内容:
3.1 稻田生态环境 3.2 栽培稻的几种生态类型 3.3 水稻光温反应特点及其应用 3.4 中国水稻种植区的划分
3.1 稻田生态环境
➢阳光 ➢温度 ➢水分
阳光
➢ 阳光是水稻光合作用的唯一能量源泉。 ➢ 水稻是喜阳作物,它对光照条件要求较高,水稻单
122
45
77
30
47
122
45
77
32
45
126
43
83
38
45
118.5
44.3
74.2
品种
二九南2号 矮南早1号 二九青 矮南早39号 广陆矮4号 平均 IR8 农垦57 京引15 桂花黄 平均 沪选19 嘉农482 苏粳2号 农虎6号 农垦58 宇红1号 平均
播种到抽穗的天数
可消营养
可消营养生长期
常温、自然日照1 高温、短日照2 生长期 为高温所缩短3 为短日照所缩短4
61
44
17
➢ 旱稻(陆稻):大多数种植在连绵起伏的山地中,有的实行轮作和
休耕,产量比较低。有些旱稻种植地有辅助灌溉条件,这样可获得 较高的产量。
3.3 水稻光温反应特点及其应用
➢ 水稻的“三性” ➢ 早、中、晚稻的“三性”特点 ➢ 水稻“三性”在生产上的应用
水稻的“三性”
➢ 水稻对光照、温度等生态环境的反应特点可概
乏对灌排水的控制,在水稻季节遇到干旱和洪涝时,产量会降低。
➢ 深水稻:种植在易涝和易淹水的低地。这种水稻品种能随水深度提
高,茎快速伸长,使顶部叶片露出水面,植株长度可达2~5米。根 据这种水稻生长环境不同,有深水水稻、漂浮水稻和潮汐水稻。深 水水稻品种可适应深水环境,当洪水来临时,大多数品种还可以每 天伸长2~3厘米。漂浮水稻品种在淹没情况下的伸长非常快。
➢ 一般而言,在温度基本相同的条件下,随着光照时间的缩
短,水稻抽穗期相应提早;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水稻抽 穗期相应延迟。感光性强弱:晚稻>中稻>早稻。
我国不同纬度地区日照长度的变化
2)水稻对温度的反应特性—感温性
➢ 水稻因受温度高低影响而改变其生育期的特性,称为“感温
性”。在相同日照长度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增高,水稻抽穗期 会相应的提早;随着温度的降低,水稻抽穗期会相应的延迟。
➢ “基本营养生长期”长短因品种的不同而不同,每个水稻品种都
有各自的“基本营养生长期”,水稻品种的这种特性称之为“基 本营养生长性”。
➢ 水稻在幼穗分化前的营养生长可分为“基本营养生长期”和“可
消营养生长期”,其中后者是可以通过短日照或高温处理消除的。
早、中、晚稻营养生长期剖析
类型 早稻 中稻 晚稻
最低温度
10~12 12~14 13~15 15~17 15~20 15~17 18~20 13~15
最高温度 45 40 40 33 40 40
35~37 35
最适温度
18~33 20~32 25~32 25~30 25~32 25~32 25~32 23~28
水分
➢ 华南地区最多,约1400~1800 mm; ➢ 长江中下游地区降雨比较充沛,约为1000~1400 mm; ➢ 西南地区为800~1100 mm之间; ➢ 华北地区水稻生长季降雨明显偏少,约为500~800 mm; ➢ 东北地区为400~600 mm之间; ➢ 西北地区最少,在300 mm以下。
➢ 所有的籼、粳稻和早、中、晚稻品种都是感温的,即随着温度
增高,抽穗期会相应提早。感温性强弱:晚稻>早稻>中稻。 不同地区的水稻对温度的反应也有差别,如北方的早粳的感温 性比南方的早籼强。
3)水稻对短日高温的反应特性—基本营养生长性
➢ 在最适于水稻生长发育的短日照、高温条件下,水稻品种也要经
过一个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营养生长期才能进入生殖生长、开 始幼穗分化。这个不受短日照、高温影响而缩短的营养生长期, 称为“基本营养生长期”或“短日高温生长期”。
括为“三性”,即“感光性”、“感温性”和 “基本营养生长性”。不同水稻类型,如早、 中、晚稻对这些生态环境的敏感性是不相同的, 弄清楚各种水稻类型的“三性”特点,对于指 导水稻生产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1)水稻对日长的反应特性—感光性
➢ 水稻因受日照长短的影响而改变其生育期长短的特性,称
为水稻对日长的反应特性——“感光性”。
温度
➢ 水稻为喜温作物。生物学零度粳稻为10℃、籼稻12℃,生物学上
限温度40 ℃ 。
➢ 早稻日平均气温低于12℃三天以上易感染绵腐病,出现烂秧、死
苗,晚稻秧苗温度高于40℃易受灼伤。日平均气温15~17℃以下 时,分蘖停止,造成僵苗不发。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期,最低温 度低于15~17℃,会造成颖花退化,不实粒增加和抽穗延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