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还是衰落_中国近代乡村经济的演变趋势_李金铮

合集下载

农村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农村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农村经济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一、农村经济的现状农村经济在我国的地位举足轻重,农业生产是农村经济的基础。

但是,目前我国农村经济面临着一些问题。

首先,农村人口外流严重,导致农村劳动力不足。

许多年轻人远离家乡到城市打工,导致农村劳动力资源浪费;其次,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农民收入稳定性不够。

受市场供求关系和天气等因素影响,农产品价格经常波动,给农民带来不确定性;再次,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不完善的道路、水电和通信等基础设施制约了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1. 科技创新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农村经济也需要通过科技创新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

农业科技的应用将提供新的农业生产方式和农产品加工技术,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2. 农村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农村经济的发展需要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需要发展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等新型农业模式。

此外,发展农村旅游等新兴产业也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的重要途径。

3. 农村电商的崛起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农村电商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农产品通过电商平台的销售可以扩大销售渠道,提高产品附加值。

同时,电商也能够解决农产品品牌宣传、售后服务等问题,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4. 城乡一体化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城乡一体化是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通过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农村公共服务覆盖范围,优化城乡资源配置,促进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融合发展,可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品质。

5. 农村金融服务的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的完善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

发展农村金融可以解决农民的融资难题,提供更多金融产品和服务。

同时,农村金融也能够帮助农民在农产品价格波动时进行风险管理,提高农业生产的稳定性。

6. 加强农民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和专业技能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历史现状与未来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历史现状与未来

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历史现状与未来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农业历史的大国,农村经济一直都是中国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农村经济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本文将就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历史、现状以及未来进行分析和展望。

一、发展历史
中国的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中坚力量,历史上农村经济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

在计划经济时期,农业生产主要由大型集体农场和人民公社承担,农业生产力长期受到限制,农民收入水平低下。

到了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立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深化,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释放,农村经济也迎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

二、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农业生产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现代化农业、农村产业发展、农村电商等新兴业态不断涌现,农民收入明显提高。

但与此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人才流失加剧、乡村环境污染等问题也日益突出,制约着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三、未来展望
未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将面临着众多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要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产生活水平;另一方面,要推动农
村产业结构升级,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拓展乡村旅游、文化创意等产业,实现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同时,还需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建立健全乡村振兴长效机制。

综上所述,我国农村经济在历史发展、现状分析和未来展望中展现出巨大的潜力和活力,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我国农村经济一定能够迎来更加美好的明天。

题同释异:中国近代农民何以贫困

题同释异:中国近代农民何以贫困

作者:李金铮文章来源:《江海学刊》2013年第2期点击数:138 更新时间:2013年09月26日【摘要】近代以来,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不少“进步性”的变化,但无论发生什么变化,农民的物质生活仍然是非常贫困的。

这绝非中国知识界的想象和构建,而是反映中国农村社会主流和本质的大问题。

问题不是农民是否贫困,而是农民为什么贫困,农村经济为什么落后?面对这一严重的社会问题,社会各界尤其是知识界从未停止过讨论,但只有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由于时局变化的影响、社会思潮的活跃,才达到前所未有的激烈程度。

知识界的研究表明,农民之所以贫困,大致有单因论、多因论和双重因素论之别。

因学术观点、政治立场的不同,学者之间进行了批评和反批评。

应该说,几乎所有学者的认知,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的真相,很难说哪一种完全没有道理,或者说相互之间有什么截然对立的矛盾,只是侧重点不同、理论深度不同罢了。

除此之外,还有分歧者,乃是各派在既有认识的前提下,对如何改革中国社会的面貌,也就是说走什么道路的问题,存在激进与温和之别。

比较而言,大多数学者不过是书生论政,只有马克思主义学者对此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大规模的革命实践,于中国社会之变化影响最大。

时至今日,中国社会改革再度遭遇到瓶颈,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具有同样思维逻辑的新一轮论争正在猛烈展开。

【关键词】近代中国;农民;贫困;致因近代以来,中国社会之演变过程,也是中国知识分子不断反思和批判的过程。

中国农村以其历史悠久、地位重要和纷繁复杂,更是倍受关注,贫困问题就是其中的焦点之一。

这一历史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生了许多“进步性”的变化,比如自然经济趋于解体,经济作物专业区域增加,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手工业经营中的资本主义因素开始成长,农民生活消费结构有了一些新的变化等等,但无论发生什么变化,从维持生存的绝对意义而言,中国农民的物质生活仍是非常贫苦的。

以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研究而言,无论是激进派马克思主义学者,还是非激进派学者,尽管对“贫困”标准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在实际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几乎都得出了“绝对贫困”的结论。

农村经济发展态势回顾与展望

农村经济发展态势回顾与展望

农村经济发展态势回顾与展望近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不断迈向现代化。

本文将回顾农村经济发展的历程,展望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并以此总结当前农村经济面临的挑战和应对之策。

一、农村经济的发展回顾过去几十年里,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经济开始迈向市场化、国际化,农村改革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发展机会。

农业现代化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农村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农民收入逐渐增加。

政府对农村经济发展给予了高度重视,出台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和措施,为农村经济提供了有力支持。

二、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与困境然而,农村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些瓶颈和困境。

首先,农村土地流转问题限制了农业规模化发展,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增长。

此外,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导致了农村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受到一定的制约。

同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市场信息不畅、金融服务不到位等问题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三、农村经济发展的新趋势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推进,农村经济也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

首先,农村电商兴起,为农产品销售提供了新渠道,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其次,乡村旅游兴起,农村地区的自然风光和民俗文化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推动了农村经济的繁荣。

此外,农村产业升级和农村金融服务创新等也将成为未来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

四、农村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未来的农村经济发展既面临机遇,也面临挑战。

机遇在于国家对农村经济发展给予了高度关注,加大了对农村发展的支持力度。

同时,农村电商和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为农村经济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

然而,挑战也不可忽视。

农业现代化建设仍然面临困难,农村土地流转问题依然存在,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等问题仍待解决。

五、加强农村金融服务为应对农村经济发展中的挑战,我们应加强农村金融服务。

一方面,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应加大对农村的金融支持力度,为农民提供更多贷款和金融产品。

另一方面,应加强金融教育,提高农民对金融知识的了解和运用能力。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与未来前景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与未来前景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与未来前景近年来,随着国家农村经济政策的不断调整和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中国农村经济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农村经济发展还面临着一些现实状况和挑战。

本文将就农村经济发展的现实状况和未来前景进行探讨。

一、现实状况1.农村发展不平衡农村地域广阔,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

一些发达地区农村经济已经实现了较快的增长,农民收入也相对较高;而一些偏远地区的农村经济仍然相对落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

2.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农村经济的产业结构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农民收入不稳定。

农村产业结构单一也导致了农村产业链条较短,降低了农产品附加值。

3.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相比城市,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仍然存在不足。

这不仅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农民的生活和生产条件。

4.农民素质有待提高农民的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普遍较低,这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创新和发展。

同时,农民的创业意识和市场意识也有待提高,这对于培育农村市场主体和推动农村经济发展非常重要。

二、未来前景1.加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未来,应加大对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村发展多种经济产业。

通过发展特色农业、农村旅游、农产品加工等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2.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农村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这将有助于改善农村生产和居住条件,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生产效率。

3.促进农民素质提升加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水平。

通过开展创业培训、市场营销等活动,提高农民的创业意识和市场意识,培育更多的农村市场主体。

4.加强农村金融支持加大对农村金融支持力度,推动农村金融服务的创新和发展。

发展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社等金融机构,为农民提供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务,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

5.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加强城乡融合发展,促进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变化规律

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变化规律

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及变化规律一、农村经济的背景和现状近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然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农村人口不断减少,劳动力流失严重,农民收入不稳定,传统农业模式短板明显,现代农业发展相对滞后等等。

然而,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正在逐渐显现。

二、农业现代化与农村经济增长农业现代化将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

通过推进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提高农业效益和农产品质量,将为农村经济增长提供持续的动力。

此外,农产品的深加工和品牌建设,也能带动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

三、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传统农业已经难以满足农民的生活需求,相应地,农村的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正在迅速兴起。

例如,农村旅游、电子商务、农村金融等新兴产业的发展,不仅为农民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也为农村经济增加了新的增长点。

四、城乡差距的缩小与农村经济发展城乡差距的缩小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政府通过扶持农业、补贴农民、改善农村基础设施等措施,逐渐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同时,加强城乡一体化建设,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能够有效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与农业规模化生产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

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放开土地流转,鼓励农民参与土地经营,推动农业规模化生产,可以提高农业效益和农民收入,进一步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六、农民合作社与农村经济增长农民合作社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通过成立农民专业合作社,推动农民在生产、销售、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可以提高农业产能和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推动农村经济增长。

七、农村人力资本的培养与发展农村人力资本的培养和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

政府应加大对农村教育、职业技能培训和人才引进的投入力度,提高农民的素质和能力,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夯实基础。

八、农村金融服务与农村经济发展农村金融服务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变化与战略调整

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变化与战略调整

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变化与战略调整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也面临着许多变化和挑战。

本文将从不同方面探讨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变化以及应对这些变化的战略调整。

一、农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变化传统农村的经济活动主要以农业为主,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经济结构不断发生变化。

一方面,随着城市居民对农产品的需求增加,农业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加工业、流通业等相关产业也纷纷兴起。

另一方面,农村居民对于生活品质的要求提高,农民也开始逐渐从农业生产转向农村旅游、家庭农场、农村电商等服务性产业。

因此,农业结构调整的趋势是向着多元化、服务化方向发展。

二、农村经济增长方式变革的趋势长期以来,农村经济主要依赖农业生产和传统农村工业,但随着市场经济发展,传统农村工业的竞争力逐渐下降。

因此,农村经济增长方式需要进行变革。

一是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产品质量和品牌。

二是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进农业信息化和智能化发展,提高生产效率和竞争力。

三是积极发展现代农村服务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农村人口流动的趋势变化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人口流动已成为一种普遍现象,特别是年轻人的迁徙意愿逐渐增强。

这一趋势既带来了城市经济发展的人力资源,也同时导致了农村的人口老龄化和劳动力不足。

因此,农村经济发展需要适应这一趋势的变化,通过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人居环境和提高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吸引年轻人扎根农村,同时保持农村老年人的养老稳定。

四、农产品市场化的趋势变化农产品市场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

农产品市场化意味着农业生产者通过市场销售产品,而不再仅仅依赖政府的补贴和收购。

然而,农产品市场化也面临一些挑战,如质量标准不统一、价格波动大、流通环节长等问题。

因此,农村经济发展需要加强市场监管,建立质量认证体系,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产品市场的健康快速发展。

五、农村金融服务的趋势变化金融服务对于农村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持作用。

近代中国的乡村经济与社会变革

近代中国的乡村经济与社会变革

近代中国的乡村经济与社会变革近代中国是一个经历了巨大变革的时期,在这个时期,乡村经济和社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时,中国的乡村经济主要以农业为主,但在社会变革的影响下,乡村经济开始逐渐多元化,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首先,近代中国的乡村经济发生了重大变革的一个原因是西方列强的侵略。

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中国不断受到来自西方列强的侵略,导致中国的农业生产和乡村经济遭受重创。

西方列强的入侵使得中国的乡村经济无法正常运作,农民们失去了耕地和生产资料,导致许多地区的农业产出大幅度下降。

同时,西方列强的入侵也加速了中国的工业化进程,工业化进程对农村经济的冲击不可小觑。

许多农民们被迫离开家乡,前往城市寻找工作,这使得乡村劳动力短缺,农业生产进一步衰退。

此外,中国农村经济的变革还与国内的社会变革密不可分。

近代中国经历了政治动荡、社会变革和思想思潮的频繁变化。

辛亥革命后,中国开始逐渐摆脱封建社会的束缚,农民们开始有了一定的经济自由和地位提升的机会。

新的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现代化措施,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例如,农村地权制度的改革使农民们可以拥有私有土地,并自由支配这些土地,从而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此外,新政府还积极推行农村改革政策,提高了农民的收入和社会地位,进一步激发了乡村经济的活力。

乡村经济和社会变革的互动也使得农村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在旧时代,中国的农村社会基于封建主义的等级制度,农民的社会地位低下,缺乏政治权利和经济资源。

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新政府的改革,农民们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升。

农民开始成立农民协会和农民合作社,通过团结起来争取自身权益的同时,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农民协会为农民提供了一个发声的平台,他们可以通过这个组织争取更多的土地、更好的经济待遇。

同时,农民合作社的兴起,也使得农民们能够共同投资、共享资源,并实现规模化生产,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益。

在这个时期,乡村经济不仅仅依靠传统的农业生产,还开始逐步发展工商业。

乡村振兴:早期(1919-1949)的探索与启示

乡村振兴:早期(1919-1949)的探索与启示

乡村振兴:早期(1919-1949)的探索与启示*◎王君柏内容提要关于乡村振兴,早期的探索是很多的,革命派、学院派和乡村建设派可以作为代表。

革命派从动员农民开始,以对农村的深入研究并指导革命实践为终。

学院派中的托尼、费孝通、吴景超将农村发展置于工业化的背景下,总的看法是乡村振兴功夫在村外,只是具体的途径略有差异。

乡村建设运动则更多地为我们留下了寻求农村出路的教训。

从这些探索中,可以得出如下启示:乡村振兴需要承认工业化背景下农村相对衰落的事实,同时将城乡作为一个整体来考察和寻求乡村的出路,而充分利用地方性知识、将群众路线坚持到底,是工作方法的基本原则;另外,改革当前土地关系,适应大量农民进城的现实,使农村资源重新组合,是当前乡村振兴的迫切任务。

关键词乡村振兴“中国农村”派学院派乡村建设运动〔中图分类号〕C91-0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9)01-0122-07近百年来,关于中国农村发展的研究、关于农村复兴的运动,一直此起彼伏,其中既有严谨的学术研究,也有实际展开的农村运动。

虽然社会经济条件是在不断的变化之中,各种研究很可能是此一时彼一时,但在变化中总归有不变的部分。

正因为有这不变的部分存在,在全国上下聚焦乡村振兴的时候,回顾一下过去的研究与运动,无疑会有一些有益的启示,可以减少明显的障碍,避免不必要的弯路。

本文就近百年早期(1919-1949)乡村振兴的各种探索加以分析,希望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一、背景:早期(1919-1949)农村社会经济的演变客观地讲,当前之所以大力提倡乡村振兴,在某种程度上是基于一个预设的前提,那就是乡村的相对衰落。

同样道理,对于中国近代农村的关注,无论来自学者、革命派还是国民政府当局,都在呼吁加强农村建设,其潜在的假设,无疑也是乡村衰落了,所以才需要集中精力进行研究、广泛动员,以达到“农村复兴”。

关于1919至1949年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经济演变的实际轨迹,可能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因为三十年间,不同时间段可能有差异,不同地区之间可能有差异,即便如大家所认为的衰落,对于衰落的原因,不同学派、不同政治力量之间的解释也大相径庭。

二十年来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的新探索_李金铮

二十年来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的新探索_李金铮

・学术述评・二十年来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的新探索李金铮 邹晓  20世纪80年代以来,近代中国乡村经济史的研究可谓异军突起,大有成为显学之势。

究其原因,主要是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进行,中国农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不断变化的社会现实要求学术界对中国农村经济的历史渊源做出科学的说明。

因此,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不仅受到历史学者的高度重视,也引发经济学者、社会学者的浓厚兴趣。

特别是80年代中期社会史研究兴起后,更加注重下层民众的社会经济生活,这为近代乡村经济史的研究注入了新鲜活力。

80年代以来,有关研究可称繁富。

据不完全统计,陆续出版的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著作达80多种,资料10余种①,发表论文500多篇,内容涉及乡村经济的各个方面。

近期王先明等学者对该领域研究所做的回顾给人颇多启示②,但就乡村经济而言,有关问题仍值得进一步总结。

职是之故,本文拟从学术史角度,对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侧重大陆学者的成果和译成中文的国外学者的论著)争论较多,富于创见,特别是具有重大理论意义的问题做一清理和简评,希望能有助于该领域研究的深化。

一 土地关系土地是农民繁衍生息的第一要素,是乡村社会经济的基础,也是近代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因此历来受到学界的关注。

但从学术意义上的解释,直至80年代末才开始有重大突破。

私有土地允许买卖,是中国土地制度的一大特色。

以往相当一部分学者认为,近代中国农村广泛存在亲族或邻居的“优先购买权”,所以土地买卖是不自由的,由此证明封建宗法关系的继续存在。

史建云通过对近代华北土地买卖的研究提出不同意见,认为这一地区的土地买卖在法律和习惯上都不受“优先购买权”的限制,有比较自由的土地市场③。

李三谋对民国前中期土地贸易的研究也表明,土地买卖中的封建宗法关系被取消④。

实际上,在清代前期,宗法关系在土地买卖中就已经松弛⑤。

19世纪40年代以后,不过是在此基础上的崩溃罢了。

地权分配是土地问题的核心,决定着农村生产关系、利益关系以及社会关系的基本面貌。

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的十大论争_李金铮

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的十大论争_李金铮
③ 农村社会学者温铁军也认为 , 中国 面积已难以养活数量庞大的人口 , 人口过剩问题相当严重 。 ④ 土地稀缺程度不断恶化 , 人地关系紧张一直是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
不过 , 近些年也有学者提出 不 同 意 见 。 章 有 义 认 为 , 人 口 压 力 不 能 说 是 近 代 中 国 贫 穷 落 后 的主要原因 。 民国以后 , 耕地面积 的并 不 像 某 些 人
④ 这些成果既关注中国近 代 乡 村 经 济 史 上 的 实 质 性 问 题 , 也 反 映 了 8 0 余 年 来 的 研 究 发 展 脉 络。
同时 , 还力求为今后的相关研究提供具有理论意义的参考 , 推动该领域研 究 进 一 步 发 展 。 当 然 , 所述论争如能为当今中国乡村发展的路径提供一些认识上的参考 , 也是笔者所期望的 。
生育 , 或促进中国工业化 , 或垦 拓 荒 地 等 。 更 多 学 者 主 张 双 管 齐 下 或 多 策 并 举 , 譬 如 发 展 机 器 工业与向国外移民 、 节制生育与振兴实业 、 改良农法 、 移民边疆等 。 相反的声 音 则 否 认 中 国 人 满 为 患 , 反 对 节 制 生 育 和 减 少 人 口 。 清 道 光 时 期 , 徐 鼒 就 批 驳
·1 7 2·
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的十大论争 ① 毛泽东1 够常吃牛肉鸡蛋 , 也可勉强过着 “ 布衣暖 , 菜 饭 饱 ” 的 生 活 。 唯心历史 9 4 9年写就 《
, 从革命和建设需要出发 , 强调人口众多是一件极大的好事 。 再增加 多 少 倍 人 口 也 完 观的破产 》
② 全有办法 , 亦即生产 。 在共产党领导下 , 只要有了人 , 什么人间奇迹都可以创造出来 。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出版

《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出版

《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出版
佚名
【期刊名称】《中国农史》
【年(卷),期】2004(23)4
【摘要】由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李金铮教授撰著的《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一书,已于2004年7月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全书63万余字。

【总页数】1页(P23-23)
【关键词】河北大学人文学院;李金铮;《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人民出版社;书评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129;G236
【相关文献】
1.心怀三农探微知著——《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探微》评介 [J], 徐锋华;王丽
2.近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特征研究--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剖析 [J], 章银杰
3.铁路与近代中国城市社会经济变迁研究的突破
——读《铁路与郑州城市化进程研究(1905~1954)》 [J], 熊亚平
4.基于乡土历史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有效教学实践研究
——以《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变动》一课为例 [J], 盛波
5.区域路径:近代中国乡村社会经济史研究方法论 [J], 李金铮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一、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农村经济是国家经济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

尽管农村经济在过去几十年有了显著的改善,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农村人口流失严重,大量劳动力外流到城市,农村人口老化问题突出。

这导致了农村劳动力供给不足,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发展。

其次,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水利、电力等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腾飞。

此外,农产品加工和销售渠道不畅通,农民的收入水平相对较低。

二、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农村改革政策的推进,农村经济发展正处于一个新的起点。

首先,农村经济将逐渐实现现代化。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技术将不断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将逐步提高。

其次,农村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调整,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升级。

农村发展将更加注重高效农业、农村旅游、乡村文化等多种产业的发展。

同时,农村经济与城市经济的融合将越来越紧密,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格局。

三、农村经济发展的机遇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众多机遇。

首先,城市化进程为农村提供了巨大的市场。

随着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对农产品和农副产品的需求也在不断扩大。

农村经济可以通过加强和改善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满足城市居民对身心健康的需求。

其次,乡村旅游和农村文化的兴起为农村经济注入了新的动力。

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可以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兴盛,更可以推动农民增收致富。

此外,农村地区坚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利用资源,将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

四、农村经济发展的挑战农村经济发展依然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农村劳动力外流问题依然存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劳动力流出的趋势依然存在,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负面影响。

其次,农业现代化的进程相对滞后,技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相对较低。

这使得农村经济在面对市场竞争时相对薄弱。

此外,农村金融体系尚未完善,农村信用体系亟待改进,这也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五、农村经济发展的战略为了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应该制定一系列的战略。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随着国家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农村经济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本文将从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以期全面分析农村经济的现状,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思路和建议。

现状分析:1.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成效近年来,农村经济结构逐渐调整,农产品产销体系不断完善。

随着国家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产品质量得到提升,农村居民收入稳步增长。

同时,农村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潮流兴起,为农村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2.农村经济发展仍不均衡尽管农村经济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城市经济发展相比,仍存在明显的差距。

农村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教育医疗资源不足等问题仍然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

此外,农村人口流出、农田减少等问题也使得农村经济发展面临很大的挑战。

3.农村电商的崛起近年来,农村电商快速发展,成为推动农村经济腾飞的有力抓手。

农村电商改变了传统的农产品流通方式,帮助农民将产品直接销售到城市,扩大了农产品市场,提高了农民收入。

4.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涌现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涌现为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成立,使得农业生产更加规模化、专业化,并且能够直接参与市场竞争,提高产能和效益。

5.农村金融服务滞后农村金融服务在发展中仍然存在瓶颈。

由于农村信用体系不完善、金融机构数量有限等原因,农村金融服务无法满足农民的需求,阻碍了农村经济融资发展和农民创业的步伐。

趋势分析:1.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为了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我国需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

这包括改善农村交通、电力、通信等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的便利性和生活质量,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

2.推进农村产业结构升级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是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发展现代农业,加强农产品加工业,培育农村人工智能、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提升农村经济的竞争力和内生动力。

3.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乡村旅游是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与规划

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与规划

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及前景展望与规划一、农村经济发展的现状分析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随着精神文明的进一步提升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农村经济已经从传统的农业经济转向了多元化的经济形态。

农村工业和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使得农民的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已经成为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二、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展望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农村产业结构将进一步优化。

传统的农业生产会逐渐减少,而农村工业、服务业等非农产业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其次,农村地区的创新驱动发展将成为推动力。

农村地区的科技创新与创业环境将不断优化,吸引更多创业者投身于农村经济发展。

再次,农村旅游业将蓬勃发展。

农村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民俗文化资源将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因素。

最后,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将加快农村经济的融入国际市场。

三、农村经济发展的前景展望展望未来,农村经济发展前景广阔。

首先,农村产业发展将进一步壮大。

随着农村工业和服务业的不断发展壮大,农民收入将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将成为国家经济的重要支撑力量。

其次,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将不断提升。

随着农村教育、医疗和文化事业的进一步改善,农村社会文化素质将得到提升,农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将进一步提高。

再次,农村旅游业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农村地区丰富的旅游资源将不断被开发利用,吸引更多游客前往农村旅游,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最后,农村电商将成为新的增长引擎。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普及,农村地区的电商业务将迅速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四、农村经济规划的必要性为了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至关重要。

首先,规划可以统筹规划各个方面的资源。

农村经济包括农业、农民工业、农村服务业等多个领域,规划可以统筹协调这些领域的资源配置和利用,实现最优化的效益。

其次,规划可以明确发展目标与路径。

农村经济规划可以明确经济发展的目标和路径,引导农村经济实现科学发展。

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展望

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展望

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展望近几年来,中国农村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这其中的原因有诸多因素,如政府的政策扶持、农民意识的觉醒和市场需求的提升。

然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面临诸多挑战,如人口流失、资源环境的压力以及农村产业结构的不平衡。

本文将分析目前农村经济的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首先,农村经济的发展现状值得关注。

目前,农村地区正在经历着人口流失的问题。

年轻人离开农村,前往城市寻找更好的工作机会和生活条件。

这导致了农村老年人口数量的增加,劳动力的流失,从而影响了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同时,农村资源环境也受到了严重压力。

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低下,水资源的供应不足,化肥农药的过度使用等问题,都对农村经济和农民的生活造成了不利影响。

其次,农村经济在产业结构上存在不平衡的问题。

传统的农业产业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农民的收入主要依赖于农作物的种植和养殖业。

这种依赖程度的高造成了农民在市场风险面前的脆弱性增加。

同时,农村的工业和服务业相对滞后,很难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的途径。

这就导致了农村收入分配的不公平情况,加大了贫富差距。

然而,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其积极的一面。

中国政府对农村经济的扶持政策得到了不断加强和完善。

农村税费减免、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经济发展的条件。

与此同时,农民的觉醒也为农村经济的转型提供了动力。

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注重自身技能的培养和农产品的品质,通过加工深加工和品牌建设,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竞争力。

农村电商的兴起也为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契机,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农产品的销售和农民收入的增加得到了有效解决。

未来,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仍然值得期待。

首先,随着新型农业生产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农业生产将更加高效、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例如,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可以引导农民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和水资源,提高农产品产量和质量。

其次,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是必然趋势。

农村经济发展趋势与政策前景展示

农村经济发展趋势与政策前景展示

农村经济发展趋势与政策前景展示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农村经济发展也在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农村经济发展的趋势以及政策前景,并对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一、认识农村经济现状农村经济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农村人民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然而,当前农村经济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例如农业产能过剩、农村就业难、农民收入水平不高等。

因此,加快农村经济的发展,已经成为重要的任务。

二、农村经济发展趋势分析1. 产业结构调整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之一是转变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模式,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可以通过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乡村旅游业等多种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2. 信息化推动发展在当前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农村经济的发展也越来越依赖于信息化。

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手段,促进农村电商、农村金融、农村教育等领域的发展,实现农村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

3. 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乡村生活环境、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多种方式,实现农村地区的全面振兴。

三、农村经济政策展望1. 农村产业支持政策为了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政府将加大对农民的扶持力度。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提高农产品竞争力。

同时,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适应农村发展的新技术、新品种。

2. 农村金融支持政策为了解决农民创业资金不足的问题,政府将加大对农村金融的支持力度。

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推动农村信用社、农村合作银行等金融机构向农民提供更加便利和灵活的金融服务。

3. 农村土地流转政策农村土地流转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政府将加大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支持力度,通过建立统一的土地交易市场,推动农村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四、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效益的措施1. 推进农业现代化农业现代化是提高农村经济发展效益的关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展还是衰落:中国近代乡村经济的演变趋势李金铮 历史学科与其他学科最为明显的区别,就是特别注重考察历史现象的变迁过程。

正如法国著名年鉴学派代表人物布洛赫所指出的:“历史首先是一门研究变化的科学。

在考察各类问题时,我尽量做到永远抓准这条真理。

”(布洛赫:《法国农村史》,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第4页)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也是如此,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肇始迄今八十余年来,不同学者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可能会有所侧重,但有一个问题却是所有学者都无可回避的,那就是近代中国乡村经济的变化趋势,也就是它究竟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历史状态,它是发展了,停滞了,还是倒退了?探讨这一问题的目的,当然不全是为了就事论事,而是最终发现其背后的制约因素。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正当中国近代史仍在行进之时,在“复兴农村”和革命兴起的背景之下,就有一些学者对中国乡村经济做了大量的调查和研究,其中也包括对近代尤其是清末民初以来中国乡村经济的演变趋势所做的分析。

当时最具影响力的主流意见,是全盘否定,认为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处于衰落和崩溃之势,农民生活入不敷出,日趋贫困。

如吴黎平指出,近数十年来,农村生产力不仅没有进步,反而日趋破坏,主要表现为灾荒频仍,粮食亩产量下降,荒地增加。

佃农数量增加,农民生活恶化。

总之,中国农村经济进入了极端尖锐的危机之中[高军主编:《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资料选辑),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50~254页]。

陈振汉也认为,今日农村经济崩溃,与古代盛世恍若隔世(陈振汉:《政府银行学术机关与复兴农村》,《国闻周报》第10卷第46期,1933年11月,第1页)。

陈翰笙认为,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以后,农民的生活程度和经济地位还不如在纯封建制之下(陈翰笙:《三十年来的中国农村》,《中国农村》第7卷第3期,1941年1月,《陈翰笙文集》,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127页)。

梁漱溟认为,民国以来,中国农村日趋破坏,农民的日子大不如前(中国文化书院学术委员会编:《梁漱溟全集》第四卷,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592页)。

还有学者主要是从1930年代初的情况,来判断中国农村经济的崩溃。

千家驹指出,近几年农村的状况,一年不如一年(千家驹:《中国农村的出路在哪里》,《中国农村》第2卷第1期,1936年1月,第19页)。

张培刚也指出,近年来农村经济日趋崩溃,农民生活日渐贫乏(谭慧编:《张培刚经济论文选集》上卷,湖南出版社1992年版,第89页)。

顾高扬认为,现在中国的农村经济已经整个崩溃了,荒地面积增加,农产收获减少,农民收入降低,处处证明了中国农村经济的破产(顾高扬:《复兴农村之金融问题》,《中国经济》第2卷第8期,1934年8月,第2页)。

需要注意的是,以上学者,尽管学术背景不同,有的属于学院派,有的为乡村建设改良派,有的为马克思主义者,政见也不一定相同,但对上一问题的看法是基本一致的。

而这些看法,恰恰成为20世纪20~40年代中国农村改革乃至革命的思想基础。

在当代学术话语中,受阶级意识惯性的影响,一般更多地强调了只有革命的马克思主义者才有这种看法,显然是有悖历史实际的。

在上一主流看法盛行之时,也有少数学者提出了些许不同的意见。

如卜凯根据1910~1933年的调查,认为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者居多,农民衣食改善,瓦屋代替草屋。

有的地区,农民生活程度降低,为灾荒期间的一种间歇现象,而非趋势(卜凯:《中国土地利用》,成都金陵大学农学院经济系1941年版,第656~657页)。

李景汉依据冀中定县的调查指出,近二十年来,农业生产有所增加。

不过,与卜凯看法不同的是,他认为农民生活仍日渐低落(李景汉:《定县农村人口分析与问题》,《民间》第1卷第2期,1934年5月,第24页)。

问题是,为什么不同的声音极少,或许一定程度上恰恰就是社会经济实际使然。

当时动荡的政治与社会环境,使得以上无论是衰落说还是改善说,只能是基于中国近代乡村经济的短期现象所做出的判断,而缺乏长时期的整体研究,这无疑降低了问题探讨的深度。

在以上讨论中,虽有分歧,但有一点是大家·8·都认可的,即从绝对意义而言,中国乡村经济是非常落后的,农民生活状况是相当贫困的。

甚至有学者估计,在贫穷线以下的农民,约占农民总数的75%,不下2.6亿人(柯象峯:《中国贫穷人口之估计》,《新社会科学》第1卷第4期,1931年3月,第181页)。

其实,就是地主、富农,大多数的生活程度与普通农民也无太大差异。

所以,有人说中国是普遍的“穷”,不过有“大穷”“小穷”而已(琢如:《中国土地问题及其前途》,《求实月刊》第1卷第9期,1934年6月,第32页)。

那么,是哪些因素导致中国乡村经济的败落和农民的贫困呢?有不少学者对此给予了分析,具体意见互有交叉,但各有侧重。

有的学者强调某一个方面因素的影响,统而言之,大概有人口过剩、土地利用和生产技术落后、租佃制度、手工业破产、农村金融缺乏、苛捐杂税、军阀混战、自然灾害、帝国主义侵略、社会秩序不良、政府不负责任等说。

应当说,每一种观点都有一定道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乡村社会的实际。

有的学者则是根据个人的理解,对以上各个方面因素的排列和组合,从三四个到五六个乃至十多个不等。

其中,卜凯的看法比较引人注目,他将此归结为农场面积零细、生产力薄弱、人口繁密、劳力过剩、农民平时积蓄缺乏、水利不修、交通不便、森林太少、缺乏信用组织等方面(李景汉:《中国农村问题》,商务印书馆1937年版,第122页)。

这一观点,被称为农业技术派。

相比而言,另一派学者的影响更大,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学者的研究,被称为分配派。

他们与农村技术派相对立,侧重从生产关系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剥削导致了中国乡村的破败。

如孙冶方指出,中国农业经济衰退的根本原因,不是技术落后、资本缺乏、农民知识缺乏,而是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残余的束缚(孙冶方:《孙冶方全集》第一卷,山西经济出版社1998年版,第236页)。

薛暮桥也认为,所谓人口繁密、技术落后、农业商品化和世界经济恐慌等导致农民贫困的观点都是片面的。

中国农村的破产,是由于受到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两个主子剥削的结果,而土地关系是导致中国农业生产衰落的基本原因(薛暮桥:《旧中国的农村经济》,农业出版社1980年版,第9~13、122~128页)。

中共革命胜利和建立新中国之后,1950年代至1970年代,在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史观的指引之下,中国学界对此问题延续了20~40年代的主流意见,成为无可质疑的规范性认识。

1980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开始了思想的破冰之旅,学界逐渐冲决了传统的认识格局,对中国近代乡村经济的演变趋势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讨论,主要形成四种意见。

第一种意见,仍属悲观派,基本上承袭了一直居于统治地位的传统看法,也即中国乡村经济和农民生活都处于衰落与恶化的趋势。

如果说1980年代之前,主要是受到政治意识形态的影响,而此后则除了政治理论宣传之外,更多是从学术角度坚持此说。

如王庆成认为,晚清和民国时期,无论是粮食亩产量、人均粮食占有量还是人均口粮,都趋于下降。

所谓粮食商品率的不断提高,是以农民实际口粮数量的缩减为代价的。

所以,完全可以称之为“最低生活水准”、“糊口经济”(王庆成:《晚清华北定期集市数的增长及对其意义之一解》,《近代史研究》2005年第6期,第24~33页)。

吴慧对中国历代粮食亩产量的估算也显示,近代的粮食亩产低于清中叶,1930年代中期粮食亩产量比清中叶下降了20%。

近代史上生产的低落、逆转,是中国人民被侵略受剥削、动乱日剧的情势下不可避免的结果,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吴慧:《中国历代粮食亩产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85年版,第195~209页)。

李伯重对江南的研究表明,近代以后江南农业不仅没有发展,反而在很多方面日益走向衰落,主要农作物都比清初明显下降。

即便整个中国的主要地区,粮食亩产量也都出现了长期下降(李伯重:《江南农业的发展(1620~1850)》,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版,第14、142~144页)。

以上见解,虽与传统观点无异,但研究理念则发生了质的改变。

第二种意见,与第一种有些相似,但又有区别。

也即,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和农民生活虽然呈现衰败之势,但期间也有上下波动,不同地区的情况并不完全一样。

章有义一直被学术界看作是第一种意见的代表,而事实上,这种归类并不完全符合章氏的原意。

他说,中国近代农业总产量是增长的,但人均产量又是下降的。

从整体趋势上看,基本上是一代不如一代,绝大多数农民的生活在不断恶化。

但少数富裕户生活有可能上升,个别地区农民各阶层的生活都有短暂的不同程度的改善(章有义:《明清及近代农业史论集》,中·9·国农业出版社1997年版,第26、236~238页)。

刘克祥的看法,与章有义又不完全一样,他认为,近代中国农业生产的衰退是主要的,发展是局部的。

某些地区的农业收成比较稳定,单位产量略有提高,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但从全国范围看,大部分地区的农业生产都呈现停滞和衰退趋势,农业收成不断下降,大大加剧了农户的贫困化(刘克祥等:《中国近代经济史简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80~84、470~471、540~545页)。

第三种意见,相对中和,即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处于发展与不发展之中。

吴承明一直被认为是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发展”一派的代表性学者,而在我看来,他的看法是“发展与不发展”。

他指出,到抗日战争以前,农业总产量是有缓慢增长的,基本上能够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

不过,近代粮食的单产量却颇令人悲观,与乾嘉时代相比确实是下降了,人均粮食产量也是下降的。

总的看来,我国近代农业生产力是有一定发展的,发展甚慢,但基本上还能适应人口增长的需要。

变化极微,但也不完全是老样子了(吴承明:《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的考察》,《中国经济史研究》1989年第2期,第65~77页)。

徐秀丽对近代华北粮食亩产量的研究表明,既不见有多大增长,也不像一向认为的那样减退得厉害。

从鸦片战争到19世纪末华北农村乃至全国的粮食亩产,比鸦片战争前大为降低。

但到20世纪20~30年代这个时期,已大致回复到鸦片战争之前的水平。

当然,这是一种过密型的增长,有增长而无发展,人均粮食占有量和劳动生产率仍是下降的(徐秀丽:《中国近代粮食亩产的估计———以华北平原为例》,《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1期,第169~181页)。

汪敬虞更概括为,中国近代农业生产是没有发展的增长,是不发展的发展。

既有“没有发展的增长”,也有“没有增长的发展”(汪敬虞:《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与不发展》,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年版,第263~265页)。

第四种意见,属乐观派,认为中国近代乡村经济和农民生活处于发展和改善的趋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